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返祖 豆瓣
6.9 (34 个评分) 作者: 那多 接力出版社 2006 - 8
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现象,这种神秘现象是正在发生的一次人类异化的信号,还是正在威胁人类生存的一次严重危机的前奏?
在旅游中结识的同伴六耳,于返回上海后的某天深夜拜访了那多,当他摘下帽子和口罩时,出现的是一张长满长毛的脸!迅猛的返祖现象,让医学专家也无法解释,更无法治疗。这位毛人只能停留在那多的家中,从早到晚不停地用刀刮毛。但是,浓密的黑毛生长异常迅速,旧的还没刮完,新的已从皮肤里钻了出来。
后来离奇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终于有一天,毛人不再刮毛,因为他发现,一种神秘的现象在自己身上已不可阻挡地发生了。接下来发生的更离奇的事已紧张得让人近乎窒息。
百年诅咒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那多 接力出版社 2008 - 6
著名作家茨威格用自传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写成《昨日的世界》。在这部自传里,他用很大的篇幅记录了自己遭遇到的连环神秘死亡事件,以及与他的剧本有关的演员都无一幸免于死亡的厄运。后来,茨威格和妻子阿尔特曼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的寓所内自杀……本书以此为故事依据,大胆想象、推理而成。
小说开场,一位上海著名演员离奇死去。死者的侄子弗城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份茨威格从未公布的戏剧手稿,于是决心将其搬上中国的舞台。就在费城为此着手准备的时候,曾经被认定为诅咒过茨威格的诅咒百年之后再度显灵……为了破解诅咒,费城冒死探究,不断努力。
心理学系女研究生韩裳试图用科学的方式化解濒临诅咒边缘的深度危机。当与茨威格手稿有关的一位女艺人神秘死亡之时,两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直到这时,费城才意识到:叔叔之死并非因为疾病,而是情杀,刚刚死去的女艺人很有可能就是谋杀者。
连环谋杀案露出冰山一角,所谓的诅咒看似渐行渐远,可诸多隐秘迹象告诉费城,更严酷的诅咒正迅猛生成,阴云远未驱散,阴霾愈来愈重……
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事件镶嵌于虚构的悬疑故事之中,并巧妙将神秘主义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超现实主义画派大师达利不为人知的故事、大作家茨威格的神秘暗示组合为小说背景,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融合了历史、悬疑、艺术、惊悚等诸多元素的小说精品。
无论科技多么进步昌明,这个世界终究有许多现象难以解释。作者强烈的探求欲望成就了这部近乎完美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掩卷之余,它让我们学会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敬畏之心。
【编辑推荐】
从1907年到2006年;从维也纳,到柏林,再到上海;从茨威格,到达利,到弗洛伊德,再到阮玲玉。所有的神秘事件源于斯蒂芬·茨威格的真实记载!
【目录】
楔子
亡者低吟
徐徐展开的死亡
侧耳倾听
梅丹佐的注视
塌陷
羔羊
后记
南斯拉夫兴亡 豆瓣
作者: 马细谱 2010 - 1
南斯拉夫地处“欧洲大药桶”的巴尔干半岛,20世纪初以来是欧美大国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一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战”后,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国际大环境下,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本书叙述了南斯拉夫国家从兴起至瓦解,迄今形成六个独立的共和国,历经沧桑的演变过程。
自然权利与历史 豆瓣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彭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2010年12月23日 已读
期末考试了还要坚持读这本课外书,因为实在很好看。(为什么我的推荐语总是这么空洞?)
政治哲学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豆瓣 谷歌图书
9.0 (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2
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构小说和源于环境的小说同样真实,也许更真实。因为说到头,环境瞬息改变,而象征始终存在。假如我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街角,那个街角说不定会消失。但是,假如我写迷宫,或者镜子,或者邪恶和恐惧,那些东西是持久的……我是指它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许多人把我看成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神秘主义者…当然,我只能感谢他们。事实上,尽管我认为现实令人困惑…一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一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思想家。人们以为我专心致志于唯心主义、唯我主义或犹太教神秘哲学,因为我在小说中引用了它们。其实,我只想看看它们能派什么用处。有人认为,如果我派了它们用处,那是因为我受它们的吸引。当然,这没有错。但我只是个文人,我利用那些题材尽可能写点东西而已。
Reborn 豆瓣
作者: Susan Sontag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8
"I intend to do everything...to have one way of evaluating experience—does it cause me pleasure or pain, and I shall be very cautious about rejecting the painful—I shall anticipate pleasure everywhere and find it too, for it is everywhere! I shall involve myself wholly...everything matters!"
So wrote Susan Sontag in May 1949 at the age of sixteen. This, the first of three volumes of her journals and notebooks, presents a constantly and utterly surprising record of a great mind in incubation. It begins with journal entries and early attempts at fiction from her years as a university and graduate student, and ends in 1964, when she was becoming a participant in and observer of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New York City.
