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命运攸关的抉择 豆瓣 Goodreads
Fateful Choices: Ten Decis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40—1941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伊恩·克肖 译者: 顾剑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六个国家,重现纷乱时局的沙盘推演
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
………………
※媒体推荐※
一个壮举。
——《爱尔兰时报》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
——《观察家报》
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
——《标准晚报》
这本书充满智慧 、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
——《星期日先驱报》
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星期日邮报》
………………
※名人推荐※
极其有力的论证……这本书非常重要……它真正改变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安德鲁·罗伯茨
这一引人入胜、论证严谨的杰作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解。
——艾伦·马西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令人信服地再探讨……克肖此书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可靠的判断力,与他对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样成功。
——理查德·奥弗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政治决策清晰明了且无懈可击的阐述。
——马克斯·黑斯廷斯
我们非常幸运,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丰富的知识与清晰的思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决策……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
——安东尼·比弗
………………
※内容简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History and Memory
作者: [英] 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 梁本彬 / 孙匀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1
1.对话20年来学界成果,别样的第三帝国新史,呈现长时段、广视角中的纳粹德国。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给20世纪的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创口,它开启了极权政治、种族灭绝的屠杀、搅乱天地的大战……这些都流毒深远。如何理解第三帝国的历史,关乎如何对待世界的当下与未来。
20年来,国际学界对纳粹德国的研究越发深入。人们开始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背景下看待第三帝国的政策与野心,越来越多地探索纳粹控制下的社会生活,探讨普通人的责任,也挖掘起战后德国与第三帝国之间的隐秘联系。而英美学界纳粹德国研究重要学者理查德•埃文斯的《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就是与20年来重要学者重要著作的对话往来。
这是用充满反思与洞见的书评和短篇研究编织而成的第三帝国新史,从学者们的新知延展开去,埃文斯以广阔视野多维度重审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从魏玛共和国的殖民政策,纳粹德国内部的生活,克虏伯、大众等企业的同路与共谋,第三帝国的外交,种族灭绝政策,到第三帝国崩溃的余波,看待第三帝国的视角,在时间上向前后延伸,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
2. 欧美史学界支柱性学者,精研第三帝国半世纪,以历史学家的责任感归正错置的记忆,还原纳粹统治下的生活
理查德•埃文斯以两千多页篇幅的《第三帝国三部曲》(The Third Reich Trilogy)享誉世界史坛。他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近现代史和史学理论方面同样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正如他广受大众认可的近作《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所体现的,他擅长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亲切、通俗又充满反思精神的历史书写,《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也是如此。
历史靠记忆编织,然而,记忆是否可靠,需要通过历史的检验。亲历者的回忆录有多可信,学者们提供的新知在多大程度上是定论,都需要严格的检验。围绕纳粹德国从起源到衰落的历史,埃文斯以半世纪的学术积淀、历史学家去伪求真的责任感回顾20年来的学界新成果,用证据和反思解开历史与记忆的纠缠,一步步接近真相。在对20多部著作的逐一评判中,在对宣传、排斥、美化、胁迫等多层次历史的细究中,埃文斯点出盲点,归正错置的记忆。他用证据指出,有的人掩饰自己当初的行为,试图逃避责任,有的人却承担了过多的指责。他看到了被遗忘的受害者:受害的不只是犹太人,还有吉卜赛人、同性恋者、智力障碍者、肢体残疾者、流浪汉、斯拉夫人等等“社会局外人”。而希特勒,在他与爱娃的交往中多少表现出正常的人类情感,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疯子。
从第三帝国的兴起到余波,从欧洲到全球,从元首到平民,埃文斯对各个层面真相的探索或许不是至终定论,却是由反思的求索精神推动的,代表了历史学家寻求真相的方式。
3.广受学界、主流媒体认可的综合性、反思性作品
作为史学大家综合20年学界成果的反思之作,《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出版后,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广受主流媒体认可。埃文斯在书中对话过的重要学者,如伊恩•克肖、蒂莫西•斯奈德、尼古劳斯•瓦克斯曼,与埃文斯当面对谈,共同探讨纳粹德国的历史与记忆。英国《犹太纪事报》赞其“揭示纳粹野蛮政权的本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华尔街日报》感佩埃文斯“已功成名就,却仍在孜孜探求”,英国《电讯报》表示“希特勒治下德国的军事、文化、社会、政治,在这本书里一览无余”,更难得的是,这本综合学术成果的著作,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特别强调其“十分好读”。身为第三帝国研究领域的专家,埃文斯出于史家的责任,敢于批评一些风评甚佳却模糊了历史的著作,以促成真相的发掘,堪为典范。
靠着记忆,我们将过往和当下连接起来。然而,义愤、羞愧、私利、责任……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重构、扭曲记忆。记忆若要可靠,就需经受历史的严格检验。
从1933年到1945年,第三帝国的野心造成人间地狱,将世界拖入无底深渊。纳粹垮台七十年后,历史与记忆纠缠在一起。人们试图为不可思议的疯狂找到解释。有人在愤怒中指责,凡默许、协助纳粹罪行的,都应当算作同谋;也有人在羞愧中掩饰,为自己所做的寻找理由。这些人所做的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于高压,他们该承担多少责任?对不光彩记忆的重构、修饰和美化,掩盖了多少历史的真相?
