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暴力与社会秩序 豆瓣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
8.6 (9 个评分) 作者: 道格拉斯·C. 诺思 / 约翰· 约瑟夫· 瓦利斯 译者: 杭行 / 王亮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3 - 6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国家(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国家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法律出版社 2003 - 6
这是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本书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包括:征税,司法,长随和幕友的使用,对于书吏和衙役的依赖,以及公堂或衙门内的办事程序等。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全面考察了在清代地方政府正式体制中的非正式人事因素的运作,特别考察了地方精英或乡绅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与,深入考察了地方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图解。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其目的在于描述、分析并解释清代州县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也希望此书有助于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并且为官僚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提供资料。他的目的和希望都出色地达到了。
在中国政府及行政的研究领域中,此书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对资料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具有洞悉内幕的见解,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最低层政府的第一部有意义和可靠的研究。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皇权不下县?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胡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 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清代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清代县辖政区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豆瓣
作者: [美国] 鲍德温 译者: 肖欢容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 5
你了解新现实主义吗?你了解新自由主义吗?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争论是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争论,本书是当前一些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对这次争论的贡献,是了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冷战后世界的重要著作。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公羊的节日 豆瓣
9.6 (17 个评分) 作者: [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阔别祖国三十五年的乌拉尼娅回到了故乡多米尼加共和国。三十五年前整个多米尼加共和国处于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统治下,乌拉尼亚的父亲卡布拉尔正是这位独裁者的得力助手。三十五年后,卡布拉尔已老,他行动不便更是丧失了语言功能。乌拉尼娅的姑妈不能理解为何乌拉尼娅从不曾探望自己父亲,面对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三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三十多年(1930-1961)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成了人间地狱。小说通过杜撰的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豆瓣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a book of essays
作者: [美]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译者: 张凤林 商务印书馆 2012 - 9
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三个附录以外,共分14章。其中,前八章属于对经济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主要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特殊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了以相对落后程度为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论框架,旨在为欧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在结束语中则对这一理论模式提供了一个简要总结。后面的六章属于对20世纪前苏联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由于格申克龙在很大程度上是坚持从上面所述他的经济史研究新模式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这些问题的,故而它们与前面的各章之间在逻辑上又是浑然一体的。其中后面的三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苏维埃的文学作品来透视其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其最后的一篇文章“关于小说《日瓦戈医生》的评注”则堪称是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格申克龙严谨的治史态度、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卓越的理论批判与建构能力。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豆瓣
Passages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
作者: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译者: 郭方 / 刘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到公元15世纪欧洲封建主义危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的欧洲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演变过程。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帝国的政治体系 豆瓣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作者: S.N.艾森斯塔得 译者: 阎步克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 2
本书是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它以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数十个帝国王朝的政治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据美国格兰科自由出版社1963年版译出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豆瓣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美] 林·亨特 译者: 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作者对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文化和阶级的角度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了解法国大革命史如何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读、激动人心的读本。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往事并不如焉:乱世名伶的戏梦人生 豆瓣
作者: 张莉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 10
因为爱情,所以传奇。他们绝色倾国,却又只是刹那芳华;他们爱恨痴缠,却又终究露水姻缘。他们身负万般才情,或演绎红尘,或沉寂乱世……擦去脂粉的艳丽,他们仍然有动情的演绎。
本书所讲述的,正是民国那些年,在戏台前后发生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绝色坤生孟小冬,传奇女伶刘喜奎,越剧名伶筱丹桂,老生名角儿露兰春,不愧伶界奇女子;名旦之首梅兰芳,著名男旦程砚秋,童伶大王尚小云,津门牡丹荀慧生,亦是旦角儿中的伟男子。他们的故事,为人所知的,只是幔布的一角。待大幕拉起,他们的一生,上演的是一出接一出的折子戏,永不停息……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豆瓣
作者: 张莉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 - 1
这是一本由影评/剧评、书评和记人三部分构成的随笔,以电影、戏剧、文学为切入,汪洋恣肆,犀利之中不乏美好期许。“第一辑 掀起我们内心的风暴”从易被人忽视的细微之处入手,想观众之未曾想,对《归来》《推拿》《黄金时代》《生死场》等电影、戏剧基于批评家立场做出了醍醐灌顶般的解读。“第二辑 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救出来”聚焦茅盾文学奖,关注当代文坛,对金宇澄、朱天文、阎连科、毕飞宇、苏童、格非、盛可以等作家作品进行了饱含人文关切的深度剖析。“第三辑 一个人,三生事”中既有凡•高、卡缪儿的潜意识独白,也有歌者诗人周云蓬的游吟嘶吼,更有阿乙、李娟、李修文、郑小琼、陈希我等作家的人生际遇。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小说生活 豆瓣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
作者: 毕飞宇 / 张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6
►作家的写作经,读者的文学课
►其来有自的《小说课》,原来都藏在这本书里
►一场彼此照亮的美学之旅,一次相互激发的文学对谈
►既是文学课堂,也是小说家的人生启示录
〇在畅销十五万册的《小说课》里,毕飞宇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中外短篇小说中的体格与筋骨,如果你也曾为那本书里发人深省的观点拍手叫好,那么你更不应该错过这本《小说生活》。这是小说家毕飞宇与批评家张莉一次极具激扬的文学对谈,他们从毕飞宇的童年开始谈起,从阅读到写作、从小说到电影,既是读者又是文字的试验者,在真实与虚构的疆域里,一个小说家是如何真诚、热情地探索小说之道。
〇如果你正想成为一位小说家,那么你会看到一位小说家是如何勤奋地实践,有目的地规划,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向。在毕飞宇看来:“叙述也好,描写也好,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面对一大堆的芜杂,你得有‘小说的心’,有了小说的心,你的眼睛自然会动,哪些地方你是可以‘瞄’过去的,哪些地方你不能‘瞄’,必须‘看’。落实到小说里,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〇史航、冯唐、娄烨靠谱推荐!水木丁、绿妖、桑格格、林森感动推荐!
