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希特勒与德国人 豆瓣
作者:
[美] 埃里克·沃格林 Eric Voegelin
译者:
张新樟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8
《希特勒与德国人》是《沃格林全集》第31卷,是沃格林“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的讲稿。
沃格林于1964年在慕尼黑大学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这是当时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最引人注目的课程,虽然这个系列讲座宣称只是政治学的一门导论课,但是仍然引起人们极大的期待,甚至在讲座举办之前就已经被出版商纳入成书出版计划。沃格林的这个系列讲座不是要研究希特勒,不是要研究纳粹那段历史,也不是要研究国家社会主义,他研究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在德国获得统治权。客观的史实描述和出于义愤的道德评判,对于这个任务而言显然无能为力。
本书深刻阐释了纳粹时期和后纳粹时期个体德国人与希特勒政权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当时(1960年代)的德国精神生活乃至政治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作出了最详尽、最直言不讳的分析,思想境界极高而又语言平易,充分展现了其名师巨匠的风采。本书代表了沃格林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沃格林在德国作为学术教授工作的最高成就。
沃格林于1964年在慕尼黑大学举办了影响深远的“希特勒与德国人”系列讲座,这是当时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最引人注目的课程,虽然这个系列讲座宣称只是政治学的一门导论课,但是仍然引起人们极大的期待,甚至在讲座举办之前就已经被出版商纳入成书出版计划。沃格林的这个系列讲座不是要研究希特勒,不是要研究纳粹那段历史,也不是要研究国家社会主义,他研究的是像希特勒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在德国获得统治权。客观的史实描述和出于义愤的道德评判,对于这个任务而言显然无能为力。
本书深刻阐释了纳粹时期和后纳粹时期个体德国人与希特勒政权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当时(1960年代)的德国精神生活乃至政治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作出了最详尽、最直言不讳的分析,思想境界极高而又语言平易,充分展现了其名师巨匠的风采。本书代表了沃格林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沃格林在德国作为学术教授工作的最高成就。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豆瓣
Der Untergang. Hitler und das Ende des Dritten Reiches. Eine historische Skizze
作者:
[德]约阿希姆·费斯特
译者:
陈晓春
新星出版社
2016
- 1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抵抗者 豆瓣
作者:
约冉
译者:
孔佳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一本记录着二战期间犹太人展开反纳粹抵抗游击斗争的书籍。它以真实经历为基础,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两个波兰犹太青足兄弟在面对纳粹德国施加的迫害时,不愿束手待毙,勇敢地拿起武器,进入丛林,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他们先是加入波兰抵抗游击运动,在丛林中与纳粹周旋;后成为苏联精锐部队的战斗员,潜入纳粹占领区进行各种反对纳粹的斗争,直至纳粹被彻底打败。本书不仅深刻地揭露了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疯狂杀戮的过程和犯下的滔天罪行,而且具体形象地描绘了欧洲抵抗游击运动表现出来的艰苦卓绝和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由于全书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我们通过阅读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受迫害犹太青年是如何走向斗争、如何在抵抗中成长、如何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勇气。无论是烧毁纳粹的仓库、炸毁敌人的火车、袭击德军巡逻队的军事行动,还是为了生存与自然、与环境、与饥饿的斗争都写得有声有色、具体生动。
大屠杀 豆瓣
The Holocaust: Roots, History, and Aftermath
作者:
[美] 戴维·M·克罗
译者:
张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解读希特勒 豆瓣
Anmerkungen zu Hitler
8.5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景德祥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关于希特勒的一切依然能吸引世人的眼光,而有关他的是非曲直仍然有待解读: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颓废艺术家一跃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的?他上台之后在德国创造了怎样的成就而使德国人为之疯狂?他的外交成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政治思想错在哪里?他的政治决策又是如何与其政治目标背道而驰的?“纽伦堡审判”对希特勒的战争罪指控是否是他的真正罪行?他是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元首”还是叛国者?《解读希特勒》是一部历史评论领域的杰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等方面,对希特勒作了客观深度的剖析,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背叛德国及反人类的本质。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 豆瓣
