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豆瓣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邵逸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7
风靡全球的推理小说大师为你解锁写作的八百万种可能
◎ 编辑推荐
☆ 享誉世界的美国推理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纽约犯罪风景的吟游诗人”——劳伦斯·布洛克数十年创作经验全公开!
☆ 本书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了十四年的专栏汇集整理而成,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经布洛克亲自修订更新,新旧观点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 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不仅受到推理迷的欢迎,更备受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推崇,在中国拥有众多名人明星书迷:侯孝贤、梁朝伟、王家卫、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为之迷狂……
☆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事的内容和讲述的方式永远是虚构写作的核心。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来讲?新人如何出道?老手怎样创新?这正是布洛克想要与你真诚探讨的话题。
☆ 广纳百余份作家问卷调查结果.探究世界知名作家的写作方式——小说写作没有公式可循,但从前人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中,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
★ 二加二大于五
请记住,情节设计是一个增效的过程,整体的价值远大于部分的和。
★ 人物塑造是小说成败的关键
对小说中的人物提不起兴趣,无法产生共情,是读者放弃一部小说的重要原因。
★ 从中间开始写效果更佳
小说的开头不一定是故事开头,从故事中间开始的手法可以迅速调动起读者的兴趣。
★ 对话必须简洁
创作对话时,你需要加快节奏,省略你来我往,做一些总结与概括。
◎ 内容简介
想写小说的时候,你最好吃上两片阿司匹林,躺在黑暗的房间里,静静地等待这种冲动过去。如果那份热情没有就此熄灭,那你就该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功夫了――至少,你得听听劳伦斯·布洛克的建议和忠告,因为他在写作上栽的跟头可能比你读过的书还多。
该写什么小说好?怎么拟定大纲?卡壳的时候该怎么办?如何提高作品被出版的概率?从开始写下第一个字,到完成创作后继续面对下一部作品,这个过程绝无标准公式。小说的创作方法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由劳伦斯·布洛克在《作家文摘》开设十四年的写作专栏结集整理而成,涉及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本书出版四十余年畅销不衰,此版由布洛克亲自更新修订,新、旧观点的碰撞让这本创作秘籍更加富有生机。
2019年9月22日 已读
对于类型小说的写作非常有帮助,作者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案例,有说服力。最后的告白也很谦虚可爱。
写作
异乡记 豆瓣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苏方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一部情爱关系游记,由九个短篇组成,以细微的目光和精准的描画,深入探索了形形色色的爱之路途。故事里有年轻的大学恋人,有沉默的多年夫妻,有难于安放的新欢与旧爱,也有困境重重的情人和伴侣。人们一次次上路寻找爱,在一段段亲密关系里寻找安放灵魂之处,却往往只是更加孤独。情到深处,人人成了游子,每一个他者都是陌生的异乡。然而在每一条通往异乡的路上,破碎之心仍将得到修复,彷徨的灵魂亦可再见到光。人们时而回归,时而向前,在为爱的旅途上, 不只找到另一半,也找到重生的自我和灵魂独有的力量。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网易蜗牛阅读 …… | 210518 不知道以前为何会被吸引,故事里浓厚的男尊女卑真是够了,有种完全回不了头甚至还将越走越深的感觉。这种描写上的刻板由丰富情节、有个性的对话与现实细节遮掩,不会像传统男作家写作那么露骨直白,可不得不承认,里面是一套东西。如果不是有那种莫名的慕男情绪,这种爱情故事可能不会存在和发生,可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只是又捍卫了现实中那种不对等关系赖以存在的秩序,当然,可能会给一些人警示,可,真的吗?故事里的人物是无法性转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被性转的陈年,她们所依赖的那套行为逻辑和性别秩序,比她们本身更强大。
当代短篇 苏方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0 (327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猎人 豆瓣
6.8 (71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7
★2020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
双雪涛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一篇小说构成。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有比较强烈的东北地域气息,这一本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上都更为开阔、自由。北方小城五篇,民国历史两篇,北京生活四篇,时间脉络从民国的北平贯穿到2018年的当下以及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十一个故事,每一篇 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也要把紧自己的舵。这本小说集关于普通人,也关于勇敢者,关于欲望,也关于慈悲。
