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爱的艺术 豆瓣
8.5 (2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2020年8月9日 想读
剑拔弩张的盟友 豆瓣
作者: 齐锡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中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不但使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和西方强国形成实质性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而且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四年中,帮助中国从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半殖民地国家跃升为世界四强之一。这个变化如何产生?其过程有怎样的特色?中美两国处理同盟关系的基本态度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对于同盟关系的效率产生何种影响?本书作者针对上述重要问题,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全面检验过去历史论著的客观性,进而提出与既有研究成果迥然不同的叙述、分析和诠释。
2020年8月9日 想读
谈往阅今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九州出版社 2012 - 3
杨奎松的著述历来以史料发掘和实证研究见长,但本书展现的,却是他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对中共党史的一些宏观思考。从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看似通俗的访谈和演讲的文字中,读者会看到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解读。
2020年8月9日 想读
过滤泡 豆瓣
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作者: [美]伊莱·帕里泽 译者: 方师师 / 杨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8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 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联网未来生态发展的愿景,而今依然能够获得广泛的共识。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关注自身的隐私保护,对搜索引擎和各类网络应用保持清醒的态度。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多方推荐
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世界,而把我们锁定在熟人邻里之间。正如伊莱•帕里泽所说的,其风险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了一个贫民窟中。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作者
“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是伊莱•帕里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案例,指出它在互联网上的出色表现将引发一场信息灾难——除非我们注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闻敏感度和进行正确的分析。
——史蒂夫•利维,《谷歌总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运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软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伊莱•帕里泽透露,风险在于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其他视角。在《过滤泡》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趋势是如何强化党派偏见和狭隘思维方式的,并指出了走向更宏大的在线视角多样性的路径。
——克雷格•纽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广告网站创始人
伊莱•帕里泽写了一本必读之书,内容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的个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图片网站和Hunch网站联合创始人
虽然你经常在网上耗费大把时间,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不了解网络的运作方式。伊莱•帕里泽的这本杰作同时做到探究真相与诠释现象,不但揭开了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谜,也说明了我们该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广场。本书读来趣味横生,让人对日常偶遇的新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尔•麦奇本,《大自然的尽头》《地球•地殏:
如何在质变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环保网站创办人
《过滤泡》展示出寓意丰富的在线设计其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如何给政治带来深刻而突然的变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联网是变革的有力工具,但变革是好是坏,取决于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觉得网络是为你打开的世界之窗,你需要浏览这本书来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作者
十多年来,反省人士一直在担心:当网络的个性化发展到极致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伊莱•帕里泽在本书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如何找回我们的自由文化》
《REMIX,将别人的作品重混成赚钱生意》作者
在我认识的对数字科技与民主程序的交互进行研究的人当中,伊莱•帕里泽不仅见解是最精辟的,其历练也无人能出其右。《过滤泡》一书挑明了计算机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户眼界,如何更能预测网友反应的。只要你关心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将何去何从,你就应该阅读本书——而如果亚马逊网站给你漏推了这本书,你就更应该详读。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编程还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揭示了个性化网络刊登新闻的宗旨:只有适合你的新闻我们才刊登。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政治头脑》作者