The Auschwitz Volunteer: Beyond Bravery
作者:
[波兰]维托尔德·皮莱茨基
译者:
黄煜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世界上可以被称为地狱的地方屈指可数,奥斯维辛即为其一。1940年9月 ,波兰军官维托尔德•皮莱茨基自愿前往集中营。三年间,依靠过人的体能、智慧与意志力,依靠坚定的信仰,皮莱茨基在里面成立了秘密组织,援助同胞,并不断向外界传递信息。1943年4月,皮莱茨基死里逃生,开始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报告上交,本书是其最完整的一份报告。书内详细记录了他在集中营里经历的世人难以想象的日子。
希特勒的心态 豆瓣
The Mind of Adolf Hitler: The Secret Wartime Report
作者:
[美] 沃尔特·C.兰格
译者:
程洪雁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0
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还是决定“二战”胜负的秘密报告
1944年,在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方“战略情报局”秘密聘请心理学家,利用大量资料,对战争狂人希特勒的个人心态和行为规律进行系统分析。这是“二战”期间对希特勒进行的独一无二的专业精神分析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曾经被多少人阅读过至今仍是个谜。该报告第一次指出,希特勒是一个接近精神分裂症边缘的“病人”。作者深刻地指出,应当“倒过来”阅读希特勒的历史:他的强悍是由于他太软弱;他的歇斯底里是过于抑郁的结果;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其实正是掩盖紧张、扭曲和创伤的情感慰藉。该报告自1969年解密后,就成为实用心理分析的经典之作。
不可思议。一部引人瞩目和意义深远的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这个世纪最大的谜。
——约翰•托兰
引人入胜。兰格勾勒了希特勒的各种狂热(狼、砍掉的头颅、色情心理),恐怖症(马、病菌、月光、梅毒),还有冲突。
——《纽约时报》
一部杰作。一项因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同寻常的坚实研究。
——《新共和国》
精彩的作品。绝对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洛杉矶时报》
这大概是试图揭示第三帝国邪恶天才行为根源的最出色的尝试。
——《芝加哥论坛报》
1944年,在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方“战略情报局”秘密聘请心理学家,利用大量资料,对战争狂人希特勒的个人心态和行为规律进行系统分析。这是“二战”期间对希特勒进行的独一无二的专业精神分析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曾经被多少人阅读过至今仍是个谜。该报告第一次指出,希特勒是一个接近精神分裂症边缘的“病人”。作者深刻地指出,应当“倒过来”阅读希特勒的历史:他的强悍是由于他太软弱;他的歇斯底里是过于抑郁的结果;他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其实正是掩盖紧张、扭曲和创伤的情感慰藉。该报告自1969年解密后,就成为实用心理分析的经典之作。
不可思议。一部引人瞩目和意义深远的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这个世纪最大的谜。
——约翰•托兰
引人入胜。兰格勾勒了希特勒的各种狂热(狼、砍掉的头颅、色情心理),恐怖症(马、病菌、月光、梅毒),还有冲突。
——《纽约时报》
一部杰作。一项因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同寻常的坚实研究。
——《新共和国》
精彩的作品。绝对经得起时代的检验。
——《洛杉矶时报》
这大概是试图揭示第三帝国邪恶天才行为根源的最出色的尝试。
——《芝加哥论坛报》
希特勒回來了 豆瓣
Er ist wieder da : Der Roman
作者:
帖木兒.魏穆斯(Timur Vermes)
译者:
管中琪
野人文化
2014
- 5
希特勒回來了!
這回不打閃電戰,
他要用電視和網路橫掃全世界!
★德國暢銷150萬冊
★在德國擊敗丹布朗的第一名小說
★德國《明鏡週刊》2013年暢銷書
★全球授權30多種語文版本
★改編電影2015年上映
1945年以來,有許多關於希特勒下落的傳說。但他不是死於柏林地堡爆炸,也沒有藏身南美洲!2011年夏天,希特勒醒來了,置身景物不再熟悉的柏林街頭。親信不在身邊,帝國總理府不見蹤跡,而且土耳其人滿街跑,波蘭依舊存在,德國現在是女總理當家……希特勒原先認識的世界已徹底改變。
一身納粹軍服,原汁原味的元首腔調……希特勒因為太像希特勒而被電視節目製作人相中,第一次演出就造成轟動,節目片段在youtube的點閱率急速增加,德國第一大報《畫報》也急著安排專訪。見識到網路傳布消息的力量,對改造德國懷抱崇高使命感的希特勒知道,他的影響力將比66年前更強大……
希特勒與納粹一直是德國的禁忌,作者將希特勒塑造成無害的小丑,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挑戰讀者的底線;並透過希特勒,觀察媒體如何被善用與濫用,反映街頭小人物對生活的種種期待與抱怨。《希特勒回來了!》自2012年出版以來,不斷引發討論話題,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這個「奇怪的希特勒」正在挑動德國人的神經。
從街頭流浪漢變身媒體寵兒,看21世紀的希特勒如何翻轉全世界!
