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设计的品格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达芙妮•肖 (Daphne Shao)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9
本书作者多年致力于艺术、设计的教学,并在自学软件的过程中获得启示,每个单元均以美学角色切入,再引导实际操作,通过作品来呈现美感,进而熟悉InDesign的操作。  本书分为3部分,通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感受,以充满温度的视觉图像及优美的文字来掌握恰到好处的设计方法,让设计不只是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企划能力与想法,具体表现文字、色彩、框架、复合造型、图表、构图、样式设定、库以及电子杂志主题的设计。在全书编排上,以大量的视觉图像来表现,每个跨页几乎都塞满了实例作品。除了作者本身的作品外,辅以三维新的年轻设计师的平面设计、网页规划、多媒体等领域的创作,以激发出更自由的设计灵感。  本书适合从事平面设计的各类人员参考阅读。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燃烧的麦穗 豆瓣
作者: 夏依甫·沙拉木 编 译者: 麦麦提敏·阿卜力孜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诗集《燃烧的麦穗:维吾尔青年先锋诗人诗选》,2016年1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选集由诗人夏依甫·沙拉木(努尔拜格)所编,由诗人麦麦提敏·阿卜力孜译成汉语。选集收入60后到90后四代、33位维吾尔先锋诗人的代表作,是当代维吾尔先锋诗歌的集中亮相,一次自我展现,自我超越。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及格家宣言 豆瓣
The Underachiever's Manifesto
6.7 (49 个评分) 作者: [美]雷·本内特 译者: 周安迪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9
降低期望。
如果你周围没有一个人觉得你在浪费才华,
那你需要反省一下。
减小火力。
这本幽默但正确的智慧小书将像你证明通向快愉快工作,幸福家庭,理想爱情,健康饮食等等的大门是平庸。
拥抱平庸带来的愉悦,采用这些简单的技巧,
用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你是不是感觉已经好了不少?
还好其实还挺好的。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美满 豆瓣 Goodreads
7.6 (121 个评分) 作者: 淡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在人海中打捞生活的骸骨,用现实的星星点点去注解幻想。
★ 家庭是布洛芬、多巴胺和糖,对有些人也许是水,对有些人是头痛本身。
★ 家,这个陌生人构成的集体,尘世中饱受琢磨的奇迹。
----------------
九个背井离乡的故事
九个家庭中的难民
九个格格不入者
九个在离开中醒来的人
男人疲惫,认为自己在当牛做马,同时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女人劳累,感到不受理解,同时怀有巨大的爱的渴望。
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他们受困于代际和性别关系,他们像如今几乎所有人一样,因为渴望或者压抑、因为不得已的人生际遇四处游走,却总是无法彼此理解。书中有我们当代的生活景观:寺庙、机场、商场、便利店、精神病院、快捷酒店、旅行网站……
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对家爱恨交织,有逃避远走,也有寄托渴望,围绕着家与幸福,作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努力。
1. 女儿
情侣平平常常的同居生活里暗藏杀机。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着迷?一个犯罪故事。
2. 养生
天涯海角觅知音,家山北望泪沾襟。一个喜剧故事。
3. 山河
女孩对爱情没有好印象,因为她的父亲是个胆小鬼,母亲是位捞尸人。一个独白。
4. 过火
闽南一场净化仪式后,老人决意到更南方去。一次旅程。
5. 父母
孩子没有了,不再有孩子。一次卡在半山腰的旅程。
6. 乱世佳人
费雯丽还是奥黛丽?母亲花一生解谜,女儿只想活在谜面里。一个悬疑故事。
7. 海和海绵体
在发疯前,地质学家抓住自己珍视的东西,还顺带着蔑视了心理学。一轮测试。
8. 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
她问他,“你记不记得以前富二代是歧视性的称呼?” 前恋人分隔两地,一场合唱愈来愈像独奏。
9. 旅行家
