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性/别少数群体平等保护研究 豆瓣
作者: 郭晓飞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通过中美之间性/别少数群体权利的比较法研究,探究两国处理类似问题的同与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是否存在另类的现代性模式,美国法学界的分析带来了哪些启发,有哪些局限,跨性别婚姻权利在中国的实现体现为无声无息的变迁,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西方式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激烈争论,这些都提醒我们,必须要在本土化的视野里展开我们的分析,尽管不了解世界上的相关进展,也不会真正的了解我们自己。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美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问题,分析了同性婚姻案件的裁决融合了正当程序条款和平等保护条款,打破了一些学者认为的最高法院的裁决仅仅是是一种政治和文化决断,缺乏法教义学基础的谬见。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性倾向是否可以改变,与平等保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性倾向歧视是否是一种性别歧视,本书揭示了宪法学上应该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本书第二部分是中国法视野下的性/别少数群体平等保护,着重分析了跨性别婚姻权利在中国法之下是如何实现的,既没有相关的立法讨论,也缺乏里程碑式的司法裁决,体现为一种无声无息的变迁。另外,透过对一起刑事案件的分析,揭示了刑法需要宪法的制约才能真正的体现谦抑性。第三部分是对一些学术著作的书评,研究了中国法之下的同性恋问题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何处是蓬莱 豆瓣
作者: 許文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8 - 7
“遇仙”、”成仙”是许多追求仙道的古人梦想,院藏传世山水画中蕴含有多样且丰富的仙境题材作品。其中蓬莱仙岛与昆仑神山是传说中的两大仙境乐园,两地皆居住着仙圣,这些名山洞府对于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仅是采药、炼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本书收录展览作品,含洞天福地与仙人等三十幅绘画,分为“仙境飘渺”、“别有洞天”、“修行采药‧遇仙升仙”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仙境飘渺”,呈现画中瑰奇变幻的仙山楼阁,以及昆仑、蓬莱、方壶、瀛洲等仙境乐园,作品包括宋缂丝《仙山楼阁》、明文伯仁《方壶图》、传宋赵大亨《蓬莱仙会》等。第二单元”别有洞天”以道教的洞天福地观念为主轴,彰显灵山洞府的神秘氛围,与道士画家对圣山的崇敬,传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元方从义《神岳琼林图》是代表作品。第三单元”修行采药‧遇仙升仙”则是探寻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圣的实践与超脱,展件包括传宋燕文贵《三仙授简》、明崔子忠《云中鸡犬》等。
为使观众能够神游古画里的仙山圣境,并领略此中深刻的文化意涵,图录另有专论《探究仙山主题绘画:以展品为例》深入介绍。另因本展主选件之一为缂丝材质的《仙山楼阁》,故图录扉页使用画布呈现此图,祈使读者感受古人运用珍贵织品呈现梦幻仙境的用意。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如果折斷她的旗 01 豆瓣
彼女がフラグをおられたら 01 俺、この転校が終わったら、あの娘と結婚するんだ
作者: 竹井10日 / CUTEG 译者: 林均鎂 東立出版社 2012 - 8
《這次轉學結束後,我就要回老家和那女孩結婚了》戀愛旗標、友情旗標、勝利旗標及死亡旗標──「旗標(flag)」,那是人生歧路上重要的選項。自從某事件後,少年‧旗立颯太能夠在他人頭上看到「旗標」。轉學進入都內首屈一指的名門學校「私立旗谷學園」的他,因為看得到「旗標」的緣故,一直跟他人保持距離……然而身邊不知為何卻美少女成群,熱鬧非凡!她(含性別疑似「她」者)們五人聽說男生宿舍只有他一個人,竟然提議要和他一起住!他看到的「旗標」究竟意味著什麼?另一方面,一男五美少女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團體生活又會有什麼發展?竹井10日帶來的戀愛喜劇進階版『恩愛喜劇』開幕!今晚的旗標是哪種顏色呢?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寄生虫:原创剧本 豆瓣
기생충 각본집
作者: [韩] 奉俊昊 / [韩] 韩珍元 译者: 李娜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杀人回忆》《雪国列车》《汉江怪物》导演奉俊昊,引发亿万观众热议的现象级电影神作
斩获韩国影史首座戛纳金棕榈,狂揽4项大奖改写奥斯卡历史,横扫全球电影节,创造亚洲电影获奖纪录
是枝裕和、文牧野强烈推荐,奥巴马年度最爱,《时代周刊》《纽约客》等国际媒体一致盛赞
豆瓣 8.8 高分,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 10 亿
直击阶级话题,戳中社会痛点
CJ ENM 官方授权,161 幕完整场次拍摄用终稿剧本×深度专访×独家剧照
完美复刻原版高品质装帧质感
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操刀封面字体设计
精心打磨,值得收藏、学习的珍贵幕后书
献给所有创意工作者
「剧本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就像活着的生物一样。」
📖 编辑推荐
《寄生虫》是近年来热度最高的亚洲电影,社会学系出身的奉俊昊导演以风格化的手法讲述了这一出“没有小丑的喜剧、没有恶人的悲剧”,更融入了对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等现实议题的深入思考,堪称艺术与娱乐的完美融合、职业生涯的集大成作。
无论是观众的热议共鸣、媒体的争相报道,还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影史新记录、豆瓣上百万人评出的8.8高分,都足以证明《寄生虫》跨越圈层的成功。而这其中,剧本是尤为人所称道的一方面。从2013年创意萌芽到2017年终稿完成,扎实取材、灵感闪现、架构调整、潜心打磨的“证据”都凝结于此。本书收录了拍摄用最终版剧本,另附深度专访与独家剧照,读者得以一窥社会派天才的脑内剧场、现象级神作的诞生历程,可谓一堂分享创作经验与成果的顶级大师课,值得细细品读、收藏纪念。
