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十月的教訓 豆瓣
作者:
[苏联] 托洛茨基
译者:
江杰翰
網路與書出版
2017
- 9
托洛茨基為社會與世界的改變,留下永遠的理想與熱情。
拖延是罪,革命或起義沒有所謂的時機成熟。
今天可以成就的事情,就不要留待明日。他這樣說。
一九一七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終結了三百零四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杜馬臨時委員會組成的「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二月革命是道地的民主革命,政治上它是在兩個民主政黨:社會革命黨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發展起來。同年十月,發生了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上唯一由工人階級成功推翻臨時政府,奪取國家控制權的一場社會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最重要的領導者,除列寧之外便是托洛茨基。十月初他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帶領軍隊推翻了臨時政府。
《十月的教訓》寫於一九二四年,十月革命成功後七年。當時革命的熱潮在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保加利亞的起義失敗後逐漸褪色。托洛茨基堅信社會主義不能只在一國建成,要把一國的革命擴展到世界,於是他在《十月的教訓》寫下一九一七年革命的過程:「這個經驗是對過去偉大而不容質疑、反駁的審視,敞開通往未來的大門。」必須了解自己過去的一切,如此「才得以正確地評價,並賦予所有事件適當的地位。」
革命家托洛茨基親身說法,說明政變的準備工作和政變本身各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總結了革命的危機與決勝關鍵。這本篇幅不長的《十月的教訓》,是理解布爾什維克和俄國革命史的精華之作;對今天的勞動階級、社運分子和社會主義者仍是深具啟發的作品。
拖延是罪,革命或起義沒有所謂的時機成熟。
今天可以成就的事情,就不要留待明日。他這樣說。
一九一七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終結了三百零四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杜馬臨時委員會組成的「臨時政府」正式成立。二月革命是道地的民主革命,政治上它是在兩個民主政黨:社會革命黨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發展起來。同年十月,發生了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上唯一由工人階級成功推翻臨時政府,奪取國家控制權的一場社會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最重要的領導者,除列寧之外便是托洛茨基。十月初他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帶領軍隊推翻了臨時政府。
《十月的教訓》寫於一九二四年,十月革命成功後七年。當時革命的熱潮在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保加利亞的起義失敗後逐漸褪色。托洛茨基堅信社會主義不能只在一國建成,要把一國的革命擴展到世界,於是他在《十月的教訓》寫下一九一七年革命的過程:「這個經驗是對過去偉大而不容質疑、反駁的審視,敞開通往未來的大門。」必須了解自己過去的一切,如此「才得以正確地評價,並賦予所有事件適當的地位。」
革命家托洛茨基親身說法,說明政變的準備工作和政變本身各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總結了革命的危機與決勝關鍵。這本篇幅不長的《十月的教訓》,是理解布爾什維克和俄國革命史的精華之作;對今天的勞動階級、社運分子和社會主義者仍是深具啟發的作品。
帝國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Ryszard Kapuściński(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10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 豆瓣
作者:
罗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4
《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党际交往层面,叙述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的历史经纬;下篇侧重从外交层面,将中越关系置于二战后期及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背景下,通过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政策的演变,来透视作为战时大国的中国在战后亚洲秩序重建过程中的真实处境与地位。
孫中山與共產國際 豆瓣
作者:
李玉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6
- 10
本書作者以中國、俄國、荷蘭收藏的珍貴檔案史料為依據,一一剖析孫中山與共產國際關係的各個層面。書中按編年順序敘述孫中山與共產國際關係的演進。鑒於孫先生係國際人物,其活動涉及許多國家和國際政治,作者力圖以國際風雲變幻,特別是第二、三兩個國際的鬥爭為大背景,全方位揭開孫中山對共產國際關係的表象與內涵,尤其是他如何堅持用三民主義來處理同共產國際的關係,以期達到國家統一民族解放的目的。讀者可以從書中看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如:孫中山賦予「以俄為師」這個口號的具體內容,孫越會談的內幕,他為獲得俄國援助所做出的讓步,他的西北計劃,以及晚年關於建立民族國際的設想等。本書以全新視野透視孫的外交折衝,當能令讀者耳目一新。
朋霍费尔 豆瓣
Bonhoeffer : pastor, martyr, prophet, spy : a Righteous Gentile vs. the Third Reich
作者:
埃里克·梅塔萨斯
译者:
顾华德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0
希特勒上台之后,一步步残害犹太人,蹂躏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大陆。面对惨无人道的暴政,身为牧师和神学家的朋霍费尔,起初奋起抗击纳粹政权对于教会的侵入和控制,建立认信教会联盟来对抗帝国教会的妥协。随着纳粹暴政的巨轮碾碎无数人的生命,朋霍费尔和反抗组织的其他成员一道,越过抵抗的边界,采取了刺杀希特勒的密谋行动,试图从内部瓦解第三帝国,力阻狂轮。朋霍费尔倾听良心的声音,寻求上帝的旨意,在纳粹的邪恶面前挺身而出,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书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内容详实,既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出版后很快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多项图书奖。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7 (7 个评分)
作者:
(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译
/
何光沪 校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狱中书简》由朋霍费尔的好友埃伯哈特•贝特格在他遇难后整理出版,收录朋霍费尔在狱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诗歌和杂感断简。其中既有他对一生所学与所思的深沉回忆,也有他与父母朋友之间感情真挚的通信。如果说他以前的创作多是他神学思想的记录,那么《狱中书简》更像是他脱去神学家外衣之后更真实的自我表达。他明知生命将歇,却依然正气凛然,在纳粹绞刑架下,发出一个圣徒最后的声音,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
胡志明 豆瓣
Ho Chi Minh: A Life
作者:
威廉.杜克(William J. Duiker)
译者:
夏露
五南圖書公司
2019
全世界最好看的胡志明傳記,
看「越南國父」胡志明如何帶領越南人民反抗殖民的革命人生!
被作者譽為「一半的列寧,一半的甘地」,
胡志明不僅是戰略奇才,更是生存於亂世的愛國者!
胡志明,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建立者,是成功鬥爭的革命家,更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卻也頗具爭議的政治領導人之一。他立志帶領越南人民逃脫法國殖民的水深火熱,多次化名且遍歷許多國家,最終帶著堅定的意志回到河內,並代表臨時政府宣讀《獨立宣言》,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爾後更領導了越南民主共和國抵抗美國和西貢政府,開創越南統一的道路。
本書作者蒐集相關資料,並在對越戰長達三十多年的研究後,精細描寫出胡志明忍人所不能忍,而能成人所不能成的一生。
要了解越南,就得先了解胡志明!
看「越南國父」胡志明如何帶領越南人民反抗殖民的革命人生!
被作者譽為「一半的列寧,一半的甘地」,
胡志明不僅是戰略奇才,更是生存於亂世的愛國者!
胡志明,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建立者,是成功鬥爭的革命家,更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卻也頗具爭議的政治領導人之一。他立志帶領越南人民逃脫法國殖民的水深火熱,多次化名且遍歷許多國家,最終帶著堅定的意志回到河內,並代表臨時政府宣讀《獨立宣言》,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爾後更領導了越南民主共和國抵抗美國和西貢政府,開創越南統一的道路。
本書作者蒐集相關資料,並在對越戰長達三十多年的研究後,精細描寫出胡志明忍人所不能忍,而能成人所不能成的一生。
要了解越南,就得先了解胡志明!
