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纸神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平一枝 / [日] 小林纪雄 译者: 杨玲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抱着“纸这一介质是否会消失会被替代”的疑问,深入与“纸”相关的各行各业,采访各类设计师、收藏家、民艺家,满含深情写下的与纸有关的人生百味。全书由日本百年品牌竹尾的六种特种纸打造,既是内容精良的图书,又是视觉与触感兼美的艺术品。
近三十位日本重量级艺术家×六种竹尾特种纸打造全书!
有多少种纸,就有多少种与纸相关的情感与信念,
就有多少爱纸之人在这个乏味时代的有趣生活。
★殿堂级设计师、资生堂设计总监仲条正义;开启日本一整个装帧时代的平野甲贺;享誉国际的日式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种树抄纸的和纸艺术家 森田千晶……近三十位艺术家、设计师讲述的人与纸的深情故事。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一封情书。
★日本百年品牌竹尾,六种特种纸打造全书。不同观感,不同手感;从里到外都奢侈,中文版限量发售。
★每一种纸,都是一种真真切切生活过的痕迹。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
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独创字体;仲条正义引领的资生堂设计革新……
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晓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舍:做减法的勇气 豆瓣
作者: [日]山下英子 译者: 贾耀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舍:做减法的勇气》是一本深度解读断舍离式减法工作法的心理励志读物,是锻炼“断舍离式领导力”的第一本书。 高效能人士先决定“不做之事”,而工作效率低下的人往往把文件都堆在办公桌上。高效不是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而是将有限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物·事·人。精简物品,确定待办优先级,就是有效领导力。本书将断舍离的焦点主义、三分法、留白法应用于定日程表、处理信息、提高会议效率等多种工作场景,摆脱瞎忙和低效。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铁幕 豆瓣
The Iron Curtain
作者: (英)温斯顿·丘吉尔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本书记述了二战后期盟军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雅尔塔会议的顺利召开,苏联红军直捣柏林,德国法西斯的溃败和投降,美英与苏联的摩擦,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波茨坦公告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同盟国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系列国际会议虽然制定了新的秩序,但西方世界与苏联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从未消除。世界被“铁幕”无情地分成两半。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她身之欲 豆瓣 谷歌图书
2016年5月第1版
8.0 (72 个评分) 作者: 丁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其它标题: 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我们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9.0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吴莉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本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式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这本书引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2.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美丽的地志学书写。约翰•伯格以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赋予现代城市以个人化印记和魔幻气息,最私密的写作和最彻底的虚构,却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内容简介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回忆录、散文或传记,而是一种混杂了这些文体的崭新文类,即NewStatesman所谓的“未来的文类”:“是虚构,但非传统小说;是作者的第一人称,但非回忆录;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终是立足于当下;是一篇无悔的告解,也是对感知与情感的深刻挖掘。”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豆瓣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朱生坚 译 / 胡桑 校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6
【内容简介】
“人所固有的,我都具有。”这句格言尽管已是老生常谈,却依然令人感怀。萨义德在本书的诸篇演讲中,为他所坚定信仰的人文主义设定了两个界标:一是为人文主义找到某种特性,以把人类与自然、超自然和先验的东西区别开;二是渴望尊重人之为人的一切。在前一个界标中,他援引了 维柯关于历史的观点并将之展开论述;在后一个中,他为文化多元主义做出了博学而宏伟的辩论。萨义德的论述赋予了人文主义严密而知性的肌理,为试图摆脱教条主义的人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
·
“9·11”事件之后,一种风云突变的政治氛围笼罩美国,也在不同程度上笼罩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英美联军入侵伊拉克:这些都造成了一个敌意高涨的世界……造成了所谓“西方”和“伊斯兰”之间更加恶化的冲突……这些文章正是旨在促成共存、共享的人文主义文化的理念,无论它们是否成功,我至少已经做了尝试,如此足矣。
——爱德华·W. 萨义德
···
【编辑推荐】
◆全球闻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后殖民研究”学术领域的奠基人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为心中真正的人文主义信念发声。
◆在这个战争频发、误解频仍的世界,人文主义已经凋零、无人问津了吗?是时候重新拾起高贵的人文主义理想了!