伊莱•帕里泽忧心忡忡。他非常关心我们共同的社会领域,认为它处于危急之中。他对互联网趋势的彻底调查让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给我讲授了很多关于脸书的事情。《过滤泡》一书必读。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脸书效应》作者
一个由熟悉的世界构成的世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学习的,隐形的自动宣传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再灌输回我们。
——《经济学人》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详细分析了每一次点击、刷新和敲击键盘如何让接下来出现的信息发生变形,由此创造出一种近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
——《纽约时报》
《过滤泡》一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问题,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垄断技术和数据时,我们如何来认知和面对这一新型的“监控”和“霸权”,这一重要的社会中介形式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挑战?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对整合型隐私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隐私主体在短期内“无感”,有时还不断主动提供伤害的资源——持续提供数据信息以促使隐私主体接受个性化服务,于是,“隐私悖论”成为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深陷其中的一个困局。
——顾理平,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互联网时代,期盼、呼吁“科技向善”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过滤泡”概念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趋利避害。
——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过滤泡》这本书重点分析搜索引擎在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探讨技术和数据利用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立法的关注点正在从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转向规制技术和数据在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相信这本书将有利于各相关群体更有效地参与到立法和监管的讨论过程中。
——洪延青,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
2020年8月9日 想读
真の仲間じゃないと勇者のパーティーを追い出されたので、辺境でスローライフ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 4 豆瓣
作者: ざっぽん / やすも KADOKAWA 2019 - 5
勇者のパーティーから離脱したルーティを追い求め、辺境ゾルタンの遺跡に人類最強の英雄達が集結する。卑劣な策略を巡らせ自らの野心の為にルーティを連れ戻そうとする『賢者』アレスと、妹の身を案じる『導き手』レッドの再会は遂に全面対決へと発展し!?世界を救う役割を強制された『勇者』である事を拒み、兄を愛し一人のルーティとして生きていく事を決意した少女による戦いの結末や如何に。宿命を背負う妹と役割から外れる事を選んだ兄。世界の運命を担った兄妹の、新たなる幸福な日常がはじまる―。
2020年8月7日 想读
逝者如斯 豆瓣
作者: 王觉非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 4
逝者如斯,ISBN:9787500641902,作者:王觉非著
2020年8月6日 想读
逝者如斯 豆瓣
作者: 赵珩 中华书局 2017 - 8
作者长于北京,因于父辈关系,自小与很多著名文化人、学者接触,八十年代以后从事文史工作,更与许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老辈文化人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如王世襄、朱家溍、翁偶虹,以及六十年代已经去世的陈梦家等。作者以沧桑笔墨叙述与这些前辈交往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既是一部师友记, 也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文化史。
2020年8月6日 想读
魔桶 豆瓣
The Magic Barrel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伯纳德·马拉默德 译者: 吕俊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
马拉默德小说集《魔桶》的味道,就像旧衣服的灰尘、梅雨天的书房……杂货店里的油盐酱醋的味道,这些气息混合成他小说的素朴的灵魂。
《魔桶》里有十三个故事,每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小小的而又极具个性的艺术品。读过此书,除了赞美,还有感恩。
2020年8月6日 想读
友军 豆瓣
Brothers at Arms:American Independence and the Men of France and Spain Who Saved It
作者: 拉里·费雷罗 译者: 李立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2017年普利策奖决选佳作!
获誉“近十多年来美国独立战争研究领域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粉碎美利坚建国神话的良心之作,完整披露被刻意掩盖两百余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真相!
一部厚重之作,解答一个存在多年的历史谜团:北美殖民地为何能够在独立战争中击败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友军:法国救星、西班牙援兵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主题的精彩历史作品,原著跻身2017年普利策奖历史类决选名单三甲之列。
作者搜集、整理、分析了大量一手史料,为广大读者叙述了一个足以戳破“美国建国神话”的真实故事。
多年来,以乔治•班克罗夫特为代表的“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宣扬的是美利坚这座“山巅之城”的与众不同,而这种独特性在建国过程中的体现,即是国父们带领民众,浴血奋战,*终击败了强大的大英帝国,取得独立。
本书作者费雷罗直言前述观点是一种神话,“所谓北美军队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殖民地属性,单枪匹马地打赢了这场革命战争并*终获得独立,这作为一种拟制的神话,从根本而言,绝不正确,更不合适”。在他看来,“真实的故事,绝非自给自足的英雄史诗……没有法国的支持,缺少西班牙的帮助,北美就无法赢得独立”。
本书基于扎实客观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纠正“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固有偏见,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状。