中年男人在三个大洲间穿行。算他在内共有三个朋友相互讲述故事。算他在内家庭共有三人彼此好奇又捉摸不定地过一生。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知我者 豆瓣
One Who Knows Me
作者: [美] 田安 译者: 卞东波 / 刘杰 中西书局 2020 - 11
《知我者——中唐时期的友谊与文学》在中唐文学革新的大背景下,总体上论述了中唐的文化新变对文人友谊和文学产生的影响,又从文化史的脉络透视了中唐文人在安史之乱之后新的历史空间中如何利用友谊在科场上夺取功名,在文场上相互竞合,从而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文人共同体,创造出中唐独特的文学表达。
本书讨论了中唐文人两种类型的友谊,即文人与恩主、文人之间的友谊。又分别从唱和诗、书信、祭悼文的角度切入文学如何表现友谊,文人是如何声气相求的。总之,本书是近年来北美汉学界“文学文化史”研究系列的新著,从一个新的角度呈现了唐代文学的内在肌理。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暴力夺取 豆瓣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仲召明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父母双亡的男孩塔沃特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笃信基督的舅姥爷从他舅舅身边偷走,并在阿拉巴马州的荒林里被当做先知接班人而抚养长大。老人死后,十四岁的塔沃特来到城市,回到他舅舅的身边,在那里他努力否定着自己作为先知的命运,反抗着内心对上帝召唤的渴求,但是……
通过将宗教象征和圣经隐喻的写作手法结合起来,作者描绘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生活的骇人画面,并嘲笑了现代世俗思想的盲目自信。与此同时,该书还探讨了诸如宗教饥渴、灵魂挣扎、理性与信仰等深刻主题。像奥康纳其他的小说一样,该书也充满了宗教主题和阴暗的想象,使它成为了美国南方哥特文学的经典作品。
在这本书中,你还会不时地看到艾伦坡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子。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13 67 谷歌图书
9.2 (171 个评分) 作者: 陳浩基 皇冠 2014 - 6 其它标题: 一三六七
我們以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為什麼走著走著,人生卻變了樣?
第一本讓我們感到驕傲的華文警察小說最高傑作!
一組數字,六個片斷,
構成一位警探的故事,
一座城市的故事,
一個時代的故事……
四個月之前,沒有人想到這個城市會有這樣的改變!
因為一樁糾紛,蔓延成暴動,整個城市陷入蠢蠢不安,危機一觸即發。
有人怒吼著抗爭,想要改變現狀,也有人只是默默希望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他徘徊在兩個極端之間,站在界線上。
曾經,他嚮往成為一名警察,只是身處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裡,讓他不得不打消念頭。
沒想到,偶然間聽到的一句話,竟把他捲進危險的漩渦,彷彿命中注定要跟警察同進退。
但他更沒想到的是,他和身邊的人都想反抗自己的命運,卻從此走上天差地遠的道路……
這是一部讓你想向作者脫帽致敬的小說!新生代作家陳浩基為我們展現了他無比的潛力和企圖心,六個短篇串連出一位警探傳奇的一生,充滿意外性與戲劇性的情節,緊緊扣住我們的脈息,而在虛實交錯的故事中,我們看見了關於使命、關於服從、關於公義與自由的叩問,更看見個人的抉擇、時代的移轉、城市的變遷,如何深深地在命運的畫布上烙下斑駁的印痕。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豆瓣
Averno, A Village Life, The First Four Books
7.9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易丝·格丽克 译者: 柳向阳 / 范静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5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诺奖授奖词: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冷峻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 露易丝·格丽克是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 本书特别收录格丽克部分早期诗作,可一窥作者诗风变化。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
————————
她的坚定性提醒我们,我们从生命的流动中也获得一种沉淀物,一种残余物——那是我们用心诵读的,永恒的,简朴的,有轮廓的,已知的。——海伦·温德勒,《纽约书评》
