ego - 标记
自由的忠诚 豆瓣
Liberal Loyalty
作者: [美] 安娜·史蒂茨 译者: 童志超 / 顾纯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10
【内容简介】
借用生动真实的日常情境,援引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史蒂茨引人入胜地论述了:平等自由的价值只能通过合法的国家权威来实现,公民对正义的国家有政治义务,且应将普遍的正义原则,而非民族文化,视作效忠国家、团结同国同胞的理由。本书充满原创性地构想了一种开放的公民身份,主张将正义的国家看作以实现普遍价值为目标、如交响乐团般的日常团体,而民主政治应是实践普遍价值的集体行动。
《自由的忠诚》这部前沿著作为当下每个人所面临的关于正义与忠诚的选择提供了指导。
···
◆我们应该对怎样的国家保持忠诚?作为公民,我们对国家有何种义务?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政治?
◆我们可能跳脱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局限,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自由主义国家观念吗?
◆为每个怀抱理性的公民而写,为每个在正义与忠诚之间抉择的独立个体而作
···
【学者及媒体推荐】
存在有力的自由主义立场来重视国家权威吗?单是公民权的政治事实能够作为民主国家中团结的基础吗?史蒂茨极好地表明了,这两个问题应该一起问,而她的回答独特、极具想象力且论述有力。
——帕琴·马克尔,芝加哥大学
·
这是一部行文清晰、论证严密和异常理智的著作。史蒂茨将诸如忠诚和义务的概念从学术界民族主义者的手中拯救了出来,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为世界主义者和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者所用。就此,她已经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著作为民主理论、全球正义和自由事业本身的道德基础都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迈克尔·布莱克,华盛顿大学
·
史蒂茨的杰出之处在于为团结这一在大多数自由主义构想中缺席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并且这种团结是建基于一种具有集体意愿的个人主义理论上。
——约翰·费雷约翰,斯坦福大学
·
史蒂茨为一个当代政治思想中的关键问题找到了一个新鲜的解决方法。她充满原创性地捍卫了宪政爱国主义的理念,强烈地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扬-维尔纳·米勒,普林斯顿大学
·
自由主义是否只剩下一种令人厌恶的文化民族主义,或者一种浮动的世界主义?自由主义者能否基于公民对特定国家保持忠诚做出自洽的自由主义论述?史蒂茨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可以。史蒂茨巧妙地揭露了世界主义者和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驳斥了有自由倾向的无政府主义者,她从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处寻取灵感,提出,自由主义者应将忠诚设想为一种政治责任,支持促进自由主义自由的制度。
——《选择》
·
史蒂茨非常清晰、逻辑自洽地提出了一个用以替代政治义务和民族主义的同意理论。这个替代理论将获得许多的支持者,并值得我们甚至它的批评者的严肃对待。
——蕾雅·衣匹,《圣母哲学评论》
···
【编辑推荐】
1、作为当今政治哲学界的前沿著作,本书为一些古老的、关于政治义务的问题提供了颇具启发且新颖的回答,作者主张把国家看作拥有共同目标的日常团体,呼吁让国家更接近“俱乐部”的功能,使读者思考现存国家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作者援引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论及国家道德重要性、公民认同、宪政爱国主义等,并以交响乐团、棒球队等情境类比,论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3、本书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自由主义的机会。在作者笔下,自由主义并不一定刻意避讳国家问题,或只关注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自由主义不仅可以对国家问题做出一个明确回答,而且能够去肯定正义国家的积极职能。
2020年5月8日 想读
教学勇气 豆瓣
The courage to teach :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作者: 帕克·帕尔默 译者: 吴国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本书英文版是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畅销书之一
2020年5月8日 想读
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 豆瓣 Goodreads
掟上今日子の備忘録
作者: [日] 西尾维新 译者: 绯华璃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1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
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忘却侦探”系列作第一弹)
简介:
作者:[日] 西尾维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装订方式:平装-胶订
2020年5月8日 想读
百億魔女物語 01 豆瓣
百億の魔女語り 01 オトコが魔女になれるわけないでしょ。
作者: 竹岡葉月 / 中山みゆき 译者: 林憲權 青文出版社 2011 - 8
二度稱霸全國、獲選為MVP,亞魯特.古斯塔夫在庫洛布上創下所向無敵的傲人成績,可是他有一個無論如何都想得到的最後勳章──那就是凱傑爾魔術學院的畢業證書。有點魔女風格的奇幻戀愛喜劇就此開幕!
