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2019年8月27日 想读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2019年8月27日 想读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5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谈文学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谈文学》(朱光潜著)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来,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读朱先生的文章,“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劇本結構論 豆瓣
作者: 野田高梧 译者: 吳季倫 馬可孛羅 2018 - 9
傳奇劇作家野田高梧在日長銷60年名著,
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
與名導演小津安二郎聯手打造日本電影黃金盛世
援引大量經典電影,解析電影本質與劇本結構,傾囊相授畢生經驗
最具代表性的劇本創作入門教科書!
繪畫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音樂的語言是音符,而電影也同樣有屬於電影的語言。電影的結構,就該使用電影本身的語言來完成。
——野田高梧
野田高梧,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長年的編劇夥伴,自19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曾執筆創作出《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以及《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對於小津的戰後作品影響深遠。他擅長把生活瑣事處理得深入,劇本嚴謹而不做作,本書是他傾囊相授的實踐性教程,可以說其一生編劇經驗盡在這本書中,堪稱是一本劃時代的作品。
作者認為,劇本雖然是為電影而寫,但應賦予其獨立地位,有不同於文學、戲曲的審美與創作準則。一部好的電影劇本,實際上是由許多零件以精準的角度組合而成。本書歸納出電影劇本的基本結構:開端、衝突、危機、高潮、結局,並進一步闡述如何運用這五個基本結構,創作出具有獨樹一幟的「可看性」、能讓一般人充分理解,又能牽動觀眾情緒的好劇本。
透過本書,掌握劇本五大結構——
開端:在這個部分介紹主要人物、事件場所、時代背景、衝突前兆、暗示主題方向等等,也就是為接下來發生爭鬥的相關事項預作提示。
衝突:引發觀眾興趣的最大因素,正是對立物之間所醞釀而成的衝突矛盾。常見的戲劇形態是由幾起事件(小故事)產生關連,彼此糾葛,以逐漸上升的波浪形曲線來闡明主題。
危機:設定幾次危機的層疊發生,衝突呈現加速度增大,節奏急遽竄升,所有的事情變得緊迫,終於迎接最大危機的到來。
高潮:事件最為緊張的瞬間,戲劇高潮真正重要的部分在於人物要素的動態,而非突如其來的外在因素來塑造徒具形式的高潮。唯有如此,戲劇高潮才能充實電影內容的品質與拓展深度。
結局:結局不僅是主題的結論,也必須是戲劇事件的合理歸結。亦即戲劇高潮部分過後,就不該再讓事件延宕下去,要用最簡潔的方法一口氣奔向結局。
雖然「劇本寫作絕不能套用同一個公式」,但藉由前人走過不斷探究、創新、失敗、調整的辛苦歷程,野田高梧試圖在當今建構出的公約數中,分析、拆解並歸納出劇本結構的原則,讀者只要了解創作劇本的「基礎」和「根基」,就離打造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不遠了!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剧本结构论 豆瓣
シナリオ構造論
7.8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田高梧 译者: 王忆冰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9
小津安二郎御用编剧、日本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
揭晓“剧本料理之道”,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长销60年的编剧必读入门书
分享日本电影含蓄隽永风格背后的秘密
界定“电影剧本”的独立形式、接轨东方美学
📖 编辑推荐
野田高梧,日本电影史上的传 奇剧作家,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右手”。
从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处女作开始,小津的电影剧本大多是与野田联手创作的,二人一起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战后黄金时代。晚年的他们,更互为流水高山,在茅崎的旅馆、蓼科山上的小屋合宿,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志趣相投、沟通无碍”(小津语),伴随着寿喜锅与清酒,共同执笔了十多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包括《晚春》《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等。
早自1946年起,野田高梧就在《剧本》杂志上连载专栏,部分文章曾以《剧本方法论》为名选编出版。1952年,应宝文馆之邀,时任日本编剧协会会长的野田在前作基础上,倾心竭力、潜心增补,将自己大半生创作心得正式定名为《剧本结构论》修订出版。
◎ 从电影的根基“结构”入手,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创作入门书
