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 豆瓣
BAUHAUS WOMEN:A GLOBAL PERSPECTIVE
作者: 伊莉莎白.奧托 / 派翠克.洛斯勒 译者: 蘇靖雯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20 - 2
淹沒於時間裡的包浩斯女力故事
「包浩斯」的故事通常侷限性較高,偏重於其創立時間、地點及少數重要的知名男性上,像是沃爾特.格羅佩斯、馬歇爾.布魯耶、保羅.克利、瓦斯里.康定斯基和拉士羅.莫歐尼-那基。《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45位被遺忘的女性紀錄》突破了狹隘的歷史觀點藩籬,揭露全新的包浩斯樣貌:被大部份歷史書毫無道理地遺忘的四十五位包浩斯女性。本書更進一步闡述包浩斯如何吸引歐洲甚至全球各地的女性前往,以及如何透過這些國際性的女性設計師、藝術家與建築師,將包浩斯訊息傳遞到全世界的愛好者。
本書除了提供對包浩斯基本的理解,也為了對在現代藝術與設計中太常被忽略重要性的女性藝術家感興趣的人,挖掘出包浩斯歷史的另一部分,使包浩斯所執行的藝術及生活方面各種實驗,和持續到今日與全世界觀賞者有共鳴的創新,產出新的體悟。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恶魔之城 豆瓣
City of Devils : A Shanghai Noir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兰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午夜北平》姊妹篇
★ 爱伦•坡奖得主保罗•法兰奇新著
★ 真实历史罪案带你回顾1930年代颓废、疯狂、美丽的上海
★ 再现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 甲骨文X企鹅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在耽于享乐的上海,维也纳人乔•法伦得以积累资本并逐渐获得赫赫声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夜总会“法伦之家”的霓虹灯招牌上不断闪耀。美国逃犯杰克•拉莱带着被酸液腐蚀的指尖,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衣冠楚楚的乔”与“幸运的杰克”犹如两颗殒石在空中轰然相撞,随后又在狂乱的挣扎中携手合作,抱团熬过这座城市彻底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
保罗•法兰奇还原了旧日上海“歹土”外侨的生活,还原了那里的种种罪恶,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本书获誉】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1934)
毒品、堕落和风月场等主题总是很受欢迎……法兰奇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讲述了这一切。——加里•克瑞斯特(Gary Krist),《纽约时报》
老实说,我已不记得上次遇到如此引人入胜且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我一头扎到水下,读完半本书后才想起浮出来透口气。——“罪案元素”网站(Criminal Element)献给A.V.W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论自由 豆瓣
On Liberty
9.4 (61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孟凡礼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鸽子 豆瓣
Die Taube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蔡鸿君 / 张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表现人类生存恐惧的寓言。
深入揭示异化社会中孤独个体的心灵困局。
20世纪德国最畅销的纯文学小说之一。
约纳丹是巴黎一家银行的守门人,在经历了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后,其人变得十分胆小怕事。一天早晨,约纳丹打开房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平淡生活,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却搅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使他产生莫名的紧张、惶恐和绝望。小说以传统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和极尽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迷茫与人生悲剧,以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失去普遍安全感的焦虑和对人类生存所感到的恐惧,以及作者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深沉思考。聚斯金德对挣扎在主流社会边缘小人物心理的洞悉无比精准,凭借娴熟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7.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20世纪德语超级畅销书,全球销量逾千万册。
同名改编电影全球票房过亿,本•威士肖倾力演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倾力推荐:“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一部构思与行文齐佳的伟大作品。”——《卫报》
“一则受制于扭曲人性的,关于谋杀和欲望的奇谲异事。”——《文学评论》
“对死亡、欲望和衰败的本质的思索……而这只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令人惊叹。”——《纽约时报书评》
“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任何作品。一个文学奇观。它将永远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费加罗报》
十八世纪的巴黎,格雷诺耶降生在城市最肮脏、气味最浓烈的鱼摊上。他天生没有体味,却是一个惊人的嗅觉天才,能够分辨并记住世界上所有的气味。为了追寻最完美的香味,并将之保存下来,少年格雷诺耶受尽磨砺,一步步从香水铺学徒成长为制香大师。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和失望后,他终于发现,唯有某些红发少女身上才散发着他追寻的完美香气。为此,他不惜屡屡犯下罪行,萃取她们的体香制成一种神秘的“香水”,将世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然而,众人无尽的追捧和痴迷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最终,他选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失在了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离奇魔幻的情节,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都被反复称道和引用。作者借主人公格雷诺耶这个嗅觉天才的悲剧人生,反思了个体在理性驱动的现代社会中陷入虚无与异化的生存困境。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低音提琴 豆瓣
Der Kontrabaß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德]帕·聚斯金德 译者: 黄克琴 宋健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处女作。

全球最受欢迎的独幕剧之一,写给每一个寓居城市孤岛的灵魂。
小说描写了一位不得志的乐队低音提琴手的内心世界,全剧自始至终由独白构成:我有一位当官的父亲和一位音乐家母亲,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做个官员,而不是当什么艺术家。我却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父命当了个乐手,又为了报复母亲选择了乐器中最丑陋、最笨重、最不起眼的低音提琴。在十八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低音提琴生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我既渴望摆脱乐团保守严苛、等级分明的秩序,又对未知的前景感到恐惧而固步自封。同时,我暗恋着乐队里的女歌手萨拉,却对其望而却步,倍感痛苦……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内心的孤寂,以及被群体漠视的失落与无望。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论爱与死亡 豆瓣
