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白石麻衣写真集 清純な大人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篠山紀信 幻冬舎 2014
白石麻衣1st写真集『清純な大人 白石麻衣』発売決定!
乃木坂46のトップを走る白石麻衣。
初の水着姿も解禁した、ファン待望のファースト写真集がついにリリース!
撮影は常に「時代」の先端を切り取ってきた写真家・篠山紀信。
その彼をして「アイドルを超えた! 」とまで言わしめた、
誰も見たことのない、「まいやん」の新たな魅力満載の写真集! !
乃木坂46としても初のソロ写真集! !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穷查理宝典 豆瓣
Poor Charlie's Almanack: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
8.4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考夫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穷查理宝典》收录了查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除简单而权威的查理传略外,其后的《芒格的生活、学习和决策方法》以及《芒格主义:查理的即席谈话》整理了芒格最精华的思维与决策方式和以往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会上犀利——和幽默——的评论。
而最后最珍贵的十一篇讲稿则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贯穿全书的是芒格展示出来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所以从古代的雄辩家,到18、19世纪的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并用这些来强调终身学习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处。
精装本于5月推出,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推出平装本,内容同样完整详实。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流離歲月 豆瓣
Chinese People at War: 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1937-1945
作者: 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 译者: 廖彥博 時報出版 2015
戰爭所蘊含的暴力與混亂,
將原本的社會掃滅殆盡,卻沒有產生另一個新社會。
──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
《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一書聚焦八年抗戰,其規模空前巨大且冗長,日軍採高壓的戰略,大舉屠殺平民,與中國初期越挫越勇的民族性兩相衝突,使中國在物質與精神皆受到巨大的破壞,大批難民開始流亡。為了生存,個人、親族、社會的道德羈絆嚴重斷裂,相互背叛。作者重新審視這段時期,將戰爭放在社會變遷的中心位置,指出長期的動盪不安,對社會所形成的後遺效應,是難以估計的。
「文革的暴行正是八年抗戰動盪之下的結果,這場戰爭結束不過才二十年,文化大革命於焉展開。戰爭時期對中國社會造成暴力與分裂破壞,隨之而來的是動盪的一九五○年代,導致了社會解體和分裂,使得人們得以輕易的相互殘殺。」作者戴安娜說。
抗戰前,中國共產黨只是一小群屢遭痛擊的餘黨;抗戰後,卻在物質與精神的廢墟中,建立了新的社會。作者從記憶研究、創傷理論的視角切入,站在抗日浩劫的中心處,凝視受苦難的人們,重新理解歷史的弔詭。她指出:「馬克思那句最知名的箴言:『歷史會重覆,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說過:『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對過往的無知會帶來重蹈過去錯誤與暴行覆轍的危險。這同樣也意謂人們無法正視、承認過往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或是去糾正、補償這樣的損失。」
在歐洲,有大量的研究,反思猶太大屠殺中人性的不可思議;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一直也揮之不去,作者回到八年抗戰,銘刻已被遺忘的記憶,為人性的暗影,互信感的喪失做最強而有力的解釋與辯護。
名人推薦
呂芳上 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劉維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白先勇教授 選書‧導讀
本書的重大意義,更在於她能撇開戰爭的表象,
而直接切入戰時中國社會的深層,
接觸到中國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深重苦難。
三千萬人的死亡,對她來說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研究數字,
而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血淋淋的大悲劇。
──白先勇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蒋纬国口述自传 豆瓣
作者: 刘凤翰整理 / 口述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一、关于对蒋介石一生功过的评价,他强调:1、用亲历的几件事证明蒋介石“是积极抗日的”,如编制、训练60个师准备抗战,建设云贵川大后方以备抗战,由上海战役扭转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方向,迫其由东向西最后走向失败;2、认为蒋介石采取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方式,对平服军阀、统一全国是有功绩的;3、替蒋介石反共辩解,认为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歧使然,同时认为苏联对中共的支持和美国的妥协造成了国民党的失败。他还专列一节,讲述蒋介石对蒋纬国的父子深情。二、披露大量个人身世的第一手材料,主要有:1、证实自己为蒋介石结拜兄弟、国民党理论重臣戴季陶与重松金子(日藉)之子,出生后即由蒋介石与姚冶诚夫妇收养。因此他称蒋介石为“父亲”,称戴季陶为“亲爸”;2、披露自己的养母、蒋介石第二任妻子姚夫人的革命党人身份(此前资料里,均说姚夫人身份是陈世英家的姨娘,被蒋介石纳为侧室),而且,姚夫人完全是为蒋介石获得广东方面支持的“革命需要”主动与蒋协议离婚的;3、披露作者当年与姚夫人回溪口老家侍奉祖母时受到过蒋第一任夫人毛氏的虐待,姚夫人与毛夫人的过节实际上成为蒋经国与蒋纬国后来纠葛的前因;4、澄清自己第一任夫人石静宜的死因,非为自杀,而是误服了过量安眠药后,又遭医护人员误诊,突发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三、本书核心部分。时间跨度从1941年到1986年,即蒋纬国留学德国回国进入胡宗南部从军开始,直到从国防部联训部上将司令位置上退役,共45年从军生涯。