【编辑推荐】
★ 小说家双雪涛继《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之后的突破之作,他创新讲故事的方法,打破时空界限,沟通古典与现代,为当代华语小说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从艳粉街到奉天城,从1932年的北平到不可知的未来,从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到2018年的北京,十一个充满悬念的精彩故事,十一场紧张有趣的精神历险。作者极具现代感的表达格调、所关注主题的深度和硬度,奇异的文本内驱力,决定了他在当今汉语写作中的独特地位。
【媒体评价】
我们看见了作者展现他个人写作风格与品质的最新成果,现实生活也许是十一种,也许是一种。它是凛冽的、锋利的,也是热血的、动人的。它是我们的软肋与伤痛,也是我们的光明所在。
我们为作者的精神历险发出了共同的惊叹。感谢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磁场,让我们获得了另一种旋转的方法或眩晕。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授奖词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已然成为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小说常在奇异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小说《预感》也是一个“用言语证实存在”的故事,言语似乎在表明存在,但能否最终证实存在,这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疑问。在充满了悬疑和张力的情节中,言语被寻找到了,但同时也被安德鲁带在身上的那封信中的语词消解掉了。言语、存在、死亡、预感,由此交织成一个纷繁奇异的大网,彼此证实,彼此抵消。
——《作家》杂志推荐语
(《武术家》一篇)人物生动,世情通透,离奇故事中富于日常生活气息。叙述语调老练,时而露出嘲讽的锋芒。国仇家恨,用一个武术家与其子的简短经历,说得轻盈流畅,一口气读完,仿佛真回到历史现场。小说家厉害的地方,在于不会限于要交代清楚的国族历史而损害了说故事的方式,却又事事交代清楚,洗练非常。……《武术家》里有传奇,有日常,人一面向往传奇,一面留恋日常,当传奇与日常同时很好地平衡在小说里,那么这个小说就不一般了,重要的是传奇与日常背后还有断代史,这样小说就更不一般了。
——“鲤·匿名作家计划”评委
在围剿现实的寒冷征途中,他在语言、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获得了愈发精巧、成熟的驾驭能力。身为小说家,他锋利地划开了阴谋之下的纯真,躲闪之中的深情,让衰落的城市、渺小的边缘人,双双收复他们失落的自由和梦想、爱与尊严。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年度青年作家颁奖词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后半本还行,心脏、剧场、火星。没有character,有的只是迷茫困惑的现代人,而他们的面孔并无大不同,可以互相替换。另外,还能阻止一个writer writes about writer writing writers吗?
双雪涛 当代短篇
聊天记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7.4 (15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力作
网络交流文体精准捕捉当下青年现状
横扫社交平台的惊喜之作
-
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我们究竟要爱谁。
-
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写诗,爱文艺。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失控,价值理念归零,弗朗西丝在爱欲和伤痛中迎来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拷问并习得关于友谊、爱情、婚姻、金钱、宗教、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明白世界与自身必须先要经历生活,弗朗西丝发现,她不能总是做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聊天记录》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清澈直白,处理的却是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的一系列道德难题。弗朗西丝,或者说作者萨莉·鲁尼,像一个小小的哲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真诚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
【编辑推荐】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莎莉•鲁尼的处女作。
★ 被誉为“千禧一代第一个伟大的作家”,小说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充满了智慧和对人际关系中复杂动态的洞察,精准地捕捉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年轻人的现状。
★ “不可救药地悲伤着的”年轻人,对自身的身体、智力、阶层的深刻敏感触发对权力的思考。
★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短信、脸书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口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叙事文体和张力。
★ 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青年翻译家陈以侃力荐!
