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咖啡咖啡处处开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米·托茨 / [英] 史蒂文·马卡东尼亚 译者: 白亩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咖啡咖啡处处开》是由屡次获得欧洲最佳烘焙师金奖、英国顶级美味奖的专业咖啡师所著的咖啡入门指南。作者结合多年从业经验对咖啡文化进行深入的全景式解读,遍寻产地、探索风味、科学制作,剖析咖啡背后的文化浪潮和贸易之旅,为咖啡爱好者提供专业、系统、易操作的指导。
作者详尽介绍咖啡产地特色、种植风格、处理方法,从源头认识咖啡风味的差异;逐步讲解咖啡选豆、烘焙、研磨、冲泡等简单科学、可复制的方法,只要具备几个简单工具就能在家冲泡一杯好喝的咖啡;评判咖啡风味特色,让你找到未必最贵,但自己最喜欢的咖啡;剖析三次咖啡浪潮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从人文角度理解咖啡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读完本书,让你从咖啡爱好者进阶咖啡达人,在任何情况都能优雅、有范儿又有品地品味咖啡之美。
2020年5月3日 想读
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 豆瓣
That Book Woman
作者: [美]希瑟·亨森 著 / [美]戴维·斯莫尔 绘 译者: 王志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本根据美国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图画书。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为了推广阅读,曾经采用骑马送书的方式解决对偏远地区的阅读支持问题。女图书馆员坚持送书,每两周一次,不取分文。哪怕山路崎岖,哪怕寒风暴雪,她依旧如期而至,步履不停。住在高山上的小男孩卡尔原本对书不感兴趣,却被女图书馆员的坚忍意志所打动,在她的影响下开始阅读,爱上读书,看到了大山外面的广阔世界。
以此致敬孩子身边所有的送书人。因为有了书,才有了幸福的种子,也才有了照亮未来的光。
2020年5月3日 想读
战争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arfare
作者: [英] 约翰·基根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1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从远古部落纷争到现代全面战争,从毁灭一切的核轰炸到无差别杀戮的恐怖主义
战争为何从未远离人类?战争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
军事史权威集大成之作,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真正理解战争
多学科宏大视角,从战争的角度,重新讲述15000年的人类史
《战争史》是战争史巨擘约翰•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战争,绝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它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植根于人类意识的深处,并与人类文明共同演化。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罗列战例,而是从石、肉、铁、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从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在不同的文明阶段和社会文化中,战争的逻辑也各不相同,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演化的历程。
约翰•基根通过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人类学、进化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非凡视野,从战争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战争史》从战争的角度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是一部文明世界中,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战争史经典。
本书荣获:
【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1994)】
【达夫•库珀奖(1993)】
2020年5月3日 想读
全部成为F 豆瓣
すべてがFになる
7.5 (5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森博嗣 译者: 韩锐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6 - 3
拥有多重性格的天才少女真贺田四季,十四岁时杀死了自己的双亲,此后就一直被禁闭在孤岛的研究所内。十五年后,慕名而来的犀川和萌绘却在密室里发现了被截四肢的四季尸体。所长及副所长相继被人杀死。凶手究竟是谁呢?而真贺田博士在计算机里留下的最后遗言“全部成为F”,又隐藏着怎样的讯息?……
2020年5月3日 想读
哭泣的骆驼 Goodreads 豆瓣
哭泣的駱駝
8.7 (12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2020年5月3日 想读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豆瓣
Homage to Catalonia
8.8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华 / 刘锦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作者是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部小说堪称他的“西班牙内战亲历回忆录”。在西班牙内战中,他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争的艰辛、民众的热情、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战争经历,让人们从事实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在诉说自己感受的同时,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传达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是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本书文风简洁凝练,在静默的言说里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2020年5月3日 想读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豆瓣