可知蒋纬国的一生,大部分参与了国民党军队的建设、建制、编训、教育和蒋介石军队理论的实践。讲述了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内容几乎全部是首次公开出版的。四、一生中仅两次涉足政务。1、上世纪50年代初期帮助蒋介石设置 “国家安全会议”机构及建制,这个机构担当了从“以党为主”的训政时期向宪政时期的过渡功能。蒋纬国退役后又担任6年多“国安会”秘书长。2、1990年总统改选时,一些老国大代表不接受李登辉,欲推蒋纬国出来竞选总统,但蒋纬国却主张“候选而不竞选”,认为只要逼迫李登辉放弃“台独”立场,他个人就可以放弃竞选。这件事由于当时司法部长林洋港、行政院长李焕、国防部长郝伯村和经济部长陈履安之间明合暗离的关系,最后终于让李登辉乘虚得胜。五、回忆自己两次大的病危过程和对自己性格特质的总结。1、特别念念谈到他第二次病危昏迷中,多次见到父亲(蒋介石)、戴伯伯(戴季陶)、朱执信和吴忠信等人来看望他,他梦中首次称戴季陶为“亲爸”。2、通过一系列生活小故事,讲述自己一生在“忍耐”二字上的功夫,忍耐和退让是蒋纬国的性格主调。六、晚年政见。1993 年访美时,蒋纬国明确表示:“我很诚恳地赞成邓老(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这句话是有双重意义:对大陆而言,是鼓励他们走总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台湾而言,就是要打击那些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人,同时也让台独运动死了心。当时这些言论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台独分子甚至不准蒋纬国回台湾,“就是回来了也要驱逐出境”。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我想活下去 豆瓣 谷歌图书
DEUX COREENNES
作者: 朴智賢 / 徐琳 译者: 蔡孟貞 大田出版社 2020 - 4
這一生的每一分鐘,
我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活下去……
開啟兩韓理解之路
一個出生北韓
一個出生南韓
因為這本書開始同理彼此
她的人生才是真正「愛的迫降」
她叫朴智賢,國籍北韓。一個初春的夜晚,她橫渡圖們江,那時白雪覆蓋江面,她的皮膚和髮絲結凍僵硬,每跨一步,就與恐懼同在。臨走前,她寫一封信給父親,留了一碗飯在他身邊,如果父親餓了,至少他能吃到一點米飯……
她叫徐琳,國籍南韓。小時候參加反共海報比賽獲得銀牌,寫著「打倒共產黨」的作品還貼在房間裡,因為父親外交官身分,移居倫敦,從一個國家入境另一個國家……
她們的韓國被分裂一北,一南,她們曾是敵人,是政治意識相對立的兩方。
但她們都說著同樣的語言,一樣愛吃泡菜,一樣有幸福無邪的回憶;因為一次偶然的採訪相識,生長在不同世界的兩韓女子,第一次以母語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囚改營的逃亡,大饑荒的哭喊,生離的淚水,要以什麼樣的文字?要以何種心境?才能沒有罪惡感,冷靜記錄?
「如果這個國家沒有分裂、沒有遭到日本占領、沒有爆發韓戰?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女性?」
理解可以取得信任,祝福可以交換盼望,當她們認同彼此是手足血液,這一段混雜著友誼與關懷,善意與呵護的情感,不再僅僅只是脫北者的生命之歌,而是生而為人,和解的見證。
本書特色
★本書北韓作者朴智賢獲頒
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Amnesty Brave Awards 2020」獎項,鼓勵她在促進人權進步上,不屈不饒的努力與付出。
★國際特赦組織以本書故事特別拍攝記錄片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柬埔寨 豆瓣 Goodreads
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
7.2 (6 个评分) 作者: Joel Brinkley 译者: 楊芩雯 聯經 2014 - 3 其它标题: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布林克里震撼人心力作
繼北韓之後,另一個你應該認識、卻從未深入了解的國家
吳哥窟,充滿神祕的文化韻味,迷人而富有情調
事實上,柬埔寨像是被施了魔咒的苦難國度
上千萬人民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早已失去掙扎的氣力……
1970年代,赤柬統治柬埔寨,屠殺200萬人民,等同四分之一人口
1990年代,聯合國接管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了政府官員口袋
喬‧布林克里的《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點明了柬埔寨的真實面貌,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了解一個國家何以走上歧途,成為現在的樣貌;
歷史又是如何埋下遠因與近果,使其人民沉默迎向苦難,喊不出求救的聲音。
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全國,
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症候群,出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代,
潑酸、強暴、毆妻、虐殺等駭人案件,每天在社會各個角落例行上演。
在這裡,金錢比人命重要,只要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上學、考試、看病、打官司、運送貨物等,全都要支付賄金,
沒有錢,一律免談;付了錢,一切合法。
政府砍伐林木、販賣人口、侵占醫療資源、強奪土地,人民生計飽受威脅;
40%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80%的人民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
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國家,百姓卻也無力發出怒吼……
微笑的吳哥窟眾神

受苦的柬埔寨人民
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
天堂與地獄,原來在這個地方,沒有差別!
血淚交織 真實存在的悲慘世界
不可思議 令人震撼、憤怒又心碎……
吳哥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湧入數十萬各國觀光客;然而吳哥窟所在的國度柬埔寨,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貪汙政府與貧窮人民。離開觀光景點,全國大多數土地低度開發,鄉間居民生活水準低落,無法享有道路、自來水、電力、學校、醫院等現代國家最底線的基礎設施。
在一片貧瘠景象的同時,柬埔寨卻年年接受數億美金外援,大大小小非政府組織都在首都金邊設有辦公室。有了這些錢、這些援助人員的努力,為什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還是不見重大改善?答案是政治與金錢掛勾,掌權者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方式,拿走原應屬於全國人民的大部分資源──是大部分,而不是一小部分。
