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豆瓣
Die beiden grundprobleme der ethik
    
    
  
    
      作者:
    
    
      
        
        叔本华(德)
      
    
  
    
  
    
      译者:
    
    
      
        
        任立
      
    
      
        /
        孟庆时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本书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伦理学代表作。全书由《论意志自由》和《道德的基础》两篇应征论文组成。前者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内容的补充,发展了作者的唯意志论,为其伦理学说奠定了形上基础;后者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德学说,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和手段,并指出同情才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叔本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此著由分析人性出发,赋予“同情”以道德根基的地位,对将理性作为道德根源的观念构成了挑战,进一步发展了休谟、亚当·斯密等人的同情理论,标志着西方伦理学史上同情学派的形成。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 豆瓣
    
    
  
    
      作者:
    
    
      
        
        [英国] 珀西·比希·雪莱
      
    
      
        /
        [英国]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译者:
    
    
      
        
        刘若端
      
    
      
        /
        曹葆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豆瓣
Wirtschaft und Geashichte:Typen der Herrschaft
    
    
  
    
      作者:
    
    
      
        
        韦伯
      
    
  
    
  
    
      译者:
    
    
      
        
        康乐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整部经济史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团体为纬,韦伯在《经济与历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具一格的历史图像。
“任何我们可以想像到的制度,都不能没有权力来发号施令;因此,就有支配。”这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起点。韦伯在《支配的类型》,从人类历史经验出发,归纳出了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和法制型支配,而分析这三种支配类型的正当性基础、运作及其影响,观察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一个社会的实质与形式理性化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一取径,韦伯的支配类型研究得以与其宗教、法律及经济史的研究浑然合一,贯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任何我们可以想像到的制度,都不能没有权力来发号施令;因此,就有支配。”这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起点。韦伯在《支配的类型》,从人类历史经验出发,归纳出了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和法制型支配,而分析这三种支配类型的正当性基础、运作及其影响,观察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一个社会的实质与形式理性化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一取径,韦伯的支配类型研究得以与其宗教、法律及经济史的研究浑然合一,贯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豆瓣
    
      9.5 (4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古希腊)
      
    
  
    
  
    
      译者:
    
    
      
        
        严群
      
    
  
    商务印书馆
    
      
        1999
        - 5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依《泰阿泰德》与《智术之师》两篇合册的拙译旧例,合册之译者序末句有云:“平生素抱尽译柏氏全书之志,假我十年,容以时日,庶几有以成斯举。”如今十五年过去了,我已七十三岁了,此志不渝,犹盼假我十年至十五年,黾勉从事;斯愿能遂与否,则非我个人精神上的意志所能决定。
春夏之交,商务印书馆二位编辑先生南来,枉过寒斋,面谈出版事宜,曾允立即动手整理旧稿。不料二位刚刚北返,、我的旧疾前列腺增生和肠胃功能衰退加剧,新病腰椎增生、左下肢动脉僵化又起,腰痛腿酸,坐、起艰难,步履不便。
  春夏之交,商务印书馆二位编辑先生南来,枉过寒斋,面谈出版事宜,曾允立即动手整理旧稿。不料二位刚刚北返,、我的旧疾前列腺增生和肠胃功能衰退加剧,新病腰椎增生、左下肢动脉僵化又起,腰痛腿酸,坐、起艰难,步履不便。
雷蒙·阿隆回忆录 豆瓣
Mémoires. 50 ans de réflexion politiqu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等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再回首,人们就会发现,雷蒙·阿隆是法国20世纪最清醒的政治评论家。而这本《回忆录》则比他的任何其他著作更近乎于集知识和经验之大成的巨著。
《回忆录》起了双重作用。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的著述全部收信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种反应,收入了赞同的信件和反对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人们经常夸奖阿隆看问题既明确又清醒,也会回想到,这是一个非常真喜欢真理而不是安抚性谎言的人,他永远不会仅仅是为了解世界而了解世界。撇开一切悲观主义,这种选择表明,阿隆把人类看作一种崇高的理念,他热爱人类。
  《回忆录》起了双重作用。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的著述全部收信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种反应,收入了赞同的信件和反对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人们经常夸奖阿隆看问题既明确又清醒,也会回想到,这是一个非常真喜欢真理而不是安抚性谎言的人,他永远不会仅仅是为了解世界而了解世界。撇开一切悲观主义,这种选择表明,阿隆把人类看作一种崇高的理念,他热爱人类。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革新,试图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新视野。他的著作极其丰富而艰深。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流畅的文体,系统地说明和分析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概念及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探索成果,分别重点地说明其中最关键的“文化再生产”、“生存心态”、“场域”、“资本”及“语言象征性权力”等范畴,并就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文化特权的再生产、权力正当化、生活风格及文化品味等当代消费社会的中心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系学生、研究生及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布迪厄的社会理论,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问题。
  