敬愛的領袖 豆瓣
Dear Leader: North Korea's Senior Propagandist Exposes Shocking Truths Behind the Regime
作者:
張振成(Jang Jin-sung)
译者:
雪莉‧李(Shirley Lee)英譯
/
廖世德
臉譜
2015
- 4
'「如果北韓有的是謊言和核彈,我有的就是真相和文字。」
北韓揚言要「在這個宇宙除掉他」,南韓領事館曾拒絕他「我們這裡幫不了你」
從封閉國度的權力中心揭露北韓內部驚人運作實況的權威之作
近距離接觸金正日的第一手記述,北韓人民對世界發聲最不可忽視的聲音
★《經濟學人》、《衛報》、《明鏡週刊》、《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觀察家報》……各大媒體一致讚譽,認識北韓必讀大作
★從「北韓的南韓專家」到「南韓的北韓專家」,金正日欽點的桂冠詩人,透視北韓未來的關鍵權威
★獨一無二的北韓記述,一位兼具詩人和間諜身分的逃亡者寫下他在金正日身邊的所見所感,以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三個北韓的真相――真實的北韓、北韓政權捏造的北韓、外界建造的理論的北韓
★深度揭露神祕北韓的幕後之謎,前所未見的「金朝實錄」:北韓建國神話、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父子權力鬥爭、金正日戰略、北韓綁架外國公民的結種戰略、南北韓的兩手策略、北韓對中國的愛恨交織、金正恩的未來……
◎詩人、間諜、逃亡者
「我看到槍管,聽到扣扳機的聲音。我頭頂又熱又痛,知道子彈會從那裡打進去……」
身為北韓的反情報官員,張振成原本過著舒適的生活。
他在北韓宣傳機器中位居最高階職級,專事協助該政權掌握人民。
他的任務包括創造北韓建國神話,對外假裝為南韓知識分子,撰寫抒情詩歌頌北韓獨裁者金正日。
年輕而雄懷壯志,張振成的愛國任務使他擁有一名古怪的讀者――金正日本人。
他可以與聞國家機密,接觸北韓權力核心眾多神祕人物。
由於深獲「敬愛的領袖」本人讚揚,他有種種理由滿意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但返鄉之旅喚醒了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偷偷寫下故鄉街上人民的痛苦。
一份機密文件的遺失,讓他的生活破碎了。
他和一名友人被迫拋棄家人、朋友,以及他們所有的一切,逃離這個「隱士王國」。
本書是張振成動人的真實故事,訴說一個謎樣國家菁英圈子的一分子為何會變成該國最率直、最勇敢的批判者。
本書使世人對駭人的北韓內部實況有了新的認識;唯有在該政權高層工作的人,才得以揭發那些外人永遠無從得知的事。
◎國家敵人的自由之路
故事始於1999年5月,張振成接到神祕電話奉召去見金正日,轉車換船懷抱莫大希望的他看到出場的是抱著瑪爾濟斯小狗的糟老頭,這人計較的是頌揚領袖的標語是手繡還是印刷,接著領袖賜宴,菜色配燈光的荒謬景象,喜怒無常的領袖腳痛脫了高跟鞋的幻滅,加上最後領袖落淚全場趕緊痛哭的馬屁場景,勾勒出奇幻的序幕。
父親是大學院長、母親是醫生,出身菁英的張振成受到拜倫的詩啟蒙,並憑著詩作受到金正日賞識,被賦予撰寫史詩的任務,一路順遂。他曾與金正日用餐,收到一只價值七千英鎊的勞力士錶禮物。
張振成收到的另一份禮物是獲准返鄉。十年未回,位於平壤南方六十公里的故鄉沙里院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樂土,貧窮饑荒改變了一切。與數米過日子的老同學相聚,心酸大於歡喜;到市場上碰到人民法庭,軍方在大庭廣眾下槍決輕罪犯。家鄉見聞讓他難以執筆書寫上級交代歌頌領袖的詩作。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寫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工作職位之故,張振成得以接觸被視為違禁品的南韓書刊,而他借給朋友的一本書卻弄丟了。此罪如同叛國,於是兩人決定逃往南韓。
亡命之路如電影般驚險刺激。藉由延邊農民之助坐車逃到延吉,但北韓方面誣陷他們是殺人犯。數次搜捕僥倖逃脫。原本覺得中國是天堂,他鄉遇故知才得悉相互的悲慘故事。找不到門路,危機重重。
輾轉經長春到瀋陽,南韓教會和領事館卻拒絕協助。在街頭用韓語試探,尋找同胞,一名朝鮮族女子成為貴人。被密告後公安上門盤查,帶了詩稿逃命。
尋求韓國餐廳老闆資助,獲往北京車資。致電南韓報社,在情報單位協助下獲得庇護,終獲自由。
現在,張振成是世人洞見北韓真相最有力的評論者,以堅定的聲音對世人揭示看待北韓體制和北韓人民的方式。
◎對本書的讚譽
「張振成極具洞見地論述了北韓高階菁英的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這則故事描述張振成如何從全然的遵奉者一步一步轉變為深刻思考的懷疑者,乃至那個國家的敵人,最終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逃亡……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蘇珊•克爾博(Susanne Koelbl),《明鏡週刊》
「作為金正日造神機器內部的一名御用詩人,他〔張振成〕讓人們對金氏王朝的意識形態下層結構和他所謂的『失敗者的胡作非為』有了新的認識。」――《經濟學人》
「感動人心。」――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在本書中,張振成揭開幕後之謎,揭示一個逢迎諂媚、滿腹恐懼的固有世界。」――布萊恩•哈登(Blaine Harden),《華盛頓郵報》
「一則掙扎求存的非凡故事。」――賴瑞•蓋蘭(Larry Getlen),《紐約郵報》
「一個不可思議又具震撼力的故事,其特別之處不只在於它描繪了平壤菁英圈的内部運作,還因為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北韓幾乎前所未聞――身處其中觀察它和述說它。」――亞當‧強森(Adam Johnson),《沒有名字的人》(The Orphan Master's Son)作者
「金正日晚期的前御用詩人透視神祕的北韓。任何讀過亞當‧強森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沒有名字的人》的讀者,都將為之著迷。」――喬瑟琳•麥克魯格(Jocelyn McClurg),《今日美國》
「一則蘊藏強烈情感的真實故事……極其引人入勝……情感真切……」――《泰晤士報》
「〔相較於此前的北韓相關著作〕張振成的著作甚而更彌足珍貴。」――《衛報》
「卓越非凡……激動人心……北韓生與死的傑出描繪……」――《週日泰晤士報》
「撕心裂肺……權威且令人信服……」――《觀察家報》
「張振成近乎不可能的戲劇化故事,是迄今北韓夢魘的最佳描寫之一。」――《出版人週刊》
「一段激動人心的逃亡,完成這部緊湊又描寫精采的著作,戮力洞悉北韓輕蔑且應受譴責的權力策略。」――《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作為在南韓最著名的北韓流亡人士之一,張振成提供解讀北韓的傑出論點……」――瑞默克•布魯克(Remco Breuker),萊登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北韓揚言要「在這個宇宙除掉他」,南韓領事館曾拒絕他「我們這裡幫不了你」
從封閉國度的權力中心揭露北韓內部驚人運作實況的權威之作
近距離接觸金正日的第一手記述,北韓人民對世界發聲最不可忽視的聲音
★《經濟學人》、《衛報》、《明鏡週刊》、《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觀察家報》……各大媒體一致讚譽,認識北韓必讀大作
★從「北韓的南韓專家」到「南韓的北韓專家」,金正日欽點的桂冠詩人,透視北韓未來的關鍵權威
★獨一無二的北韓記述,一位兼具詩人和間諜身分的逃亡者寫下他在金正日身邊的所見所感,以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三個北韓的真相――真實的北韓、北韓政權捏造的北韓、外界建造的理論的北韓
★深度揭露神祕北韓的幕後之謎,前所未見的「金朝實錄」:北韓建國神話、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父子權力鬥爭、金正日戰略、北韓綁架外國公民的結種戰略、南北韓的兩手策略、北韓對中國的愛恨交織、金正恩的未來……
◎詩人、間諜、逃亡者
「我看到槍管,聽到扣扳機的聲音。我頭頂又熱又痛,知道子彈會從那裡打進去……」
身為北韓的反情報官員,張振成原本過著舒適的生活。
他在北韓宣傳機器中位居最高階職級,專事協助該政權掌握人民。
他的任務包括創造北韓建國神話,對外假裝為南韓知識分子,撰寫抒情詩歌頌北韓獨裁者金正日。
年輕而雄懷壯志,張振成的愛國任務使他擁有一名古怪的讀者――金正日本人。
他可以與聞國家機密,接觸北韓權力核心眾多神祕人物。
由於深獲「敬愛的領袖」本人讚揚,他有種種理由滿意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但返鄉之旅喚醒了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偷偷寫下故鄉街上人民的痛苦。
一份機密文件的遺失,讓他的生活破碎了。
他和一名友人被迫拋棄家人、朋友,以及他們所有的一切,逃離這個「隱士王國」。
本書是張振成動人的真實故事,訴說一個謎樣國家菁英圈子的一分子為何會變成該國最率直、最勇敢的批判者。
本書使世人對駭人的北韓內部實況有了新的認識;唯有在該政權高層工作的人,才得以揭發那些外人永遠無從得知的事。
◎國家敵人的自由之路
故事始於1999年5月,張振成接到神祕電話奉召去見金正日,轉車換船懷抱莫大希望的他看到出場的是抱著瑪爾濟斯小狗的糟老頭,這人計較的是頌揚領袖的標語是手繡還是印刷,接著領袖賜宴,菜色配燈光的荒謬景象,喜怒無常的領袖腳痛脫了高跟鞋的幻滅,加上最後領袖落淚全場趕緊痛哭的馬屁場景,勾勒出奇幻的序幕。
父親是大學院長、母親是醫生,出身菁英的張振成受到拜倫的詩啟蒙,並憑著詩作受到金正日賞識,被賦予撰寫史詩的任務,一路順遂。他曾與金正日用餐,收到一只價值七千英鎊的勞力士錶禮物。
張振成收到的另一份禮物是獲准返鄉。十年未回,位於平壤南方六十公里的故鄉沙里院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樂土,貧窮饑荒改變了一切。與數米過日子的老同學相聚,心酸大於歡喜;到市場上碰到人民法庭,軍方在大庭廣眾下槍決輕罪犯。家鄉見聞讓他難以執筆書寫上級交代歌頌領袖的詩作。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寫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工作職位之故,張振成得以接觸被視為違禁品的南韓書刊,而他借給朋友的一本書卻弄丟了。此罪如同叛國,於是兩人決定逃往南韓。
亡命之路如電影般驚險刺激。藉由延邊農民之助坐車逃到延吉,但北韓方面誣陷他們是殺人犯。數次搜捕僥倖逃脫。原本覺得中國是天堂,他鄉遇故知才得悉相互的悲慘故事。找不到門路,危機重重。
輾轉經長春到瀋陽,南韓教會和領事館卻拒絕協助。在街頭用韓語試探,尋找同胞,一名朝鮮族女子成為貴人。被密告後公安上門盤查,帶了詩稿逃命。
尋求韓國餐廳老闆資助,獲往北京車資。致電南韓報社,在情報單位協助下獲得庇護,終獲自由。
現在,張振成是世人洞見北韓真相最有力的評論者,以堅定的聲音對世人揭示看待北韓體制和北韓人民的方式。
◎對本書的讚譽
「張振成極具洞見地論述了北韓高階菁英的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這則故事描述張振成如何從全然的遵奉者一步一步轉變為深刻思考的懷疑者,乃至那個國家的敵人,最終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逃亡……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蘇珊•克爾博(Susanne Koelbl),《明鏡週刊》