◆从“9·11”事件与美国对伊战争,从对《浮士德博士》的分析到对伍尔夫、普鲁斯特的解读,本书论域广泛,不一而足。
···
【媒体及学者推荐】
这是萨义德为世界主义者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辩词,也是他对人文主义实践做出的俏皮却严谨的辩解。
——《纽约时报书评》
萨义德是批评家的模范……这些演讲于2000年在纽约发表,极具萨义德特点。它们从一个扩大的、不对齐的、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版本开始论证,旨在解决偏见、揭露压迫和寻唤简化的身份认知。
——《金融时报》
富于启发……本书令人伤感地提醒了我们,合理性与党派并非像左派形容得那样一直是我们的敌人。
——《国家报》
作为广泛认可的后殖民研究之父,萨义德激发了人们对文化差异研究的兴趣。
——《国际先驱论坛报》
如果你只能阅读萨义德二十本著作中的一本,那么我会推荐这本。在这本书中,萨义德从他不同的作品——文学的、政治的、学术的、活动家的、音乐的——中把线索和隐喻组合在一起,以一种与同龄人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活动家向观众演讲的风格编织出人文主义景观。本书结合了激情与严谨,这是爱德华·萨义德的标志。
——《金字塔周刊》
这本书代表了所谓的萨义德晚期风格:非正式的,自由的,反刍的,个人的,让人不知不觉地重新思考他的观念与精神。
——《批判研究》
萨义德在政治方面拥有巨大的勇气,他的雄心投入巴勒斯坦的自由事业并每每为之破碎,他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那些政治话题和政治斗争的思想延伸,他作品的措辞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基于这些原因,爱德华·萨义德的思想遗产将主要是政治性的遗产,在公众想象中如此,或许以学术研究的标准衡量亦是如此。
——阿基尔·比尔格雷米,印度哲学家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投资最重要的事 豆瓣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8.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霍华德·马克斯 Howard Marks 译者: 孙 伊 中信出版社 2012 - 7
《投资最重要的事》倾注了霍华德•马克斯一生的经验和研究,阐述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足以摧毁资本或断送职业生涯的错误。马克斯摘录备忘录中的段落阐明自己的思想,以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其投资理念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投资的复杂性和金融领域的危险性。作者凭借对当今动荡市场的深刻见解,奉献出一部半自传、半信条性质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看点。 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详细阐述了“第二层次思维”、价格、价值关系、耐心等待机会、以及多元化投资等概念,对自身的决策以及偶尔的失误做出了坦诚的评价,为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风险评估、建立投资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作者鼓励投资者做“逆向投资者”,明智地判断市场周期,采取大胆而谨慎的行动获取收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成功的投资有赖于同时对各个方面保持密切关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的每个主题,都是最重要的事。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十年一觉电影梦 豆瓣
8.3 (53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0
《十年一觉电影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及相处、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许鞍华说许鞍华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邝保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7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是华语影坛独树一帜、成就卓著的女性作者。本书全面剖析她的创作生涯与作品特色,共分两大部分:上编由许鞍华自述从影以来的创作经历,并对每部作品的优劣得失做出自我检讨;下编由许鞍华的创作同仁、昔日搭档畅谈对与许鞍华合作的印象,并收录了多位香港著名文化学者、电影学者及影评人如金庸、关锦鹏、关本良、罗卡、石琪、卓伯棠、李焯桃等,对许鞍华其人其作(包括创作类型、叙事方法、音画语言、电影结构、女性身份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废墟美国 豆瓣
作者: 潘然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8
本书以北美铁锈地带的废墟为切入点,描写了作者三年多来为了拍摄废弃建筑物,深入北美铁锈地带的各大城市时发生的有趣的探险故事,还发掘了一些隐藏在建筑物背后的故事,并讲述了她观察到的美国一些城市的居民生活见闻,以及由废弃建筑物的成因和发展而引起的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北美各国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诺曼征服 豆瓣
The Norman Conquest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克·莫里斯 译者: 韩晓秋 后浪 | 西安出版社 2020 - 5
揭开英格兰诺曼王朝的神秘面纱
看诺曼底公爵威廉如何渡过英吉利海峡,铸就传奇一生
◎ 编辑推荐
☆事件价值:诺曼征服标志着英格兰封建制度的确立,自此之后,英格兰与欧洲大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史料价值:本书运用大量一手史料,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考察诺曼征服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它对英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可读性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让读者能够在那个由城堡与骑士主导的世界里领略这些历史人物的风采
◎ 内容简介
诺曼征服可能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事件之一。随着诺曼人进驻英格兰,英格兰这一古老而又新生的国度便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无论是语言、建筑、军事还是法律,英格兰境内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诺曼人是如何改变这一切的?这一改变又为什么如此之彻底?
