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在我曾经最美的时候 豆瓣
わたしが一番きれいだったとき:茨木のり子詩集
作者: [日]茨木则子 著 / [日]谷川俊太郎 编 译者: 熊韵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内容简介】
《在我曾经最美的时候》是日本现代诗坛最具代表性的女诗人、被誉为“日本现代诗的长女”的茨木则子首部简体诗歌精选集,囊括了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展现诗人内心的不同面貌。
代表作为《不去倚靠》《在我曾经最美的时候》,或创诗集日本畅销纪录,或被改编为民谣,均为一时之热议佳话。谷川俊太郎认为其诗境升华之作是其死后出版的《岁月》,其中有不少满怀深情写给自己丈夫的诗,是大我小我完美融合更为鲜活的杰作。以上作品均由谷川俊太郎亲自编选收入本书。
……………………
当投向天下与国家的视线转而倾注到所爱之人身上,包含“小我”使茨木女士的“大我”变得更加深刻与宏大……这其中栖息着更鲜活的茨木女士。
——谷川俊太郎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冷戰、霸權秩序與兩岸外交 豆瓣
Cold War, Hegemonic Order and Cross-Strait Foreign Relations
作者: 蔡東杰 暖暖書屋文化 2019 - 5
中國三部曲 THE CHINA TRILOGY
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我們既須探究其內涵,更需要積極尋找更有意義的客觀切入點,纔能深入理解其未來前景。
本系列將透過兩千年、四百年、一百年之不同長度視野,由「大歷史」角度重構中國歷史進程。
本書即為此系列之第三部,將目光拉至最近的過去,兩岸關係雖是中國問題核心所在,實則卻僅是全球結構下的因變數。本書將嘗試解析以下疑惑:究竟冷戰如何奠下當前兩岸互動之基礎?以美國為中心的冷戰秩序又如何影響其間曲折起伏?我們又應如何放眼未來?
回首對峙七十年,聚焦關鍵歷史轉捩點
從全球宏觀視野切入,展望兩岸現在與未來
起自一九四九年之中國外交史(或兩岸之對外關係)所以具有特殊性,至少直到二十世紀末為止,原因主要來自兩岸之間因競逐單一主權與正統性所引發的對立、衝突與相互牽制。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承緒中國自清季以來的國際弱勢地位,此期間之衝突緣由,最初雖基於不同政治團體為爭取統治權所致,外部因素(特別是若干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強權國家)所佔之關鍵地位實不容忽視。
隔海相望七十年,除了就是兩岸關係,還能從甚麼角度脈絡來觀察?與兩岸分治同時開展的全球冷戰,提供了何種時代背景?作為戰後雙強,美國與蘇聯的對抗又扮演何種角色?隨著冷戰終結,兩岸面對的又是甚麼樣新結構?本書將透過若干關鍵轉折,娓娓細數這一段漫長曲折之歷史進程。
列寧(Vladimir Lenin):
到歐洲去的捷徑,是經過北京和加爾各答。
羅素(Bertrand Russell):
既然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即使中國人不對其他國家人民產生影響,中國問題本身也是個意義深遠的問題。
杜魯門(Harry Truman):
除非我們強烈支持中國,否則蘇聯將在遠東取代日本的地位。
毛澤東(Mao Zedong):
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
尼克森(Richard Nixon):
美國的任何亞洲政策,都必須切實掌握中共存在的事實。從長遠觀點看來,不能永遠讓中共隔離於國際社會之外。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历史研究(上下卷)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 / D. C. 萨默维尔 编 译者: 郭小凌 / 王皖强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在本书中,汤因比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
A Mad Catastroph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历史理性批判手稿 豆瓣
作者: (德)狄尔泰 译者: 陈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是威廉·狄尔泰的哲学名著,也是历史解释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书探讨历史及其生产系统、人文科学的基础和范畴等问题,狄尔泰的重要突破在于研究人类产品不一定统统需要追溯其生产者的心理世界。虽然我们仍旧会研究一位艺术品的作者,但这并不是理解该艺术品的首要途径。的确,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可以有自己的生命;它本身可以成为一个生产系统,从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创造出日益深刻的意义。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老年实用手册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宗泽亚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7
专为老年群体设计
将老人挂心之事悉数制成表格
一部可以赠予家中老人的贴心之作
双色印刷;附赠密码本、自书遗嘱套装
◎ 编辑推荐
您可曾注意到家中老人或许有隐隐的焦虑?
