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豆瓣
9.2 (25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冯增义 / 徐振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除了卷轶浩繁、具有世界影响的长篇小说、政论和文学评论以外,还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书信。这些书信提供了作家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思想、社会活动,甚至作家个性的宝贵材料,无疑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选译了他的二百多封书信,内容主要涉及作家的创作、文艺观、政治思想和个人经历中的重大事件。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森林沉默 豆瓣
作者: 陈应松 译林出版社 2020 - 6
“中国好书”作者、湖北著名作家陈应松最新长篇
2019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五强 & 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特别推荐奖
李敬泽•贾平凹•张炜 鼎力推荐
《森林沉默》
重申文学的“森林立场” | 追问现实之殇
一个人类历史的沉重时刻:
野兽开始逃难,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它们永远不再生长
一次自然性与现代性的迎面相遇:
家园荒芜,他出走城市;寻求救赎,她回归森林
一幅楚地“八百里群山怪岭”浪漫奇崛的众生画卷
草木榛榛,鹿豕狉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自己的尊严
森林蕴藏着拯救的希望
从中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编辑推荐】
1、如今回想,《森林沉默》是对生态灾难的文学预言
2020年春节,一场疫情汹涌而来。武汉封城前夜,湖北作家陈应松回到了自己在神农架的家中,如今回想,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似乎是对这场灾难的文学预言——“这部小说,写我居住的神农架。早晨听到密集的鸟叫,晚上听到孤独悠远的狼嚎……我们应当尊重人与各物种的相遇,互不干扰,互相尊重。如果我们把地球的资源当作杀戮凌辱的对象,必然激怒大自然,遭到上天的谴责。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人类将从这无尽的精神孤寂中死亡。”
2、陈应松欠中国文学一片森林,这是他命里该写的,也很可能是只有他能写的
鄂西北边陲的神农架,相传是四千年前神农氏遍尝百草之地,自古秦、楚、中原文化在此交融,与世隔绝,自存宇宙。2000年,陈应松回归故乡,走进这八百里群山怪岭,开始“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创作,“六十岁之前是为别人写作,而《森林沉默》是为自己写的,不为任何规矩,不为任何人的想法”。他将原始文明、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置于一个显微镜下,用童话般的故事,审视生存的酷烈、生命的异化、社会的病相,“大多数人看到我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但我更看重现代主义里的象征:在小说中,现实不是现实,人物不是人物,故事也不是故事,它的核心是‘另外的东西’,我希望有能力让作品抵达千山万水”。
3、恍若隔世的黧黑面孔、石头与树木一样的人群,他们英雄主义的简陋生存,托起了森林和大山的气象
猴娃、花仙、麻古叔叔、老木匠、祖母、干爸、老村长……陈应松走近那些恍若隔世的黧黑面孔、石头与树木一样的人群,写下几近于传说中踟蹰乡野的生民,通过他们的活动(生与死),模拟那片森林的历史与现实。他们英雄主义的简陋生存,托起了森林和大山的气象。“文学的本质是同情,我做的事情,不过是躲在时代的某个角落里,写偏远的故事,偏远的人生,偏远的情感”。
4、一册经得起检验的动植物图谱:那些神秘的动植物,有着鬼鬼祟祟的尊严
本书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以及物候、地质、气象与所有对森林的想象。读这本书时,就像在密林里,能闻到幽暗潮湿的气息,能听到飞禽走兽的响动,枝条蔓草牵扯得手脸生疼。“我的书桌十多米远就是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山溪,早上窗前白云飘渺,夜间溪水狮吼一片。植物花草的知识是当得起教科书的,还有那些神秘的动物,有着鬼鬼祟祟的尊严,它们的徜徉极其优雅,行走的皮毛绚烂至极,多肉的掌子踏动山冈时无声无息,抬头望山望云时充满伤感,它们的情绪伸手可触摸”。陈应松说,生活里积累的关于森林里东西太多了,他必须写一部,释放出来,然后再写别的。
5、为自然立诗,为森林代言,“我一个心眼儿地爱着森林:森林是宽厚的,是值得信赖和托付的”
