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华北的暴力和恐慌 豆瓣
Violence and fear in north China : christian miss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on the eve of the boxer uprising
作者: [德] 狄德满 译者: 崔华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6
《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作者狄德满利用基督宗教各传教团体档案特别是天主教圣言会与耶稣会藏档、传教士著述和日志,以及天主教各代牧区修会、教土与教廷及其母国政府间的往来信函等中国学者迄今没有接触到的资料,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与邻省交界的三个边缘地区,与该地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派系冲突、盗匪、教门斗争等暴力冲突尤为相关,强调应从中国内部环境考察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根因。
2020年8月6日 想读
天才的编辑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A·司各特·伯格 译者: 彭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2020年8月6日 想读
中国新闻舆论史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刘小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份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时间公共批评。
作者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再作者看来是民主再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再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2020年8月5日 想读
闲话闲说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8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会被捏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
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
2020年8月5日 想读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20年8月5日 想读
Know My Name 豆瓣
9.6 (30 个评分) 作者: Chanel Miller Viking 2019 - 9
She was known to the world as Emily Doe when she stunned millions with a letter. Brock Turner had been sentenced to just six months in county jail after he was found sexually assaulting her on Stanford's campus. Her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was posted on BuzzFeed, where it instantly went viral--viewed by eleven million people within four days, it was translated globally and read on the floor of Congress; it inspired changes in California law and the recall of the judge in the case. Thousands wrote to say that she had given them the courage to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assault for the first time.
Now she reclaims her identity to tell her story of trauma, transcendence, and the power of words. It was the perfect case, in many ways--there were eyewitnesses, Turner ran away, physical evidence was immediately secured. But her struggles with isolation and shame during the aftermath and the trial reveal the oppression victims face in even the best-case scenarios. Her story illuminates a culture biased to protect perpetrators, indict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igned to fail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ultimately, shines with the courage required to move through suffering and live a full and beautiful life.
Know My Name will forever transform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exual assault,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about what is acceptable and speaking truth to the tumultuous reality of healing. It also introduces readers to an extraordinary writer, one whose words have already changed our world. Entwining pain, resilience, and humor, this memoir will stand as a modern classic.
2020年8月5日 想读
疫苗竞赛 豆瓣
The Vaccine Race
作者: 梅雷迪丝·瓦德曼 译者: 罗爽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疫苗问世难在哪里?
问题疫苗危害有多大?
如何实现有效监管?
疫苗研发的历史,激荡着科学的坚守、医药巨头的角力、伦理的瓦解与重建,人类的命运随其沉浮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推荐
入选著名研究慈善机构维康基金会2018年图书奖短名单
《科学》《自然》《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好评热烈
【编辑推荐】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更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疫苗研发历来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在本书里,读者能了解疫苗的研发历史、基础知识,能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作者为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多年为《科学》《自然》撰写生物医学报道,知识权威可靠、叙事富有极强的文学性。难得的是,除普及生物学、基因科学、疫苗学的知识,本书还极具人道情怀,以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科学实验伦理的发展、疫苗安全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监管作用。
六大看点,满足读者对疫苗的疑问关切:
★ 全面解答疫苗困惑
疫苗研发难在哪里,新冠疫苗为什么千呼万唤难出来?疫苗保护我们的原理是什么?疫苗安全吗,有哪些副作用?
