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豆瓣
作者: 黄宗智 中华书局 2000 - 6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讲述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g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
2010年11月16日 想读
古典文献学 豆瓣
作者: 项楚 / 张子开 2010 - 10
《古典文献学》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在内容的全面性、研究成果吸收的时效性和规范性、观点的创新性、资料的原典性、编排与体例的生动形象性等方面,都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
1.引文规范。既可以循踪追索,又避免了层层相因和辗转贩卖抄袭。
2.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融入编写者的研究心得,学术性和创新性较强。
3.作者讲述和原典阅读相结合。原典篇幅约占全书一半,既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献,又免除了自行选择和寻觅之劳。
4.图、文相参。精选数十幅插图照片,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学》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和相关研究者使用。
2010年11月15日 想读
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西方人类学家提出的有关文化、社会、人的描写问题的研究述评十篇,对西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首先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类学思潮,使读者对人类学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在对一些重要理论转变的探讨中了解传统人类学的局限性以及新的理论取向的基本定位。随后,作者介绍了近30年来人类学思潮的情况:评介了美国文化人类学解释学派;通过萨伊德《东方学》一书的解读,把西方人类学的思潮放在知识与权力的框架中评论;西方人类学对“异文化寻求”的反思及由此推动的“回归西方本土社会研究”的潮流;谈到两篇关于文化与变迁之间关系的文章,它们从相反的角度表达了人类学对于“全球化”的探索等。
2010年11月15日 想读
西方作为他者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0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非中国”,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若要成其社会,成其文化,则都必定有其超越自我且内在于自我的他者存在。
本书是一篇扩大式论文,虽带有人文色彩但系属社会科学反思之作,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世界活动与他者观念,触古及今,去非考证或史学之作。
本书又可谓某种学术史,但又致力于呈现中国古代“西方学”的演变阶段。
2010年11月15日 想读
经验与心态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2007 - 8
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都是经验和心态的融合体,它们都难以摆脱经验的纠缠,也难以不作为心态而具有某种“创造力”。基于这一思想,作者直面20世纪以来个体主义思潮的支配地位,试图基于中国历史经验,揭示社会科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更综合的方式呈现中国式的社会观,特别强调礼仪对我们重新思考“国族”与“天下”之间历史矛盾的意义。
作者将零散的讲课杂录与述评结为一集,使之带有“综合(或混杂)文本”的风格,并以这种文风和心态来克服人文学与社会科学、文明与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
2010年11月15日 想读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2008 - 10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作者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面向思的事情 豆瓣
Zur Sache des Denkens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小文 /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1999 - 3
本书收录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记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本书的书名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渊源。“面向思的事情”显然是承接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而提出的。海德格尔一生以“存在”为“思的事情”;而在本书中提出的“本有”之思,可视为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一个深化。
2010年11月11日 想读
演讲与论文集 豆瓣
Vorträge und Aufsätze
作者: (德)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0
海德格尔的这个集子收有十一篇文章,除一篇作于1936-1946年间,其余均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0-1954年)的作品。全部文章并没有简单地按创作的时间次序排列起来,而是被编为三组。第一、二组各为四篇,第三组为三篇。既分三组,自然就有个“主题”的问题了。第一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历史”的“另一个转向”意义上的技术之本质、形而上学之终结问题的思考;第二组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存在的“聚焦”运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本源性“思想”的思索;第三组的主题是早期希腊思想,是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的“第一个开端”(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探讨。由此可以看出,本书虽说被标以一个平淡无奇的名称“演讲与论文集”,但作者在篇目安排上决不是任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10年11月11日 想读
名哲言行录 豆瓣
作者: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 译者: 马永翔 / 赵玉兰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在经历了如此久的时光和如此多的毁灭之后,这部古典时代的著作几乎毫发无伤地留存于世,我们真要感谢上苍。
本书既致力于古希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思想家生平行迹的描述,又试图勾勒出希腊思辩的全息图。他对古希腊文献的丰富占有和熟悉,使他在上述两方面几乎接近了成功。此外,本书对希腊精神的还原方式,使我们得以亲近那个逝去的时代,感受希腊的光芒和人性欲求。总之,这部大约成书于古典时代晚期的著作,适时地开列整个古希腊时代的精神遗产清单,留存无比珍贵的文献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已足够配得上它在西方世界获得的荣耀。
2010年11月11日 想读
Two Kinds of Time 豆瓣
作者: Graham Peck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 8
Graham Peck (1914-1968) made his first trip to China in 1935 and served with the 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1940s. Two Kinds of Time is witty and eloquent in both its words and the drawings with which it is lovingly illustrated. Long out of print in its unabridged version, this engagingly written eye-witness narrative of China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Robert A. Kapp's new Introduction analyzes the book's original contribution and highlights its relevance to iss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2010年11月9日 想读
豆瓣 Goodreads
7.7 (5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3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这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悠悠岁月 豆瓣 Goodread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悠悠岁月》是作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写作、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的力作,也是对她以往作品的高度概括和综合,采用“无人称自传”方式,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时代演变,写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一经出版即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豆瓣 Goodreads
First Love, Last Rites