格丽克是仍在写作的最纯粹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哈斯,美国桂冠诗人
格丽克的语言非常朴素,她全部的生命、情感和激情都凝聚在对大自然的书写当中。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格丽克,是诗歌的胜利,文学的胜利。——王家新
格丽克的诗代表了一种内省的心智。——臧棣
2020年10月11日 想读
莎乐美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王尔德 译者: 云隐 东方出版社 2020 - 9
【编辑推荐】
冷冷的白月光下,一个炽烈高烧的爱情故事。
重重的爱,爱的目光——单向的箭,射出——而没有回应。
所有的人困在自己的爱里而不得,并因这爱而毁灭。
世纪流传的故事 王尔德经典演绎
沉痛的爱 绝美 邪恶 惊心动魄
【故事】
原是一个《圣经》中的故事:先知约翰因为臧否希律王后,而被怀恨在心。王后借机唆使莎乐美公主以“七重莎”演给希律王,以此索要约翰的人头。
这一悲剧故事被无数的画家演绎。法国的象征主义画家莫罗在19世纪末也画过一组,在展出期间,引起轰动。其中包括王尔德,引起他的强烈触动,随后 便以他的唯美主义之笔重新构思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悲剧中的唯美,邪恶,惊心动魄。
相比圣经讲述,王尔德让莎乐美有更多的主动,同时添加了次要的人物(士兵以及爱慕莎乐美的青年侍卫官),蕴含了更多的层次:侍卫官以及希律王爱莎乐美(肉身之美),莎乐美爱约翰(思想之美),约翰爱基督(神之美)。所有人都困在自己的爱里而不得,并最终因为自己的爱而遭到毁灭。
◆ 中英对照版(页码对照索引)可以细品王尔德的华丽。
◆ “纸上造物”全新设计制作。特殊的一部“纸上舞台剧”。
◆ 邀请新译,汉语里再现王尔德的唯美,再现“那从森林里来,那杀死过狮子又见过金色老虎的人”“一株红珊瑚,在暮色沉沉的沧海里““死亡天使振翅的声音”,“发出冰雪火焰”的猫眼石,“随月相变幻而在日光里黯淡”的月光石。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记忆记忆 豆瓣 Goodreads
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
8.6 (14 个评分) 作者: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译者: 李春雨 中信·大方 2020 - 11
《记忆记忆》是当代俄语世界著名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新类型复合小说:既有历史,也有哲学,更是文学。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桑塔格,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塞巴尔德,夏洛特·萨洛蒙等 等等等皆进 入了她的视野。在现在与过去中思考中得到新的诠释。
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他们有的融入宏大叙事,刚满20岁便牺牲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的与历史擦肩而过:参与了20世纪初期的俄国革命,成为俄国第一批“留法学医女学生”,回国后却就此沉寂;有的参与了热火朝天的苏联大建设,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毅然决然移民德国,有的——诸如在书中隐形却又无处不在的作者本人,则同一个告别过去又满是记忆的国家一起迈入了新世纪,思考俄罗斯的当下,以及或近或远的未来……
这两条线相依相交,勾勒出巨大20世纪的诡谲风云与微小浪花。精巧复杂,娓娓道来,又包含了俄罗斯式的辽阔和沉思。在追溯与思辨中, “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关于他们我所能讲述的越少,他们于我便越亲近。”
————————————————————————
编辑推荐
★ “近年来最重要的俄语小说”,宣告俄罗斯文学重返世界文坛之书。
★ 一部与整个欧美文艺界对话的俄语文学哲思录;一部解构重构犹太民族的20世纪俄罗斯犹太家族史。
★“当代俄罗斯是一个后记忆的时代”——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一部杰出的“反记忆”小说。
★ 2018年出版即获俄罗斯国内三项文学大奖:俄罗斯国民级文学奖“大书奖”、 新文学大奖“鼻子奖” ,以及以托尔斯泰庄园命名的文学大奖“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之“读者选择奖”
★问世短短两年,迅速被译为德,法,英,意,荷兰,瑞典,芬兰等多种语言,在欧洲取得巨大成功。
★“我曾经对于自我家族的以下几点确信不疑:
我们家族中没有人在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牺牲。
没有人遭受镇压。
