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 豆瓣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作者: [澳] 马尔科姆·沃特斯 译者: 杨善华 / 李康 等 华夏出版社 2000 - 4
本书力求揭示社会学领域中行动、理性、结构和系统这四个理论争论的核心所在,并致力于从理论上阐述像权力或社会性别之类的实质性话题。
2010年5月2日 想读
社会学主要思潮 豆瓣
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作者: [法]雷蒙·阿隆 译者: 葛智强 / 王沪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社会学主要思潮》作者雷蒙·阿隆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西方享有盛名。它是法兰西学院伦理学和政治学院院士,哈佛、牛津等大学名誉博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社会学主要思潮》是他花了十年时间潜心研究写成的,作者按时间先后分章讨论了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七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进行了极富创新的比较研究。
社会中的音乐 豆瓣
作者: 苏皮契奇 译者: 周耀群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 1
音乐在社会功能的参照派生自它的社会环境。音乐的社会事实可能对于社会现实和其他的音乐事实起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分别地涉及社会历史的和社会艺术的方面。前者对于不同时期和地方的音乐活动影响最大,后者依靠更自由的艺术的方面。前者对于不同时期和地方的音乐活动影响最大,后者依靠更自由的环境的作用,它能够超越时代的空间。然而,尽管一些特别的地球上的社会确定以决定性的方式了影响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演变和转化,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每一个地球上的社会创造了全部的它必须或它可能必须去满足的社会生活艺术需求的所有音乐艺术(所有的作品)。不存在绝对的决定性的制约,它能根据社会内具体需要自动地产生音乐艺术的结果。只存在一种社会制约作用,其允许音乐活动在社会中表现和去实现,按照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的可能,通过对环境的“刺激”的回应或支持。然而它仍然总是被看作这些反应的将会形成的特征和品质的东西(特别在纯粹艺术的层次上)。
作为对于专门的社会功能的需要的反应,许多音乐作品获得了特征,在它们纯艺术品质上,这些品质更多地与那些社会功能相对应。以一般的方式,在它们形成和转化中,音乐的社会功能将制约音乐的表现。我们可以特别地观察到这一点,在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各种音乐产品甚至在个别的作品中;从劳动音乐或“巫术”音乐到物质的和军事音乐,从为舞蹈、为娱乐或为音乐会的音乐到为宗教目的的音乐。
2010年5月2日 想读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劳拉·埃斯基韦尔 译者: 朱景冬 接力出版社 2007 - 7
青年佩德罗闯进了一个原本平静的没落家族,他狂热地爱上了家族中最聪明能干的小女儿蒂塔。但这个家族有一条规矩,最小的女儿要侍候母亲直至老人归天。此前不得出嫁。万般无奈之下,佩德罗娶了蒂塔的大姐为妻。为的就是有机会接近蒂塔。蒂塔伤心透顶,但母命难违,她唯有将满腔的热情融化在食物中,用无声的语言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姐姐的婚礼上,夹杂泪水的糕饼让所有人怀念起失落的爱,欢庆的场面顿时悲鸣一片;玫瑰花瓣鹌鹑引得食客心里翻江倒海,放纵的欲念油然而生;辣烧火鸡则让每个人都亢奋莫名。不曾有过的欢笑和喜悦溢于言表;还有那治愈沉默症的神奇的牛尾汤、引得众人隋欲大爆发的核桃酱辣椒、因为加入大量的爱而美味无比的巧克力饮料……随着季节的变化与烹饪内容的更迭,一道道菜肴呈现蒂塔爱欲痴嗔的情绪起伏,由此铺展开的情节使小说成为绚烂的传奇。
之后的几十年,蒂塔经历了用自己的处女乳汁哺育过的外甥的死亡,经历了二姐奇异大胆的婚恋,经历了与母亲生死不绝的对抗,经历了大姐的敌意与内心的愧疚,直到外甥女举行婚礼那天,才得以冲破一切阻碍与佩德罗结合在一起。可原本年轻的容貌已不复当年,他们的生命之火已经燃尽……
2010年5月2日 想读
叔本华思想随笔 豆瓣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叔本华 /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审美教育书简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席勒 译者: 范大灿 / 冯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异乡人的国度 豆瓣
Stranger Shores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汪洪章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4
《异乡人的国度:文学评论集》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文学评论集,收入发在《纽约时报》或《纽约客》上的文论26篇,这些文论写于1986-1999年间。库切不光是被公认的经典作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兼通文理,学识驳杂,不亚于博尔赫斯。他的文学评论有相当的分量,那随笔式的文论很具亲和力和可读性。他不但论及了18至19世纪的作家如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还剖析了博尔赫斯、奥兹、莱辛等20世纪的文学巨匠。优美的文笔和较高学术价值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评论集。
