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陈顺馨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就今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命题而言,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跨越昔日民族国家的疆界,改写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其中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自我”的“他者”,女性主义作家解构与建构性的思想资源的意义,正在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凸现出新的突围与实践的意义。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佩吉·麦克拉肯 / 艾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学,种族、族裔和妇女的问题,女性气质的讨论以及关于性的研究等。在理解这些观点对西方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之上,读者可以思考它们在中国的诺境下将如何发挥作用,并思考这些观点将如何帮助我们看待新问题或以新的方式定义老问题。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激情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贝尔·胡克斯 Bell Hooks 译者: 沈睿 金城出版社 2008 - 5
每一个女人,不论肤色,不论国别,只要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就需要女权主义知识。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后女权主义 豆瓣
作者: 孚卡 译者: 王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8
女权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兴起之时,主要目标是为妇女争得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合法权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发生了重大转向,女权主义者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她们借鉴新兴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对各个领域中的性别歧视提出挑战,并试图以女权主义理论来补充、修正、重建男权话语主导的西方文化理论。这一转向被冠以“后”字,其目的是与此前的女权主义运动加以区分。
索菲亚·孚卡与瑞贝卡·怀特合作完成的插图版《后女权主义》全面梳理了后女权主义的缘起、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从而为读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知识,使读者进入各种相关领域的女权主义主张时不致茫然。全书言简意赅,简而不疏,由此而显示的视野之宽宏,理论根基之深厚十分难得。本书既能满足普通读者一般了解后女权主义理论之需,又可作极好的入门读物供有志进入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习,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豆瓣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 4
许多妇女在思想观念误区的束缚下艰难地生活着。乌特.艾尔哈特要用这本书为妇女姐妹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艾尔哈特通过本书告诉女读者们,妇女们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充实的生活,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妇女自己的心理机制、自我束缚和内心的恐惧感决定的。如何摆脱自我约束的观念模式,艾尔哈特为女读者们指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 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女权主义简史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Margaret Walters 译者: 朱钢 / 麻晓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11
谁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思潮到底真正改变了多少女性的生活?这种思潮在当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何差异?
在这本《简史》中,玛格丽特•沃特斯着眼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究妇女选举权、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权主义思想在今天是否依然有其价值等重大问题。她从欧洲讲到美国,再讲到第三世界,通过分析全球妇女的现状,向我们展示了女权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闺塾师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高彦颐 译者: 李志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作者简介: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莲:绣鞋与缠足文化)(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及(灰姑娘的姐妹:缠足的修正历史)(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等书。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性别化的人生 豆瓣
作者: 朱丽亚·T.伍德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探讨了传播和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性别定位的。全书理论与鲜活的个案相结合,由浅入深,寓理论论述于生动活泼的案例旁证之中。原书在美国出版后好评如潮,迅速畅销全美。书中探讨了性别化的家庭动态、家庭暴力中的性别问题、性别化的学校教育等多个热点问题,展示了大量有关性别传播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并对日常生活中的性别传播作出了独到的分析。
本书既拓展了传播研究领域,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视野,是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师生、研究者和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第二性 豆瓣
作者: 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 译者: 陶鐵柱 貓頭鷹 1991 - 10
本書主要分為二卷,在第一卷,主要是從宏觀面來討論婦女的處境、權力及地位的變化,以女性群體的角度去討論婦女問題。作者先討論生物學、精神分析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對女人的看法,從而解釋所謂「真正的女性」這個概念如何形成。文中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還以斯湯達和D.H勞倫斯等五位作家為例,說明西方文學對婦女的態度。
在第二卷中,主要從微觀面的研究描述了各個年齡階段、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以及處境的變化。