這回不打閃電戰,
他要用電視和網路橫掃全世界!
★德國暢銷150萬冊
★在德國擊敗丹布朗的第一名小說
★德國《明鏡週刊》2013年暢銷書
★全球授權30多種語文版本
★改編電影2015年上映
1945年以來,有許多關於希特勒下落的傳說。但他不是死於柏林地堡爆炸,也沒有藏身南美洲!2011年夏天,希特勒醒來了,置身景物不再熟悉的柏林街頭。親信不在身邊,帝國總理府不見蹤跡,而且土耳其人滿街跑,波蘭依舊存在,德國現在是女總理當家……希特勒原先認識的世界已徹底改變。
一身納粹軍服,原汁原味的元首腔調……希特勒因為太像希特勒而被電視節目製作人相中,第一次演出就造成轟動,節目片段在youtube的點閱率急速增加,德國第一大報《畫報》也急著安排專訪。見識到網路傳布消息的力量,對改造德國懷抱崇高使命感的希特勒知道,他的影響力將比66年前更強大……
希特勒與納粹一直是德國的禁忌,作者將希特勒塑造成無害的小丑,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挑戰讀者的底線;並透過希特勒,觀察媒體如何被善用與濫用,反映街頭小人物對生活的種種期待與抱怨。《希特勒回來了!》自2012年出版以來,不斷引發討論話題,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這個「奇怪的希特勒」正在挑動德國人的神經。
從街頭流浪漢變身媒體寵兒,看21世紀的希特勒如何翻轉全世界!
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 豆瓣
作者:
梅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1870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堪称欧洲最强大和最繁荣的“崛起中”强国,但它在1914年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由此衰亡。德意志帝国为何会走向大战?其背后的主要战略考虑是什么?基于大量著述和档案资料,本书涵盖了德意志帝国的四十余年历史,从国内政治、 经 济、军事思想、对外关系实践等多角度剖析了上述问题,强调了预防性战争思维的影响,也述及了当政者的政治性格的作用,对于一战前四十年中欧洲国际关系的宏观进程和其他大国在其中的角色也多有展现。本书较好地体现了对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借鉴和辨析,并在多方面提供了有新意或更中肯细致的看法。本书可被视为中国学者在一战前国际关系和一战起源问题上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实践提供某种借鉴,也适合作为国际关系史教学的基础读物。
希特勒传 豆瓣
Hitler: Ascent, 1889-1939
作者: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
译者:
亦青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5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身为历史学家的本书作者福尔克尔·乌尔里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在书中细细探究德国第三帝国领导人希特勒。这位众所周知的独裁者在撇下“元首”的头衔之后,作为一个“人”,会呈现出何种样貌?他有何令人喜欢或厌恶的特质?有何天赋或才能?他的心理情结与凶残的杀人欲望又是如何? 本书推翻了关于希特勒本人所有错误的陈词滥调,从希特勒的人格特征、私人社交圈以及他与女性的关系、他的统治方式和理念等各个侧面着手,完整而又多层次地刻画出了一个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书中大量引用与希特勒同时代人的证词,既包括他的崇拜者,也有反对派,首度披露大量的迄今为止从未被发现的全新历史文献。 在作者笔下,希特勒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恐怖符号。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会生出警惕和恐惧。本书主要聚焦于希特勒从崛起至1939年独揽大权的巅峰时期,是本世纪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
2004年9月,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执导的电影《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在德国上映,这部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影片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了希特勒藏身于地堡的后12天,希特勒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感情,有喜怒哀乐,他也会关心下属,面对妇女、儿童时时流露出脉脉温情。电影上映之后,德国媒体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把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来刻画?” 对此,《希特勒传:跃升年代》的作者——德国著名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的,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且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本书作为文学界的《帝国的毁灭》,洋洋上百万字的巨著远比一部电影讲述希勒特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希特勒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和多面性的人,他绝非以往人们所说“只会煽动民众的低层次情绪”的“眼界狭隘、能力有限的庸才”,他不仅有宣传的口才,更有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表演才能,希特勒是个有魅力的人。作者破除了长久以来弥散于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恶魔神话”,所以他笔下的形象更显得晦涩复杂,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正如托马斯·曼在《兄弟希特勒》中所言:“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 对希特勒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并不意味着为纳粹脱罪,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生出警惕和恐惧,因为恶魔并非天生的,恶魔生活于人群之中,它徘徊于每个人的心头,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恶魔播撒的种子就有可能生根发芽。
希特勒该为一些可怕至极的罪行负起责任,这一点绝对是世人公认的,但历史学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在这本全新的《希特勒传:跃升年代》中,探讨的不只是这位独裁者身为反犹太主义者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了他作为男性的那一面。 ——《明镜》杂志英文版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叙述的是他在档案资料中的新发现。 ——德国《时代》杂志 希特勒的私生活始终是个谜团,他的一生不是用“过”的,而是用“演”的,这本新书披露了这位种族屠杀凶手身为一个毫无特色的男人的种种面相。 ——德国《世界》日报