2010年5月2日 想读 早年的书,库切2003年获诺奖之前的评论文章,多数在《纽约客》上发表。
coetzee
叙拉古的雅典异乡人 豆瓣
作者: 彭磊 选编 译者: 王师 马涛红 2009
本书是关于柏拉图《书简七》的研究文集,包括《柏拉图与狄奥尼修斯:古典教养的悲剧》、《书简七中哲学政治的修辞》、《柏拉图传记中的事实与传说》、《书简七中的柏拉图与阿尔基塔斯》、《离题与对话:书简七与柏拉图的文学形式》、《中期柏拉图主义与书简七》、《从书简七看柏拉图对话》等七篇文章。
古典时代疯狂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9.5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林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通常说来,中文世界在学术翻译方面是比英语世界落后的,但偶尔有一两本书的译介,中文世界要比英语世界强一些,《古典时代疯狂史》的译介就属于这种情况。 《古典时代疯狂史》有一个英文缩写本叫《疯癫与文明》,1999年就有了中文译本。但《疯癫与文明》是很有问题的,将法文原著的许多精微之处都删去了,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普及读物。目前,英语世界还在使用着这个有问题的缩写本,而中文世界则很幸运地有了林志明先生比较可靠的全译本。 当然,林译本在台湾已经出版了好几年,对福柯思想感兴趣的内地学术书读者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现在,中文简体字版终于推出,好歹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了。
克格勃与政权 豆瓣
作者: 博布科夫 译者: 王仲宣 2008
俄罗斯又处于转折的关口。
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似乎是很稳固的理想被推翻了,人们沉浸在欢庆之中,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刚剐过去的一切。一种产生精神真空、精神混乱的危险,国家面临分裂、一场灭顶之灾即将来临的预言威胁着这个国家。然而幸运的是,俄罗斯的社会已经开始逐渐克服这个显然是产生于政治的可怕病魔。人们已经开始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诠释。现在已经不常听到那些否定一切或者肯定一切的极端的话语,人们正在尝试着对于苏联历史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伟大的和悲剧性的矛盾进行深刻反思。
苏联国家安全机关的活动,几乎是一个最敏感和尖锐的问题,这一话题往往能引起对于苏维埃时期的激烈争论。人们经常会回忆起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对人民的残酷迫害。这与革命后的一些政治苦役们的回忆录不同,它不仅仅是留给后辈人的一种见证,这首先是一种社会的自我保护,以免在不远的将来重蹈过去的覆辙。我相信,对于人民的悲剧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应淡忘,而且有人认为对过去的悲剧不必旧账重提,这也是不正确的。
目录:
作者的话
生活道路的起点
“斯梅尔什”反间谍学校
“冷战”
一所美国的特工学校
在布鲁塞尔国际展览会上
不设守门员的比赛
怎样招募和使用特工
可疑的集装箱
美国间谍机关的一次失败
50年代
谢尔盖·安东诺维奇案件
一名奸细的本性
苏共二十大
亡党的反思
领袖身边的人
在政治局的会议上
亚·尼·谢列平
弗·谢米恰斯内
安德罗波夫
东欧各国
保守秘密和怕担责任
卢比扬卡的中情局特工
识破假象
知识分子和公开性
民族问题
难忘的1986年12月
兹·加姆萨胡尔季阿的腾飞和跌落
移民问题
宗教问题
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与总统的最后一面
展望未来
2010年4月20日 想读
人在时空之间 豆瓣
作者: 葛剑雄 中华书局 2007 - 6
作者站在当下,关注千年的时空转变。他,谈世界史中的中国,也谈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他,用随笔来说人论事,更有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深思。他,从社会与自然来谈文化遗产,并用自由的双脚游览天下。他,深深追忆故去的师友,并在如烟的岁月中刻画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这就是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
口结集赘言:写在时空的缝隙里
第一章 疆域与版图
1.世界史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
1.1中国的形成
1.2从天下到世界
1.3中国与世界
2.大一统王朝疆界的形成与变迁:秦汉唐元清
2.1六合归一统:秦朝的疆域
2.2大风扬四海:西汉的疆域
2.3“中兴”和动荡:东汉的疆界变迁
2.4舟车万里同:唐前期疆域图
2.5四海混一,远逾汉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2.6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统一:清朝的疆域
3.王朝都城
3.1唐朝的长安和洛阳
3.2大汗之城,中国首都:大都
4.行政区划与历史疆域
4.1尊重历史,立足现实
4.2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叙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事实
5.地图浅谈一
5.1古地图何以绝迹
5.2地图是谁用的
5.3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5.4来自外国的制图知识
第二章 历史随笔
1.得天下与治天下
2.杯酒释兵权之后
