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公共人的衰落 豆瓣
The Fall of Public Man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李继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女仆的儿子 豆瓣
作者: [瑞典]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译者: 高子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11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书中的主人公约翰,用第三人称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三十七岁以前走过的创作道路,字里行间充满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看法。
2019年9月3日 想读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天降之任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王容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 - 2
收录了韦伯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作的两篇重要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入微入细地讲述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影响了几代人,并作为一种信仰的发源将此后更多的人集中在以学术和政治为大任的旗帜下。现在它们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天下时代 豆瓣
Order and History (Volume 4): The Ecumenic Ag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叶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4
《天下时代》是沃格林的五卷本巨著《秩序与历史》的第四卷,该书突破了前三卷的既定设想,将历史视为人参与具有终末论方向的神性在场之流的过程,并用这种修正过的历史观念,来分析大致始于波斯帝国崛起,终于罗马帝国衰落,并涵盖了东亚的中华文明的“天下时代”。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包括“普世帝国”这种新政治单元的到来,“精神突进”运动的出现,以及若干普世宗教的勃兴。《天下时代》秉承“历史的秩序来自秩序的历史”的基本理念,追溯并重估了人类社会在“天下时代”寻求秩序的种种尝试,对于我们认识与反思现代社会秩序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探索人性与神性秩序在历史中的相互交织和显现
★ 《秩序与历史》五卷本中重要的突破和转向之章
【媒体评价】
当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并不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而是沃格林和施特劳斯。
——詹姆斯•罗兹
思想者的真诚首先在于,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定见从头开始!出生于自由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史稿”,不同样(且首先)在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吗?
——列奥•施特劳斯
现在所谓的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学转向,沃格林从开始学术工作起就已经在践行了。
——于尔根•格布哈特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19年9月3日 想读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豆瓣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麦克莱伦第三 / 哈罗德·多恩 译者: 王鸣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2 - 2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2019年9月3日 想读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 豆瓣
The Complete Musician
作者: Steven G. Laitz 译者: 孟酉 / 孟巫娜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完全音乐理论教程(第二版)》全面介绍了基础知识,包括探讨旋律的写作与分析、等级制,以及对位类型。除了自然音与变化半音规程外,调性传统的其它因素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论述,包括很小的曲式结构(即:动机、乐句、乐段,以及句式)和大型的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以及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
2019年9月3日 想读
《荒岛》及其他文本 豆瓣
L'îlle deserte et autres textes: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
8.9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著 / [法] 大卫·拉普雅德 编 译者: 董树宝 / 胡新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这是吉尔·德勒兹的第一本文集,几乎辑录了他从1953年至197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全部文本,从他的第一部专著《经验主义与主体性》的出版,一直到他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 《反俄狄浦斯》问世后所引发的各种争论。主要包括德勒兹已经发表的文章、报告、序言、谈话、会议论文,这些文本从未收入德勒兹已经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之中。
2019年9月3日 想读
新约正典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豆瓣
作者: (美)布鲁斯 M·麦慈格 译者: 刘平 / 曹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一般性的介绍新约正典形成过程的著作,反映了当代世界基督教学术界的新约研究的主流趋向,为读者提供了较为中立的观点。
本书采取了当前最为标准的新约学术研究观点来展开论述,认为新约正典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约经历了400年时间才逐步稳定。该书第一部分概述了其他关于新约正典研究的文献。第二部分介绍新约正典的形成过程,主要分析了形成新约正典的权威来源。在第三部分,从异端对基督教的挑战出发阐述新约正典的形成过程。在作者看来由于在2世纪早期正统和异端同时使用某些相同的圣经经卷,所以已经有部分的新约圣经经卷已经得到教会的承认。
该书的特色在于不仅涉猎了新约正典的作者问题,还特别关注新约经卷是如何被正典化的。他讨论了外在因素如何促使教会将分散的某些经卷结集成为一个权威经卷或正典。作者还研究了各种最终被拒绝的各种经卷。该书作者认为,促使新约经卷形成的原因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借助于某一次大公会议一夜之间而形成的,而是经历了约400年的历史逐渐形成的,而且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之中,还形成了各种经卷目录。
作者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纪的音乐学校一致认为巴赫和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那么我们应当回答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称谢的;我们知道一切已经存在那里了’。”
2019年9月3日 想读
活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Living Mountai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译者: 管啸尘 文汇出版社 2018 - 10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
2019年9月2日 想读
文学讲稿 豆瓣 Goodreads