2020年5月8日 想读
二重国家 豆瓣
The Dual State
作者: Ernst Fraenkel 译者: 中道寿一 ミネルヴァ書房 1994 - 6
F.ノイマンの『ビヒモス』とともに、ナチズム研究の基本文献の一つ。恣意的な大権国家と、合理的な規範国家の共存という、ファシズムと資本主義の共生に着目した、ドイツ法秩序に関する最初の理論的試み。
2020年5月8日 想读
政府论 豆瓣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者: [英] 洛克 北京出版社 2007 - 10
《政府论》是丛书中的一本,《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2020年5月8日 想读
社会主义与“自然” 豆瓣
作者: 朱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然”这一历史时期,以此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文艺、美学实践为具体对象,考察其所呈现的独特文化—政治经验(国家建设、新人培养等)。在“自然”这一核心范畴下,本书将看似零碎、分散的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重新整合在一起,使之呈现出“文化政治”的广度与强度,并在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获得意义的伸展:首先呈现隐藏在各种文艺实践与美学论述背后的核心线索——“自然”的重建(从外在的自然形象及其意义,到人的“自然本性”,再到作为“第二自然”的风俗世界的建构);其次追问这一重建过程遭遇到何种根本难题,以及这一难题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有着何种启示性意义。
2020年5月8日 想读
天黑以后 豆瓣 Goodreads
アフターダーク
7.6 (5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2
《天黑以后》内容简介:映入眼帘的,是都市的身姿。透过在夜空中高翔的飞鸟的眼睛,我们从天上俯瞰着这光景。都市望去仿佛一头巨大的活物,遵循其自身的原理运转。我们的视线选取尤为辉煌灿烂的一角,静静地降落。
2020年5月8日 想读
自由生长 豆瓣
作者: 张嵬 / 陈浮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第一本以livehouse为写作背景的出版物,集合21个独立的非虚构故事,聚焦21位作者独特的个体经验、音乐表达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呈现当代中国独立音乐文化和青年亚文化。
你常去的livehouse终于有了第一本出版物。在大连的Rock Action Club短暂出现,又迅速地关掉;在成都的小酒馆,走过了20年的时间;而传奇的义乌隔壁酒吧,经历了一次起死回生,重庆的坚果也十年了。
十年前,杂志还喜欢用70后、80后做选题,讨论这到底垮掉的一代还是重塑的一代;买房子也不是那么急迫的事;打口唱片依然红火;谁都觉得自己不会老去……十年过去,时代总在变化,而这些人们也以各自的方式走在自己的路上。
这一次,我们要讲21个故事给你,它们关于重庆的山河湖水,关于那些摇摇欲坠的livehouse里迷人的夜晚,关于青春期、成人甚至该来的老去。
2020年5月8日 想读
国家的兴衰 豆瓣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李增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奥尔森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一一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他对国家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奥尔森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不存在大量分利集团却似乎不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繁荣的充分条件,充其量它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2020年5月8日 想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豆瓣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塞缪尔·P·亨廷顿 译者: 王冠华 / 刘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主义”(praetorianism)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后者随着诸如政党和法制系统之类组织的设立或衍变为更复杂的形式而具有自身的、另类的逻辑。
2020年5月8日 想读
裝甲雄師 第二部 西線的勝利 豆瓣
作者: 滕昕雲 老戰友工作室 2020 - 1
《裝甲雄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裝甲部隊之創建、戰鬥與敗亡》為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裝甲部隊建軍史的戰史系列。該系列將按照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序,以單一戰役更成一單元,逐一介紹德國裝甲部隊在本時段期間的發展狀況,以及參與的戰鬥全般描述。本書為裝甲雄師系列之第二部《西線的勝利》,講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40年5月,德國國防軍投入10個裝甲師於對西方聯軍的大攻勢「黃色案」。德軍首次集中了7個裝甲師編成裝甲兵團,於一有限的正面上實施集中重點的突破,並展開大縱深的快速突進,創下了戰史上「閃擊戰」的驚人戰例。本書為讀者介紹,德軍裝甲部隊投入「黃色案」大攻勢時之編裝型態、戰車發展。並描述西方戰役各裝甲師參戰的過程,其中對於戰史上首次之戰車大會戰有詳實的記載。全書並以普德軍事思想的觀點,為讀者分析解釋「閃擊戰」的真實意義。
本書特色
1.從普魯士德意志軍事思想開始,宏觀的介紹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的緣起及其發展。由於德國裝甲部隊乃是二次大戰初期閃擊戰的締造者,本系列也將重點放在德國裝甲部隊與德軍閃擊戰之間的關聯及其作用之上。
2.全方位介紹德國裝甲部隊的全貌。舉凡軍事準則、發展沿革史、參戰過程、部隊編裝、重要人物、戰甲車發展,乃至裝甲部隊的旗章服制等,都包羅在內,使讀者能獲取有關德國裝甲部隊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全面性歷史知識。
