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 豆瓣
王莹
作者: 王莹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 6
《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德国魏玛时期的大学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困境、教育问题、就业危机和思想波动,从而追究他们最终投入纳粹的原因。行文按照魏玛共和国政治开端、发展、结局的历史进程,先对19世纪至“一战”前德意志大学生运动的发展做一回顾。然后对魏玛时期“前线青年的一代”大学生、“相对稳定的一代”大学生和“倒向纳粹的一代”大学生进行逐一分析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战争之间 豆瓣
作者: [美]菲利普·齐格勒 译者: 周旭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 6
从1919到1939,“二十年停战”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本书选取的历史片段,既有“希特勒上台”的主题,又有“查科战争”这样“并不起眼”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的历史又一次翻版。而作者正是在变动与永恒之间定位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尽管笼罩在两次大战的阴影中,也很难说这段日子是平静幸福的,但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能说是难以忍受的。不管个人的感观如何,时代的巨轮仍不可逆转地向前转动。1919—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目前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十分困难,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地重述历史事件,而是希望用优雅的评述表明自己的立场,特别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欧洲的坠落与世界的改变。本书同时还列出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著作,为希望进一步阅读的读者提供方便。
编辑推荐:
☆ 1919—1939年发生的事情塑造了现在的世界
☆ 渴望和平的同时走向战争,人类如何一次次重蹈覆辙
☆ 从坚不可摧到烟消云散,一切都变得动荡不安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一个决心永不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努力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最终以第二次更具毁灭性的冲突告终。在这一过程中,欧洲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本书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主题,但并未将目光局限在欧洲,而是全景俯瞰这十年世界发生的变化,从甘地的“食盐行军”到南美洲的查科战争,从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到青霉素的发明,整个世界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除开历史本身的魅力,优雅机智的文笔,简洁迷人的叙述,坚定不移的判断,让作者能够坦言:“我唯一自信的是,自己非常享受撰述这部书的过程,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能乐在其中。”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纳粹战犯的孩子们 豆瓣
作者: [俄] 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 译者: 李喜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穿越大半个地球的采访,
15年的苦苦寻找,
一个俄罗斯女记者的执着,
只为真实呈现纳粹战犯的孩子们的世界。
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
【编辑推荐】
* 一手史料
本书所有图片和文字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真实的人生故事。
*可读性极强。
极力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生命记忆,每一个采访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家族命运和生命历程。
*资料翔实。
长达600页的篇幅,引述了大量纽伦堡审判词、私人日记、通信、秘密文件。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导演、记者、编剧兼制片人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穿越大半个地球,历时15年追踪希特勒最亲密的家庭、德国元帅、波兰总督、党卫军头目、奥斯威辛集中营指挥官的孩子们的命运。本书所有图片和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那些真实的人生故事。本书作者以此为基础制作的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本书也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2020年7月30日 想读
人造天堂 豆瓣
作者: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人造天堂》是法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夏尔·波德莱尔创作的经典散文集,也是其著名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之外,波德莱尔将散文书写趋向诗歌化的一次创作尝试。《人造天堂》语言细腻抒情,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文学、诗学和思想道德层面都对当时和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2020年7月29日 想读
东京审判 豆瓣
作者: 向隆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 3