《剧本结构论》被誉为编剧史上“不朽的名作”。野田高梧提出,如果将电影比作建筑,剧本就是设计图。如果没有好的剧本结构,再优秀的剧情也无法吸引观众。编剧只有先掌握了剧本结构的原则,才能创作出扣人心弦的好电影!半个多世纪来,野田高梧的理论历久弥新,换言之,《剧本结构论》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 出自“小津调”缔造者的结构、故事、人物、叙事打磨之道
日本电影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小津调”就是“野田调”——若没有野田的参与,小津电影的节奏和台词就会与观众熟悉的大不相同。野田高梧擅长以普通人家为创作的舞台,描绘亲子关系和人生的微妙之处。如何用看似偶然的细节、稳重练达的笔触,在银幕上再现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在本书中,这位剧本大师将自己的心得娓娓道来。
◎ “日式编剧术的先驱”,学贯东西、博采众长的知识宝库、美学体系
野田高梧饱览大量经典欧美电影,也从同时代的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名家处采撷灵感,将他们的创作经验吸纳到剧本这一“年轻”的形式中。他从蒙太奇手法联想到歌舞伎的双花道舞台,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结构对比能剧中的“序破急”法则,从契诃夫的《备忘录》谈到夏目漱石的“味噌本”……《剧本结构论》可谓是一卷凝聚了野田高梧毕生所学的“武功秘籍”。
◎ 60年来日本读者殷切追捧的长销书,初次正式引进简体中文版
本书译自“野田高梧纪念蓼科剧本研究所”整理的2016年复刊版,文章顺序与1952年初版一致。中文版沿用复古风格装帧设计,并在复刊版基础上为日本电影术语中的外来语标注了英、法文来源,既保留了原书的风貌气质,又为当代读者提供可查询的依据。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日本畅销六十余年的金牌编剧教程,凝结了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的毕生经验。
野田高梧认为,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拥有最多结构之美的是电影。剧本结构的质量,会对影片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书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高瞻远瞩地提出剧本具有独立于文学、戏曲的艺术地位,是一本划时代的先驱之作。
本书围绕“如何创作既能吸引观众,又有深度的好剧本”,阐述应如何充分发挥剧本的五大基本结构——开端、矛盾、危机、高潮、结局——的作用,并梳理了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攫取灵感、发掘题材深度、引导观众感悟主题、运用叙事技巧、塑造有血有肉人物等方面的个人心得。
本书援引了大量欧美、日本经典影片,介绍了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同时代名家的创作理念。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家庭题材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含蓄隽永的“小津调”背后的秘密。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武田玲奈2nd写真集「rena」 豆瓣
作者: 武田 玲奈 (著) / 阿部 ちづる (写真) 集英社 2017 - 7
約2年半前、“ショートカットの後継者"“史上最大級の逸材"として、ヤングジャンプでは異例の初登場初表紙を飾った17歳の少女。その圧倒的な透明感、ビジュアル、スタイルが各所で話題となり、一気に人気タレントへの階段を駆け上がった。高校卒業時に出した1st写真集(小社刊)は、発売前即重版の大ヒットを記録。今ではファッション誌non-no専属モデルを務め、女優としても映画やドラマで大活躍中の武田玲奈。そんな彼女が、今年7月に20歳を迎え、それを記念した2nd写真集を発売する。
今回の写真集のテーマは「日常生活の中の武田玲奈」。まるで読者自身が、友だち、恋人になったような気分を味わえる仕上がりとなっている。また、衣装も水着はもちろん、初となる下着にも挑戦。より自然に、彼女の生活感を感じることができるはず。
そして、彼女の嘘のような完璧なスタイルを最大限生かした「アニメコスプレ」もこの写真集の見どころのひとつ。キャラクターは、彼女が大好きな作品から本人の“推しキャラ"を選出。改めて武田玲奈のスタイルのよさ、2次元との親和性の高さを実感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撮影ロケ地は彼女が最も憧れ、一度は訪れたいと思っていた世界都市・ニューヨーク。そして、アメリカ東海岸屈指のリゾート地・マイアミ。さらに都内スタジオでも撮影を行うという、近年稀に見る豪華な内容となっている。
10代ラスト、そして20代になって最初に出す記念の写真集。水着はもちろんコスプレからドキッとする下着姿まで、“今"の武田玲奈がすべて詰まった、今年最注目、永久保存すべき写真集です。
●武田玲奈さんコメント
「20歳の誕生日に発売されるこの写真集は、私にとって、想いがたくさん詰まった作品になりました。ずっと行きたかったニューヨークとマイアミ! ! ニューヨークのおしゃれな街並みやマイアミビーチでの撮影は本当に楽しくて、いい
2019年8月22日 想读
武田玲奈1st写真集 豆瓣
作者: 武田 玲奈 / Takeo Dec. 集英社 2016 - 3
●特別付録/初版限定:生写真1枚封入(全4種)
約1年前、「ヤングジャンプ」では異例の初登場初表紙を飾った武田玲奈。その透明感とビジュアルに惹きつけられる人続出で、発売するやいなや各所で話題に。
以来、1年間でヤングジャンプ登場回数5回を数え、2015年最多掲載を記録。グラビア以外にもCM、ドラマ、映画と出演が続き、一気に人気タレントの階段を駆け上がった。
そんな彼女が今年3月に高校を卒業、また新たな一歩を踏み出す。
写真集では「卒業~新たな旅立ち」をテーマに彼女の成長を追っていく。撮影場所は地元・福島と日本から遠く離れたニュージーランド。
「地味で目立たなかった女の子が、自分を変えようと留学を決意。様々な経験を経て明るく魅力的な女の子に変わっていくー」というストーリーの中で彼女の成長を存分に楽しめる構成。
