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情人 乌发碧眼 豆瓣
7.9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 南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乌发碧眼》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对虚实不定的世事所怀有的莫焦虑,同时又从较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
2010年10月14日 想读
The King's Two Bodies 豆瓣
作者: Ernst H. Kantorowicz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In 1957 Ernst Kantorowicz published a book that would be the guide for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through the arcane mysteries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eology. In The King's Two Bodies, Kantorowicz traces the historical problem posed by the "King's two bodies"--the body politic and the body natural--back to the Middle Ages and demonstrates, by placing the concept in its proper setting of mediev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eory, how the early-modern Western monarchies gradually began to develop a "political theology."
The king's natural body has physical attributes, suffers, and dies, naturally, as do all humans; but the king's other body, the spiritual body, transcends the earthly and serves as a symbol of his office as majesty with the divine right to rule. The notion of the two bodies allowed for the continuity of monarchy even when the monarch died, as summed up in the formulation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Bringing together liturgical works, images, and polemical material, The King's Two Bodies explores the long Christian past behind this "political theology." It provides a subtle history of how commonwealths developed symbolic means for establishing their sovereignty and, with such means, began to establish early forms of the nation-state.
Kantorowicz fled Nazi Germany in 1938, after refusing to sign a Nazi loyalty oath, and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once again refused to sign an oath of allegiance, this one designed to identify Communist Party sympathizers. He resigned as a result of the controversy and moved to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where he remained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and where he wrote The King's Two Bodies.
2010年10月14日 想读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2010年10月13日 想读
忏悔录 豆瓣
Confessionum
8.5 (19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士良 商务印书馆 1963 - 7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思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 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篤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2010年10月10日 想读
传习录 豆瓣
作者: 王阳明 译者: 张怀承 岳麓书社 2004 - 1
本书是作为明代阳明学派启蒙典籍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以隆庆本为底本,对刊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王阳明全集》重新标点、注释和翻译。
2010年10月10日 想读
Pni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Vladimir Nabokov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89 - 6
Pnin is a professor of Russian at an American college who takes the wrong train to deliver a lecture in a language he cannot master. Pnin is a tireless lover who writes to his treacherous Liza: "A genius needs to keep so much in store, and thus cannot offer you the whole of himself as I do." Pnin is the focal point of subtle academic conspiracies he cannot begin to comprehend, yet he stages a faculty party to end all faculty parties forever.
2010年10月10日 想读
Feudal Society, Volume 1 豆瓣 Goodreads
Feudal Society, Volume 1
作者: Marc Bloch 译者: L.A. Many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 8
