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地下室 豆瓣
7.3 (30 个评分) 作者: Benjamin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 6
一群以音乐的名义聚集在北京的年轻人,以地下室为居留地,演绎了一幕幕戏剧。线索人物是小航,他为了追寻摇滚精神,从家乡到北京,参加亚飞的乐队,见证了乐队生存的艰难,并目睹了乐队的解体。小航在音乐理想碰壁之后,远赴新疆,被抢劫后以卖唱为生。在那里他见到初恋女友漫漫,惊讶于漫漫的变化,一气之下,离开她回到家乡。觉得无聊,期间看到了鬼子六的巨大变化,受到刺激,再回到北京,先是做白领,在纪念老泡的天堂酒吧里看到仍然坚持音乐理想的亚飞,受到感召,辞了工作,别了爱他的女孩,重新回到地下室……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第一本看的benjamin的短篇
国漫
画夜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阮筠庭 绘 海南出版社 2007 - 1
惊蛰、谷雨、立夏、芒种、白露……中国自古流传的二十四节气除了划分冬暑,还有着撩人遐思的名字,在漫画/插画家阮筠庭的笔下,二十四节气分别化作二十四种人间异境,让你不期然间恋上画中人而不自知。
《画夜》除收录《二十四节气的恋人》系列插图,还收有阮筠庭精选手绘古风作品,包括其留美期间和之后的新作《小美人鱼》等。
记得 豆瓣
7.5 (35 个评分) 作者: 张彬 / Benjamin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4 - 10
《记得》
大32K 全彩色 192P/册 28.80元/册
作者:BENJAMIN 策划出品:漫友文化
出版:北方妇儿 全国总经销:新未来图书

讲述“失去”和“追求”的故事,诗意地勾勒出蓝色与红色的碰撞与交融。BENJAMIN,一个在华人动漫圈不可小视的个性青年,他和他的漫画,我们都还记得。
中国新锐漫画人BENJAMIN作品集,独家收录第一届金龙奖金奖作品《没有人会飞没有人会记得》、实验短篇《那年夏天》以及2002~2004精选彩色插图及插图创作释义。此外附有BENJAMIN随笔、个人写真与完全漫画档案,极具收藏价值。
晚来寂静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8.5 (33 个评分) 作者: 李海鹏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 - 8
小说主体部分的时间跨度为1976年至2008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夏冲从4岁到31岁的经历、见闻,在此主要线索之外还有多条次要线索交替推进,如周围人的故事等等。就个性而言,夏冲是一个对悲剧非常敏感的人,发现周围生活中到处是被忽略的悲剧。他的父母、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朋友的母亲、高中同学乃至路人甲乙丙,都在各种悲剧之中。与传统的悲剧不同的只是这些悲剧往往被看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小说中也包含一个爱情故事,其实是半个,算是悲剧中的一抹暖色。女主人公是一个比男主人公更好的人物,她同样年轻、聪明,但更平静,也懂得安之若素。书名中有“寂静”二字,是因为主人公有三次拒绝跟任何人说话,一次是幼儿园时期,一次是高一,一次是31岁在四川独自旅行时。小说便从第三次“寂静”开始,次第展开倒叙。概括小说的核心意思,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国家这生活都像一条龙,庞大、强力、野心勃勃,而主人公则像一只蝉,疏离、弱小、难以平静——小说的最后一章就叫《龙与蝉》——夏冲也不清楚,为什么生活如此平淡又令人激动。当他到了成熟的年纪,成了一名律师,却仍受制于往日记忆,不得自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生活完全变了。这时夏冲回首往事,就像蝉发出了一串戏谑的鸣叫一般,又悲伤,又懂得这悲伤也是可笑的。他见到的一切都陷入历史的窠臼中无法自拔,并无意义,只有晚来时候的一分寂静给人安慰。
从技术上说,小说试图具备艺术性、创造性和美感。文字务求精确、新鲜。叙述上类似于奏鸣曲式,在主要线索之外,缠绕着多条次要线索,时有偶然的动机演变成主题。因此,既在故事推进上带有滞重感,也因之获得丰富的张力。在结构、节奏、情节上,作者喜欢做迂缓的变化,在不疾不徐间绕过读者的注意力,试图令读者耳目一新。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基于现实生活的、讲述人物的内在经验而非外在命运的小说。
中国乡村研究 第八辑 豆瓣
作者: 黄宗智 编 2010 - 4
农业发展出路
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黄宗智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
高 原 鲁西北的小农经济:一个微观的社会研究
郭爱民 农业结构变革与苏南土地流转——一项关于开弦弓村的实证研究
妇女
杨 华 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
吴佩林 清代四川南部县民事诉讼中的妇女与抱告制度——以清代四川《南部档案》为中心
乡村治理
郭 亮 “钟摆型”的国家:农村计划生育三十年——记述一位村支部书记的政治生命史
刘雪婷 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
历史回顾与前瞻
汤水清 土地改革后的农民经济——河南和广东两省若干典型户的比较分析
李安平 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
杨学新、任会来 卜凯与河北盐山县150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
经验与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2011年10月3日 已读
让我有动力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书。
社会学
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江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从重返剑桥直至去世期间(1929—1951)对伦理学、哲学性质以及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等人类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书中收入的五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维特根斯坦所关心过的重要问题,从语言、逻辑和经验,到伦理学、美学和人类学,从哲学的性质到数学的基础,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维特根斯坦重返哲学舞台后有过深入思考并认为已经或接近形成最后思想的主题范围。本书对于人们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2011年9月29日 已读
太多读不懂了,看不下去。
哲学
社会调查自白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知识出版社 1985 - 8
认识中国社会,是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要旨。作者打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界限,把二者通了家,并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体现中国学派的社会研究方法。“到实地去”,“从实求知”,既是费孝通的学术实践方向,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费孝通不唯书、不唯洋,也不唯师、不唯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积极内涵,把它作为认识社会的工具,并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功能主义方法论。