* * *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最孤独寂寞的那段时间的记录,是经历拍摄现场快乐的大混乱之前,静谧而私人的瞬间。”
——奉俊昊
* * *
◎ 首次引进,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奉俊昊代表作之剧本与分镜
奉俊昊是韩国电影界“四大天王”导演之一,也是改写韩国影史乃至世界影史的导演。在《寄生虫》斩获戛纳金棕榈、成为奥斯卡“四冠王”后,韩国总统文在寅发文道贺,“这是无上的荣耀……我深知一部电影需要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在剧本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倾注心血”,并邀请奉俊昊导演共进午餐,称赞其“逾越非英语电影面临的壁垒”。
◎ 官方授权,披露终稿剧本原貌,包括成片未呈现的戏份,由细节之处看编剧取舍与导演思维
更完整的故事脉络、前后因果,更立体的心理活动、人物灵魂,从文字中品读诡谲、癫狂、悲悯的艺术气魄。对白与行为中有哪些伏笔、铺垫与呼应?——精准结构一览无余;角色的情感诉求、道具的隐喻象征、转折的微妙把控……编剧巧思耐人寻味。终稿剧本与成片有何不同?那些变化的细节,正是导演“不停扩张自己的触须,不断思考的证据”,拉片比对将更有收获。
◎ 对白讲究、金句频出,举重若轻,辛辣幽默中透着悲凉
「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
「钱就是熨斗,所有褶皱都能熨平。」
「晚上“咔嚓”一开灯,蟑螂“唰唰唰”地满地跑……」
「我们这是半地下室的味道。只有离开这里,味道才会没有。」
「坐地铁的人身上有种特别的味道……不知道了,好久没坐过地铁了。」
◎ 来自资深电影记者的第一手深度专访+独家高清剧照,回味名场面瞬间
《寄生虫》从故事构思、历次修改剧本到剪辑时的取舍,是怎么考虑的?选角阶段有何趣事?角色取名有何深意?——且听奉俊昊导演娓娓道来幕后秘闻。
◎ 导演特别为简体中文版提供专属印签,设计大师黄海操刀封面字体设计,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内外样式一比一复刻,完美呈现原版质感;内页选用纸质细腻厚实的98g米白色胶版纸,搭配方便平摊的PUR胶装订,阅读体验友好;随书附赠明信片一枚,正反面呈现剧照与导演手绘分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电影《寄生虫》的拍摄用最终版剧本,并收录了未公开剧照及导演独家专访,全面呈现电影的剧作原貌及幕后故事。
影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金基宇,以做家教为契机,打入上层社会精英朴社长家庭内部,原本失业的金家四口人继而纷纷“成功入职”朴家,由此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直到一起突发事件让所有人滑向离奇的命运漩涡……
📖 媒体推荐
无懈可击的演员阵容献上了令人激动的表演,他们击中了奉俊昊和韩珍元创作的多声部剧本中的每一个音符与和声共鸣。这是一场悲喜剧的大师课,会深入你的皮肤,吞噬你的电影之魂。
——《观察者报》(The Observer)
电影的奇迹。奉俊昊过去的职业生涯已经成就颇高,如今他更上一层楼。一部狂欢的社会讽刺剧,它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深具讽刺意味。
——《帝国》(Empire)
凭借奉俊昊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作品《寄生虫》,这位50岁的导演清晰地阐述了一条贯穿他之前所有作品的主线:没有战争,只有阶级战争。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奉俊昊是一个隐秘行动的热衷者。如同希区柯克一样,他就像和我们一起搜寻玩具的猫,用爪子抓挠我们,让我们与那些我们原本可能恐惧或蔑视的行为串通一气。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寄生虫》有充分的理由在全球引起共鸣。它讲述了一个你可能不用字幕或任何对话就能理解的故事;这些演员的脸清晰地展示了在一个财富和特权的世界里作为局外人的感受。
——《时代周刊》(Time)
📖 名人推荐
向还没看的人说明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无聊。只能说“去看!”,只能说“很有趣!”。总之希望你去看看。
—— 是枝裕和
《寄生虫》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环境非常有代表性,它在所有基础上都具备拿奖的素质。我觉得拿奖没什么问题,我也很喜欢它。它的最小化类型表达让我惊奇,这个片子看上去非常小,却把类型片的手法用到了极致。我看了四五遍了。
—— 文牧野,《我不是药神》导演
《寄生虫》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不同的类型,并以诙谐又高效的叙事手法,在如此本土化的影片中,讲述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迫扎心又有全球普世性的话题。
——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荒野猎人》导演
用“杰作”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够的,《寄生虫》是现代电影的一个抵达目标。作为一个导演,我深感压力巨大:电影必须要有趣到这种程度吗?
—— 滨口龙介,《夜以继日》导演
在如同蒙着眼睛于黑暗中疾驰一般的兴奋与刺激的深处,不用说教的手法就讲述了社会的不洁和人类之滑稽,我只为这般优雅描绘的力量而倾倒。明明是边笑边看的,但回过神来却被毛骨悚然的冲击吓坏了。极端变态、彻底残酷(最高的赞美之词!),而且夹杂着些微温柔的奉导演所注视的,是不加修饰的“人类的尊严”。我想今后也要继续追逐远处朦胧可见的巨大背影而前进。
—— 李相日,《怒》导演
《寄生虫》已经不在电影的范畴内了。写作、雕塑、绘画、建筑……总是从地下放眼世界的奉俊昊导演,经过这部作品,已经是现代的米开朗琪罗了。真不甘心啊,超越他的一定只有他自己吧。
—— 阪本顺治,《北方的金丝雀》导演
📖 影片获奖记录
★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奖
★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 第77届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
★ 第72届美国编剧工会奖电影奖 最佳原创剧本
