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世纪的诞生 豆瓣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作者延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最后一卷的问题意识,将“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想的对象。全书共三部,主题分别为:第一部“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第二部“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第三部“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展现了他长期以来对“短20世纪”的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社会、从政治到信仰之巨变的宏大研究。
本书为第一部。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世纪”这一新时势概念的“诞生”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世纪诞生”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一战”与“亚洲觉醒”、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在传统帝制中艰难地脱胎而出,其间国家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大众与政治,尤其是革命与政治之间上演了怎样的分合缠斗,又如何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面貌,诚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变革与革命的世纪;是激烈反对旧世界也激烈反对着自身的不断自我否定的世纪;也是将他者的历史纳入自身内部,同时将自身的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内的世纪。‘短世纪’和‘漫长的革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最显著的特质。”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国民性十论 豆瓣
作者: [日]芳贺矢一 译者: 李冬木 房雪霏 译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这是一本讨论国民性问题的专著,是日本近代以来关于“国民性”讨论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本书,历来评价很高,至今仍有深远影响。近年日本畅销书《国家的品格》在内容上就留有该书的痕迹。本书从“国民教育”的立场出发,面向日本普通人来讲述本国“国民性”之来龙去脉。全书分为十章:1、忠君爱国;2、崇祖先,尊家名;3.讲现实,重实际;4、爱草木,喜自然;5.乐天洒脱;6、淡泊潇洒;7.纤丽纤巧;8、清净洁白;9、重礼节,讲礼法;10.温和宽恕。书中虽然不回避国民“美德”中“隐藏的缺点”,但主要是讨论优点,具有明显的从积极肯定方面对日本国民性加以“塑造性”叙述的倾向。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如何优雅老去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西塞罗 译者: 王亚鸽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6
担心老去意味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活力、失去健康,甚至可能失去理智吗?西塞罗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在《如何优雅老去》一书中,伟大的古罗马演说家和政治家西塞罗雄辩地描述了如何使后半生成为人生中*美好的部分。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讲述风格、内容丰富的详尽介绍,直面人们对变老的*大恐惧,并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为什么这些担忧被夸大了——或者完全搞错了。蒙田说阅读西塞罗的这本书“让人有变老的欲望”。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晚年曾多次读过这本书。
今天,在一个痴迷于徒劳追求青春的世界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西塞罗的智慧。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千年 豆瓣
The Year 1000: What Life Was Like at the Turn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作者: (英) 罗伯特·莱西 / (英) 丹尼·丹齐格 译者: 张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公元千年,东方的中国正值北宋,距离金兵南下、靖康之变还有127年。公元千年,在东方的英格兰,距离罗马人撤离已近六个世纪,距离阿尔弗雷德大帝去世已逾百年,距离诺曼人的征服还有六十六年。 本书以一部得以幸存至今的日历为切入点,着力于复活千年之际英格兰世界。作者访问了包括历史、考古、艺术学家在内的专业人士,针对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人的精神信仰、日常饮食、城镇贸易、医疗手段、爱情生活等方面,以生动活泼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呈现了那个世界,以及在其中耕作、行走、交谈、争执……的人们的面貌。读来轻松流畅,生动有趣。
2020年8月1日 想读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 豆瓣