3.不可理解的赋税额度
4.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5.“正史”也要创新
6.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7.创造历史的人如何进入历史
8.“上海道台”不等于上海市长
9.关于家谱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
1.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1.1传统节日要有新的内容才会有生命力
1.2增列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应积极而慎重
2.从过“年”到保卫“春节”
2.1从“年”到“春节”
2.2春节,保卫什么,如何保卫?
3.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
3.1如果清明节成为国定假
3.2端午节:传统与现实
3.3节日的创新和创新节日:我们如何过中秋
第四章 文化随想
1.繁简字与书法修养
1.1简化是大势所趋
1.2“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义庆《世说新语》”
2.普通话与方言
2.1谁说了算
2.2上海人说上海话
3.姓名与称谓
3.1解决同姓名之难: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管理
3.2称谓的困惑
4.文物与国宝
4.1馆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4.2确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权
4.3对“国宝工程”的希望
4.4国宝如何回家
5.从历史地理看地域歧视
6.中国饮食的另一面
7.徐霞客、朱载士育与郦道元
第五章 社会与自然
1.有墙无墙皆为院
2.改善西部自然环境
3.荒原永恒的魅力
4.也谈“何时有了沙尘暴”
5.发展型移民的伟力
6.唐山地震三十年
第六章 文化遗产与旅游业
1.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利用、改造与普及
1.1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护
1.3真正的遗产是无法普及的
1.4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也靠大家创造
2.量力申遗与实事求是
2.1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量力而行
2.2申遗过程中也应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
3.五岳的来历
4.大运河的“恢复”与长城的修复
4.1遗产应保护,“恢复”须慎重
4.2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被刻画损坏的长城砖不必修复
5.圆明园的管理及其历史
5.1圆明园该由谁管
5.2圆明园之争,历史不能缺席
6.江南园林本姓私
7.水下古城的“发现”与宏泰坊的去留
7.1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谓千岛湖水下古城的“发现”
7.2宏泰坊的去留:历史、文化与旅游的综合思考
8.保护老房子与古桥的命运
8.1保护老房子为什么那么不容易
8.2古桥的命运
9.开放老建筑与名人故居的利用
9.1世界博物馆日开放老建筑的意义
9.2关键存于合法、适度、规范:胡雪岩故居能否开餐饮
10.南京历史文化的流失与建设
11.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11.1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11.2苏州手艺的奥秘
第七章 人文游踪
1.江河源头,青藏文化
2.重走青藏路
3.神山和圣湖
4.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5.“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6.真正的归宿:访胡志明出生地
第八章 追忆故人
1.汪老远行感言
2.真正的学者
3.100岁老人,20岁青年: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4.与“鸭”同“巢”
第九章 如烟岁月
1.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间的中学教师
2.当年“样板”
3.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转折
4.我当市人大代表
5.1982年的记忆:搬家
6.财富断想
7.我的新书房
8.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获博士学位二十周年感言
2010年4月20日 想读
人的使命 豆瓣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1982 - 7
《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人的使命》力求用一种力量,将读者从感性世界不断地引向超感性世界里。所以它对读者来说应该很具吸引力和震憾力。作者起码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着手的这项振奋人心的工作是一种荣耀。如果说作者在完成这项工作是艰苦的,那么读者起先即定目标的那份热情恐怕就会消失,开头用以选定目的的那种热情往往会消失,而作者在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之后,读者反而会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出现不该有的危机。
我爱故我在 豆瓣
作者: 潘知常 2009 - 1