野兽开始逃难,人们开始拆迁,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推土机沉重的履带将生活了千万年的种子和根须永久地埋入地中,不再生长。沉默的森林以静观的姿态对照着生命的日常,一个嘈杂、忙碌、拥挤、炎热、单调和互相算计的、在狂热中颓废的世界不值一谈,而无声的森林却静静地保存着我们无法磨灭的乡愁,以自然的生态庇护着众多的生命与种子。“特别在年岁见长,经受过人情冷暖之后,唯一的亲人是森林,森林是可以疗伤的,是养人的,是宽厚的,是值得托付和信赖的。”他在荒野里看到最明亮、温暖的希望,“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将失去柔软的内心,思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人类从森林中来,最后也将走回森林中去。”他牢记蕾切尔•卡森的话: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写作特色】
 引发多元思考的生态力作
以艺术的力量追问现实。“我用诗和童话来处理我想写的故事,这是对自然这种绝美尤物和神祇的尊重。”
 承续屈原开创的楚地浪漫主义传统
忧患精神与浪漫情怀并存。行文诗意盎然、力道丰沛、想象奇美;在光怪陆离的外衣之下直击现实的本质、社会的弊害、人类生存的深层矛盾。
 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陈应松的语言粗粝、凶狠、直率、奇诡、干硬、充满力量。暴力、杀戮、死亡充斥其间,他在向死而生的旅途中发现人性之光,寻找重生之路。
【内容简介】
鄂北咕噜山区的浩瀚森林里,奇峰林立,百兽徜徉,万物生长。祖父蕺老泉、叔叔麻古与猴娃,一家祖孙三代,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一样,艰辛而平静地过着日子,直到村长带来天音机场即将在此破土动工的消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此人声嘈杂,森林沉默:野兽开始逃难,村庄开始拆迁,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推土机沉重的履带将生活了千年万年的种子和根须埋入地下,它们永远不再生长……祖父说,没了田,总得活人,于是叔叔麻古和猴娃出走宜昌,去城里寻找出路,与此同时,女博士花仙老师独自来到森林,她无法摆脱的抑郁症与学术圈内的名利纠葛有关。
湖北著名作家陈应松,以一幅楚地 “八百里群山怪岭”浪漫奇崛的众生画卷,为自然立诗,为森林代言,重申文学的“森林立场”,追问现实之殇。风尘磨尽,苍山不老,静默森林蕴藏着拯救的希望,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自己的尊严。陈应松以这部壮阔优美的长篇,完成了他进入森林的投名状,也让中国文学拥有了一片与喧嚣人世对峙的森林。
【名家评论】
陈应松欠中国文学一片森林。温带的、浩瀚的、确切的、威严的、创世和永恒的森林。这是他命里该写的,也很可能是只有他能写的。这一部书现在摆在这里、横亘于此,令人屏息,令人沉迷和惊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山林是薄弱的,自然是薄弱的,现在,陈应松还了债,我们有了一片与现代性、与喧嚣人事相对峙、相辩驳的森林。
——作家 李敬泽
这是我看到的写森林最好的一本书,这样的文字别人写不出。它内容丰富,想象瑰丽,且表达奇崛,读时感觉我就在密林中,能闻到那幽暗潮湿的气息,能听到各种飞禽走兽的响动,那些枝条蔓草牵扯得手脸都疼啊。
——作家 贾平凹
《森林沉默》是一部壮阔之书,他的倾心挚爱让人肃然起敬,他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在这个时代因珍贵而稀有,诗意和力道如此充沛丰盈。这神秘魅惑的森林也是独一无二的。由此,他和所有作家都大为不同。
——作家 张炜
《森林沉默》是一部可以生发出多元思考的生态哲学小说,作者将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语言史文明都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小说里的远古与今天,虚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冲突,体现了立意的高度。作者使用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以碎片化的描写嵌入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哲思,这种叙事形态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景物描写,当中注入了现代的个人的主观依恋,散发出充满异域情调的神秘主义和乡村主义。小说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的描写构成一幅原始图景,具有图腾意味。喧嚣的都市与寂静森林之间的反差对比,凸显出作者对人类欲望的抨击。
——评论家 丁帆
《森林沉默》这部小说呈现出多维价值观念的纠缠,一个是“五四”新文化启蒙的对于传统文明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作者的困惑和迷茫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森林沉默》的写法很独特,自然描写压倒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压倒了人物塑造。
——评论家 王彬彬