With the Old Breed:At Peleliu and Okinawa
作者: (美国)E.B.斯莱奇 译者: 张志刚 译林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战争史学家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称赞本书为20世纪一流的五部战争史诗之一。二战亲历者、美国海军陆战队员E.B.斯莱奇饱含血泪地追忆了1944年底和1945年春天,贝里琉与冲绳战役激战的恐怖场景。E.B.斯莱奇出身于亚拉巴马州,心慕于美国建国和西部拓荒时期的英雄,在珍珠港事件后,毅然加入著名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并被分至5团3营。他在随身携带的一部《新约》上,简单地如实记录下一名普通士兵,在炮火纷飞的太平洋战场上所经历的一切。在战场上,他学会了仇恨和杀戮,也时刻感受到战友之情。他的人生从此被彻底改变。汤姆•汉克斯与斯皮尔伯格继《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之后再度联手,以本书为蓝本,斥资2亿美元巨资打造史上zui贵剧集《血战太平洋》。
【名人评价及推荐】
教他们战斗的不是教官,而是敌人。在战场上,他们学会了像敌人那样去战斗。
——斯皮尔伯格
因为这本书,E.B.斯莱奇成为一个传奇。他是一个纪实者、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故事叙述者,他将太平洋战争的恐怖、野蛮、极端,以及战斗中zui可贵的战友情谊,展示给我们这些从未亲历过战争的人看,让我们身临其境。
——汤姆•汉克斯
【内容简介】
珍珠港事件后,E.B.斯莱奇进入亚拉巴马州的马里恩军事学院就读。1943年,20岁的他违抗父命,执意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因为“晚了就赶不上参战了”。作为一个60毫米迫击炮手,斯莱奇亲历了贝里琉和冲绳战役,虽然此前经过了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但贝里琉登陆仍让他感受到了强烈震撼。冲绳的激战又令他陷入生死考验。战争间隙,他在随身携带的一本《新约》上做了大量笔记,后整理成本书,并zui终成为2010年美国HBO战争剧《血战太平洋》的拍摄蓝本之一。战后斯莱奇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2020年8月1日 想读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豆瓣
Helmet for My Pillow: From Paris Island to the Pacific
作者: 【美国】罗伯特•莱基 译者: 王瑞泽 译林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本书从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了太平洋战争的诸多场景与细节。与全局视角不同,全书以个人回忆为基础,特色在于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挖掘,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作者身为太平洋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前线战士,同时也有着良好的智识水平:入伍前曾在纽约大学就读,退伍后发展成战争史学者,这就保证了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更与反思和升华相结合。
根据史料记述战争是惯例,军官们从个人角度描述战争也属常见,但普通的海军陆战队员将个人对战争的印象付诸文字是罕见的,因而珍贵。作为Di一手材料,本书是重访历史的起点,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文献。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这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小说。罗伯特•莱基所描写的主题始终是太平洋战争中纯粹的人的感受,全书尽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幸存者的精彩描述。
——汤姆•汉克斯
【内容介绍】
自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上的新兵训练始,作者罗伯特•莱基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zui为惨烈的几场战役,历经艰险,九死一生。战争之惨烈与残酷深刻地影响了莱基。受伤退役后,莱基决定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于是写下了这本书,后成为2010年美国HBO迷你战争剧《血战太平洋》的拍摄蓝本之一。
莱基讲述了自己在海军陆战队Di一师服役的经历,以及瓜岛之战、新不列颠之战、贝里琉之战等几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身为枪林弹雨的亲历者,作者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却又无比真实。其中关于战争的内容少见视死如归的冲锋陷阵,多的是对敌我双方阵亡士兵的同等悲悯,以及作为纯粹的人的士兵在战争中真切的迷惘与恐惧。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如果宇宙可以伸缩 豆瓣
The Zoomable Universe
作者: [英]凯莱布 • 沙夫 (Caleb Scharf) 著 / [英]罗恩 • 米勒(Ron Miller) 绘 译者: 高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 4
浩瀚的宇宙如何形成?
万物遵循着何种秩序?
生命的起源和构成是怎样的?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存在平行宇宙?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
宇宙如何影响我们看见现实的方式?