★ 展现三大疫苗的科研历史
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风疹疫苗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状况,它们诞生与改良的故事。
★ 讲述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
WI-38细胞系推翻了诺奖得主卡雷尔的研究成果,更正了五十年来的公认医学观点,改变了细胞学、生物学的景观。
★ 描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人生
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科研故事与人生,诠释了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
★ 曝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
抢占疫苗市场意义重大,默克、惠氏、辉瑞等制药公司争分夺秒,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披露疫苗安全问题,探讨有效监管
回顾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卡特事件、猿猴病毒污染事件,美国军营黄热病疫苗肝炎病毒污染事件等,追溯美国疫苗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现实提供警示与借鉴。
★ 揭示医学试验道德困境
二战期间至1970年代,西方社会长期以孤儿、囚犯、智商人士等弱势群体试验疫苗,医学伦理经过漫长的政府、行业规范才得以确立。
【内容介绍】
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疫苗竞赛分秒必争。20世纪中叶,脊髓灰质炎、风疹、狂犬病肆虐美国。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名家及媒体评论】
《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
讲述了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历程,研究细致、写作严谨、极有启发。这部睿智的大部头给人带来愉快阅读体验,它全面描绘并探讨了疫苗研发竞赛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科学》期刊
这是一个与疾病作战的故事,梅雷迪丝娓娓道来。她不仅展示了科学如何运作,也表现了英雄主义、冒险、坚守、迎难而上,表现了权术、愚昧、官僚主义、对金钱的追求。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对科学知识的阐释非常清晰。
——约翰•巴里,畅销书《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
非常引人入胜……[《疫苗竞赛》]完全可与丽贝卡•斯克鲁特2007年出版的《永生的海拉》媲美。
——《自然》期刊
写了很多科学界逸闻、历史细节,以及有趣的人物……她带我们走进一个时代,那时科学尚未建立起禁忌和界限,科学家与医生个体怀抱利他主义,他们未曾想将基因或者活细胞注册为己有……她展现的在生物学家、大学中兴起的激动人心的创业风气,正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萌芽。
——《华盛顿邮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的新书非常精彩,它详细展现了研发风疹疫苗的努力——既是科学变革的故事,也是毫无留情的竞争。它探讨并完美阐释了许多热门话题——读来好像一部侦探杰作。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FASEB)
一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科学的暗战、个性的冲突、粗陋的伦理,回顾了细胞生物学如何从科学界的一潭死水转而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华尔街日报》
瓦德曼的研究涉猎广泛,她的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科学与其人、其时的逸闻与细节。
——《波士顿环球报》
《疫苗竞赛》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医生、父母,对于每一个对医学研究世界感兴趣的人,都是一部重要作品……一部令人信服的作品。
——《赫芬顿邮报》
医学新闻报道的一部典范之作。
——《出版人周刊》
一个重要而精彩的故事,具备改编为电影的戏剧张力与人物特性。
——《科克斯书评》
故事写了人的悲剧,也写了人的伟大;写了好奇心,也写了野心;写了势力争夺,也写了伦理错误;写了关于使用流产胎儿细胞的“假新闻”与“另类事实”。
——《达拉斯晨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卷起袖子,坚定地望着一个有时不道德、常常简陋、总是混乱的世界,即公共健康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疫苗。她的发现无疑会带给你惊喜。
——保罗•奥菲特,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专家,《潘多拉的实验室》作者
本书十分吸引人,在寨卡与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时代,尤其能引起人的共鸣。它让我们回想起50年前研究人员所持的医学试验伦理。
——亨利•T. 格里利,斯坦福大学法律与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性别的终结》作者
科学斗争的精彩故事讲完了,其中一个重要话题是,人用疫苗应该用人类还是动物细胞来制备。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伦纳德•海弗利克,他主张使用人细胞。我们应该庆幸,他获胜了。
——斯坦利•M.加特勒,华盛顿大学遗传医学荣休教授
2020年8月5日 想读
岂不怀归 豆瓣 谷歌图书
7.1 (55 个评分) 作者: 田丰 / 林凯玄 海豚出版社 2020 - 8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2020年8月5日 想读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豆瓣
Everything Ravaged, Everything Burned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斯·陶尔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2009年,威尔斯•陶尔首部短篇小说集《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出版,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威尔斯•陶尔被《纽约客》入选“四十岁以下的二十位新锐作家”之一,并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
一个讲丈夫因偷情被妻子赶出家门的故事,为何在丈夫站在海 堤上把一条海参抛向大海后便没了下文?一对隔阂重重的兄弟,他们的相处怎么会在哥哥转身吃下一口腐败的麋鹿肉时就戛然而止?丈夫受前妻所托、开车去山谷接孩子与前妻的现任丈夫,这一尴尬的三人之旅,怎会结束于主人公卷入一场莫名的斗殴?一系列没有终点的故事,让人困惑,又勾起好奇。威尔斯•陶尔笔下的美国,散发着避世者、格格不入者黑暗的光辉:失败的发明者,嗜酒的梦者,不幸的父亲,不服约束的儿子……
2020年8月5日 想读
「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潘光哲 國史館 2020 - 7
本書要旨,在於藉著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的形象,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流傳廣佈的故事,討論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打造。