2004年9月,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执导的电影《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在德国上映,这部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影片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了希特勒藏身于地堡的后12天,希特勒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感情,有喜怒哀乐,他也会关心下属,面对妇女、儿童时时流露出脉脉温情。电影上映之后,德国媒体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把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来刻画?” 对此,《希特勒传:跃升年代》的作者——德国著名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的,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且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本书作为文学界的《帝国的毁灭》,洋洋上百万字的巨著远比一部电影讲述希勒特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希特勒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和多面性的人,他绝非以往人们所说“只会煽动民众的低层次情绪”的“眼界狭隘、能力有限的庸才”,他不仅有宣传的口才,更有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表演才能,希特勒是个有魅力的人。作者破除了长久以来弥散于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恶魔神话”,所以他笔下的形象更显得晦涩复杂,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正如托马斯·曼在《兄弟希特勒》中所言:“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 对希特勒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并不意味着为纳粹脱罪,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生出警惕和恐惧,因为恶魔并非天生的,恶魔生活于人群之中,它徘徊于每个人的心头,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恶魔播撒的种子就有可能生根发芽。
希特勒该为一些可怕至极的罪行负起责任,这一点绝对是世人公认的,但历史学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在这本全新的《希特勒传:跃升年代》中,探讨的不只是这位独裁者身为反犹太主义者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了他作为男性的那一面。 ——《明镜》杂志英文版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叙述的是他在档案资料中的新发现。 ——德国《时代》杂志 希特勒的私生活始终是个谜团,他的一生不是用“过”的,而是用“演”的,这本新书披露了这位种族屠杀凶手身为一个毫无特色的男人的种种面相。 ——德国《世界》日报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 豆瓣
作者:
米卡尔·维尔特
/
卡特琳·希姆莱
译者:
陈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第一次将希姆莱人生中最重要的19年间与妻子玛佳的来往书信公诸于世,同时根据来往书信的顺序,穿插着史料,严谨叙述了同时期德国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和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发展演变历程。本书由两部分构成,海因里希与玛佳莉特书信往来,及帝国盛衰覆灭记史料叙叙事。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豆瓣
Inside Hitler’s German: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作者:
马修·休兹
/
克里斯·曼
译者:
于仓和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6
- 3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后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力量成为一台让世界为之深受苦难的强大的战争机器,希特勒是怎样从一个流浪汉一样的退伍士兵成为一度横扫天下无敌于世的战争和杀人狂魔?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得到些许的答案。本书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它和其他政治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军事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起》《第三帝国的覆灭》《闪击战》等等不同,它探讨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
正是这样的一个第三帝国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和运转能力,使得这部庞大精确而又有效的战争机器让世界为之战栗!
但是这里边的秘密是什么,它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它又是怎样被击败直至灭亡的,本书能够给与一些答案。这是一部能让人明白事情内在机理的Insider's。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并展示了那个黑暗年代德国的真实面目。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得到些许的答案。本书是目前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它和其他政治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亡》,军事历史比如《第三帝国的兴起》《第三帝国的覆灭》《闪击战》等等不同,它探讨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
正是这样的一个第三帝国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和运转能力,使得这部庞大精确而又有效的战争机器让世界为之战栗!