「作為金正日造神機器內部的一名御用詩人,他〔張振成〕讓人們對金氏王朝的意識形態下層結構和他所謂的『失敗者的胡作非為』有了新的認識。」――《經濟學人》
「感動人心。」――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在本書中,張振成揭開幕後之謎,揭示一個逢迎諂媚、滿腹恐懼的固有世界。」――布萊恩•哈登(Blaine Harden),《華盛頓郵報》
「一則掙扎求存的非凡故事。」――賴瑞•蓋蘭(Larry Getlen),《紐約郵報》
「一個不可思議又具震撼力的故事,其特別之處不只在於它描繪了平壤菁英圈的内部運作,還因為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北韓幾乎前所未聞――身處其中觀察它和述說它。」――亞當‧強森(Adam Johnson),《沒有名字的人》(The Orphan Master's Son)作者
「金正日晚期的前御用詩人透視神祕的北韓。任何讀過亞當‧強森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沒有名字的人》的讀者,都將為之著迷。」――喬瑟琳•麥克魯格(Jocelyn McClurg),《今日美國》
「一則蘊藏強烈情感的真實故事……極其引人入勝……情感真切……」――《泰晤士報》
「〔相較於此前的北韓相關著作〕張振成的著作甚而更彌足珍貴。」――《衛報》
「卓越非凡……激動人心……北韓生與死的傑出描繪……」――《週日泰晤士報》
「撕心裂肺……權威且令人信服……」――《觀察家報》
「張振成近乎不可能的戲劇化故事,是迄今北韓夢魘的最佳描寫之一。」――《出版人週刊》
「一段激動人心的逃亡,完成這部緊湊又描寫精采的著作,戮力洞悉北韓輕蔑且應受譴責的權力策略。」――《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作為在南韓最著名的北韓流亡人士之一,張振成提供解讀北韓的傑出論點……」――瑞默克•布魯克(Remco Breuker),萊登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昭和天皇與戰爭世紀 豆瓣
昭和天皇と戦争の世紀
作者:
加藤陽子
译者:
島田潔
/
林皎碧
廣場
2018
- 6
本書的時代背景
本書以昭和天皇為主題,昭和天皇並不是韋伯所期待那種面對客觀課題,具有能夠承擔完全責任之精神的政治人。我如此撰寫,既不是批判昭和天皇,也不是對其有所非難。因為在近代立憲制度下,天皇被禁止成為政治人。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天皇為神聖而不可侵犯之存在」,而被置於可不必承擔法律責任的地位。一八八八(明治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設置帝國議會,昭和天皇繼明治天皇、大正天皇而成為立憲國家的天皇。然而,這個帶著權威主義氛圍,卻又巧妙控制皇室的明治立憲國家,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是大正民主主義(democracy)和政黨化的挑戰;第二是軍部政治化帶來的準戰時體制的進行。至今為止,原本不容參與國家意志形成的階級和政治主體,開始在政治上有所要求。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第一的大正民主主義時期,還是第二的昭和戰前的準戰時體制時期,這是其共通之處。
主角是什麼樣的人?
綜觀昭和天皇的一生,我們可以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八月的敗戰為界,把昭和天皇的人生分為前半生和後半生,以其前半生為對象的本書,應該能以他佇立焦土的形象為基點而開始吧!包含皇太子裕仁親王(以下稱皇太子)時代在內,昭和天皇曾經三度佇立焦土之上。在此,所謂的焦土,未必僅指被烈火燒盡之土地,也包含因戰火破壞化為廢墟的戰場荒野。第一次在皇太子時代,訪問歐洲時佇立激戰地的荒野,第二次在攝政時代,他經歷關東大地震的災後焦土,第三次就是以天皇身份歷經太平洋戰爭末期受到空襲所面對的焦土。
然在照片上屢次拜見過尊顏,實際上咫尺謁見時的印象,首先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帶著「憂愁」卻又嚴肅的神情。(中略)雖然還年幼,卻完全沒有一般孩子的無憂無慮、或像似輕佻般的開朗、或顧前不顧後的舉動,相反地卻有些羞怯又莊重的威嚴。(中略)不知為何我總揮不去他的命運黯淡,也不像會幸福的那種感覺。(〈我感受到的印象〉《天皇的印象》)——作家長與善郎
「我認為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就是訪問歐洲之時。(中略)真是既自由又美好的時光。」---昭和天皇
閱讀本書的可能意義
我所擔心的毋寧是人們漸漸把過去的歷史遺忘這件事。昭和時代在極為嚴酷的狀況下開啟。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昭和天皇的即位儀式前,發生張作霖炸死事件,三年後,滿州事變爆發,日本已經開始踏上大戰的道路。我推測,對於曾拜訪第一次世界大戰古戰場貝爾頓,親眼目睹悲慘的光景而銘記和平之重要性的昭和天皇而言,走上這樣的歷史誠然絕非本意。六十多年的昭和時代,帶給我們很多的教訓。我認為充分了解過去的歷史事實,為未來做準備是極為重要的事。------今上(年號平成)
本書以昭和天皇為主題,昭和天皇並不是韋伯所期待那種面對客觀課題,具有能夠承擔完全責任之精神的政治人。我如此撰寫,既不是批判昭和天皇,也不是對其有所非難。因為在近代立憲制度下,天皇被禁止成為政治人。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天皇為神聖而不可侵犯之存在」,而被置於可不必承擔法律責任的地位。一八八八(明治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設置帝國議會,昭和天皇繼明治天皇、大正天皇而成為立憲國家的天皇。然而,這個帶著權威主義氛圍,卻又巧妙控制皇室的明治立憲國家,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是大正民主主義(democracy)和政黨化的挑戰;第二是軍部政治化帶來的準戰時體制的進行。至今為止,原本不容參與國家意志形成的階級和政治主體,開始在政治上有所要求。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第一的大正民主主義時期,還是第二的昭和戰前的準戰時體制時期,這是其共通之處。
主角是什麼樣的人?
綜觀昭和天皇的一生,我們可以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八月的敗戰為界,把昭和天皇的人生分為前半生和後半生,以其前半生為對象的本書,應該能以他佇立焦土的形象為基點而開始吧!包含皇太子裕仁親王(以下稱皇太子)時代在內,昭和天皇曾經三度佇立焦土之上。在此,所謂的焦土,未必僅指被烈火燒盡之土地,也包含因戰火破壞化為廢墟的戰場荒野。第一次在皇太子時代,訪問歐洲時佇立激戰地的荒野,第二次在攝政時代,他經歷關東大地震的災後焦土,第三次就是以天皇身份歷經太平洋戰爭末期受到空襲所面對的焦土。
然在照片上屢次拜見過尊顏,實際上咫尺謁見時的印象,首先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帶著「憂愁」卻又嚴肅的神情。(中略)雖然還年幼,卻完全沒有一般孩子的無憂無慮、或像似輕佻般的開朗、或顧前不顧後的舉動,相反地卻有些羞怯又莊重的威嚴。(中略)不知為何我總揮不去他的命運黯淡,也不像會幸福的那種感覺。(〈我感受到的印象〉《天皇的印象》)——作家長與善郎
「我認為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就是訪問歐洲之時。(中略)真是既自由又美好的時光。」---昭和天皇
閱讀本書的可能意義
我所擔心的毋寧是人們漸漸把過去的歷史遺忘這件事。昭和時代在極為嚴酷的狀況下開啟。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昭和天皇的即位儀式前,發生張作霖炸死事件,三年後,滿州事變爆發,日本已經開始踏上大戰的道路。我推測,對於曾拜訪第一次世界大戰古戰場貝爾頓,親眼目睹悲慘的光景而銘記和平之重要性的昭和天皇而言,走上這樣的歷史誠然絕非本意。六十多年的昭和時代,帶給我們很多的教訓。我認為充分了解過去的歷史事實,為未來做準備是極為重要的事。------今上(年號平成)
非軍事區之北 豆瓣
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
作者:
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
译者:
陳湘陽
/
范堯寬
麥田
2019
- 5
我們這時代的「最強大腦」,兩位神級讀書人,
二十多年閲讀長河中,淘金之金粒篩選下來的精選書單。
重點文學人文新書系——書癮PLUS
童偉格‧房慧真 聯合選書
駱以軍 特別推薦
首波強打:《非軍事區之北》
童偉格 選書‧房慧真 專文導讀
我們人生黃金期二十年,可能擁有時間、智力、真正思索的好書,也就兩百多本。沒有我們以為的多,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東讀讀西摸摸,有那麼多的「時光點數」。我覺得這兩位長期安靜認真閲讀的神級讀書人,願意幫我們開一兩書單,那真是我們極幸福之事啊。
──駱以軍
這個書系是一個平台,計畫邀請文學創作者,將他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童偉格
/關於本書《非軍事區之北》
關於我所選擇的《非軍事區之北》一書。過往幾年,我讀著各種關於北韓的著作,倒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想對這個陌生鏡像,有多一點的了解:在同一個冷戰框架的兩邊,有關北韓的既驗史實,說不定,也對照性地解釋了關於台灣,隱密的未知。而我猜想,反之亦然。
《非軍事區之北》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現場,不獵奇、亦不渲染地,直述了北韓民眾的所謂「日常生活」,提出了一種平實的見證。——童偉格
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瘋狂,北韓一定是那個杜鵑窩,也是最孤立無援的那個星球。
研究北韓近三十年、曾在北韓生活多年的俄裔北韓研究專家,
有關北韓社會及人民日常生活最素樸真實的第一現場記錄。
●北韓的男孩女孩滿十二歲時,便須將金日成徽章佩戴在身上,每次出門都必須戴著,若沒有,通常下場不會太好。
●北韓金日成和金正日的肖像無所不在,每間客廳、辦公室、鐵路和地鐵車廂都必須掛上。
●當一個北韓家庭喬遷到新居時,第一件事便是將金氏家族的肖像掛在牆上。官方不時會進行突擊檢查,確保每一幅肖像都得到應有的照料。
●在北韓,每位成年人都隸屬於某個「組織」,而所有的集會都由「組織」安排。每次的集會都是強迫性的,從小學生到退休的農婦都必須參加。
●北韓人民還須參加一些政治讀書會,以學習(通常是死背)偉大的領袖的箴言為目標。
●在北韓的書籍中,你/妳可以讀到根本沒發生過的偉大戰役與重大會議。
●若你有機會在北韓跟當地人說話,你一定會注意到,他們對一部電影最棒的評語就是「裡頭沒什麼思想教化呢,特別有意思」。
●一個母親哭泣對著被監禁身亡的兒子說:「你怎麼這麼快就走了?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被詛咒的世界呢?」但當這位母親發現被監視後立即改口:「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變得如此幸福的世界呢?」