作者通过《森林沉默》传达出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批判了文明世界的虚伪。他没有单一地表现自然与文明冲突的主题,而是更进一步表达了现代文明和自然沟通的意识,试图推动两种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对话、沟通,寻找协调的可能。
——评论家 贺仲明
《森林沉默》是一部为自然立诗,为森林立言的奇书,奇谲瑰丽,集浪漫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于一体。这部小说的写作体现了一种多重叙事结构。第一个层面的叙事结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冲突,这是最表层的结构。第二重结构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重结构即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小说的重要主线。第四个层面的结构也最重要的结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自身的矛盾冲突。人的堕落实际上就是人远离了人性的自然,作者强调人性的自然性被唤醒过程的重要性。
——评论家 张光芒
陈应松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很重要的贡献,在地方性叙事重建的角度上,他提供了他最有独特价值的东西。这部小说叫《森林沉默》,但写了很多森林中的声响,作者所讲的其实是森林里众神的沉默,在现代文明的压抑下沉默。《森林沉默》这部小说,承担了长篇小说应该承担的精神文明问题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这部小说体现出的森林原则和森林意识发人深省。
——评论家 何平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豆瓣
作者: 劉宸君 春山出版 2019 - 7
二〇一七年春天,刘宸君与旅伴梁圣岳从印度出发,一路前往尼泊尔登山旅行,然而途中遇上当季罕见大雪,使两人受困岩洞四十七日,搜救队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在三天前过世。刘宸君贴身携带的旅行笔记,以及给亲友的书信,由旅伴带了回来。
刘宸君一直有意识地琢磨笔锋,并有意透过旅行洗练自我的思绪,张开自己的视野;以此为出发点,他旅途中的书写,早已超脱旅游经验的杂记,而直接是他生命本质最核心处所开出的窗。即便最后受困岩洞之中,刘宸君仍不断地书写,已书写见证自己生命的存续。
在刘宸君亲人的同意之下,由刘宸君亲近的友人与出版社编辑合作编选,将刘宸君留下的完成度、形式与叙事声音不一的文字,包括游记、诗、书信与日记散文等文类,汇编成四部:在路上、旅人之死、致信、夏天的少年。读者将能看见一颗纯净且热爱生命的年轻心灵,在对生命产生困惑的年纪,透过内在的书写,及对生命重要他人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随之对外在世界展开猛烈搜索,而在这些搜索对象之中,[山]以多重隐喻、意象与情感反复出现在字里行间,逐步成为他对自己的存在、生命意义的转喻。
本书是刘宸君第一本文学作品集,由刘宸君在东华念书时敬爱的老师,小说家吴明益先生作序。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 豆瓣
作者: 阿德勒 译者: 吕正 汇智博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9
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书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指南,为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用通俗易懂的理论,结合事例,向读者传授教育之道。书中强调人格的统一,阐发问题成因,指出常见的教育错误,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并一一给出答案。答案中不仅有方法,还有依据,科学严谨,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部扛鼎之作。
书中指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对儿童的各种表现进行解读。孩子是一面镜子,通过孩子成人也可以反观自身,完善自我。这本书也可以让家长朋友们见微知著,在未形成障碍前,就有效预防问题的产生,使孩子能够在正确的指引下良性发展。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独醒者与他的灯 豆瓣
作者: 张洁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是对鲁迅《野草》进行的系统解读与研究。作者在借鉴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细读的方法逐篇分析文本,结合丰富翔实的史料考辨,对《野草》进行了兼具实证性与开创性的历史研究与审美批评。