作者: [美]艾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 4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2020年5月2日 想读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豆瓣
The Age of Extreme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
作者: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郑明萱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
【评论】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我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最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最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作者)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极端的年代》是杰出的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的个人洞见。这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激动人心。它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
——《旁观者》(The Spectator)
2020年5月2日 想读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2020年5月2日 想读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III: 自由 豆瓣
Fifty Shades Freed
作者: E.L.詹姆絲 / E.L.James 译者: 朱立雅 春光出版 2013 - 3
當支配不再只是支配,離經叛道的愛逐漸走向正軌,
他們的幸福,是否從此到來……
我愛他,他也愛我,照理一切應該都很美好,
但,愛上克里斯欽‧格雷從來就不會是件簡單的事。
首先,是愛情和麵包的問題,
她很幸運地全都擁有,甚至多出太多,
因此唯一的問題是,她必須學習當個有錢人,並瞭解這不會抹滅她的人格和獨立,
她努力適應,偶爾適應不良,就使出拿手絕活:和格雷唱反調……
因為安娜的出現,他已逐漸改變,也開始學會表達愛,
而一樁意外的發生,更讓他們決定把握當下,一起攜手迎接未來,
他過去的陰影和她對愛情的不安,比起生離死別,根本不算什麼。
不過,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控制慾依然強大,尤其是對屬於他的人事物,
最近一次,是火大地在她脖子上種滿吻痕,以宣示主權──當然,也獲得愛人的反擊,
以為已擺脫的過去仍纏著他不放,時時讓他陷入惡夢,
所以,他最大的課題,一是放手,二是放手,三還是放手,
不過, 愛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他們會一起解決這些「小」問題……
那麼,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他們的愛情的確如童話般美好夢幻,
可是,現實生活容不得他們置身雲端,遠離不順心之事,
就在他們認為一切無比美好之際,厄運倏地聚集,安娜最糟的惡夢竟成真……
2020年5月1日 想读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 豆瓣
Fifty Shades of Grey
4.5 (12 个评分) 作者: E L 詹姆絲 译者: 朱立雅 春光 2012 - 8
我不是會付出真心的男人。
我的口味非常特別,妳應該和我保持距離……
在被盯上之前,獵物不知自己是獵物
身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
純真的安娜的目標只有順利寫完論文和找到理想工作,
而在那之前,她得先完成校刊社的任務:採訪商業鉅子格雷。
本以為只是一項簡單工作,但沒想到迎接她的,
卻是心靈與身體皆難以抗拒的誘惑。
她慌亂,她不安,她的心騷動難抑,於是──她落荒而逃……
只有逃跑的獵物,才會引得獵人追逐
身為事業有成的億萬鉅子,年輕俊美的格雷習慣掌控一切,
可眼前這位來採訪他的小女生,卻讓他失控。
他無法自抑地追在她身後,驅趕圍在她身邊的追求者,
但看著她未經污染的純真,他想起他不欲人知的特殊性愛癖好,不禁出言警告:
「我不是會付出真心的男人。我的口味非常特別,妳應該和我保持距離。」
可是她卻說:「別離開我。」甚至願意考慮簽下為期三個月的情愛合約。
兩人的禁忌世界就此開啟,安娜一腳踏入格雷「支配與臣服」的情慾漩渦,
在兩人狂野不羈的關係中,她更發現他的支配欲源自晦暗的童年,
她想當他的救贖,卻不知她的愛是否足以抵擋黑暗……
2020年5月1日 想读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豆瓣 谷歌图书
Call Me by Your Name
9.0 (25 个评分) 作者: 安德列.艾席蒙 译者: 吳妍蓉 麥田 2018 - 1
同名改編電影原著小說
《墨利斯的情人》編導詹姆士‧艾佛利擔綱編劇
《池畔迷情》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紳士密令》艾米漢默主演
☆永誌不忘經典收藏☆
絕美電影書衣╳作者手抄雋永金句╳扉頁簽名印製紀念
永誌不忘
給那一年的我和你
給所有即將成為永恆的瞬間
◆2007年《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2007年《紐約時報》注目好書
◆2007年《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美國《Future Canon》雜誌選書
◆2007年《芝加哥論壇報》最愛圖書
◆2007年《西雅圖時報》書評人厄普丘奇(Michael Upchurch)年度最愛好書
◆2007年美國AMAZON網路書店年度好書、編輯年度好書百選、最佳小說首作、最佳同志小說
▍內容簡介
如果我們再次相見,
請記得,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而我,也同樣會用我的名字呼喚你。
十七歲那年的夏天,艾里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從此一分為二,
一半是遇見奧利佛之前,另一半是在那之後。
奧利佛的來訪驚擾了小城寧靜的空氣,
他讓午後暖風更加騷動,讓每一次沉默都成為試探。
隔鄰的房間、曖昧的池畔、夜半的足音、走廊上相互追逐的眼神,
艾里歐常想,如果沒有那些刻骨銘心的夜晚,他會不會朝生命的另一條路走去?