Reborn is a kaleidoscopic self-portrait of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teeming with Sontag’s voracious curiosity and appetite for life. We watch the young Sontag’s complex self-awareness, share in her encounters with the writers who informed her thinking, and engage with the profound challenge of writing itself—all filtered through the inimitable detail of everyday circumstance.
Editorial Reviews
From 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The first of three planned volumes of Sontag's private journals, this book is extraordinary for all the reasons we would expect from Sontags writing—extreme seriousness, stunning authority, intolerance toward mediocrity; Sontags vulnerability throughout will also utterly surprise the late critic and novelists fans and detractors. At 15, when these journals began, Sontag (1933–2004) already displayed her ferocious intellect and hunger for experience and culture, though what is most remarkable here is watching Sontag grow into one of the century's leading minds. In these carefully selected excerpts (many passages are only a few lines), Sontag details her developing thoughts, her voluminous reading and daily movie-going, her life as a teenage college student at Berkeley discovering her sexuality (bisexuality as the expression of fullness of an individual), and meeting and marrying her professor Philip Rieff, with whom, at the age of 18, she had David, her only child. Most powerful are the entries corresponding to her years in England and Europe, when, apart from Philip and their son, the marriage broke down and Sontag entered intense lesbian relationships that would compel her to rethink her notions of sex, love (physical beauty is enormously, almost morbidly, important to me) and daughter- and motherhood, and all before the age of 30. Watching Sontag become herself is nothing short of cathartic. (Dec.)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From Booklist
Rieff sensitively portrayed revered critic and novelist Sontag during her last days in 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 (2008) and now continues to navigate the great sea of her legacy as editor of her journals. He didn’t want to open his mother’s private life to public eyes, but because her papers are available to scholars, he does so preemptively, granting readers access to the innermost thoughts of a genuine prodigy. In 1948, at age 15, Sontag asks, “And what is it to be young in years and suddenly awakened to the anguish, the urgency of life?” After starting college at 16, she fills her journals with passionate analysis of books, her intellectual ambitions, her struggle to accept her homosexuality, and the ecstasy and torment of her first lesbian relationship. Then, suddenly, this ardent seeker becomes a wife and mother. She loves her son, but marriage does not suit her, and her battle to reclaim her true self is one of several dramatic rebirths punctuating this electrifying record of Sontag striving to become Sontag. Two more volumes are planned. --Donna Seaman
Review
“What ultimately matters about Sontag . . . is what she has defended: the life of the mi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as ‘a way of being fully human.’” —Hilary Mantel,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实践与反思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乐.布迪厄 /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1
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的理论产品的“消费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一本“布迪厄基本思想手册”——的读者失望。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本书阐明那些支撑布迪厄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向读者提供理解布迪厄科学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斑的成就;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豆瓣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苗力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此书由苗力田教授从德文原本译出,现被选为《袖珍经典》的一种。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可作为康德原著的导读,同时还选了英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H.J.帕通的“论证分析”作为附录,逐段解释、分析,大大降低了阅读康德原著的难度。
从感觉开始 豆瓣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从感觉开始》收录“从感觉开始”、“信号、句子与词”、“关于语言的讨论”、“论名称”、“论大小”、“哲学概念翻译的几个问题”等文章。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人生史与人类学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2010 - 11
我推崇“人生史”这个概念。“人生史”指的是一种不怎么像社会科学的方法,它不同于“量化研究,虽则相比更接近“质性研究”,却与之差异也大。这个意义上的“人生史,与古代中国的“人物志”是有相通之处的。
对整体的人生的关注,不同于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关注。现代社会之所以“照顾’个体,是因为要文明地在关怀个体中消灭个体,促成结构对个人的“全权监控”。在这个社会学的视野中,“人生史”若有意义,便是在于它对于“生命政治”的揭露。“人生史”研究者关注个体,不以认识“全权监控。为最高宗旨,不轻言“生命政治”,而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为目的。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尼各马可伦理学 豆瓣
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
9.3 (2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ISBN:9787100035750,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 10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
余光中集(全九卷) 豆瓣
作者: 余光中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余光中集(1-9)》内容简介:余光中先生从事文学事业已逾半个世纪。其历年发表的诗文,除近期新作之外,都曾由他亲手编定,结集出版。自1952年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付梓以来,共出版诗集十八册,散文集十册,文学评论集五册,译文讲评集一册。
这部《余光中集》共九卷,将上述之书分类编排;同类之作,则以成书先后为序。一、二、三卷为诗,四、五、六卷为散文,七、八卷为评论,第九卷则包括译文评析与集外新作两部分。各卷内容如下:
第一卷:《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五陵少年》、《天狼星》
第二卷:《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
第三卷:《紫荆赋》、《梦与地理》、《安石榴》、《五行无阻》、《高楼对海》
第四卷:《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
第五卷:《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
第六卷:《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第七卷:《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高》
第八卷:《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
第九卷:《含英吐华》、集外新作
秩序与混沌的临界 豆瓣
作者: 季卫东 法律出版社 2008 - 6
本书介绍秩序与混沌的临界,让读者们敞开思想,一切为了思想,召唤法律人对学术的坚信与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