Lectures on Literatur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申慧辉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2019年9月2日 想读
染匠之手 豆瓣
The Dyer’s Hand and Other Essay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译者: 胡桑 / 梵予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染匠之手》收录了一代文学巨匠W.H.奥登精彩纷呈的散文作品,包括他作为牛津大学诗歌教授发表的著名讲演录。书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却又互有关联,对诗歌,对艺术,对人生的种种境况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所思、所感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核心的关注点虽然是文艺,立论的背后却是作者在二十世纪中的全部经验。
2019年9月2日 想读
白鹭 豆瓣
White Egrets: Poem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程一身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图书简介】
《白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代表作,被艾略特诗歌奖评委们认为是一部“动人的、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白鹭》是一部完美的短诗集,共54首短诗,包括组诗11首。在这些诗中,诗人以一种罕见的热望和强烈的生命力,回忆他生涯中独特的主题——加勒比海复杂的殖民遗存、他对西方文学传统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智慧、新的爱情中总是奇异的快乐,以及自然界有时令人恐惧的美丽。诗人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无穷中,置身于老之将至后爱的消失和死亡的临近,在过去与现在、神话与现实、永恒的古典之美与当下的衰败之间穿行,随物赋形,极力捕捉广阔世界的斑斓之美;同时,他令人着迷地重复主题和意象,创造了一种近乎冲浪的节奏,拓宽了韵律、诗歌形式和语言的可能性——沃尔科特写出了一种对时间消逝、人生虚无的胜利,“一个成熟而又不满足的无穷无尽的老年”。
【大师推荐】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在视力敏锐方面,这位诗人很像约瑟夫·班克斯,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将目光固定在一株“被自己的露水锁住”的植物或固定在一个物体上,他完成了任何博物学家都未能完成的事情——他赋予它们生命。
——[俄] 约瑟夫·布罗茨基
通过清除戏剧性、主题和任何完结性的花饰,沃 尔科特把详端细察的全部重量都压在了诗行之上。这样的诗艺没有任何东西在其后隐藏——没有机巧的把戏,没有声东击西的假象。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它成功了。
——[美] 斯文·伯克兹
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他不是鼓动家。他所能鼓动起来的是宽宏大量和勇气。我相信他会赞同霍普金斯的观点:感情,尤其是爱,是诗歌的伟大的动力和源泉。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2019年9月2日 想读
考工记 Goodreads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花城出版社 2018 - 9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
王安忆写《考工记》,却是带着历史的长焦,描述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逐渐蜕变成普通劳动者的过程。
出生世家的陈书玉,历经战乱,回到考究而破落的上海老宅,与合称“西厢四小开”的三位挚友,憧憬着延续殷实家业、展开安稳人 生。然而,时代大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而来,文弱青涩的他们,猝不及防,被裹挟着,仓皇应对,各奔东西,音信杳然。陈书玉渐成一件不能自主的器物,一再退隐,在与老宅的共守中,共同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修缮和改造,里里外外,终致人屋一体,互为写照。
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厢四小开”,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他们是千万上海工商业者的缩影,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沧桑注脚。
继《长恨歌》之后,《考工记》是王安忆书写的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而“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
2019年9月2日 想读
娜塔莎之舞 豆瓣 Goodreads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曾小楚 / 郭丹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2019年9月2日 想读
20世纪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澳]杰弗里·布莱内 译者: 张心童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7 其它标题: 20世纪简史:从无线电到柏林墙
★ 澳大利亚国宝级历史学家广受欢迎的“大家小书”,企鹅(Penguin Books)推出多个版本
★ 叙述风格令人振奋,展示20世纪的复杂与丰富,栩栩如生
★ 生动地捕捉时代的激动人心,看离今天最近的100年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
★ 大历史和“伟大”之外,追索日常生活分分秒秒的细节,关心有血有肉的每一个人,让过去的历史复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灿如旭日,横空出世,承载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希冀。当时的人们有理由期待,自此以后世界将一帆风顺。然而世纪初的一场世界大战让踌躇满志的人们手足无措,悲观至极。贯穿本书的一大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两次大规模战争和不堪一击的和平。20世纪下半叶的和平时期里,包括铁幕落下、太空 竞赛和计算机的兴起在内的很多事件,都受到之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战争之外,本书更追溯医学方面的非凡发现、汽车飞机和无线电的影响、女性地位的提升、绿色运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解放、对体育的狂热、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前途的变化,还有鲜有人注意的小片段,日常生活的诸多鲜活场面。20世纪的世界越来越小,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意识形态的对抗之外,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图景。
忙碌一天的人们,衣服和手上都沾着工作的味道。白领人数剧增,似乎预示一个大多数人衣着整洁上班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城市已经很拥挤,但也没阻止乡村的人进入。在东京,每天可以看到训练有素的铁路工作人员将乘客推入车中,不浪费一寸空间。
被捕的音乐家站在牢房铁窗前,用牙刷指挥着她的抗议音乐。年轻牧师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向世界宣告“我有一个梦想”。披头士、滚石乐队和鲍勃•迪伦的电吉他代表了第一代的舞台魅力。反主流文化成为20世纪别样的色彩,越走越远。
【媒体推荐】
是时候重新评估杰弗里•布莱内的工作,并考虑他在澳大利亚历史、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角色了。……杰弗里•布莱内把澳大利亚历史带入了国家层面的对话中。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一个勇敢的公共知识人,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他是率先写出这片土地(澳大利亚)广阔社会历史的人之一。
——The Fuss That Never Ended:the life and work of Geoffrey Blainey(edited by Deborah Gare etc.)
