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苏联的外宾商店 豆瓣 Goodreads
Золото для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и: Торгсин
8.2 (12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 译者: 施海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8
深入历史看苏联成败,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隐秘情节。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大饥荒的多重打击,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姓社姓资的冲突秘密警察对合法经营的干扰,苏联与美国的公开与暗箱交易,传奇领导人的悲惨结局。
1930年前后,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
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外宾商店”就出现在这个危机的年代。
这是苏联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外宾商店”这个“苏联的商店”里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进行支付,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
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商店也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社会使命,为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撑过饥荒岁月提供了机会。
外宾商店的盛衰历程展现了苏联应时而变的生动历史。它不仅揭开了苏联国内史不为人知的一页,对外宾商店经营情况的分析也有助于就苏联的经济运作原则、日常生活特点和消费文化发展路径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最初,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外宾商店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并在苏联的港口向外国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但工业化需要资金,于是,外宾商店在 1931 年 6 月向苏联公民敞开了大门。开始时,苏联公民可以在外宾商店使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之后可以使用日 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为了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苏联领导层贷款购买了进口设备和原料,用于建设中的大型工业企业,急剧拉高了外债。1931年是疯狂进口的巅峰。向苏联公民开放外宾商店是为了借此偿付工业化外债。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秘密战 豆瓣
作者: (美)格拉蒙特(S.D.Gramont) 译者: 贝金 群众出版社 1964 - 6
重1印说明:《秘密战》是1962年美国纽约普特南之子公司出版的。作者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他以自己的观点介绍了美、英、德、苏等国间谍特务机关的组织、首脑人物和活动情况,并用很大篇幅叙述了他们之间的隐蔽斗争。此书可供有关单位和研究人员参考,对广大读者也有阅读价值。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悄悄的自杀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萨顿 译者: 倪卫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 5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军事和技术援助的专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苏联自从十月革命以来从西方、特别是美国引进工艺技术,建立和发展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工体系的情况。作者从调查苏联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和设备型号入手,引用大量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国会证词和苏联资料,来论证“今天苏联百分之九十的工艺技术来自西方”,武器、弹药、车辆、坦克、舰艇、飞机、导弹等工业概莫能外。书中还对西方多年来推行的绥靖主义政策及其后果进行揭露和剖析,进而指出:正是西方“用自己的工艺技术武装了一个敌人,它今天正以其强大的武装来反对我们”,“西方将会对自身的毁灭做出贡献——这就是悄悄自杀的可悲事例”。
本书译自德文版。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5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男性妥协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蔡玉萍 / 彭铟旎 译者: 罗鸣 / 彭铟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2020年8月23日 想读
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 豆瓣
作者: 张颖 文化艺术出版社
本书将20世纪30—60年代命名为“存在主义时代”,起点是1933年。主体部分选择如下9部理论和/或艺术作品(计入同名改编作品),以面世时间为序排列:1933年开始创作、1934年正式面世的贾科梅蒂雕塑《不可见的物》(L’Objet invisible);1942年首次出版的加缪小说《局外人》(L’Etranger);1944年首演的萨特独幕剧《禁闭》(Huis clos);1948年首次出版的梅洛-庞蒂的哲学-文艺-时政随笔集《意义与无意义》(Sens et non-sens);1948年面世的萨特艺评《追求绝对》(La recherche de l’absolu);1954年面世的萨特艺评《贾科梅蒂的绘画》(Les peintures de Giacometti);1961年初版(故事时间为1955年,200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的理查德·耶茨小说《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1966年初版的波伏瓦小说《美好的图画》(Les belles images)。这9部作品包括一座雕塑,一出戏剧,两篇艺评,一部随笔集,三部小说和一部电影。这些理论作品和艺术作品各自勾连起一个文本系列。
