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Political Rationalism 豆瓣
作者: Leo Strau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 1
This concise and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Strauss's thought provides, for wider audience, a bridge to his more complex theoretical work. Editor Pangle has gathered five of Strauss's previously unpublished lectures and five hard-to-find published writings and has arranged them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systematic progression of the major themes that underlay Strauss's mature work.
"[These essays] display the incomparable insight and remarkable range of knowledge that set Strauss's works apart from any other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er's."--Charles R. Kesler, National Review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The City and Man 豆瓣
作者: Leo Strau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 11
"The City and Man" consists of provocative essays by the late Leo Strauss on Aristotle's "Politics, " Plato's "Republic," and Thucydides' "Peloponnesian Wars." Together, the essays constitute a brilliant attempt to us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a means of liberating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strangehold of ideology. The essays are based on a long and intimate familiarity with the works, but the essay on Aristotl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s one of Strauss's few writings on the philosopher who largely shaped Strauss's conception of antiquity. The essay on Plato is a full-scale discussion of 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 wide in scope yet compact in execution. When discussing Thucydides, Strauss scceeds not only in presenting the historian as a moral thinker of high rank, but in drawing his thought into the orbit of philosophy, and thus indicating a relat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at does not presuppose the absorption of philosphy by history.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豆瓣
Politic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inkers
作者: 茱迪•史珂拉 译者: 左高山 等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史珂拉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比广泛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汉娜•阿伦特,从启蒙运动的宠儿到浪漫的柏格森,从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迈克尔•沃尔泽,从哈林顿到奥威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主题背后,史珂拉致力于思考:在20世纪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压迫与不公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本书收录的“恐惧的自由主义”是其著名代表作。这些清晰、严谨、富于洞见的文章充分证明了,史珂拉“既是一位狐狸型的学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学者”。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 豆瓣
Das Glück in glücksfernen Zeiten
作者: [德国] 威廉·格纳齐诺 译者: 丁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一个忧郁的男人和他不那么忧郁的女友的故事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作者最新作品
他是个哲学博士,一家大型洗衣房的主管,有一个同居多年的女友,感情稳定。
但他真实的生活是更内心的生活。
他天性忧郁,过度敏感,内心高傲,虽然没做错什么,却时不时感到羞愧。
他中意的是那种“半天的生活”,喜欢的生活方式是默默的观察,发现隐秘的真实。他是自诩的艺术家。
他人生的课题是寻找幸福,但不妥协的自我和不自由的人际关系使得他的幸福变得脆弱。
毕希纳奖作家威廉•格纳奇诺又一次用富有镜头感和穿透力的街头意识流小说探索了现代人灵魂的出路问题。清醒的洞见,刹那间的感悟,在不经意间刺痛你我的内心。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8.3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2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扶轮问路 豆瓣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从21岁至今,历经三十余年轮椅生涯,史铁生成了一位睿智的作家和思想者。本书是凝结了史铁生近两年来所思所想的二十余篇随笔集。书中还收录了史铁生的十几首诗作。
书中,花钱的事、看不见而信、理想的危险、乐观的根据……史铁生通过洁净文字,铺陈着自己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作家陈村曾言,自己喜欢史铁生作品的“最大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2010年12月31日 想读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豆瓣
9.2 (41 个评分) 作者: 万绳楠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0年12月29日 想读
中国士绅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赵旭东 / 秦志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2010年12月28日 想读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2010年12月27日 想读
Hannah Arendt and Leo Strauss 豆瓣
作者: Peter Graf Kielmansegg / Horst Mew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6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Hannah Arendt's and Leo Strauss' background in pre-World War II Germany on their perception of American democracy. The contributors analyze how their émigré experience both influenced their American work and also impact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postwar Germany. Arendt's and Strauss' experiences thus aptly illustrate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World War II era.
