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解读希特勒 豆瓣
Anmerkungen zu Hitler
作者: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讷 译者: 景德详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 9
“本书力求客观、公正地解剖并评价希特勒,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翻译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但基于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哈夫讷或多或少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立场来解读希特勒的,因此书中某些论述也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的霸权观、他的战争观、他对“纽伦堡”国际法庭以“战争罪”起诉纳粹德国提出的质疑等等。这些论述存在某些主观的假设与推论,它有修于国际社会早已认同的主流看法,我们也是不赞同的。但为了保持其学术探索与研究的完整性,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与鉴别作者的观点,我们未做删节。”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希特勒的十字架 豆瓣
Hitler's Cross
作者: 欧文·路茨尔 译者: 张大军 团结出版社 2012
《希特勒的十字架》记述了在第三帝国时期,作为当时德国最重要机构之一的官方教会及其教会领袖是如何与纳粹帝国、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流合污的。德国的教会为了自我保护不惜放弃信仰原则而对纳粹妥协,最终导致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变成了象征着罪恶的纳粹图腾万字饰。作者从纳粹这段历史入手,分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智状态,向读者揭示了纳粹所造成的悲剧更深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原因。那就是国家至上的思维以及教会的盲目顺从、反动政治势力与教会的邪恶联盟,这在纳粹帝国得到了极端的体现,而且受到了教会的欢迎和支持。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对纳粹时代的研究中汲取了不少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教训。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最后一百天 豆瓣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刘永刚 重庆出版社 2009 - 3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难得有一百天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个月之内,希特勒、墨索里尼先后死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已日薄西山。
托兰以宏大的构架和深具表现力的电影场景式笔法,向人们展示了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雷马根的突破、对德累斯顿地狱般的轰炸、德国东部一百万平民的死亡、苏联俘虏对布拉格的保卫、希特勒在暗堡中的最后日子等等。
作者曾经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此外,还运用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叙述客观,文笔动人,感染力强。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德国式英雄 豆瓣
The Eagle Has Landed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克·希金斯 译者: 依廉 同心出版社 2013 - 11
无比理性,无比忠诚,可以为毫无意义的荒谬理由献身,却不能抛弃与生俱来的高贵人性。
德意志军人的悲歌。
全球累计销量5000万册,关于二战的最著名畅销小说。
现代惊险小说之父杰克·希金斯代表作。
(以下摘自作者手记)
一九七四年深秋的一个雨天,我在英国诺福克乡村寻访教堂时,意外发现一块神秘的墓碑,碑上有一个“铁十字”,碑文是用德语写成的:“库特•施泰因纳中校,以及十三位同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六日陨殁的德意志空降猎兵,长眠于此。”这是怎么回事?教堂里的人、村民们都对此讳莫如深。我揪住这条线索,不想揪出了一段惊天秘密。
这一年里,我跟数百份文件打交道,进行了十数次采访,足迹差不多绕了地球半圈。旧金山、新加坡、阿根廷、汉堡、柏林、华沙,甚至深入贝尔法斯特的爱尔兰共和军地盘。似乎到处都有蛛丝马迹,到处都有库特•施泰因纳的一些秘闻——库特•施泰因纳,整个事情的核心。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六日星期六,凌晨一点整的时候,党卫军全国领袖、全国警察总长海因里希·希姆莱收到了一条简单的电文:“鹰已降落。”这意味着,一小股德国空降兵此刻已经在英国安全着陆,意欲绑架正准备到诺福克乡下的海边小屋度周末的大英帝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本书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内容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究竟是推测,还是虚构,就敬请读者评判了……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 豆瓣
作者: 田小惠 2012
《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的目的是填补国内在战后德国战败赔偿问题研究上的空白。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关于日本的战败赔偿问题,而对于战后德国赔偿问题问津者不多。而《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试图通过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来分析德国赔偿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国间复杂的外交斗争,从而揭示德国赔偿问题与冷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还将视野扩展到现代,通过对比德日在对战争罪责的认错态度和赔偿政策的执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此外,值此二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笔者还希望能够以《德国战败赔偿政策研究(1939-1949):兼与日本赔偿政策的比较》作为对此的一种缅怀和纪念。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德国西占区报业重建研究 豆瓣