对种种棘手的问题,《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给出了答案。研究纳粹德国四十余年的理查德•埃文斯带着史学家的责任,与过去二十年的学界新成果对话往来,用学者的犀利和谨慎拨开迷雾,穿过层层建构的记忆,探入第三帝国的真实历史。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拯救不列颠 豆瓣
Ministers at war: Winston Churchill and his war cabinet (1940-1945)
作者: [美]乔纳森·施内尔 译者: 欧阳瑾 / 宋和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1940年6月,法国陷落,在纳粹德国与整个欧陆之间,英国成了唯一的幸存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临危受命的温斯顿•丘吉尔必须拯救不列颠。一己之力难以力挽狂澜,在他身后是一个由各党派精英组成的联合政府内阁。
在这部具有启发意义和扣人心弦的作品中,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得主、英国现代 史学者乔纳森•施内尔利用丰富的一手史料,成功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政界高层的活动场景,生动展现了丘吉尔是如何有效领导能力非凡但又纷争不断的内阁队伍的。战争的胜利不仅源于丘吉尔的坚韧意志,更取决于他的高超手段,以及一群愿意暂时放下个人利益,齐心拯救国家、世界的杰出人物的精诚合作。和平即将来临之际,战时大臣们分道扬镳,但在他们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个崭新的现代英国福利政府已然显现。
《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之后,丘吉尔与他的战时内阁如何拯救不列颠,走向战争胜利? 如何应对种种纷争,着手战后重建?
●清晰刻画英国史上最伟大的战时联合内阁群像:个人野心与意识形态交织的劲敌幕僚
● 深度揭示战时五年英国政府、议会错综复杂的形势局面
● 全面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丘吉尔首相:居中斡旋、寻求妥协的用人高手
(丘吉尔)首相在英国掌控的国家事务,无疑超过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所掌控的国家事务。不过,乔纳森•施内尔撰写的这部作品,却对此有所修正,强调了战时内阁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对这个战时内阁,丘吉尔虚怀若谷、贤明决断,可以把他不感兴趣和自知没有资格做出公断的许多问题,都交由大臣们去办理。
——《纽约书评》
见解精辟……施内尔撰写出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好书指南》
本书行文流畅,深入探究了处在纳粹战争机器之下而危机四伏的那个年代里,曾经协助过丘吉尔的众多人物。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这将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本书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一部出类拔萃的历史佳著。
——《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本书眼光独到、引人注目,深入审视了处于非常时期的英国政府: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一些最耐人寻味的人物既在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战,同时也在为他们自己的野心和抱负而战。海量的历史著作,本已让丘吉尔的战时领袖角色变得家喻户晓了;可尽管如此,本书在描述这位政府领袖发挥的作用方面,仍属近期的佳作之一。本书条理分明,细节丰富生动,读起来饶有一番趣味。
——《科克斯书评》
非常适时……扣人心弦,读来令人惬意。
——英国报业协会
本书行文生动明快,可读性强……令人叹服地描绘了丘吉尔手下众位内阁大臣的形象,并强调了战后规划问题,因此施内尔的叙述让人觉得整个故事耳目一新。
——《外交事务》