2020年8月6日 想读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20年8月6日 想读
诉讼的话语 豆瓣
作者: 安格尔·梅丽 译者: 郭星华 / 王晓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运用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劳工阶层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发现,在法院里使用的话语有三种:第一种主要是根据法律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法律话语;第二种是根据道德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道德话语;第三种是根据救助职业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治疗性话语。她还发现法律权利意识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通过运用法律来主张自己在邻里及家庭关系中的法律权利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国家机构的依赖。原告利用法律的象征性权力来加强自己在与熟人的纠纷中的力量,但当问题进入法院以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这种象征性权力的控制。
2020年8月6日 想读
刑法学讲义 豆瓣 Goodreads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8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2020年8月6日 想读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程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2020年8月6日 想读
读史求实 豆瓣 Goodreads
8.0 (6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这或许也是他研究历史的原则。
本书不是一部“大书”,没有一大串的目录,只有一篇篇并不算短的文章,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也没有连续性,皆不相同。如第一编“读史”中的《历史的湮没与改写》,讲的是关于1946年中共武装在安平镇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事件的始末,该事件在中国现代史或中共党史上很少提及;《政治独立的前提》则是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进行财政援助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是揭秘长征之后的中共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获取苏联援助而做的一次努力的经过。
不同的人对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例如个人情感、所掌握的资料、解读材料的角度,等等。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这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商榷,最终“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发现历史真实。第二编“讨论”便是杨奎松教授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与人碰撞、商榷的讨论性文章。如与邓野的关于中条山战役中共“出兵”之争的商榷——《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与刘统的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探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本书的第三编比较特别,所收录的三篇文章并非是针对历史事实而写,它们实际上是一篇篇书评,是对书籍作者的历史观和写作方式的评价和批评。正如所言,杨教授是一个行走在雷区、敢踩雷的学术人,对于历史和历史学,杨教授一向秉持着公允客观、求真见疑的态度,所以其才会在《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一文中,对金冲及先生作品《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一些“避重就轻”的写法和观点提出质疑,也才会对畅销一时、影响甚深的《苦难辉煌》一书做出正误之举并提出最尖锐的批评。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为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幻着自己都模样。然而当现实以这种虚假的历史为镜子,借着它反映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往前走的时候,也许前面就是悬崖深渊。
“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有资格来讨论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但无论谁来讨论这样的话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把历史真实弄清楚。……舍此即无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或教训。”作者的这一段话,或是是对书名的最好注释。
2020年8月6日 想读
韩国现代史60年(1945~2005) 豆瓣
한국 현대사 60년
作者: 【韩】徐仲锡(서중석) 历史批评社 2007
戦争と混乱、過酷な強権政治と抵抗、経済成長とその破綻。本書は、幾多の困難と屈折をくぐり抜け民主化を求めてきた韓国に住む人びとの経験を伝える。そして今なお残る過去清算問題とは何か。柔らかな筆致でコンパクトに描く韓国現代史の新たなスタンダード。
2020年8月6日 想读
美德反思 豆瓣
作者: [美]琼·哈利法克斯(Joan Halifax) 译者: 苑东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7
为什么一味地为他人着想,而忽略自我的感受,会成为病态的理他主义?
为什么对他人的痛苦共情更多,会让我们自己痛不欲生?
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尊重侵蚀了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的根基?
为什么我们时常会陷入道德痛苦之中?
为什么太投入就会让我们产生倦怠?
其实,人的精神状态宛如一个生态系统。这里的地形时而安全宜人,时而危险丛生。在相互对立事物的交汇之处,就是所谓的“边缘状态”。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五种品质——利他、共情、正直、尊重、投入,是使人类过上富有同情心的、勇敢的生活的关键,但这些“善”的行为都存在着“边缘状态”。
一旦我们学会了识别生活中美德的边缘状态,就能站在变化的门槛上,为我们的内心生活和这个我们共享的宏伟世界,创建一个清晰的避难所。我们也会因为拥有在美德的悬崖边反思的勇气,真正做到常怀慈悲,抵达行善的最高境界。
2020年8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