本书兼顾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整体研究的眼光:不仅深入评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题、意象情绪、艺术风格等问题,同时更勾连相关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现场,以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并将具体文本置于鲁迅思想与艺术发展的脉络中,以及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讨《野草》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时代历史的关联性。
本书新见迭出。如对《野草》的"自画像"性质的讨论、对《野草》中体现的鲁迅文学观的分析,以及对《求乞者》、《我的失恋》、《立论》等篇章的独到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构成了对《野草》研究的推进。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真享乐 当认真 豆瓣
作者: 张杭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 - 6
这是出自一位80后评论人的、富于个性的评论集,同时,也是一本好看的艺术随笔。书中收录的评论,涉及北京近年主要的那些话剧和音乐会。翻开它,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在现场。作者以诗人和小说家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你曾身处或未曾身处的艺术现场,而作者仿佛描摹的背后铺设了一条文本细读的逻辑线,最终引向精神性的发现。作者坚持“我”的现身、充盈个人色彩的写作,认为评论者是在同创作者的竞争中得到对作品的阐释。因此作者评论演出,又不止于演出、技术层面,意图每篇文章实际上在谈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是戏剧的基本问题、艺术问题、创作问题、世界观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的隐喻,而它们似乎又都指向作者自身,正是如此作者亟需说出,仿佛在为自我辩护。书名“真享乐,当认真”出自作者所爱的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座右铭,而这个意思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的。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性。张杭写诗,拿给我读过。他无论评戏还是聊音乐,都能捕捉到艺术共通的诗性灵魂。
——童道明(著名戏剧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这是一本不被权力和金钱左右的说真话的书。
如果你知道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乏真诚和真相的时代,如果你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剧坛的最大特征就是虚假,你就知道这本评论集的价值所在了。
——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张杭的艺术评论嗅觉灵敏,把脉精准。在急切而率真的少年语调下,潜行着他深入腠理的哲性洞察和澄澈无碍的诗性感受力。这使他不但成为“80后”写作者的异数,而且更像是平面碎片化时代的叛徒——他对精神深度与完整性的出色表述,竟不是出于某种刻意的追寻,而是来自他的本能和天性。虽然我与张杭相识有年,但每读他的文章和剧作,都会为他炫目的才智而击节赞叹,惊讶不已。这真是难得的体验。
——李静(评论家、剧作家、“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获奖者、《北京日报》“热风”版责编)
我编辑过张杭的稿子。他那么年轻,就拥有大块的、具有高度原发性的思维。但又不是那种老灵魂,先天就很有经验很懂事故的样子。恰恰相反,张杭在经验面前,清澈得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刘春(资深媒体评论人、作家、《北京青年报》编辑)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正义者 豆瓣
Les Justes
8.5 (24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五幕悲剧《加缪作品:正义者》也是加缪著名的剧作之一。《加缪作品:正义者》取材于一九○五年俄国社会革命党的一个恐怖小组用炸弹炸死皇叔塞尔日大公的真实历史事件。主人公卡利亚耶夫担任投掷一枚炸弹的任务。任务完成后被捕,宁死不屈,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被吊死在绞刑架下。他原来的恋人多拉说:先走向谋杀,再走向绞刑架,这就是两次付出生命。“我们加倍付出了代价。”加倍——多出自己生命本身的那一倍,就是永生,“对人来说,也许是的永生。”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Woman at Point Zero 豆瓣
作者: Nawal El Saadawi Zed Books 2015 - 11
