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恋人絮语 豆瓣
8.8 (7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量身定制的幻想 豆瓣
Illusions sur mesur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热拉尔•马瑟
译者:
朱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诗人享有一种无可匹敌的特权:他能够随其所愿地时而做自己,时而做他人。就像在找寻躯体的游魂,随时可任意进入人身,扮演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所包含的两部散文集《前世之身》(1991)和《量身定制的幻想》(2004),虽然出版时间相隔十余年,但是热拉尔•马瑟始终坚持着他的创作精神——将经验、想象和批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前世之身》不是传记,《量身定制的幻想》也不是游记,它们是诗人那时常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灵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旅程,从这旅程一开始,呓语和箴言、幻想与历史就成为了同义词......
本书集合了热拉尔•马瑟的两部散文集,分为上卷《前世之身》和下卷《量身定制的幻想》,书名取下卷卷名。
上卷以遐想的方式、切片式的叙述和诗意的笔触,介绍了一些人物生平和文化现象,选材遍及古埃及、希腊、波斯、中世纪、现当代西方乃至中国,时间跨度从远古直至当代。这些人物和现象有些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另一些却销声匿迹了。但此种状态并非消亡,而是蛰伏在人类文明的古老记忆之中,就像佛教中的生命轮回,前生的记忆总是要在得遇机缘之后才能显现,有了前世之“因”,方证得今生之“果”。
下卷卷名《量身定制的幻想》亦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批判的是自我膨胀的现代异端宗教。作者将这样一个标题用作其散文集的书名,表达出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与他的经历、思考,乃至欲求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所书写的,有的是在旅途中和在阅读中的随想,有的则完全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他的笔端最终汇聚成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世界文化的热切关注。
本书集合了热拉尔•马瑟的两部散文集,分为上卷《前世之身》和下卷《量身定制的幻想》,书名取下卷卷名。
上卷以遐想的方式、切片式的叙述和诗意的笔触,介绍了一些人物生平和文化现象,选材遍及古埃及、希腊、波斯、中世纪、现当代西方乃至中国,时间跨度从远古直至当代。这些人物和现象有些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另一些却销声匿迹了。但此种状态并非消亡,而是蛰伏在人类文明的古老记忆之中,就像佛教中的生命轮回,前生的记忆总是要在得遇机缘之后才能显现,有了前世之“因”,方证得今生之“果”。
下卷卷名《量身定制的幻想》亦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批判的是自我膨胀的现代异端宗教。作者将这样一个标题用作其散文集的书名,表达出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与他的经历、思考,乃至欲求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所书写的,有的是在旅途中和在阅读中的随想,有的则完全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他的笔端最终汇聚成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世界文化的热切关注。
私有化 豆瓣
作者:
(美)热拉尔•罗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私有化,换言之,国有企业向私有企业转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最激进、最有争议的经济政策之一。私有化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国家启动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其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中、东欧等转轨国家也把它作为整改经济的灵丹妙药,卷入了这个浪潮中。
私有化政策激起了纷纷扬扬的争论。批评者认为,私有化在很多国家产生了倒退性的再分配效应,并且为国有资产竞购者创造出大量的租。私有化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但更通常的情形是,绩效更差,令倡导者大跌眼镜,有些地方还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乱。
本书作者都是私有化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书中涉猎内容广泛:既有私有化问题的综合概览,也不乏洲际私有化个案的全貌介绍,分析手法精湛,利弊权衡周到。本书适合于学术界,适合于决策者,适合于探悉私有化争论各流派的读者,也适合于那些志在投身私有化过程、探索私有化方式、提升私有化成功概率并寻求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仁。
在许多国家,国家所有是提供廉价的水、能源和向贫困人口进行转移支付的重要工具。在其他情况中,这则造成了破坏性的减产、腐败和任人唯亲。本书对东欧、非洲、拉美和亚洲私有化的实践和结果进行了评价。汇集了世界顶级经济学家和专家有关私有化的观点,本书对特定的私有化项目进行了广泛、平衡的分析,并揭示出一些惊人的趋势。
私有化政策激起了纷纷扬扬的争论。批评者认为,私有化在很多国家产生了倒退性的再分配效应,并且为国有资产竞购者创造出大量的租。私有化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但更通常的情形是,绩效更差,令倡导者大跌眼镜,有些地方还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乱。
本书作者都是私有化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书中涉猎内容广泛:既有私有化问题的综合概览,也不乏洲际私有化个案的全貌介绍,分析手法精湛,利弊权衡周到。本书适合于学术界,适合于决策者,适合于探悉私有化争论各流派的读者,也适合于那些志在投身私有化过程、探索私有化方式、提升私有化成功概率并寻求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仁。