-
鲁尼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对话在电邮、短信、眼神之间无缝穿梭,对性爱与创作充满自信,爱慕写电邮时首字母全部小写的年长男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者、21岁的弗朗西丝,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细致观察的人,然而鲁尼留出空间,让读者看到弗朗西丝忽视的一切。
——《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推荐语
鲁尼这本从头到尾都精彩绝伦的小说,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她犀利地洞察了与所谓的自知之明常常伴生的自欺欺人。……《聊天记录》是一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书。但它对人的观察甚至更为聪慧。
——《纽约客》
鲁尼出色地描写了一个有才华、但有自残倾向的年轻女人,捕捉了她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她敏锐地意识到,表面的自由其实受制于肉眼看不见的栅栏。……鲁尼能言善辩的人物们或许没能表达脆弱的自己,她却用独有的声音替他们发声。
——《卫报》
我爱读那种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处女作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刻画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大学生与一个年长的已婚男人恋情纠缠的微妙画像,令人手不释卷。
——扎迪·史密斯
萨莉·鲁尼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作家。《聊天记录》用B.E.埃利斯早期的那种紧凑、从容到酷的文风,写出一群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活像塞林格笔下那种实诚、自命不凡的年轻的爱尔兰后裔。
——科林·巴雷特(《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
2019年8月2日 已读
一个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写出了很对信奉精英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读者口味的作品,漂亮。
爱尔兰长篇
秋天的男人 豆瓣
作者: 王刚 2004
王刚在中国文坛若隐若现近20年,这个一度要冲进文坛中心的人,很多年却在文坛的外围神出鬼没,一直在别处写作的人,对文学反倒保持一种经久不变的本色。 ——陈晓明我觉得王刚这个人是有力量的,他会对我们的文学有所影响。 ——张颐武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秋天的男人》、《冰凉的阳光》。奇妙的第一人称心理描写,那种猥琐的劲儿啊……
当代短篇
大河深处 豆瓣
7.4 (18 个评分) 作者: 东来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5
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
90后潜力小说家东来短篇力作
◎ 编辑推荐
★ 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东来首部短篇小说集。
★ 《大河深处》以极富质感的典雅语言打捞记忆,描画多种如梦的人生。现实题材的故事在东来的笔下流淌着超现实的韵律和色彩,通俗性与文学性实现了绝佳的调和。
★ 潮湿的爱情何以永恒?被自由“解锁”了的人生何以为继?小说试图把每个普通时刻装裱起来,让生活显现出其纹理与表征。
◎ 内容简介
外乡小囡穿林过河探险寻人,厂区女孩记忆深处诡异的人皮风筝,问题少女的身世纠葛,某个热天午后被淹死的男孩,亲密好友的漂流离散……过去总笼罩着一层滤镜,写作者不断为其增加细节,我们似乎也得以在虚构中追忆并挽回逝去的时光。
“很多过去之事,当时发生时,我漫不经心地放过去,不留心,可是一段时间之后,等它们在抽屉里待得陈旧发黄,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我才会将它们重新拿出来,审视与注解,在一遍遍回味中,给它添加含义,普通的时刻也变得非凡起来,成为生活的一个个表征,但也因此,过去笼罩着一层滤镜,且在反复的审美中,不断添加虚构的细节,使得这层滤镜越来越厚,直至失真。”——《锦灰堆》
2019年6月18日 已读
后几篇十分看不下去,倒数第二篇不完整,像一个故事只开了个头(其余全是交待背景),最后一篇让人感到纯文学这个genre如果不消失,只会继续变本加厉地限制和套牢写作者。
当代短篇
Kid Glove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Lucy Knisley First Second Books 2019 - 2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If you work hard enough, if you want it enough, if you’re smart and talented and “good enough,” you can do anything.
Except get pregnant.
Her whole life, Lucy Knisley wanted to be a mother. But when it was finally the perfect time, conceiving turned out to be harder than anything she’d ever attempted. Fertility problems were followed by miscarriages, and her eventual successful pregnancy plagued by health issues, up to a dramatic, near-death experience during labor and delivery.
This moving, hilarious, and surprisingly informative memoir, Kid Gloves, not only follows Lucy’s personal transition into motherhood but also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reproductive health from all angles, including curious facts and inspiring (and notorious) figures in medicine and midwifery. Whether you’ve got kids, want them, or want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there’s something in this graphic memoir to open your mind and heart.
Fun Home 豆瓣
9.0 (13 个评分) 作者: Alison Bechdel Mariner Books 2007 - 6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estselling graphic memoir, Alison Bechdel charts her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her late father. In her hands, personal history becomes a work of amazing subtlety and power, written with controlled force and enlivened with humor, rich literary allusion, and heartbreaking detail. Distant and exacting, Bruce Bechdel was an English teacher and director of the town funeral home, which Alison and her family referred to as the "Fun Home." It was not until college that Alison, who had recently come out as a lesbian, discovered that her father was also gay. A few weeks after this revelation, he was dead, leaving a legacy of mystery for his daughter to resolve.