作者: 李银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10
《德国西占区报业重建研究(1945—1949)》主要从民主化的角度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西占区的报业重建问题。苏、美、英、法在对德军事占领期间对德国报业进行了彻底重建。本书深究了德国西占区报业重建的历史原因和条件,剖析了其报业重建的政策依据,梳理了美、英、法占领区报业重建的过程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了西占区报业的民主化及其影响。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纽伦堡来信 豆瓣
作者: 【美】克里斯多夫·多德 拉瑞·布鲁姆 译者: 周楠 / 李静 重庆出版社 2013 - 8
《纽伦堡来信》的作者父亲托马斯•多德以律师团成员的身份奔赴满目疮痍的纽伦堡,参加那场史无前例的对反人类罪行的审判。凭借其敏锐的思维,特别是在预审诸如赫尔曼•戈林、阿尔弗雷德•罗森堡、阿尔伯特•施佩尔、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普、鲁道夫•赫斯等罪恶昭彰的纳粹战犯时的出色表现,托马斯迅速成为了美国代表团的次席检察官。
在长达十五个月的审判过程中,托马斯每夜都将他的工作情况和对审判的看法写信告诉妻子格蕾丝。这些信被束之高阁数十年,直到子承父业的国会参议员作者无意中接触到了这些信件,大量秘辛内幕、情感故事、对纳粹战犯形形色色的描绘和那场审判的历史意义得以重现世人。
编辑推荐
《纽伦堡来信》是关于“纽伦堡大审判”所有著作中最独特的一部。
它事实上是将两部重要且精彩的书二合为一:作为父亲和纽伦堡大审判亲历者的托马斯•J。多德的一封封家书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纪审判期间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法律的力量和魅力,事实上,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六十年前的纽伦堡法庭恰是一个“人性与法律的较量场”,这其间夹杂着亲历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动人心弦;而作为儿子的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与反省则将纽伦堡审判的重要意义呈献给了六十年后的我们——人类最终以法制思想战胜了野蛮统治。
《纽伦堡来信》是“知行书系”推出的第四部著作,进一步延续了这个书系“洞察世界,寻路中国”的宗旨,将纽伦堡大审判的现实意义清楚呈现,倡导着公正和法制精神。是对二战历史、纽伦堡审判感兴趣的读者非常好的选择。
媒体推荐
在保存至今的数百封家书中,多德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下了那场审判。如今,纽伦堡审判的意义可能看似已被淡忘。但信中的生动文字为我们揭示了盟国与盟国之间、检诉官与法官之间的隔阂如何差点毁掉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法制思想战胜野蛮统治的审判。
—约瑟夫 E. 珀西科Joseph E. Persico,
《审判恶行》Nuremberg: Infamy on Trial作者
当我们追忆60年前向世界证明法制伟大力量的那一刻,且努力重寻对法制精神的敬畏时,这些信件显得弥足珍贵。
——美参议员 爱德华•肯尼迪
《纽伦堡来信》事实上将两本重要且精彩的书合二为一。托马斯•多德用一封封信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而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则将其父亲在纽伦堡的重要意义呈现给60年后的今天。
—迈克尔•波斯勒斯 Michael Beschloss,
《总统的勇气》Presidential Courage作者
托马斯•多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预审官和检察官,更为我和所有与他一起共事的人所敬佩。《纽伦堡来信》为世人展现了那场著名的审判如何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你我。信札具有小说般的直观和情感力量。本书是对纽伦堡审判非常好的补充。
—理查德 W.桑尼福德 Richard W. Sonnenfeldt
纽伦堡审判美国检诉首席翻译,《见证纽伦堡》Witness to Nuremberg作者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揭秘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1939-1945
作者: 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 蒋莉华 / 王彦兴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3 - 11
埃文斯教授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将第三帝国再次呈现给21世纪的人们。书中不仅以翔实的数据再现了战争中惨烈的伤亡,同时也揉入了大量形象的亲历者自述,使得整本书更具历史鲜活感。在控诉纳粹罪行的同时,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关注了战争中所有受难的平民,不仅包括被屠杀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等,还包括不为众人所知的德国平民的苦难和无奈。作者将战争进展的叙事同各种发自个人内心的证词交织在一起,以更加动态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的德国。
《揭秘第三帝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德国向前步入自我毁灭,并且还影响到欧洲大部分地区。这本书是一部历史杰作,并且在今后的几年中都将继续成为有关纳粹德国的最权威著作。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奇怪的战败 豆瓣
L’Étrange défaite