……
這是一個傾斜的國度,一群人茫然無向,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扶正的一天。原本以為並沒有看見什麼恐怖或壓迫的畫面;原本以為所看到的,和一場活生生的歐威爾式夢魘天差地遠。而原來我所看見的這些或那些,只是他們的日常。——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
1984 年九月的一個晴天,本書作者安德烈・蘭科夫抱著複雜的心情,首次踏上北韓領土。他說:自從我第一次踏上北韓領土,我就對它充滿興趣,當時(1984年)世界對北韓幾乎漠不關心。
本書不談國際政治,不談核武議題,不揣測兩韓是否會統一或何時統一。這本書想談談北韓的社會、這個社會裡的習俗和規範,以及它數十年來的歷史變革。書中詳細介紹作者在北韓生活所看到接觸到的人民日常,以及他多年研究所發現的這個國度裡的生活事物——從火車票到廣播節目;從娛樂時尚到婚姻愛情;從脫北者到生活在北韓的外籍人士;從各個城市裡分配食物的方式到這個國家的體制以及它實際上的運作……
本書英文原著出版於二○○七年,是較早的一本有關北韓的著作。作者廣泛書寫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它近數十年的歷史變革。全書旨在訴說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度過他們的生命,有些情節如今仍在上演。
所有的社會中,統治階級的菁英都亟欲控制歷史,這彷彿是個定律:當一個政權愈嚴厲,就愈渴望掌控過去,而且操弄得更加露骨。這本書所帶給我們啟示,縱使事隔多年,現在仍值得反思——世界仍然以相同的模式在運轉著,強勢政權爭奪權利,平凡百姓只能載浮載沉,人類真正的平等與和平,仍需有賴繼續的反思與努力。
◎書癮PLUS書單——
《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著/陳湘陽‧范堯寬/譯
【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不獵奇、不渲染地直述北韓人民的「日常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汪天艾‧陳湘陽譯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內心活動》(Inner Workings: Literary Essays)/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年文學評論精選】
《小於一》(Less Than One)/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散文集】
《短暫的一生》(Novelas de Santa María)/胡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著/葉淑吟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特別推薦:拉丁美洲文學最具大膽實驗和原創性小說,媲美二十世紀最優秀說故事高手作品】
《薩哈林旅行記》(Остров Сахалин)/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鄢定嘉譯
【契訶夫畢生至為自豪的作品;索忍尼辛在本書啟發下,寫出了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島》】
二十多年閲讀長河中,淘金之金粒篩選下來的精選書單。
重點文學人文新書系——書癮PLUS
童偉格‧房慧真 聯合選書
駱以軍 特別推薦
首波強打:《非軍事區之北》
童偉格 選書‧房慧真 專文導讀
我們人生黃金期二十年,可能擁有時間、智力、真正思索的好書,也就兩百多本。沒有我們以為的多,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東讀讀西摸摸,有那麼多的「時光點數」。我覺得這兩位長期安靜認真閲讀的神級讀書人,願意幫我們開一兩書單,那真是我們極幸福之事啊。
──駱以軍
這個書系是一個平台,計畫邀請文學創作者,將他們各自喜愛、也從中受益的書,以兼顧個人化與普及性的角度,介紹給讀者。——童偉格
/關於本書《非軍事區之北》
關於我所選擇的《非軍事區之北》一書。過往幾年,我讀著各種關於北韓的著作,倒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想對這個陌生鏡像,有多一點的了解:在同一個冷戰框架的兩邊,有關北韓的既驗史實,說不定,也對照性地解釋了關於台灣,隱密的未知。而我猜想,反之亦然。
《非軍事區之北》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現場,不獵奇、亦不渲染地,直述了北韓民眾的所謂「日常生活」,提出了一種平實的見證。——童偉格
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瘋狂,北韓一定是那個杜鵑窩,也是最孤立無援的那個星球。
研究北韓近三十年、曾在北韓生活多年的俄裔北韓研究專家,
有關北韓社會及人民日常生活最素樸真實的第一現場記錄。
●北韓的男孩女孩滿十二歲時,便須將金日成徽章佩戴在身上,每次出門都必須戴著,若沒有,通常下場不會太好。
●北韓金日成和金正日的肖像無所不在,每間客廳、辦公室、鐵路和地鐵車廂都必須掛上。
●當一個北韓家庭喬遷到新居時,第一件事便是將金氏家族的肖像掛在牆上。官方不時會進行突擊檢查,確保每一幅肖像都得到應有的照料。
●在北韓,每位成年人都隸屬於某個「組織」,而所有的集會都由「組織」安排。每次的集會都是強迫性的,從小學生到退休的農婦都必須參加。
●北韓人民還須參加一些政治讀書會,以學習(通常是死背)偉大的領袖的箴言為目標。
●在北韓的書籍中,你/妳可以讀到根本沒發生過的偉大戰役與重大會議。
●若你有機會在北韓跟當地人說話,你一定會注意到,他們對一部電影最棒的評語就是「裡頭沒什麼思想教化呢,特別有意思」。
●一個母親哭泣對著被監禁身亡的兒子說:「你怎麼這麼快就走了?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被詛咒的世界呢?」但當這位母親發現被監視後立即改口:「你為什麼要離開這個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變得如此幸福的世界呢?」
……
這是一個傾斜的國度,一群人茫然無向,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扶正的一天。原本以為並沒有看見什麼恐怖或壓迫的畫面;原本以為所看到的,和一場活生生的歐威爾式夢魘天差地遠。而原來我所看見的這些或那些,只是他們的日常。——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
1984 年九月的一個晴天,本書作者安德烈・蘭科夫抱著複雜的心情,首次踏上北韓領土。他說:自從我第一次踏上北韓領土,我就對它充滿興趣,當時(1984年)世界對北韓幾乎漠不關心。
本書不談國際政治,不談核武議題,不揣測兩韓是否會統一或何時統一。這本書想談談北韓的社會、這個社會裡的習俗和規範,以及它數十年來的歷史變革。書中詳細介紹作者在北韓生活所看到接觸到的人民日常,以及他多年研究所發現的這個國度裡的生活事物——從火車票到廣播節目;從娛樂時尚到婚姻愛情;從脫北者到生活在北韓的外籍人士;從各個城市裡分配食物的方式到這個國家的體制以及它實際上的運作……
本書英文原著出版於二○○七年,是較早的一本有關北韓的著作。作者廣泛書寫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它近數十年的歷史變革。全書旨在訴說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度過他們的生命,有些情節如今仍在上演。
所有的社會中,統治階級的菁英都亟欲控制歷史,這彷彿是個定律:當一個政權愈嚴厲,就愈渴望掌控過去,而且操弄得更加露骨。這本書所帶給我們啟示,縱使事隔多年,現在仍值得反思——世界仍然以相同的模式在運轉著,強勢政權爭奪權利,平凡百姓只能載浮載沉,人類真正的平等與和平,仍需有賴繼續的反思與努力。
◎書癮PLUS書單——
《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著/陳湘陽‧范堯寬/譯
【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不獵奇、不渲染地直述北韓人民的「日常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汪天艾‧陳湘陽譯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內心活動》(Inner Workings: Literary Essays)/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年文學評論精選】
《小於一》(Less Than One)/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散文集】
《短暫的一生》(Novelas de Santa María)/胡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著/葉淑吟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特別推薦:拉丁美洲文學最具大膽實驗和原創性小說,媲美二十世紀最優秀說故事高手作品】
《薩哈林旅行記》(Остров Сахалин)/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鄢定嘉譯
【契訶夫畢生至為自豪的作品;索忍尼辛在本書啟發下,寫出了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島》】
製造俄羅斯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Russia:From Gorbachev's Freedom to Putin's War
作者: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Arkady Ostrovsky)
译者:
楊芩雯
馬可孛羅文化
2017
- 10
誰能掌控媒體,誰就掌控了國家。
「在拿下克里姆林宮前,你必須先拿下電視台。」──俄國政治家亞歷山大.亞可夫列夫
以媒體角度剖析近代俄羅斯政治轉型、歷史發展歷程
我們今日所見的俄羅斯面貌,乃是政治人物、媒體、財閥共謀「製造」的產物
★2016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得獎作品、《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古拉格的歷史》作者安.艾普邦姆、《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深度推薦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導讀
【各界書評】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是近十年來最具洞察力的駐莫斯科特派員,在《製造俄羅斯》中,他憑藉對所鍾愛國家的深刻了解,訴說其現代史上扣人心弦的悲劇故事。一本富原創性、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傑出著作。」──A.D.米勒(A. D. Miller),前《經濟學人》莫斯科特派員