乔纳森•施内尔的这部作品引人入胜,极其生动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走向胜利的那个“由劲敌组成的团队”。他的深入探究和生花妙笔,让一批耐人寻味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在引导整个英国顽强应战的过程中,这些在温斯顿•丘吉尔联合政府里的杰出人士,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时大臣》一书,巧妙地揭示出了英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五年里政治形势的复杂性。
——李•波洛克,“丘吉尔中心”执行理事
本书引人入胜,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领导政府内阁时的具体情况;那届内阁是一个由对手组成的团队,无论国家处于何种险境,其中的大臣们都从未忘记过政治斗争。乔纳森•施内尔凭借非凡的学识,极为巧妙地驾驭了这个非同寻常的主题。
——安德鲁•罗伯茨,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畅销书《拿破仑大帝》作者
乔纳森•施内尔的叙述扣人心弦……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主题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可谓是通俗史著的巅峰之作。
——理查德•托伊,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
与前人亚伯拉罕•林肯一样,温斯顿•丘吉尔也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战争领袖,这一点世人皆知。但乔纳森•施内尔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向我们揭示出了原因,说明了丘吉尔为什么不得不与战时内阁里那个“由劲敌组成的团队”共事。本书娓娓道来,说服力极强,而且通篇都点缀着生动的人性化细节。
——皮特•克拉克,《丘吉尔先生的职业生涯》作者
乔纳森•施内尔运用生动的文笔,凭借丰富的史料,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大联合内阁”引人入胜而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个内阁中的政治领袖,既有保守党人士,也有工党人士和自由党人士,他们在打败希特勒、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丘吉尔并非完人,但他仍是一位出类拔萃、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拯救了英国及其盟友。本书见解深刻,可谓是一大贡献,有助于世人了解二十世纪这一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皮特•斯坦斯基,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盛會不歇 豆瓣
And the Show Went On : Cultural Life in Nazi-Occupied Paris
作者: 艾倫.萊丁(Alan Riding) 译者: 莊仲黎 麥田出版公司 2018 - 9
納粹鐵蹄踏過,花都沒入暗影
屈辱的歲月中,仍有光輝閃爍
最忠實呈現納粹占領時期巴黎文化圈生活的巨著 !
【內容簡介】
一九四○年六月,巴黎陷落,城市之光熄滅,世界文化之都成了納粹最大的戰利品。繼承世世代代的文化遺產、催生了印象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巴黎依舊是偉大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的搖籃,從喬伊斯到畢卡索......納粹入侵法國之後,許多藝術家逃離了,選擇待在巴黎的人,必須設法生存下去。馬諦斯大隱於市,但畢卡索很難避開納粹的訪客;少數人──例如劇作家貝克特──加入了抵抗組織;有些人被捕並死於納粹之手;其他人則試著娛樂敵人。琵雅芙繼續唱歌、跳舞女郎回來了、歌劇院及劇場重新開張、電影放映機重新轉動、藝廊出售奪自猶太家庭的畫作、親德派及反德派作家用筆墨決勝負。本書透過知名創作者及當時見證者的經驗,權威地陳述了德軍占領下的巴黎藝文世界如何生存。從戰敗的絕望到創造力的高峰激盪,這是一段關於生存、合作及反抗的動人歷史。
【各界好評】
作者既是記者也是發現者,引領我們穿越一九四○到一九四四年間納粹占領下的巴黎。這次登場的明星是戲劇、電影、文學、舞蹈、音樂等。在那個年代,誰是誰?誰願意合作?誰不斷抵抗?誰在幕後策畫?誰只是一派悠然,輕啜著雞尾酒?本書精妙演繹一個國族的存在、演變及生存史,從頭到尾就是一部史詩。偉大之作!