作者: [法]马克·布洛克 译者: 汪少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军不到一个月就溃败于德军闪击战下。五十四岁毅然从军的布洛克,以他亲身的经历和史家的角度,评断这场“奇怪的战败”。本书写于1940年7月,即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打败之后。但于布洛克死后才出版,也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内容是对1940年法军步兵猝败于德国闪击战下的简略评论。由于他亲身经历战败的过程,甚至仍处在危险之境,但依旧清晰镇静的写下对法国军方的失误检讨,其评判严厉但正确,对于我们了解这场德法之间的决战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的反思更堪称经典,认为史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把他的分析能力应用在他所置身的社会现象之中。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野兽花园 豆瓣
Garden of Beasts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夫里·迪弗 译者: 夏维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居住在纽约的德裔美国人保罗·舒曼是个“纽扣人”,他冷血而专业,专门帮人处理各种麻烦。在一次杀人后,他被FBI抓住了把柄,派他去柏林暗杀希特勒背后的重要人物——恩斯特。还有四十八小时,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就要开幕了,舒曼还没到达柏林,便陷入了一场猫捉老鼠般的间谍战之中。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东进(套装共2册) 豆瓣
作者: 保罗·卡雷尔 译者: 小小冰人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3 - 1
《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最初出版于1964年,它首创先河地将二战最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战役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 time 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套装共2册)》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著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海报: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 豆瓣
作者: [瑞典] 谢尔·埃斯普马克 译者: 王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巴托克:独自面对第三帝国》是一部不可多得佳作。它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影。它以匈牙利著名作曲家贝拉•巴托克在二战爆发前夕出走欧洲为背景,将巴托克的一生浓缩在他即将跨越法国边境的那个黄昏,从巴托克与跟踪他的密探们的对峙中,借助描绘他沉默而又奔涌的内心场景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巴托克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对自由的珍视、以及面对第三帝国步步紧逼的迫害,他又是如何用他的音乐拒绝同化、顽强抵抗。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定格、闪回、快切,画外音,新闻素材等属于电影的元素与手法,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叙述和强烈的画面感,令人欲罢不能。难怪著名作家余华说:只读了第一句就放不下了。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The Long Walk 豆瓣
作者: Slavomir Rawicz The Lyons Press 2006 - 4
"I hope The Long Walk will remain as a memorial to all those who live and die for freedom, and for all those who for many reasons could not speak for themselves."--Slavomir Rawicz
In 1941, the author and six other fellow prisoners escaped a Soviet labor camp in Yakutsk--a camp where enduring hunger, cold, untended wounds, untreated illnesses, and avoiding daily executions were everyday feats. Their march--over thousands of miles by foot--out of Siberia, through China, the Gobi Desert, Tibet, and over the Himalayas to British India is a remarkable statement about man's desire to be free.
While the original book sol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pies, this updated paperback version includes a new Afterword by the author, as well as the author's Foreword to the Polish book. Written in a hauntingly detailed, no holds barred way, the new edition of The Long Walk is destined to outrank its classic status and guaranteed to forever stay in the reader's mind.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野兽花园 豆瓣