本书将用时代视角去涵盖存在主义的各个层面。首先,本书不再涉及产生于法国存在主义运动得名之前、被回溯性地归为广义存在主义的若干重要思想家。其次,本书放弃针对存在主义进行哲学“纯化”,就像科珀等人致力于构建“大写存在主义”或“理想的存在主义者”那样,而是对作为文艺、时尚、运动与哲学的存在主义通盘考虑,同时排除如下三个否定性方面: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虚无主义或怀疑主义、无道德主义。再次,本书不止于关注作为哲学的存在主义,而是回到存在主义的具体性,即视之为发生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
存在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淡出学术与大众的视野。在本书划定的存在主义时代终结半个多世纪之后,以正题化的形式谈论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是更宜于将之作为一种固化了的历史遗迹,还是一个依然具有当下性的未完结篇章呢?本书取后一种答案。
2020年8月22日 想读
西班牙的靈魂 豆瓣
Spain: 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 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Spanish People
作者: 約翰·克勞(John A. Crow) 译者: 莊安祺 八旗文化 2020 - 4
這片土地有個崇高的未竟之夢,
這裡的人有顆熱情而憂愁的心。
當其他民族留下了創新的體制與充滿智慧的書籍,西班牙人則留下了靈魂。
一個國家的靈魂往往因時代的革命而改變。但當摩爾人強勢入主伊比利半島,並在此逗留長達八世紀,使西班牙步上其他歐洲國家不曾體驗過的漫長征戰後,其人民的性格便從此與歐陸人民迥然不同。
本書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西班牙語系教授約翰・克勞認為,西班牙的靈魂像山巒一樣古老且屹立不搖。1492年,當摩爾人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個盤據之地格拉納達遭基督徒入侵而陷落,西班牙版圖統一的宏願終得實現之時,這個國家的靈魂彷彿永遠停滯在這最光輝的時刻。當其他國家接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及啟蒙運動對政治、科學與道德價值的影響時,頑固地堅守信仰的救贖與過去的榮光的西班牙,儘管變得一身襤褸,在嚴峻考驗與困頓中也絕不妥協。
《西班牙的靈魂:宗教熱情與躁動理想如何形塑西班牙的命運?》是克勞對西班牙文明的過去與未來的省思。他以精煉的語言,爬梳西班牙從史前居民的遺緒、羅馬帝國的治理、西哥德的占領、摩爾人的入侵、基督徒的再征服運動、伊莎貝拉與斐迪南的治世、哈布斯堡王朝的興衰、波旁王朝的紛亂、第二共和的理想、西班牙內戰,一直到強人佛朗哥獨裁與垮台的一段不凡過往。
但在回望歷史之時,克勞超越了政治上的紛擾興衰,而是藉由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在的文學、藝術與建築,挖掘並強調歷史浪潮下西班牙人的思緒、情感與行為模式的重要性。他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美麗非凡的哥多華清真寺,娓娓道來阿爾罕布拉宮的前世今生、朝聖之路與聖地亞哥大教堂的起源、艾斯科里亞王家修道院的修建,以及烈士谷的爭議;從《席德之歌》、《塞萊斯蒂納》、《堂吉訶德》及「九八年代」的寫作之中,窺見作家與思想家對國家、民族與個人生命的探問;除了在格雷考的畫作裡觀察西班牙人信仰的矛盾本質,也從哥雅的版畫裡見證戰爭中人類的殘酷暴行。
曾在1930年代於西班牙留學的克勞,以豐富的學養、多次旅行累積的見聞及對這個國家一以貫之的深情,從歷史的細微之處解讀西班牙人的驕傲、無比的意志與不可思議的動力從何而來,如何帶領國家既走向世界強權,卻也逐漸深陷僵化與分歧。克勞主張,迷人的西班牙其實是舉世最不浪漫的國家之一。如果注視西班牙的時間夠長,就會發現西班牙人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之間的艱鉅拉扯,一直持續到今日仍未休止。
★★西班牙人的自我剖析★★
☆「再征服運動是織布機,西班牙的歷史就在其上編織。」──西班牙文化史學者卡斯特羅(Américo Castro)
☆「在西班牙,變化的只有表面,而非其下層。」──波旁王朝復辟時期首相卡諾瓦斯(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
☆「過去對西班牙現狀的引力是無解矛盾的結:因為一個民族既不能放棄過去,放棄它基本性格的基礎,也不能活在歷史的邊緣,因為要適應現在就意味著要不斷地革新。現在,也就是生命,是既由過去也由未來所構成。因此,停頓的國家──正如希望西班牙停滯的傳統主義者那樣,注定要失敗或死亡。」──小說家加爾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
☆「在西班牙靈魂之中運作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靈魂、現代人的靈魂,還另外包括了我們祖先的靈魂。我們自己的靈魂,也就是生者的靈魂,在西班牙靈魂中僅僅只是存在著,因為我們的靈魂要一直到它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要一直到我們暫時死亡,才會進入我們國家的靈魂。」──哲學家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
☆「當今的西班牙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沿著歷史的公路奔馳之後揚起的塵埃。」──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
☆「西班牙已沒有多少歡樂,但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們抱著希望。」──詩人塞拉亞(Gabriel Celaya)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張淑英(清大外語系教授及西班牙皇家學院外籍院士)、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攜手推薦——王儷瑾(西班牙中文官方導遊、《巴塞隆納,不只高第》及《西班牙,再發現》作者)、李珮慈(《一走上癮!理想的旅行》作者)、陳雅雯(「西班牙小婦人」版主)、劉卓宜(瓦倫西亞中文官方導遊)、謝琬湞(中興大學外文系西班牙語教師、《西班牙北部美麗城鎮》作者)