作者沿著從童年到老年這條生命的發展軌跡,以各類婦女(女性同性戀者、妓女、戀愛中的女人或情婦、修女、獨立的女人或職業婦女)為對象,大膽的探討了女性的個體發展史。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這是波娃在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他告訴女人:原來女人是可以有選擇的;而選擇必須建立在深刻的自覺、足夠的勇氣、以及自信與努力之上。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男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政 / 张颖 译者: 王政 / 张颖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男性研究》写到,“男性研究”是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内逐渐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将男性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男性研究》选取“男性研究”领域一系列前沿论文,试图集中呈现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概念、分析视角和框架、方法。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越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今日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力。”文集的女权主义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密码的棱镜。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男性气质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R.W.康奈尔 译者: 柳莉 / 张文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3 - 7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理解男性气质的方法,回顾了本世纪以来通过精神分析研究和社会研究来创建男性气质科学的主要尝试;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在实地研究中获得的有关男性气质的观点;第三部分思考了当今有关男性气质的知识中的政治含义。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分析和研究男性气质问题,对之做出有计划性的初步探讨,并同时保留深入讨论的空间。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 豆瓣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8.7 (6 个评分) 作者: 凯瑟琳.A.麦金农 (catharine A.Mackinnon) 译者: 曲广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分析了社会权力如何塑造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又是如何形塑社会权力中男女的不平等。在广泛的意义上,本书探讨了在智识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性别(gender)差异所具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它是在认识论的层次上探讨性别政治问题。
本书的论述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在两性不平等问题上各自的主张开始,然后,通过以女性地位为中心的性别批判,在认识论的层次上重构女性主义,进而,通过经由法律确认的、更为详细规定的女性的社会建构和待遇,来探讨制度化的国家权力,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本书的理论出发点,因为马克思主义这种当代的理论传统,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却敢于正视有组织的社会统治,对此加以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分析,确认系统形成社会规则的社会力量,并寻求既在历史之内又依据历史去解释人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真实存在的。它既批判了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必然的和延续性的观点,又为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 豆瓣
Liberty and Property: A Social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Enlightenment
作者: [加拿大] 艾伦·梅克辛斯·伍德 译者: 曹帅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现代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的改革、科技发展和启蒙运动都被划归为“现代早期”。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历史事件都存有争议,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它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自由、平等、财产、人权、革命等概念皆生成于这一时期,在动荡的岁月中不断影响和形塑今天的政治话语。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中,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是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回应,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作者以比剑桥学派更加宽泛的语境主义研究路径,梳理了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间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策略 豆瓣
Strategy: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作者: Joel Watson[乔尔 沃森] 译者: 费方域 / 赖丹馨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策略:博弈论导论》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应用串讲了博弈论的经典内容。特别是,具体解释了如何用博弈论来定义和研究合同(完全的与不完全的),并举例说明了法律等制度如何解决三类决策矛盾的问题。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策略与博弈 豆瓣
作者: 普拉伊特・K.杜塔 / 施锡铨 译者: 施锡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在如下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 内容 通过对博弈论及其应用提供严谨的且易于理解的介绍,本书展示了效用理论的完整描述和动态博弈论的详尽分析;本书是提供动态策略相互作用的详细分析的第一本教科书。
■ 理论与案例 本书强调理论和案例的平行展开。在进行概念的合理、严密阐述的同时,每一章都有活泼、翔实的的案例,充分探讨博弈论的经济应用。例如,纳斯达克金融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欧佩克的石油价格,等等。在理论性的每一章结束时,均有一个来自日常生活的案例分析,用以阐述该章所讨论的概念。
■ 长短与结构 章节短小且从静态到动态。整个一章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一堂课内教授。这样的结构很容易吸引学生。
■ 练习 在每一章的结尾,有大约25-30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使读者能够真正领会该章的论述。
■ 本书的读者对象 (1)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2)商学院的MBA学生。本书中的许多应用和案例分析对这类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3)本书对于与经济学相关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亦极具使用价值——本书有助于其获得虽然基本但却完整的博弈论描述。
2019年8月31日 想读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二卷) 豆瓣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陆衡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8
正如哲学家德特马・马林所说话的那样,几乎不曾有过任何一部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更为宏大的,反对那些二十世纪暴行之基础的思想作品。《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初版为1945年,其后马上成为哲学类图书中的畅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深远。在这部巨著中,波卡尔把笔墨集中于对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三个思想家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上,认为正是他们的思想构成现代极权主义的来源,但对于“开放社会”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正面提及更没有加以系统说明。
2019年8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