没有人死于屠犹。
没有人被杀。
亦没有杀人者。
但上面中的好几项突然变得布满疑团,甚至干脆是非真实的。”
——《记忆记忆》,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
媒体推荐
近几年最重要的俄语小说。
——莫斯科回声(俄罗斯)
一本十年一遇的元小说——杰出的文学重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叙述了记忆,时间,与历史的纠葛。
——《文学》杂志(俄罗斯)
其风格精妙绝伦,其出版切中时代。
——《新苏黎世报》(瑞士)
片段式的反思和有力的诗性。
——《柏林报》(德国)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早在普京时代前就已经是一位相当重要,充满创造力的诗人,然而时代却呼唤更强硬更公众化的角色。非常不幸,西方对其的认可远远落后于其负盛名的俄罗斯。
——《洛杉矶书评》(美国)
————————————————————————
名人推荐
只凭《记忆记忆》这一部作品,玛丽亚·斯捷潘诺娃,就足以进入当代文学大师行列。
——作家,赵松
趋于宏大与归于微末,涉及时代又潜入生活,苦难与诗意难解难分,叙事与哲思纵横交错。这是一部无法界定文体、难以概括内容、不可能找到师承的个性之书。斯捷潘诺娃写尽记忆对于幸存者的意义与伤痛、记忆对于历史的抗争与补充、记忆对于记忆的执念与无能。就像本书的核心喻体瓷娃娃,它们在承载历史时受伤,也正是伤痕使得每个个体独一无二。而珍视记忆,就是为残缺的瓷娃娃树碑立传,使得它们不至沦为历史车轮下一粒看不到的微尘。
——学者、书评人,马凌
一次关于家族记忆和时代记忆的旅行,一次关于记忆本质的探寻。
——评论人、诗人,胡桑
《记忆记忆》,并非只是一本关于追忆(母系)家族的年谱,还带着同时作为一名女诗人关于社会的理性透视与“元”思考。亦如斯捷潘诺娃的诗歌,《记忆记忆》的“文学语言独具特色,语言所有层次上的异化处理均有建树,从而让新的思想潜能得以呈现”。
——诗人、俄语译者,骆家
《记忆记忆》是一位年轻女诗人关于家族往事的文学想象,也是她关于俄国历史、犹太人命运和记忆本质的哲学思索。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俄语文学译者、学者,刘文飞
《记忆记忆》是一部极具探索性的作品,这一点从书名即可看出。读者既可以把前者理解为动词,而将后者看成名词,也可以全部当作名词。在这部书中,打破惯性思维的语词组合俯拾皆是,充分凸显了语言的诗性,由此照亮了现实中一部分被遮蔽的生活。
——俄语文学学者、“金色俄罗斯”系列主编,汪剑钊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是当代俄罗斯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这本书中她探索家族记忆(交流记忆)如何转化为文化记忆,俄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记忆保留白银时代精神。
——俄语文学译者、学者,李莎
这本书给我以极大震撼,有种要炸裂的感觉:那种无法言传和捋清的感受,各种记忆的碎片夹杂着情感,让我摸到了俄罗斯文化的不同层次,又好像摸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段。
——书评人、俄罗斯历史文化学者,张猛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羽田正 译者: 毕世鸿 / 李秋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跳出文明、国别、地区的局限,通过东印度公司的兴亡,再现全球两百年的激变。这些17世纪初期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一体化之初耀眼登场,用船只和贸易连接全世界,并在一体化完成时黯然退场。它们在亚洲之海赚取利润、掠夺权力、掌控土地,势力俨然如帝国一般。香料、茶叶、纺织品,则将这片被当地统治者视为边陲的海洋变成世界中心。作者以海洋为中心,打破欧洲中心论和东亚疆土观念,勾画出独特而饶有趣味的历史新图景。
2020年10月3日 想读
自由选择 豆瓣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罗丝·弗里德曼 /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张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 6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为我们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我们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2020年10月3日 想读
再錯也要談戀愛 豆瓣
6.0 (8 个评分) 作者: 蔡康永 聯合文學 1996 - 11
我们这些恋爱的人



人生一点也不麻烦。
麻烦的是爱情。

暗恋、追求、写信、等人、约会、上床、避孕、铺床、相思、留恋、变心、分手……
没有一样不是麻烦的要命。
