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20年8月4日 想读
高考作文实战实训 豆瓣
作者: 陈建新 / 胡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写作教学与高考作文测评
一、个人审美体验情境中的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
二、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实用类写作和论述类写作
三、学科认知情境中的多种类型写作
2020年8月4日 想读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豆瓣
近代中国の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会
作者: 佐藤仁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王汎森——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少从在地的眼光出发,讨论地方上的变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国家的变化。即使有,也都是从动乱时代的材料与状态着手,对于非动乱时代的状态了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谈近代中国乡土意识的书,便是由“下”而“上”出发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书,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而且尽力掌握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这些势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现实利益的,它们层层套叠又循环取利,构成了一幅色块斑斓的印象派油画。
2020年8月3日 想读
历史宝筏 豆瓣
The Precious Raft of History: the Past, the West, and the Woman Question in China
作者: [美] 季家珍 译者: 杨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20世纪初是开启中国现代性的关键阶段,本书发展了一种新方式来研究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本书聚焦于妇女问题,它意涵丰富、意义重大,代表了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悖论和政治抱负。季家珍仔细梳理了有着两千年历史并在20世纪初重获政治重要性的妇女传记的各种文化和政治用途,深入地探寻了中国人处理自己的历史和(以日本为中介的)现代西方各种方式。
她分析了各类男女行动者运用妇女传记的方式。他们利用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妇女传记来宣扬有关女德、女才和英雄主义的各种竞争性的观念,借此对中国礼教、文化遗产和国家未来提出各种竞争性的评论。季家珍令人信服地描绘了这种种不同的路径,对历史变迁做出了新的诠释。同时,她别出心裁地在每章结尾处都设置了一个对照,以突出对女英雄模范的各种表现之间的裂隙,以及这些表现和与之相应的真实妇女生活之间的断裂。通过追溯第一代中国女政治活动家、女留学生、女教师、女作家多方斡旋的生活经历,她对古今种种性别分类看待女性日常生活之作用的方式——或者说未能成功地处理女性日常生活——提出了质疑。在本书的结尾,季家珍对妇女问题在21世纪初如何继续说明中国人对过去、西方和国家的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2020年8月3日 想读
新政之后 豆瓣
作者: [美] 司昆仑 译者: 王莹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4
◎ 关于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成都这座城市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成都在中国城市之中的特殊性在何处?近现代史上有哪些人曾对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过影响?
◎ 本书既能为成都的地方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的补充和理论观点上的启发,也能扩展至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城市化的历史回望、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为美国汉学家司昆仑对成都在20世纪初期城市化发展的研究论述。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895至1937年,城市管理渐渐演变成中国的首要挑战之一,本书着重讨论了成 都两个重要的城市改革运动: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和1920年代的市政运动,在这两个运动中,警察与军阀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改革的动机不同,但都对成都的城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成都的现代城市雏形打造了基础。本书对这两波城市改革运动的分析和比较主要落脚于他们对现代中国历史和城市历史领域的重要贡献。
——————————
【名家推荐】
这本西方世界少有的关于成都城市史的研究专著,原著出版于2000年,非常高兴中文翻译版现在终于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在司昆仑1993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80年代末,当她在四川大学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便经常和她讨论这个课题,见证了这个研究进行的过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还可以看到像周善培、杨森这样的精英改良者,在成都走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个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重要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还提供了若干关于老成都的珍贵照片,是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作者)
“该书叙述分析十分清晰,充满慧见,所有的论述都依据扎实的档案和资料调查,同时在作者的阐述中,你能在每一页都感受到她对成都人的深厚情感。”
——William T. Rowe《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2020年8月3日 想读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豆瓣