……
《如果宇宙可以伸缩》将会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
 屡获大奖的天体生物学家凯莱布·沙夫利用前沿科学技术,从可观测宇宙的极限开始, 以1027到10-35米的距离,通过63个不同尺度进行观测,穿越大约930亿光年,展现了全部已知的现实宇宙和可想象宇宙的范围;并结合广受好评的艺术家罗恩·米勒的100多幅精美原创插图和信息图,带领读者走进一场史诗般的视觉穿越之旅。
 《如果宇宙可以伸缩》在星系、恒星和行星、海洋和大陆、植物和动物、微生物、原子,以及许许多多其他事物之间实现了穿越,最终到达亚原子世界。在那里,时空结构本身混淆了所有已知的物理规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和想象。
2020年8月1日 想读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豆瓣
European History, 1878-1923
作者: [英]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 译者: 吴赵萍 华文出版社 2020 - 9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一战”为何爆发及战后如何重建》是欧洲著名的外交史学者、现代外交史学的重要奠基人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的代表作品,始于1878年《柏林条约》签订,终于1923年鲁尔危机,详细讲述了欧洲四十五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深入解读了巴尔干危机、“一战”、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欧洲失败的战后重建始末。作者带着深沉的感情,理智的思考,描绘了欧洲列强贪欲膨胀、走向战争,胜利国对战败国实行侮辱性的、敲骨吸髓式宰割,战后欧洲强国失去理性、陷入疯狂,从而使欧洲不断陷入恶性的至暗时刻的画面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巴别塔之后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乔治·斯坦纳 译者: 孟醒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也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部力著,涵盖语言学、文学、哲学、艺术甚至科技及生物学领域,可谓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的一项总体研究。
2020年8月1日 想读
罪行海洋 豆瓣
The Outlaw Ocean: Journeys Across the Last Untamed Frontier
作者: 伊恩.爾比納(Ian Urbina) 译者: 林詠心 麥田 2020 - 7
★2019/08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入圍2019英國「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圖書獎
全球首部!實地全面採訪海上非法活動的驚人調查報導
「殘暴才是唯一秩序,貪婪與恐懼則是唯一激發人們行動的因素……歡迎來到法外之海!」
非法捕撈、人口販運、奴役與私掠、漂浮妓院、海盜、
違法傾倒、捕鯨船、被遺棄的船員……
這不是一場時光之旅,而是令人不忍卒睹的現在進行式!
🔛悲慘世界的海上版!
※《紐約時報》記者、普立茲獎得主伊恩.爾比納在四十個月間,
走過二十五萬一千哩、坐了八十五趟飛機、踏上四十個城市、五大洲,並且橫渡五大洋與二十片海域,
在海上航行超過一萬兩千浬調查與揭祕那些幾乎是隱形的工作者──海上奴工的悲慘生活,
為這個離岸世界做一系列報導。
※2019.8月亞馬遜書店最佳選書 #TheOutlawOcean
要在這個連結愈來愈緊密、人口過多的地球上消失是愈來愈困難了,所以如果你感覺被困住,或許你應該買一艘船。地球五分之三的表面是被水包覆,海洋之遼闊,讓任何人似乎都可以不計後果地帶著任何東西逃離。公海上始終存在著違法行為,而「普立茲調查報導獎」得主伊恩.爾比納便乘風破浪去發掘之。爾比納為了一項危險的任務環遊世界,跳上船去搜集幾乎任何想像得到的可鄙人類活動。在《罪行海洋》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充滿了走私客、人口販運者、海盜、盜捕者、偷渡客、僱佣兵與污染者的故事。這個主題包括了通常是壓倒性的災難崩壞:人、環境、邊界與法治(或至少是人們對於法治的幻覺)。在南冰洋嚴酷的環境,爾比納登上一艘維持警戒的船,跟隨一項長達數個月追捕惡名昭彰之非法漁船的行動。在泰國海邊港口的妓院裡,被販運來從事性交易的賣淫者吸引著船上被奴役的漁工們。私人「保全」的軍隊在海上軍火庫打發時間,等待下一趟非正式的部署。這些罪行或許看起來孤立且遙遠──或者說滄海一粟──但是它們並非憑空出現,也不是毫無代價的;這些罪行支持著每天在政府、在商業活動中,以及我們在家中所做出的選擇。《罪行海洋》具有啟發性、駭人且經常令人沮喪,但它也是獨特的、極為重要且奇妙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部作品。──瓊.佛羅(Jon Foro),亞馬遜選書主評
►►陸地上的每個角落都由某個政府宣稱主權,但是汪洋大海呢?