★ 第54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最佳剧本
★ 第45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
★ 第8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 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意大利大卫奖 最佳外语片
★ 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观众奖
★ 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指导
★ 第40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
★ 第56届百想艺术大赏 最佳影片
★ 第56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配角、最佳配乐
★ 第94届电影旬报奖 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外国导演
★ 第63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最佳外国作品
★ 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2021年11月29日 想读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7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021年11月28日 想读
第三人称存在论 豆瓣
作者: 张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这是一部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专著,作者张盾教授毕生都在研究第三人称存在论。它是一种原创性的完整而宏伟的形而上学。全书划分为“论域”、“范本”、“方法”三部分。全书的目标是:抵制西方形而上学对存在的第一人称主观性解释,即把一切存在都还原为以“我知道”为标准、并向“我思主体”显现的存在现象,开创一种以“它存在”这种存在本身的实际性内容作为问题的中国式的新存在论。
全书的内容相当于讲了一个存在者如何依循第三人称存在之道自己去存在的形而上学故事:他历尽艰辛走出西方第一人称主体笼罩下的存在论理论重围,亲身穿行于真实的事物世界、人世间世界和观念世界之间,又亲历从中国古代“礼式生活”到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各种历史性境域,最后终于证明了人的存在不是他向着主体显现出来的那些亦真亦幻的现象、意义和形式,而是由他自己亲自去建构、去经历的实际性内容。此种存在的本意就是“在时间中重复自身的内容”,即平凡。
2021年11月22日 想读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1年11月20日 想读
活下去 豆瓣
作者: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
2021年11月15日 想读
征服世界 豆瓣
Die Unterwerfung der Welt. Globalgeschichte der europ?ischen Expansion 1415-2015
作者: [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 译者: 周新建 / 皇甫宜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0
欧洲人在600年的时间里到达了世界各地,占领了世界,也剥削了世界;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当今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众多刺激因素和收受因素。由于欧洲的扩张不是单向的,而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交互史,因此,在这部史学巨著中,作者赖因哈德结合宏大的叙事和大量精彩的案例,充分发掘了欧洲扩张史的独特之处——全球性。
这是一个具有宏大时空维度的世界历史进程,赖因哈德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扩张的开端写起,一直描述至20世纪艰难而漫长的去殖民化和当今时代的新型扩张。几个世纪以来,葡、西、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分别在亚、非、美、大洋洲进行了复杂的扩张活动,最初往往以王室和政府的名义进行,但在此过程中,其他机构以及私人资本的力量也非常突出,甚至反过来影响着官方的决策。与此同时,自然科考、航海技术、工业发展等对扩张施加了重要的影响,而科学知识、宗教信仰乃至欧洲近代政治理念的传播,尽然冲击和塑造着殖民地社会,既带来各种进步,又不断制造新的人口失调、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
本著作正文共24章,内含122幅地图及插图,预计中译本共1978页。作者在第1章中先总述了欧洲扩张的几种类型、几个阶段,然后在第2章至第22章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涉及几乎所有大洲和海洋,虽然大致按时间和地理区域为主线展开叙述,但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作者并不割裂地对待每个国家的情况,而是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为一个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尤其在白银的流动、移民的进出、动植物的交换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同理,欧洲自身经历的巨变,诸如从18世纪直至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各种独立运动、现代主权国家的建立、去殖民化进程,乃至晚期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发展,亦无一不投射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最后,作者提出,今天的欧洲仍然具有扩张的属性,只不过不是以军事冲突和领土占有的方式,而是以欧洲统一经济体的发展和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包容,以及技术开发、极地科考、太空探索等“软实力”来呈现。古老的欧洲未来将立足何处,向何方扩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 豆瓣 Goodreads