可是我们还是要恋爱。
我们嘴上说我们要的是幸福、快乐、平静、温柔、梦想实现、触碰永生……
实际上呢,我们还是要恋爱。

“不爱,是不行的……”
我们没有说出口,可是对这句话,我们信得不能更信、坚持得不能更坚持。
对我们这些恋爱的人来说,爱情的反反覆覆、阴晴不定、难以抉择、匪夷所思……所有这些爱情的先天病毒,我们都视死如归的去招惹、去感染、去缠斗。

因为恋爱是非要不可的,一切的麻烦、就都算不得是麻烦了。
要是完全得不到恋爱的机会,那才真的麻烦大了,活着简直不知道要干什么。
所以结论就很清楚了——

爱情一点也不麻烦。
麻烦的是人生。
2020年10月1日 想读
美国先锋戏剧 豆瓣
American Avant-Garde Theatre: A History
作者: [美] 阿诺德·阿伦森 译者: 高子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格特鲁德•斯坦因、约翰•凯奇、安东尼•阿尔托、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黑山学院、生活剧团、开放剧团、伍斯特剧团……
◇外百老汇、发生艺术、行为艺术、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对1950年代至1990年代美国先锋戏剧的第一次深入探究
◇提供了对先锋戏剧的一种定义, 探究了其起源与理论基础
美国先锋戏剧兴起于“二战”后,经历了炫目的发展后,于世纪末逐渐衰颓。尽管先锋戏剧获得批评界的大量关注,但很少有专著愿意对这一现象做一个较大范围的概述。本书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教授阿诺德•阿伦森(Arnold Aronson),为先锋戏剧提供了一种定义,并首次对美国先锋戏剧做了深度概述,补缺了戏剧史的空白。本书译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评论》执行主编高子文,著有《文明的逆子们:美国现代戏剧的中国叙事》。
“先锋”这一概念的历史源头是法国的军事术语,将之第一次明显地用于艺术领域的是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是我们,艺术家们作为先锋,服务于你们……在社会之上行使积极的能量,一种真正的祭司的功能,于这伟大的新纪元,在知识分子之前强有力地行军。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这就是他们的使命。”
就此,阿诺德•阿伦森对“先锋戏剧”下了一种定义:第一,它必须与现状对立存在。它的目标是革命性的,在这过程中,它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既有艺术形式的结构、内容和效果。第二,它的基本目的是改变意识,从而使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先锋戏剧创造了一种结构和经验,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反逻辑的,而是“非逻辑”的。这种戏剧从根本上不是线性的、幻觉的、主题的或者心理的,自然不再有任何传统的意味。这是一种非文学的戏剧,这并不是说它缺少语言,而是无法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读。先锋戏剧主要是形式的、图解的、智性导向的,建立在美学上而不是本能情感上的。它的目的在于重新建构观众观看和体验戏剧的方式,而这势必会反过来改变观众观看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与此同时,阿伦森在结尾断言了先锋戏剧的终结:
“如果先锋的功能是去毁坏习惯模式和社会准则的话,如果先锋就是站在主流社会的实践和态度对立面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剧场中很难再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先锋的东西了。所谓的先锋不再作为权威文化的对立面存在了,而是成了文化的一个子集。先锋存在的理由消失不见了———蒸发了———只留下一种形式和风格的外在骨架,被包含在繁荣的流行文化的各个方面之中。……先锋艺术成了一种文化权威。可以说,‘先锋’已经成为一种风格或类型的标志,但是又很难在其中找到一种首要的美学,‘先锋性’已经被等同于古怪、震惊或仅仅是标新立异和意想不到的东西,总体来说,大部分这类作品没有任何理论基础。”
在中文版序言中,阿伦森提出疑问:先锋的艺术、文学、音乐或表演在当代世界中仍有一席之地吗? 当它被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的技术超越时,它还能存在吗?……这篇序言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写的……这场事件之后所出现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与几个月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先锋艺术会有一席之地吗?
