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英] 威廉·多伊尔 译者: 张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最新修订版中,威廉•多伊尔首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他分析了旧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最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王亚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 6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 豆瓣
power and wealth in rural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作者: (美)白苏珊 译者: 郎友兴 / 方小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新一代政治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秀的著作,必将在关于中国转型的为数不多的重要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自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成为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作为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同时从农业向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本研究考察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层面之一——乡村工业的制度变迁。通过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及其所处宏观政策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互动,《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比其他任何著作都更好地澄清了中国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制度背景以及最近产权改革的私有化趋势。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强社会与弱国家 豆瓣
作者: 乔尔·S·米格代尔 译者: 张长东 / 朱海雷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9
《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内容简介:为何即使拥有那么多资源和处置权,还是有那么多亚非拉国家在指导其国民行为时困难重重?为何同时又有为数甚少的几个国家成功地取得了这种控制能力?失效的法律和社会政策对国家本身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米格代尔采用了一个看待第三世界国家角色的新视角《强社会与弱国家》为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及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亚非拉地区。国家机构在人群中——甚至是最偏远的山村——建立了其机构然而,近距离观察这些机构.却会发现它们往往按截然不同于其远在首都的创立者们设想的原则行事米格代尔对这个悖论提供的答案是一个强调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争夺社会控制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模型,以及一个为何有的国家能成功战胜社会的理论。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论拉美的民主 豆瓣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Political Chan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作者: (美)彼得•H.史密斯 译者: 谭道明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对拉丁美洲自1900年至今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全面且独特的视角介绍并分析了拉丁美洲国家民主的起源及进化,借助诸多例证性的奇闻逸事、人物评论、方法论说明以及对概念化发展路径的评议,对拉美国家在向民主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生动阐释。
《论拉美的民主》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政治学著作,其对拉丁美洲民主制度所进行的历史和比较视角的解读,为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制度研究设定了标杆,作者不仅具有一定历史深度的独特视角,而且在庞杂信息的组织、复杂数据的分析以及语言的组织上,都表现出了一位出色政治学者所具有的研究功力。尽管是一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但读起来绝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它是了解拉丁美洲民主制度不可多得的政治学入门读物。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比较政治 豆瓣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作者: (美)马克·I. 利希巴赫(Mark I. Lichbach),(美)阿兰·S. 朱克曼(Alan S. Zuckerman)编 译者: 储建国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二部分考察了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理性选择理论、文化主义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对每个流派进行了简明的介绍,说明了每个流派的核心原则、流派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流派的新贡献。第三部分将各流派的方法运用于比较政治学科的传统领域——选举、社会运动与革命、国家等。本书主编在第一、第四部分中分别对本书核心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对比较政治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两种传承 豆瓣
A Tale Of Two Culture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加里·格尔茨 (Gary Goertz) / 詹姆斯·马奥尼 (James Mahoney) 译者: 刘军 格致出版社 2016 - 6
定性和定量研究者在方法论导向和研究实践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且这两类研究者之间存在着误解和勉强的交流。本书将社会科学中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作为独立的传承加以分析,在学术上促进理解这些传承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理何在。 和KKV《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定性研究中的科学推断》一书的著名论断“定量与定性研究传统仅在风格上有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方法论和实质意义上都不重要”不同,本书强调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可谓KKV一书的姊妹篇。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印度民主的成功 豆瓣
The Success of India's Democracy
作者: (美)阿图尔•科利 译者: 牟效波 等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主要关注了权力在印度的分配方式,认为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即在没有完全排除边缘阶层的情况下,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书中讨论了民主制度的巩固,也论及了推动或阻碍民主发展的力量,从而全面揭示了印度在探索民主政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豆瓣
Canton under Communism: Programs and Politic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49-1968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高申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带来了秩序、朝气和希望,以及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过去的黑市、通胀结束了,赌博、卖淫、鸦片消失了;官员有一种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经济领域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事务之外,集体合作组织在消灭文富、推广公共卫生等活动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党通过政治组织已经实现了相当大的经济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控制社会、改造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农村的活动都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决定取代了市场机制,政治指挥经济,也造成了很消极的后果: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也没有明显提高。拿广东来说,经历这么多年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农业;合作化运动所追求的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大跃进”的失败,“文化大革命”以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摧垮务实政策和主张务实的领导人,竭力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威权体制的运行分析:政治博弈、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 豆瓣