《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义之剑篇”,内容与东京审判密切相关。首先是父亲在法庭上的十次发言选录。1948年岁尾东京审判结束后,父亲和他的秘书高文彬先生曾海运两大箱庭审记录及有关文件回国述职,一箱送当时的南京政府,一箱赠东吴法学院,可惜由于历史原因,早已流失。2006年和2007年我和妻子蒋馥两度访问美国,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发现,那里存有全部庭审记录的印刷品、缩微胶卷以及千余张照片和百余卷纪录电影胶卷。限于人力物力,我复制了其中的部分资料。包括父亲在法庭上的讲话和辩词选录,从1946年5月14日的开场讲话,到1948年4月16日代表国际检察处宣读对战犯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的最终诉词,涉及日本战犯阴谋策划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伪“满洲国”及汪精卫等傀儡政权的建立、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以及南京大屠杀等许多罪行,应该说在国内是首次发表。这既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为专家学者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高文彬教授和当年的翻译张培基教授认为,法庭用词特别严格,而父亲的英语非常精彩,外国人都很折服。根据他们的建议,发表英语原文,同时附中文译稿供读者参阅。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布罗岱克的报告 豆瓣
Le Rapport de Brodeck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菲利普·克洛代尔 原著 / [法] 马努•拉瑟内 编绘 译者: 张能玥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9
被恐惧支配的人性
为人性殉道的异乡人
令人震撼的图像小说
无声分镜与黑白光影典范
法国龚古尔奖获奖小说改编 ,朗德诺书奖漫画类大奖
◎ 编辑推荐

“我叫布罗岱克。
那件事与我无关。我什么都没做。
可是那些人强迫我,命令我为他们写报告。
我是罪人堆里唯一无辜的人,但说 到底,这和无辜者中唯一的罪人,几乎是一回事。”
☆ 龚古尔获奖原著小说改编:揭示战争的残暴、人性的磨灭、艺术的凋亡
“你烧掉了纸,但你烧不掉我脑子里的东西。”
当战争在人心中留下裂痕,当人性向恐惧一步步臣服
原著小说荣获多种奖项肯定:以集中营幸存者视角,描绘一座平静村庄中隐藏的“平庸之恶”:一名异乡人为了艺术的殉道,一座村庄的同流合污与集体失语;为了抢救人性残存的那一点东西,一个平凡人的挣扎、坚持、殉道、失败和胜利
屡获法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作者克洛代尔×天才画家拉瑟内:制造一部图像小说的经典范本
☆ 一部沉重而令人震撼的图像小说
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平静的阅读体验
患有躁郁症的天才画师拉瑟内,开辟漫画改编意识流文学作品先河
沉默而流畅的分镜,对比强烈的黑与白,微妙光影的卓越表现
脱离色彩的便利和限制,拉瑟内单用黑白二色创作,反而爆发出更大的自由度和更震撼的表现力,塑造出一个冷峻、诗意的世界
每一个画格中都有着黑与白,光与影的交融与争斗,笔触细腻,技法高明,塑造各种肌理举重若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近乎炫技
图像小说典范,分镜流畅,以图像推动叙事,阅读时能感觉到全篇水墨气韵和故事的“流动”
◎内容简介
本作品改编自菲利普•克洛代尔的同名小说、2007年法国龚古尔中学生奖获奖作品《布罗岱克的报告》。
在一个刚刚经历过战争的边陲小镇上,“另外的人”突然造访,却在某一天离奇死亡。村长点名布罗岱克就此事撰写报告,随着报告的深入,村里的往事、妇女的遭遇、战争的残暴、人心的黑暗……全部浮出水面。
◎媒体推荐
◆拉瑟内的天才改编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它们都笼罩着一种凄凉的孤独感和悲哀的超现实氛围。我们能从“另外的人”身上看到土地测量员K的影子。
——《费加罗报》
◆拉瑟内用线条画出了每个人的内心以及与生活的一次次妥协。
——《快报》
◆几乎没有读者能够平静地合上这本图像小说。
——法国漫画评论网站BDGest’
◎获奖情况
★法国龚古尔奖获奖小说改编
★朗德诺书奖漫画类大奖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日常生活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法] 鲁尔·瓦纳格姆 译者: 张新木 戴秋霞 / 王也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境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瓦纳格姆论日常生活的一部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绝对超越了词语本身,因为这一绝对免疫于同化的理由。它抓住了我们所有人(甚至是我们中最愚蠢的人)都意识到但却无能为力的生活的主要问题:一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一个应该是“有”的“无”。这是瓦纳格姆的魔力所在。他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他正当地指控我们长时间地忽略了社会秩序及其所引起的疏离,他鼓动我们猛烈地反叛,快乐地自杀;首先是要集体革命,来终结所有的孤独与倦怠。瓦纳格姆不仅是一位政治革命者,他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投身于词语与行动的人。根本说来,他是他自己,对我们来说,这足以完全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瓦纳格姆不需要跟随者,不需要偶像崇拜,他希望每个人真正去要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热情洋溢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大段大段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主将的言论。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稀缺 豆瓣 Goodreads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7.1 (55 个评分) 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译者: 魏薇 / 龙志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那个男孩的家 豆瓣
作者: [韩] 朴婉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那个男孩的家》的主要内容是:镌刻着韩国现代小说年轮的巨木——小说家朴婉绪。她的第十五部长篇小说《那个男孩的家》,是年过七旬的作家有关初恋的告白故事。“写作期间,就像写情书般充满了爱而且幸福。”这是朴婉绪怀抱特别的感情执笔的优秀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家、韩国文坛巨匠朴婉绪,一直将我们周遭平凡但因此更美丽的故事,用低沉的语调、一针见血的笔触来表现。《那个男孩的家》也和其他作品一样,以她独具的感伤力和充满机智的文句构筑而成,不仅在阅读上饶有兴味,也带给人深深的感动。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英雄 豆瓣
Heroes
7.5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 译者: 黄天怡 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0 - 8