仍是一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前沿地帶。
地球有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而大多數水域都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
一切發生在大海上的事,有的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
全球有超過五千六百萬人在漁船上工作,
另有一百六十萬人在貨輪、油輪、貨櫃船與其他類型的商船上工作。
然而,那是一個殘忍的地方,反烏托邦之地。
當海洋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時,
對一群被水困住的苦囚而言,這片離岸世界卻是一座沒有阻礙的巨大監獄。
《罪行海洋》是一本結合了報導文學與驚駭冒險故事的著作,將不同層面的海上法外領域緊密聯繫一起,融入具有力道的故事之中。伊恩.爾比納遊歷地球上那些最不受管治或不可管治的地帶時,亦帶領讀者穿過一個異乎尋常的悲慘世界──那裡有容許奴役漁工的船公司、警戒的生態環境保護人士、趁火打劫的小偷、唯利是圖的航海者、目中無人的捕鯨船、追討人、漂浮妓院、海上墮胎診所、違法傾倒污油者、難以捉摸的非法捕魚者、被遺棄的船員、漂泊的偷渡客、「神奇管線」(讓船隻使用過的廢油與其他骯髒液體消失)──令我們遇見各種魑魅魍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將那些原本對我們來說只是數據的事物擬人化,距離也更加接近。
在這部步步驚險萬分的紀實報導裡,更著重陳述那些浩如煙海的、未加制止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與傷亡。這些犯罪行為從人口販運到毒品貿易,再到環境污染,全部涉及。雖然現在全球經濟比以往更依賴四百多萬艘漁船、小貨船,以及十萬艘運載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全球商品的大型商船,然而,法外之海是真實的,就像它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狀態,而直到我們開始正視這項真實之前,我們可能始終忘了馴服或是保護這片邊境。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历史学研究 豆瓣
作者: [意] 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 译者: 王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收录了古典历史学巨擘莫米利亚诺《古典学研究史论文集》中的13篇文章,对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历史进行了独到的观察,以理解和评价希腊罗马史家与研究古代史的现代史家的成就和贡献。莫米利亚诺不仅讨论了吉本、乔治·格罗特、弗里德里克·克罗伊策、M.I.罗斯托夫采夫、兰克等现代史学家的古典历史研究,还对古代史学对战争原因的分析、希罗多德在史学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等问题,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观察与思考。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典史学史相关争鸣与讨论的研究者,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启蒙经济 豆瓣
The Enlightened Economy: Britain and the Industrial 1700-1850
作者: [美] 乔尔·莫克尔 译者: 曾鑫 / 熊跃根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为什么西方国家远比世界其他国家富裕?如何解释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国家收入巨增?为什么英国能够引领工业革命?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本书将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尤其是思想史结合起来,全面考察了英国在1700年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中的经济发展情况,重点论述了思想和制度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光荣革命至水晶宫博览会期间,英国经济发生了巨变。本书为理解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的非凡崛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证明了智识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虽然帝国、贸易、资源等因素都起了作用,但最重要的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创造性及其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念,影响了思想家、发明家、企业家和工匠的经济行为,从而引领英国迈入现代。莫克尔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引领欧洲其他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是因为它是思想、文化、制度和技术的最佳交汇处。如果认识不到英国启蒙时代思想巨变的重要性,我们就无法理解工业革命。
2020年8月1日 想读
极端经济 豆瓣
Extreme Economies: Survival, Failure, Future –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Limits