Über Liebe und Tod
5.9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译者: 沈锡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香水》作者聚斯金德唯一非虚构作品。
直面人生亟待思考的两大命题,俯瞰人性复杂幽微的深渊。
聚斯金德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探讨了爱和其永恒的对手——死亡的关系,援引哲学、文学,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及至现代生活中的三个例子,向我们呈现了两者间相生相伴又对立冲突的联系,促使读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爱与死亡,以及它们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样貌。爱情既能让人感觉幸福,也会带来无尽的痛苦,爱情不只是随便一种分子,可以改变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把我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作者进而对比了耶稣和古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命运遭际,讲述他们如何试图用爱战胜死亡。
在这本小书里,读者不仅能领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学说观点,也有幸体味克莱斯特、司汤达、奥斯卡•王尔德、托马斯•曼、歌德等人的宏旨高论,并进而体悟到聚斯金德本人写作中涉及爱欲和死亡之间永恒纠葛的命题。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我这样的机器 豆瓣
Machines Like Me
7.4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小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伊恩•麦克尤恩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力作
★ 《黑镜》《西部世界》《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完美文学注解
★虚构与现实的边界在此模糊,麦克尤恩再度颠覆想象,改写人类科技发展史
★一对年轻男女与机器人之间的三角恋;这回,深陷道德困境的不止人类……
-----------------------------------------------------------------------------------------------------------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后,托尼•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与此同时,32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亚当”拥有以假乱真的智能和外观,能够完成逼真又不失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在米兰达的帮助下,查理重塑了“亚当”的性格,于是一组奇怪的三角关系渐渐形成……事情也慢慢开始失控。
小说中麦克尤恩给了图灵他应得的生命,而非受到审判、监禁、自杀。图灵得享高寿,活在世人的尊崇之中,他的作品创造了技术奇迹。麦克尤恩在小说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生命?机器人能够明白人类的心吗?对于那些人类无法掌控的技术,这部小说将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使女的故事 豆瓣
The Handmaid’s Tale
9.0 (5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经典形象新版回归
同名剧集前三季豆瓣平均8.8分,第四季2021年即将播出
---------------------------------------------------
“我们中那些有幸在1985年《使女的故事》面世伊始就读过小说的人,肯定还记得当初这部作品带来的震撼,既有一种幽闭恐惧式的精准,又有那种令人惊愕的先知先觉。”
——《卫报》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可怕的是她在三十年前就预见了这一切。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曾以为我们足够理性,这样的事情不可能真的发生。三十年过去了,我意识到过去的自己过于乐观……这本书是我们中的预警者。”
——尼尔•盖曼
“她始终在提醒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这真的很重要。”——珍妮特•温特森
--------------------------------------------------------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证言 豆瓣 Goodreads
The Testaments
8.8 (9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新浪好书推荐“2020年度推荐图书”
全球超级畅销书《使女的故事》续作
2019年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二度折桂
全新角色演绎不同视角,首次披露基列国背后的秘闻
英国每四秒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万册即告售罄。
即将改编电视剧集,延续《使女的故事》电视剧收视神话。
----- ---------------- --------------------------------------------
“这部小说并不像出自一位处于写作生涯晚期的作家之手,相反更像是她的巅峰之作,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布克奖评委丽兹•考尔德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她一向超前。不管是她的哪部小说,读者定会在半小时内沉迷其中。”
——资深出版人卡门•卡里尔
“如果哪一位小说家能够证明创作一本续作是正确选择的话,就非阿特伍德莫属了。”
——《卫报》
-----------------------------------------------------------------------------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而另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则是我们正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经验主义问题 豆瓣
作者: 保罗·费耶阿本德 译者: 汪意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经验主义问题》是“费耶阿本德哲学文集”之一,全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经验主义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古典经验主义、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专家的精神慰藉、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豆瓣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作者: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译者: 林偉盛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 - 5
本書嘗試建立一個綜合框架,以理解十七及十八世紀荷蘭、鄭氏及清朝統治者企圖治理臺灣邊疆時,在更大範圍上遭遇的戰略、控制及收益問題,並形塑出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脈絡。此外在政權更迭的轉移下,其行政體系如何影響政府、漢人及原住民三者之間的互動模式。 作者的主要論點,在於指出清代前期對臺治理政策,並非傳統的「忽略說」及「流離說」,而是基於戰略考量、稅收及開支的平衡等政治經濟因素,且經過朝廷激烈攻防討論後,形成的「理性」決策過程。邵式柏進而提出對於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解釋架構,並以此做為討論清代國家性格、比較邊疆政策,及族群與文化互動等重要課題的理論視角。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8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秘密签署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当包括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在内的各大国领袖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蒋介石却早早地判断德国将进攻苏联,时间是1940年10月21日,也就是说,还在希特勒具体签署这项攻苏计划的将近两个月之前,蒋已经提出这一可能,这是一个相当超前的战略预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蒋介石通过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一步步印证纳粹德国攻苏时间,甚至在1941年6月21日做出结论:“余断定德必于日内攻俄”,而这“日内”的判断,恰好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前一天。