2020年9月28日 想读
一本之道 豆瓣
作者: [日] 小林勇 译者: 张伟龄 / 袁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2
「有时会想,假若不是出版社,而选择了其他职业,那我的人生又会是什麼样子呢?进入岩波书店纯属偶然,但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一本之道》是由农村家乡来到东京,进入岩波书店工作的少年,五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人生之路,一条通过诚实率直、坚持信念、面对自我所开拓出来的道路。
一九二〇年,十七岁的少年小林勇从农村来到东京,在偶然之下进入了岩波书店工作,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书店的未来。
他虚怀若谷,以真诚求学的态度与作家们交往,建立了广阔的人脉和信赖;他重视修养,学习绘画,视為映照自己心灵的一面明镜;他坚守信念,面对军部对书店的言论打压,即使受严刑拷打也不屈服於强权。
战后,书店的创业始祖岩波茂雄离世,小林勇代替岳父掌舵,带领书店闯过战后出版界的风高浪急,直到一九七二年功成身退,安享晚年。这条跨越五十年的出版之路,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如何从那动盪的时代中坚定不移地走过来的。
2020年9月27日 想读
故事新编 豆瓣
9.5 (3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 - 1
鲁迅,一个败落的旧家子弟,一个清末乡镇文人,一个留日学生,一个多半从日译本了解欧美的知识分子,一个几乎终身穿长袍的江南人,一个写出中国第一册现代短篇小说集的文学家,他的小说简约、精炼,在平面范围内追求纵深感。他天然的文字禀赋,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这个版本的《故事新编》精选《鲁迅全集》中想象丰富、精炼生猛的小说18篇, 尤其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八个远古传说,无论是从造人造到神烦的女娲,还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炸酱面的后羿一家,都让人忍俊不禁,脑洞大开。此外,精选《呐喊》《彷徨》中经典小说作品,相信你读完,会大赞一声:鲁迅先生太酷了!
2020年9月25日 想读
故事写作大师班 豆瓣
The Anatomy of Story: 22 Steps to Becoming a Master Storyteller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特鲁比 译者: 江先声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5
◎与《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齐名,好莱坞故事写作教学大师约翰•特鲁比风行全美30年故事写作课程大公开!
--------------------------------
◎《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美食总动员》《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你所熟知的经典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
--------------------------------
◎知名“剧本医生”以一套完整、精准、实用、有机的写作技法,22步带你穿越创作的迷雾,让创意进化成别人写不出来的好故事!
--------------------------------
◎从《教父》《哈利•波特》到《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从狄更斯、马克•吐温到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好莱坞故事大师深入浅出,带你重新认识经典!
--------------------------------
约翰•特鲁比是好莱坞备受推崇的“剧本医生”,先后在迪士尼、福克斯、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诊断”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
他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吸引了全球数万人上课,学生包括获奖作家,知名编剧、导演等。《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等诸多好莱坞经典电影出自他的学生之手。
《故事写作大师班》浓缩了他30年写作课程的精华,以一套精准、实用、有机的写作方法,一步一步地引领你从头开始练习讲故事的技巧,写出唯你所有、兼具情感厚度与立体结构的好故事。
2020年9月25日 想读
不方便,但很幸福 豆瓣 谷歌图书
불편하고 행복하게
8.4 (48 个评分) 作者: [韩] 洪渊植 编绘 译者: 米糕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今日漫画奖”“伊格纳兹奖”(提名)
※“逃到大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
※漫画家夫妻告别城市,体验隐居的真实日常
※近600页超长篇漫画,展现山间生活一年四季
※打破乌托邦式的理想幻象,还原鲜活质朴的田园点滴
------
◎编辑推荐
📦产生逃离城市的念头容易,真正离开却很难