马克·莫里斯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梳理了诺曼征服前后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了一幅有关诺曼征服的全新图景。在比较了各种证据之后,他运用生动而流畅的语言告诉读者,英格兰是如何融入欧洲文化传统之中,而这一点又是怎样影响到了英格兰的历史进程的。
◎ 媒体推荐
你所知道的有关1066 年的事情几乎都是错的。再没有哪个历史学家会比马克·莫里斯更适合纠正你的错误观点了。他的新书不仅是一部叙述史,而且也是一个研究成果……莫里斯运用充满了气魄、具有洞察力和奔放的叙事手法,来描述这个动荡时代的壮举和悲剧。——《星期日邮报》
马克·莫里斯的新书令人兴奋……这是一个强有力而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以巨大的气魄写作本书。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清晰的目的感和极大的信心……他精力十足地带领着读者,让他们做一次关于本主题的旅行……这本令人兴奋的书中既有一些新的角度,又有内在的连贯性……莫里斯致力于对证据进行自己的阐释,而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BBC 历史杂志》
◎ 名人推荐
该书的叙述有力而生动,作者具备令人信服的历史洞察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个对1066年的真实情况感兴趣的人都有必要阅读这本书。——海伦·卡斯托,历史学家、比阿特丽斯·怀特奖得主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印度神话 豆瓣
作者: 杨怡爽 陕西人民 2010 - 5
《印度神话:绚烂魅惑的异世界》内容简介:印度神话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背景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无论神、人、仙人或者动物都不断受到欲望驱策,受到诱惑、努力思考,受着社会习俗法则的束缚,时不时又想摆脱它,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或有趣、或悲伤、或动人的故事。它们渲染出的一片独一无二的异域风情,构建起来的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奇异而美丽的天竺奇境。
圣洁高远的奥利匹斯山、法力无边的大梵天王、冰雪世界中的矮人精灵,以及我们儿时对着月亮努力描摹的广寒宫和美丽的嫦娥姐姐……
浪漫隽永的希腊神话、神秘古老的印度神话、壮烈慷慨的北欧神话、古朴悠远的中国神话……带您走进瑰丽绚烂的神话世界!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舞妓さんちのまかないさん 1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小山 愛子 小学館 2017 - 4
京都の花街発・16歳が綴る台所物語!
ここは京都のど真ん中にある花街。
舞妓さんたちが深夜、お仕事を終えたあと帰ってきて、共同生活を送っているのは、「屋形」と呼ばれるおうちです。
とある屋形で「まかないさん」として舞妓さんたちに毎日の食事を作っているのは、なんと弱冠16歳の少女・キヨ。
彼女がまかないさんになったのには、ある意外な理由があって――。
華やかな花街の舞台裏、普通の日のごはんを通して、温かな人間模様が描かれます。
【編集担当からのおすすめ情報】
京都・美味しいごはん・幼馴染・十和田・おばあちゃん・着物
↑このキーワードのうち、どれかが気になった方は、ぜひ本書をお手に取ってみてください!
小山先生特製・キヨちゃんが作中で作ったお料理のレシピもついてます!!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急性子伯爵與時間小偷 1 豆瓣
せっかち伯爵と時間どろぼう
作者: 久米田康治 译者: 黃則霖 東立 2015 - 7
這位伯爵…帽子長長而性子急急。
在隨性少年時只卓面前出現的是,
那位有名的怪人「聖日耳曼伯爵」與他的妹妹。
悠悠哉哉X急急忙忙,超越時空的時間機關喜劇,就此開幕。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寂静史 豆瓣
作者: 罗伟章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寂静史》是人民文学奖得主罗伟章的主题性长篇小说。全书以七个故事构成对“寂静”的述说,为我们剖析七个沉默者背后被掩埋的精神世界。在《月光边境》中,林娅被疲惫又逼仄的生活压制,最终成为她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主角,“翻上窗台,纵身跳下”;在《现实生活》中,从小被寄予厚望的胡坚长大后由于不谙世事被众人排挤,“我”却因为他似乎“更能看清现实的本质”把他当成偶像,不料最后胡坚“终于明白”,“我”的这面旗帜便轰然倒下,像“安娜抛弃了仅存的高贵”;在《河风》中,张铁匠由于自己的克制失去了爱情,最后只剩下了“迎面墙上钉着的一张黑狗皮”;在《一种鸟的名字》中,李向志以追求“不要命”来隐藏自己的往事,逃避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寂静史》中,“我”因上级传达的任务寻找到祭司林安平,和这位从小出生便伴随着异象,成为天选之子的女子的交往中,“我“逐渐发现她和自己(以及所有人)的隐秘……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通往北京的道路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庄秋水 万卷出版公司 2020 - 4
本书讲述了对中国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五位西方人,他们分别是:汉语北方话拼音的创立者,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引入国际法和科学教育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创立中国邮政系统的英国政治家赫德;袁世凯的首席政治顾问,《泰晤士报》首位驻华记者莫理循;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今日北大校园的缔造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书中分别讲述了这五位西方人的在华经历,通过重现他们个人在大时代里、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和努力,探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逻辑。穿过时光的隧道就会发现,这五位主人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有过高光时刻。可以说,把他们的故事全部看下来,也就是从1840年到1949年的整个近现代史了。
他们隐隐之中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都愿意协助中国转型过来,是西方把中国拉进整个现代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的仁人之士在不断地努力推动。一推一拉之间,让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逐步走向世界。
——唐启华
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话,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史景迁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0年7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