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自杀俱乐部 豆瓣
a long way down
7.9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霍恩比 译者: 张坤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0
在元旦新年的守岁夜,伦敦有四个失意绝望的人:因为跟一个15岁少女上床而声败名裂的电视名人马丁;除了照顾自己严重残疾的成年儿子没有自己生活的中年妇女莫莲;因为姐姐几年前神秘失踪而一直走不出心理阴影的少女杰丝;和乐队解散、女友分手的美国摇滚歌手JJ。他们都想到著名的“礼帽大厦”楼顶跳楼自杀,四人在楼顶不期而遇。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晚上,讲述各自不幸的遭遇,第二天一早各自回家,但从此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四人小团体,开始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比如他们试图挽救马丁的婚姻,结果一团糟;他们组成读书会,专门讨论自杀的作家们,他们还计划不周地匆匆去金丝雀群岛旅行……
2020年9月4日 想读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豆瓣 谷歌图书
Wir Kinder vom Bahnhof Zoo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西德] 凯·赫尔曼 / 霍斯特·里克 整理 译者: 戴明沛 等 作家出版社 1988 - 4 其它标题: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这本书在德国刚一出版就成为一本畅销书。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个个都争相传阅。
这本书本来可以不存在。因为起初只是两位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里克为了研究德国青年问题而打算广泛进行采访。一般地讲,这类采访往往是感人而有趣的。然而,当他们去采访克丽斯蒂娜的时候,谈话刚进行了几分钟,两位记者就被这位姑娘那流畅、生动的叙述所震惊了。他们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原先的计划,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心致志倾听克丽斯蒂娜和她母亲,以及他们周围有关人的叙述。
这位年轻姑娘感人肺腑、坦诚细腻的诉说生动描述了她如何抽第一支“白面烟”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在放学后被迫外出卖淫,以图赚钱支付她那每天所需的两针海洛因,这当中还穿插着姑娘妈妈悲痛的忏悔,从而使得本书成了一本独树一格的写实作品。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吸毒、绝望及至今天世界之腐败的活生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正如霍斯特——埃贝哈德·里希特教授在他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令人肠断心碎的书为我们所描述的部分青年的不幸和苦恼,远远胜过几十篇由社会学家写出来的分析报告。”
2020年9月3日 想读
来自星星的孩子 豆瓣
STAR CHILD
作者: [美]克莱尔·A.尼维拉 Claire A. Nivola 译者: 余治莹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6 - 3
这是一个描述一个孩子一生成长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个星星小孩望着在宇宙中闪耀的遥远而美丽的地球,十分向往,于是他向比自己年纪大一些的星星们发问,怎样才能到地球上去看看。大家纷纷告诉他,要作为一个地球的孩子出生、长大,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去学习、感受各种情感,面对各种挑战,度过一生的时间。
2020年9月3日 想读
性与性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 译者: 肖聿 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 11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他在世出版的唯一著作。此书以悖论警句式言论和惊世骇俗的另类见解,从生物、心理、伦理、哲学等多角度,旁征博引,破除既定规范,对性别与性格问题进行了反传统探讨,进而谈及犹太主义和女性解放问题。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性与性格》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思想者,如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齐泽克等。其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讨论直接刺激了波伏娃写作《第二性》,而有关天才和性格的论断,更是影响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性与性格》引发热议,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形成“魏宁格崇拜”。在这部著作问世百年以来,其思想内涵依然发人深省,引领人们重新审视自身性格与性别的关系。
2020年9月3日 想读
伦敦的崛起 豆瓣
London's Triumph
作者: [英]斯蒂芬•奥尔福德 译者: 郑禹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9
从世界的边缘一跃成为新的贸易中心,16世纪的伦敦如何在商人、冒险家和资本家的努力下崛起
◎编辑推荐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16世纪英格兰商人、探险家和资本家,致力于探索世界、开展贸易的故事,他们为此甘愿承担巨大风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伦敦如何从阴郁封闭、处于欧洲边缘的中世纪城市,一跃成为新的贸易中心,以及为何伦敦如今在世界上处于这样的地位。
◎内容简介
16世纪初时,英格兰尚未融入广阔的世界中,伦敦也只是一座阴郁而封闭的中世纪城市。然而,新大陆的发现和直达亚洲的海上航线改变着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的经济面貌,这些变化使伦敦一跃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并且从此改变了伦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角色。