蒋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身陷战争泥潭的弱国领袖,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国际变局将日本赶出中国,从这个层面上讲,蒋介石还是一个积极的游说者。出于对苏联的本能敌视,蒋曾先后向英美献“上策”,从旁煽动德国进攻苏联,其间充满着无奈和悲凉,所有细节都被邓野一一还原,极具可读性。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俄罗斯往何处去 豆瓣
作者: 罗伊·麦德维杰夫 译者: 徐葵 新华出版社 2000 - 1
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ISBN:9787501147038,作者:(俄)罗伊·麦德维杰夫(Рой Медведев)著;徐葵[等]译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自我追寻 豆瓣
作者: 张小玲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在日本文壇史上的文學名家裡, 夏目漱石與村上春樹是兩顆閃亮的星斗。 作為日本現代和後現代時代的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不只展現了文學中普遍對於自我與生存的思索,及對文學意義的追求,更呈現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與民族,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的發展軌跡。 研究比較文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即是透過比較,加深對理論問題的思考,提供給認知世界的新視角。然而,單純比較這兩位作家,是無法達到此目標的;需要在具有寬闊文化視野的前提下、及具備相應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從具體的文本分析入手,才能對文學與現代性問題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討。 因此,本書在日本現代和後現代的文學背景之下,對明治時期的代表作家──夏目漱石,與當代的代表作家──村上春樹,從自我、女性觀、中國觀、對文學意義的追求這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兩位作家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行人》、《門》、《心》、《尋羊冒險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海邊的卡夫卡》等。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較,對日本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一些問題,從文學的角度做一剖析。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我的一生 豆瓣
My Life
8.3 (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果尔达·梅厄 译者: 舒云亮 新星出版社 2014 - 7
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是关于她本人的生平,也是关于以色列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她以朴实内敛的笔触记录自己的成长,以及民族的苦难和聚合历程,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火中的诞生和振兴,成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的一生》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后即成为畅销书,并在美国拍成电视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风行一时。
本书曾由新华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内部发行(书名《梅厄夫人自传》,依据纽约德尔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版),本次由读库团队依据伦敦韦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出版公司(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一九七五年版重新编译出版。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0301461051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凡人 豆瓣
Everyman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彭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平淡的叙事难掩技艺的张力。——约翰•班维尔
“对我们所有人必将要面对的人生顿悟的深入解读。”——《科克斯书评》
“《凡人》是小说中少有能够捕捉到存在的悲悯的寓言。”——《华盛顿邮报》
“透过纸页传来的是罗斯独有的声音:痛苦、愤怒、傲慢和深沉,嘲讽的幽默。”——《出版人周刊》
“让我用一个过去从未使用过的词语来评价这部作品:杰作。”——《亚特兰特月报》
“这出精彩的道德短剧展示了我们的肉体如何独断地指引着我们的人生。典型的罗斯。”——《图书馆期刊》
“同样的领域,同样令人惊叹的杰作。”——《观察报》
“……优雅、尤为勇敢的艺术杰作。”——奥普拉杂志。
“……罗斯写作生涯的巅峰时刻,给人留下了印象最为深刻的震撼。”——《芝加哥论坛报》
《凡人》的书名源自一部中世纪道德剧,讲述一个“凡人”被死亡召唤时的临终经历。罗斯的《凡人》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悔憾、病痛与死亡的故事。小说的主角曾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两个仇视他的儿子和一个挚爱他的女儿。他还有一个随时照顾他的好哥哥,其健康的体魄甚至令他妒忌。从童年的夏季在海边初次见证死亡,到精力旺盛的成年时代事业上的成功、几次婚姻家庭的聚散,再到步入老年看着同代人日渐凋零、自己屡遭病变,孤独和无力感成了他生活的主题。这就是罗斯笔下“凡人”的一生,坦率、深沉,又具有普遍意义。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The Buried 豆瓣 Goodreads
9.6 (2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19 - 5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and Oracle Bones, an intimate excavation of life in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zations at a time of convulsive change
Drawn by an abiding fascination with Egypt's rich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Peter Hessler moved with his wife and twin daughters to Cairo to explore a place that had a powerful hold over his imagination. He wanted to learn Arabic, explore Cairo's neighborhoods, research ancient history, and visit the legendary archeological digs. After years of covering China for The New Yorker, friends warned him it would be a much quieter place. But just before his arrival, the Arab Spring had reached Egypt and the country was in chaos.