● 《神话》和《英雄》是英国喜剧大师、有声书领域的国宝级人物“油炸叔”斯蒂芬·弗莱为成人重新讲述的希腊神话。在这套书中,斯蒂芬·弗莱以作为演员和作家的双重身份,重新梳理了希腊神话的脉络,并用戏剧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彻底摒除了希腊神话的生硬感和学术感,为希腊神话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节、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具有吸引力的电影质感。
● 如果说《神话》是由希腊众神组成的一个“复仇者联盟”,那《英雄》就是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单独拍摄的独立英雄电影。在本书中,我们可以跟随弗莱的讲述看到:
唯yi得到了善终的英雄珀尔修斯怎样斩获美杜莎的头颅;
一心当咸鱼的赫拉克勒斯如何在赫拉的诅咒下走上英雄之路;
历尽艰辛取得金羊毛的伊阿宋,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受到伊阿宋被判的美狄亚,亲自杀死自己的孩子和伊阿宋的新欢;
……
这些戏剧性的、有趣的、悲剧性的和永恒的故事都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斯蒂芬·弗莱就是一位幽默的宝库引路人,带领我们去看它究竟有多迷人、多有趣。
[编辑推荐]
● 写给成人的希腊神话!英式冷幽默,戏剧感爆棚,像看英剧一样读神话!
本书精心筛选戏剧材料,为希腊神话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情节、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具有吸引力的电影质感,让你沉迷情节而又不会因为众多人物名字而混乱。
● 用现代性的语言书写,充满英式幽默,自带官方吐槽,彻底摆脱希腊神话的枯燥和学术感。
● 梳理出清晰的主干结构和时间线,用戏剧线索串联起来,告别希腊神话的混乱逻辑!
● 英国喜剧大师、《哈利·波特》有声书朗读者“油炸叔”斯蒂芬·弗莱重述希腊神话!
作者斯蒂芬·弗莱是著名喜剧演员、英国喜剧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也是《哈利·波特》英文版有声书的朗读者;他还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其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可以说,作者将电影的戏剧张力和作家的凝练笔力都凝聚在了本书中。
● 著名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绍刚,著名演员任素汐,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观念摄影师马良,知名摄影家严明,知名话剧演员刘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联袂推荐!
● 从词源方面入手,带你了解希腊神话与现代社会和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
●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有声的左翼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康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一个社团——中国诗歌会
一种诗歌实践方式——诗朗诵
一次文学运动——新诗歌谣化
一个知识谱系——节奏学
一批诗歌文本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考察梳理,本书完成了对1930年代左翼诗歌的某种理论“理想型”的建构和分析:从当时留下的诗论文章和作品书写中,作者试图抽绎出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动力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左翼诗歌对诗歌语言的音响形式的经营,内含着一种身体感官的动员技术,并由此关联着革命主体的肉身经验和情感兴动。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为左翼文学打开了更多的话题空间。
从诗的本质上说来,诗并不是为了眼睛,而是为了耳朵而创作的。
经由对诗歌音响节奏的打造,左翼诗歌文本不仅在主题和内容上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经验,更为根本的是,其诗歌节奏本身就是集体的、劳动的身体节奏,因而召唤着集体的、政治的身体共鸣及其感官形式。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步。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欧洲文明的轨迹 豆瓣
作者: 朱邦造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本书为朱邦造大使的重要论著,作者潜心研究欧洲多年,从欧洲文明的萌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漫长的中世纪,再到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至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民族运动,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欧洲,作者一路条分缕析,旁征博引,追溯欧洲文明发展的源流,揭示了欧洲文明的统一性、多样性和两重性。书中有关冷战后欧洲文明的发展及所遇挑战的论述切中肯綮,使本书不仅观照历史,更面向未来,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欧洲历史普及读物。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历史认识 豆瓣
作者: 陈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方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较为系统地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历史主义思想的兴起。之后,西方历史认识才得以突破传统,进入一个反思更为深入、研究更为系统的时代。本书从作者“自我”的立场出发,表述对于历史认识核心要素的认知,对西方现代历史认识中的科学主义 和符合论真理观加以批判,进而阐述后现代主义给当代历史编纂和观念上带来的震撼,如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等人对于时间、变化、历史性等主题所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作者表明,后现代主义将历史认识引入到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系统之中,必将促使史学家更加自知、自律、自尊,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乃至研究行为本身进行历史地思考。
.