斯蒂芬•奥尔福德这本引人入胜的作品,将伦敦的商人、梦想家、骗子和水手描绘得栩栩如生,正是他们组成的人际网永远地改变了伦敦。英格兰的船只驶向了世界各地,他们与俄罗斯和黎凡特建立了贸易,探索弗吉尼亚、北极和印度洋。而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人们——那些家庭、公会成员,以及甘愿承担巨大风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稀有奇异之物的投机商人——他们的努力和野心催生了新的世界观,开启了一个长期贸易的时代和一个帝国,其结果影响至今。
◎媒体推荐
奥尔福德极富说服力地展示了伦敦如何借助文艺复兴时期商人和全球探险而成熟起来,使之从一座依附于其他欧洲经济中心的城市,转变为一座具有金融实力的野心勃勃的重要城市。这本书生动地描述了都铎王朝时期崛起的伦敦商人。——《出版人周刊》
奥尔福德擅长利用个人生活来呈现不同阶段的伦敦生活面貌……这些人的故事与许多其他故事将过往的历史以温暖而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奥尔福德笔触细腻地描述伦敦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和建筑一般……这是一段以通俗平易的方式书写的翔实历史,对大众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科克斯书评》
在这部迷人的都铎伦敦史中,奥尔福德帮助读者认识这座新兴自治城市的一砖一瓦和一人一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并在充满活力的蜂鸣声中提取出了改造世界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生活如一场激动人心的戏剧般展开。——《书单》
这是一幅细致入微的伦敦肖像……奥尔福德是一位侦探,通过硬币、建筑、珠宝、雕刻和肖像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历史图景。这是一本关于伦敦从二流城市到获得新生的精彩传记。——《华尔街日报》
2020年9月2日 想读
都市里的农家女 豆瓣
作者: [澳] 杰华 译者: 吴小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4
《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迷人研究。它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性别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化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0年9月2日 想读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8.9 (172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2020年9月2日 想读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陈凤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修订版)》是一本虚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正方形,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平面国的社会状况: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予盾和斗争,妇女的卑微地位和苦况。第二部分通过主人公正方形与三维世界来客——圆球——的邂逅,述说正方形如何认识立体物体和三维空间。读者从中可以初步了解更高维空间的知识。
2020年9月2日 想读
洞穴奇案 豆瓣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Nine New Opinions
9.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 Peter Suber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9
★2020 全新修订,重磅再版
★入选各大高校人文类必读书单
★入选 得到 每天听本书•镇馆之宝系列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评讲
★罗辑思维 推荐图书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奇葩说辩手詹青云 电台评讲
★启发思辨的经典思想实验, 优秀通识教育读本
▶编辑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在法律深度、思辨灵 敏度上,没有其他案例可与之相比。它被视作“法理学经典”,一个“非凡的智力成就”
◎本书是法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作者把重要的法律原则冲突具体化,并借此阐述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
◎本书是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跟随十四位法官严谨而专业的陈词,读者可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养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思想性的书,是具有原创性的法理学思考。尽管用作思考背景的案件是虚构的,法官意见也出于杜撰,但作者提出和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却真实而且意义重大……严谨的法律推理、公开的理性论辩、开放的对话,以及对正义的不断探求……是必不可少的。保有这些品性和能力,我们虽不能轻易达致正义,但接近正义的希望总不至湮灭于黑暗之中。
——梁治平,著名法学家
萨伯对这一经典案例的补充是及时的,富勒的原作在他这里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萨伯的论述清晰、简洁,他准确地找到了富勒未能讨论的一些问题。
——克雷格•迪卡,北伊利诺伊大学
这本书在法律理论的课程中确实有用武之地,它在教学中将会非常有用。
——桑德拉•E. 马歇尔,斯特林大学
这本书所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但对严肃而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萨伯(作者)
……一个很经典的思想实验……我建议每个对法律有兴趣的人,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内容简介
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不得不”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最初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最终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必读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2020年9月2日 想读
身体的语言 豆瓣
作者: [日]栗山茂久 译者: 陈信宏 / 张轩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3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2020年8月31日 想读