3.除了內文陳述,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用歷史照片輔助述說故事。本書蒐集百餘張珍貴的德國裝甲部隊歷史照片,按照時期、地區、拍攝主題等配合內容,穿插於各章節之間,並輔以詳細解說的圖說,使讀者能夠就照片與本文內容相互對照,而能對二次大戰德國裝甲部隊的隊史有更深刻的了解。
4.除了對德國裝甲部隊詳細介紹,對於德軍所遭遇的對手,也就是盟國的裝甲部隊,也有相當比重篇幅的解說,使戰史的呈現具備完整性。同時也在敵我雙方的相互對比之下,使讀者更能夠清晰地了解德國裝甲部隊的特性與戰場效能。
本書並配有多幅德國各型戰車之三視線圖與性能諸元表,增加讀者閱讀之興致以及全書之可讀性。
2020年5月8日 想读
古国怪遇记 豆瓣
作者: 柏杨 古吴轩出版社 2004 -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乃柏杨先生猛写的年代也。既猛写杂文,又猛写小说。杂文写了二十巨册,分别收入《柏杨选集》与《柏杨随笔》,小说就是这部盖世名著《古国怪遇记》。
柏杨先生,生有异禀,少有雄心,气壮山河,伟大卓然,年高德劭兼天纵英明,十八般文艺,件件精通。不但杂文天下第一,地上无双;小说也同样的天下第一,地上无双。本盖世名著,最初在《人世间》杂志连载,载了十数回后,该杂志忽然得了停刊之症。后另投明主,分文不收稿费,反愿倒贴银子。于是一期复一期,不可一交。本来要继续不断,万世一系千回万章,写个没完的。偏偏红鸾星动,被请去隆重坐牢,遂跟朝圣团失去联系,断绝音信,痛载。
2020年5月8日 想读
知识分子的鸦片 豆瓣 Goodreads
L'Opium des intellectuel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译者: 吕一民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05 - 7
简介:
本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研是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导读:
《知识分子的鸦片》出版说明
雷蒙·阿隆(1905—1983)是一位享誉当代世界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法国首屈一指的社论撰稿人和专栏作家。他在长达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多次战胜从政的诱惑,坚持以学者和记者的身份观察着20世纪的风云变幻。作为记者,这位以“介入的旁观者”自居的新闻评论家,在近四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写了四千余篇社论和无以数计的专栏文章。由于这些文章无不表现出学者的睿智和政治家的敏锐,因而不时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作为学者,他无论在执掌教鞭还是在著书立说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功。他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国立行政学院等法国一流名校,并经常应邀赴其他欧美国家的著名学府讲学,而且还在1970年入选著名的法兰西学院;他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这些涉及多种领域的著作几乎每一部都在相关学科乃至整个思想界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当雷蒙·阿隆在1983年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撒手人寰时,人们痛悼法国失去了20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导师。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发表声明,向这位“主张对话、信念坚定、学养深厚的人”致敬。向来把阿隆视为自己导师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得悉这一噩耗时,惊叹:“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感到更孤独,而且更空虚。”法国所有的著名报刊都做出了反应:《解放报》以“法国失去了自己的教师”作为标题;《世界报》为纪念这位“清醒和睿智的教授”拿出了整整三个版面;《新观察家》与《快报》两大周刊则分别发表了大量悼念这位“超凡出众的知识分子”的文章。
雷蒙·阿隆的著作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其中主要有《历史哲学导论——论历史客观性的局限性》(1938)、《大分裂》(1948)、《连锁战争》(1951)、《知识分子的鸦片》(1955)、《阿尔及利亚的悲剧》(1957)、《工业社会18讲》(1962)、《各民族间的和平与战争》(1967)、《阶级斗争》(1964)、《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1967)、《难觅的革命》(1968)、《克劳塞维茨——思考战争》(1976)、《为没落的欧洲辩护》(1977)、《介入的旁观者》(1981)和《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1983)。这些著作中目前已有多种在我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阶级斗争》。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著作的片段亦已分别译成中文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在雷蒙·阿隆的众多著述中,《知识分子的鸦片》堪称是最重要的之一。该书从问世之日起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而且其影响力很快就超出了六边形的国土。据不完全统计,它至今已被移译为近二十种文字。