媒體好評
「一本出色的指南,真摯的賞析。」──《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的獨特之處確實在於作者針對西班牙的風俗習慣、共享土地與歷史的西班牙人根本的內在心理、以及他對不足以被政治上曇花一現的人事物掩蓋、絢爛傑出的西班牙文化所提出的深入洞見。本書涵蓋所有基本的政治事實,但對作者或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這片土地自古流傳下來的知識,現在他將這些他從一九二八年首次造訪西班牙以來,在多次旅行中打探並蒐集而來的智慧與體認,以生動的語言傳達給我們,而這正是西班牙語文研究者的美好傳統。」──《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20年8月22日 想读
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 豆瓣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nsciousness
作者: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译者: 黃璧惠、魏宏晉等合譯 心灵工坊 2012 - 6
人生旅途中的某些時刻,我們會需要指引。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呈現生命旅程所有階段的心理與靈性發展的意義,並協助人們深化其個體化歷程,尤其是在生命的後半段。或許它也可以為那些覺得失落和脆弱的人帶來希望。
人類豐富的個體性,包括從本能到靈性的高度與深度,也涵蓋了靈魂、精神與肉體。個體化的精髓是為心理生活的黑暗面帶來一線曙光,並整合各種對立與張力。簡單來說,個體化是一種意識提升與發展的計畫,帶著接納與尊重,盡可能擁抱自性(Self)的所有面向。榮格心理學提供的方法,可幫助我們在意識上容納心靈的矛盾,並接受它的複雜性。
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種天生的力量。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想要創造特異性、尋求意識的擴展,這樣的驅力深植於本性當中。個體化是一種心靈的運動,只要活著,就可以繼續成長。個體化創造所需的能量是人類意識中的天賜。
2020年8月22日 想读
洞见 豆瓣 谷歌图书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其它标题: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怪物之鄉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邱常婷 聯合文學 2016 - 6
十則短篇故事,從童年到未來,從想像到真實;
憶起屬於自己的日升之鄉,最初始卻最真摯的山野幻夢。
關於那些出生於東部小鎮,迎接曙光長大的孩子的故事與秘密:
全書分為三部分,由孩童視角,描述童年想像傳說;接著描寫孩子們成人後歸鄉的人事變化;最後則回到孩子們離鄉求學時的過渡階段。
而懷揣夢想的主角始終不斷想像,那些出生於怪物之鄉的孩子,現在身處何方。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新神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邱常婷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2019 - 6
一個時代的逝去,意味著某些神靈的消散……在這信仰式微的時代,我們需要另一種「信仰的可能」!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瀚邦文學獎、金車奇幻小說獎得主──邱常婷,從「怪物之鄉」到「新神」,跨越奇幻、兒童、類型、文學書寫,對台灣社會百態的著墨、 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對文化現象的體悟。
張亦絢(作家):常婷或許就是未來二十年裡,將帶來最強刺激與最大可能性的台灣小說家之一。」
蕞爾小島在各種族裔、文化與信仰間相互震盪下,處處充滿微小信仰、流動各種信念,舊的鬼魅形貌已隨著時代隱沒,新的神靈意涵於焉而生。
邱常婷的中篇小說集《新神》,收入五則中篇小說,集現實與奇幻於一體,各自獨立卻又巧妙串接:
〈千萬傷疤〉中阿麗莎與小麥的水火邂逅,融道教乩童文化╱BDSM密教儀式的肉身苦痛,開啟另一扇長大成人的門扉;
〈花〉爬梳家族生命記憶的酒店女子,在現實生活與記憶朦朧間,一步步接近外婆口中「花精」的真相;
〈火夢〉描繪出身東部的戴姨,為抽絲剝繭女兒遭逢的意外,再度喚起童年與部落火神首次連結的命定時刻;
〈殺死香蕉樹〉敘說車禍意外撞來的謎樣女子品琴和大學生透露的家族祕密、是非矛盾,都將被砍殺如香蕉樹塊莖,在死亡前懺悔;
〈群山白且冷〉遭逢風災的小鎮,死傷、失蹤未知,鎮警巴布與老神父盧卡欲追索失蹤的孩童,在亡魂鬼魅徘迴的山林間,意外地發現了濕漉漉的祖靈之境……
《新神》五則中篇小說,角色間微妙連結,以不同的面相照見人們生活中微小的信仰,或有歷史文化的脈絡可循,或純然只是他們自己的幻想,這些面貌不清的嶄新神靈,都將引領眾人前往未知遠方。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古典文献学经典导读 豆瓣
作者: 漆永祥 主编 / 寇晓丹 等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本书选取自王国维、余嘉锡、王重民、陈垣、王力等二十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的著述或论文,分为文献学通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及其他学科10类,共择取35篇,通过精读与分析,进行详细的点评与说明,以期对读者起到发踪指示的作用。对文献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文献学初学者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在提升古典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基本的国学素养,热爱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与正能量功能。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然后,门被关上了 豆瓣
そして扉が閉ざされた
7.1 (26 个评分) 作者: 冈岛二人 译者: 张舟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 4
华语推理圈翘首以待,中文版首度引进!