思い出の場所を巡った福島、そして初めて訪れたニュージーランド、それぞれの地での表情は今までに見せたことのないもので溢れている。
衣装も制服やスクール水着からドキッとさせるような衣装まで幅広く、彼女のスタイルの良さはもちろん、18歳の今だからこその魅力を存分に堪能できる。
今年最注目株の新人女優・武田玲奈の人生初となる写真集です。
2019年8月22日 想读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豆瓣
L'homme devant la mort I: Le Temps des gisan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译者: 吴泓缈 / 冯悦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2019年8月21日 想读
没有选择的选择 豆瓣
作者: [新加坡] 尤今 中国青年 2009 - 1
《没有选择的选择》是一位母亲自然天成的育子心经。它诚恳地记录了一位母亲养儿育女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一位母亲的内在世界,具体地展示了一位母亲的育儿信念,坦荡地叙述了一位母亲的得失与苦乐。尤今以爱为底色,以“快乐”为釉彩,把孩子的心田当沃土,把快乐的种子撒在上面。书中的尤今,哼着歌儿帮孩子把发霉的心情拿到阳光下曝晒,以朗朗的笑声打造串串风铃来装饰孩子的心房。
母亲之职是天职,天职是无可选择的,但履行天职的态度、方法是可优选的。
2019年8月21日 想读
牵风记 豆瓣
作者: 徐怀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汪可逾,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汪可逾聪明灵动、冰清玉洁,齐竞文武双全、儒雅健谈,在浪漫激越的战地恋歌即将奏响之际,却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
骑兵通信员曹水儿高大威猛、勇敢果决,为齐竞所看重,也颇受女性青睐。但他时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着一出出 “行军艳遇”,终于酿成了悲剧……
在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火中,汪可逾、齐竞、曹水儿等人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演变?那匹灵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军马又该如何功德圆满,死而无憾?
小说血色唯美,空灵奇崛。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9年8月16日 想读
人世间(套装共三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 1
《人世间》(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新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者感同身受,满怀深情,立足底层,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长篇小说佳作,更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峰。
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不平等的童年 豆瓣
9.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特·拉鲁 译者: 宋爽 / 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2019年8月15日 想读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9年8月15日 想读
单身社会 豆瓣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南伯格 译者: 沈开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2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堤契诺之歌 豆瓣
Tessin: Betrachtungen, Gedichte und Aquarelle des Autor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提契诺之歌》是黑塞作品中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做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9年8月12日 想读
日本美學:物哀、幽玄、侘寂 豆瓣
大西克礼美学コレクション. 1(幽玄・あはれ・さび)
作者: 大西克禮 译者: 王向遠 不二家
◤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
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
《物哀──櫻花落下後》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幽玄──薄明之森》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
《侘寂──素朴日常》
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通往原始心境,並暗示了短暫、輕微事物中的美。侘寂是人類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
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文學、建築、繪畫、攝影、工藝、產品設計等藝術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