2019年3月11日 已读
最近读的Graphic novel里较值得读的一本,结尾让人想起One Mississippi了。想继续读Colette和Kate Millett的传记。只是不明白乔伊斯的《死者》有什么好
Graphic_Novels
那些闪电指向你 豆瓣
6.5 (19 个评分) 作者: 林婉瑜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 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那些闪电指向你。
◆ 加印9次,直抵人心的现象级诗作;台湾诗选年度诗奖获奖作品!
◆ 脸书、ins用户疯狂手抄、晒照的“年度之书”!
◆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台北文学年金得主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
不用典故,善用对比;画面感、 故事性极强。
意象鲜活、创意独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
◆ 79首诗,聪慧、舒坦地描喻爱情里的许多样态:单恋、热恋、分离……是为每一深情执着者所记录的,温柔而炽烈的,情诗。
◆清新坦然地诉说,却带来十足震撼与感动。
◆ 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止庵、姚谦领衔力荐!
——————————————
在我看来,诗既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方式,又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而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是一回事。可以换个说法:诗人是特殊的人,诗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不客气地讲,只有为数并不很多的诗人和诗当得起这样的要求,而林婉瑜和她的作品就在此列。关于林婉瑜,我曾说,好诗总是比语言更快捷地抵达心灵。我尤其喜欢她笔下这一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形容起来,就是“黑暗之光”。
——止庵(作家、学者)
.
林婉瑜的每首诗,我几乎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在时间里、在某一空间里发生的一个状态:实景的状态或心理的状态。
——姚谦(音乐人、作家、收藏家)
.
她写爱的渴求、果敢、迷途、呼唤,珍惜宿世缘会,沉醉幽渺难名。有的诗调皮率性,有的诗叹惋任真。
——陈义芝(诗人、评论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
林婉瑜写诗不拘泥形式,极力从新的意象和概念写大自然与日常……这是不被符号拘限,聪明又不做作,随意呼风唤雨的女子。
——柯裕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
.
林婉瑜从自然之中观察与提炼,将自然界本有的现象,都借来成为诗意的利器,诗人谈笑用兵之间,情感以及情境就重新被诠释出来……每个人都渴望爱,希望被理解以及被安慰,而这些你可以在林婉瑜的诗里得到。
——杨滢静(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
诗集中,婉瑜追问爱情与秘密,并且把整个世界含括进来,形成独特的叙说魅力。我似乎看见,因为凭借着爱才更显得强大的灵魂。这样的灵魂,不必依托什么,也不必等待什么。诗句完成的时刻,爱的感觉也已经完足。
——凌性杰(诗人)
2019年3月2日 已读
微信读书上的诗集,读到现在没有能看的,好多直接从书架上删了
銀河系焊接工人 豆瓣
作者: 鯨向海 聯經 2011 - 7
「對不起,老闆,我要買鯨向海的無聊。」
「什麼?你才無聊。」
「但是買鯨向海的無聊就會幸福啊。」
「你知道嗎?每一個無聊都是理想。」
「沒有人能夠倖免。」
「所謂夢和情詩和對不起,都是易碎品。」
散文,有一種美,書寫在宇宙間
醫生作家、詩人、散文作家鯨向海的散文,
是靈光狂想的焊接,固著意義,顯示銀河系清出的明亮座標。
使一些遠方近處,微微泛漾、悸動的閃光,得以焊接成更燦爛耀眼的什麼,
讓這個時代的黑暗有突出物,
果真如此,但願是那銀河系的焊接工人。
鯨向海在序裡說: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焊接工人,從事著純情的文字勞作(不是純愛系或草食系喔),把一些別人眼中的爛事壞感無聊的東西寫在一起成為優雅的或者頑皮的紀念,把夢和情詩和對不起等等易碎品用文字膠著起來,是我的理想境界。把一些不思議的事物團聚在一起,而不讓他們知道彼此,卻掩面祕密交往,是我寫作的樂趣。
除非我們自己想變得無聊,否則就要永遠比這個世界更有趣。
距離出版上一本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已經是6年前了。
兩千多個日子以來,對於鯨向海來說,文學創作的動機或者是因為無聊,才有辦法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寫作是原本眼看一望無際的無聊與膚淺,然而只要在任何一處靜心往下挖掘,就可以抵達深刻,往往就這樣意外擴張了的那種深情。謙稱自己是最無聊的人,鯨向海仍試著寫出「有趣」,用一種遵循自我品味的方式,希望讀者在無聊時,會想到他寫的東西──翻轉「無聊」的意義,使無聊失去了無聊的感覺。