《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是继新世纪以来的《生命美学论稿》、《王国维:独上高楼》、《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新著,也是对于前面这四《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的美学探索的深化,代表了作者在新世纪的主要思考。
《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系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的美学文选,由10篇组成,从各方面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生命美学”。包括:为爱作证、生命的悲悯、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为信仰而绝望等。
书中最精彩的一句话是:我们可以拒绝宗教,但却不能拒绝宗教精神;我们可以拒绝信教,但却不能拒绝信仰;我们可以拒绝神,但却不能拒绝神性。
2010年4月17日 想读
大转型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7.8 (11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刘阳 / 冯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在这部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著作中,卡尔·波兰尼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大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他的分析不仅阐述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缺陷,而且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新的序言和导言揭示了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波兰尼的精辟分析所具有的新的价值。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它成为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里的自由市场革命的推动性力量。另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它是这个世纪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著作,就扩展和加深对市场社会的批评而言,这个时代没有其他书比《大转型》做得更多了。
2010年3月22日 想读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2010年3月6日 想读
伍尔芙随笔全集(共四册) 豆瓣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石云龙 / 刘炳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4
《伍尔芙随笔全集》收录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几乎全部散文随笔,按英文原本,分为以下集子:《普通读者》(一、二)、《瞬间集》、《飞蛾之死》、《船长临终时》、《花岗岩与彩虹》、《现代作家》、《三枚旧金币》、《自己的一间屋》、《书和画像》。
2010年2月13日 想读
De Profundis 豆瓣
作者: Oscar Wild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9
在线阅读本书
De Profundis is Wilde's eloquent and bitter reproach from prison to his lover, Lord Alfred Douglas. He contrasts his behaviour with that of his close friend Robert Ross who became Wilde's literary executor.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is a deeply moving and characteristically generous poem on the horrors of prison life, which was published anonymously in 1898. This collection also includes the essay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and two of his Platonic dialogues, The Decay of Lying and The Critic as Artist.
2010年2月13日 想读
疯狂星期日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张力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世界文坛的传世之作,并早已为我国读者熟悉。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作者同样成绩斐然。收入本书的16个作品是从他的全部160部中短篇作品中精心选出的,其中既包括现实主义杰作《富家公子》,也包括具有魔幻色彩的《本杰明・巴顿奇特的一生》;既有描写20年代年轻人社交场合中“残酷而又跌荡起伏的悲喜剧”的《伯妮斯剪发》,也有反映大萧条对社会的冲击的小品《遗失的十年》。这些作品基本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色,读者不但可以欣赏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可以领略到一代文学天才闪烁的灵感和高超的技艺。
2010年2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