布莱内的风格就像乔治•奥威尔所推崇的理想状态:“(好文章)透明得就像一块窗玻璃。”
——《克兰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by John Derbyshire)
布莱内将各种不同元素编织在一起的能力使20世纪的短暂历史如此诱人。
——《加州书报》(California Bookwatch)
一个异常繁忙世纪的快速旅行。
——《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布莱内以高超的技巧和优雅的文笔将20世纪的重大事件编织在了一起。
——《基督教世纪》(The Christian Century)
2019年9月2日 想读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豆瓣 Goodreads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8.6 (10 个评分) 作者: 亚当·霍赫希尔德 译者: 扈喜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纽约时报》上榜图书
★★★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最终入围图书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夺取了刚果河周围的辽阔土地。他在刚果实行种族灭绝式的掠夺、压榨,最终让这一地区的人口下降了1000万。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霍赫希尔德写作此书时使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向人们娓娓讲述 了利奥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骇人听闻的罪行。该书还用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奋起反抗利奥波德的探险家、蒸汽船船长和军人等,虽然书中出现的非洲人自己的声音很少,但是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活动与声音,尽管被其征服者的记录所过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听到。”
【本书获誉】
“霍赫希尔德这部巨著有力地展示了,刚果的巨大丑闻预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尼尔•阿舍森,《洛杉矶时报书评》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很多层次上都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准。第一次阅读时,它像当年《黑暗的心》那样让我震撼——而且原因也是一样的:揭露了刚果背后的那段恐怖历史。
——保罗•泰鲁
用娓娓道来般的小说语言讲述了一段历史,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利奥波德国王及其爪牙耸人听闻的累累罪行。
——米基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性格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冒险、掩人耳目的阴谋、无所畏惧的真相揭露、波澜壮阔的正义热潮……一部历史作品,读起来如同小说般扣人心弦。
——默尔•鲁宾
基于深入的调查和严谨的行文,《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做到了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可以做的一切 —— 扩展人类的历史。
——弗里茨•拉纳姆,《休斯敦纪事报》
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那位古怪、贪婪、残忍的君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怎样建立比属刚果……一本让人掩卷难忘的书。
—— K.安东尼•阿皮亚,《纽约书评》
引人入胜,也让人觉得恐怖……这本书以介绍罪恶开篇,以颂扬良知收尾。
——菲利普•肯尼卡特,《圣路易斯邮报》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拥有引人注目的出场人物——英雄、坏蛋、小配角,他们一个个都不同凡响,神经质和野心的纠缠让作品妙趣横生,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 罗南•贝内特,《观察家》
2019年9月2日 想读
伊索寓言 豆瓣
8.5 (36 个评分) 作者: [希腊] 伊索 译者: 吴健平 / 于国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伊索,公元前六世纪出生在爱琴海的萨摩斯岛,身为奴隶,后因出众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而被赐为自由民,继而成为吕底亚国王的特使。出使德尔斐时被诬陷偷窃圣物,惨遭杀害。
伊索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阅读伊索寓言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
本书精选伊索寓言429篇,另选古希腊重要寓言家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的精彩寓言100篇。
2019年9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