在许多国家,国家所有是提供廉价的水、能源和向贫困人口进行转移支付的重要工具。在其他情况中,这则造成了破坏性的减产、腐败和任人唯亲。本书对东欧、非洲、拉美和亚洲私有化的实践和结果进行了评价。汇集了世界顶级经济学家和专家有关私有化的观点,本书对特定的私有化项目进行了广泛、平衡的分析,并揭示出一些惊人的趋势。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豆瓣 Goodreads
Last Evenings on Earth
8.2 (226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灯塔之书 豆瓣
Sentinels of The Sea
作者:
[英] R.G.格兰特
译者:
王枫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 1
1. 一部庞大又别致的灯塔“纪录片”,精心筛选了最早的灯塔、最孤独的灯塔、迄今服役最久的灯塔以及因“命途多舛”而闻名的100多座世界最有名的灯塔,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你将发现,每一座都很“有料”。
2. 400余幅高清设计手稿、珍贵照片与画作,令你一睹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建造发展的真实全貌。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
3. 灯塔何以长久地吸引着你我?翻阅本书,将更多的灯塔,列入你的待去清单。
4. 简明易懂、不失风趣的语言风格,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第一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狂热粉丝”,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好奇宝宝”,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费解”的“学院派”,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2. 400余幅高清设计手稿、珍贵照片与画作,令你一睹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建造发展的真实全貌。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
3. 灯塔何以长久地吸引着你我?翻阅本书,将更多的灯塔,列入你的待去清单。
4. 简明易懂、不失风趣的语言风格,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第一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狂热粉丝”,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好奇宝宝”,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费解”的“学院派”,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鬼恋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徐訏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 1
《鬼恋》讲述了月光下,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是凄艳的月色把她染成这样,还是纯黑的打扮把她衬成这样,我可不得而知了。忽然我注意到她衣服太薄,像是单的,大衣也没有皮,而且丝袜,高跟鞋,那么难道这脸是冻白的。我想看她的指甲,但她正戴着纯白的手套……几个月的流浪,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吉普赛人了,我们已经被他们同化,再不爱说话,争论,再不想人间的是非与究竟,也不想知道人间冗长错综的故事与各自自圆其说的理论,我们活在情感与爱的里面,嬉戏而简单的生活当中,我们再不想跳出这谐和的世界,我们已经没有事业的理想与人世的野心,我们相信只有这个世界里生活与爱是不相冲突与矛盾的。我草兰早已焦枯,凤仙花也开始凋零,桐叶也已剩两两三三黄叶。日子平易地消逝着。但群的电报到后,信也随着不断地来;微珠闷居的日子,就在接信与写信之间谋得了充实的生活。
她有青春之火在胸中燃烧,但是环境是一个冰桶;她有许多理想,还有配置这些理想的生命力,依她的年龄,正是凭生命力去实现理想,创造环境的时期,但是她的环境实在太固定,这是有几百年的传统的环境,不是轻易可以变动的。
但已是需要爱情的年龄,而对于爱情有过分纯洁伟大崇高的理想,这种爱情的标准,连她的父母的爱都使她失望,……
她有青春之火在胸中燃烧,但是环境是一个冰桶;她有许多理想,还有配置这些理想的生命力,依她的年龄,正是凭生命力去实现理想,创造环境的时期,但是她的环境实在太固定,这是有几百年的传统的环境,不是轻易可以变动的。
但已是需要爱情的年龄,而对于爱情有过分纯洁伟大崇高的理想,这种爱情的标准,连她的父母的爱都使她失望,……
外邊思維 豆瓣
La pensée du dehors
作者:
米歇爾.傅柯 (Michel Foucault)
译者:
洪維信
行人出版社
2003
《外邊思維》為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早期最重要的文章之一。首次發表於一九六六年,一九八六年出版單行本,一九九四年收入文集再度出版,此次首度以中文版出現。藉著回顧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的著作,傅柯視瘋狂如作品,瘋狂的語言經驗讓作品缺席,布朗修的外邊思維焚燒西方文學傳統作品,作者。灰燼書寫最後的聲音,外邊的語言在圖書館迷宮中吸引傅柯。
雖然以文學為題,但其思考關懷仍上承《瘋狂史》,不僅試圖定義現代文學、語言的可能性,更積極地勾勒「外邊思維」的形式與範疇。
中譯本根據法國 fata morgana 出版社1986年版之單行本譯出,同時參考收於《講談著作集》(Dits et ecrits, 1994)之版本,修改單行本引用文獻的頁數錯誤、附上法文編者所作之註解。譯者亦撰寫一長篇導言,介紹此文出現的脈絡與閱讀線索。
雖然以文學為題,但其思考關懷仍上承《瘋狂史》,不僅試圖定義現代文學、語言的可能性,更積極地勾勒「外邊思維」的形式與範疇。
中譯本根據法國 fata morgana 出版社1986年版之單行本譯出,同時參考收於《講談著作集》(Dits et ecrits, 1994)之版本,修改單行本引用文獻的頁數錯誤、附上法文編者所作之註解。譯者亦撰寫一長篇導言,介紹此文出現的脈絡與閱讀線索。
君主论 豆瓣 Goodreads
8.7 (11 个评分)
作者:
(意) 马基雅维利
译者:
刘训练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4
1815年6月18日,有人在拿破仑•波拿巴的马车座驾中发现了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包括一份手稿……让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份手稿不仅是《君主论》的新译本,而且页边还标有出自波拿巴之手的评注,这些评注涵盖了他担任将军、执政官、皇帝乃至被流放在厄尔巴岛的多个时期。
波拿巴不同的评注与不同的社会情形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评论,让人不带成见地辨别出马基雅维利的话中哪些是针对“新君主”所说,哪些是针对其他人所说……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本质将呈现在我们的这一版本中。