但是这里边的秘密是什么,它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它又是怎样被击败直至灭亡的,本书能够给与一些答案。这是一部能让人明白事情内在机理的Insider's。本书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并展示了那个黑暗年代德国的真实面目。
第一个纳粹 豆瓣
The First Nazi
作者:
威尔·布劳内尔(Will Brownell)
/
德尼斯·多雷斯 - 布劳内尔(Denise Drace-Brownell)
…
译者:
刘瑀瀚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8
身为天才的战术家和十分糟糕的政治家、策略家,鲁登道夫集中体现了德国总参谋部的优势和弱点。如果不了解鲁登道夫,就无法全面地评价纳粹。
这是一部冷静、详实的个人传记,重现了充满天才、纪律、妄想和否定的鲁登道夫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当时的德国精神打开了全新的窗口。作者清晰的陈述和细致的研究成功地连接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节点。
埃里希•鲁登道夫,二十世纪最具破坏性的二三人之一,几百万杀戮的制造者,犹太人危害德国谣言的炮制者,希特勒上台合法性的确立者,二战的催生者。
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谴责的焦点集中于希特勒。但希特勒身上并不存在多少真正的日耳曼性格。德国人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底层社会的疯子而摒弃,无须对他负责。鲁登道夫却无法用这样的方式被人们抛弃。他来自德国最上层的权力阶层,是腓特烈大帝之后德国最有权势的人。一段时期内,这个人就是德国。
“作者们贡献了一部冷静、详实的个人传记,为我们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当时的德国精神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科克斯》
“埃里希•鲁登道夫是一战中最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1916年8月至1918年11月停火前夕,他曾领导德国军队战胜新生的苏联,也曾被协约国和美国的部队击溃。身为天才的战术家和十分糟糕的政治家、策略家,鲁登道夫集中体现了德国总参谋部的优势和弱点。战争结束后,他积极地传播德国的不败神话(“背后挨刀传说”),撰写了首部个人著作颂扬“总体战”。他短暂地襄助希特勒的新纳粹运动,然后进一步散播右翼阴谋论,加剧了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他的一生充满了天才、纪律、妄想和否定。”
——康奈尔大学伊莎贝尔•弗吉尼亚•赫尔教授
“本书通俗地解读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篇章。它展现了鲁登道夫将军对塑造一战进程和推动纳粹上台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精彩地检视了这位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不了解鲁登道夫,就无法全面地评价纳粹……本书指出了许多令人意外的联系,它提出的观点将激发专家和初学者的思考。”
——福尔曼•丹尼尔三世,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研究教授(研究领域为大战略、国际安全和军事史)
“德国一战早期的常胜将军埃里希•鲁登道夫更应该因为他严重的战略失败而被人们铭记。是他促使德国最终走向战争失利,是他充当了俄国革命的接生婆,是他帮助了希特勒取得早期的成功,奠定二战和大屠杀的基础。在这段重要而扣人心弦的历史中,作者们清晰的陈述和细致的研究成功地连接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节点。”
——杰•派克上校,美国国防大学国际安全事务学院院长,前乔治城大学国际关系与安全、外交服务外国硕士项目主任,西点军校教授
“推荐给对一战历史和二战起因抱有兴趣的读者。”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部冷静、详实的个人传记,重现了充满天才、纪律、妄想和否定的鲁登道夫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当时的德国精神打开了全新的窗口。作者清晰的陈述和细致的研究成功地连接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节点。
埃里希•鲁登道夫,二十世纪最具破坏性的二三人之一,几百万杀戮的制造者,犹太人危害德国谣言的炮制者,希特勒上台合法性的确立者,二战的催生者。
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谴责的焦点集中于希特勒。但希特勒身上并不存在多少真正的日耳曼性格。德国人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底层社会的疯子而摒弃,无须对他负责。鲁登道夫却无法用这样的方式被人们抛弃。他来自德国最上层的权力阶层,是腓特烈大帝之后德国最有权势的人。一段时期内,这个人就是德国。
“作者们贡献了一部冷静、详实的个人传记,为我们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当时的德国精神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科克斯》
“埃里希•鲁登道夫是一战中最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1916年8月至1918年11月停火前夕,他曾领导德国军队战胜新生的苏联,也曾被协约国和美国的部队击溃。身为天才的战术家和十分糟糕的政治家、策略家,鲁登道夫集中体现了德国总参谋部的优势和弱点。战争结束后,他积极地传播德国的不败神话(“背后挨刀传说”),撰写了首部个人著作颂扬“总体战”。他短暂地襄助希特勒的新纳粹运动,然后进一步散播右翼阴谋论,加剧了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他的一生充满了天才、纪律、妄想和否定。”
——康奈尔大学伊莎贝尔•弗吉尼亚•赫尔教授
“本书通俗地解读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篇章。它展现了鲁登道夫将军对塑造一战进程和推动纳粹上台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精彩地检视了这位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不了解鲁登道夫,就无法全面地评价纳粹……本书指出了许多令人意外的联系,它提出的观点将激发专家和初学者的思考。”