极致的Whodunit推理•极北的逻辑游戏
与《克莱因壶》、《99%诱拐》并称最高三杰作,传奇推理作家组合冈岛二人最彻底的本格
地下3米深的密室,极限条件下的多重逆转——
我们四人中确实存在罪犯,但同时也并不存在……
.
.
军火富商三田家的独生女 咲子,死于意外事故——警方是这样判定的。
事发三个月后,当时最后在场的四个男女同伴,被咲子母亲关进了地下3米深的一处防核掩体中。她要从他们口中知道,那起事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究竟是谁造成了女儿的死亡?
在水、食物、电有限的极度密闭空间中,带着对死亡的恐惧,四人一边拼命尝试从密室中逃脱,一边反复重现、推演那一天。然而,最后推理出的那个结局,却意外到了极点……
(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总统是靠不住的 豆瓣
8.6 (109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余欢 豆瓣
7.5 (72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1
《孤独地像一颗星球》:陈朗、杨如意、郭小蕾三个女孩围着一盘清清爽爽的土豆丝,陶醉地吃着,她们分别已经27岁,28岁和25岁。分别穿着红色、黑色和白色的裙子。她是最喜欢的食物分别是西瓜、西瓜和西瓜,而她们最讨厌的动物分别是蟑螂、蟑螂和蟑螂。她们有过的男朋友分别是3个、2个和0个。她们平均每哭一场的间隔分别是3天、5天和4天,但平均一天微笑的次数是29次、15次和138次。她们的政治立场分别是“自由主义”、“什么他妈的政治观”和“我希望熊猫永远不灭绝”。她们理想分别是“一个悄悄在夜总会唱歌的著名学者”、“Max Studio总裁的情妇”和“12个孩子的奶奶——这12个孩子的头发要有各种颜色。”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斗志,虽然她们也不知道这斗志来自于信心还是恐惧。窗外是一个叫做妞约约的沸腾的城市,而这座城市和它的沸腾,说到底,和她们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爱呢》:客观地说,王徽对网恋这一套失去耐心,不是没有理由,任何东西,吃多了就会腻味,网恋当然也是一样。看准一个漂亮女孩,死皮赖脸地给人发信,约她出来,找一个餐馆请她吃饭,故作幽默或者故作深沉,百般地讨好,仔细揣摩对方一颦一笑的含义,第一次面试之后,还要及时跟进……这一切繁琐的搔首弄姿,来个一次两次还行,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只是让人觉得麻木。这一切都让王徽怀念人类还是猴子的时代,那个时候找老婆,哪有那么复杂,对着竞争对手脖子一咬,然后直接把母猴子给强奸了,多么简洁明了。而现在,程序何其繁琐,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程序,都必须注入饱满的热情。而热情这个东西,又不是精液,今天休息一晚上,明天它又涨了上来。热情这个东西,甚至都不可能是水稻,一年两季,年年如此。说到底,它就是一种石油,在地底下蕴藏千百万年,才能产生那么一点能量,并且用完了就用完了,是不可再生资源。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深度营养 豆瓣
Deep Nutrition: Why Your Genes Need Traditional Food
作者: [美] 凯瑟琳·沙纳汉 / [美]卢克·沙纳汉 译者: 马冬梅 / 王芳 中信出版集团·科普工作室 2018 - 11
这是一本带你深入了解饮食、基因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书,它能帮助你重建科学的饮食结构。
营养学前沿研究结果揭示,现代人疾病丛生的根源就是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对基因表达的危害。
这本书探寻了传统饮食习惯中深藏千年的智慧,指出进化过程已经为我们筛选了最符合基因需求的食物,骨汤、生鲜蔬菜、发酵和发芽类食品、动物内脏等健康支柱性食物正是世界各地传统饮食的共有要素。
当我们均衡地摄入这些健康的食物,同时避开现代饮食中的不健康成分,就能够为基因持续提供营养,从而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抵御疾病的目标,并且为下一代积累基因财富。
2020年8月20日 想读
少数人的恐惧 豆瓣
作者: [印] 拉纳吉特·古哈 (等) / 梁捷 (编) 译者: 任其然 (等)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7
