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豆瓣
作者: (德国)黑格尔著、薛华译 译者: 薛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本书是根据黑格尔全集格洛克纳版第3版第6卷翻译。
哲学全书是黑格尔在海德堡时期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817年夏季。这部作品第一次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本书分为三部分,依次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展示了精神从纯粹思维发展到绝对精神的整个过程。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彻底的经验主义 豆瓣
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
作者: [美国] 威廉·詹姆斯 译者: 庞景仁 上海人民 2006 - 7
编者在准备本书的出版时受到两个动机的支配:一方面,试求把在詹姆斯教授的其他著作中找不到的某些重要文章保存下来并使之和大家见面。对于前十二章节就是这样。另一方面,试求把系统地论述一个独立的、连贯的、基本的学说的一整套的论文汇辑成册。为了这一目的,似乎最好把虽然曾经包括在原来计划里而后来却在别处刊登了的三篇论文(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以及原来计划里没有包括进去的一篇论文(第十二章)也包括进去。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于整个系列的连续性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它们同其余各章交织得非常紧密,有必要使学生们手中掌握它们以为随时参考之用。第十二章对于著者的一般“经验主义”做了重要阐明,并且在“彻底经验主义”和著者的其他学说之间搭了一个重要桥梁。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威廉·詹姆斯逝世若干年以前安排的一个计划。詹姆斯在1907年搜集了他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把这些文章装到一个封套里题名为《彻底的经验主义》;他又把这些文章的副本装订成册放置到哈佛一般图书馆里和爱默生堂哲学图书馆里以为学生之用。现本书将其整理出版,不仅是对学习詹姆斯教授的哲学的学生有用,而且对即使学习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生也有用。它系统地、简单扼要地阐述了“彻底经验主义”学说。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人类知识原理 豆瓣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作者: 乔治·贝克莱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73
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移掉”无神论的基石。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存在于感知者心中,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基本原则,宣称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避免唯我论,他肯定观念来自上帝,并认为观念的存在就证明上帝存在。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亚历山大的克雷芒 豆瓣
Clement of Alexandria : a study in Christian Platonism and Gnosticism
作者: [意] 塞尔瓦托·利拉 译者: 范明生 等 华夏出版社 2004 - 9
《亚历山大的克雷芒》分为三章,阐释了克雷芒关于希腊哲学的起源和价值的观点;伦理学;以及信念、真知、宇宙学和神学等内容。
2010年12月2日 想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0.0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援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本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的若干章节被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本。
2010年11月30日 想读
人类学家在田野 豆瓣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 林恩·休谟 / 简·穆拉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同时尽可能地参与他们所意图记录的社会活动。
参与,让研究者能够更切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同时,观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随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此,好的参与观察者,善于在亲熟和距离、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某种有意识的平衡。
本书集结了十六位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从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场所,到修道院中的揭密与互动;从底特律街头的黑帮毒贩,到州立监狱中的看守与囚犯。通过他们对观察者和参与者、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注与反思,我们发现,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经验、尴尬的社会空间,正是参与观察方法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场所。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录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周晓亮 江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本书记录了1930年至1935年维特根斯坦在剑桥所作的讲演,内容涉及语言、数学和逻辑问题。这些笔记原始地记录下了他在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思考的问题,以及他在向学生们作演讲时的思想发展轨迹。这些都是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整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些笔记真实反映了维特根斯坦的思考风格和讲演魅力,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在讲演时的思路变化。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通三统 豆瓣
5.5 (1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本书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安邦之道 豆瓣
作者: 王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程过程,也是复杂的探索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政治、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是摆在学者和决策者面前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训练有素并独具眼光的政治学者,作者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思考安邦之道的基本理论和对策,时有创新之见,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书遴选作者十多年来对于相关主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民主、公平与公民社会三方面完整地分析中国转型的道路和未来方向,理论研究和经验考察并举,对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像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40周年纪念版译出。