8.2 (20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潘帕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全书由八个短篇组成,分别从八个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阶段的男性视角出发,以意识和潜意识交接地带的经验为揭示对象,有时荒唐,有时伤感,有时温柔,有时骇人,有时魔幻,却都无限接近真实,接近每个人的内心。
麦克尤恩素来擅长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打磨幽暗题材,赋予其精妙无双的质感。八个故事各如黑晶棱镜之一面,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所可能误陷的种种魔怔与梦魇。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玄幻,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般轻薄,看后令人或怅然或倒吸凉气,同时又觉得其魔力不可抗拒。
以如此短薄篇幅,麦克尤恩却惊才遽现,征服了文坛。所录每一篇都可谓杰作,令人过目难忘。此书是阅读和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点。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via 燕仰。《家庭制造》和《立体几何》。看英文版。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豆瓣
The Other Boleyn Girl
8.1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菲利帕·格里高利 译者: 滕芮 希望出版社 2010 - 10
波琳家的一对姊妹安妮与玛丽,犹如硬币的两面,一体共生,相反相成,她们之间的竞争势将持续到生命终止。为获显赫的家族地位,玛丽和安妮相继入宫,以期得到国王的青睐。她们的任务如此相似:当一个波琳女孩获得宠爱时,另一个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样的同盟关系掺杂了算计和仇恨,但仍不能切断手足之情。在社交场的虚伪和做作面前,青春、幻想还有爱情逐一消逝,玛丽感到了迷惑。在认清王室奢华背后的无常与残忍后,她最终选择同一个普通的马夫长结合,隐居乡间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安妮却不愿放弃上流社会,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已然通往王后的宝座,即使这是那么的血迹斑斑,充满罪孽。然而无论地位尊卑,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后,她们永远只有两件武器:年轻貌美和传接子嗣。命运无情地嘲弄了安妮——在经历多次流产几至不孕后,她唯有做一次惊人的冒险,然而毁灭也已接踵而至……
————————
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出色地记录了都铎时代的宫廷,是本年度(2002年)最精彩的历史小说。
——《英国每日邮报》
这是一个令人陶醉其中的故事讲述者。精彩,且无与伦比。
——《星期日电讯报》
故事的结局在英国历史上至关重要,而菲利帕·格里高利在撰写一个时代的传奇时总能引人入胜,这令人惊叹。大量可信的细节与对话,仿佛让人亲临恐怖幽深的宫廷王室。置于现代,她的书有一种可贵的可读性。
——《时代周刊》
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故事。
——《英国星期日邮报》
书中对时代的描写太真实了!我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丽莎·贾汀(英国历史小说家)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青春咖啡馆 豆瓣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7.6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Patrick Modiano。围绕一个年轻女子的失踪,四个叙述者。
昨日之旅 豆瓣
Die Reise in die Vergangenheit
7.6 (2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昨日之旅》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斯台芬·茨威格的遗作,由国内最权威的茨威格研究和翻译家张玉书先生鼎力翻译。
这是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出色的才干,在老板病重之时,应邀住进老板家里,担起了私人秘书。老板的太太美丽优雅,二人渐生情愫。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干。一战爆发,九年后,路德维希才回到故里。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依然无法结合。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豆瓣 Goodreads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Mariner Books 1972 - 3
This unusual fictional account, in good part autobiographical, narrates without self-pity and often with humor the adventures of a penniless British writer among the down-and-out of two great cities. In the tales of both cities we learn some sobering Orwellian truths about poverty and society.
2010年11月6日 想读
活着的理由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活着的理由》乃钱理群先生最新一本“退思录”。钱先生保持了其一贯的思考方式及思考力度,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其“搅动灵魂”主题的发展,既是对严峻现实的正视,又有超越现实的思考。因此,《活着的理由》的文章集中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活着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学术的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却是两个关键词:“活着”与“承担”。“活着”讲现实的生命“存在”:存在的理由、根基、危机等等;“承担”,则是追寻存在的“意义”,从历史经验中提升出的既旧又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即所谓对自我、事业和社会的“三承担”。而在这背后,又有着关于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的“文化重建(学术重建,教育重建,等等)”和“生活重建”的思考。
2010年11月4日 想读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豆瓣
作者: David Hu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1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40), David Hume's comprehensive attempt to base philosophy on a new, observationally grounded study of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xts in Western philosophy. It is also the focal point of curren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18th-century philosophy. The Treatise first explains how we form such concepts as cause and effect, external existence, and personal identity, and to form compelling but unconfirmable beliefs in the entities represented by these concepts. It then offers a novel account of the passions, explains freedom and necessity as they apply to human choices and ac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detailed explanations of how we distinguish between virtue and vice and of the different kinds of virtue. Hume's Abstract of the Treatise, also included in the volume, outlines his 'chief argument' regarding our conception of, and belief in, cause and effect. The texts printed in this volume are those of the critical edition of Hume's philosophical works now being published by the Clarendon Press. The volume includes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aims of the Treatise as a whole and of each of its ten parts, extensive annotations, a glossary of terms, a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2010年11月4日 想读
现代派文学辞典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贾勤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 11
《现代派文学辞典》作者亦迷恋于“词典学的追祭”,想澄清、甚至重申某种被作者观念左右的文学意象。散乱的词条经过千锤百炼,真是莫名其妙。他立志参与此种乌托邦式的辞典写作,一心以为鸿鹄将至,不得已用“现代派”三字,是想表明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仍在认证当中,这种关系是每一个历史的现时阶段对于过去文明的瓦解与重构。
2010年11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