作者布林克里曾赴柬埔寨撰寫赤柬下台後的報導,30年後,他回到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依舊是世界上最飽受摧殘、虐待的一群人。政府貪贓腐敗,人們身陷其中深深受苦,不賄賂政府,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都無法享有。多數柬埔寨人生活落後,與千年前無異;而政府官員轉手塞入自己口袋的公款,金額高到難以置信。同時,經歷赤柬時代得以倖存者中,半數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至今仍受折磨──且這份苦痛已傳到下一代,使整個國家偏向黑暗的負面人格。
布林克里以《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經驗,訪談多方決策要角,包括柬埔寨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美國大使和參議員、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工作者,以及身處苦難現場的柬埔寨人民,並爬梳大量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告資料,寫就20萬字著作,分別以17章詳述柬埔寨經濟掛勾、政治操弄、土地掠奪與開發、非法砍伐森林、醫療與教育貧乏收賄等各個面向。本書筆法引人入勝,描寫出柬埔寨領導人存心造成的國家管理不善;作者運用豐富且深入的報導,勾勒出柬埔寨的真實面貌。包括生存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資深記者 陳柔縉/專文推薦
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柬埔寨名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至少30%的柬埔寨人只靠不到一美元度過一日,約40%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除了證實人民蒙受苦難的數據以外,《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徹底讓讀者認識到富裕國家在這場災難中扮演的角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閱讀本書令你憤怒,也令你黯然神傷。布林克里提出強而有力的資料佐證,不帶過度詮釋,多有犀利辛辣的軼聞。他嚴格監督,不對誰手下留情。柬埔寨官員從貪汙腐敗、邪惡到病態的人都有;局外人和捐贈團體要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天真過頭或淪為共謀──有一種是漫無目標、未善盡責任,另一種則是心照不宣。貪汙官員繼承赤柬惡行,為了利益虐殺人民。柬埔寨人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被動消極且逆來順受,幾乎要被世人所遺忘。布林克里以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憤怒,再一次給了我們見證。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暨外交關係理事會主席,洛德(Winston Lord)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歷經多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數百次訪談,沉著剖析今日柬埔寨權位和貪汙的運作方式,令人聞之心傷。布林克里從未忘記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這本書尖銳深刻、發自真誠且具有說服力。
──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
發人深省……布林克里1980年採訪柬埔寨難民的報導,贏得了普立茲新聞獎。他訪問握有權勢的國家要角與外交人員,談及政治、法庭審判、醫療、土地開發、森林與學校教育,剖開柬埔寨的底層,將細節一一梳理成扣人心弦的論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布林克里裁剪出清晰脈絡,描述這個名列世界上最為殘酷貧窮、亟待外界伸出援手的國家,其領導人自私自利、令人困惑的政治,以及充滿暴力的社會生活。
──《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引人入勝……一個關於欺騙與貪汙,發人深省的故事,文句敘述別具動人風采。
──《美國利益雜誌》(The American Interest)
布林克里以新進年輕記者之姿,在1980年憑著柬埔寨難民危機的報導贏得一座普立茲新聞獎。三十年後重返舊地,如今身為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的布林克里,慎選鑽研主題……極佳地展現洪森行政體系已釀成許多柬埔寨人的災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精采且富有文學性的報導文學作品。
──《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關於柬埔寨的絕佳敘述,描寫其根源於歷史的貧窮,因越戰更加惡化,至今顯然如故。
──《柯克斯書評》(Kirkus)
令人心碎卻至關緊要的現況報導,此地人民理應獲得更好的生活。
──《書單》(Booklist)
覺醒才能終止詛咒/陳柔縉
這個國家的人不喜歡孔雀,千萬不要去那裡開工廠、做生意,設計個有孔雀的商標。
這個國家的人民多信仰佛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聲講話,爽朗的哈哈大笑到那裡會變得有點不太禮貌。
入了這個國境,看見無邪的可愛兒童,也別想摸他們的頭,否則就犯禁忌了。
這個國家有世界遺產,十二世紀留下的吳哥窟,巨大的岩石完美堆積,沒有一根釘子,任何人站在那裡,都要為七、八百年前王朝的能力和鼎盛,發出讚嘆。
以上是讀一般介紹柬埔寨的書,會得到的親切資訊,像從旅遊中心拿到的旅遊導覽一樣,總是有最漂亮的風景和最親切的國民笑顏。這類書會說,柬埔寨的政治體制是王國,已逝的老國王西哈努克「功勳卓著」,娶了法國和柬埔寨的混血美女,他「多才多藝」,喜歡體育、藝術,會創作歌曲;又會說,首相才握有實權,是真正的國家領導人,現任首相洪森在位快三十年,「愛讀書,鑽研理論」。
但是,這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不講這些味道偏甜的民俗風土,也不用社交辭藻去吹捧政治人物,反而形容洪森「沒受過什麼教育,既聰明又殘忍」,是「一位狡猾的前赤柬師長」。筆下對老國王西哈努克也不客氣,指他「喜歡在痛罵貪汙者的同時,過著難以想像的奢靡生活,而他的財富來源一直是個謎。」並引用九○年代美國國務卿貝克的助理親眼所睹,早上十點,僕役為西哈努克國王遞上香檳,「他彎腰倒了一杯給狗喝,行為跟路易十六沒有兩樣。」