作者: [英] 艾伦·麦克法兰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9 - 11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系麦克法兰现代思想家丛书中的一部。麦克法兰现代思想家丛书称得上是他毕生思考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成。2004年麦克法兰教授在清华大学有一个系列演讲,这些演讲稿后被编辑成《现代世界的诞生》,曾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的荣誉。此丛书为现代世界经典思想家的学术评传,《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为其中的册。《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主要分析了福泽谕吉众多作品中的启蒙思想,并且对其深远的影响给予了客观的评价。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日本西化的推动,几乎涉及社会每一领域。他的理念被吸收为日本的施政策略,从农耕社会走出的奇迹,在一个多方面与文明发源地不同的地方重现了。日本比亚洲其他国家更早打下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与其伟大的现代化推动者和分析家福泽谕吉不无关系。
《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讲述了福泽谕吉的一生如何致力于启蒙,倡导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以此促进国家富强。福泽谕吉的人生经历充满着巨大矛盾,他跨越了两个几乎接近不同的时代,这使他能更深入和广泛地作出对比。经由在英国、荷兰和美国的考察,福泽谕吉了解到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像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和梅特兰所认为的一样,即“第二种力量”的存在。与欧洲的启蒙者相比,他缺乏在不错方法论上的建树,但他致力于解开世界现代化的谜题,并推动现代化在日本的实现,被认为是现代日本的首席建筑师。
阅读此书,读者能够了解到福泽谕吉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博学地引用了古今众多有名人士的著作和文章片段,帮助读者还原出了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福泽谕吉的思想原貌。书里包含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多处援引了福泽谕吉同时代人对其人其思想的回忆和评述,既立体地还原了福泽谕吉的思想,也具有传记式的生动描写。所以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集描述,论述,摘引为一体的著作,兼备文学性和学术性。
本书稿内容丰富,笔法细腻,通过对十九世纪日本伟大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杰出成就、影响力和思想的重新阐述,尤其是基于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生动的文体;作者的行文方式不仅分析,论述,同时引述其他相关的文本。既涉及经济学知识,又有学术史价值。
2020年8月3日 想读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8月2日 想读
男性气概 豆瓣
Manliness
5.2 (5 个评分) 作者: 哈维·C.曼斯菲尔德 译者: 刘玮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性别中立社会”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本书被称为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什么是男性气概?男性气概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本书作者从科学、文学、政治学和哲学等多种角度审视这一人类特质,为男性气概寻求定义,探索男性气概的丰富含义,是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具有男性气概或者有这种倾向的男性当然应该读这本书;本身就喜爱或同情男性气概的女性当然也应该读这本书;与此同时,那些女性主义者或女性运动的同情者也不该拒斥它,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很多通常的女性主义者或性别问题的研究者忽略或者不愿指出的问题。
2020年8月2日 想读
爱说教的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7.5 (9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译者: 张晨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5
· 分析“沉默的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想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和权力结构
· 视野宽阔,论证充分,从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承受的身体和思想暴力出发
· 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
· 作者是美国当下极具代表性的公共作家,2004年与乔布斯一起荣获《连线》杂志Rave大奖
______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尔尼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
媒体推荐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
在这组充满个人色彩但又中立冷静的散文中,索尔尼特鞭辟入里地呈现了之前不曾被描述,甚至不曾被认识的那种熟悉的女性体验。——《纽约时报》
******
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新共和》
******
在这本通畅易读的散文集中,索尔尼特探讨了诸如性别和权力这类庞大的主题。她的文字坦诚而睿智,本书是深入探讨女性主义和当代社会议题的必读著作。——《旧金山纪事报》
2020年8月2日 想读
男性特质论 豆瓣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作者: 雷金庆 译者: [澳] 刘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7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作为一部跨文化研究的专著,以“文”、“武”的独特视角对许多传统与当代文本进行了重读与诠释,打破了以往西方对中国乃至亚洲男性特质从阴阳二元对立出发的逼仄理解。书中对近年海外汉学研究的大量成果也广有涉猎。《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所分析的文本从《三国演义》、《西厢记》到成龙、周润发的电影,不光时间跨度很大,更涵盖了文化思潮、经典文学、民间话本和电影作品等诸多体裁。《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还对海外华人进行了分析,用以审视男性特质在中国内外的发展。这本书的理论构架综合了中西的研究方法,除了本土化的社会建构分析,作者还借鉴了西方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因此,无论是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很多时候都可能觉得这本书是一部“颠覆”之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读者既有的阅读体会,使《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成为这一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中的一部独到的精彩之作。
