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豆瓣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作者: [德]马克斯·舍勒 译者: 李博杰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5 - 3
人是什么?人在存在中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本书作者认为应该探索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作者的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结合的方法,在哲学领域开辟了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人的新途径,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宗教、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考察,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本质与完整形象。本书被公认为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作。
2010年12月6日 想读
In America 豆瓣 Goodreads
In America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1 - 5
"In America" is a kaleidoscopic portrait of America on the cusp of modernity. As she did in her enormously popular novel "The Volcano Lover," Susan Sontag casts a story located in the past in a fresh, provocative light to create a fictional world full of contemporary resonance. In 1876 a group of Poles led by Maryna Zalezowska, Poland's greatest actress, emigrate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ravel to California to found a "utopian commune." When the commune fails, Maryna stays, learns English, and--as Marina Zalenska--forges a new, even more triumphant career on the American stage, becoming a diva on par with Sara Bernhardt. "In America "is about many things: a woman's search for self-transformation; the fate of idealism; a life in the theater; the many varieties of love; and, not least of all, stories and storytelling itself. Operatic in the scope and intensity of the emotions it depicts, richly detailed and visionary in its account of America, and peopled with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2010年12月6日 想读
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 豆瓣
HISTORY OF THE ISLAMIC PEOPLES(GESCHICHTE DER ISLAMISCHEN VOLKER UND STAATEN)
作者: (德)布罗克尔曼 译者: 孙硕、诸长福、贾鼎治、吴原恭 1985
2010年12月6日 想读
社会的构成 豆瓣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李康 /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5
目录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 1.行动者与能动作用 2.能动作用与权力 3.结构与结构化 4.结构二重性 5.制度的各种形式 6.时间、身体与日常接触 第二章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1.反思性、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 2.无意识、时间与记忆 3.埃里克松:焦虑与信任 4.例行化与动机激发过程 5.在场、共同在场与社会整合 6.戈夫曼:日常接触与例行活动 7.序列性 8.谈话与反思性 9.定位过程 附论:弗洛伊德论失言 第三章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1.时间地理学 2.几点批评 3.区域化方式 4.前台区域与后台区域 5.暴露与自我 6.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化 7.时间、空间与情境 8.反对“微观”和“宏观”: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附论:福柯论时间安排和空间安排 第四章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1.社会与社会系统 2.涂尔干等人论结构与制约 3.“制约”的三种意涵 4.约束与物化 5.结构性原则的概念 6.结构与结构性特征 7.矛盾 8.创造历史 附论:“结构社会学”和方法论个体主义 布劳:一种结构社会学 方法论个体主义:一种替代选择? 第五章变迁、进化与权力 1.进化论和社会理论 2.调适 3.进化和历史 4.分析社会变迁 5.变迁与权力 附论:帕森斯的进化观 第六章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1.重申基本概念 2.对策略行为的分析 3.意外后果:反对功能主义 4.结构二重性 5.结构性制约问题 6.矛盾和有关冲突的经验研究 7.制度稳定性和变迁 8.融会贯通:结构化理论与各种研究形式 9.共同知识与常识 10.社会科学中的概括 11.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 附论:社会科学、历史学和地理学 结构化理论术语表 译者说明 参考文献
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菲弗尔(Henri Lefebvre) 译者: 李青宜等 1988
本书作者回顾了从封建军事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阐述了关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等。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儒家与自由主义 豆瓣
作者: 哈佛燕京学社 2001 - 10
本书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的一辑,刊登了当今世界人文学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荟集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人类面对的各重大问题的思考。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10
本書收錄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台灣學者王德威先生的一組共四篇論文:《傷痕書寫,國家文學》、《重讀張愛玲的〈秧歌〉與〈赤地之戀〉》、《歷史與怪獸》、《歷史記憶與大學之道》。
本組四篇文章對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分別提出不同角度的解讀;檢討一九四九年以來身處不同境地的中國作家負載着當代政治,重新打造了一種傷痕書寫,體現國家在追尋現代性過程中被斵傷、撕裂的遭遇;進而叩問:傷痕與國家機器的關係何在?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傷痕論述與國家文學?更重要的,在告別傷痕的同時,我們如何檢討國家文學,以免成爲下一個時代的「預知」傷痕紀事?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双重束缚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基拉尔 译者: 刘舒 / 陈明珠 华夏出版社 2006
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中译本前言 刘小枫
引 言
1.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摹仿性欲望
2.重审加缪的局外人
3.地下评论
4.疯癫之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5.成体系的精神错乱
6.危险的平衡:一种喜剧理论
7.文学和神话中的瘟疫
8.列维一斯特劳斯和当代理论中的区分与互反性