在這本散文集裡,夢肯定是有的(剛好開頭就是一系幻覺的行列),情詩也是有的(到處都是詩的變形,愛的偷渡),至於對不起是怎麼回事呢?有時對不起詩,有時對不起醫學,對不起自己……閱讀這本散文集,4大主題、46篇散文──生活與工作,醫生與病人,愛人與被愛,溫柔與救贖,值班室內外……鯨向海再次以其冷靜雋永的文字,發號施令,帶領讀者騎坐銀河系太陽號飛船,讓青春的心自由遨翔……
2019年3月1日 已读
各種引用,無論是詩句還是電影台詞,都挺恰如其分的彷彿就應該出現在那裏那句話裏。
散文
孕! 豆瓣
妊娠カレンダー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小川洋子 译者: 竺家荣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3
小川洋子的笔下世界,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浮世绘,三个短篇细腻刻画了现代人对生活的不肯定、对感情的不安及对未来的无力感。
《孕!》:姐姐怀孕了,从什么味道也闻不得的初期,到食欲惊人的中期,再到体重超重的临盆期,状况百出,全家也跟着鸡飞狗跳,如临大敌……
《学生宿舍》:一栋神祕的学生宿舍,一个四肢只剩下右脚的老师,一件离奇的失踪案,一名被卷入无解的少妇,就在一个下雨大雨的黃昏,谜底即将揭晓……
《傍晚的配餐室和雨中的游泳池》:即将结婚的年轻女子带着她的小狗,住进新房。下雨的午后,门铃突然响起,一对陌生的父子立在门前,他们的突然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每一篇都是一种新写法。第一个日记体,记述一件有头有尾发生后注定结局结果的事;第二个是不解之mystery,mystery浮现后,也未必需要解;第三个是并置意象的集大成之作(如标题),头发染红的游泳失意少年和被肥胖大妈占据的配餐室吓到的小孩,虽然写得并不好。通过 Tarsan
日本短篇
Was She Pretty? 豆瓣
作者: Shapton, Leanne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06 - 10
"A SINGULAR EXPLORATION OF MODERN LOVE AND ALL ITS DEMONS, IN WORDS AND DRAWINGS"In this brilliant gem of a book, artist/writer Leanne Shapton weaves together a voyeuristic tale of love and life through epigrammatic vignettes and sleek line drawings. Entire relationships are encapsulated in a few, stingingly perfect lines: "Colleen was Walter's ex-girlfriend from med school. She loved to dance with men at weddings." Pricking our insecurities, Shapton introduces us to Kim, whose ex "kept a drawerful of love letters in a kitchen drawer . . . She would stare at it while she cooked." And Ben's ex, "a physiotherapist for the U.S. men's and women's Olympic swim teams. She wore small white shorts year-round."Fascinated by her own jealousy, Shapton interviewed acquaintances about their anxieties and peccadilloes, and the result is a book of surpassing originality: one of those unusual books that comes along to delight us all, like "An Exaltation of Larks" or "Love, Loss, and What I Wore" or "Griffin and Sabine." "Was She Pretty?" can also share the shelf with the work of the legendary William Steig, whose early, psychologically revealing work inspired Shapton. An unflinching observer of human behavior, she invites us to peer in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her characters--while reminding us that we shouldn't be surprised if we see ourselves staring right back.