In the Garden of Beasts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尔森 译者: 李霄垅 / 孙婵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1933年,威廉•多德作为第一任美国驻德国大使,被美国政府委派到纳粹德国。起初,这位性情温和的美国教授并不愿意去德国工作,但当他的一家人抵达柏林之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德国的惬意时光所吸引。他的女儿玛莎,则在异域找到了满足其无限遐想的广阔天地,很快就与第三帝国的那些风流倜傥的年轻高官们打成一片,并对这群年轻人极富感染力的复兴德国的激情充满了迷恋。她除了跟首席盖世太保鲁道夫·狄尔斯调情暧昧之外,还与一位苏联间谍产生了感情;而当希特勒亲吻她的手时,她更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可是,这种最初的新鲜感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去,威廉•多德和他的女儿渐渐地对希特勒的种种行径感到难以忍受……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他差一步改变历史 豆瓣
HITLER'S SPY CHIEF: THE WILHELM CANARIS MYSTERY
作者: [英]理查德·巴塞特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7
他是苏联人眼中“欧洲最危险的人”;
丘吉尔认为英国最亏欠的人;
杜勒斯认为“现代历史上最勇敢的人”;
斯科尔兹内认为的“最大的叛国者”。
沃尔特·施伦堡在回忆录中说:让卡纳里斯去找叛徒,这简直等于让山羊给你看花园。
一段敌国之间的秘密交往,
数次提前结束二战的努力。
“简洁而引人入胜……杰出而谦逊的卡纳里斯跃然纸上,他拥有钢铁般的意志、超凡的勇气与过人的智慧;他相信肮脏的间谍工作若由高尚的绅士掌握,便不会如此卑下龌龊。”
——《文学评论》
“这本书用精彩的细节描绘了复杂阴暗的国际间谍圈,以及看似忠心耿耿的卡纳里斯试图推翻希特勒统治的惊人故事。”
——《晚报》
“令人着迷。”
——《标准晚报》
“一部富有启发性的传记。”
——《金融时报》
“不同寻常,趣味盎然。”
——《卫报杂志》
纳粹党掌权德国之后18个月,由希特勒指定,威廉·卡纳里斯出任德国军事谍报局(Abwehr)负责人。不过卡纳里斯却暗中反对希特勒的纳粹政权,认为希特勒将会挑起一场德国无法获胜的战争。1938年卡纳里斯参与了一场政变企图,却因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的介入而化解。1940年他暗中破坏了德国入侵英国的计划,还透露给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重要情报,使西班牙免于战祸。卡纳里斯多年一直走着危险的钢丝,事事先盖世太保一步。党卫军领导海因里希·希姆莱开始怀疑上了卡纳里斯,1944年,谍报局中有人卷入了著名的刺杀希特勒事件,希姆莱顺藤摸瓜抓捕了卡纳里斯。后者在二战结束前的几个星期被执行死刑。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美洲纳粹文学 豆瓣 Goodreads
La 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
7.8 (63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5
《2666》作者 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之作
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谈
这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本书收录了92 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本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书中故事始于20 世纪初, 直至2 1 世纪中叶, 跨度长达百年。
◎本书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噩梦年代 豆瓣
The Nightmare Years: 1930-1940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戚凯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 8
当纽伦堡大游行希特勒嘶喊口号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张伯伦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德奥合并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下令闪击波兰,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这是一本让人痛心的第一手资料集,也是一本个人故事集,
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渴望让自己、妻子和刚刚降世的女儿过上平静的生活,
却被卷入了欧洲的政治大潮。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他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士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旧金山纪事报》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逢之 / 崔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1980年代,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后来被称为“德国历史学家之争”。争论围绕纳粹罪行的独特性、如何评价第三帝国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和书写历史等问题展开。参加争论的有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和德国一大批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恩斯特•诺尔特等人。争论并不局限于学术圈和思想界,而是在德国的报纸、期刊等公共媒体上展开,因而在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在西方世界引起重视。参与论战的各方,虽然也有言辞激烈之处,但总体上而言,较好地遵守了学术讨论或者思想论争的基本规则,力争以逻辑力量阐明自己的观点,取得上风。