9.神话文本中的暴力和表现
10.与勒内·基拉尔的访谈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国家与学术 豆瓣
作者: 罗志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论述了从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由此而起的争论开始,到新文化运动时的整理国故、再到北伐前后两次关于国故和国学的大讨论,大体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的发展演化进程,其最显著的主线是(广义的)学术与国家的关系。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冷记忆1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李万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波德里亚在1980-1985年间的思想碎片。关于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路、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麦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这本书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诗学 诗艺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亚理斯多德 / 贺拉斯 译者: 罗念生 /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治理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吴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4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事件,它深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持续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经过启动期(1978—1991)、发展期(1992—2011)和深化期(2012年至今)的层层推进而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反映了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认知的逐步深化,也揭示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强化制度力量和组织优势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2010年12月4日 想读
现象学的观念 豆瓣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人民出版社 2007 - 9
《现象学的观念》(五篇讲座稿)(胡塞尔文集第2卷)作者认为:哲学和科学相比;有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它因对认识论的反思而产生,因而是一门绝对意义上的关于存在之物的科学。过个绝对的存在之物就是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科学对象之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我的纯意识。要认识它,必须根据绝对存在的意向,先用“先验的还原法”,将前人留给我们时间接知识和当下获得的直接知识抽象掉,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个别的失天设定(也可以用“意识流’的概念来表示),然后再进行“本质的还原法”,把个别的意识普遍化,从而就认识到绝对的真理。因而现象学是一种心理哲学,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绝对的存农之物——“现象”的哲学。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纯粹现象学通论 豆瓣
作者: 胡塞尔 译者: 李幼蒸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纯粹现象学通论》,本书简介: 《纯粹现象学通论》(作者胡塞尔)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分为事实和本质;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现象学还原;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等数章内容。
物的追问 豆瓣
Die Frage nach dem Ding. Zu Kants Lehre von den transzendentalen Grundsätzen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赵卫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物的追问》的作者是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在现当代哲学史上,他以其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先验理论的推进著称,《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被哲学界称为"康德第二书"的《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虽篇幅不大,却集中体现了其后期的重要思想。比如其中的附录《恩斯特·卡西尔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达沃斯对话》一文,反映的就是当代西方哲学史上一场著名的思想之争,深刻影响着一批后世的知名哲学家。此书的出版为国内哲学界研究存在主义和海德格尔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时间概念史导论 豆瓣
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des Zeitbegriffs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欧东明 商务印书馆 2009 - 1
本书德文版的主要文本来源是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由海德格尔本人手书但尚未按音标抄写)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Simon Moser)的听课笔记,由佩特拉•耶格尔(Petra Jaeger)负责整理、编辑并于1979年初版问世(本译本所依据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
1925年夏季学期,马丁•海德格尔在马堡大学开办了一个每周四学时的系列讲座。在课程预告中,该讲座的标题为“时间概念史”,副标题是“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引论”。本书就是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现象学研究的兴起与初步突破;第二章:现象学的基本发现,它的原则和对其名称的阐明;第三章:现象学研究的初步成型和对现象学的一种既深入其里又超出其外的彻底思考的必要性。
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豆瓣
作者: [德]克劳斯·黑尔德 译者: 靳希平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克劳斯·黑尔德为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现象学学会前主席。此书由克劳斯·黑尔德教授在北大的6个讲座组成。这些讲座主要梳理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至胡塞尔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对时间问题的探讨。其中,现象学的时间问题探讨是重点。讲座文稿文风活泼,语言清晰。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Husserl's Phenomenology
9.5 (23 个评分) 作者: D·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作者陈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系统的和编年的视角。这个陈述大概遵循了胡塞尔思想的发展秩序,从早期对逻辑和意向性的分析开始,经过其成熟时期对还原和构成的先验哲学分析,到晚期对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分析。
第一部分集中关注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
第二部分,说明了胡塞尔先验哲学里的主要元素。
最后也是最长的部分,转向一些胡塞尔更加具体的现象学分析。
2010年12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