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 豆瓣
Talcott Parson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作者: [德]格哈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深入挖掘浩繁的档案材料,结合美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考察了帕森斯思想生活中的四个阶段。自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主义兴起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再经麦卡锡时期和民权运动,帕森斯统贯全局的研究议程始终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理解现代民主的发展并亲身捍卫它。本书综合考虑了这些年里广泛的思想背景,阐述了帕森斯其人,也阐述了其研究中的政治面向,生动有力,发人深省。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豆瓣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作者: 本迪克斯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世纪(上海人民) 2007 - 4
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他在宗教比较研究和政治社会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本书追溯了马克斯.韦伯一生的轨迹,着重探讨了他早期关于德国东部农业工人的研究和有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考察了他的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并且集中分析了韦伯的统治类型学及法律社会学和政治著述。本书是解读马克斯·韦伯思想的经典之作。
2010年11月29日 想读
心与物游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9
将我们回归于物的世界之努力,落实到人的观念,历史的叙事及思考的方式上。
列维-斯特劳斯对于世界围绕“开化/智慧”与“蒙昧/愚蠢”形成的“天下二分面貌”表现出极度的优患,他看到文明如何踩踏地球,并将它所有的角落纳入自己的领地,毁之再毁,便陷入“忧郁的热带”丛林,想在蒙昧的“土著”那里发现神话,反思历史。
2010年11月27日 想读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豆瓣
作者: 宋儒亮 2008 - 7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关联争议与立法》是“脑死亡立法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能够成书,特别感谢法律出版社潘洪兴、孙慧、林红和马珊珊编辑。作为编辑,与他(她)们的沟通十分放松和愉快,我为能够成为他们的一名作者而感到十分高兴。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关联争议与立法》的改稿、审稿过程中,要感谢毕成、宋瑞兰夫妇、李立女士、柯旭女士和硕士研究生郭祎、陈树鹏、尹小明、谢礼娴、末江涛、卢盛羽,他(她)们的阅读和意见,让整个书稿从结构、内容、细节到观点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2010年11月26日 想读
道德哲学体系 豆瓣
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作者: (英) 哈奇森 译者: 江畅 / 舒红跃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哈奇生的道德哲学理论专著,哈奇生的道德理论对亚当`斯密影响很大。哈奇生将道德哲学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的做法奠定的斯密的写作计划。根据哈奇生的观点,人除了五种外部感官之外,还有多种内部感官,包括了美感、道德感、尊重感和羞耻感。这些感觉对人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0年11月26日 想读 果然和Kant思想有共性啊。
自然法与道德哲学 豆瓣
作者: [丹] 努德·哈孔森 译者: 马庆 / 刘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十八世纪道德哲学中不少重要成分受自然法理论的影响非常大,自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之后,新教主义内部发展出了这些自然法理论。一般认为,新教徒的自然法理学在自然权利与自然法之间留有一种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对后续的很多道德和政治思想特别重要。对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道德哲学来说,这种观点尤为恰当。在对十七世纪欧洲自然法背景做一个广泛的概观之后,本书论点由此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的道德思想上。
长期以来,有一种老生常谈的观点,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是依据社会和历史条件来理解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制度的;事实上,这些思想家被看成是解释上的整体主义方法(holistic methods of explanation)和历史社会学这两方面的先行者。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苏格兰人通常也被列入到自由主义奠基者的光荣名册中,而且这种个人主义的观察视角也许被那种传统历史哲学的倾向加强了,那种倾向专注于抽象主体认识论上和道德上的力量。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这种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观察视角都丰富了我们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理解,其中特别突出的有三种:一种着眼于实践的道德和道德化的政治;另一种着眼于自然法理学;还有一种着眼于科学主义。
2010年11月26日 想读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0年11月25日 想读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 豆瓣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0
作者: 邹谠 译者: 周先进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中国的共产主义化被看作是美国外交政策最惨重的失败。本书剖析了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将军的总攻势崩溃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原因。它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在纯理论的基础上和从印象出发的证据上驳斥美国的中国政策,相反,它根据历史的本来面目重新描述了它,因而揭露了我们普遍信念中虚假的东西。它在学术领域里所做的贡献可与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领域里所做的贡献相媲美:它还真理以本来面目。
本书出版于1963年。当时,4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档案尚未解密。邹谠先生主要利用国会听政会和国会纪录等文件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朝鲜战争这十年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这部著作是60年代美国研究中美关系的代表作。
2010年11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