2020年8月2日 想读
权力与特权 豆瓣
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格尔哈特·伦斯基 译者: 关信平 / 陈宗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一幅恢弘的人类社会分层的历史与现实图景
【内容简介】
《权力与特权》主要回答了社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格尔哈特•伦斯基通过辩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学科思想的的发展,勾勒了正在兴起的理论综合的框架。他认为众多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斯宾塞、萨姆纳、凡勃伦、莫斯卡、帕累托、索罗金、帕森斯和达伦多夫—— 所持的多元、矛盾的观点都可以被包含于不断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主体当中。
【本书获誉】
本书对于具有决定性后果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的一般性解释,至今依然受到推崇。着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会将伦斯基这部富于想象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视为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拉尔夫•达伦多夫,《美国社会学评论》
一次对人类不平等之因果,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基础的广泛而深远的追问……伦斯基的这部杰作指引我们穿越诸世纪到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比较社会分析方面的一部杰作。
——海因茨•尤劳,《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2020年8月2日 想读
介入的旁观者 豆瓣
Le Spectateur engagé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海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8
雷蒙•阿隆是难以归类的。作为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逆左翼知识界主导思想的潮流而动。其他方面,在对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十年代,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完成一部无可争议的科学的工作。
雷蒙•阿隆同时身为记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这部与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和精神的历程,在这段生动和激情四溢的对话中,他分析了他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希特勒的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会议,法国的崩溃,维希政权和抵抗组织,种族灭绝,冷战,以及与萨特和梅洛-庞蒂争论的问题,欧洲一体化,核子战略,阿尔及利亚和非殖民化,戴高乐主义和68年5月风暴,左翼联盟……
在这本新版的《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发现一种让自己置身于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观,一份为西方民主的辩护词,同时也洞察到一种复杂、清醒且令人感动的人格。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豆瓣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8.4 (5 个评分) 作者: 伊莱休 卡茨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本书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
2020年8月1日 想读
无知之勇 豆瓣
The Valor of Ignorance
作者: [美]荷马李 译者: 李世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无知之勇》是一本军事著作,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先例为线索,以推理方式归纳出哲学理论,并推导美国面临的威胁及其军事体制的诸多缺陷;第二部分则将第一部分推理出的原则按逻辑应用于当前形势下的美国,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地缘政治形势。
2020年8月1日 想读
繁荣的悖论 豆瓣
The Prosperity Paradox
作者: [美]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美] 艾佛萨·奥热莫 译者: 姜智勇 / 陈劲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5
全球贫困是全世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现有的解决办法过多地依赖试错,从教育到医疗,从基础设施到根治腐败。我们总是先找到需要帮助的地区,再用海量资源漫灌这些地区,然后坐等其成。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本书中揭示了一种悖论:扶贫本身无疑是高尚的,但它未能形成持续一致的结果,有时甚至把问题变得更严重——全球至少有20个国家出现了越扶越贫的情况,而且是在接受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援助之后发生的。
克里斯坦森为摆脱贫穷指出了一条更好的出路,那就是开辟式创新。
创新不仅能够造就企业,还可以成就国家。
企业迫切地需要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本书的思想可以帮助它们在曾被忽视的地方发现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机会。
《繁荣的悖论》不只是一部商业著作,它更是行动的号角,是所有追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繁荣的人们再次出发的起点。
2020年8月1日 想读
通往衰败之路 豆瓣
Licence to be Bad: How Economics Corrupted Us
作者: [英] 乔纳森·奥尔德雷德 (Jonathan Aldred) 译者: 苏京春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为什么向经常太晚来接孩子的家长收费,反而让更多家长迟到?
