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The Discovery of Society 豆瓣
作者: Randall Collins / Michael Makowsky 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ges 2004 - 5
This classic text explores 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social thinkers who have shaped and continue to forge traditions in sociology. Focusing on the great names in the field, it weaves biographical and conceptual details into a tapestry of the history of social thought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Written in a narrative style that is accessible and exciting, this text is an excellent supplement for courses in social/sociological theory, the history of social thought,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and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学术与政治之间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收集了徐复观赴台创办《民主杂志》后写下的宣传民主政治,抨击专制政治的文章。本书是关于研究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论组织(存目)》、《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为生民立命》、《向日本人士的诤言》等文章。
新版自序
港版《学术与政治之间》自序
自序
再版序
自序
论政治的主流(存目)
文化精神与军事精神
我们信赖民主主义(存目)
中国政治问题的两个层次(存目)
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
与程天放先生谈道德教育
谁赋《豳风·七月》篇
怀古与开来
文化的中与西
政治与人生
中国的治道
附录:治乱的关键(殷海光)(存目)
理与势——自由中国的信念(存目)
论组织(存目)
学术与政治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东方的忧郁(存目)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附录:评《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程沧波)(存目)
是谁击溃了中国社会反共的力量(存目)
从平剧与歌舞伎座看中日两国民族性
从现实中守住人类平等自由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
向日本人士的诤言
中国自由社会的创发
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释《论语》的“仁”
政治上的识与量
儒家对中国历史命运挣扎之一例
《中庸》的地位问题”
斯大林对人类的伟大启示(存目)
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问题
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
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存目)
两篇难懂的文章
悲愤的抗义(存目)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答毛子水先生的《再论考据与义理》
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存目)
考据与义理之争的插曲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吴宓与陈寅恪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学昭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 3
文史大师陈寅恪与著名学者吴宓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鸿雁往还,长达五十年的深厚情谊。书中披露了陈寅属与吴宓大量鲜为人知的学术观点和社会活动,其中一些诗词唱和也是初次发表。全书资料丰富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于二十世纪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书末附有徐葆耕教授的阐释性论文《文化的两难处境及其他》。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陈寅恪评传 豆瓣
作者: 汪荣祖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 - 1
这本《陈寅恪评传》最先于1976年在香港出版,当时题为《史家陈寅恪传》,仅七万余字。1984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重印,扩为十五万字。百花洲出的这本是第三次扩写。作者的背景,和这本书在大陆出版之前的出版情况,使得这本书显得比较“客观”,比较中性。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迩的大史学家陈寅恪……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中文系 豆瓣
作者: 李师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0
中文系在校学生我——师师,爱上女生左堤,被外校开除而投宿他寝室的铁哥们凯子愿意帮我牵线,结果我发觉凯子与左堤相恋。我与左堤凯子反目。后左堤被凯子所伤害,寻求自杀未果,我终于有机会向左堤表达真爱,却发觉左堤爱上老师。我在痛苦中自卑,主动退缩,在毕业之夜,才知事情出乎意料……
小说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为背景,对大学生活到大学体制以及大学生心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主人公寻找铁哥们,其实是寻找父爱;他追求女朋友,其实是寻找母爱。一个孤独少年的成长故事,一个脆弱灵魂寻求温柔庇护的情感旅程。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庸见词典 豆瓣
Le dictionnaire des idées reçue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施康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庸见词典》是福楼拜一八七四年开始创作、却终未完成的喜剧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一部分,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才经编辑整理在法国出版。它在福楼拜的创作中别具一格,不少研究作品皆谈到这本传奇小书,今为首次译成中文。
《庸见词典》嘲笑“资产者”的种种成见、偏见、定论,福楼拜这位力图超越时代的创新者,早就想把当时的世态揶揄一番,今天看来,仍对人性有着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部词典将是对人们赞同的一切的历史性颂扬。我将证明多数永远有理,少数永远有错。我将把伟人送给所有笨蛋去糟践,把殉道者送到刽子手的刀下,而且用一种极端夸张的、火箭喷发一般的文体。比如说,在文学领域,我将证明——这很容易做到——平庸因为是所有人都能够得着的,才是唯一合法的。因此需要排斥任何种类的创新,认定它是危险的、愚蠢的……对于所有可能遇到的话题,人们将能在词典里按字母顺序,找到为在社会上做一个体面的、可亲的人而必须说的话。”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施特劳斯与现代性危机 豆瓣
作者: 刘小枫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目 录
刘小枫
编者前言
尤多夫
论施特劳斯(乔戈译) /
格布哈德
施特劳斯:困惑时代中追寻真理(张双利译)/
丕平
施特劳斯的现代世界(张新樟译) /
捷米诺
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再思索(贺志刚译)/
曼斯费尔德
施特劳斯之马基雅维利(田立年译)
吉尔丁
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叶晓璐译 洪涛校) /
贝兰德
《自然权利与历史》中所引用的卢梭作品(罗志达译)/
伯恩斯
前科学世界与历史主义(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伯恩斯
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娄林译)/
梅耶斯
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佩鲁肯
施特劳斯与基督教 (程宇译 蒋鹏校) /
格 林
现代犹太思想流变中的施特劳斯(游斌译) /
吉尔丁
施特劳斯对政治上更好和更坏的理解(蒋鹏译) /
施拉姆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的位置(李永晶译) /
附录
施特劳斯生平及主要论著年表(阮元编译) /
施特劳斯主要著作缩名表 /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阿尔喀比亚德 豆瓣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梁中和 华夏出版社 2009 - 8
《柏拉图注疏集:阿尔喀比亚德》内容简介:如果说《阿前》是在讲人不要看重财物相貌等外在的所属物的话,那么《阿后》就是进一步说明神也不在乎那些东西,而是在乎人的内在虔敬,两篇对话中都全面就如何深化人的精神生活进行了有益的讨论。《阿前》从认识论和实践论意义上进行了深入,《阿后》从宗教体验上进行了探究,并且它们由此出发还涉及了政治、社会和宗教等诸多相关问题。它们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要认清今天还来阅读理解古代作品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不是因为我们给它们命了名,而是因为它们扎扎实实地规定着我们自己。我们要认识自己就必须要一再地返回自身返回到它们中,而且我们返回去不是为了考古发掘和单纯的好奇心或利益驱使,而是在于去理解生活的意义,去看我们来时的路。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波斯帝国史 豆瓣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作者: [美] A. T. 奥姆斯特徳 译者: 李铁匠 / 顾国梅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0