《知识分子的鸦片》是一本写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它是作者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换言之,它主要是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法兰西的特定国情出发,特别援引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当然,它又不仅是一本论战性的书,还充满了许多有关基本理论的阐述(如对整体、因果、偶然等问题),所以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由于阿隆本人在20世纪法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这本书本身构成了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自德雷福斯事件以来,法国知识分子向以左倾和激进著称,加之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三十年,法国左翼知识分子风光无限,以至于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对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推崇备至的外国知识分子,往往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视为“法国知识分子”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在法国本土,却也自有平衡他们的派别,否则法国的社会就不可能健全地发展了。应当说,我们国家在译介同为文化大国的法国的近现代思想家、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向来具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并对法国所谓的左右两派不偏不倚。然而,具体到雷蒙·阿隆著作的翻译问题上,情况却不容乐观。例如,迄今为止,雷蒙·阿隆的许多重要著作仍未被译成中文,相形之下,他的辩论对手如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著作的中译本却要更多一些,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前不久甚至出版了七卷本的《萨特文集》,由此,萨特、梅洛一庞蒂等人的著作更广为国人所熟悉,而阿隆的著作则没有这样的“幸运”。上述现象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学术信息严重不全。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次的翻译将对纠正这种偏颇有所助益。例如,它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审视、更加客观地评价发生在萨特这位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领袖与雷蒙·阿隆这位法国自由派知识分子寨主之间的“三十年战争”。
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尽管雷蒙·阿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也曾尽量希望使思想显得更加辩证一些,但毋庸讳言,由于他往往不能区分苏联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所以他肯定对共产主义学说没有好感,甚至把这种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理论,说成是一种变态的或者世俗化的宗教。这正是此书标题的立意所在。不过,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就会发现他的主要批评矛头,毕竟还是针对着当年苏联实践中的巨大弊病。其实,正是那种弊病在几十年以后无可挽回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类似的弊病,促动着中国人民在文革过后的严峻历史转折关头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有鉴于此,当下的中国读者在读到雷蒙·阿隆这部著作中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论断时,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感慨。
大凡对近几十年来的中法关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法关系较为融洽的时期往往适逢被人们视为右派的戴高乐派及其传人执政的时期。对于这一现象,人们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这一现象至少昭示人们,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的法国“右翼”人士不乏其人。诚然,按照法国的传统划分,雷蒙·阿隆当属右翼人士。但就是这位右翼人士,在书中提到中国的时候,其口气要缓和与委婉得多,这与他提到苏联时的态度大相径庭。甚至作为坚定的“大西洋主义者”,他在很少批评美国的情况下,一旦提到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的问题时,也马上毫不含糊地指出那是美国犯下的几乎惟一错误。然而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他主要针对法国知识界的情况所发出的议论,就跟中国包括当代中国没有关系。事实上,中国的国民性跟法国有相近的一面,就连没有到过中国的韦伯都认为如此。所以他从右派的特定角度出发,针对法国左派的许多剖析,甚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目前学界的某些热点问题,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竟,学习西方既需要有鉴别地吸收,又需要全面地了解。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法国与柬埔寨之间的当代文化交流史,发现那些在法国原本无害的左翼思潮,如何被那些留法归国者传播和误读成了整个民族的灾难,对此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入和迫切些。