~ Carlos Fuentes
本書是英語世界探討納粹占領下的巴黎文化圈生活最好的一本書。
~ Robert Paxton
這絕對是關於嚴肅主題、通俗歷史最精彩的一部作品!如果你是法國文化圈軼事的書迷,這本書就是你最應得到的禮物。
~《華盛頓郵報》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希特勒死后 豆瓣
[AFTER HITLER:THE LAST TEN DAYS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
作者: (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译者: 秦恺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伦敦博弈 豆瓣
Five Days in London: May 1940
作者: [美] 约翰·卢卡斯 译者: 王志欣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 9
一部现实版的《至暗时刻》
当命运的绞索勒住咽喉,委曲求全还是绝地反击?
这仅是敌我双方的对决,抑或是多方势力的博弈?
以电影般的叙事手法,慢镜头重现“二战”中尤为关键的五天
世界现代史大师解密珍贵史料,解读舆论走向
直击丘吉尔及其内阁如何于重重困难之中重塑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
1940年5月24日至28日,命运的绞索套住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咽喉。短短五日,加来的枪声刚沉寂,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命令即下达。世界末日、绝望、黯淡、大势已去,这样的字眼充斥着人们的对话和日记。抵抗还是议和?这个在今天看来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当时却几乎难倒了所有人,博弈无处不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苦苦缠斗,同盟国之间相互制衡,各国内部两翼角力,伺机而动成了普遍的策略。
尽管形势危急,大部分人仍心存侥幸,认为站在人类正义对立面的希特勒必将失败,却不清楚希特勒几乎已站在胜利之巅,但有一个人保持着清醒,他便是十几天前才上任成为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他坚持,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希特勒蛊惑人心的力量、德军的势头、德国人积蓄已久的仇恨都被严重低估,邪恶者的失败并非必然结果,唯有反抗者众志成城才能达成。丘吉尔曾被认为是个急躁鲁莽、巧舌如簧的没落贵族,然而正是这位精于文字、口才极佳、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领袖,在焦灼的气氛中保持了不动摇的姿态,以卓越的个人素质和魅力唤起了内阁成员乃至其他政治家的责任感,扭转了低迷的士气,坚定了英国人“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念。
著名世界现代史学者约翰•卢卡斯摈弃赘述这一时期丘吉尔面前重重困难的传统方式,而是着眼于丘吉尔化解困境的超凡能力。他以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带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岁月,一小时一小时地展开这五天在唐宁街10号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辅以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回忆录、报纸和大众观察报道,重现了英国政府内部的决策氛围和普通英国人的状态,开创性地证实了这几日在“二战”进程中的戏剧性和重要性。
我认为约翰•卢卡斯是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杰出历史学家,事实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学者。
——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从黎明到衰落》作者
约翰•卢卡斯是一位无可比拟的视角新颖、知识渊博的当代思想家。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美国文化批评家、《格调》作者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剧……卢卡斯讲述的不是新的故事……但他把这段历史演绎成了一出令人难忘的戏。
——M.F.佩鲁茨(M.F.Perutz),《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劫掠欧罗巴 豆瓣
The Rape of Europa: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 [美] 林恩·H·尼古拉斯 译者: 刘子信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在纳粹的疯狂行动和二战的轰鸣炮火中,追寻西方艺术珍品惊心动魄的经历
.....................
※编辑推荐※
在纳粹分子的疯狂、战争的炮火面前,油画、素描、雕塑,这些艺术品何其脆弱。虽然很多艺术品在二战期间被毁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古迹 救护官、神职人员、打包工、卡车司机等人的几番努力,根特祭坛画、《抱白鼬的贵妇》、《圣母与圣子》等很多西方艺术品最终保存了下来,我们现在仍可在博物馆、在教堂中看到它们。本书将用紧凑的情节带我们回顾这些珍贵艺术品在二战前后的跌宕经历。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详细解说了“二战”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本书用紧凑的情节,叙述了纳粹分子对“堕落艺术”的清洗、纳粹高官在被占领国的艺术品购买狂欢、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讲述了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讲述了各方在战后对公共和私人收藏的追索、返还过程;描绘了希特勒、戈林、画商之间的艺术品竞争以及盟国救护官和各方人士之间的博弈。
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后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劫掠欧罗巴》。
.....................