血路 豆瓣
作者: 萧邦奇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 7
萧邦奇教授是美国汉学界以精英观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他近年研究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力作。作者以1916-1928年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描述浙江政治精英沈定一(玄庐)在三个不同场域(上海、杭州、衙前)的含义不同的活动,并剖 析他由此形成的复杂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揭示了千百万人民在其日常生活中的细小抉择对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
2020年8月30日 想读
现代信仰的诞生 豆瓣
The Birth of Modern Belief
作者: [美]伊桑·H.沙甘 译者: 唐建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1
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
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革命將至 豆瓣
L'insurrection Qui Vient
8.2 (9 个评分) 作者: 隱形委員會 / Comite Invisible 译者: 隱形委員會台灣分部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革命將至》從近年來法國和歐洲的社會抗爭聲浪中醞釀而出,由匿名的「隱形委員會」寫成,承襲居伊‧德波(Guy Debord)優雅文字風格,提出「資本主義文化即將崩潰」的論點,是非常具有煽動力的革命小書。
這本書被法國政府指稱為恐怖主義手冊,並且以此為由,強行逮捕可能的嫌犯作者群。委員會的其中一名成員形容他們自己是集體聲音的代言人,譴責當代犬儒主義和現實。《革命將至》也為散布無政府主義提出行動指南。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完整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文明,並指出金融海嘯和環境惡化,都是資本主義衰退的徵兆。第二部分則為反資本主義革命提出具體行動方針。隱形委員會提出的革命活動為人民消減政府權力、阻止經濟活動,以及消滅警力。
《革命將至》在世界各地引起非常大的影響。在美國,一群無政府主義者某天闖入邦諾書店在紐約聯合廣場的分店,就地舉辦「《革命將至》新書發表會」。在《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活動之後,福斯新聞電視台脫口秀主持人葛倫‧貝克(Glenn Beck)也三次以這本書為主題主持節目。2010年9月,比利時的國家戲劇院把這本書改編成舞台劇。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王智明
文化評論人/南方朔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張鐵志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 豆瓣
作者: 高全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研究现代自由主义的重镇——哈耶克思想的一部学术专著,它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理论,不但揭示了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法学依据,而且还在分析施特劳斯、施米特、伯林、罗尔斯在理论上的不同路径的张力场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哈耶克理论在解决自由主义理论的价值危机方面所具有的独创性。哈耶克将政治问题提升为法律问题,并以此致力于宪法新模式的制度创新,本书深入地剖析了哈耶克的宪法新模式的具体结构,展示了哈耶克法律秩序理论中的正义价值,是一种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研究。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贫困与饥荒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王宇 / 王文玉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愤怒的葡萄 豆瓣
The Grapes of Wrath
9.0 (7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胡仲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约翰•斯坦贝克,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刻画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贫苦农民乔德一家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是一部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愤怒的葡萄》因其历史性和重要性成为美国高中和大学文学课上的必读作品。1940年,它被好莱坞搬上银屏,亨利•方达主演,约翰•福特执导。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琴声如诉 豆瓣
Moderato Cantabile
8.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安娜·戴巴莱斯特是外省某滨海城市一家企业的经理的年轻妻子。一天,楼下咖啡馆中发生了一桩情杀案,不知什么力量促使她第二天又到这家咖啡馆来,在那儿,她遇到一个蓝眼睛的青年。安娜在同他谈话当中,自己就变成了另一个女人,从她自己所属富有的资产阶级社会中逃出去了,从对她冷漠无情的丈夫那里挣脱出来了。从某种情况看,她“包法利夫人”化了……
一天,她没有带孩子,又一次去看望肖万,吻了他——他们都知道,仅此一吻即可,他们的爱情告终……
2020年8月29日 想读
宇宙行者斯隆 豆瓣
Lone Sloane
作者: [法] 菲利普·德吕耶 编绘 译者: 魏清凤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0
迷幻陆离的太空歌剧
克苏鲁神话般诡谲疯狂的星际之旅
《星球大战》《疯狂的麦克斯》灵感之父
法国漫画泰斗德吕耶成名之作
简体中文版首次发行
七彩镭射封设计,全彩大开本珍藏版
🌌 编辑推荐
👓 与墨比斯齐名的漫画泰斗,菲利普·德吕耶代表作首度引进
德吕耶是谁?
与墨比斯齐名的漫画大师,安古兰漫画节大奖得主;
著名科幻漫画杂志《金属狂啸》联合创始人,影响与启迪后辈漫画家无数,使杂志直接成为《星球大战》《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灵感来源;
人称“空间建筑师”:用画笔驱策纸上千军万马,用色彩和线条构建磅礴迷幻宇宙!