Big Questions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Anders Nilsen Drawn and Quarterly 2011 - 8
A haunting postmodern fable, Big Questions is the magnum opus of Anders Nilsen, one of the brightest and most talented young cartoonists working today. This beautiful minimalist story, collec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s the culmination of ten years and more than six hundred pages of work that details the metaphysical quandaries of the occupants of an endless plain, existing somewhere between a dream and a Russian steppe. A downed plane is thought to be a bird and the unexploded bomb that came from it is mistaken for a giant egg by the group of birds whose lives the story follows. The indifferent, stranded pilo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birds—some doggedly seek his approval, while others do quite the opposite, leading to tensions in the group. Nilsen seamlessly moves from humor to heartbreak. His distinctive, detailed line work is paired with plentiful white space and large, often frameless panels, conveying an ineffable sense of vulnerability and openness.
Big Questions has roots in classic fables—the birds and snakes have more to say than their human counterparts, and there are hints of the hero’s journey, but here the easy moral that closes most fables is left open and ambiguous. Rather than lending its world meaning, Nilsen’s parable lets the questions wander where they will.
2019年2月6日 已读
十足过誉。看了两节,看不到任何想象力,刚看这本的风格时自然而然期待的那种孩童时期随手涂鸦的那种恣肆、任性都没有。翻遍全书,充满界限感,连试着去戳一下玩弄一下现成规则的意思都没有
Graphic_Novels
恋人们的森林 豆瓣
6.7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森茉莉 译者: 谢同宇 译林出版社 2016 - 11
《恋人们的森林》:“写作着的洛丽塔”森茉莉短篇小说集,内含四部短篇,其中《恋人们的森林》《枯叶寝床》被公认为耽美小说的开山之作!英俊的中年男人与美少年之间残酷而美丽的爱恋,森茉莉用尽华丽词汇,构造出一个散发着欧式古典情调的幻想世界,将“耽美”发挥到了极致。
2019年1月30日 已读
180331 @德思勤24小时| 谁要是耽美入门是这本(比如半个我),大概不再会对这个genre产生任何兴趣了。
日本短篇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梁俊 / 周晓丹 中信出版社 2016
梁俊,曾是吉他教师、乐队经纪人、广告公司的活动策划与文案、乐器行店长。但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却是跟孩子有关的。
周晓丹,梁俊的妻子。曾多次参与短期支教活动,对边远地区的孩子格外牵挂。
2013年,这对新婚夫妻听到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呼唤,便带领志愿者团队远赴乌蒙山区的门坎新中学支教两年。
2016年回城之后,他们编辑整理了学生的文字和绘画作品,并一一写了认真中肯的评语,成为这本《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这些作品的小作者们大多是“大花苗”,也有少数彝族和汉族孩子。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好看好看好看。志愿者老师的点评用心,末尾还有惊喜!
儿童文学
密林中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周嘉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期望在荒原、巨山,或者无法泅渡之河中遇见另一位伙伴。
人生更像是漫游在大海里的哥伦布,甚至不抱有遇见一块大陆的希望。
只有抛却失望的人,才能继续穿行在黑漆漆的密林中。
——周嘉宁
21世纪初的上海,二十岁的阳阳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在地下文学论坛、里弄咖啡馆与边缘音乐会中寻找着同类。十年过去,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被无益的幻觉耗干,生活一路走向沉闷,也有少部分人获得了命运的垂青,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于阳阳而言更像是漫游在黑漆漆的密林,不再期望能遇见另一位伙伴。
她曾深刻地爱过一个浑然天成的天才,也在最迷惘失落时陷入与一个已成名中年作家的关系。然而她并不想成为谁的女友,她想成为的是艺术家本人——单独地,直接地,以正面强攻的姿态,面对整个外部世界……