本书采取权威的《君主论》英文本和拿破仑批注法文本,两种译文相对照,详细展现了拿破仑在将军、执政官、皇帝、流放等四个时期对《君主论》的不同批注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君主论》和拿破仑的认识,是西方政界特别珍视的“资治宝典”。
波拿巴不同的评注与不同的社会情形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评论,让人不带成见地辨别出马基雅维利的话中哪些是针对“新君主”所说,哪些是针对其他人所说……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本质将呈现在我们的这一版本中。
本书采取权威的《君主论》英文本和拿破仑批注法文本,两种译文相对照,详细展现了拿破仑在将军、执政官、皇帝、流放等四个时期对《君主论》的不同批注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君主论》和拿破仑的认识,是西方政界特别珍视的“资治宝典”。
他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 豆瓣
作者:
朱文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8
这本《他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是一个写作者和诗歌相处十三年的记录。朱文一直把诗歌写作当作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一首首缄默、从容的诗篇构筑了一个诗人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个生动的、正在进行的故事,关于一个人和诗歌萍水相逢……
秦淮之夜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徐静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3
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堪称中国版的《阴翳礼赞》,在山水衣食中细品“中国趣味”
————————————————————————
“日本文坛的骄子”,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钟情于“中国趣味”,两次亲自访问中国,详细描写“中国体验”
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文坛往来通信,促进中日文坛交流
————————————————————————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在中国的土地上描写“中国趣味”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以《细雪》《阴翳礼赞》《痴人之爱》等作品为中国读者熟知,其作品《细雪》《春琴抄》《刺青》等更因改编为电影而广为人知。作为一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始终主张“中国趣味”,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今天我们这些日本人看起来差不多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欧的文化,而且被其同化了,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本书中收录的中国游记,集中传达和展现了谷崎的这种“中国趣味”。
**和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初识和来往,记录早期中日文坛的友好往来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两篇,是谷崎润一郎回忆自己1926年和上海新文学、新文艺的文化名流往来的回忆录。谷崎润一郎通过这次来往,了解了中国新文学界对日本文坛的兴趣;通过和内山书店老板的交流,记录下中国青年读者对新知的阅读兴趣情况;他还通过见面会、消寒会等活动,认识了郭沫若、谢六逸、田汉、方光焘、任矜萍等文化界名人。他们交流了中日电影、杂志、文学上的发展情况,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这些联系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界的来往,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后来一些日本作家就是在谷崎润一郎的介绍下来华交流访问的。
————————————————————————
明治至今的文学兴隆之中,谷崎是最豪华、最成熟的一大朵,百花之王牡丹花。
——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这位日本文坛的骄子,完全是一个温蔼亲切而又多礼的法国风的作家,除了谈起日本文学时自然而然的在谦逊中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气概外,丝毫不摆文豪的架子。
——中国文学评论家 陈西滢
谷崎润一郎对中国文化入迷,一生都不能走出这种迷恋。他是岛国上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更是东方文明本质上的传承者和诠释者。
——中国作家 张炜
————————————————————————
“日本文坛的骄子”,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钟情于“中国趣味”,两次亲自访问中国,详细描写“中国体验”
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中国文坛往来通信,促进中日文坛交流
————————————————————————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
**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在中国的土地上描写“中国趣味”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以《细雪》《阴翳礼赞》《痴人之爱》等作品为中国读者熟知,其作品《细雪》《春琴抄》《刺青》等更因改编为电影而广为人知。作为一位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始终主张“中国趣味”,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今天我们这些日本人看起来差不多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欧的文化,而且被其同化了,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根植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本书中收录的中国游记,集中传达和展现了谷崎的这种“中国趣味”。
**和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初识和来往,记录早期中日文坛的友好往来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见闻录》和《上海交游记》两篇,是谷崎润一郎回忆自己1926年和上海新文学、新文艺的文化名流往来的回忆录。谷崎润一郎通过这次来往,了解了中国新文学界对日本文坛的兴趣;通过和内山书店老板的交流,记录下中国青年读者对新知的阅读兴趣情况;他还通过见面会、消寒会等活动,认识了郭沫若、谢六逸、田汉、方光焘、任矜萍等文化界名人。他们交流了中日电影、杂志、文学上的发展情况,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这些联系极大促进了中日文化界的来往,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后来一些日本作家就是在谷崎润一郎的介绍下来华交流访问的。
————————————————————————