——福尔曼•丹尼尔三世,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研究教授(研究领域为大战略、国际安全和军事史)
“德国一战早期的常胜将军埃里希•鲁登道夫更应该因为他严重的战略失败而被人们铭记。是他促使德国最终走向战争失利,是他充当了俄国革命的接生婆,是他帮助了希特勒取得早期的成功,奠定二战和大屠杀的基础。在这段重要而扣人心弦的历史中,作者们清晰的陈述和细致的研究成功地连接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节点。”
——杰•派克上校,美国国防大学国际安全事务学院院长,前乔治城大学国际关系与安全、外交服务外国硕士项目主任,西点军校教授
“推荐给对一战历史和二战起因抱有兴趣的读者。”
——《图书馆杂志》
希姆莱兄弟 豆瓣
The Himmler Brothers
作者:
[德] 卡特琳 ·希姆莱
译者:
吴林昊
/
裴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希姆莱家族的后人透过重重史料,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还原了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书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家族成员的视角写出的希姆莱,是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本极其睿智的书。
——德国《斯图加特报》
官方的说法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鸿沟……坚信“过去有好日子”的老一辈人和那些不愿直面历史事实的后代,这些人的态度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是时候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英国《卫报》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在把“党卫军全国领袖”这个万恶的形象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那个极其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英国《每日镜报》
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侧写。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
——英国《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本极其睿智的书。
——德国《斯图加特报》
官方的说法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鸿沟……坚信“过去有好日子”的老一辈人和那些不愿直面历史事实的后代,这些人的态度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是时候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英国《卫报》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在把“党卫军全国领袖”这个万恶的形象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那个极其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英国《每日镜报》
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侧写。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
——英国《每日电讯报》
远去的胜利 豆瓣
作者:
[英] 威廉.理查德森
/
[英] 西摩·弗雷德林
译者:
晨钰琪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作为一本极为重要的德军二战档案类军事历史著作,《远去的胜利》真实记录了二战中德军在欧洲的六场关键战役——不列颠战役、莫斯科战役、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法国战役、阿登战役,而正是在这些具有转折性的战役中,希特勒一次又一次作出了导致其最终覆灭的关键决策。
本书由“二战”时期六位著名的德军将领,包括维尔纳•克赖佩、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和博多•齐默尔曼等人执笔合著,而这些作者均为当时希特勒致命决策制定的重要见证人和必不可少的执行人。
通过这些真实历史现场见证,六位作者细致描述了围绕在希特勒周围阿谀奉承的统治集团的诡计和那些能力出众的将领们的建议,细节重现了德军关键战略制定与部署的内幕,以及德军由盛及衰、最终走向崩溃的众多内因。
最终由齐格菲·韦斯特法尔将这些记述进行叙述性衔接。韦斯特法尔曾在北非担任隆美尔将军的作战部部长、在意大利担任凯塞林将军的参谋长,并于1944年至1945年担任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因此,他非常适合衔接这些曾经共同服役的同僚们的叙述,以生动展示在独裁统治下的决策体系及德军一线将领的军事思想与决策思维角度。
本书由“二战”时期六位著名的德军将领,包括维尔纳•克赖佩、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和博多•齐默尔曼等人执笔合著,而这些作者均为当时希特勒致命决策制定的重要见证人和必不可少的执行人。
通过这些真实历史现场见证,六位作者细致描述了围绕在希特勒周围阿谀奉承的统治集团的诡计和那些能力出众的将领们的建议,细节重现了德军关键战略制定与部署的内幕,以及德军由盛及衰、最终走向崩溃的众多内因。
最终由齐格菲·韦斯特法尔将这些记述进行叙述性衔接。韦斯特法尔曾在北非担任隆美尔将军的作战部部长、在意大利担任凯塞林将军的参谋长,并于1944年至1945年担任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因此,他非常适合衔接这些曾经共同服役的同僚们的叙述,以生动展示在独裁统治下的决策体系及德军一线将领的军事思想与决策思维角度。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