为什么主流社会致力于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
为什么苹果、微软、辉瑞等公司是智慧财产权法律的当代大受益者?
为什么富有的国家,有钱人越来越富有,却有更多的人需要靠救济金和食物银行过活?
为什么我们相信让富人富裕有利于经济,让穷人变富裕却是坏事?
为什么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教科书里面找不到?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富,日子却越来越难?
为什么现在好像什么都有价格,经常帮别人的人不是被认为是别有用心,就是被别人当作傻子?
为什么没钱不开心,有钱了更不开心,要不要去思考开心,是不是选对了才是开心的条件,是不是只有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才叫对,以及开心到底还重不重要?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在院子里跑着长大,而我们的孩子只能用安全带拉着长大,我们缺乏的仅仅是信任吗,又是什么让我们缺乏信任的?
有了经济学,我们的生活看上去是变好了,但过好生活的人,还是曾经的我们吗?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评价什么是“好”以及什么是“对”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祖父母一辈看来可能是愚蠢的、有害的甚至是邪恶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却是理性的、本真的并且更贴近事物的内在逻辑。乔纳森·奥尔德雷德在这本具有启发意义的书中指出,这是经济学的问题,经济学应该受到责备。
这本书生动地讲述了经济学理论家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以及从“搭便车”到“助推”等关键经济学理念如何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决策,乃至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学究竟是如何出其不意地控制我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
这本书指出,经济学正在毁掉我们。然而,一旦潜藏其中的奥秘面纱被揭开,情况就能发生逆转。那么,想要做出转变,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这本书将为你娓娓道来。
2020年8月1日 想读
焦虑的社会 豆瓣
作者: [德] 海因茨·布德 (Heinz Bude) 译者: 吴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恐惧给一个时代留下了印记。在这个时代,欧洲的右翼民粹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萎靡不振的情绪在身心疲惫的普通老百姓中不断蔓延扩散,人们都认为资本主义是各种危机的根源所在。焦虑是一种左右摇摆、根基不稳的社会的表现形式,多数人群阶层不仅感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正在遭受威胁,而且他们的未来也同样面临着一种咄咄逼人的危险。人们好像被抛进了一个不再属于自己的世界。
以恐惧的经验概念为主线,本书作者海因茨·布德对一个内心茫然、强压怒火和忧愤难言的德国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他的论述不仅以两性关系和劳动就业领域为对象,而且还把同各种政治思潮的关系以及对金融服务业的态度作为讨论的内容。
本书探讨的重点,与其说是面对一个“庞大的他者”的恐惧,毋宁说是面对自己的、我们受之诱使的、看似无限广阔的可能性的恐惧。在经过了资本主义和互联网的功能危机与合法性危机之后,那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焦虑,是一种建立在参与者个人的反应和决定基础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系统的图景。
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被什么样的新情况所左右摆布?他们在何处会感觉自己被抛弃、监护或越俎代庖?我们的自我怎样才能顶住焦虑的压力?我们的自我用什么样的规范流程和讨论方式能够与身边的其他人,就共同的恐惧话题进行沟通交流?
2020年8月1日 想读
信仰与理性 豆瓣
作者: [英]斯温伯恩 译者: 曹剑波 东方出版社 2020 - 3
《信仰与理性》是斯温伯恩有神论哲学三部曲中的第三本著作,该系列在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使斯温伯恩“一炮而红”,更激发了宗教哲学不少新的研究路向。本书内容丰富、横跨不同学科,是一本不同于一般谈论信仰的著作,它探讨的是理性在宗教信仰中的位置,介绍的是如何判别宗教信条是否理性的方法论。 在本书中,斯温伯恩力图证明用理性研究宗教信仰是可取和可行的做法。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花时间调查不同的宗教提供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哪些目标是*值得追求的。他以严谨的理性分析,论证了基督教目标的价值及其信条的可能性。
2020年8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