「俄羅斯出奇自由的媒體一度曾是改革的強力工具。亞凱迪.歐卓夫斯基以啟發人心的悲傷語調,描述除卻極少數媒體人外,其餘皆改變立場──蓄意而為、自私自利且以國家之名──轉而去創造真實的扭曲身影,並且形塑了今日的俄國。」──羅德里克.布瑞斯衛(Rodric Braithwaite)爵士,前英國駐俄羅斯與駐蘇聯大使
「歐卓夫斯基寫出俄國後蘇聯時期『反革命』的真正內幕故事,這是一本重要且適時出現的著作。」──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的歷史》作者
「不可或缺、適時且總是扣人心弦,亞凱迪.歐卓夫斯基的書解釋了今日俄羅斯的再造,從蘇聯解體直到普丁崛起這段時間裡,以莫斯科人的老練眼光細緻剖析權力、金錢和媒體的變化,並以天賦洋溢的敘事手法,寫出克里姆林宮謎團的真實紀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歐卓夫斯基不僅研究從戈巴契夫到普丁之間的轉變,他個人的成長亦與之同時開展……一本引人入勝的論證著作。」──唐納德.雷菲爾德(Donald Rayfield),《文學評論》月刊
「歐卓夫斯基的敘述引人入勝,把許多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他們在現代歷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卻多半遭到遺忘……(作者)展示普丁的掌權何以不算是偶發異常。」──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家報》
「生動描述現代俄羅斯的演變……歐卓夫斯基揭示,戈巴契夫年代的自由夢想,如何被普丁時期的獨裁國族主義所取代。」──基甸.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本書內容】
是誰製造了俄羅斯?作者亞凱迪.歐卓夫斯基認為,是媒體創造了俄羅斯,形塑外人所見的俄羅斯樣貌,其中也包括俄羅斯人所看見/或相信的俄羅斯面貌。
在本書中,作者藉著追溯過去二十五年以來的俄國歷史沿革、敘事和主流思想,盼能說明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不同於一般討論前蘇聯轉型到俄羅斯歷程的著作,重心可能會放在戈巴契夫、葉爾欽、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身上,這本的焦點會是媒體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是主播、主持人、記者、編輯或政治評論家,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立場,產製各類節目、廣播、報刊、雜誌、社論,宣傳不同的意識型態。當然,其中有部分媒體是國家機器的共謀,但也有一些媒體持批判當前政權的立場。但不管是哪一方,媒體都是操縱輿論的工具,餵養閱聽者產製後的資訊;影響力小的可能引發一場地區的示威遊行,影響力大的可能讓政權更迭,更甚而引發民族仇恨與戰爭。因此作者認為是這群媒體人「製造了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只有掌控媒體才能入主克里姆林宮。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可以理解俄羅斯從共產極權國家轉型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變歷程,以及其中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我們回頭省思台灣三十年來的民主轉型,俄羅斯也足以做為相對照的參考點,值得細細思索、探求。
「在拿下克里姆林宮前,你必須先拿下電視台。」──俄國政治家亞歷山大.亞可夫列夫
以媒體角度剖析近代俄羅斯政治轉型、歷史發展歷程
我們今日所見的俄羅斯面貌,乃是政治人物、媒體、財閥共謀「製造」的產物
★2016年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得獎作品、《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古拉格的歷史》作者安.艾普邦姆、《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深度推薦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陳相因專文導讀
【各界書評】
「亞凱迪.歐卓夫斯基是近十年來最具洞察力的駐莫斯科特派員,在《製造俄羅斯》中,他憑藉對所鍾愛國家的深刻了解,訴說其現代史上扣人心弦的悲劇故事。一本富原創性、發人深省且不可或缺的傑出著作。」──A.D.米勒(A. D. Miller),前《經濟學人》莫斯科特派員
「俄羅斯出奇自由的媒體一度曾是改革的強力工具。亞凱迪.歐卓夫斯基以啟發人心的悲傷語調,描述除卻極少數媒體人外,其餘皆改變立場──蓄意而為、自私自利且以國家之名──轉而去創造真實的扭曲身影,並且形塑了今日的俄國。」──羅德里克.布瑞斯衛(Rodric Braithwaite)爵士,前英國駐俄羅斯與駐蘇聯大使
「歐卓夫斯基寫出俄國後蘇聯時期『反革命』的真正內幕故事,這是一本重要且適時出現的著作。」──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古拉格的歷史》作者
「不可或缺、適時且總是扣人心弦,亞凱迪.歐卓夫斯基的書解釋了今日俄羅斯的再造,從蘇聯解體直到普丁崛起這段時間裡,以莫斯科人的老練眼光細緻剖析權力、金錢和媒體的變化,並以天賦洋溢的敘事手法,寫出克里姆林宮謎團的真實紀事。」──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Montefiore),《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歐卓夫斯基不僅研究從戈巴契夫到普丁之間的轉變,他個人的成長亦與之同時開展……一本引人入勝的論證著作。」──唐納德.雷菲爾德(Donald Rayfield),《文學評論》月刊
「歐卓夫斯基的敘述引人入勝,把許多人物刻劃得活靈活現,他們在現代歷史上扮演關鍵角色卻多半遭到遺忘……(作者)展示普丁的掌權何以不算是偶發異常。」──約翰.坎夫納(John Kampfner),《觀察家報》
「生動描述現代俄羅斯的演變……歐卓夫斯基揭示,戈巴契夫年代的自由夢想,如何被普丁時期的獨裁國族主義所取代。」──基甸.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本書內容】
是誰製造了俄羅斯?作者亞凱迪.歐卓夫斯基認為,是媒體創造了俄羅斯,形塑外人所見的俄羅斯樣貌,其中也包括俄羅斯人所看見/或相信的俄羅斯面貌。
在本書中,作者藉著追溯過去二十五年以來的俄國歷史沿革、敘事和主流思想,盼能說明俄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不同於一般討論前蘇聯轉型到俄羅斯歷程的著作,重心可能會放在戈巴契夫、葉爾欽、普丁等重要政治人物身上,這本的焦點會是媒體工作人員,他們可能是主播、主持人、記者、編輯或政治評論家,各自懷著不同的政治立場,產製各類節目、廣播、報刊、雜誌、社論,宣傳不同的意識型態。當然,其中有部分媒體是國家機器的共謀,但也有一些媒體持批判當前政權的立場。但不管是哪一方,媒體都是操縱輿論的工具,餵養閱聽者產製後的資訊;影響力小的可能引發一場地區的示威遊行,影響力大的可能讓政權更迭,更甚而引發民族仇恨與戰爭。因此作者認為是這群媒體人「製造了後蘇聯時期的俄羅斯」,只有掌控媒體才能入主克里姆林宮。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可以理解俄羅斯從共產極權國家轉型到自由民主國家的改變歷程,以及其中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我們回頭省思台灣三十年來的民主轉型,俄羅斯也足以做為相對照的參考點,值得細細思索、探求。
歐洲1989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作者:
菲利浦·泰爾(Philipp Ther)
译者:
王榮輝
麥田
2019
- 10
其它标题:
歐洲1989: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天鵝絨革命、兩德統一、烏克蘭人民運動、歐洲共產主義終結1989是奇蹟之年,也是轉變之年,變革的力量,讓多元的歐洲煥然重生2015年萊比錫書展獎非小說類大獎、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年度政治類選書 作家蔡慶樺專文導讀楊照(作家、Courant書系選書人)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李顯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洪德欽(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聯名推薦 想了解歐洲近代衝突的讀者,都應該看這本書。──萊比錫書展大獎評語在他的這本「令人驚嘆的書」裡,作者以全歐洲的視角破天荒地對舊大陸上的新秩序,提出了一套全面性的歷史分析。他揭開了許多關於「一九八九」的神話,為新自由主義秩序做了第一次的總結。──《南德意志報》彥斯・比斯基(Jens Bisky) 一九八九年,是踏入近代歐洲新方向的轉捩點▍兩德統一扭轉柏林,轉型成就德國新的政治生態。▍蘇聯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更進一步的緊縮政策。▍波蘭國會大選,終結歐洲共產主義,是東歐民主化的起點。▍捷克發生反共產黨統治天鵝絨革命,朝向民主化國家發展。▍烏克蘭人民運動成立,爭取改革運動。 本書作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中歐歷史學院教授菲力普.特爾,根據親身經歷為讀者詳細地描述了自一九八九年以來的歐洲歷史。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場遍及整個歐洲大陸的大規模實驗也跟著展開。在短短幾年中,前「東方集團」國家走向新自由主義的體制,政權也服膺於私有化與自由化。轉型造就了贏家與輸家。俄國落入一場經濟混亂,總統普丁趁勢建立了他的威權政權。諸如波蘭、捷克與烏克蘭等國則勵精圖治,如今更成為歐盟的成員國。有別於華沙與其他的首都發展成為新興都市,鄉村地區卻是日益貧困。 在本書中,他以敘事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這些轉變的細節和其中難忘的故事。他表示,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到來為東歐國家帶來了深遠影響,此外,經濟「休克療法」並非歐洲經濟增長的基礎,人力資本和基礎性的轉型才是經濟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特爾還就西方的資本主義如何對東歐進行「重塑」、西歐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步伐和範圍,以及二○○八年後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東歐、西歐產生的不同影響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1917列寧在火車上 豆瓣
Lenin on the Train
作者:
梅里杜爾(Catherine Merridale)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
2018
- 1
列寧,第一個共產國家的創建者,從下著冷雪的火車站起始掀起滔天紅浪……..