awal El Saadawi’s highly acclaimed feminist novel, Woman at Point Zero, follows the life of Firdaus, an Egyptian peasant girl, from her childhood of incomprehensible cruelty and neglect to her end in a grimy Cairo prison cell. From her earliest memories, Firdaus suffered at the hands of men—first her abusive father, then her violent, much older husband, to finally her deceitful boyfriend-turned-pimp. After a lifetime of abuse, she at last takes drastic action against the males ruling her life. Still as beautiful and cutting as it was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this new edition will continue to resonate powerfully with readers for years to come.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小说之家 豆瓣
FICTION’S FAMILY: Zhan Xi, Zhan Kai, and the Business of Women in Late-Qing China
作者: [美] 魏爱莲(Ellen Widmer) 译者: 陈畅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7
本书通过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学书写,探讨了家族脉络中的文学熏染和代际联系,彰显了文学书写与大时代的互动。从这些绵延的书写中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社会中女性生活的种种形态,她们对婚姻生活的苦闷、对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觉醒,以及对改革的诉求。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美学散步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8.1 (42 个评分) 作者: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 6 其它标题: 美学散步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白比姆黑耳朵 豆瓣
作者: 特罗耶波利斯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个关于一只小狗的凄婉动人的故事。黑耳朵小白狗比姆的主人因病乘飞机去了莫斯科。比姆起初不吃不喝,一心等主人,后来便离家开始了寻找主人的漫漫途程。它遇到许多好心人,也碰见不少恶人,阅尽人间世态。最终由于恶人诬告,它被当作疯狗抓进检疫站,闷死在铁罐车里。小说及同名电影在前苏联国内外曾获得多项大奖。这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忠实小狗的悲惨命运使许多读者和观众唏嘘泪下。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BL進化論 豆瓣 谷歌图书
BL進化論: ボーイズラブが社会を動かす
7.2 (10 个评分) 作者: 溝口彰子 译者: 黃大旺 麥田 2016 - 9
界轉動的力量=腐女的快樂裝置=BL
日本首席BL專家 探討BL本質的劃時代著作
第一手文化、性別研究 揭開男男魅惑人心的祕密
●中村明日美子手繪唯美書衣,雙封面深情呈現
●橫跨50年BL發展歷史 ˇ超過80部BL作品介紹
●BL名作《純情羅曼史》、《同級生》、《野性類戀人》、《東京心中》全解析
徹底明白BL的魔力!
「BL不斷追求和提示的,是對所有人來說自由且宜居的社會適應方式。作者懷著愛意,冷静的分析了這項事實。讀了這本書,讓我更加下定决心熱愛BL。」
——三浦紫苑(直木賞得獎作家)
BL(Boy's Love),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由戀愛發展出來的各種故事。從森茉莉在七○年代的美少年小說作為「BL始祖」,到現在各種漫畫、小說、動畫、電影,BL提供多重的樂趣,滿足了各式各樣的想像。
然而,喜愛BL的妳/你是否曾經想過:
為什麼BL的讀者與創作者,幾乎是異性戀女性?
BL故事中的女性為什麼反而經常缺席?
為什麼「攻」在侵犯「受」以後,「受」仍會愛上「攻」?
「我才不是同性戀,只是喜歡的人剛好是男生!」這句經典告白,其實流露出恐同意識?
甚至,曾有男同志公開批判BL愛好者,掀起一場激烈論戰?
BL研究者溝口彰子從BL的歷史說起,從耽美幻想到與現實接軌,BL創作中蘊含的性別意識,以及在社會風氣影響下的變革。也正是這些思想上的互相激盪,催生出更多不受性別規範、具包容性的作品,成為一個持續「進化」的活動!
2020年7月21日 想读
暗黑破坏神艺术设定集 豆瓣
The Art of Diablo
作者: 美国暴雪娱乐 译者: 刘泽宇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抢先探秘暗黑Ⅳ!