"Few have set themselves to the formidable task of re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a whole human environment; fewer still have succeeded. Bloch dared to do this and was successful; therein lies the enduring achievement of Feudal Society."—Charles Garside, Yale Review
2010年10月10日 想读
社会学(第五版) 豆瓣
Sociology
9.2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社会学》(第5版)是一部带有教科书性质的著作,世界上许多大学都将其作为社会学系的首选教学参考书,目前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与本书配套的还有网上的参考资料。该书的中文版第4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学术和市场影响很大。
How to Read a Poem 豆瓣
作者: Terry Eagleton Wiley-Blackwell 2006 - 10
Lucid, entertaining and full of insight, How To Read A Poem is designed to banish the intimidation that too often attends the subject of poetry, and in doing so to bring it into the personal posses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general reader. Offers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poetic form and its relation to content.
Takes a wide range of poem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day and submits them to brilliantly illuminating closes analysis.
Discusses the work of major poets, including John Milton, Alexander Pope, John Keats, Christina Rossetti, Emily Dickinson, W.B. Yeats, Robert Frost, W.H.Auden, Seamus Heaney, Derek Mahon, and many more.
Includes a helpful glossary of poetic terms.
2010年10月10日 想读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 豆瓣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谢地坤 宋祖良 刘桂环 漓江出版社 2007 - 2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是尼采畅论“善”与“恶”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的力作,
它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角度人手,揭示道德观产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甚至病理条件,挖
掘了人在不同条件下创造不同的价值观的共同的原始动力,旨在重估一切旧的价值,确立未
来道德哲学的标准。
2010年10月8日 想读 李猛课上读的,期望读完整后标了。
道德情操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蒋自强 / 钦北愚 商务印书馆 1997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2010年10月8日 想读
兔子 豆瓣
作者: 約翰·馬斯坦 / 陳志勇 绘 译者: 黃聿君 繆思 2005
兔子、兔子、兔子。成千上萬的兔子。觸目所及都是兔子。他們吃我們的草、砍光我們的樹、還偷走我們的小孩。大地乾枯焦黃,肥沃濕潤的深褐色泥土呢?雨水從油加利樹滴落的氣味呢?大水潭和在那邊棲息的長腿鳥兒呢?誰來把我們從兔子手中救出來?
2010年10月6日 想读
別的國家都沒有 豆瓣
作者: 陳志勇 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1
世界奇幻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
如果,巷子盡頭住著一條未卜先知的水牛,你想問牠什麼問題?
如果,街上出現一位拿著壞掉玩具的潛水夫,你想帶他去哪裡?
如果,家中天花板通往一個世外桃源,你會告訴同學、朋友嗎?
如果,政府在每個人家裡放一枚洲際飛彈,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別的國家都沒有》是多項國際大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在《抵岸》中,陳志勇以細膩、深刻的筆觸層層描繪出充滿光明、希望的移民故事;在《別的國家都沒有》中,他以平時累積的隨手塗鴉為素材,融合寫實場景與奇幻情節,以幽默、諷刺的口吻,創作出15個打開讀者想像大門的短篇故事,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世界……。
陳志勇試圖檢視「存在的陌生感」,把荒謬嫁接在你我熟悉的事物,在現實物體中投射出超現實的影子,用機敏、親切、卻帶著諷刺意味的故事,帶領我們不得不直視現代生活中的幽默與荒謬,創造出既令人欣慰,又使人不安;既熟悉,卻又神秘的故事情節。
在「水牛」中,他弔念著人和自然曾有的互動關係已不復見;在「無情雨」中,他說了一個詩被遺忘之後的故事,其內容和拼貼手法更是巧妙結合;在「警覺但不用驚慌」中,他詼諧的點出現今國際政治情勢氛圍;在「別的國家都沒有」中,他讓我們知道現代桃花源依然值得追尋……等,全都是發生在你我生活之中,卻又最不可思議的情節。
《別的國家都沒有》原文書名為《郊區故事》(Tales From Outer Suburbia),其靈感來自於陳志勇幼時居住在澳洲西岸伯斯市近郊的個人經驗。郊區,他表示,通常被視為一個平凡、沒什麼特別,甚至有點無聊的地方。但我認為它是童話故事中「精靈森林」的現代版。一方面來說,他試著解釋,它是如此稀鬆平常,以致於大家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另一方面,這種熟悉感卻代表它通常被忽略,甚至被愚弄。對陳志勇而言,「郊區」既是實際上存在的地方,也是一種心境的代表,是一個熟悉、親近的地方,同時也好似一個意識的邊境。
有評論家認為《別的國家都沒有》不是一本童書。對此,陳志勇表示,在這些故事中,有些部份小朋友會非常喜愛,有些帶有反諷意味的表達方式則能引起成人讀者的共鳴。我在創作時並沒有設定讀者群。我只是就我覺得對的方式把故事寫/畫出來。
對小朋友來說,《別的國家都沒有》的奇幻情節能打開他們的想像大門;對成人讀者來說,所有的故事都逼迫我們不得不直視那些常被人們遺忘或忽視的問題。這不僅是一本童書,更是一本所有讀者必讀的傑作。
2010年10月6日 想读
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豆瓣
作者: 瑪嘉.莎塔碧 / Marjane Satrapi 译者: HITCHCOCK 三言社 2006
歐美文壇最耀眼的圖文才女