「德國像投放生化武器那樣,用一輛密封的車廂把列寧從瑞士運到了俄羅斯。」——邱吉爾
1917年4月9日復活節這一天,一戰的法國戰場死了十六萬英國士兵,相隔600公里外的蘇黎世車站,一個矮小禿頭的男人,帶著老婆搭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他花了三天穿越德國,搭船越過波羅的海,在瑞典與芬蘭邊界火車遭遇嚴格盤查,終於在八天後抵達彼得格勒。蓄積已久的他,此時準備好了,在該年結束以前,他將成為一個新國家的主人,此後的一百年更會使得中國、越南、加勒比海陷入前所未見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戰與舊帝國的崩解
二十世紀初舊帝國紛紛瓦解:大清、鄂圖曼、奧匈以及俄羅斯,而後三者的崩解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相關。1917,大戰邁入第三年。不論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軸心國,皆兵困馬疲,急於尋求突破。不久前,德方有人出了個主意想扯協約國後腿,他們打算煽動俄羅斯境內的革命份子,動搖俄國人繼續參戰的意願。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場發生在俄國的革命輕易推翻了沙皇政權。流亡在外的列寧聽聞消息後急於返國,他無法忍受向資產階級靠攏的臨時政府。但,前提是他得能穿越重重阻礙回到俄羅斯。
一場讓俄羅斯繼續參戰的拔河
俄羅斯政權大轉換,對盟友協約國可不是好消息,英法想方設法維持俄羅斯臨時政府的參戰意願,一方面派了知識分子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殺了他。
軸心國則喜於俄羅斯的解體。為了讓俄國退出戰場,解除東方戰線的壓力,德國決定幫助原是敵方的俄國革命份子回家。他們派遣一輛列車和德國士兵護送列寧,但為了怕回國遭遇叛國罪名,列寧拒絕德國的資金,還在列車地板上畫出一條界線,以示與德國士兵毫無瓜葛。
火車之旅帶出世紀變革
1917年4月16日,列寧抵達俄羅斯首府彼得格勒,10月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布爾什維克政權。這場列寧革命,讓世界的軌道就此轉向。即使今日列寧不再是俄羅斯的精神象徵,從備受敬愛到遭人唾棄,即使欲重反帝國路線的普丁指責列寧破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認同。但每年,列寧的屍體依舊定期花600萬元保養,象徵他對於世界的影響無法抹滅。列寧發揚馬克思主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他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中國、朝鮮、越南、東歐、南美......世上少見一個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火車之旅。
本書以列寧急於趕回俄羅斯的火車之行貫穿全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他堅忍的強人性格與手段,無不令人想到百年來多位政治強人為世界帶來的變局。透過列寧此行,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當時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手段,間諜、宣傳戰或是把列寧像投放炸彈一般丟到俄羅斯的土地,這些方式,經過一百年,依舊在世界各地的區域性戰場中,不斷重演。
◎好評推薦
讀這部書讓我兩次在地鐵坐過了站……這是歷史書中間的寶石,它從大戰倒數第二年取出一個片段,以此闡明一個大洲、一場革命和一個動盪時刻的一系列心理,行文風趣、有判斷力和著眼於講述細節……梅里杜爾是那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我們所居住世界的歷史學家。
——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一位個子小、禿頭和蓄山羊鬍的俄國人在太太和三十個同伴的陪同下,登上蘇黎世的一列火車。以流亡人士身分住在瑞士的列寧行將駛入歷史。兼具小說的可讀性和豐沃的想像力,梅里杜爾追蹤了列寧從德國經過瑞典和芬蘭前往俄羅斯的一星期旅程。——鍾斯,《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經驗豐富而充滿熱忱的俄國史史家,她選擇列寧緩慢而蹣跚的回國之旅這個樞紐時刻,道出這個不擇手段的狂熱分子是如何劫持一場革命。——《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最重要的俄國史研究者之一,對她描寫的悲劇的人物寄與深刻的同情……本書結合了外交陰謀、間諜技藝、大人物、官僚失誤、軍事史和意識形態。——《經濟學人》
梅里杜爾的記述受惠於她的透徹研究……鮮明提醒我們,一九一七年的致命性事件是怎樣依賴一個看似不重要的小插曲。——《紐約時報書評》
梅里杜爾是研究俄羅斯和蘇聯的傑出史學家……她利用列寧的回國之旅作為中軸,講述沙皇的垮台和布爾什維克對政府漸漸增加的壓力。——《華爾街雜誌》
梅里杜爾的這本卓越著作……是個範例,敘述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和他的繼承人所幹下的否認、規避和掩蓋的複雜歷史。——《達拉斯晨報》
梅里杜爾講述了列寧改變歷史之旅的精彩故事。她的敘述氣氛十足,包含間諜驚悚小說各種元素。——《新聞日報》
還原為活生生戲劇的歷史……梅里杜爾偷偷把讀者帶上了一九一七年四月離開蘇黎世的一列火車,該火車上載著爆炸性貨物:將會在俄羅斯點燃一場革命大火的煽動家列寧。——《書單》
優秀、有趣、迷人的故事,顯示列寧如何搭乘泛歐洲火車邁向權力高峰和震撼世界。——蒙蒂菲奧里,《倫敦旗幟晚報》
梅里杜爾把學者的深湛知識和活潑的敘事風格帶給她的題材。那是一部又有啟發性又有娛樂性的作品。——《文學評論》
「德國像投放生化武器那樣,用一輛密封的車廂把列寧從瑞士運到了俄羅斯。」——邱吉爾
1917年4月9日復活節這一天,一戰的法國戰場死了十六萬英國士兵,相隔600公里外的蘇黎世車站,一個矮小禿頭的男人,帶著老婆搭上開往俄羅斯的火車。他花了三天穿越德國,搭船越過波羅的海,在瑞典與芬蘭邊界火車遭遇嚴格盤查,終於在八天後抵達彼得格勒。蓄積已久的他,此時準備好了,在該年結束以前,他將成為一個新國家的主人,此後的一百年更會使得中國、越南、加勒比海陷入前所未見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戰與舊帝國的崩解
二十世紀初舊帝國紛紛瓦解:大清、鄂圖曼、奧匈以及俄羅斯,而後三者的崩解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相關。1917,大戰邁入第三年。不論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軸心國,皆兵困馬疲,急於尋求突破。不久前,德方有人出了個主意想扯協約國後腿,他們打算煽動俄羅斯境內的革命份子,動搖俄國人繼續參戰的意願。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場發生在俄國的革命輕易推翻了沙皇政權。流亡在外的列寧聽聞消息後急於返國,他無法忍受向資產階級靠攏的臨時政府。但,前提是他得能穿越重重阻礙回到俄羅斯。
一場讓俄羅斯繼續參戰的拔河
俄羅斯政權大轉換,對盟友協約國可不是好消息,英法想方設法維持俄羅斯臨時政府的參戰意願,一方面派了知識分子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殺了他。
軸心國則喜於俄羅斯的解體。為了讓俄國退出戰場,解除東方戰線的壓力,德國決定幫助原是敵方的俄國革命份子回家。他們派遣一輛列車和德國士兵護送列寧,但為了怕回國遭遇叛國罪名,列寧拒絕德國的資金,還在列車地板上畫出一條界線,以示與德國士兵毫無瓜葛。
火車之旅帶出世紀變革
1917年4月16日,列寧抵達俄羅斯首府彼得格勒,10月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布爾什維克政權。這場列寧革命,讓世界的軌道就此轉向。即使今日列寧不再是俄羅斯的精神象徵,從備受敬愛到遭人唾棄,即使欲重反帝國路線的普丁指責列寧破壞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認同。但每年,列寧的屍體依舊定期花600萬元保養,象徵他對於世界的影響無法抹滅。列寧發揚馬克思主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他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中國、朝鮮、越南、東歐、南美......世上少見一個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火車之旅。
本書以列寧急於趕回俄羅斯的火車之行貫穿全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他堅忍的強人性格與手段,無不令人想到百年來多位政治強人為世界帶來的變局。透過列寧此行,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當時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手段,間諜、宣傳戰或是把列寧像投放炸彈一般丟到俄羅斯的土地,這些方式,經過一百年,依舊在世界各地的區域性戰場中,不斷重演。
◎好評推薦
讀這部書讓我兩次在地鐵坐過了站……這是歷史書中間的寶石,它從大戰倒數第二年取出一個片段,以此闡明一個大洲、一場革命和一個動盪時刻的一系列心理,行文風趣、有判斷力和著眼於講述細節……梅里杜爾是那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我們所居住世界的歷史學家。
——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一位個子小、禿頭和蓄山羊鬍的俄國人在太太和三十個同伴的陪同下,登上蘇黎世的一列火車。以流亡人士身分住在瑞士的列寧行將駛入歷史。兼具小說的可讀性和豐沃的想像力,梅里杜爾追蹤了列寧從德國經過瑞典和芬蘭前往俄羅斯的一星期旅程。——鍾斯,《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經驗豐富而充滿熱忱的俄國史史家,她選擇列寧緩慢而蹣跚的回國之旅這個樞紐時刻,道出這個不擇手段的狂熱分子是如何劫持一場革命。——《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最重要的俄國史研究者之一,對她描寫的悲劇的人物寄與深刻的同情……本書結合了外交陰謀、間諜技藝、大人物、官僚失誤、軍事史和意識形態。——《經濟學人》
梅里杜爾的記述受惠於她的透徹研究……鮮明提醒我們,一九一七年的致命性事件是怎樣依賴一個看似不重要的小插曲。——《紐約時報書評》
梅里杜爾是研究俄羅斯和蘇聯的傑出史學家……她利用列寧的回國之旅作為中軸,講述沙皇的垮台和布爾什維克對政府漸漸增加的壓力。——《華爾街雜誌》
梅里杜爾的這本卓越著作……是個範例,敘述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和他的繼承人所幹下的否認、規避和掩蓋的複雜歷史。——《達拉斯晨報》
梅里杜爾講述了列寧改變歷史之旅的精彩故事。她的敘述氣氛十足,包含間諜驚悚小說各種元素。——《新聞日報》
還原為活生生戲劇的歷史……梅里杜爾偷偷把讀者帶上了一九一七年四月離開蘇黎世的一列火車,該火車上載著爆炸性貨物:將會在俄羅斯點燃一場革命大火的煽動家列寧。——《書單》
優秀、有趣、迷人的故事,顯示列寧如何搭乘泛歐洲火車邁向權力高峰和震撼世界。——蒙蒂菲奧里,《倫敦旗幟晚報》
梅里杜爾把學者的深湛知識和活潑的敘事風格帶給她的題材。那是一部又有啟發性又有娛樂性的作品。——《文學評論》
偉大的接班人 豆瓣
The Great Successor: The Divinely Perfect Destiny of Brilliant Comrade Kim Jong Un
作者:
安娜.費菲爾德 (Anna Fifield)
译者:
葉織茵
寶鼎出版社
2019
洛杉磯時報、衛報、金融時報、NPR報導
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讀者好評
全球售出11國版權
七十年永垂不朽的金氏王朝祕辛
謎樣暴君金正恩的崛起和統治內幕
橫跨八國、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
《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第一手獨家報導
招牌誇張油頭與過時黑色中山裝、時不時就祭出飛彈恫嚇他國的「火箭人」⋯⋯一般人對於金正恩的印象,常止於他富有特色的外表、是網路迷因與諷刺漫畫的常客,但對於其人格養成與處事思維卻只能仰賴流言蜚語,更因資訊備受箝制而難以一窺其貌。究竟這個受過西方教育、血統並不純正的么子,是如何走向金氏王朝的寶座?沒有祖父金日成的英勇抗日事蹟,更沒有父親金正日的白頭山神話加持,他如何快速掌控搖墜不安的政權,鏟除異己、創造個人崇拜?