作者: 郭广珍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5
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要内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郭广珍著的《威权体制的运行分析(政治博弈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将研究集中于威权体制内部的各种行为,以及该体制本身的变迁问题。我们试图在对这些现实观察进行抽象归纳的基础上,借助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构建理论模型,进而希望给出更一般的理论解释。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治理中国 豆瓣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侃如 译者: 胡国成 / 赵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1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
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源自一舟书库 访问地址:http://www.guyizhou.cn/article/10616.htm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统治与岁入 豆瓣
Of rule and revenue
作者: [美] 玛格利特·利瓦伊 译者: 周军华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7
《统治与岁入》通过考察西方主要国家的统治权力与国家岁入生产的历史,论证了如下假定:统治者使岁入增长最大化的目标受到如下因素的约束:相对议价能力、交易费用和贴现率。《统治与岁入》在大量丰富的历史统计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对上述假定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并将本研究的发现与其他理论和研究如理性选择学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技术赋权 豆瓣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the Internet,State,and Society in China
7.5 (8 个评分) 作者: 郑永年 译者: 邱道隆 东方出版社 2014 - 4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细致又全面地观察了中国互联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给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政府权力和社会力量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领域中转换。
从大量的数据梳理和事实分析中,作者得出了四重的研究结论。首先,互联网给政府和社会都增加了权力。互联网在促进政治自由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政府更加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第二,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影响,高度分散和超越了政府权力的限度。第三,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彼此间的契约和分离创造了一个新的基础结构。第四,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政府和社会的回归关系。政府和社会之间在互联网上相互作用,最终重塑了政府和社会。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主动的”地方政治 豆瓣
作者: [德]托马斯•海贝勒 / [德]舒耕德 译者: 刘承礼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1
作为中国官员队伍的主体,省以下各级官员,尤其是县乡官员,不仅是国家法律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解释者,也是其所生活区域中具有很大影响的群体,是地方政治能动性的具体实现者。这部文集从地方官员与制度互动的视角,探讨了地方官员作为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他们如何受制度的塑造,又是如何影响制度的运行。
本文集是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与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图宾根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2008年以来进行合作研究的成果。作者分别来自德国、中国(包括香港)、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于中国地方政治进行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文章类型在主题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现有制度视角来讨论制度是如何影响地方官员行为的;另一类是从地方官员视角来分析如何应对制度的激励和约束的。讨论的都是地方官员与制度的互动关系。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静悄悄的革命 豆瓣
The Silent Revolution: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作者: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 译者: 叶娟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作者通过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6个国家的调查,率先指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重大代际转变,从而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即“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型的研究领域。英格尔哈特认为,这一价值观转型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生态。该书运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民众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的。在那些不发达的国家,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压倒性的需求,很少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和持久和平,经济安全已经被年轻一代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年轻一代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强调自我表达与个人自由。对此现象,英格尔哈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专有术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这一专有术语后来成为英格尔哈特较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政党政府 豆瓣
Party Government:American Government in Action
作者: 谢茨施耐德 译者: 姚尚建 / 沈洁莹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9
在《政党政府》中,谢茨施耐德首先论述了美国政治过程中的政治主体。在他看来,美国的 政治过程主要是由政党(指大党)、地方首脑和小党、压力集团组成的。继而他强调了美国政党的功能。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联邦制导论 豆瓣
Federalism: an introduction
作者: 乔治·安德森 译者: 田飞龙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 9
《联邦制导论》不仅适合于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也适合于世界上联邦制国家的每个公民。全球人口的40%生活在联邦制国家。28个采行联邦制政府体系的圈家令人惊异地存在多样化:它们不仅包括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也包括像密克罗尼两亚与圣基茨和尼维斯这样的小岛国。十个最多人口国中的六个以及十个面积最大国中的八个都是联邦制国家。不仅联邦制在世界上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理解其起源、巩固与特征也尤为重要。这本由乔治·安德森写作的精致而简明的读本为该论题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毫无学究气的介绍——他是一位研究联邦制的领先专家,是联邦国家论坛的负责人。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豆瓣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作者: 巴林顿·摩尔 译者: 拓夫 华夏出版社 1988
本书对民主和专制的起源从宏观角度,用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豆瓣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作者: [美]阿伦·李帕特 译者: 谢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作者阿伦·李帕特,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大师的又一部力作,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研究方法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和比较政治学的痕迹,但是这恰恰构成了其学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中国政治学界来说,如何将政党和选举研究赋予更加科学和国际化的意义,比较研究方法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2021年5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