※媒体推荐※
一部读来犹如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的学术著作。
——《华盛顿邮报》
因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悬疑之感,此书立即变得引人入胜且令人惊惧。
——《洛杉矶时报》
令人入迷……情节紧张……一个关于在纯粹邪恶面前的道义勇气和伟大品格的骇人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就像任何军事历史学家透彻地了解其战场一样,尼古拉斯透彻地了解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值得在那些自称文明开化之人中广为传阅。
——《纽约时报书评》
细节丰富、讲述传神……书中充溢着关于逃亡、阴谋、背叛和牺牲的故事,这些故事触动人心又意义重大。
——《旧金山纪事报》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阿登之战 豆瓣
Battle: The Story of the Bulge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张怀博 孙琦 张雯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普利策奖得主 约翰·托兰书写二战历史的先驱开拓之作
畅销欧美40年销量300万,二战历史写作的典范之书
国内初次翻译出版,再现二战西线战场经典战役全过程
德意志帝国孤注一掷的“豪赌式”战地反攻
终结希特勒野心与纳粹命运的冰点铁血大战
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十万英里行程,千余次采访战争亲历者,全方位视角记录“二战”欧洲西线战场最大规模的攻防战役,再现第三帝国走向毁灭前的“困兽之斗”。1944年是二战的西线战场最为重要的决胜之年,第三帝国统帅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来一场“豪赌”,其将全部精锐投入一场绝地反击战——阿登战役之中。在这场战争中,盟军经受了巨大的生死考验,双方的坦克大战和战壕战空前激烈,举世瞩目。约翰·托兰通过全局视角的一则则故事讲述了美军士兵最后如何扭转战局。
约翰·托兰这一位战争历史学家,他将参战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描绘出一幅宏观的二战全景图。
——《泰晤士报》
本书讲述了阿登战役的危险与疯狂:战局混乱不堪,连参战各方也无力把控。所幸,战役成为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至于人们在其中经历了何种悲欢离合,则由约翰·托兰为我们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在二战文学层出不穷的今天,本书首开先河,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片惨烈的阿登战场,美国人经历了何等残酷、孤独而顽强的战斗。情节扣人心弦,一经开卷,再难释手。
——《旧金山纪事报》
托兰敏锐地把握住战争的各个方面:小型冲突、英勇事迹、人性的善恶、官方的对话谈判、决策者的举棋不定、纳粹的狡诈,以及盟国的混乱。这些事件相对分散,看似毫无关联;而托兰却将其串联成了完整的“阿登战役”。
——《科克斯书评》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豆瓣
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An Inquiry into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
作者: (美)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戴大洪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对1940年法国战败的研究
本书为了说明欧洲大国之一的法国在纳粹法西斯进攻面前为何如此不勘一击,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发生后法国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的分析,揭示了法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烽火巴黎 豆瓣
Paris at War:1939-1944
作者: [英]戴维·德雷克(David Drake) 译者: 李文君 / 王玥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2
★当战争黑影落下,光明之城何去何从?
醉生梦死/挣扎求生 妥协合作/奋力抵抗
★数百个大小人物 五年的乱世生活 全面铺展纳粹占领时期巴黎社会图景的真实巨作
★《格拉斯哥先驱报》年度好书,入围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决选名单
1940年夏,在德军势不可挡的攻势下,荷兰、卢森堡不战而降。英法见大势已去,于是发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当时的巴黎,第三共和国总统、总理正与受人敬重的贝当元帅带领政府官员,在圣母院祈祷奇迹出现,解救法国。但奇迹没有出现,德军兵临城下,政府决定撤退,巴黎陷落。
本书记录了巴黎陷落前后期间普通巴黎人的生活,展现了德军逼近巴黎时大批巴黎人弃城而去的景象,贝当政府向德国投降时法国人解脱感与厌恶感交织的心情,以及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法国人生活的困苦。
作者德雷克将巴黎劳动阶层所处的困境与富裕人群相对舒适的生活进行对比,揭露了通敌卖国者的活动,并追踪了法国抵抗运动从制作传单到枪击纳粹军人的发展历程。他详细描述了占领军的阴谋和暴行以及德朗西集中营和巴黎附近其他几处犹太人集中营在押者的生存状态。
本书取材于经历过那些动荡岁月的人们的日记和回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多种政治立场和对待社会的态度。德雷克还从警方记录、报纸、广播节目、新闻影片中收集了很多细节信息。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的生活景象和心理变化。
本书拥有大量真实生动、令人惊喜的细节。戴维•德雷克扣人心弦的故事的主角不是众所周知的英雄和战犯,而是在纳粹占领时期变幻莫测的局势中勉强求生的普通巴黎民众。 ——英国作家、记者,《盛会不衰: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时光,纳粹统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作者 艾伦•莱丁
德雷克深入地研究了当时巴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简练地描述了纳粹当局对于如何管理巴黎的争论。本书细节把握令人满意,非常具有可读性。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段精彩的历史……很多时候,德雷克让事实说话。他使用了大量日记和回忆录,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质疑,但在本书里完全可行,因为普通人没有作假的必要。如同一幅完美的拼图,本书完成得非常出色! ——英国《格拉斯哥先驱报》
拒绝一味美化,也反对简单抹黑,本书是还原二战时期巴黎和法国历史真相的一次富有原创性的努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出于不难理解的原因,对这段历史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还是得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像本书作者这样的身份相对超脱,且具有“旁观者清”之优势的外国学者的介入与推动。……
德雷克不仅知难而上,而且还凭借自己的学识、才情和努力,为大家奉献了一部别开生面、鲜活真实、洞见迭出、发人深思的战时巴黎史。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一民