簡要而言,華盛頓的形象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思想世界裡,以「華盛頓神話」的樣式綿延繁衍,千樣萬態,既讓美國式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成為人們進行政治思考(political thinking)的思想刺激,更為孫中山做為「國父」形象的誕生,提供了取材模仿的靈感,以致成為黨國體制「支配意識形態」的張本。重溫華盛頓形象在中國的「接受史」,正啟示著我們,歷史人物的形象承載的意義,在原來的歷史場域裡,本來是多元複雜的。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歷史人物的形象及其意涵,會被簡化,會被扭曲,會被轉化為「國家偶像」(national idol),儼然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符號與象徵,已經「習以為常」的政治儀式,其實是特定的政治勢力在具體的時空裡建構操弄而成的。我們的先祖前輩,可未必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呢。
「華盛頓神話」在近代中國的形成與傳衍,多重繁複,它的歷程及其效果,啟示深遠,實在象徵近代中國追尋民主道路的艱困歷程。但若只能從華盛頓這位世界性的偉人那裡找尋「支配意識形態」如何建立的「靈感」,侮辱與糟蹋的,不僅是華盛頓而已,也還包括先行者編織傳頌這闋「神話」背後積蘊的理想企盼。
2020年8月5日 想读
胡風 豆瓣
Hu Feng: Poetic Ideals, Political Storm
作者: 魏時煜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7 - 7
胡風是魯迅晚年親密的弟子和友人,在魯迅去世之後被看作其批判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很大的《七月》和《希望》雜誌,培養了一代新文學的闖將,並作為「同路人」,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宣傳工作。1949年之前,共產黨曾經通過兩輪有組織的批評,嘗試團結和爭取胡風,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的文藝理念、遵從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最終釀成「新中國最大的文字獄」。
本書透過對84位受訪者的口述、從各家搜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對報刊文本的解讀,嘗試用多重聲音和視點,呈現政治風暴的各個層面,描摹五四之後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為他們的詩人理想付出的代價。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為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同時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2020年8月5日 想读
戏剧游戏:儿童戏剧游戏 豆瓣
drama games for young children
作者: [英] 凯瑟琳·扎切斯特 / Katherine Zachest 译者: 周子璇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1
一本面向 3~8 岁儿童的戏剧游戏手册
英国资深戏剧教育专家精心设计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课程
◎ 编辑推荐
孩子的艺术启蒙第一课,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戏剧课程!
《戏剧游戏:儿童戏剧游戏》是一本适用于 3~8 岁儿童的戏剧游戏手册,由英国资深戏剧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广受各国家长、老师及教育机构追捧,为父母、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们提供了有益于儿童成长的200多个趣味游戏。
☆ 国际视野:全球领先的课程设计,科学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
☆ 内容丰富:5 大主题,40 节课程,200 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
☆ 寓教于乐:引领全人教育理念,提升儿童社会适应力
☆ 梯度设置:按年龄分层,内含拓展活动能力延伸
☆ 轻松上手:成熟教案级课程模板,迅速掌握教学关键
***
★ 孩子为什么要学习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可以培养孩子多种有益技能。
在场景中尝试角色扮演,提高社会与自我认知水平。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媒介,让他们放松地表达自己。
★ 戏剧游戏有哪些优点?
游戏是孩子发现世界的最好途径,是他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戏剧与游戏的结合,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积极性,激发热情与创造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一共包含 40 堂课,各课程相互独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书末的课程计划模板,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学结构与风格。
每节课程分为“热身”“表演”“结束”三部分,并设有活动拓展项目,高年级的孩子可酌情参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为 3 岁至 8 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 40 节课程计划,200 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2020年8月5日 想读
任天堂哲学 豆瓣 Goodreads
7.2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井上理著 译者: 郑敏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6
美国《福布斯》杂志“世界最有价值品牌”
美国《商业周刊》“世界最杰出公司”
连续两年获技术与工程艾美奖
从小纸牌工坊到全球游戏产业霸主,任天堂走过了130年,依然充满活力。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和创意,任天堂不断地推出划时代的产品,新一代游戏机Switch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7十大科技产品”之首,排名超过苹果iPhoneX。
一家百年企业为何始终引领着世界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本书全方位呈现了任天堂以创意为先导的核心价值观,解读伟大的构想如何帮助企业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如何获取灵感,将天才创意变成产品;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激活组织和员工,提高经营效率。
2020年8月5日 想读
渴求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凯恩 / 安东尼·尼尔逊 译者: 胡开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
重磅学术出版力作“外国剧作新选”系列
伦敦西区和百老汇长演不衰的西方当代经典;戏剧研究不可不读的直面戏剧
《渴求》为英国当代直面戏剧的剧作选本,精选了4位剧作家的6部著名剧作,分别从地狱般的生存境遇和人性之恶、当代人情感的疏离与混乱、在亲情名义下的人性深渊和专制机器的肆虐暴行这几个方面令读者直面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新的社会现实。出现在本书中的,有读者熟悉的多产而英年早逝的激烈女剧作家萨拉•凯恩;有摘得英国实验戏剧多项大奖的安东尼•尼尔逊;有因《亲密》一作而被中国广大文艺青年知晓的帕特里克•马勃;还有以惊人的神来之笔向读者展示了瑰丽而丰沛的想象世界的马丁•麦克多纳。
2020年8月4日 想读
量子的神秘世界 豆瓣
Le Mystère du Monde Quantiqu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蒂博·达穆尔 编 / [比] 马蒂厄·布尔尼亚 绘 译者: 张能玥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9
◈半小时漫画量子力学
◈窥视量子力学大咖朋友圈
◈一场惊心动魄的科学探险
◈一部漫画揭开量子宇宙的终极奥秘
◎ 编辑推荐
小到微观粒子,大到无限宇宙,量子物理无处不在
你相信它是主宰现实世界运转的根本法则吗?