本书分“社会调查自白”、“社会研究的意义”、“社会研究的方法”、“社会研究个案的书前书后”四个部分,比较系统地辑录了作者社会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作者开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亲密接触”的实地调查、社区分析、类型比较法、历史的考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关系、理论工作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回到实践中去等,在本书中都有生动的阐述。作者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时断言的“有效的社会建设只有建筑在社会学的研究上”的命题,既指明了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更包含了社会学工作者科学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全书夹叙夹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富有启发。
枕草子 豆瓣
枕草子
8.0 (50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少纳言 译者: 林文月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日本平安时代的散文集。与《源氏物语》一起被誉为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也是当今文学史上随笔文学的代表之作。清新明快,形式多样、行文自由的写作风格对后来的散文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将错就错 豆瓣
6.2 (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将错就错》是甘阳的随笔文章结集,分八辑,近一百六十余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作者于美游学期间对于社会、政治、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思考。
2011年9月26日 已读
甘阳真是“随笔大师”呀。
当代杂文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中华书局 2003 - 9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 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011年9月25日 已读
基础入门。必读啊必读。
历史 法学
苏格拉底的申辩 豆瓣
Apologia Socratis
9.0 (23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吴飞 华夏出版社 2007 - 6
《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老妇还乡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迪伦马特 译者: 韩瑞祥 / 叶挺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老妇还乡(插图本)》是以情节的双线节的双线对比发展为其基本结构的:一条是居伦人在贫穷中经不起金钱势力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一条是男主人公伊尔在恐怖气氛的包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前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不断下降,后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逐渐上升;前者导致的是喜剧的结局,后者导致的是悲剧的收场。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剧中真实的细节描写杂以漫画式的夸张,滑稽的场面透露着庄严的气氛,轻松的言笑包含着尖刻的讽刺。
口述史读本 豆瓣
作者: 定宜庄 / 汪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从西方兴起,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专门学科,在我国史学界也越来越受关注并有蓬勃发展的趋势。本书精选国内外有关文章近20篇,旨在尽可能系统和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口述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有鉴于口述史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特别注意收集国内国外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口述史经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经验体会,展现口述史实践中诸多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期为初涉口述历史的读者了解口述史学科和从事口述史实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朋友 豆瓣
作者: 余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 9
本书作者余华,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以细雨中呼喊》、《活着》等,小说集《偶然事件》、《河边的错误》等,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内心之死》等。
2011年8月28日 已读
余华早期的短篇小说,暴力血腥中仍有温暖。
余华 当代短篇
斐多 豆瓣
Phaedo
9.1 (50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3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书,却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他与他的门生侃侃而谈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她认为:“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谈论,该是随常的谈话而不是哲学论文或哲学座谈会上的讲稿,所以我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名作由名家翻译,所以,这本书的分量非同一般。
2011年8月28日 已读
好看。
哲学
世纪末的华丽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自1988到1990年间所写的8篇小说,附一篇序。作者围绕都市生活的主题,写都市中人的孤独和欲望的觉醒,人沉溺其中的欢乐、疲惫和痛苦。华丽的背景下演绎的绚极欲望,其背后透露着青春的完结、生命的倦怠和于衰老开始处暗笑的命运。作者于以往对生命的张扬和歌颂之外,更多了慨叹和反思。其中《世纪末的华丽》,是朱天文作品中的名篇,也是评论界公认的个人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写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北都会的世象。作者文笔细致,细节精到,对人心的揭示鞭辟入里,展现了她成熟的文风和深厚的写作功力。
2011年8月25日 已读
什么呀!一篇都看不下去。白买了。台湾现在盛行这种自言自语的文风么????
当代短篇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永恒的生命 豆瓣
La Vida Etema
作者: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译者: 于施洋 2010 - 9
《永恒的生命》2007年在西班牙出版,2008年中就交到我手上,而最终脱稿已经是2010年7月了,这番拖延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然当中只有编辑暗暗咬牙、广大读者并不知情,但跳出这个时间框架来看,(《永恒的生命》确实是被我耽误了。可我狡辩地想,这两年的阅读、在西班牙的游荡,终究不是白白耗费的,否则最后校稿的一个月怎么会几乎全部重新来过。
2011年8月16日 已读
关于必朽及永生。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