您可曾在老人试图安排后事时,
打断对方的讲话并转移其注意力?
但如果这些正是老人所关心和记挂的呢?
本书专为老年群体设计, 将老人挂心之事悉数制成表格,
是一部可以赠予家中老人的贴心之作
老人在此可以回忆过往 ,记录重要人生信息,
提前安排晚年生活、财产管理、医疗照护、遗嘱、葬礼等事务——
1、我的一生和家庭
我有怎样的生平和品性?亲属和婚姻状况如何?
2、我的金融账户
我有哪些财产和投资项目?生活费用状况如何?
3、我的生前预嘱
我有何重病、希望何人照护?遗留物品如何处理?
4、我的葬事安排
我希望选择何种形式的葬礼?通知何人参加葬礼?
5、我的速查表
出门要随身携带哪些物品?是否有紧急联络电话?
◎ 内容简介
《老年实用手册》是一部帮助老年人归纳自己人生的指南。全书采用简单易懂的表格形式,引导老人完成整理人生的功课。依照各章节,老人能畅快地记录个人各方面的信息,回顾一生的经历,同时对晚年生活、财产管理、医疗照护、遗嘱、葬礼等大事提前做好安排。本手册另配备《我的密码本》和《自书遗嘱套装》两个附件,方便老人记录重要的财产和遗嘱信息。这部形式新颖的实用手册将带给老人对生命的全新思考。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男公关 豆瓣
作者: 方刚 群众出版社 2012 - 9
《男公关》内容简介:“男公关”或曰“公关”、“公关先生”,是休闲娱乐界“业内”常用的说法,在该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他们是向女人出卖性服务的男人,一个神秘的人群。《男公关》一书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著名性学家方刚博士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下半部分是田野调查式的考察笔记,更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男公关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近年来,大众传媒中时常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偷窥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性学家方刚深入深圳一家夜总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与多位男公关朝夕相处,零距离观察与体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方刚的研究兴趣在于正确解析当前中国的“性变革”,而男性性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变革”的产物。以方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性学家,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性变革”的研究,强调性人权,强调性与别研究的综合。第三代性学家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性学研究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部书在写作和出版前受到李银河、刘达临、马晓年、阮芳赋、何春蕤等著名性学家的格外关注,或予以指导,或提供研究方便,或撰写推荐语,均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该书不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且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转型与经济学 豆瓣
Transition and Economics
作者: [比] 热若尔·罗兰 译者: 张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过去十年间最主要的经济事件之一。它不仅影响了约16.5亿人,而且把经济学的关注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合同及其制度环境。转型经济研究表明,制度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制度的演进取决于初始状态和持续的政治上的支持。与早期的转型经济学文献把关注点集中在所谓“华盛顿共识”上不同,本书对当前研究提供的综述分析了不少转型实践新提出的、而已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回答的问题。本书分为三编。第1编考察政治程序如何对大规模改革作出动态决策。第2编考察在市场缺位的情况下自由化对一般均衡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第3编考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比较了私有化、结构重组和金融改革的作用。本书虽然着眼于转型经济学,但与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司金融等等密切相关。热若尔.罗兰是比利时人,现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从休克到治疗 豆瓣
作者: (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得克 译者: 刘小勇/应春子/纪志宏/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 6
本书作者将独联体和东欧各国90年代的改革历程称作“后社会主义”,在本书当中,作者试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市场化转轨中诸多问题的答案有赖于政策的设计,围绕这一基本观点,作者探讨了市场化转轨进程中的政策得失,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意见和丰富的资料。作者还详尽地分析了私有化和休克疗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激进的私有化持保留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长达一百多页的篇幅附录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1990-1998年的相关经济指标,并对1999-2002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数据上的预测。这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难得的资料。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中国经济 豆瓣
作者: 蔡昉 林毅夫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阐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著作。为了配合高校经济学课程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本书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的体例。本书由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最活跃的经济学家创作,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难题。资料翔实,列有大量的专题,对国内外不同的观点及中国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述。本书配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课件。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豆瓣
Whither Socialism
作者: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译者: 周立群 / 韩亮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帕萨·达斯古塔在评论本书时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创新在于他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非对称问题。本书在探讨现实公共组织这个古典问题时,运用这个理论创新对它进行了阐释。从深度和广度看,我们可以从这部优秀著作中汲取的营养并不亚于当代最杰出的社会思想家的著作所提供给我们的养分。该书反映了近些年来经济学新发展在经济转型问题上的应用。这是一部研究转型经济的重要理论著述。"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豆瓣