不断挑战创新的跨界艺术家:《星球大战》海报画师、罗斯柴尔德家族家具设计师
💥 画风炸裂,彻底改变科幻世界视觉发展的方向
这不仅是一本漫画,更是欧普艺术、视觉错觉、电脑合成、多维度叙事等创作手法的大集结;
管风琴飞船、太空海盗、生命金属、智脑、钱毯……
即便放在今天也极度超前的设定,诡谲华丽的迷幻画风、空前绝后的想象力
为《疯狂的麦克斯》等众多作品所模仿、致敬;
大量创作满版与跨页,打破传统画格与叙事限制,挑战创作者思维、胆识的局限
🐙 离经叛道的宇宙行者,克苏鲁神话内核的太空歌剧
深受H·P·洛夫克拉夫特的影响,德吕耶的宇宙迷幻而诡异,将克苏鲁神话中对未知的恐惧、无法理解的生命、外太空的陌生与残酷用完全画面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到恐慌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被黑暗中的谵妄与呓语所吸引……
诡异如梦的宇宙,行者斯隆穿梭其中。
他不是英雄,不是侠士,来去自由,行事随心所欲,不为名利,不为义理,不作任何人的棋子,在无序的宇宙里,一步一步迈向深渊;
新艺术风格的宇宙歌剧,德吕耶笔下的世界犹如从谵妄中直接脱出的片断,尚带梦境的温度与色彩
🚀 镭射封面、大量满版与跨页,大开本珍藏版本无法拒绝
德吕耶成名之作简体中文版首度发表,“五颜六色的灰”,特别设计镭射版本封面,漫画迷收藏不二之选;
大量创作满版与跨页,造成极大视觉冲击:致幻的画风、离奇的故事,引领读者进入深不见底的迷乱宇宙;
这不仅是一本漫画,更是每一页都值得装裱起来的艺术作品!
🌌 内容简介
“宇宙行者斯隆”系列是菲利普·德吕耶的成名之作,讲述了洛内·斯隆在宇宙间穿梭、历险的故事。本书共收录该系列极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
《六星行》:新时代 804 年,地球人洛内·斯隆因飞船失事而展开了六次旅行——神殿山、野风岛、玫瑰号、星之桥、奥斯达塔号、地球。纵使星球的特点各不相同,主宰它们的却都是权力、金钱和对娱乐的渴望。
《迷乐星球》:在红色救世会的唆使下,斯隆来到了万乐之源——迷乐星球,以盗取掌权者沙汗的宝藏。经过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他既挫败了沙汗的势力,也捣毁了红色救世会。
《盖亚》:斯隆在圣玛丽天使监狱醒来,却不知自己是谁,一股神秘力量帮助他找回自我。在斯隆前往盖亚找寻神秘力量的同时,马伦涅姆王子挑起了反抗沙汗的战争……
🌌 名人推荐
德吕耶引起了图像小说界的轰动,使传统漫画摆脱了画格的束缚。
——《高卢英雄历险记》编剧勒内·戈西尼
德吕耶将漫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你可以说他的作品只是“单纯的”谵妄,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空前绝后的。
——《丁丁历险记》作者埃尔热
无论是素描、绘画还是雕塑,德吕耶的艺术都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地球震怒三部曲”作者恩基·比拉
🌌 获奖情况
1972 年,《宇宙行者斯隆》获欧洲科幻漫画大奖
1976 年,《疯人厄姆》(Urm le Fou)获法国科幻大奖特别奖
1990 年,德吕耶入选欧洲科幻协会名人堂(最佳艺术家)
1996 年,德吕耶获法国图像艺术大奖
2020年8月28日 想读
外套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尼古拉·果戈里 译者: 韦素园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020年8月28日 想读
政治哲学史(第三版) 豆瓣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rd Edition)
作者: [德] 列奥·施特劳斯 / [美] 约瑟夫 克罗波西 译者: 李洪润 等 法律出版社 2020 - 6
德裔美籍著名政治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等人编撰的这部《政治哲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古希腊至现代主要政治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著作,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或本质,国家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经济制度的原理,道德或价值取向的根据,公平或正义的实质,以及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和最好的生活方式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施特劳斯作为著名政治哲学家地位的确立,并由于本书问世后产生的影响,本书已被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权威教本。
2020年8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