作者布林克里是美國知名的國際記者,三十幾年前曾赴柬埔寨,揭露赤色高棉大屠殺後難民的苦境,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相隔快三十年,他再度深入柬埔寨,花了兩年的時間,採訪了兩百多位國際組織派駐柬埔寨的外國人、柬埔寨官員和民眾。資深記者功力非凡,全書不似平板資料彙整的國情報告,而是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一九五三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後,柬埔寨至今經過幾個戲劇般轉換的階段,以統治者來大略區分,先是老國王西哈努克,而後是龍諾將軍、紅色高棉的波布、韓桑林,到今天的洪森,他們背後各有不同的國家支持,包括中國、美國和越南;柬埔寨猶如虛弱的掌中布偶,其間的換手,無不經由無止盡的戰鬥、燒殺與政變,近代柬埔寨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波布掌控的三年半,更有兩百萬人遭到屠殺,等於每四個國民就有一個被殺,結果,柬埔寨損失了八○%的老師和九五%的醫生。近代國家中,再沒有比柬埔寨更悲慘的了。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出馬了,給了柬埔寨民主選舉的制度,一切似乎要步上康莊大道,然而,民主空殼裡頭,卻包裹著暴力和獨裁,每次大選都有人要死於暗槍。作者多次提到一個典型的場景,兩個騎摩托車的人,戴著黑色頭盔安全帽,拿著槍,殺了揭弊的記者或反對黨的幹部。而國際懷著救贖心理的捐款,也往往提供貪汙溫床更滋養的肥料而已。柬埔寨人民仍在黑暗深淵裡。
一九九七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的第二年,金邊一場反政府的集會,被丟了幾枚手榴彈,有孩童的臉瞬間炸開,大人被炸成兩半。在場有一位美國共和黨的人也受傷了,聯邦調查局探員飛去追查。多人指證丟手榴彈的人從現場政府警衛隊伍中出來,又被開道掩飾躲回去。聯邦探員追到最後,跟現場指揮的少校對質。探員問少校當時人在何處,少校否認他在隊伍中,探員拿出照片,少校啞口無言,只剩忿怒,突然,房門開了,一列警衛隊轟然衝進來,一陣亂聲,他們身上全掛著手榴彈、機關槍、突擊步槍,護在少校的身後。
作者除了訪問聯邦幹員,得到如電影般的駭人情節,也到農村訪問老百姓,追查社會結構的弊病。有人幫軍官盜捕保育類動物穿山甲謀利,路上穿山甲抓破袋子逃走,軍官火大,找來爪牙把這個人淋了汽油、點了火。嚴重燒傷的男人被轉送進大醫院,醫生告訴家屬傷口需要清創,必須付醫生一百美金,傍晚又加到一百五十,男人的太太哭出來,說她沒錢,醫生說,那不必清傷口了,邊說邊脫掉手套,然後走人。家屬再沒看過這位醫生,他們把痛到哭不停的男人包起來帶回家,第二天他就離開人間了。
這本書講了很多悲哀的故事,解析近一、二十年來柬埔寨的政治暴力、司法黑暗、官商勾結、強奪人民土地,看醫生,被索紅包,連小孩子上學,老師也天天跟小學生要「贊助費」。
近代亞洲國家多被列強侵略殖民過,但也為千百年停滯的農鄉狀況注入現代文明的契機,最可貴的是帶來新式教育。明治初期,日本馬上覺悟,拚命學習西方,大興基礎教育。過了三十年,日本統治台灣,也鼓勵孩童入學。太多台灣學生都因為日本老師不厭其煩,再三到家裡勸說父母,才能受教育。第一代學生當上醫生和老師,扭轉身分地位和財富後,台灣人慢慢瞭解教育的價值。二○年代掀起的爭權抗日行動,也來自這樣的知識基礎。
日本給台灣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文盲大幅下降,英國給殖民地印度的就不同了,反金字塔式,設很多大學,看似漂亮,卻只是培育了菁英階層。法國對於柬埔寨,則更糟糕了,如本書所說,一九三○年代,法國人才創辦第一批高中和初中,而且全數集中在金邊,「法國占領者對於為了更好的柬埔寨社會而教育下一代並不感興趣」。到今天,柬埔寨也未施行義務教育。
這個國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讓人嘆息,簡直不知道從哪一點救起,國家才能走上正常成長的路。
近一、兩年,財經新聞總把柬埔寨捧成投資致富的新天堂,但柬國裡,誰賺走了錢?中國元朝的周達觀在十三世紀末出使到柬埔寨,他看到人們以竹蓆為牆,棕櫚葉為屋頂,在戶外升火,用瓦鍋煮食,「就地埋三石為竈」,本書作者所見仍然一樣,千年真真如一長夜。柬埔寨政經社結構性的問題還待時機解決。
受苦的柬埔寨,必須人民先受教育,因教育而能覺醒,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心,自己推翻獨裁,才有可能從惡性循環的漩渦爬出來。去年夏天的選舉作弊,引發強烈抗議,年底並有工人大規模示威,逼迫當權者略有讓步,取消集會禁令。祈禱這不是一次性的火花,有一天,柬埔寨的人民終於掌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人權的條件 豆瓣
East West Street: On the Origins of "Genocide"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作者: 沙茲(Philippe Sands)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 2020 - 3
人權不是生而有之
二戰前,國家可以對國民做任何事情,包括歧視、折磨或殺害……
◎英國圖書年度非虛構好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 non-fiction book of the year)
◎吉福德非虛構寫作獎(Baillie Gifford Prize for Non-Fiction)
◎《衛報》《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我們都知道納粹的紐倫堡大審,
卻不知道這場審判啟動了人權觀念的改變,更是現代國際司法系統的起始……
人民犯罪,國家有權執法,如果犯罪的是國家,該由誰來懲罰?
在國際法庭指控利比亞強人格達費的「危害人類罪」
控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犯下的「種族滅絕罪」
兩種罪名的誕生其實都不到100年
【一位人權律師追出的人權起源故事】
本書作者沙茲是一位國際律師,曾經手盧安達大屠殺、南海仲裁案等國際案件。他在2010年受邀到烏克蘭利維夫演講,意外發現「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等人權保護詞彙,最早的提出者都曾居住於此。一位是冷靜自制的法律教授勞特派特,另一位是性格強悍的檢察官萊姆金,他們上同一間大學、師從同一群老師、也都從20世紀初的亞美尼亞大屠殺得到啟示,卻分別以個人與群體的角度思索納粹罪行。
【沒有法律可以去約束一個國家,如今它終於成為被告】
1945年紐倫堡大審,是納粹罪行的世紀大審判,也是歷史上首次對破壞世界和平罪提起訴訟,更開啟將國家領導人送入國際法庭受審的可能性。當時,英法等戰勝國以「文明不可對暴行置之不理」,以及「歷史不可重演」為前提,羅列納粹的四大罪狀。其中兩項引入當時無人聽聞的新詞彙:「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指基於政治、種族或宗教理由對任何平民的謀殺、滅絕、奴役等迫害。「種族滅絕」則是攻擊民族、宗教和族群群體的行為。它們分別從個人和群體的視角思索,但不約而同地,形塑出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法。
【不許政治人物躲在國家背後,逍遙法外】
以往認為法律是為國家服務的。二戰之前,主權高於一切,國際法不得干涉他國內政,政府可任意處置自己的人民,領導人無需為自己發起戰爭或屠殺人民負責。直到紐倫堡大審前後,才將人放在法律中心,並將「危害人類」與「種族滅絕」納入世界人權宣言、國際法、《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等等。從此,法律成為約束當權者的武器,國際刑事法庭有了執法依據,可審判那些因為大權在握而任意將國家投入戰爭或濫殺人民的當權者。
【人權從來都不是憑空而來】
其實勞特派特與萊姆金的努力,可說是直到1998年,才在國際刑事法院審判盧安達屠殺一案中真正落實。當沙茲開始著手調查兩人的故事時,美國與英國的總統和首相,正在對干涉敘利亞內政一事尋求法理上的支持,主權與人權的拉扯直到今日仍在繼續。因而,當我們面對羅興亞等人道危機,思索香港等「內政」與國際干涉問題時,都該意識到基本人權從來不是理所當然,憑空而來的,本書即是透過這些法律人的故事,帶領我們重回70年前人權意識被建立的重要時刻。