风靡全球,RPG游戏不朽传说
数百张精美插画, 未曾披露的设计理念
以惊人的细节展示游戏的艺术,以独特的视角介绍游戏的诞生
英雄请留步,且听我一言。
专心留意本书中记载的诸多细节吧,它们是关于高阶天堂、烈焰地狱乃至庇护之地,关于我们的人民和传说中的神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起源与真相。
本书分为数个章节,分别从英雄、怪物、装备及场景等个方面,用精炼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图画,综合介绍了关于这个游戏的一切,从最初的《暗黑破坏神》到最新的《暗黑破坏神Ⅳ》,20余年的精彩尽在其中。大量设定稿,诸多精美原画,各种彩蛋一网打尽,是暗黑玩家不容错过的典藏精品。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鼠疫 豆瓣
La Peste
8.8 (1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荒诞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er of the Absurd: Sources and Criticisms of Modern Nihilism
作者: [美]唐纳德·A.克罗斯比(Donald A. Crosby) 译者: 张红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用了‘虚无主义’这个概念来捕捉现代性的本质。
★让虚无主义一词获得尽可能明确的含义,进而恢复这个词应有的批判力。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虚无主义代表着那些支撑现代哲学、政治和科学思想的基本前提的阴暗面。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遏制无限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有害影响。书中作者关注支持虚无主义的一系列论证,确定虚无主义的主要论题,列举这些论题在当下依然具有相关性的依据;接着,作者全面评论了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价值,而虚无主义的一些主要论题,消极地反映着这些价值在现代西方的流行。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精通计量 豆瓣
Mastering 'Metrics: The Path from Cause to Effect
作者: 乔舒亚·安格里斯特 / 约恩-斯特芬·皮施克 译者: 郎金焕 格致出版社 2019 - 5
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狂热拥趸们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最初的数据科学”。
计量经济学包含了经济学家在探求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时使用的统计学方法。通过浅显易懂的讨论和一系列以电影《功夫熊猫》为线索的幽默故事,本书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五个最有用的工具,即“盖世五侠”——随机实验、回归、工具变量、回归断点设计以及双重差分。它们依托精心设计的来自真实世界的案例(这些案例都经过了《功夫熊猫》电影中翡翠宫乌龟大师的检验)进行阐述。
医疗保险让你变得更健康了吗?随机试验可以提供答案。昂贵的私立大学,或者具有高度选拔性的高中,真的比更为普通的机构更好吗?回归分析和回归断点设计揭示出让人惊讶的真相。当私人银行破产在即,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应该介入并提供救助吗?对大萧条时期银行业危机进行的双重差分分析,能够对这个问题给出回答。逮捕辛普森能够挽救其前妻的生命吗?工具变量法能指导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做出蕞优应对。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跨越希望的門檻 豆瓣
作者: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译者: 楊成斌 立緒文化 1995 - 1
寻求各文化间的对话──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新著《跨越希望的门槛》张庆熊[内容提要]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新著《跨越希望的门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当代天主教神学的基本问题:教皇的地位、祈祷、上帝的存在、人的尊严、永恒的生命、拯救和希望以及天主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教皇在阐述这些问题的时候的一条主线索是寻求各个文化间的对话,本文试抓住这条主线索对其中的几个观点作出评述。基督教文化是世界主要文化现象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一样,基督教文化也面临着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挑战。
【目录】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简介
1.教宗:一个绊脚石,一个奥秘?
2.如何祈祷?又为何祈祷?
3.[基督代表]的祈祷
4.果真有一个天主?
5.证据仍然有效?
6.天主为什么要隐藏起来?
7.耶稣是天主,是个狂想?
8.这就叫救恩史
9.一个历史的明朗化
10.天主是爱,为什么还有这许多恶?
11.天主是否无能?
12.人就这样得救
13.为什么有这许多宗教?
14.佛陀?
15.穆罕默德?
16.华达维斯的犾太会堂
17.一个少数族群,迈向公元两千年
18.福音新传的挑战
19、青年是希望?
20、话说共产主义?
21、只有罗马有理?
22、寻求失去的合一
23、为什么会在分裂?
24、召开大公会议
25、史无前例,但切中时需
26、一个革新的品质
27、世界在说不?
28、还有永生?
29、信,还有什么用?
30、一个成就‘人’的福音
31、维护每一个生命
32、全属于你
33、妇女
34、不要害怕
35、进入希望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白蕉论艺 豆瓣
作者: 白蕉 原著 / 金丹 选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 - 1
《白蕉论艺》内容简介:白蕉先生离开人民已经四十年了,他量个渐渐被人淡忘的艺术家。2006年,白焦百岁之时,好在《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订·白焦》的出版,给白蕉的在天灵一些慰藉,也让喜欢白蕉和白蕉书法的人有了一个晤对赏读机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白蕉的文集,这与他的成就显得极不相称,第一手资料的缺乏,也给白焦研究带来了困难。白焦是一位不该被忘却的大家,他的思想闪耀动人的辉光。但我们相信,书法史会重重地记下白焦一笔,他的大名也必将无翼而长飞。
2020年7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