作者: 陆南泉 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我国长期从事苏-俄经济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陆南泉教授的最新专著,较系统与详细地论述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与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看法。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历史跨度长达90年的关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的论著。该书对研究苏一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贫穷的终结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萨克斯 译者: 邹光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休克疗法”之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列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萨克斯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的宏伟蓝图。他20年来致力于在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类福利的事业,他所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是长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乔治·索罗斯
萨克斯是个异数,既以理论研究闻名,也因成功帮助穷国致富的社会工作而著称。在这本期待已久的精彩作品中,他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从作者和他的书中可以读到的是:才华横溢、热力四射、心存乐观、时不我待。——《经济学人》
近250年来,世界人口和人均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但直到今天,仍有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被困于贫困陷阱之中,每年有800万人因极端贫困而死。
萨克斯教授曾直接参与联合国千年计划等重大社会改革项目,对当前世界的贫困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指点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向我们逐一剖析了导致贫穷的不同成因。不像学院派经济学家只顾沉浸于数字与图表,在萨克斯看来,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
望闻问切之后,萨克斯更对症下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令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
贫穷并非与生而来,私人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补充,加上更为和谐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惠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起火的世界 豆瓣
(美)蔡美儿
作者: 蔡爱眉 / 刘怀昭 译者: 刘怀昭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3
《起火的世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深入浅出地向美国外交政策背后肤浅而又危险的臆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或者文化传统应为其与民主的结合提供前蝗,当这一点被置若罔闻,就像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政策强迫我们的同盟者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时,蔡爱眉所揭示的内容意义尤为重大。
美国胡佛研究所 托马斯·索厄尔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平+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要肩负更多社会责任——退一步说,至少美国与整个西方不应在今天向非西方世界全力推动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应该推动毫无限制的、一夜之间的多数人政治。
本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地区构成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卡赞斯坦 译者: 秦亚青 / 魏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是一本有关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最新著作,它指出“多孔化地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的重要特点,并从技术、对外投资、国内政治、国际安全、文化外交等角度系统探讨了欧洲和亚洲两在地区的权力变化特点及其融合程度,并指出了这种多孔化地区与美国帝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自我耗竭式演进 豆瓣
作者: 玛利亚·乔纳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1
本书引入互动式政党-国家模型(IPS),分析比较政党-国家体制及其转型的自我相似性,对匈牙利、罗马尼亚、中国进行了比较分析。
引言
缩写
第一部分 政党—国家的结构与动态运行:IPS模型
1 社会主义体制运行及变迁的理论与比较观点
2 构建互动式政党—国家(IPS)模型的方法论
3 政党—国家的结构
4 政党—国家的动态运行
5 政党—国家结构及动态运行上的自我相似性
6 分歧的结构及动态运行背景
7 自我再生产的特定模式与转型的路径
8 IPS模型动态框架中的术语解释
9 基于IPS模型挑战有关改革的比较观点
第二部分 政党—国家从诞生到转型:罗马尼亚、匈牙利与中国
……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升级版) 豆瓣
作者: 秋叶 黄晓敏 中信出版社 2020 - 6
一直在答疑、从不知疲倦的秋叶大叔,曾为几十万名大学生答疑解惑。回答问题之余,秋叶大叔发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不如帮助大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有所行动。这次,秋叶大叔联合黄晓敏(网名大头敏)对老版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做了全面调整,使其从原来的十章内容变成大学生非常关心的六大话题(专业选择、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友情爱情、毕业规划、自我管理)。对于每个话题,作者都想给大学生更接地气的案例、更好理解的思考方式和更具时代感的行动方案。本书会在不同的章节穿插秋叶和大头敏的经历、对话,希望这种写作方式也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2020年7月31日 想读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豆瓣
Language and Power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作者: (美) 帕特里克·J.格里 译者: 刘林海 中西书局 2019 - 7
本书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中世纪史教授帕特里克·J.格里于2010年5月在耶路撒冷进行的“纪念梅内姆·斯特恩”历史讲座上的讲稿结集。书稿从欧洲各国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以外的“方言”)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新兴世俗欧洲的方言与世俗权力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语言历史,以及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认同乃至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彼此争夺的过程。
2020年7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