◎好評推薦
李柏翰╱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法律白話文運動總編輯
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
周威同╱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邱伊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陳貞如╱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黃默╱前東吳大學人權學程主任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劉政暉╱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高中教師
閻紀宇╱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國際好評
本書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強烈個人色彩,帶著愛和憤怒訴說,無比精準。──勒卡雷
本書表現出小說家的技巧,文字行雲流水,內容充滿生命,從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利維夫的熙攘街道、漂亮咖啡廳和新開幕華麗歌劇院,一直談到紐倫堡大審。人物豐富,角色多姿多采……最扣人心弦和強勁有力的書。──桑德布魯克,《星期日泰晤士報》
沙茲精彩地把數個家庭的故事編織在一起,描寫了這些故事是怎樣通向紐倫堡大審。沒有小說可以匹敵如此重要的一本紀實著作。──比弗
即使在敘述複雜的法律事務時,沙茲的文字仍然有第一流驚悚小說家的趣味、神韻和緊湊……一部異乎尋常的回憶錄。──阿普皮格納涅西,《觀察者報》
卓爾不凡。這是最優秀的思想史。沙茲把萊姆金和勞特派特的觀念放入歷史脈絡,並顯示它們時至今日仍然高度重要。──赫爾曼,《新政治家》
作為「吉福德非虛構寫作獎」的得獎作品,本書集驚悚小說、家族故事、法律史和政治傑作(political tour de force)於一身……當它用讓人震驚的敘事牽引著你讀下去的時候,它為國際法和個人權利作出了有力的捍衛。──《泰晤士報》年度書選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洪源遠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 - 7
1970 年代末,中國與孟加拉、馬拉維、乍得等最貧困國家同列。如今這些國家還在為脫貧而奮鬥,中國卻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都位居前列。中國如何實現「驚天大逆轉」?為何僅僅經過四十年,中國就有了如此引人注目的發展成就?中國的發展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否有借鑒意義,可以推而廣之?
對此,本書提供了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答案。作者在剖析了相關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揭示了制度和市場的三步共演過程,指出了「有什麼用什麼」的初期發展道理, 以及「引導創變」這一獨特的系統,作為共同演進的基本條件。結合中世紀的歐洲、內戰前的美國和當代「尼萊塢」的發展案例,本書不僅挑戰了西方「一刀切」的規範標準和國際主流的政策工具 ,同時還總結了中國的適應性和因地制宜的發展可以提供給其他國家的幾大啟示:
(1)有什麼用什麼:在發展的最初階段,靈活運用現有的弱制度,建立市場,而不是照搬富裕國家已有的成功條件;
(2)引導創變:打造環境,培育適應,促進制度和市場雙向演化;
(3)中國改革的三大特點:漸進卻廣泛,大膽且果決,地區不均衡;
(4)如何在多元與統一之間形成平衡?如何在改革中使每個人都與發展過程利益攸關?如何通過構想方案—選擇方案—創造契合,達到因地制宜?
(5)中國地方政府獨特的特許經營模式,猶如企業總裁的地方官員,自上而下的「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創變」,共同在變易性的情境中,實現了中國的發展;
(6)十二省份的實地調研,沿海、內陸不同發展地區的真實案例,千餘頁訪談記錄,比較歷史分析。
~~~~~~~~~
「本書既詮釋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又揭示了中國發展經驗所體現的一般性價值……作者深入紮根中國實踐和善用國際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也值得廣大讀者參考借鑒。對於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是一部必讀之作。」
—貢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
「在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我們啟動了「創造市場」戰略。政府和私營企業應該在市場中成為共同的創造者。本書恰恰為這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
—褚浩全(Ted H. Chu),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 (IFC) 首席經濟學家
「通過將「系統思維」和「變易性」方法應用到發展問題研究中,洪源遠為該領域的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在為努力實現〈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國家提供分析和政策建議,這項研究讓我們有了新的框架。」
—Joseph D’Cruz,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署長執行辦公室高級顧問
「洪源遠的研究顯著促進了我們的一項共同理解:沒有唯一正確的發展途徑;為了使發展成為一股持續而廣泛惠及人民生活的力量,各種根據各國國情的「引導創變」乃是至關重要的。」
—Mario Pezzini,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發展中心主任
「我很高興,緣分將這個嚴謹的分析帶到了世界 。對於我們這些致力於減少腐敗的實踐者而言,無論是在阿富汗這樣的戰亂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在發達國家,書中的研究發現都有實在的幫助。」
—Mark Pyman,阿富汗獨立反腐敗委員會前主任
「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發展領導和執行者,正致力於在其他國家分享和實踐中國經驗,而本書將為他們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源。」
—Jillian Popkins,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前任顧問
「一項富有原創性與啟發性的探索,可助破解我平生所見最大的發展之謎。」
—Lant Pritchet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發展教授
「貧窮國家應該「有什麼用什麼」,利用已有的而非理想中的條件來啟動改革。對於那些力求學習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觀點可謂振奮人心。」