作者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全面再现了巴黎各阶层民众在战争期间的曲折经历,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真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宏图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黑暗弥漫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马歇尔 译者: 刘勇军 现代出版社 2016 - 3
二战伊始,波兰沦陷。德军建立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大肆屠杀犹太人。波兰利沃夫的下水道成为幸存犹太人的最后一块庇佑之地。在这暗无天日的肮脏角落里生活的男女老幼,伴随着无尽的黑暗、入骨的潮湿、肆虐的老鼠、致命的大水以及不可抑制的绝望。而他们的命运,仅仅维系在一个“唯利是图”的下水道工人奥波得·苏哈的身上……他们的命运何去何从?“小人物”又是如何蜕变,创造奇迹,闪烁着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人性之歌。在黑暗中,拷问生存和死亡的距离,探寻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即使黑暗弥漫,也要用力呼吸、抬头仰望,因为光明就在前方。
本书根据二战真实故事改编,同名电影荣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上映后感动全球。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豆瓣
8.6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郑明萱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极端的年代:1914~1991》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4部。
20世纪,为人类带来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同时也摧毁了我们所有的理想。
霍布斯鲍姆以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和积极参与者的热情关怀,回顾了这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持续40年的“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的起和伏,跨入21世纪前景的明和暗,还有对20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评估等等。
这是一部短促的20世纪史、一位伟大历史学家走过的一生,一个你我都曾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简介: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套装共4册)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面展现了从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历史。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历史杰作。中文版最新修订出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套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最高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畅销书。
“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
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对“所有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历史对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
编辑推荐:
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
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巴西前总统卢拉
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所有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观察家》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史诗般的”、“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等国家元首,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独立报》《观察家》《新共和》《新政治家》《出版商周刊》等近百家欧美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霍布斯鲍姆逝世一周年之际,中文版获全球独家授权,根据最新英文版本审校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套世界史学名著在中国得以完整呈现。
------------------------------------------------------------------------
媒体评论: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代表了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他的文笔像一位优秀的中长跑选手一样柔韧、有把握,他追溯了现代性的出现、巩固、兴盛和衰落。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著名学者、《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我依然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仍是英语作品中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他最好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任何他所涉猎的领域,霍布斯鲍姆都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他的阅读量更大,具有更宽广和精确的理解。而如果他没有成为一个终身的共产主义者,他将仅仅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而被人铭记。
——托尼•朱特(Tony Judt,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作者)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革命的年代:1789~1848》评价:
一本严肃、精彩、雄辩而引人入胜的书。
——彼得•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剑桥大学教授)
这部作品的分析博学、精彩而富挑战性,它对文学、美学与科技成就的清晰阐述不仅视野宽广,而且颇具新意。
——《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资本的年代:1848~1875》评价:
他的两部关于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伟大著述——《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资本的年代:1848~1875》——已经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观察家》(The Observer)
这本精彩的书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芒……以其令人折服的判断力,挑选出了基本的主题,并通过丰富的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例证对主题进行阐释……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看在老天的分上,也为了你自己,读这本书吧。