作者: [英]理查德·戴维斯 中信出版社 2020 - 7
在经济领域,“极端”并不仅仅用来描述我们熟悉的股市崩盘、住房危机或金融丑闻等现象,也可以用来表述某种经济体或者突发情况。本书提出了一种思考经济和社会的新方法——研究世界上最极端的经济体,从而了解人类如何应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并探寻极端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轨迹对未来具有哪些重要的借鉴价值。
为了研究极端经济,理查德·戴维斯并没有在象牙塔中对经济理论纸上谈兵,而是亲自去了难民营、监狱、灾害突发地、工业革命发源地、不平等地区、老龄化地区、科技前沿地区等9个极端经济体。通过16万公里的行程,以及对500多名当地官员、居民、罪犯等的采访,以了解和还原当地的经济、市场和生活的真实面貌,阐述了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们如何生存、重建社区、恢复经济和市场;在极端优质的条件下经济为何会走向失败;在代表未来趋势的极端经济体,人们如何应对老龄化、高科技和不平等。这些极端情况经常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忽视,但让我们看到了经济韧性背后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帮助市场发挥作用,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经济政策并指引未来的发展道路。
虽然极端情况不是经济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极端经济体中的生活在明天将可能成为常态。要想厘清这些问题,只从金融和物质的一般经济视角观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极端经济学理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经济的韧性,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人们的思想、技能和知识的力量,这也被认为是过去30年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击沉一切 豆瓣
Sink 'em All
作者: (美)查尔斯·A.洛克伍德(Charles A. Lockwood) 译者: 刘杨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8
【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亲笔书写】
洛克伍德是一名出色且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深受官兵拥戴,官兵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查理叔叔”。作为亲身参加战斗的部队领导,他熟悉艇员和潜艇,主张任用年轻军官,发明了有效使用潜艇的战术,主持测试并改进了鱼雷,使“沉默的舰队”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本回忆录真实反映了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英勇豪迈的战斗面貌。
【一份惊心动魄又幽默风趣的作战报告】
美军潜艇如何秘密渗透到敌占岛屿,实现暗中侦察;打算采用何种手段对付敌人布设在水道的雷障……除了此类正经的作战记录外,“查理叔叔”还不时地用风趣的语气聊起潜艇上的古怪见闻,比如:某个漆黑的夜晚,“长尾鲨”号和一艘日本巡逻艇在几乎迎面撞击时才发现了彼此;一艘美军潜艇潜入了东京湾,顺道用潜望镜观看了靠近海岸线的某条赛道上的赛马比赛;一名水手在潜艇上切除了阑尾;“皇后鱼”号严重失误,用鱼雷击沉了载着国际红十字会官员和日本沉船幸存者的日本船只“阿波丸”号,等等。
【丰富的原始资料让重塑历史成为可能】
本书关于潜艇指挥官的描述,来源于对日作战期间的真人真事。部分内容援引了由作者的秘书及其继任者收集整理的潜艇部队战斗巡逻报告、《二战期间潜艇部队战损》手册以及《二战潜艇战史》中的原始资料,为了核实人名、日期和事件细节,书中也引用了一些作者本人的日记和个人文件资料,以此说明战争的过程。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独狼战术”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沉默的舰队”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国防军 豆瓣
作者: 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译者: 胡毅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8
【审视德军高层决策过程的戏剧性】
对于一场败局已定的战争,德军的指挥官们为什么还在坚持?奇蒂诺通过他备受推崇的敏锐分析,描画出严峻的德国军官团群像,纠正了长期以来将每一处决策错误都归咎于希特勒的倾向。奇蒂诺指出,希特勒做出的每一个有缺陷的决定,都在陆军军官团中拥有强而有力的支持者,这些决定包括守卫突尼斯、进攻库尔斯克后又停止、放弃西西里岛,以及举起意大利这双“靴子”砸向自己的脚趾。这些由生动段子构成的快节奏描述,在有史实依据的基础上,保留了阅读的趣味性,使个性分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评析困难层出不穷的战场形势】
在历史上一直围绕运动战建设的德国国防军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拖入防御战,它会如何应对?德军的指挥官们已经和英军打了三年多,和苏军打了一年半,对这两个对手的习惯和套路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他们会如何看待他们的新敌人——美国军队?当时的美军拥有深不可测的资源底蕴、崇尚火力的作战学说以及国防军无法企及的机械化水平,是德国国防军未领教过且实力不相上下的劲敌,德军又将如何应对这个战场上的新挑战?奇蒂诺从每个作战国家的角度审视这些交战,娴熟地确立起各条战线间的互动关系。