在大城市里疲于奔命的人,有过逃离念头的或许不在少数。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逃离计划只停留在空想阶段,漫画家洪渊植和立志成为绘本作家的太太真的离开城市,去往乡下生活了。不仅如此,他还耗时6年,把两人“归隐山林”的生活经历画了下来,变成一部将近600页的山居生活漫画。虽然是大部头,读起来倒是非常畅快,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逃离城市也无法解决一切?真实的乡村生活:乐趣与烦恼并存
过往有太多作品赋予了我们对于乡下生活的种种美好想象,许多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一想到乡村生活,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但真实的乡村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是充斥着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手机没有信号、缺乏取暖设备只能自己烧煤炉、和城里的朋友见一次面要花费几小时……
当然,乡村生活独有的许多乐趣也是在城市中不可能体会到的。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散步、打雪仗;春天在山上挖野菜、播种;夏天在山涧里游泳、捕鱼;秋天用煤炉做露天烧烤、打理生机勃勃的菜园……这些都是乡村生活才能提供的独特体验。
😵终于能自由创作了,却不知道画什么好……创作瓶颈还是来了
在漫画里,主角过了多年被编辑催稿、反复要求修改的日子,创作的热情被一再打压,这样下去不行啊……鼓起勇气完结连载后,终于到了能为自己而创作的时候了。本应迎来一场压抑许久后的爆发,没想到创作瓶颈却不期而至……
当理想走进现实,落差可能大到让人无法接受。
“逃到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会不会其实并没有才能?”……
被诸如此类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反复折磨着,感到生活暗无天日,这或许也是许多创作者会面临的问题:一部坦诚、明澈、诚实的创作者手记。
🍳 由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伴侣的意义更加凸显了
每一个看过这部漫画的人都会由衷感叹:“这位妻子真是太好了。”
书中的两位主角既是生活中互相陪伴的伙伴,也是扶持对方创作的鼓励者;有时一起漫山遍野地疯玩,有时在同一个房间里安静地并肩作画……两人深厚的情谊总能让读者感动。
无论山里的生活再怎么寂寞,只要有爱人陪在身边就不会太孤单。
🐈醇熟但兼具童趣的画面表达,亲和又质朴的装帧设计
基于在学徒生涯和几年连载上积累的扎实作画经验,作者用极简的画面就能表现出十足生动细腻的人物和山林间绮丽的风景,分镜也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
在客观描绘之间,又穿插了许多奇异的想象,如围绕火炉开心地跟地瓜、热水壶手牵手地舞蹈、和可爱的猫猫狗狗一起吃露天烤肉……这些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明快起来!
与画面和故事相匹配的是富于亲和力的装帧,牛皮纸质感的封面设计搭配轻巧的内页纸张,厚厚的一本书,手感轻盈柔软,随手翻阅毫无压力。
◎内容简介
漫画根据作者洪渊植与妻子在山间生活的真实经历改编:因为不堪忍受城市的喧闹,他们把家搬到了连电话都几乎无法打通的乡下。同鸣笛声一起消失的是便捷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家务:搭暖炉、种地、砍柴等等;一边又得应付编辑的频繁催稿和创作的瓶颈。这还是他们原来向往的那种生活吗?
“做出这样选择的我们,到底是勇者还是懦夫?”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在所难免。
但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真实性。童话始终是童话,真实的生活是在“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后才开始的,有欢乐,也有烦恼,有付出,有争吵,更多的是一些琐碎平淡的日常。没有总是好的生活,但也不会一直坏。
秋天散步时在路上捡栗子、初雪时畅快地打雪仗、春天时去山上挖野菜、盛夏在溪谷中游泳……这些都是生活的馈赠。贫穷的两人有三只猫、一只狗、十几只鸡,最重要的是还有最爱的人陪伴身旁。
“不方便,但很幸福”,或许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吧。
◎媒体推荐
《不方便,但很幸福》以其十分出彩的黑白画面,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片段到更错综、更精巧的幻想,描绘了作者的焦虑和关于个人存在的自哀自怜。但除此之外,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很轻快……看着二人互相扶持,油然生出一种平淡惬意的感觉。
——GQ丨知名时尚、风格与文化月刊
任何一个曾遭受贫困和延迟满足的痛苦,跌跌撞撞步入成年的人,或不惧任何外在障碍而最终建立起一段长期关系的人,都会在《不方便,但很幸福》里那些不同寻常的美丽和令人惊叹的诚实中找到共鸣。
——Winnipeg Free Press丨加拿大知名报刊
成年后,我们在亲密关系和事业目标上往往有着归隐田园的畅想,但本书描绘了所谓“理想生活”背后一些现实且困苦的客观情况。
——The Comics Journal丨以尖锐社论和对主流漫画的严厉评论而著称美国漫画杂志
一部非凡的漫画回忆录……作品的每个画格都充满了热烈的情感。
——Slate丨主要关注实事和文化的美国在线杂志
本书讲述了一对艺术家夫妇离开城市的喧嚣和烟尘来到深山独处的迷人故事,时而精致,时而质朴,在画面上既有柔和的田园风格,也有超现实的、令人心痛的抽象刻画。非常棒的作品!