熟諳韓語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娜.費菲爾德在專職報導這個神祕國度期間,決心追查相關情報並挖掘出這個接班人與該政權背後的真實面貌。她多次往返朝中邊境,訪問數十位脫北者及往返兩國的商人;獨家採訪金正恩在瑞士求學期間的監護人——阿姨高容淑和姨丈李康——和同班同學、金家壽司師傅暨金正恩兒時「玩伴」藤本健二、與哥哥金正男親如姐弟的表姐李南玉、彼此有著奇特友誼的NBA球星丹尼斯.羅德曼,並多次會見曾權傾一時的平壤權貴,如前北韓駐英大使太永浩與大財主李正浩一家。
本書將解答:
★在與世隔絕、環伺獻媚之人的生長環境,扭曲自戀人格如何從小養成?
★保密防諜、弒親又殺老臣,權貴為何甘願賣命,用血與汗建成平哈頓?
★從滑稽外表、鬆綁私有企業到誇耀核武實力,步步皆經縝密算計?
從平壤的摩天大樓到馬來西亞的太平間,從泰國的小旅館到美國的乾洗店,費菲爾德遠赴八國、累積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內容,按圖索驥一步步揭開金正恩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了解這個獨裁政權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對新一代造成何種影響,以及北韓和世界未來將會是何種模樣。
本書特色
1. 第一手詳實採訪報導與實地調查,彙整許多首次公開的獨家專訪內容以及和眾多長期關注北韓動向的專家學者意見,增加本書可看性與真實度。
2. 幫助讀者了解北韓社經狀況、對國際情勢的關係與影響、金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正恩為鞏固政權而使用的暴虐手段與決策內幕。
3. 人物觀察細膩、描寫生動,詳實描繪出身處北韓極權統治之下的困苦、金家與權貴極盡奢華的享受,以及鎮日惴惴不安於隨時可能入獄勞改的恐懼,讓讀者對於北韓政權的高壓統治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國內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董思齊/臺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楊智強/記者
蔡東杰/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前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
──聯合讚譽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偉大的接班人』金正恩是如何煉成的?一窺神秘北韓全景的絕妙好書!」——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簡單來說,沒有哪個語系的記者能夠比安娜.費菲爾德在發掘及講述金正恩驚人事蹟這方面更厲害。偉大的接班人創造出自己的神話,進而催生出這本其時代下不可或缺的生動傳記。」——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作者
「很少有記者(包括我本人)能夠如此完美地掌握這個最難以捉摸的主題——也就是關於北韓的各種見聞。如今安娜.費菲爾德做到了。」——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聰慧、有見地,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令人擔憂,安娜.費菲爾德針對這個全世界最神祕的國度,以生動且吸睛的方式描繪統治該國的流氓家族。」——大衛.裴卓斯(David Petraeus)/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金正恩就任時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安娜.費菲爾德擁有記者追查細節的敏銳目光以及講故事的天賦,寫出了一本經典的金正恩聖經。任何試圖解開北韓謎團的人都不該任由此書在書架上蒙塵,這是本必讀之作。」——溫蒂.謝爾曼(Wendy R. Sherman)/前美國國務院政務次卿、《膽小勿試:關於勇氣、力量與毅力的一堂課》(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Lessons in Courage, Power, and Persistence)作者
「安娜.費菲爾不僅是個無畏的記者,更是妙筆生花的作家,詳實且引人入勝地描寫了金正恩這個『偉大的接班人』如何崛起、開創新局的重要記事。她搜羅各方資料——包含脫北者的證詞——描繪出一個令人惴惴不安的國家面貌:仰賴躁進且充滿妄想的軍事力量、霸道且怪異可笑的意識形態,不僅傾盡所有資源發展核武,還藉著國民對冰毒成癮的力量而得以成長。以下劇透:書裡充斥著各種血腥畫面,請做好心理準備。」——埃文斯.李維亞(Evans J.R. Revere)/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資深顧問、前國務院亞太首席副助卿
「安娜.費菲爾德仍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韓國議題報導時,我便已十分欣賞她的文章,如今她自我突破,針對這位世上最高深莫測的領導人,完成了第一本英文書寫的傳記。她從過往報導中精心揀選出精華,進行額外研究、實地考察,以及獨家專訪與金氏家族有密切關係的人,《偉大的接班人》揭露了金正恩的心理以及北韓不太樂觀的未來。無論你是一般讀者或專家學者,這都是非讀不可的佳作!」——車維德(Victor Cha)/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韓國研究主任、《不可能的國家:北韓的過去與未來》(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揭示了年輕矮胖的王位繼承者如何利用弒親、核武恐攻、裙帶資本主義與策略性曲意逢迎美國總統等手段鎮住江山,扎穩根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馬基維利。在描繪這位現任金氏獨裁者的過程中,安娜.費菲爾德專業剖析了北韓專制政體下的第一家庭。」——布萊因.哈登(Blaine Harden)/《逃出14號勞改營:從人間煉獄到自由世界的脫北者傳奇》(Escape from Camp 14: One Man's Remarkable Odyssey from North Korea to Freedom in the West)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是報導文學的傑作。安娜.費菲爾德深入了解環繞在金正恩周圍的祕密和神話,從不同層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側寫這位年輕且令人難以捉摸的北韓領袖。書中所展現出來的統治者樣貌,是費菲爾德根據訪談內容——包含曾與金正恩接觸或曾在其體制內的眾多人物,以及自身在北韓實地訪查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並不是那個人們時常拿來取笑或諷刺、動不動就發射飛彈的『火箭人』形象,反而更像是一個聰明又無情、外交手段高明、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生存的人。若想了解這個可能將一統北韓數十載的男人,此書便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 」——邁克.齊諾伊(Mike Chinoy)/前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亞洲區資深記者、《熔毀:北韓核武危機內幕》(Meltdow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作者
「生動地描繪出這位野心勃勃又偏執的年輕獨裁者。」——AXIOS
「混合傳記、文化歷史與政治陰謀的引人入勝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讀者好評
全球售出11國版權
七十年永垂不朽的金氏王朝祕辛
謎樣暴君金正恩的崛起和統治內幕
橫跨八國、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
《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第一手獨家報導
招牌誇張油頭與過時黑色中山裝、時不時就祭出飛彈恫嚇他國的「火箭人」⋯⋯一般人對於金正恩的印象,常止於他富有特色的外表、是網路迷因與諷刺漫畫的常客,但對於其人格養成與處事思維卻只能仰賴流言蜚語,更因資訊備受箝制而難以一窺其貌。究竟這個受過西方教育、血統並不純正的么子,是如何走向金氏王朝的寶座?沒有祖父金日成的英勇抗日事蹟,更沒有父親金正日的白頭山神話加持,他如何快速掌控搖墜不安的政權,鏟除異己、創造個人崇拜?
熟諳韓語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娜.費菲爾德在專職報導這個神祕國度期間,決心追查相關情報並挖掘出這個接班人與該政權背後的真實面貌。她多次往返朝中邊境,訪問數十位脫北者及往返兩國的商人;獨家採訪金正恩在瑞士求學期間的監護人——阿姨高容淑和姨丈李康——和同班同學、金家壽司師傅暨金正恩兒時「玩伴」藤本健二、與哥哥金正男親如姐弟的表姐李南玉、彼此有著奇特友誼的NBA球星丹尼斯.羅德曼,並多次會見曾權傾一時的平壤權貴,如前北韓駐英大使太永浩與大財主李正浩一家。
本書將解答:
★在與世隔絕、環伺獻媚之人的生長環境,扭曲自戀人格如何從小養成?