.
.
.
史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认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认识论方面的发展,那么史学研究的一切成就都只能表现在史料的量的方面的扩展。
西方近现代史学是在科学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所以它在19世纪有一个辉煌的时代。但是,由科学而科学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绝对化,结果使问题走向了反面。我们怎么认识这种必然的发展呢?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有趣的说明。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
.
.
陈新的这部著作,除去必要的史学史的背景研究外,主要探讨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认识理论问题,诸如证据、历史事实、文献与第一手资料、历史客观与真实、史学作品、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历史学的目的等问题。
无论是同意他的观点,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首先需要明白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观点又是在怎样的视域中提出来的?这就要求人们不能不思考相关问题。一部著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不容易,并不是每一部著作都可以做到的。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豆瓣
作者: 叶维廉 臺大出版中心 2018 - 5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著
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土,雜混著
記憶和欲望,鼓動著
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以春天振奮律動的音樂,引帶我們瞻望的行進中,因著潛藏的幾乎是爆炸性的反諷意味,而捲入只能是步步猶疑的期望,來開啟讀者深入的探尋,衍生出434行的《荒原》,從〈死人的殯葬〉、〈一局棋戲〉、〈火誡〉、〈水淹之死〉到〈雷聲的預言〉共五章節,滿載著神話、歷史、哲學、宗教的意象與音節,夾以倫敦方言,描繪出當代人性的荒蕪與困境,教人讀來無窮玩味。
《荒原》的意義層疊深邃,是龐大的交響樂,是包羅萬象的巨幅壁畫。有人形容它對詩歌的影響,猶如畢卡索之於立體主義(cubism)。誠然,《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詩作,至今仍具有英美詩歌史上重量級的地位,其對靈魂的震盪,在西方仍在進行。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源自动机的道德 豆瓣
Morals from Motives
作者: 【美国】迈克尔•斯洛特 译者: 韩辰锴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大部分针对道德伦理的讨论研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而随着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开始主导哲学舞台,亚里士多德理论对普遍关切的缺失已经给大多数哲学家留下了退化的印象。
在刻意避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之后,当代德性伦理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迈克尔•斯洛特试图借助于休谟和哈奇森的道德情感主义,带领读者走向一个全新的进路。较之于其他我们所熟悉的道德哲学,这种基于行动者的德性伦理将更具理论性,同时也更彻底、更“纯粹”。
【名人评价及推荐】
斯洛特的计划非常具有吸引力。它还很有野心,同时囊括了对政治道德和实践理性的讨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德性伦理学的复兴经常在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主义之间摇摆不定。斯洛特的这本新书却并非如此,借助于来自哈奇森的英国式情感主义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灵感启发,他极大地发展了德性伦理学进路……一个野心勃勃的、充满开拓性的进路……如果这本书未能引发对德性伦理学基于行动者的模式的强烈关注,那才真让人惊讶。
——迈克尔•布雷迪,《哲学季刊》
当代德性伦理学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亚里士多德观点,至少迄今为止是这样。迈克尔•斯洛特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替代方案,一条针对德性伦理学的情感主义进路……如果你对德性伦理学感兴趣并了解它与其他道德理论之异同,这将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朱莉娅•德赖弗,《伦理学期刊》
【内容介绍】
当代大部分对德性伦理的复兴,都是朝着亚里士多德的方向前进的。斯洛特提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缺少对全体人类的关切,德性伦理学需要从18世纪英国的道德情感主义中寻求灵感。通过求助于休谟和哈奇森的理论,他不仅填补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缺陷,还以此拓展了伦理学疆界,展示了基于动机的“纯”德性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人类福祉和实践理性。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所罗门的伪证 豆瓣
ソロモンの偽証
8.1 (4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部美雪 译者: 徐建雄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少年的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恶与善、虚伪与真实。
一九九〇年圣诞节的清晨,城东第三中学校园内的积雪之下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该校二年级的学生。这起很快被校方和警方认定为自杀的案件,却因一封匿名举报信揭发的谋杀疑云,渐渐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风波。
谎言和恶意层层累积,新闻媒体插手其中大肆渲染,大人们的欺瞒与懈怠让事件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良少年被指认为凶手,校长和班主任引咎辞职,新的牺牲者接二连三地出现……孩子们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找寻真相——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赌上人生的校内审判,即将开庭!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恐惧与自由 豆瓣
The Fear and the Freedom: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U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朱邦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过去十年关于二战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