明治至今的文学兴隆之中,谷崎是最豪华、最成熟的一大朵,百花之王牡丹花。
——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这位日本文坛的骄子,完全是一个温蔼亲切而又多礼的法国风的作家,除了谈起日本文学时自然而然的在谦逊中流露出目中无人的气概外,丝毫不摆文豪的架子。
——中国文学评论家 陈西滢
谷崎润一郎对中国文化入迷,一生都不能走出这种迷恋。他是岛国上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更是东方文明本质上的传承者和诠释者。
——中国作家 张炜
失物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8.3 (8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康诺利
译者:
安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二战时,男孩戴维的妈妈得了重病。他强迫自己执行一套规定,因为他相信妈妈的命运跟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单数糟,双数好,所以他无论做什么都要双数……尽管他小心翼翼,可妈妈还是弃他而去。丧母的悲伤和痛楚,使戴维不能自已。父亲再婚所带来的惊愕和冲击,对继母及新生儿弟弟的嫉妒与憎恶…深深的幽怨在戴维的身边织就一个幻灵的诡境,他听见了书在说话。从小就和妈妈一起阅读的童话故事,迥异于常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骑士罗兰……从黑夜里、从林地里召唤戴维,呼唤他进入一个充满残酷、血腥、征伐的险境。在那里,一切如同真实的人生道路,充满了险恶和重重难关。惟有不逃避、惟有肯原谅,惟有找到神奇国度里那本被遗忘的《失物之书》,戴维才能得到新生。
山崎丰子文学研究 豆瓣
The Study of Yamasaki Toyoko's Literatur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山崎丰子文学研究》以山崎丰子的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解读、充分掌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置于时代和世界文学视域之内,在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及西方文学的多维互动关系中,动态地把握作家、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及时代特征,在相同中找出差异,在差异中探求特质。从运用虚拟手法表现真实社会、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和变化、审美取向、反战思想以及反战思想中的“归”元素与“和”元素等各个方面,对山崎丰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透彻的分析,从整体上对山崎丰子的文学创作生涯做出了客观而具有说服力的评价。尤其是对作品中的关西方言和女性用语的分析富有见地。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Goodreads 豆瓣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9.0 (24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火的誓言 豆瓣
作者:
[日]河井宽次郎
译者:
熊韵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
“土与火的诗人”、坚持“无位无冠”的陶器艺术家河井宽次郎: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
★★★
【编辑推荐】
1、河井宽次郎是备受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赞赏的陶艺家,也是民艺运动的重要人物,先后拒绝“人间国宝”称号和文化勋章,一生坚持“无位无冠”,专注创作。
2、河井 宽次郎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器物作品惊艳,文字有其独特的诗性
3、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访器物的制作现场;深入村落,邂逅隐于市井的手艺人。观赏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妙平衡。
【内容介绍】
“烧制陶器,泥土与火的交织,火不占有只馈赠,这是火的誓言。”
日本近代陶艺大师、日本民艺运动的重要代表河井宽次郎喜爱这意象。对他来说,火不是纯粹的物理现象,而是“点燃火的人的灵魂在燃烧”,因此他也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
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
访器物的制作现场;深入村落,邂逅隐于市井的手艺人。观赏人与自然相处的美
妙平衡。
“土与火的诗人”、坚持“无位无冠”的陶器艺术家河井宽次郎: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
★★★
【编辑推荐】
1、河井宽次郎是备受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赞赏的陶艺家,也是民艺运动的重要人物,先后拒绝“人间国宝”称号和文化勋章,一生坚持“无位无冠”,专注创作。
2、河井 宽次郎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器物作品惊艳,文字有其独特的诗性
3、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访器物的制作现场;深入村落,邂逅隐于市井的手艺人。观赏人与自然相处的美妙平衡。
【内容介绍】
“烧制陶器,泥土与火的交织,火不占有只馈赠,这是火的誓言。”
日本近代陶艺大师、日本民艺运动的重要代表河井宽次郎喜爱这意象。对他来说,火不是纯粹的物理现象,而是“点燃火的人的灵魂在燃烧”,因此他也被誉为“土与火的诗人”。
本书是河井宽次郎记录他追寻造物之美与人文风物踪迹的文字。他周游各地,造
访器物的制作现场;深入村落,邂逅隐于市井的手艺人。观赏人与自然相处的美
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