★保密防諜、弒親又殺老臣,權貴為何甘願賣命,用血與汗建成平哈頓?
★從滑稽外表、鬆綁私有企業到誇耀核武實力,步步皆經縝密算計?
從平壤的摩天大樓到馬來西亞的太平間,從泰國的小旅館到美國的乾洗店,費菲爾德遠赴八國、累積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內容,按圖索驥一步步揭開金正恩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了解這個獨裁政權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對新一代造成何種影響,以及北韓和世界未來將會是何種模樣。
本書特色
1. 第一手詳實採訪報導與實地調查,彙整許多首次公開的獨家專訪內容以及和眾多長期關注北韓動向的專家學者意見,增加本書可看性與真實度。
2. 幫助讀者了解北韓社經狀況、對國際情勢的關係與影響、金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正恩為鞏固政權而使用的暴虐手段與決策內幕。
3. 人物觀察細膩、描寫生動,詳實描繪出身處北韓極權統治之下的困苦、金家與權貴極盡奢華的享受,以及鎮日惴惴不安於隨時可能入獄勞改的恐懼,讓讀者對於北韓政權的高壓統治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國內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董思齊/臺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楊智強/記者
蔡東杰/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前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
──聯合讚譽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偉大的接班人』金正恩是如何煉成的?一窺神秘北韓全景的絕妙好書!」——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簡單來說,沒有哪個語系的記者能夠比安娜.費菲爾德在發掘及講述金正恩驚人事蹟這方面更厲害。偉大的接班人創造出自己的神話,進而催生出這本其時代下不可或缺的生動傳記。」——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作者
「很少有記者(包括我本人)能夠如此完美地掌握這個最難以捉摸的主題——也就是關於北韓的各種見聞。如今安娜.費菲爾德做到了。」——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聰慧、有見地,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令人擔憂,安娜.費菲爾德針對這個全世界最神祕的國度,以生動且吸睛的方式描繪統治該國的流氓家族。」——大衛.裴卓斯(David Petraeus)/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金正恩就任時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安娜.費菲爾德擁有記者追查細節的敏銳目光以及講故事的天賦,寫出了一本經典的金正恩聖經。任何試圖解開北韓謎團的人都不該任由此書在書架上蒙塵,這是本必讀之作。」——溫蒂.謝爾曼(Wendy R. Sherman)/前美國國務院政務次卿、《膽小勿試:關於勇氣、力量與毅力的一堂課》(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Lessons in Courage, Power, and Persistence)作者
「安娜.費菲爾不僅是個無畏的記者,更是妙筆生花的作家,詳實且引人入勝地描寫了金正恩這個『偉大的接班人』如何崛起、開創新局的重要記事。她搜羅各方資料——包含脫北者的證詞——描繪出一個令人惴惴不安的國家面貌:仰賴躁進且充滿妄想的軍事力量、霸道且怪異可笑的意識形態,不僅傾盡所有資源發展核武,還藉著國民對冰毒成癮的力量而得以成長。以下劇透:書裡充斥著各種血腥畫面,請做好心理準備。」——埃文斯.李維亞(Evans J.R. Revere)/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資深顧問、前國務院亞太首席副助卿
「安娜.費菲爾德仍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韓國議題報導時,我便已十分欣賞她的文章,如今她自我突破,針對這位世上最高深莫測的領導人,完成了第一本英文書寫的傳記。她從過往報導中精心揀選出精華,進行額外研究、實地考察,以及獨家專訪與金氏家族有密切關係的人,《偉大的接班人》揭露了金正恩的心理以及北韓不太樂觀的未來。無論你是一般讀者或專家學者,這都是非讀不可的佳作!」——車維德(Victor Cha)/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韓國研究主任、《不可能的國家:北韓的過去與未來》(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揭示了年輕矮胖的王位繼承者如何利用弒親、核武恐攻、裙帶資本主義與策略性曲意逢迎美國總統等手段鎮住江山,扎穩根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馬基維利。在描繪這位現任金氏獨裁者的過程中,安娜.費菲爾德專業剖析了北韓專制政體下的第一家庭。」——布萊因.哈登(Blaine Harden)/《逃出14號勞改營:從人間煉獄到自由世界的脫北者傳奇》(Escape from Camp 14: One Man's Remarkable Odyssey from North Korea to Freedom in the West)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是報導文學的傑作。安娜.費菲爾德深入了解環繞在金正恩周圍的祕密和神話,從不同層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側寫這位年輕且令人難以捉摸的北韓領袖。書中所展現出來的統治者樣貌,是費菲爾德根據訪談內容——包含曾與金正恩接觸或曾在其體制內的眾多人物,以及自身在北韓實地訪查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並不是那個人們時常拿來取笑或諷刺、動不動就發射飛彈的『火箭人』形象,反而更像是一個聰明又無情、外交手段高明、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生存的人。若想了解這個可能將一統北韓數十載的男人,此書便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 」——邁克.齊諾伊(Mike Chinoy)/前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亞洲區資深記者、《熔毀:北韓核武危機內幕》(Meltdow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作者
「生動地描繪出這位野心勃勃又偏執的年輕獨裁者。」——AXIOS
「混合傳記、文化歷史與政治陰謀的引人入勝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 豆瓣
作者:
吳乃德
春山出版
2020
- 3
★☆ 臺灣民主誕生的故事 ★☆
在美麗島事件的時代,臺灣人共同展現的同情、正義和勇氣,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並且自問: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吳乃德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之後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幾乎全部被逮捕,八名領導者以「武力顛覆政府」的罪名遭軍事法庭起訴,另外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審判。為了取得顛覆政府的自白,被逮捕的人遭到刑求。其中林義雄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在大白天於臺北自宅遭到屠殺。臺灣社會籠罩在恐怖氣氛中。
如今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催生了臺灣民主,成為臺灣歷史過去與未來的轉換器。然而國內外研究臺灣民主轉型的學者很少提到這個事件,因為如果蔣經國真如他們所言,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那如何解釋他在解嚴前幾年將所有的民主運動者逮捕入獄,並且將高雄事件中的警民衝突升級為武力顛覆政府,刑求之後以重刑來處罰他們?
本書作者吳乃德教授深刻剖析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脈絡,並且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危機,放置在全球的視野中,清晰呈現臺灣之能走向民主,除了一些有利的背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努力。作者比較了雷震自由中國組黨運動,在遭受蔣介石鎮壓之後立即消散,而美麗島事件雖然面臨更嚴酷的壓制,民主運動卻在人民更熱烈的支持下更為強大,終於迫使威權獨裁政府讓步做出民主妥協。直到現在,臺灣仍然是華人社會中唯一的民主國家。這是臺灣人的驕傲。
臺灣民族正在形成之中,美麗島事件的歷史記憶將是民族記憶的重要成分。民族認同的鞏固,來自民族成員共享的記憶,其中的榮耀讓我們自信、苦難要求我們奉獻。民族的未來只能由自己書寫。
在美麗島事件的時代,臺灣人共同展現的同情、正義和勇氣,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並且自問: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吳乃德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之後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幾乎全部被逮捕,八名領導者以「武力顛覆政府」的罪名遭軍事法庭起訴,另外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審判。為了取得顛覆政府的自白,被逮捕的人遭到刑求。其中林義雄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在大白天於臺北自宅遭到屠殺。臺灣社會籠罩在恐怖氣氛中。
如今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催生了臺灣民主,成為臺灣歷史過去與未來的轉換器。然而國內外研究臺灣民主轉型的學者很少提到這個事件,因為如果蔣經國真如他們所言,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那如何解釋他在解嚴前幾年將所有的民主運動者逮捕入獄,並且將高雄事件中的警民衝突升級為武力顛覆政府,刑求之後以重刑來處罰他們?
本書作者吳乃德教授深刻剖析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脈絡,並且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危機,放置在全球的視野中,清晰呈現臺灣之能走向民主,除了一些有利的背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努力。作者比較了雷震自由中國組黨運動,在遭受蔣介石鎮壓之後立即消散,而美麗島事件雖然面臨更嚴酷的壓制,民主運動卻在人民更熱烈的支持下更為強大,終於迫使威權獨裁政府讓步做出民主妥協。直到現在,臺灣仍然是華人社會中唯一的民主國家。這是臺灣人的驕傲。
臺灣民族正在形成之中,美麗島事件的歷史記憶將是民族記憶的重要成分。民族認同的鞏固,來自民族成員共享的記憶,其中的榮耀讓我們自信、苦難要求我們奉獻。民族的未來只能由自己書寫。
法国知识分子与政治 豆瓣
作者:
[英] 戴维·德雷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19世纪末至巴黎解放期间法国作家、艺术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等各类知识分子的活动轨迹。通过过考证、引用大量一手材料及各类研究资料,本书呈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上半叶法国知识分子运动史。本书涉及面广,立足于当时法国的国内与国际语境,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诞生、发展历程,尤其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与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超现实主义、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等政治运动相互裹挟、既相纠缠又相排斥的曲折历程。本书史料丰富、行文流畅、叙写生动,是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关于知识分子史研究的读物。
中国的内战 豆瓣
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8.0 (8 个评分)
作者:
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的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很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深刻的印象。
——杨奎松
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的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很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深刻的印象。
——杨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