Why Does He Do That?: Inside the Minds of Angry and Controlling Men
作者: [美]伦迪·班克罗夫特 译者: 余莉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1 其它标题: 他为什么打我
我需要挑选一个简单的词,用在那些一再不尊重、控制、侮辱和贬低伴侣的人身上,任何一种这样的行为都可能对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她困惑、抑郁、焦虑和害怕。因此,即便你的伴侣不是家暴者,这些内容也有助于你认清你们之间的问题,有助于你提前采取措施,走向更令人满意、更能获得支持和更不可侵犯的方向。” 全球家暴咨询先驱者班克罗夫特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与研究经验,结合实际案例,对家暴者和家暴行为进行全面剖析,力图帮助读者全方位、科学性地认识家暴,祛除大众普遍的错误认识,给予家暴受害者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为困境中的人提供基本指南。 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伴侣扭曲你生活的镜头,强行进入画面的中心。 你的生活应该是属于你的,你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豆瓣
Karman. Breve trattato sull’azione, la colpa e il gesto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潘震 / 王兆宇 校 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11
- 编辑推荐 -
★如何将主体从意愿和行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何让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挣脱出来?
★“神圣人”系列之外,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吉奥乔·阿甘本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运用哲学、历史语法学和法学这三套理论工具,阿甘本悉心处理了其分析理路中“行动”、“过错”和“姿势”这三大范畴。
★阿甘本在书中探索了道德性与守法性之间的构成性关联,并对西方的道德和法律结构发起了批判。
★本书不仅统合了阿甘本思想的各个重要主题,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论视野朝着东方哲学(佛教哲学)的全新转向。
- 内容简介 -
全书分四章。
在第一章“案件与过错”中,阿甘本从历史语文学分析出发,揭示了这两个词模糊的词源,以及它们在概念层面的亲缘关系。他指出,这两个概念是法律建筑的前提,但构成法律领域的,是“罪”这一概念。由此,他过渡到卡尔·施密特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法学中“制裁”这一概念。
在第二章“crimen与karman”中,阿甘本考察了常与“案件”、“过错”联系在一起的拉丁语crimen和梵语karman的关系。后者即“业”,在佛教中指的是行动背后的意愿。他认为,“karman指的就是crime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以归责并产生后果的行动”。承认这一点,便可引向意愿概念的诞生。
在第三章“意愿的困局”中,阿甘本阐述了古代世界经由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世界的转变史,这也是意愿概念的诞生史。他指出,与佛教立场类似,柏拉图想要在“是”和“思索”之中寻找人的善,亚里士多德的答案则是“成为”和“行动”。这组对立概念是本章的论述重点。
意愿是将行动固定在主体上的哲学装置,使主体为其行为担责,也就变成了可归责的、可制裁的。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必要“超越行动”——这正是第四章的标题。在最后一章中,阿甘本思考了“善”与“行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意义。他指出,实现善的必要性正是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全书的落脚点是对姿势的分析。除了佛教学说,阿甘本关于姿势的理论探索还指向了瓦尔特·本雅明的《暴力批判》。他对该文本的兴趣在于,如何将人类的行动从目的—手段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而这也是他在作为本书前言的《姿势的本体论与政治学》一文中重点加以考量的。
在前言中,阿甘本总结道:“我试图在书中说明,行动、原因和过错的概念之间存在构成性的关系。我提出的假设是,这三个概念共同构成了将人的行为嵌入法律的领域并让其变得‘有过错’的装置(dispositivo)。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归责给某个主体。人的行为是crimen。这个拉丁语单词可能和梵语中的karma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有亲缘关系,其原始含义指的是主体的行动与其后果之间无法摆脱的联结。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即人必须回应自己的行动。这似乎理所当然、无可置疑。然而,切不可忘记,20世纪至为伟大的神学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全部写作,无非是固执、近乎偏执地追问这唯一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过错?’究竟是为什么,人类的心灵会这样设想,认为他的种种‘行动’应该归责于他并让他有过错?”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第一人称单数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一人称単数
7.2 (113 个评分) 作者: [日]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 2021 - 11
睽违六年!村上春树2021全新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11.18全网现货发售!