本书主要选编了包括阿尔君·阿帕杜莱、拉纳吉特·古哈等当代印度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批思想家的代表性研究论文,覆盖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他们的研究是近几十年印度思想研究方面最突出的工作,既与过去的印度古典研究有联系,更与当下印度思想的发展有关,凸显 出印度独有的思想特征。
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起来,将会给中文世界的读者带来对一个在过去三十年间,在印度成形的敏锐的政治批评学术文化的初步印象。 ——帕沙·查特吉
2020年8月19日 想读
现代性的追寻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译者: 亚思明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8
※ 张枣留德博士论文首次翻译出版
※ 一位内行人的新诗史,一个供我们反观张枣诗学理念的重要文本
※ 张枣从经验构筑自己的新诗史逻辑,能更清晰地看到张枣的诗歌纹理
※ 译笔精确流畅,深得张枣中文神髓
——————————
内容简介:
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看,这部专著多少会有些“偏颇”,但它的光芒恰恰在这种“偏颇”里。张枣对高度提炼的诗人(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作品的评析解读,精妙见解层出不穷,显示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
编辑推荐:
■ 一个语言俭省的诗人“跨界”写起学术专著——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张枣板起面孔一本正经谈诗歌史,你依然能瞥见背后一以贯之的诗学光芒闪现,和不经意扮起的鬼脸。
■ 一部不一样的新诗史。关于中国新诗发展脉络、代际划分,对鲁迅、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食指、北岛、“后朦胧诗”等的精彩解读,你不一定认同,但其识见会让你认同这是一个真正内行诗人的看法。
——————————
名家评论:
我倾向将它看成是“作者诗学”。诗歌是个特殊的“行当”,没有与自己的语言、感觉、想象相连的写作经验,对诗歌现象、诗艺特征和具体文本的分析,肯定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张枣论文的长处正在这里。他的感觉、他的写作、他的学养(特别是对19世纪以来西方诗歌发展脉络的熟悉),在对新诗史的评述中发出光彩,特别是对诸多诗人、作品的评析解读,让我们看到他独到的眼光而惊喜。
——洪子诚
这部论文代表着这两代人的趣味、意识、水平,朝着未来过渡,记忆现代诗歌的艰难历程,为大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样式和诗学文本,所以,也非同小可。
——钟鸣
他的博士论文乃是一个诗人对汉语新诗进行偏颇论述的博士论文。这也许不那么符合现代学术的规范,却很合我这个饕餮读者的胃口。我喜欢精彩的见识,哪怕它很偏颇,却厌恶平庸的公正。张枣有一种偏爱,在这种偏爱里,有他偏颇的智慧。
——敬文东
张枣的博士论文提供了一家之言,师心独造,但张枣本身的论述是自洽的,你想辩驳他很简单,但真正到位的批评,需要在高层次的思辨水平上,而且要动用非常多理论资源。他这些诗学观点,都值得我们认真讨论,因为张枣的视野比我们广阔,而且诗人的敏感使他能找到我们可能忽略的观点。总之,对喜欢张枣的读者来说,这本博士论文多出了一份研究文本,能大大拓宽我们对张枣的诗与诗学认识的边界。
——江弱水
和论文整体上所显示的诗人对审美现代性的卓异洞察,特别是在文本解读中层出不穷的精妙见解相比,只能说是白璧微瑕。相信每个人——无论你是诗人、批评家,还是论文作者——都会从张枣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西渡
他建构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作品解读,强力拉拽出一种阐释,而这也是最精彩、最有启发性的部分。像对北岛的分析,就一定程度刷新了我对北岛的认识。不是一个文学史的判断,更体现了某种更为深入、更具有生产性的诗学意识。
——姜涛
这本论文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他论述结构的严格性,而是他通过他的写作经验、诗歌见解和诗学信念,打开了我们认识新诗史,至少是新诗史上几位重要诗人的一些面向。
——冷霜
2020年8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