——约翰·波切利诺(John Porcellino)丨伊格纳兹奖获奖漫画家,《医院套房》(The Hospital Suite)的作者
2020年9月25日 想读
缅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加]盖·德利斯勒 译者: 王大莹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的纸上纪录片
※独一无二的缅甸纪实漫画
※非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旅行手账
※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的缅甸岁月
◎ 编辑推荐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知名作者纪实漫画作品
盖·德利斯勒,画关键帧的职业动画师,毕业于动画排名世界第一的谢尔丹动画学院,以旅行报道漫画和育儿漫画得享盛名,斩获各大奖项。
代表作:《平壤》《耶路撒冷》《缅甸小日子》《第111天:人质手记》等。其中《耶路撒冷》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蕞高奖——蕞佳漫画奖,《平壤》入选“蕞伟大的100部漫画”。
《缅甸小日子》已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和缅甸语等18国语言,在多国畅销;《出版者周刊》《纽约客》《英国卫报》好评推荐,并荣获加拿大阿尔贝里克·布儒瓦漫画奖,是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
🛺 珍稀的“旅行报道漫画”,一部图像小说版的《寻路缅甸》
有别于市场上的旅行、纪实类书籍,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旅游攻略和心得,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录,而是着眼于琐碎、平凡的个人生活,尝试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并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作者笔力非凡,用新闻的笔法画漫画,既幽默逗趣,又洞察深刻。
混合游记、纪实、搞笑、漫画、育儿多种风味,举重若轻,将“政治、宗教、风土、人道主义”这类宏大命题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中,经线条简单的漫画剖析解构,画得通俗、家常,个中笔触坦荡而细微,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本书既是轻盈的纪实漫画,厚重的日常漫画,更是具备图像美感和社会观察犀利敏锐度的旅行报道漫画,开拓了图像小说的边界。
🎡 神秘国度的真实刻画,带你走进特殊时期的缅甸
以画笔掀开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国度的神秘面纱。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三人一起在缅甸生活了一年。审查、迁都、炎热、专制……给他们的生活加了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写实简洁有力,从头到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个2~5页的小故事串联成篇,既温柔又细腻,是展示缅甸普通人真实日常的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虽说描绘的是缅甸的小日子,却也能从中窥见缅甸的大社会。作者以绝妙的叙述和笔触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让我们有幸跟着作者的画笔一起见证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诞与日常,见证一家三口的“缅甸岁月”。
◎ 内容简介
关于缅甸,你知道什么?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还有呢?
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居然还要通过秘密管道?!银行还在手写记账?!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
◎ 媒体或名人推荐
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纽约客》
《缅甸小日子》不仅是一部简洁有力的纸上电影,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
——《出版者周刊》
近年来关于缅甸生活的相关书籍中蕞具启发性也蕞有洞见的一本。
——《英国卫报》
德利斯勒对缅甸的观察入微,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纪实类作品难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客观,德利斯勒做到了。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加拿大人,在一年里,静静用笔描绘缅甸的世界。
——IGN
作者将缅甸的社会变化顺手拈来,观察之细致,情怀之深邃,视角之客观,文笔之流畅,画笔之灵动,让人不得不震惊叹服。这是一本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因为你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
——亚马逊读者
德利斯勒的作品读来轻松愉快,有趣又有料,画出了人味与趣味。你想象不到他为什么能将沉甸甸的现实表现得这么简明有力、轻盈活泼。这是一本边界辽阔、引人深思的纪实图像小说,让你读完掩卷沉思之余还能心生暖意,那些对异乡生活的凝视和思索就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笔缝隙之间。
——亚马逊读者
2020年9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