当世界不断变迁,唯有故事留住刹那光景。
8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重现村上式奇幻青春物语。
再不相见的男女···名为村上春树的角色···偷人姓名的品川猴···夏日气息与摇滚乐……
★村上回归第一人称叙述,代入感强。尽显故事的魔力!
村上作品中《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都以第一人称写成,作家更善用“第一人称”叙事写作。8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重现村上式奇幻青春物语。村上回归初心之作!作家本人直言“再一次站在最初的位置上,迎接全新挑战”——村上春树
★暌违六年!村上春树2021全新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回归之作!
继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6年之后!继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3年之后村上春树正式小说作品。一经上市引发读者热评:“在疫情时代,还得是村上的书。读村上的小说能让人获得治愈。”马家辉微博点评:这书是短篇小说集,干净利落的故事,似回到了《挪威的森林》的笔调风格。
短篇小说,是一个世界的无数切口。
“第一人称单数”是截取世界某个片段的“单眼”。这样的截面越来越多,“单眼”就成了无穷交错的“复眼”。到那时,我便不再是我,你也不再是你。到那时,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什么?欢迎来到“第一人称单数”的世界。
八篇小说中《石枕上》忆起大学时与打工相遇的文学少女偶然间的情感交流。
《奶油》写出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解释、不合逻辑却又扰乱心灵,脱离现实的质疑,耐人寻味。热爱爵士乐的村上也写下这篇似真似幻的音乐小说《查理·帕克演奏波萨诺瓦》,故事中音乐报导的写手虚构了一张梦幻专辑,却因此衍生出如梦境与真实世界的奇异接轨。《和披头士一起(With the Beatles)》和披头士的专辑同名,是充满往日夏日气息与摇滚乐的初恋青春纪事……
值得注目的还有《养乐多燕子队诗集》,除了洋溢着对棒球的热爱,更结合了诗作、散文体裁,也是继《弃猫》后再次难得揭露少时与双亲的生活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狂欢节Carnaval》谈论丑陋,也等于谈论美丽,更兼论善恶,引人反复思索在生活这个面具底下的素颜,究竟是恶灵或是天使?《东京奇谭集》中非常受到读者喜爱的《品川猴》,此猴再次登场于续篇《品川猴的告白》,揭露品川猴启人疑窦的身世之谜与极致的恋情,极致的孤独。同名篇章《第一人称单数》,在春夜满月里的酒吧中发生了一段质疑自我的邂逅,故事结束了却余韵未了,彷佛跌入晦暗的酒吧空间,以小说开启一个不眠的微醺之夜。
八个题材视角各异的精彩短篇,可以说是迈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树,回望人生爱与死主题的珠玉之作连发。结合了短歌、散文、音乐与小说,展开村上风格的全新复眼小说。阅读村上小说,徜徉文学世界,活着不就是一首对于青春、爱与死亡的追想曲!