In the midst of the revolution, he attached himself to an important archeological dig at a site rich in royal tombs known in as al-Madfuna, or "The Buried." He and his wife set out to master Arabic, striking up an important friendship with their language instructor, a cynical political sophisticate named Rifaat. And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friendship was formed with their garbage collector, an illiterate neighborhood character named Saaed, whose access to the trash of Cairo would be its own kind of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 Along the way, he meets a family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 owners who have cornered the nation's lingerie trade; their pragmatic view of the political crisis is a bracing counterpoint to the West's conventional wisdom.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se ordinary Egyptians in a time of tragedy and heartache, while draw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the ancient past, Hessler creates a richly textured and original portrait of a revolution and the people swept up in it. Whether he's investigating the relics of pharaohs, the neighborhood trash that Saeed brings him, the Arabic vocabulary lists from Rifaat, or the Muslim Brotherhood documents left behind after mobs have looted their offices, Hessler finds subtle and illuminating insights to understand a n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at emerges is a book of uncompromising intelligence and glorious humanity. Through the lives of Saeed and Rifaat, we encounter a land in which a weak state has collapsed but its underlying society remains painfully the same. The Buried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that unearths a new world for the reader, one filled with unforgettable people who escape their context and become universal.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消逝世界漫游指南 豆瓣
Last Chance to See
9.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 马克·卡沃丁 译者: 姬茜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内容简介】
艾艾狐猴的外形非常奇特,像一只长着蝙蝠耳朵、海狸牙齿的大猫,尾巴宛如一根硕大的鸵鸟羽毛,有一根枯树枝似的中指,一双巨大的眼睛仿佛可以穿透你,窥视就存在于你左后方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仿佛那是一台挖掘机在静静地干除草这种小活儿,每个巨大部件都散发着可怕的吸引力。我们感觉好像亲身体验了一把三体问题,在两头犀牛的引力之间摇摆不定。
鸮鹦鹉是一种跟不上节拍的鸟。极其肥胖的它们似乎不只是忘了如何飞翔,也忘了自己已经忘了如何飞翔。一只忧心忡忡的鸮鹦鹉有时会跑上一棵树,然后纵身一跳,像块砖头似的飞落,狼狈地跌在地上。
没有人能这么写,除了道格拉斯•亚当斯。
没有了道格拉斯•亚当斯,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更贫乏、更黑暗、更孤独的地方。幸好,他的著作永远地留存下来。道格拉斯与无聊绝缘,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过一种堪称“世界级想象力”的彩虹棱镜,折射出科学、幽默和洞见的光芒。而且,每一页都让我们开怀大笑。
----------------------------------------------------------------------------------------------------------
【编辑推荐】
★ 艾艾狐猴、毛里求斯红隼、北部白犀牛、新西兰鸮鹦鹉在消失边缘奋力推荐
★ 《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 科普杰作
伤感、温暖又让人爆笑不止!
★ 66幅全彩插图
★ 《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长文导读
★ Goodreads“有史以来50佳科学图书”
在我的所有作品中 ,《消逝世界漫游指南》是我最珍爱的一本。
——道格拉斯·亚当斯
有趣、有爱、有态度。以朋友的口吻讲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类如何影响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一些迷人、珍贵的动物处于灭亡的边缘。这本书让我们正视这个星球的堕落,审视我们即将消失的遗产。与此同时,他的叙述从不让你流于伤感。道格拉斯标志性的黑色幽默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刻跳出来。这幽默的效果让你放松,同时也让你更尖锐地感知到悲剧的存在,并刺痛你的心。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所有人都应该来读。——Goodreads读者
我热爱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小说,看看我的书架你就知道了。而作为铁粉我要说:道格拉斯的才能在科幻小说中完全被浪费掉了。这家伙很明显应该当一名科学作家。他的所有科幻作品都很好,只是没有一部比得上《消逝世界漫游指南》。——Goodreads读者
2020年7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