——《卫报》(The Guardian)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评价:
相比标新立异和故作高深,使作品变得简洁、生动、有趣,远需要更多的天赋和勇气。这部出色的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两种品质。如同前两部作品,浩如烟海的知识在书中举重若轻,旁征博引的能力也无人能及。
——大卫•坎纳丁(David Cannadine,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评价:
《极端的年代》是杰出的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的个人洞见。这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激动人心。它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
——《旁观者》(The Spectator)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德国通史·第五卷 豆瓣
作者: 郑寅达 / 孟钟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德国通史》第五卷叙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历史。在短短的二十七年中,德国如过山车般经历了从“最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和右翼极权主义的第三帝国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属于德国现代史范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危机和畸变的产物。这是德国历史发展道路在与西方文明的适应、冲突中出现危机和畸变的阶段。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国防军 豆瓣
Wehrmacht
作者: [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台海出版社 2019 - 5
对于希特勒和德国军队而言,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德国国防军的辉煌胜利和巨大的领土收益,都被“僵持”和“战略撤退”等关键词所掩盖。从5月在刻赤和哈尔科夫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到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遭遇的灾难性失败,本书为这个决定性的一年提供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新观点:即1942年还标志着一种非常古老而传统的战争模式的死亡,即经典的“德国战争方式”无法应对二十世纪新式战争理念的挑战。基于自己所提出的“德国战争方式”受到的广泛批评,罗伯特.M.奇蒂诺深入剖析了发生在苏联和北非的每一场重大战役和战斗,分析了1942年的各大战役是如何与普鲁士-德国数百年的战争历史传统相结合的,书中“再现”了德国将领对战争的看法,并点评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作为《德式兵法: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续作之一,“国防军”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国防军:第一部 . 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分析了德国军队在大约七个月时间里的作战,始于蓝色行动和忒修斯行动发起,止于非洲装甲集团军在阿拉曼之战中覆灭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奇蒂诺用精细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叙事相结合,为读者展示了军事史上强大的德国国防军是如何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的……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美)戴维·M.格兰茨 译者: 小小冰人 台海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戴维戴维•M. 格兰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鸿篇巨著的二卷,主要讲述1941年8月25日—9月10日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让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苏军在当年9月初发动的第三场反攻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体来说包括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消耗战规模巨大,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大,导致了*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在莫斯科门前遭遇挫败。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崛起与毁灭 豆瓣 Goodreads
Mein Leben --Oberbefehlshaber der deutschen Kriegsmarine 1935-1943
作者: [德]埃里希·雷德尔 译者: 吕贤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曾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从1928年10月执掌德国海军开始,到1943年2月因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主动辞职为止,雷德尔实际领导德国海军长达15年之久,是一位对近代德国海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雷德尔年轻时代随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游弋远东,遍访周边诸港,还曾到访中国青岛和北京。一战中,雷德尔作为德国公海舰队侦察编队的参谋长,亲身经历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魏玛共和国时期,雷德尔耐心、系统地领导了德国海军的重建,逐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希特勒上台后,雷德尔向其提出建设庞大舰队的“Z”计划,但终因战争提前爆发而无果而终。二战初期,雷德尔为德国海军量身订制“巡洋战争”理论,即以巡洋舰和袖珍战列舰重点攻击盟军海上交通线,虽小有斩获,但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二战结束后,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至暗时刻 豆瓣
Darkest Hour: How Churchill Brought Us Back from the Brink
7.2 (5 个评分) 作者: [新西兰] 安东尼·麦卡滕 译者: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至暗时刻》《万物理论》编剧
两届奥斯卡影帝、提名最佳电影打造者
安东尼•麦卡滕历史传记作品
一九四〇年五月十日,在战场和政坛上均“不靠谱”的温斯顿•丘吉尔意外升为首相。当时希特勒大军横扫欧洲大陆,英国远征军危在旦夕,英伦之岛或将须臾遭受入侵。丘吉尔相位未稳,便要带领英国上下应对纳粹的威胁;他组建的战时内阁也是矛盾重重,以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为首,主张与德国媾和的声音不绝于耳;丘吉尔本人似也有了动摇,陷入深忧与自疑——是要不计代价与敌人媾和,还是不惜代价赢得胜利?