—Salman Zaidi,世界銀行貧困與平等全球業務實踐經理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豆瓣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译者: 羅盛吉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 - 2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海外學界一致肯定
這部博而不繁的新作,無疑將使我們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歷史學教授
馬世嘉利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洲材料,透過這部令人驚喜的處女作,重新思考過去五百年的亞洲史學編纂史。在本書中,作者無處不顯示出自己在駕馭多語言材料方面的淵博學識。──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講座教授
作者出色地修正了我們對清代中國與新出現的英屬印度強權之間關係的理解。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區的失敗政體,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1850年之後,一種視野更寬廣的「對外政策」逐漸形成,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西方列強。──克里斯托弗•貝利(C. A. Bayly)劍橋大學維爾•哈姆斯沃思帝國史與海軍史講席教授
本書立論堅實,銳氣逼人,讀起來像一部偵探小說。「印度」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究竟在哪?它對清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本書貫穿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等領域,對於重構19世紀早期的中國史是一部必讀之作。──蓋博堅(R. Kent Guy)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部卓越的、為學界所亟需的著作,對於所有研究晚期帝制中國史和早期現代全球史的學者而言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吳勞麗(Laura Newby)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作者清晰地論證了清朝統治精英如何積極參與知識與世界觀的建構,本書對於推動清史的研究可謂一大貢獻,也有助於重構我們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對外關係史的理解。──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本書打破了天下與朝貢體系的傳統解釋模式,將文化史、思想史與地理學、政治學、對外關係的研究融為一體。──《中國研究書評》
作為對中國忽視對外關係這種陳舊觀點的回應,本書不僅做出了全面的修正,而且提供了思想史層面的敘事重構,由此產生的方法論同樣可以應用於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國學報》
本書對清朝地圖學、地理學和詞典編纂學的多樣化模式,及其如何拓展對早期現代世界的認識的討論,即使是中國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東亞研究書訊》
作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具有說服力的清代對外關係史專著,檢視了1757年至1860年間朝廷瞭解和認識英屬印度的過程。書中分析了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美國《選擇》雜誌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不平靜的太平洋 豆瓣
Pacific: Silicon Chips and Surfboards, Coral Reefs and Atom Bombs, Brutal Dictators, Fading Empires, and the Coming Collision of the World’s Superpowers
作者: 賽門‧溫契斯特 / Simon Winchester 译者: 譚家瑜 聯經出版公司 2017 - 6
從日不落國至日落帝國的黃昏,殖民到獨立的世界新秩序形成
政治分斷、軍事角逐、氣候變遷、能源環境、物種發現的新研究
太平洋──絕非「太平無事」的海洋
這片美麗、脆弱、巨大的海洋
面臨諸多潛在挑戰與危機,左右著人類的前途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溫契斯特
繼膾炙人口的暢銷書《大西洋》《美國統一功臣》後,最新力作
精彩而生動地探討太平洋的過去、現在,以及它所牽動的未來
深究太平洋現代史上十大關鍵事件
風靡西方國家的電晶體收音機、衝浪活動、化學武器汙染、極端氣候、深海熱泉、珊瑚白化、南北韓分裂、香港回歸、澳洲政局、南海爭奪等
太平洋廣大得令人難以想像,它是迄今世上最大水域,覆蓋地球表面積近三分之一,對全球的影響亦十分巨大:不僅是世界氣候模式的源頭,也是最危險板塊碰撞運動的核心,海面下一萬多公尺處更有全球最深的海溝。它是西方人發現的最後一座海洋,也是牽引世界前途的大洋,這片幅員廣達1.8億平方公里的水域所發生的一切,攸關著人類全體的命運。
知名作家與探險家溫契斯特,詳述這片複雜得令人目不暇給的巨洋,自1950年代以降所經歷的種種關鍵時刻,以及影響迄今的重大趨勢和事件。讀者首先看到比基尼環礁舉行原子彈試爆後,因遭輻射汙染而成為徒留某種超現實景觀的無人島。書中除了介紹令全球年輕人趨之若鶩的衝浪活動由來背景,也揭露小型電晶體收音機如何點燃從日本東京延燒到美國矽谷的數位革命,進而改變人類的生活,還提到澳洲大堡礁的驚人發現和海底神祕噴口的探勘活動,對於太平洋周邊領土的地緣政治變化、流氓國家北韓的興起、英國殖民時代的結束亦有所著墨,並兼論環境惡化與氣候變遷為這個龐大水域帶來的威脅。
溫契斯特長期接觸太平洋及周邊區域,憑藉淵博的歷史學識和無人能出其右的敘事長才,以生動的文筆為這片浩瀚無垠、美麗神祕、引人遐思的大海寫下這部禮讚之作。
《不平靜的太平洋》首先揭露太平洋絕非「太平無事」的海洋,它其實是個原子海。第二章敘述電晶體收音機的發明和索尼公司的成立經過。第三章提到令全世界年輕人趨之若鶩的衝浪活動。第四章描述早年的北韓政權極度渴望自食其力,邁向經濟與文化獨立,如今該政權因國內政治殘暴、國際行為乖張而淪為笑柄,它持續不斷對外挑釁固然讓今日的太平洋蒙塵,卻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隨著殖民列強在擾嚷不安中陸續撤出太平洋區,近年來日本人與其他原住民──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毛利人、太平洋諸島居民──又重新投入太平洋事務的運作。第五章以一艘英國遠洋郵輪在太平洋英屬殖民地海域發生重大火災事故拉開序幕,接著提到法國人撤出中南半島、美國人撤離越南、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揮別其他殖民地,以及領土遍布世界的大英帝國放棄各處殖民地以後,太平洋居民終於獲得早在幾百年前就該享有的自主權。第七章探討澳洲將來會扮演何種角色,會不會在短期之內、長期之後,或是永久、持續運用某種區域勢力?