磨铁·文治图书荣誉出品。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新黑暗时代 豆瓣
New Dark Age:Technology and the End of the Future
作者: [英] 詹姆斯·布莱德尔 译者: 宋平 / 梁余音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 6
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深刻剖析科技的发展及其运作方式,及其对当下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不仅涉及气候变暖、全球监视、地缘政治这样的宏观命题,也包含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法则等与你我息息相关的科技手段。作者极富启发性地指出:我们对科技迫不及待的使用,往往缺乏全盘考虑,其对人类产生影响也无法清晰地评估,当下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其背后都有科技的影子。我们对科技的信仰和狂热,有时所指向的并非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 豆瓣
作者: 马晓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3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精英”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中坚层”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中坚层”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国际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最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国内政局的影响,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退出陆军中央后最终成文定型的两个主要理论,即“最终战争论”和“东亚联盟论”的理论背景、思想脉络、主要内容、个人特点、理论的最终走向,指出这两个深受近代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欧洲大战影响的战争理论,完全违背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大潮流。这两个理论虽以“人种竞争” “东西对抗”为借口,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这也是石原战略构想最终必然失败的本质原因。本书主要利用各类日本陆军相关原始档案资料,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陆军“中坚层”的战争观和侵华战略实践加以考察,在实证的基础上阐明,正是近代日本疯狂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孕育并成就了日本陆军“中坚层”,而他们为之处心积虑的侵华策略和行动,也是日本政府和军方推行军国主义的必然产物,故而对战争指导者的战争责任的分析,最终还应归到日本作为国家的战争责任。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大分流重探 豆瓣 Goodreads
The Great Divergence Reconsidered
作者: [瑞士]罗曼·施图德(Roman Studer) 译者: 王文剑 译 / 赖建诚 校 格致出版社 2020 - 8 其它标题: 大分流重探:欧洲、印度与全球经济强权的兴起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
.
▌ Jan de Vries,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彭慕兰《大分流》的核心论断是: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在1800年之前,经济表现大体接近。如果该论断成立,那么小麦、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场的价格行为,也应该显示出类似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于是利用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价格,来检验这一命题。运用经济学家的统计技术,施图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结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以任何指标度量,印度粮食市场都显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欧洲与印度之间大分流的时间,“至少要追溯到17世纪或更早”。将宏大的历史论断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然后收集所需证据,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合理检验——《大分流重探》是做到这一切的典范。施图德这本书是重大的贡献,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
▌ Cormac Ó Gráda, 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东西方经济体之间的大分流发生于何时?这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问题。罗曼·施图德建立了一个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结合最新数据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让人信服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场的整合,就已经孵育出了高于东方的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施图德提醒我们,加州学派考察的中国并不能代表亚洲。他的分析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度各地的粮价差异要大于欧洲。而地理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为水运成本只是陆运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欧洲有便利货运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铁路的修建的确促进了印度各地的市场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纪中叶才会发生。施图德对数据的处理十分细致,也运用了合适的计量方法,他的结论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对欧洲和印度的两个内陆山地地区(瑞士和普纳)的对比分析,再次显示出了欧洲的优势,表明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伦敦经济学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于市场整合与贸易成本,将国际经济不平等的起源之争,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罗曼·施图德论述老练,统计分析严密,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这是无可争议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亚当·斯密的核心论点是,经济增长产生于有效率的市场。这本新锐著作复兴了斯密的传统,指出有效市场创造了增长,但有效市场仅局限于前工业时代的欧洲。这本书是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学院——
《大分流重探》的论述始于亚当·斯密的一个直观洞察:市场整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这个洞察,施图德比较了1600—1900年之间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施图德有力地指出: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趋同,能够反映市场的整合水平。施图德研究的是粮食市场,他运用一系列统计技术,考查了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以及当冲击发生时,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比率回归至长期水平的速度。全书证据确凿地表明: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就落后于欧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宁根大学——
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发端于西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对解答这个历史之谜的一个重大贡献。基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严谨的统计技术,施图德有力地证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场,是欧洲领先的原因。本作毫无疑问将会对大分流之争产生持续影响。任何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读。这本书文笔优美,条理清楚,是进入市场整合文献,以及从大分流角度探讨欧洲和印度经济史的文献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华威大学——
施图德的研究对象,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中的印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欧洲和印度之间的大分流,能够从市场整合中找到起源吗?基于这两个地区粮价的全新数据集,以两个市场间的距离作为解释因子,施图德对不同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这样的经验分析表明:早在17世纪,欧洲就有了更大面积整合的区域性市场;而印度各地的市场一直是相互割裂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仅局限在短距离的市场之间,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晚期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本书是对大分流和市场整合文献的重要贡献,也是第一本将印度纳入大分流之争的学术研究。
.