对任何书都要“会读”,对于已成为“经典”的书更是如此。毋庸讳言,这是一本产生于冷战特定背景下的学术名著,没有人希望替它明显的偏激态度辩解。然而,如果我们也并不希望别人仅仅记住我们当年对“帝修反”之类的激烈批判,从而使得在国际交往中仅仅保留仇恨,那么对于这位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我们也同样不要太过计较他当年的激烈言辞。阅读的关键,还在于去看他对于当年法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风气的反省,对于我们总结过去和开拓未来有没有帮助,对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有没有帮助。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各种信息高速传递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任何信息堵塞都显得无聊和失效,另一方面也锻炼得读者自会有鉴别地汲取,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
序 言:
在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更多涉及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亲共人士”(les communisants),即那些虽未入党,但对苏维埃世界予以同情的人。我决定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并动手写了一篇导言。这本文集后以《论战》为书名问世,而那篇导言则发展成本书。
知识分子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却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宽容。我在力图解释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这些神圣的词语:“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对这些词语的批判促使我对“历史”的崇拜进行了反思,继而又对社会学家们本应关注,却尚未予以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别——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
由此,本书一方面探讨了所谓的左派的意识形态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法国以及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的处境。本书试图解答除了我本人,其他人亦必定曾经提出过的以下问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这样一个其经济演进已不符合其预言的国家会重新流行?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会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的地方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不同的国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支配着知识分子的言论、思想与行动的方式?
在1955年初,关于右派与左派、传统右派与新左派的争论再度流行。在不少地方,人们皆在思忖着是否应该把我归入传统右派或现代右派。对于这些范畴,我是否定的。在议会中,各种阵线会根据所讨论的问题的不同而划定不同的界线。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严格地区分右派和左派。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赞同与突尼斯或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的人是左派,而赞成予以镇压或维持现状的人则是右派。但是,如果说绝对的国家主权的捍卫者是左派,那么,难道对赞同超国家组织的欧洲予以支持的人就是右派吗?人们完全能够以同样多的理由把这些术语颠倒过来使用。
面对苏联时的“慕尼黑精神”既存在于眷恋马克思主义的博爱的社会党人当中,同时又存在于心头萦绕着“德国的威胁”或未从正失去的伟大中得到慰藉的民族主义者当中。戴高乐派分子与社会党人的联盟是围绕着“民族独立”这一口号进行的。那么,这一口号究竟是来自莫拉斯的“完整的民族主义”(le nationalisme intégral),还是来自雅各宾派的爱国主义呢?
法国的现代化、经济的扩张是摆在整个民族面前的任务。有待实现的各种改革会遭遇一些障碍,而这些障碍并非仅仅是由托拉斯或温和派选民造成的。那些紧紧抓住过时的生活形态或生产方式不放的人,并非统统都是“大领主”(des grands),他们亦经常投左派的票。雇用的方式更不会从属于某个阵营或某种意识形态。
就个人而言,我是个对自由主义有点惋惜的凯恩斯主义者;赞同与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民族主义者和睦相处;确信大西洋联盟的巩固是和平的最好保证。但是,根据人们所涉及的问题的不同,如分别涉及的是经济政策、北非或东西方关系,我既可能被列为左派,又可能被列为右派。
只有抛弃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人们才可能在法国式论战的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些头绪。只要人们对现实进行观察,只要人们坚持客观立场,他们就会看到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的荒谬,而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大杂烩是由那些忠心耿耿但头脑浅薄的革命者以及急于成功的记者们玩弄的。
如果超越了关于形势的争论,如果超越了变化多端的联盟,人们或许会区别出一些精神家族。每一个精神家族,不管其拥有哪些成员,均会意识到他们的“有择亲和性”(les affinités électives)……但是,当写完这本献给我所出生的家族的书后,我倾向于与之一刀两断。这不是因为我热衷于孤独,而是为了在以下两种人中选择我的同伴:一种是那些知道不带仇恨地进行战斗的人;一种是那些拒绝在“论坛”上展开的斗争中寻找人类命运的秘密的人。
1954年7月于圣西吉斯蒙德
1955年1月于巴黎
2020年5月8日 想读
留学真经 豆瓣
作者: 漠子//漠子妈 中信出版社 2010 - 5
《留学真经:留学达人的生活智慧》内容简介:拿到签证只是留学生活的开始,怎么才能迅速迈过语言关,节省留学时间?怎么做财务预算及理财?吃、住、行怎么解决?怎么利用学校的资源?——漠子和漠子妈在外留学八年,对留学生孤身在外、求助无门的处境深有感触,于是把自己通过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得来的学习、生活经验贡献给大家,以期后来者能少走弯路,顺利完成留学大计。
2020年5月8日 想读
高贵与卑微 : 大唐公主命运图谱 豆瓣