第六、第八、第九章論及太平洋是形成世界氣候模式的根源,以及爆發危險板塊運動的核心,它蘊藏了大量可供全世界掠奪或維護的海底資源,卻首當其衝遭遇了全球難以逃避的環境危機。第十章是最值得關注的話題:中國。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轉型正義 豆瓣 谷歌图书
Transitional Justice
作者: 璐蒂.泰鐸(Ruti G. Teitel) 译者: 鄭純宜 商周 2017 - 1 其它标题: 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國家在朝向自由化的政治轉型過程中, 如何面對與修補舊政權的過往之惡, 又如何重塑人權、法治與民主的文化及制度? 21世紀轉型正義概念先驅,開創轉型期法律典範 從權威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懲罰或免責」成為討論重點;是否有義務追溯過往,對舊制度做出懲治?或是既往不咎,讓過去的就成為過去? 本書考察歷史、刑事、行政等多重面向,將轉型正義的理念清楚展開,並以跨領域的視野,透過比較與歷史的研究方式,對處理政治劇變產生的各種不公平後果,作了一番憲法上的、立法上的與行政上的具體分析。 內容由歷史事件取材,上自古代,下至啟蒙運動,涵蓋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直至本世紀後冷戰時期迄今。縱貫東歐、中歐與前蘇聯的共產體系轉型,以及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軍政府獨裁專制的轉型,並可為南非廢止種族隔離政策後的持續轉型,北愛爾蘭和其他地區的突破性改變,提供若干激盪。  本書試圖超越現行的理論論述,解釋法律在政治巨變的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在此種動盪時期,法律的變革具有特殊且結構性的意義。主要採用歸納的方法,探討諸多法律變革,描述政治轉型期間法律與正義的特殊意涵。本書開宗明義先反駁了「轉型成為自由民主的政治體系」必須依循普遍、理想的典範此種觀念。本書對法律與政治轉型之間的關係,提供另外一種看法。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中斷的天命 豆瓣
Destiny Disrupte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
8.5 (8 个评分) 作者: Tamim Ansary 塔米‧安薩里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7 - 3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伊斯蘭教義並不抗拒民主、更不否定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有一部份穆斯林認為現今世界最嚴重的分界線並非出現在是否現代化、是否為民主政體,而是世俗與腐敗V.S.虔誠與守潔。
●雖然鄂圖曼在雷龐多海戰失利、1683年未能攻克維也納城,但是真正擊倒這個帝國的,不是西歐的將領軍人而是在市場買東西的西方商人。
●20世紀上半葉除了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何在鄂圖曼帝國境內也爆發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對於伊斯蘭極端分子而言,假如他們曾經成功地把蘇聯拖垮趕出阿富汗,為何就不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伊斯蘭世界?
●「哈里發」、「蘇丹」、「Jihad」、「什葉派」、「蘇非教團」、「穆斯林兄弟會」等等常見的新聞用詞、思想流派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其意涵與源流。
●伊斯蘭與基督教、 穆斯林與世俗主義者有無和解的可能?
本書特色
一本就通伊斯蘭歷史,從教派、思潮到各種伊斯蘭專有名詞在本書都有詳實的解說
國外好評推薦
安薩里的這本關於伊斯蘭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提供了許多信息,而且從頭到尾都十分引人入勝。在他流暢又生動的文筆下,他在一個廣闊的層面上挑戰了人們對於伊斯蘭和世界是如何相互塑造的這一問題所持有的習慣性的深刻理解。正是他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使得這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混亂又爭執不斷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本必讀書。——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
本書絕對是一本傑作。安薩里這本書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歷史著作,是以一種在西方太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講述過去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斷的天命》會被將來的一世代捧作手邊書。——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No god but God和How to Win a Cosmic War的作者
如果你想要把今天恐怖份子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頭條新聞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建議你在《中斷的天命》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文明忽然間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搞得顛三倒四,所以想要把自己再擺回到正確的位置。如果作者安薩里不想要把這樣的結果稱為文明的衝突的話,那麼他可以把它叫作兩種世界歷史的單邊視角。他的這本書是讓我們開啟另外一邊的歷史視角的得力工具。——聖路易斯郵報速派
塔米•安薩里完成了一部伊斯蘭世界歷史的絕妙作品。他出色的分析讓讀者們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全球社會的關鍵演進的人和想要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部分是如何互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讀物。——安東尼•齊尼(Anthony C. Zinni,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
對於任何想要更多地了解伊斯蘭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書。但是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一本要理解今天的那些政治辯論和衝突的不可或缺的指南書,從九一一事件一直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從索馬里海盜一直到巴以衝突,都和這本書中的內容有關。就像作者安薩里在結論中提出他認為困擾現代世界的衝突的最佳理解並不是文明的衝突,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不同步的世界歷史在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舊金山記事報
一部關於伊斯蘭歷史(既在宗教層面,也在政治維度上)的生動、縝密、通俗易懂的作品,探索了伊斯蘭和西方之間的許多不連貫的地方。——Shelf Awareness出版公司
在這本《中斷的天命》中,每一頁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新東西。這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既清晰又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用睿智又吸引人的想法把科技、詩歌、政治和宗教輕鬆地結合到一起的書,是籠罩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伊斯蘭恐懼癥的完美解毒劑。——拉傑•帕特爾(Raj Patel),Stuff和Starved的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書絕沒有護教論的論調,而是經過了一絲不苟的研究,做到了中立平衡,文筆時而風趣卻絕不油腔滑調。《中斷的天命》這本書是一齣扣人心弦的長劇,緊緊地抓住了讀者,讓讀者領略了世界歷史中的那些偉大又影響深遠的事件。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讓人們得以理解隱藏在當今世界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敵意背後的動向和事件。——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自由政治與共和政體 豆瓣
Liberty, Politics and Republics