▌ Joshua Sooter,纽约大学——
加州学派认为欧亚之间的大分流发生得相对较晚,且是由生态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学者,利用印度次大陆的数据,挑战了这种观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图德对欧洲与印度的粮食价格,包括印欧内部各地粮价的相对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比较了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的分析证明,瑞士与欧洲粮食市场的整合度,分别要高于西高止山脉地区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来越大的经济繁荣,而西高止山脉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小且相互隔绝,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政治修辞 豆瓣
How Propaganda Works
作者: [美] 贾森·斯坦利 著 译者: 李晓梅 / 刘易平 格致出版社 2021 - 8
〇 社会的结构性不公,如何通过宣传而固化?
〇 特权群体的政治修辞,借助怎样的语言和认知机制,实现对公众的心理操控?
〇 煽动家的话术与民主制的危机
〇 美国出版协会年度哲学类“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PROSE Award)
〇 乔姆斯基:“这是原创性的重要贡献,应该能使政治哲学重新焕发活力。”
.
————————
那些因物质上的巨大不平等而受苦的人,由于缺乏土地、到达不了更高的阶层,或因为其他机会平等和成就平等的障碍,将被引导着接受关于他们自身劣等性的那些有缺陷的意识形态。这将阻止这些人实现他们的物质利益。
——《政治修辞》
————————
.
本书将语言哲学和知识论分析工具,引入政治哲学研究,分析了西方国家宣传的运作机制、宣传与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以及宣传对民主制度的侵蚀。
.
宣传是西方社会中掌握更多资源的特权群体控制非特权群体的工具。宣传根本不打算诉诸理性意志,只求统一观点,它绕过了任何意义上的自主决策。宣传会把不公正的特权合理化,逐渐固化为根深地固、不可动摇的信仰。
.
西方社会中的特权群体控制着主导性叙事,声称他们之所以掌控更多资源,是出于自己的功绩,而教育系统和新闻媒体成为宣传特权群体意识形态的工具。特权群体意识形态的主要根源,是他们优越的社会身份。他们借助意识形态来合理化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的实质不平等,会导致在民主上成问题的有缺陷的意识形态。有缺陷的意识形态拒绝理性修正,而煽动家正是借助这种意识形态才能得逞。
.
西方社会中的宣传,会被包装成一种看似可信的民主政治理想。自由民主制社会中的典型宣传形式,是依赖有缺陷的意识形态、利用刻板印象、借助看似无辜却有诋毁性质的词语,去削弱人们对少数派群体的同理心,使得这些群体的观点无法被看见,他们的利益也无法在立法过程中被考虑。非特权群体因为掌控资源较少,始终处于一种认知压迫之中,这会进一步削弱他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话语权。
.
————————
.
▌Noam Chomsky,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荣休教授:
贾森·斯坦利的《政治修辞》,是原创性的重要贡献,应该能使政治哲学重新焕发活力。
.
▌Tommie Shelby,哈佛大学哲学教授:
本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例子,探讨了什么是宣传,以及不良宣传对民主构成的威胁。作者提出的论证是概念性的、规范性的、历史性的和经验性的,具有说服力,且让人兴奋。斯坦利在探讨一个被许多哲学家所忽视、但本不该忽视的重要主题。
.
▌Robert J. Sternberg,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是一本宝贵,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的书,因为在这个时代,煽动家的影响达到了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强烈推荐这本书。
.
▌Rae Langton,剑桥大学哲学教授:
这本雄心勃勃的书,将斯坦利在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中的洞察,用来分析宣传在民主制中的自我掩饰作用。书中大量具体的政治应用实例,使该书的论点更加生动,也让这一主题在规范上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
▌Jonathan Wolff,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斯坦利写出了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使政治哲学家注意到了宣传问题。他旁征博引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学和社会科学资料,为他的分析和主张提供支持。这本书必将引起广泛探讨和争论。
.
▌Mateusz Mazzini,波兰科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极权主义政权曾如何运用宣传手段,这本书对此给出了有力的历史叙述,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历史上的宣传是什么样子的,它又如何发生了变异,转而服务于非自由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斯坦利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论观点。就像对待每一个敌人一样,人们首先要能够辨识出宣传,才能够对其加以抵制。出于这个原因,斯坦利关于宣传的这部杰作值得一读。
.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这本书为当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
▌《科克斯书评》:
这本《政治修辞》列举了从美国历史上的种族主义到今日企业政治献金的实例。随着公众政治舆论的进一步极化,书中对宣传和意识形态的批评,只会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本书是关于宣传普遍性的重要研究。
.
▌《波士顿环球报》:
斯坦利追踪了各大洲几十年来的宣传历史,阐明了宣传具有的力量:宣传能使人们以违背自己最佳利益的方式行事。他发现,宣传用到的词语,可能与背后的政治一样重要。
.