虽然这场争论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但提出的问题是整个德国社会二战以后虽未明言却普遍关心的,参与争论的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角度进入,没有使用过多的学术语言,公众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各方的观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各自的逻辑非常清晰,因此,对整个社会开放数十年以来的思想禁区,加深关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的思考,确认德国在历史和世界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了解这场争论,中国的读者解读东亚的历史和自己的当代史,都很有借鉴作用。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质问希特勒 豆瓣
Crossing Hitler: The Man Who Put the Nazis on the Witness Stand
作者: [美] 本杰明·卡特·黑特 译者: 何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德国传奇律师的人生传记。汉斯•利滕的父亲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校长,迫于父命,他放弃了自己深爱的文学,走上法律之路,成为一名律师。在他27岁时,纳粹已如日中天,为了揭穿纳粹的暴力本性,在冲锋队制造的一起刑事案件中,他申请法庭传唤希特勒作为证人出庭,并利用戈培尔鼓吹暴力革命的小册子,使希特勒当庭丑态百出。因此,希特勒上台后,他便成为首批被投入集中营的囚犯之一,并受尽了党卫军的折磨。此后,在他母亲的努力下,德英两国的多名政要曾试图为之说情,但他们却发现,利滕的名字已成为大独裁者的禁忌。利滕在集中营里去世时,年仅34岁,但如今,他已成为德国律师的代名词,德国律师协会以及德国律协所在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编辑推荐】
★一个社会的灾难往往是从蔑视人权开始的。当暴力和威权取代司法程序成为掌控人们生命、财产和自由的魔掌,人类的劫难就即将来临,这样的先例举不胜举。希特勒反人类的大屠杀,也许从四个纳粹冲锋队员打死两名工人的埃登舞蹈宫案就能找到发端。
★1931年5月,埃登舞蹈宫案开审,年仅28岁的原告代理律师汉斯•利滕申请法院要求证人希特勒出庭接受交叉盘问。时年42岁的希特勒已是纳粹党魁,他以狂热的演讲能力和口才在德国政坛强势崛起,数百万人怀着热望或恐惧眼看他即将掌握政权,将摇摇欲坠的魏玛民主政体踩在脚下,开辟一个全新的“第三帝国”。
★这是一场强弱悬殊的斗争,但汉斯•利滕做到了,他在法庭上通过3个小时的交叉盘问,不仅揭露了纳粹党的暴力行径,而且直指他们的领袖应为此负责,让希特勒在法庭上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也让希特勒记住了这个竟敢如此冒犯他的年轻人。
★一年多以后,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权力成为执政党,汉斯•利滕成为第一批被投入集中营的囚犯之一。在集中营里,汉斯•利滕继续勇敢地斗争,抗议监狱看守对犯人的虐待和毒打,并为狱友们讲授文学、朗诵诗歌,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但汉斯•利滕自己却没有坚持下去。他母亲曾请动多位德国政要为其说情,但最终发现汉斯•利滕的名字已经成为大独裁者的心头禁忌。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逃狱之后,汉斯•利滕选择了自杀,死时年仅34岁。这距离他发起那次向希特勒的“自杀式袭击”仅仅6年。
★汉斯•利滕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两个主题:一,一个民主国家的法治是如何分崩离析并被独裁者掌控,最终制造出人类劫难;二,在面对不义之时,每一个个体的人该如何自处?汉斯•利滕给出了一个法律人的回答。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由历史故事构成的书。汉斯•利滕的故事沿着律师群体百年精神的优良传统,系统地阐释了律师“立身之本的职业伦理”,反映出律师应有的节操、风骨和智谋,光照着在极权制度下执自由律师业的道路。我会成为一个忠实的读者!——张思之
本雅明•黑特的汉斯•利滕传记研究细致,结构精妙,极富表现力地塑造了一个勇敢和复杂的人物。本书主题严肃,但充满故事性,引人入胜。《质问希特勒》从不为人知的角度描述了伴随纳粹攫取权力而发生的法治沉沦,以及失去生活的人们抵抗暴力的历程。——大卫•布莱克本,哈佛大学历史系柯立芝教授
本雅明•黑特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让汉斯•利滕和纳粹接管德国的那段故事从历史中苏醒过来。利滕对希特勒的交叉盘问直指纳粹通过暴力夺取权力的企图。利滕的故事是对危险的警示,也是社会丧失基本人权时付出的代价。这是一本启示录。——迈克尔•拉特纳,宪法权利中心名誉主席,2006年获汉斯•利滕奖
《质问希特勒》是我们这个时代令人叹服的著作。——大卫•克莱•拉奇,《纳粹游戏: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作者
一本让人入迷的自传,对纳粹时代的全新阐释。——赫尔穆特•瓦尔泽•史密斯,《屠夫的故事:德国小镇的谋杀和反犹太主义》作者
黑特书写的历史悲痛、细致、个人化。他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汉斯•利滕,一个在柏林最贫穷落后的地区执业的左翼改革派律师,即便在斗争与分裂中,他依然激发着那些为反对纳粹势力而集合起来的人们,而不顾斗争所带来的灾难结局。——彼得•弗里茨希,《第三帝国生死劫》作者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历史的事实 豆瓣
作者: 奥古斯都·库比茨克 译者: 纪永滨 / 杨菁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是库比茨克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录,他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抱有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从1904年剧院相识到1908年落魄维也纳,库比茨克一直陪伴在希特勒左右。在这期间,库比茨克见证了希特勒遭遇家庭的变故,见证了他艺术追求的执着、狂热与坎坷,见证了他的第一次炙热而强烈的爱情,见证了他对林茨和维也纳大刀阔斧的规划,毫不怀疑计划是否会实现,见证了他在维也纳一步步将自己打上政治的烙印……
希特勒从来没有改变过。1938年,当分别30年的两人再次相见,库比茨克也不得不如此感慨。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深刻影响他后期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轨道。这本回忆录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真诚节制的个人情感,刻画出真实、丰满的青年希特勒形象,展示了他的成长轨迹及德意志民族值得深思的文化背景。
2020年7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