半小时漫画,深入浅出,带你一窥量子力学的神秘世界
🐶 一个丁丁式的冒险故事——可读性
主人公鲍勃和他的爱犬里克,就像丁丁和米卢,是一对形影不离、共同出生入死的冒险好伙伴。不幸的是,有一天,里克因故身亡。
为了与死去的里克重逢,鲍勃进入了神秘莫测的量子世界。被卷入漩涡中心、遭遇热气球失事、坐时空旅行机坠落于沙漠、感受既死又活的状态……他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大开眼界的冒险之旅。
🎓 清晰梳理量子力学发展史——专业性
法国科学院院士、多项物理学奖获得者蒂博·达穆尔担纲编辑,清晰梳理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和脉络,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轻松进入量子力学大咖“朋友圈”的指南。
发现并开创量子物理学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谢邀前来:普朗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玻恩、艾弗雷特……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的大师、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亲自“出镜”,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对量子世界奥秘的领悟和体会。
💥 图解物理学理论——趣味性
半小时漫画量子力学!
什么叫能量不是连续的?
物质波是什么模样?
薛定谔的猫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每当物理学家亲自向鲍勃阐述量子理论和现象的理论,都会配以直观、形象、易懂的演示图示,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即便是对量子物理理论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理解。
📝 背景小知识便于加深理解——全面性
书末附有贴心“背景小知识”,详细罗列书中每一位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及诸如“黑体”、“普朗克常数”、“波函数”等重要的物理学名词解释。
◎ 内容简介
鲍勃是一位丁丁式的冒险家。他的狗里克在一次探月行动中被陨石砸中不幸身亡,他因此而一蹶不振。但是,在死去小狗的指引下,他进入量子的世界,找到了与里克重聚的方法。他每遇见一位物理学家,便会经历一次有惊无险的奇遇,从而展开了一段非凡的旅行!
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但是,量子世界却与我们日常观察和感受到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让我们一起出发,去遇见发现和创立量子理论的重要人物:普朗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玻恩、艾弗雷特……听他们亲口告诉我们量子世界的真相!
◎ 名人推荐
创作这样一种类型的漫画并不容易。但是蒂博·达穆尔作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多项物理学奖获得者,成功地将量子理论变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冒险故事!——sceneario.com
用漫画讲述自然界最神奇的一种理论的诞生之路。——《世界报》
生动演绎量子之美!这本漫画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巴黎人报-今日法国》
这本画册证明了漫画作为科普工具的实力。——《Les Inrockuptibles》杂志
2020年8月4日 想读
眩晕 豆瓣
Sueurs froides
作者: (法)布瓦洛-纳斯雅克 译者: 胡洪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 3
警官斯考蒂在一次行动中从高处失足掉下,虽然最终身体完全复原,但是却患上了恐高症。斯考蒂只好辞职当起了私家侦探。一天,同学加文找到斯考蒂,委托他去跟踪妻子玛伦,因为玛伦似乎患了精神恐 惧症,而加文却认为她受了她去世的曾祖母的诅咒。尽管斯考蒂认为加文的想法十分天真,但他还是接下了这桩任务。玛伦的举止确实十分奇怪,她试过盯着曾祖母的画像看了几个小时,去过墓地,甚至还试图跳河自杀,幸好被斯考蒂救了。到底玛伦是真的受了诅咒,还是背后隐藏什么阴谋?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桩“玛特莱娜”谋杀案。
希区柯克《迷魂记》原著。
2020年8月4日 想读
写作是门手艺 豆瓣
9.2 (19 个评分) 作者: 刘军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酒吧凳子为什么那么高?人一辈子可以看多少书?玻璃和写作有什么关系?防弹背心和写作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与学术无关,但其实都会给论文写作带来不小的启示,书中将会为你一一解答。
从一而终式写作,三步提问法,马奇故事三原则,选题四象限,兰德标题法,WSPC结构……一本书涵盖36大概念干货,从分野、风格、阅读、视角、提问、文献、论证、结构、流动、故事10个角度透析论文;《罗生门》《费马大定理》等46部电影,带你在电影中掌握写作要领;《不必读书目》《常识》《反常识》等80余本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参考书单不用愁;25幅清华美院艺术家精心绘制漫画,精准还原学生与导师的日常;还有10类短篇写作、26个辩题和问题、48次实操动手机会……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你不再因为写不出论文而掉头发的书。
2020年8月4日 想读
我们台湾这些年 豆瓣 Goodreads
我们台湾这些年
7.2 (200 个评分) 作者: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2009 - 11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2020年8月4日 想读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2020年8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