【一部比一部精彩的“国防军三部曲”】
除《国防军:第二部.节节败退,1943年失败的战争》外,作者还创作了两部基于同一题材的著作:《国防军:第一部 . 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国防军:第三部.垂死挣扎,1944—1945年德军历次战役》,这三本书有别于“一般性”的历史介绍,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佐证资料与经过推敲的“奇蒂诺观点”。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有必要去读一读。
《国防军:第二部 . 节节败退,1943年失败的战争》是“国防军”系列的第二本,本书以生动、细致的方式记录了1943年中的重要战役——盟军在北非登陆、冯·曼施泰因将军在哈尔科夫前线组织的大反攻、德军在卡塞林山口的进攻、坦克和军队在库尔斯克展开的史诗级战斗、苏军在奥雷尔和别尔哥罗德进行的反击,以及盟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登陆等等。通过这些事件,奇蒂诺揭示了德国国防军这个为暴力侵略而配置的军事机构如何在局势逆转时做出反应;在1943年,他们明明拼命地防御着,为何处境却愈发糟糕;在物资与人力方面皆占优势的盟军,为何也没能在1943年取得更大的战果。奇蒂诺熟练运用他那备受推崇的敏锐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国防军这支精锐的部队是如何在劣势下作战的,希特勒的军官团在与英、苏军队展开过残酷对抗之后,又会如何看待新参战的美国军队。
2020年8月1日 想读
抢救与杀戮 豆瓣
Crossings: A Doctor-Soldier’s Story
作者: [美]乔恩·科斯铁特尔(Jon Kerstetter) 译者: 黄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讲述了不太可能经历的、充满力量的人生。科斯铁特尔的生命故事是不平凡的。他一生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被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跨越所标记:从平民到医生再到士兵;在抢救与杀戮之间;在同情与憎恨之间。身为印第安人,他在威斯康辛州奥奈达保留区的贫苦单亲家庭长大,努力进入白领阶层后,在所有人都泼他冷水时下定决心一圆儿时梦想,奋力进入大名鼎鼎的梅奥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顺利毕业并如愿成为急救医生的他,为了贡献所长,主动投身国际人道救援工作前往卢旺达。
这样一个从小就梦想成为医生的人,却在四十二岁时投效了军队。战场上,军人和医生缺一不可。他前往伊拉克执行过三次战地任务,然而,作战医学的艰难之处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该抢救,也不是所有生命都能得救,但军事教科书从没教过军医该如何自处。然而,战争只是科斯铁特尔斗争的开始。他从伊拉克回国后患上了中风,这导致了严重的认知和身体残疾。多年来,他在康复过程中饱受几乎无法忍受的疼痛的折磨,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意味着他要克服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感知极限,重获新生。这不仅使他把写作作为一种职业,而且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康复意味着接受一种新的身份,这种接受必须像获得战场上的胜利一样顽强地争取。
2020年8月1日 想读
高远之见 豆瓣
High Minds: the Victorians and the Brith of Modern Britain
作者: [英]西蒙·赫弗 译者: 徐萍 / 汪亦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在《高远之见》中,西蒙•赫弗探究了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发生的剧烈转变。从贫困和骚乱到进步与繁荣,这个国家不仅因工业革命而焕然一新,也在政治、教育、女性权益和工人阶级等领域新思潮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头换面。政治家、慈善家、作家和思想家的卓越工作,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种转变。
通过深入分析新思潮的诞生,详细阐述美学议题如何引发更广泛的讨论,本书追索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广泛考察了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观念之争,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营造的伟大社会工程。一个卓越时代的万千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们有着细微差别,却无疑彰显了这个时代的士气民心。如作者所言,正是维多利亚“英雄”对完美的追求,加速了现代英国的诞生。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外交的本质 豆瓣
作者: 〔瑞典〕克里斯特·约恩松 / 〔瑞典〕马丁·霍尔 译者: 肖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第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第三,从最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2020年8月1日 想读