有童鞋问我写作经验,给大家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小说生活》(《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毕飞宇老师讲述他的写作历程,看了这篇访谈才知道毕老师也教过书,难怪读着莫名感动,掏心挖肝的把我知道的毫无保留教给你,这是过去落下的职业病吧。——水木丁(作家)
“但同时我们也别忘了,我们的内心无论是冯唐、张莉,还是我毕飞宇,内心都是有野兽的,内心都是有狂野的东西。我说的意思是什么?内心的野兽是有破坏欲望的。一方面我们面对这个金线,但是我们生命力里面狂放不羁的力量也在鼓励我们去跟它干一下。”最近在看这本书,获益颇多。——绿妖(作家)
看张莉和毕飞宇的对话《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有一段“语言的表达”,说到无论一样东西多复杂,你都要想办法去表达。别人可以相信“一切都在不言中”,你不能信,你要相信语言是可以表达的,哪怕你表达得并不好。--这就是我用写茶的原因。 ——桑格格(作家)
好的作家与好的评论家对话,是一场精神的交锋,是电光火石,是火星撞地球,喜欢毕飞宇小说的,都来看这篇对话,可以了解,毕飞宇是怎么成为今天的毕飞宇的,哪些作家与作品,真正影响了他!——林森(作家)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众声独语 豆瓣
作者: 张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8
《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是“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中的一本。收录作者张莉历年来对20多位“70后”作家及作品的批评文字。
张莉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70后”作家画下最初的文学形象;寻找到他们作品里那些潜藏着的、正在萌芽的艺术品质并进行阐释;尽可能及时地给一位新作家最初的、较为合适的理解和定位;以与作家一起成长的态度来理解他们。
张莉的批评出自同时代人视角,属于同时代人的批评。在本书中,作者记下的是十年来“70后”作家如何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从庸常生活中“救”出来;记下的是十年来他们如何以文学立身,如何一步步成为当代文学中坚力量的创作历程;作者也以此记下她与一代作家的同生共长。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持微火者 豆瓣
作者: 张莉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5
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上篇别开生面解读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执着于日常生活书写的王安忆,毕飞宇作品里的寻常与不寻常,格非小说中那种痛楚与百感交集,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苏童对作为现实世界的凝视,阿来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韩少功的“重写人民性”,把“自己”写飞的林白,迟子建小说中温暖又寒凉的世界。
下篇从文学史的高度发掘当代文坛新锐之声:周晓枫文本里那颗“起义的灵魂”,陈希我的“非常态”写作,魏微笔下的异乡感,廖一梅关于“生活之上”的写作,冯唐用写作与时光进行的博弈,探取暗疾之景的鲁敏,捕捉到人心最深最暗处的徐则臣,细密讲述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张楚,曹寇关于生活本身常态与意外的理解,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郑小琼诗歌中嚎叫的力量,纳兰妙殊文字中的一往情深。附录部分对于“非虚构写作”“70后写作”等备受关注的当下文学现象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
我喜欢寻找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尤其着迷于写作者们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
我所能做的,是用文字聚拢起这些“微火”,因为其中隐含着我们身在的广阔扰攘的现实,以及那个在深夜里抗辩、反省、致力于完善的“自我”。
——张莉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豆瓣
作者: 张莉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内容简介:众所周知,性别与生俱来,但其之所以成为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浸润、影响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方方面面,则主要源于它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关这方面的话题近乎讳莫如深。性别在人类物质生存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被覆盖、被遮蔽。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退休后:50岁之后该如何生活和老去 豆瓣
作者: (日)楠木新 译者: 丁瑞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6
除了自由职业者外,任何人无一幸免都会迎来退休。即便是与社会紧密接触的人,当他离开组织,没有了工作的羁绊和同伴,也会很容易感到孤独。这样的问题并非金钱、健康或时间能解决的。保持与家庭、地域社会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如何才能让退休后的第二人生丰富而多彩?如何珍惜退休后“黄金十五年”的黄昏青春?如何面对死亡,有尊严地离开?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人生命题。
2021年5月25日 想读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豆瓣
作者: [美]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刘玉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5
无论从写作数量还是写作质量来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都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她出版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评论文章,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本书是她关注“写作过程和技巧”的一个合集,收入的文章跨越多个年头,旨在关注写作的过程和技艺,“而不是作家这个令人不安、难以确定的身份”。
欧茨在书中审视了写作生活,从个人视角观察其他知名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契诃夫、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等是如何探索写作技巧的,其中《失败笔记》一篇谈及他们是如何对失败的角色进行反省继而取得成功的;《阅读中的写作:工匠中的艺术家》则聚焦几部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进行重点分析。
欧茨还还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童年、创作灵感,为年轻作家提供建议,并讨论了作家在工作中的各种心态,以及阅读的重要性。
2021年5月24日 想读
在新疆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刘亮程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 2
《在新疆》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后的最新散文结集,全书分为五辑,收入三十八篇散文。第一辑一片叶子下的生活;第二辑半路上的库车;第三辑树的命运;第四辑月光;第五辑向梦学习。本书依然沿袭《一个人的村庄》的风格,文字淡雅、质朴,多对身边的人、物、事,以他惯有的素淡明澈的语言进行抒写和描绘,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哲学思维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读来无不令人撼彻心扉。
2021年5月24日 想读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2021年5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