在这部小说中,周嘉宁以冷峻穿透的笔触,勾画出一整代文学青年的精神流浪简史,独具一种忧郁气质。
抽象城市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克里斯托夫•尼曼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1
◎金牌设计师的都市奇异幻想曲
一本超乎你想象的脑洞书,随手一翻,轻松解压,激活创意,嗨翻每一天。
◎当代备受瞩目的设计师、插画家、作家,被誉为设计界的鲁本斯
《纽约客》首位AR封面设计者,也是NETFLIX最高分纪录片《Abstract》首集主人公,几乎获得过欧洲所有的设计类国际奖项,年仅40岁即入驻“纽约艺术指导协会荣誉殿堂”。
◎酷到让人颅内出血的插图,治愈现代社会病的幽默文字
全新脑系放松,摆脱工作没干劲、生活不规律、精神不振奋的状态,得到全身心治愈和解压,放飞自我。
◎开放式阅读,多角度挖掘生活中的创意灵感
书中所有创意都源自生活,通过同一空间的不同身份表达,无论从那页翻开,都可定位属于自己的时尚生活。
◎装帧独具匠心,极好诠释设计的无限种可能
全书装帧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理念。双封精装,内文使用时尚质感的保艺画纸,让读者体验殿堂级藏品享受。
国际尖峰设计师克里斯托夫•尼曼的疯狂创意图集。他将简单的生活日常用冲破脑际的创意和灵感绝妙碰撞,变成了一个个富有魔性的“小剧场”。做家务,变成了与可爱狡猾“小妖精”的斗争;对纽约生活的解读,可以用简单而极具趣味性的乐高创意体现;一块糖针饼干,可以撩拨起对大自然的无限遐思;连乘坐地铁这样平凡的经历,也可以变成令人愉快的视觉幻想飞行。
一本引发都市人对生活艺术共鸣的书,305幅燃爆大脑的趣味插图,一段段新奇、开脑洞的生活意趣。打开它,你可以在忍俊不禁中,激活创意细胞,解压生活,治愈心灵。
2019年1月27日 已读
如果真有天赋这种东西,那就是乐观。除此之外能做的就是practice and get better. 两个演讲挺有启发:一月花销×6,可以让自己不再焦虑钱的事一阵子而专注于手头工作。Craft makes very good work but great works are beyond human control. 在社交网络上被摸头和总会因为“赞”感到enchanted的正常人类,但做创意在这个年代就是不要去在乎feedback。当有I have no idea的焦虑时只能create,20% rule, be open-- the inner artist and inner editor. 将熟悉的东西扔到陌生、疯狂、愚蠢和不安的领域,在交点上可能会有clicks
漫画 设计
第一哲学对话录 豆瓣
作者: 杨东睿 2015 - 2
如果可以窥知命运,自我又该如何适从?
一场邀您重走荣格“集体无意识”神秘探险的精彩对话
北大汪丁丁教授作序力荐
———————————————————————————————————————
如果您曾在大道流行中感受到一丝渺小,会否对命运或是天道作一番思考?
如果有幸可以窥知命运,我们是承天受命,成就自我,还是欲拒还迎,尝试跳出今日之我?
《第一哲学对话录》是一本因感受命运而起的著作,作者沉潜于占星术多年,不久前因缘际会对天道有所体悟,虽苦于表达之艰,仍借演化占星术为天梯,与读者展开一场对话,通过分析大量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邀您重走荣格关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神秘探险,寻找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对于人世的深层意义。
那么何为“第一哲学”呢?或者只说说思想吧,一般而言,思想更引人如何看世界,第一哲学的思想也不例外,但那是来自遗忘之泉的暗涌,是划过天际的倚天剑,刺入那遮蔽思想的成见之中,将人们对以往思想的理解置于可疑的境地。而当您领悟何为思想,或许将发现这并无多少意义,终而懂得思想与成见的意义。
读罢此书,您也许会为其中论及的“天人感应”或是“历史重演”感到不安,也可能会由此参透命运的公平与不公。无论如何,本书作者都希望您能在偶尔突然袭来的空虚中找到生命的支点,了解更深层的自己,同时谨记老子的“知止不殆”,过上一种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
How Children Fail 豆瓣
作者: John Holt DaCapo Press 1995 - 8
John Holt's first classic book on how children learn - and why they fail - based on his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When this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4, it initiated an international debate on educational reform. The book sold over a million copi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classic in its field. Despite the years which have gone by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is quietly revolutionary book, it remains must reading for every parent and every teacher.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为什么成年人如我们还总做身陷教室或考场的噩梦?人怎样才能真正学习到东西(理解,而理解由兴趣、好奇或实用导致)并持续学习?婴儿和孩子是学习最快的,比任何成年人三年内学到的东西都多,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去到学校,还没有被推着赶着,被养成所有满足感仅来自比别人好的身体习惯,被恐惧主宰着去学,去记忆,去做大人希望他们做的事。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