纳粹德国史(第四版)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作者: (美) 约瑟夫·W.本德斯基 译者: 王光华 / 王玉青 中信出版社 2020 - 7
1.纳粹德国史经典著作,修订至第四版,增添新近研究成果
关于对纳粹德国战争罪行的审判、及关于当代德国对第三帝国的历史记忆,第四版在此前版本的基础上提供了新的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此外,第四版还进一步扩展了覆盖范围,将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纳粹统治时期受迫害群体纳入探讨。一系列新研究成果使得进一步明晰和强调纳粹主义与保守主义在意识形态及政治立场上的区别尤有必要。只有认识到这种重要区别,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新兴政治运动本质之所在。
2.抓住纳粹主义的本质,对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手段、掌权过程有独特阐释
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一般性知识,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纳粹为何能够成功、又为何会最终走向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曾经在俾斯麦卓越引领下的国家,会实施希特勒如此不计后果的外交政策?为什么纳粹主义吸引了那么多的人?纳粹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么?本书通过对第三帝国的起源与历史系统全面的考察,抓住纳粹主义的本质,试回答这些困扰人们多时的问题。
3.戏剧性叙事与重点问题分析相结合的历史写作典范
本书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特征是其材料编排与写作风格,它把讲故事一般的历史叙述、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结合在一起,又对纳粹主义的起源、本质及其后果作了易于理解的阐释。无论是学生、普通读者还是历史学家,对于正在寻找一本关于纳粹德国这一主题的简洁、但囊括所有重要问题的著作的人来说,本书是一个佳选。
4.书后附加影片清单,给予读者全面的资料
本书附笔者推荐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清单,这些影片有的直接源自纳粹时代、有的是战后以第三帝国作为历史体裁的作品。这些影片结合书中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场运动的本质及其骇人后果,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1930年代开始,贯穿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期间对纳粹主义各种各样的反应、理解纳粹德国历史遗产对当代德国的影响、理解关于历史记忆的各种论争。
纳粹德国从1933-1945年,仅存在了12年,纵览德国历史及整个世界现代史,纳粹时期在其中只占了极短暂的一瞬,但正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纳粹发动了世界大战、进行了种族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因此有关纳粹兴起的根源,其本质特征,演进的过程,一直是学界和社会研究和反思的大问题。
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一般性知识,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纳粹为何能够成功、又为何会最终走向失败。为什么纳粹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攫取国家权力并在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实施残暴政策?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曾经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国家,会实施希特勒的不计后果的外交政策?到底什么缘由,导致广受世界尊敬的冯·洪堡的人文教育理想,如此轻易地被反智主义和仇恨宣传所取代?为什么纳粹吸引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德国人未能阻止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纳粹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吗?是德国历史遵循其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吗?是德国独特民族性格的彰显,还是一系列特殊的历史及社会环境因素的结合导致的?
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写作本书,综合了令人激动人心的叙事和犀利的分析,提供了对第三帝国兴亡的权威叙述。在第四版中,作者纳入了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对战争记忆、犹太受害者问题的新的分析。切入了纳粹德国内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再次强调了种族意识形态在推动纳粹的残暴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剖析了纳粹统治下人们的现实困境和道德选择。无论是学生、普通读者还是历史学家,都会感到引人入胜。
2020年8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