作者: 郭海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20 - 4
以正史及墓志为主要史料,以时间为顺序,从择偶标准、婚姻类型、婚礼、家庭生活、衣食住行、个人才华、宗教信仰、改嫁、丧葬礼、埋葬方式及坟制等多个方面对唐代公主这个群体的生命历程作了极为细致的勾勒,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面貌,是中国妇女生活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2020年5月8日 想读
民国政制史(上下册) 豆瓣
作者: 钱端升 / 萨师炯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8
该书详细介绍1911至1936年民国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沿革,一如作者在增订版序中所说,“只客观地叙述变迁经过,分析法制要点,而不参以赞否之意见”,全书全本严谨的学术研究的立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0年5月7日 想读
伊朗前传 豆瓣
SHADOWS IN THE DESERT:ANCIENT PERSIA AT WAR
作者: [英]卡韦赫·法鲁赫(Kaveh,Farrokh) 译者: 高万博,李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指文图书出品:波斯金狮奖年度历史图书,挑战西方学术霸权的波斯视角中东史,解密现代中东乱局的历史渊源。
古代伊朗人创建了延续一千多年的波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忆中,波斯帝国一直是令欧洲人感到敬畏与恐惧的东方强权。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马其顿争雄,帕提亚王朝与罗马帝国鏖战,萨珊王朝则是拜占庭帝国的劲敌。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早期,波斯人一直站在 东西方对决的风口浪尖,直到被阿拉伯人取代。本书从军事史角度叙述波斯这个千年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分析波斯人博采众家之长的战争艺术,也涉及波斯的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探讨了伊朗保持强盛与对抗西方的秘密。
2020年5月7日 想读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 豆瓣
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8.6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于国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在遥远的星球上,住着一群绿毛、大眼睛的原住民。
他们喜爱做清明梦,依靠森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一天,一群贪婪的殖民者来到这里,破坏了原有的一切。
绝望的原住民,开始报复。
然而,对入侵者的每一次报复,也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摧残。
他们一步一步,离昔日的自我越来越远。
杀戮一旦开始,没有人能再回到原点。
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2020年5月7日 想读
失去一切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Dispossessed
9.0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陶雪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这是一个人寻找乌托邦的故事。
阿纳瑞斯和乌拉斯,是一对双子星球,都有人类居住。
但这两个星球,一个不堪,令人想逃离;一个理想,令人向往。
一个人为追求理想,逃离阿纳瑞斯,投奔理想世界乌拉斯。
在那里,却发现了另一种残酷的现实。
身处现实与理想的两端,他该何去何从?
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编辑推荐
◆ 不愧是世界幻想文坛的传奇女王!
◆ 6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卡夫卡奖、纽伯瑞奖、号角书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
◆ 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大师”称号、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奇幻小说三巨头”之一!
◆ 理想不是一切,但失去理想如同失去一切。
◆ 村上春树: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丰富,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 《纽约时报》:勒古恩文笔极为出色、简练,其作品令人折服。有她这部作品,至少十年内都不该再有人尝试写乌托邦。
◆ 《时代周刊》: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 《波士顿环球报》: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 《纽约时报》: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 《黑暗的左手》三部曲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黑暗的左手》: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媒体评论
厄休拉•勒古恩的文字极为优美丰富,是我钟爱的女作家。
——村上春树
勒古恩文笔极为出色、简练,其作品令人折服。有她这部作品,至少十年内都不该再有人尝试写乌托邦。
——《纽约时报》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创造了一个令我们重拾信心、卸下负担、回归自我的幻想世界。
——《波士顿环球报》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2020年5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