作者: 高全喜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7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部《自由政治與共和政體》,是作者多年法政思想的一個結晶,作者關於中國政治問題的思考俱在其中。不過,作者以為要理解中國的現代政治,必須有一個中西交匯的現代性視野,何為政治自由、何為共和政體、何為人民主權、何為現代思想,等等,這些都不是從古典中國的經史傳統中直接延伸過來的,當然,它們也不是原本不變地從西方國家移植過來的,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社會和法律體制乃至文明形態,都是古今中西碰撞、轉型與融匯的產物。因此,關於上述問題的思想,要有普遍價值的認同、比較會通的視野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尤其是對於西方古今的法政文明傳統,要有「三代之治在英美」的胸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思想理論上把握基於中國千年歷史及其大變革時代的自由政治與共和政體。
鑒於此,本書大致劃分了上、中、下三個篇章,上篇集中討論自由政治所關涉的憲法與人民及自由政治諸問題。在作者看來,一個自由的政治共同體,沒有一種憲章的底定是難以建立起來的,而憲章是人民創制的,人民是否達到真正的政治成熟,而不至於腐化墮落,這是一個國族之政治自由能否實現的關鍵。對此,立憲的理性及海耶克意義上的致命的自負所導致的政治衰敗,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中篇集中討論共和政體問題。中國是一個共和國,從民國以降就是這樣一個國體,但是,何為共和,何為一個人民的共和國,這些問題在漢語學界很少有深入精湛的理論著述。其實,這是一個關係國族命運的大問題,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西方思想家們就有宏論,至於一千五百年進入現代歷史,關於共和國的論述可謂卷軼浩繁,這裏涉及英、美、法、德諸大國興盛的制度因緣,涉及自由與民主的對峙,涉及君主、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涉及政治合法性與政體科學性等一系列法政問題。我在本篇中的兩篇論文,不過是勾勒了這個思想理論的大背景,以啟迪我們對於現代中國作為一個共和國的思考,追問其政治合法性及其政體科學性的依據。
下篇「比較視野」收錄的八篇文章,主要是作者近些年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家們的經典閱讀之集萃,雖然它們獨立成篇,但其中有一條主線還是清晰的,那就是隱含著作者的中國問題的情結,並以英美政治為典範的中國自由主義之思想發凡。何為自由政治,何為共和政體,其中都有我的解讀,但構建中國文明主體性的自由政治和共和體制,卻是作者在三篇十六章文字背後的思想訴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论文化 豆瓣
Cul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张舒语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11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交往在云端 豆瓣 Goodreads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大月亮及其他 豆瓣
作者: 陆源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拒绝贴地行走的现实主义创作!“社幻小说家” 陆源最新短篇小说集。
✨小说叙事绵密,旁征博引,调用智识和绚烂的言语展现一个个带有荒诞奇幻彩色的文本时空,犹如炽烈燃烧的青春花火,绽放于难行如棘的成长歧路。敢于闯荡的情感幽灵,无限增殖的纷乱思绪,借助词语爆裂喷发 ,直至被幻象压倒,被热望征服。
✨小说人物“总是很狂热,他们很底层但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很底层,包括一些疯狂的作家,一些民间科学家,以及一些整天修理各种器械,总把别人的器械搞烂的老头。这些人生活在我身边,有些人离我很近,我通过一些变形展现他们的世界。”作者描写现实生活的经验碎片,但又翱翔于现实生活之上,给无名者以行动力和尊严。
∞内容简介:
本书为青年作家陆源继《保龄球的意识流》之后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社幻小说家》《大月亮及其他》《倏兰》《萨斯》《夜轮》《西铁人》等六篇小说。与“瀛波庄园”有所关联的奇人异士在这里继续登场:
擅长存在主义诗学和符号学题材的社幻小说家,大月亮坠落前夕决定腾空探险的陆先生,研究书籍入迷而与梦中女人相恋的诗人,非典时代在城市中闯荡的文艺青年;大学公寓逐渐与游轮彼此交融之后的众生乱像……
————————————————————
“他决定放手一搏,去腾空探险,去实践自己荒唐的登月之梦,去当个英勇果敢的胜利者。生活有时候也需要奋不顾身,挺矛一刺!必须抓紧时间!它很快会从天穹坠落,将太平洋整个儿填满。后来,直到陆先生乘坐酒馆老板的飞行浴缸远征月球,被活泼的气流拨弄得哈哈大笑,以致忘乎所以,目空一切,那股灼烧他肺腑的忧虑才骤然减轻。”
——《大月亮及其他》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大征服 豆瓣
The Great Arab Conquests: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休·肯尼迪 译者: 孙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3
破译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席卷近中东的历史密码
挖掘埋藏在剑与火之下的深层原因
全面、客观还原阿拉伯人早期征服活动
◎ 编辑推荐
☆ 本书是专门论述阿拉伯人早期征服活动的专著,作者同时关注战事和社会变迁,全面展现了这段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 内容简介
伊斯兰教于 7 世纪 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阿拉伯人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席卷了中东,并打败了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等劲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本书着眼于 7 世纪至 8 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的征服活动,叙述了卡迪西亚战役、雅穆克战役、大马士革战役等重要的战事,描绘了阿拉伯军队的攻伐行动。不仅如此,伴随着征服活动的定居与安置、记载与记忆,本书也多有着墨。本书作者注意甄别与筛选史料,他用生动的语言、学术化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并在阿拉伯人为何如此成功的问题上,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 媒体推荐
肯尼迪试图解答为什么阿拉伯人如此成功,他的答案是新的信仰、部落的凝聚力、有策略的机动性,以及从哈里发欧麦尔到哈立德等战场指挥官的领导力。
——《卫报》
它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总是避开不恰当的猜测,忠于他的史料。他同时还是一名有见地的历史学家。他不愿忽视可疑的材料,比如有所夸张的阿拉伯史书,而是从其中搜寻线索。他偶尔会在其中找到确实证据,让他的叙述比历史学家同行预想的更接近事实。
——《纽约时报》
本书是一本描述阿拉伯对中东的征服的有趣书籍,尤其是对公众和学生而言。它的叙述充满活力,论及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因素,丢弃了与之相关却无用的枝节,却没有忽视任何学界曾研究过的主要问题。本书将类似的事件与公众熟知的英国历史中的事情相对比,对我们弄清一些似乎难以理解的问题颇有助益。
—— 布鲁诺·德·尼古拉,伦敦大学中东史教授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代谢增长论 豆瓣
作者: 陈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经济复杂性研究是在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理解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定量观察和建模的经济科学。本书是“经济复杂性基础研究系列”的第一卷。全书尝试以新的非平衡态物理学的方法,从生态学的逻辑斯蒂小波出发,从技术进步作为根本动力来重构经济发展演化的理论,重构微观、产业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基础。本书全面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发现,并构筑了一个可用于解释中国40年增长和发展经验的演化经济学框架,是有志于研究经济学理论及经济学方法论的学者的必备参考书。
2020年4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