▌《The National》杂志:
《政治修辞》值得大加赞赏,任何对政治和语言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是各种工具和洞察的宝藏,这里无法尽述。
.
▌《Bookforum》杂志:
这本书充满了精彩的见解和广博的学识,同时还设法以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分析哲学所关心的深奥问题。
.
▌《伦理理论与道德实践》期刊:
这本书的主题很吸引人。关于诋毁的理论,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分析公共话语和有缺陷的意识形态,以及后者同自由民主理想的关系?斯坦利讨论了这个问题。他的论述有望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产生影响。
.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季刊》:
与赫尔曼和乔姆斯基的《制造共识》一样,这本书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揭示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隐藏模式。《政治修辞》的高远视角向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后者需要用更详细、更具体的解释,来说明宣传是如何运行的,又何以如此。
.
▌《全球话语》期刊:
这本书对语言、社会心理和经济结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及时而有见地的探究,正是这些机制导致民主国家的人们对宣传习焉不察。
.
▌《政治理论》期刊:
一本探索性的、兼收并蓄的、活泼而个人化的书。
.
▌《生存:全球政治与战略》期刊:
才华横溢,一针见血。
.
▌VoegelinView.com:
没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它是政治哲学著作最优秀的典范。
.
▌DeSmog.com:
内容丰富,蕴含思想……同宣传作斗争的最好方式,是更深刻地理解它是如何操纵我们的,它实际上又是如何运作的,正如斯坦利在这本《政治修辞》中所做的那样。
.
▌Spinwatch.org:
这是一部及时而重要的作品,为一个关键但相对被忽视的研究主题,贡献了大量理论理解。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帝国的政治体制 豆瓣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作者: (以)艾森斯塔德 译者: 沈原等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帝国的政治体系 豆瓣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作者: S.N.艾森斯塔德 译者: 沈原 张旅平 译 / 张博伦 校 2021 - 10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系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 豆瓣
作者: 黄孝阳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以文学的赤子之心,对当代生活的狂想与书写,
何平、育邦、陆源、方岩推荐!
电视节目、报纸上,或者街角商店里,
你一定见过他们,那些伤痕累累的灵魂……
🍁内容简介
深夜,潜进动物园把动物释放的司机;
从揉皱的报纸中升起的关于娅的爱情幻想;
成为野人的少女田佳,及猴形的商人;
能一杆清台的台球高手徐小南,械斗……
·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十八篇,包括上、中、下三辑:
上辑“生活在别处,也在此处”收录小说四篇,以探讨当代社会为主;中辑“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收录小说七篇,以描绘情感生活为主;下辑“小城往事与人生”收录小说七篇,以记录县城人物故事为主,多为新作,是作者近年创作的方向之一。
书名取自作者2009年发表于《钟山》杂志的短篇小说。
书名、篇目为作者生前与编辑一同商定。
🍁名人推荐
孝阳是一个文学赤子,一个居住在汉字中心的狂想者。
——何平(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孝阳是一位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创造意识的小说家。
他一直认为他的“身体里有一条龙”——一条强烈表达的“文学之龙”。通过这条“龙”,他成为激情泛滥的小说叙述者、不断超越的形式主义者和天马行空的幻想家,他因此拥有了通过写作赋予世间万物以生命的魔力。同时,这条“龙”天生携带着狂躁不安、恶作剧和强烈的破坏秩序的欲望,成功地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冒险。
《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见证了孝阳的这种魔力。
——育邦(诗人,小说家)
黄孝阳的思想和言论,给人汪洋恣肆之感。如何呈现一个难以概述的诗学综合体?这是黄孝阳的困境。不仅要运用全部经验,还要保持耐心,以期潜意识发挥作用,或者换句话说,让文本自行发散。
据说艺术家看待他案头的未完之作,某种静观的喜悦将油然而生。这份静观的喜悦,属于孕育者,属于沉思者,属于创造者,自然也属于黄孝阳。
——陆源(作家,译者)
这是作家黄孝阳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集。作为朋友的黄孝阳,走得太快了,我们暂时没赶上。我只是希望,作为作家的黄孝阳,他的文字能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
我不知道此刻的黄孝阳离上帝有多近,是否近到可以让上帝发现不远处有个气喘吁吁的胖子在热切地向他张望。我想这取决于上帝的心情,他知道自己一旦招手,黄孝阳将会喋喋不休地跟他争辩宇宙中的林林总总,并以一种压制不住骄傲的谦卑语气向他指出,在量子的世界里他不一定都是对的。
——方岩(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2021年11月9日 想读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85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1年11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