★ 公认的二战史权威基思·罗威最新力作
★ 《野蛮大陆》姊妹篇
★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TOP10
【内容简介】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本书获誉】
一部可以打破神话的杰作。
——《苏格兰人报》
《恐惧与自由》一书文笔优美、洞察深刻,证明了罗威是我们最好的历史学家之一。
——安东尼·比弗,《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
精彩……《恐惧与自由》完全可以说是过去十年里出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它应该收藏于每个人的书架。
——保罗·肯尼迪,《华尔街日报》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豆瓣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 译者: 许瑞宋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最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在对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时,当代《资本论》最权威的研究者大卫•哈维,在本书中揭开了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资的手段积累资本的驱动力;其利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并因此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被剥夺;以及其掠夺自然直至毁灭自然的冲动。这些矛盾与压力造成: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陷入衰退旋涡,以及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短期内这些矛盾不会产生破坏性:历史上资本主义不断在新面具下重组自身,并由此产生危机。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下继续生存?哈维认为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并且表象具有欺骗性,许多资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则威胁到了资本体系的核心。本书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为迈向更为公平﹑理性和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17个纲领性的建议。
正像我曾经建议:人们应该从第三卷开始,“倒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现在,我建议读者从哈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自己的阅读。因为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哈维方才最为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那是心灵的呼号,是真理的祈愿——而借助译者的文笔,我们很难不被这种良知、思想与才华所打动,必须承认,有些段落催人泪下。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作者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诊断师之一,哈维以少见的历史洞见和清晰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层次的矛盾及其社会后果,把别样社会想象这个问题直接提呈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个时代全球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资本主义ABC。
胡大平 南京大学教授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危机、资本的运作逻辑及其潜在矛盾,哈维的诊断要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陈宜中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以来蔓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许多人更渴望理解与改变世界。享誉世界的学者大卫•哈维用他的一系列著作为我们展示了开放的、吸收各门学科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本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辨识矛盾、解释危机到发掘出路,这本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维是学院派的激进人士,他的写作充满事实及深思熟虑的想法。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在精准的时点呼吁推翻资本主义……优美之作……神气活现,趣味盎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的活力之作……充满关键洞见和脱俗的分析。
社会主义劳工报(Socialist Worker)
以动态的方式重写马克思……充满关键洞见与打破传统的分析。
每周之书(Book of the Week)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好学校 豆瓣
A Good School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姜向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美国寄宿男校的一段伤心往事 耶茨最温柔的一部小说
-
书名中的“好学校”是一所虚构的康涅狄格州预备中学。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好学校”中的男孩毕业后就要立刻参军作战,老师们对于自身职业和所在学校的情感五味杂陈。尽管这是一所学校,可正如书中一名老师所说,这里“蕴藏了巨大的潜在能量”,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书名中的“好学校”无疑是对整本书最大的讽刺,读罢不禁令人唏嘘。本书是理查德·耶茨为数不多的笔触温柔、充满怜悯的一部作品,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与经历与耶茨本人也有重合之处,其中哀伤而克制的情绪很吸引人。
-
耶茨的优雅叙事中充斥着爱,智识,与戳穿谎言的无奈讥讽。
——《纽约客》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理查德·耶茨以如此清醒的同情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带着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怅惘追怀,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露众生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们面对失意人生的浑浑噩噩。
——《波士顿评论》
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 《时代周刊》
耶茨是一位诚实得近乎残忍的作者。他绝不会让任何读者幸免于难。
—— 《卫报》
2020年7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