本书是美国已故著名东方学者艾伯特·坦·艾克·奥姆斯特德教授的遗作。书中收录了:被征服民族的生活、希腊边界问题、东方的故事和传奇、对斯巴达有利的决定、行将衰亡的和有生命力的宗教等内容。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小说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Fiction: Illustrated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Texts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洛奇 译者: 卢丽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所著的小说艺术赏析,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
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等。
本书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爱知书店。2014年4月2日。
爱知书店
Plato's Sophist 豆瓣
作者: M Heidegger John Wiley & Sons 1997 - 7
This volume reconstructs Martin Heidegger's lecture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 in the winter semester of 1924-25, which was devoted to an interpretation of Plato and Aristotle.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German in 1992 as volume 19 of Heidegger's Collected Works, it is a major text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intrinsic importance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ek thinkers,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close, contemporary relationship to "Being and Time". In "Plato's Sophist", Heidegger approaches Plato through Aristotle, devot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lectures to an extended commentary on Book VI of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In a line-by-line interpretation of Plato's later dialogue, the "Sophist", Heidegger takes up the relation of Being and non-being, the ontological problematic that forms the essential link between Greek philosophy and Heidegger's thought.
2010年10月29日 想读
华夏边缘 豆瓣 Goodreads
8.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2010年10月26日 想读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国人。
谈谈方法 豆瓣 Goodreads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8.8 (6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笛卡尔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00 - 11
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全书分六部分:一、对各门学问的看法;二、作者寻求该方法的几条原则;三、从该方法中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准则;四、作者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人的灵魂存在的理由;五、作者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问题;六、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然研究更进一步,以及促使其撰写此书的理由。本书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华书局 2000 - 6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2010年10月25日 想读
缺席与断裂 豆瓣
作者: 渠敬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1
本书荣获第四届(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其写作是出于对"失范现象"之命运的"关怀",是一份研究性纲领,其写作在各种思想和各种思想风格之间来回跳跃和游移,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或既定的说法,对研究社会失范现象的人士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士都会大有裨益。
2010年10月25日 想读
The Human Condition 豆瓣 Goodreads
9.5 (8 个评分) 作者: Hannah Arend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12
A work of striking originality bursting with unexpected insights, The Human Condition is in many respects more relevant now than when it first appeared in 1958. In her study of the state of modern humanity, Hannah Arendt considers hu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ions of which it is capable. The problems Arendt identified then—diminishing human agency and political freedom, the paradox that as human powers increase through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inquiry, we are less equipped to control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continue to confront us today. This new edition,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ontains an improved and expanded index and a new introduction by noted Arendt scholar Margaret Canovan which incisively analyzes the book's argument and examines its present relevance. A classic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The Human Condition is a work that has proved both timeless and perpetually timely.
2010年10月24日 想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 豆瓣
作者: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选编 2008 -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内容简介:分析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的宗教问题,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撰写过系统的宗教学著作,他们研究宗教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观点散落在多种著述之中。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日益突出的宗教问题的需要,作者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中大量有关宗教问题的论述,选编了这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
2010年10月21日 想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豆瓣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9.0 (37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0 - 5
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2010年10月21日 想读
共和与君主 豆瓣
作者: 曾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百年前,清帝退位,数千年君主制度亦一旦而倾覆,代之以共和制度。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共和与君主》一书围绕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重新考察了传统政治的合理性,以及共和制度的诸多缺失,强调中国须立足于国情,充分吸纳传统政治的合理资源,从而完成古老传统的渐进改良。
2010年10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