2010年12月25日 想读 看名字就想读~~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李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7
《社会学之思(第2版)》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和蒂姆·梅富有吸引力的著作之一,为原书第二版。原书第一版由鲍曼撰写,第二版增加了蒂姆·梅的内容。在《社会学之思(第2版)》中,鲍曼将主要理论家的贡献和对社会学重要概念的介绍编织在一起,以其新鲜而有穿透力的视角一一解读生活话题,从而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与他人的交往经验,并启发人们思考,而这也正是社会学的最大魅力所在。
2010年12月25日 想读
当代社会理论(上下)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浩渺的星空下,我们不承认什么绝对的先知,也不承认什么绝对的权威。希望我们永远能自由地关注我们所愿关注的,言说我们所想言说的。社会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创造的精神产品,包含两大部分构成因素:知识累积和思想创造。前者靠历史发展的累积,是渐进性的;后者靠思想家的精神创造,其本上是中断性和跳跃式的。任何思考模式的产生和流行,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因素的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任何思考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受到上述特定条件的限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思考模式,一旦产生和发展,就会发生客观有效的结果和影响,不但无法通过人为主观的力量加以限制和控制,而且也无法以主观选择的任何一种新模式加以立即全面地取代。
20世纪60年代后所兴起的西方主要社会理论,是西方各国各个时代社会思想长期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当代西方各门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在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论述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发展脉络及其深讨的主要论题之后,又以尽可能新的数据按社会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主题性质,分别精辟地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后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社会理论”、“系统功能论的重建和新发展”、“从结构主义到结构化理论”和“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演变脉络。对于希望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脉络的实学者而言,这本著作无疑是其案头必备之书;对于研究当代社会理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而言,本书亦可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启示和灵感。
2010年12月25日 想读
社會運動與革命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趙鼎新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2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急據的社會變遷,關於社會運動革命的社會學研究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書只在對美國及西方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的發展作一個批判性的介紹,指出西方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因此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運動理論教材。本書不但要對社會學關於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研究作一個總結,而且試圖在理論解析中介紹有關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其讀者能夠據此建立自己的研究或賞旨趣。
2010年12月25日 想读
现在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作者: 乔治・赫伯特・米德 译者: 李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从社会理论入手理解现代性,不能回避现代性面临的根本问题,即自由的问题,而要思考自由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入手点就是自由与自然的对立。不过,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从观念史的谱系来看,无论就内涵已经萎缩的所谓“精神科学”而言,还是就英法立足于“精神重建”的所谓“道德科学”而言,已经处于自由的内在化背景之下,似乎无力重新恢复这一概念在最初面对自然概念时所具有的根本困境和丰富意涵。现代社会理论在运用“社会”观念消解政治哲学中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最远的“自然”的社会理论,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理论才是某种最极端的现代性理论。不过,恰恰由于远离了“自然”概念,社会理论在试图救治现代性的危机的同时,丧失了理解现代性的“危机”背后最基本的张力的能力。如果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我们会发现米德的这本小书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借助对“现在”问题的讨论,米德给社会理论重新理解这一张力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他的尝试,特别是对自然的社会化的理解,对社会性的两种意涵的深入剖析,都在重新理解现代科学的“现代”意涵的同时,也试图从现代社会理论经常忽视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与自由相对的自然的一些重要面向。
C. P. Cavafy: Collected Poem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 P. Cavafy 译者: Edmund Keeley / Philip Sherra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 9
C. P. Cavafy (1863-1933) lived in relative obscurity in Alexandria, and a collected edition of his poems was not published until after his death. Now, however, h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 in twentieth-century Greek poetry, and his poems are considered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in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Here is an extensively revised edition of the acclaimed translations of Edmund Keeley and Philip Sherrard, which capture Cavafy's mixture of formal and idiomatic use of language and preserve the immediacy of his frank treatment of homosexual themes, his brilliant re-creation of history, and his astute political ironies. The resetting of the entire edition has permitted the translators to review each poem and to make alterations where appropriate. George Savidis has revised the notes according to his latest edition of the Greek text. About the first edition: "The best [English version] we are likely to see for some time". (James Merrill,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Keeley and Sherrard] have managed the miracle of capturing this elusive, inimitable, unforgettable voice. It is the most haunting voice I know in modern poetry". (Walter Kaiser, "The New Republic").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睡梦,睡梦 豆瓣
作者: 蓝蓝 河北教育出版社 1899
《睡梦,睡梦》共收入蓝蓝诗歌100余首,绝大部分为作者近年来第一次结集的新作。蓝蓝的诗具有朴素、敏锐的感觉力和优美的缄默;这种缄默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尺度,与她逼近事物的专注和对人性的洞察结合在一起,使她的诗歌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天然的歌喉就像是从辽阔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纯净,清澈,忧伤,不禁让人想起一双经过了生活的磨难之后仍然毫无怨恨的眼睛。蓝蓝的诗歌表明,想像力和情感可以重建一种甜蜜而崭新的现实;在这样一种被提升的日常里,可触摸的灵魂同样有着尘世的温暖和柔软的质感——或者,就像蓝蓝自己说的那样,这部诗集是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激情与责任 豆瓣
作者: 肖开愚 / 孙文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9
本书收有:“飞行诗篇”、“新世纪游子”、“尘世之歌”等诗歌和诗歌评论文章。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The Complete Poems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Elizabeth Bishop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83
Highly regarded throughout her prestigious literary career, and today seen as an undeniable master of her art, Elizabeth Bishop remains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 acclaimed poets. This is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 of her work. "The Complete Poems" includes the books "North and South," "A Cold Spring," "Questions of Travel," and "Geography III," as well as previously uncollected poems, translations, and juvenilia.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 Bishop~
开·闭·开 豆瓣 Goodreads
9.4 (9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耶胡达·阿米亥 译者: 黄福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4
耶胡达·阿米亥是以色列当代最杰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诗人,共出版过23本诗集及其他多种著作,被译成33种语言。《开·闭·开》是阿米亥最后一本诗集,本诗集大量应用希伯来《圣经》,富有浓厚的历史感,而诗人有将现代社会的意象叠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上,具有反讥色彩。
2010年12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