如果兩人不曾感受過彼此,他是否永不可能成為現在的自己?
是如何突如其來又猛烈的愛,緊縛兩人的身與心⋯⋯
是如何灼燒靈魂的六個星期,在他們心裡留下一生的印記⋯⋯
2020年5月1日 想读
新感觉电影 豆瓣
作者: 韩帅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20 - 3
全球首部娄烨电影研究专著,内附娄烨导演、梅峰老师、孔劲蕾女士三篇万字独家访谈。
2020年5月1日 想读
法国近代哲学 豆瓣
作者: 冯俊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中文世界第一本详细描述和专门研究17,18世纪法国近代哲学史的著作。作者描述了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直到19世纪初法国近代哲学的全部历史,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形构法国哲学传统的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伽森狄的温和怀疑论和原学和马勒伯朗士的宗教哲学等思想体政治哲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着眼,对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作出了新的评价,并从机构论的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的唯物主义一种新的理解。
该书视野广阔,史料丰富,论证充分、语言流畅,既是一本研究法国哲学史的很有深度的专著,又是一本适合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及哲学爱好者阅读的哲学教材。
2020年5月1日 想读
开启理性之门 豆瓣
作者: 冯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作为理性主义的肇始者,笛卡儿凭借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和“我思”概念艰难地叩开了近代哲学的大门。由此,“我思故我在”也成为人类哲学史上永恒探讨的命题之一。今日,沐浴着理性光辉的现代人是否已经忘却了这段战斗的历史?追随着笛卡儿的沉思并与之亲密对话,这位首次确认精神性认识主体地位的大师将带领我们再度领略思想之美、智慧之光。

本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笛卡儿哲学的一本学术力作。作者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论体系、“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论、对上帝存在和外物存在的证明、心身关系、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等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并对笛卡儿哲学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描述。本书不仅深化和推进了我国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且为广大读者展示了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精彩画卷。
2020年5月1日 想读
设计共和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13 - 1
美国著名学者施特劳斯曾经写下《论卢梭的意图》一文,力图解开卢梭言辞激烈且屡遭误解的檄文《论科学和文艺》的写作企图之谜。本书为中国著名学者刘小枫对施特劳斯文的逐段绎读,以图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当代解经大家解读经典文本的经验,从而学习如何像卢梭理解自己那样理解卢梭,以资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
2020年5月1日 想读
鶺鴒女神 豆瓣
作者: 極樂院櫻子 スクウェア・エニックス 2007 - 7
2020年5月1日 想读
这受难的国度 豆瓣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
作者: [美国]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译者: 孙宏哲 / 张聚国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哈佛首位女校长福斯特的首个中译本著作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美国全国图书奖决选入围图书
本书以一种新的史学视野,探讨了美国内战期间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战争和死亡对此后国家及社会文化的持久影响。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将目光聚焦在作为战争主体的普通人,以她杰出的分析与描述才能,探究了北 部与南部美国民众如何应对这一最具毁灭性的经历。他们如何面对杀戮和死亡,如何埋 葬死难者,如何哀悼与纪念,如何帮助死难者的家人?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那些从中幸存的人?……本书对这些问题有力而动人的回答,为重新理解美国内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维度。
“非常出色……极其感人。”——杰弗里•C.沃德 ,《纽约时报》书评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新闻周刊》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埃里克•方纳,《国家》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受难的国度》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戴维•W.布莱特
2020年5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