这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是丘吉尔自己的至暗时刻。
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至暗时刻》这样,抓取了二战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深挖1940年5月7日挪威辩论至1940年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完成的一段激荡历史,相互抵牾的史料再现了前所未闻的有关战时内阁的一段经历。作者麦卡滕独辟蹊径,从历史、心理、语言等角度,把“伟人”丘吉尔拉下神坛,聚焦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展现了他在危急时刻的领袖品质,尤其是丘吉尔在此期间两次逆转性的恢弘演说,现如今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演讲,让读者一窥这位力挽狂澜的领袖的领导力与魅力——他说出反复淬炼而得的坚定话语,藐视困难、激发勇气、化险为夷,选择实该选择的历史正道。
【影评】
在英国脱欧之际,人们更加需要回看1940年的那段岁月。Joe Wright曾经执导了《赎罪》这部以敦刻尔克为背景的精湛影片,如今,他又带来了《至暗时刻》,描绘了一个振奋人心又难以琢磨的丘吉尔。操刀编剧与霍金的传记电影《万物理论》编剧是同一人——安东尼•麦卡滕。——《卫报》
丘吉尔这位新上任的首相,情绪起伏大,胃口更大,早餐喝威士忌、雪茄从不离手。他当时深陷困顿与疑虑。英国将会卷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还是屈辱地向希特勒谋求暂时的和平?这是一部历史电影,就那一段危急时刻,编剧安东尼•麦卡滕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见解、补足了领袖丘吉尔的细节史料。——《纽约时报》
“如果有人担心电影《至暗时刻》不过是对一群上流人士的无聊描绘,那么他们大可放心,因为等待他们的是一部热烈、激动人心的历史剧,它的原创性火力十足,源源不断。”——《滚石》
【媒体/知名人士评论】
《至暗时刻》)为这一著名历史时期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了一个可读性极强的全新叙述视角: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在现在和在未来都值得人们花上些时间去细细研究。
——巴诺书店 社论点评
1940年春,全人类的命运都沉甸甸地压在温斯顿•丘吉尔的肩上。麦卡滕扣人心弦的叙述把读者带回到1940年春那短短的几周中。《至暗时刻》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史实繁细,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迈克尔•F. 毕晓普 英国国家丘吉尔学院院长、国际丘吉尔学会中心主任、执行理事
“这是用小说的形式书写而成的历史。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皮尔斯•布兰登 丘吉尔档案馆前馆长
“情节急促,丝丝入扣,洞若观火的文笔引人豁然开朗。”
——索尼娅•普内尔 《克莱门坦》一书作者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阿登战役1944-1945 豆瓣
The Ardennes 1944-1945:Hitler's Winter Offensive
作者: [瑞典] 克里斯特尔·博格斯特姆 译者: 姚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1944年12月,就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希特勒又一次令世界震惊:德军从比利时和卢森堡东部林木茂盛的阿登山区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并在盟军战线上形成了50英里的突出部,这是盟军在大战中第二*遭到奇袭。规模庞大的德军装甲纵队似乎不可阻挡,如波涛般向西涌去。这次攻势集中了德国的前沿军事科技:“虎王”巨型坦克、革命性的新式突击步枪、飞弹、现代化喷气机。德军甚至派出小型电动潜艇支援攻势!为打败德军,一场为期6周的史诗般的冬季反击战打响,这是美军历史上格外血腥的一场战争。
《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通过浏览档案、采访老兵、考察战区,从军事的角度对阿登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全景展示。本书不仅跟踪记录了德国及同盟国军队的整个行动过程,还分析了军事战术、部署方式、人事任免、征兵制度、士兵素质、后勤保障等作战中的人为因素,并对作战双方的武器,甚至参战部队历史、部队领导、作战能力等细节进行了介绍。
2020年7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