繼《慾望德黑蘭》,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最新得獎力作

當一切遺憾無可挽回,他,選擇結束生命!

男主角:來吧,趕快動手吧!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死神:你嘛幫幫忙!還沒輪到你呢。

瑪嘉.莎塔碧是當今歐美文壇眾所矚目的才女,她以過人的才華,獲得全球媒體的一致讚譽與推薦。在這本最新出版的新書中,莎塔碧一如過去,把周遭親人的故事畫入書中。內容敘述一位寂寞中年男子,決心尋死的最後八天。書中將這八天分為八章,回顧男子的一生。

主角納瑟阿里是莎塔碧的家族長輩,他嗜琴如命,是伊朗德黑蘭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奏家。一天,太太在氣憤之下,把他珍愛的名琴摔壞,從那一刻起,納瑟阿里就對人生感到絕望。起初,他也試圖給自己一線希望,然而當遺憾無法挽回,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等死。漫漫長夜,他憶起自己人生的種種,有快樂、有哀傷、也有遺憾。

莎塔碧透過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他與周遭親人的過往,以及大家日後的際遇。故事看似憂傷,卻又像一齣悲喜劇,讓人在哭笑之間,看見人生的真相。

莎塔碧維持一貫幽默的敘述手法,配合黑白版畫式的圖畫風格,展現他無以倫比的創作魅力。無怪乎歐美文壇一致高度讚譽,本書更榮獲安古蘭漫畫首獎的殊榮,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當代圖文佳作。
2010年10月6日 想读
杨武能译文集:魔山 豆瓣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杨武能 2010 - 4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德语文学继歌德、席勒以来又一高峰时期的领军人物,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还因讲究遣词造句,被公认为德国20世纪的语言大师。
《魔山》是托马斯•曼最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继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凯勒的《绿衣亨利》后最优秀的“教育小说”之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辩性。此书为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1927年被译成英文后,畅销英语国家。
2000年,在德国贝特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等机构共同评选出的“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中,《魔山》名列前茅。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汉斯•马耶尔十分推崇《魔山》,并将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巨著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比拟。
《魔山》问世于一九二四年,故事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整个“山庄”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这意味着“山庄”所象征的世界已经衰败、没落,欧洲战前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整个在精神上已经衰败、没落。《魔山》既无曲折跌宕的情节,也无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自始至终充满着离奇、紧张和神秘的气氛,却不乏思想、精神范畴的激烈碰撞、交锋乃至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同的思想、精神及其相互斗争,又是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体现出来,这就赋予了小说引人入胜、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魔山》并不重在描绘自由资产阶级没落的外在表现和过程——虽然这方面也有不少精彩之笔——而更多地方着力于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和精神根源。
2010年10月5日 想读
A Time Between Ashes And Roses (Modern Middle East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Series) 豆瓣
作者: Adonis 译者: Toorawa, Shawkat M.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
In this noted anthology, the poet Adonis evokes the wisdom of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which he liberally excerpts and remolds), the modernism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the haunting urban imagery of Baudelaire, Cavafy, and Lorca. Three long poems allow him to explore profoundly the human condition, by examining language and love, race and favor, faith and dogma, war and ruin. In the lyrical "This Is My Name"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Petty Kings," Adonis ponders Arab defeat and defeatism. In "A Grave for New York," he focuses on Vietnam-era America.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0 to widespread acclaim, the collection has been reprinted often but has never before appeared in English. Enhanced by Shawkat M. Toorawa's bilingual edition of the Arabic and English on facing pages, an afterword, and assisted by a critical bibliography of Adonis's works, this book is a crucial reference for all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modern and Middle Eastern poetry and culture. Noted Syrian intellectual Nasser Rabbat offers a compelling foreword.
2010年9月20日 想读
女宾 豆瓣
L'invitée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周以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女宾》是波伏瓦的第一部小说。当波伏瓦在文学创作上感到一筹莫展时,萨特对她说,为什么她不把自己写进作品里呢。于是她受到启发,创作了《女宾》。在小说中,她不仅写了自己,而且还有她的终生伴侣萨特,以及他们的朋友奥尔嘉。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评论,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它所描写的恋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时间身体力行,并为此饱受诟病。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刻薄的格扎维挨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三重奏却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其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
2010年9月7日 想读
陈寅恪与傅斯年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陈寅恪先生弟子何兹全与著名评论家朱大可、何三坡、陈晓明、白烨、李建军、谢有顺、葛红兵、解玺璋、张闳、唐晓渡,联袂推荐。
傅斯年先生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对北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除了他办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对北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陈寅恪师是继《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司马光之后近一千年一,又一伟大的史学家。
——何兹全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个人传记。对傅斯年和陈寅恪的记忆,打开了被蓄意掩蔽的历史之门。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朱大可
就作者的写作功力和这部作品叙事方式、描述角度与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言,是21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
——资深编辑家、作家杨力虹、许志龙、史奉真、杨君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页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太息。
本书再现了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涌现的众多大师的杰出代表。
2010年7月12日 想读
反抗绝望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2010年7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