  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册) 豆瓣
    
    
  
    
      作者:
    
    
      
        
        高宣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从近代文明产生起,法国思想就以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居特殊地位,而通观近五十年来当代法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样可以发现,它依然构建着当代整个世界文明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向中国介绍法国当代思想,用法国哲学学会主席雅克·董特的话说,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人,可以比他更好地描绘出来”了。
如果说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曾经是整个欧洲思想革命的理论源泉和“哲学导论”的话,那么,在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当代法国思想又一次光荣地成为西方文化彻底重构的主要动力来源和“哲学导论”。
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至世纪末的当代法国思想革命运动,不仅不是第一次启蒙运动的简单延续或翻版,而且,它的创造性和彻底性,简直就是一场真正的“反启蒙”,是对第一次启蒙运动发展方向的“后启蒙”。当代法国思想,几乎成为欧洲和整个西方文化及其基本理论在当代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革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符号论、诠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新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理论思潮先后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创造书面。
当代法国思想,是由一批卓越的法国思想家和优秀的法国知识分子所创造,并不断充实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思想产品。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布迪厄、里克尔、德勒兹……这些光辉名字所隐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不言而喻。
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五十年内法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包括它的思考主题、思维模式、论战过程、重构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带启发性的重要思想观点的形成及其实际效果。作者在旅居法国生活、学习和研究的二十多年中,对法国思想和文化耳濡目染,与法国思想家们往来相交。向中国介绍法国当代思想,用法国哲学学会主席雅克·董特的话说,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人,可以比他更好地描绘出来”了。
  向中国介绍法国当代思想,用法国哲学学会主席雅克·董特的话说,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人,可以比他更好地描绘出来”了。
如果说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曾经是整个欧洲思想革命的理论源泉和“哲学导论”的话,那么,在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当代法国思想又一次光荣地成为西方文化彻底重构的主要动力来源和“哲学导论”。
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至世纪末的当代法国思想革命运动,不仅不是第一次启蒙运动的简单延续或翻版,而且,它的创造性和彻底性,简直就是一场真正的“反启蒙”,是对第一次启蒙运动发展方向的“后启蒙”。当代法国思想,几乎成为欧洲和整个西方文化及其基本理论在当代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革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在这一时期,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符号论、诠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建构主义、新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理论思潮先后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创造书面。
当代法国思想,是由一批卓越的法国思想家和优秀的法国知识分子所创造,并不断充实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思想产品。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布迪厄、里克尔、德勒兹……这些光辉名字所隐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不言而喻。
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的五十年内法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包括它的思考主题、思维模式、论战过程、重构以及由此导出的各种带启发性的重要思想观点的形成及其实际效果。作者在旅居法国生活、学习和研究的二十多年中,对法国思想和文化耳濡目染,与法国思想家们往来相交。向中国介绍法国当代思想,用法国哲学学会主席雅克·董特的话说,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任何人,可以比他更好地描绘出来”了。
笛卡尔与《第一哲学的沉思》 豆瓣
Descartes and the Meditations
    
    
  
    
      作者:
    
    
      
        
        G.哈特费尔德
      
    
  
    
  
    
      译者:
    
    
      
        
        尚新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笛卡尔与《第一哲学的沉思》,ISBN:9787563366521,作者:(美)哈特费尔德(Hatfied,G.) 著,尚新建 译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豆瓣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作者:
    
    
      
        
        巴林顿·摩尔
      
    
  
    
  
    
      译者:
    
    
      
        
        拓夫
      
    
  
    华夏出版社
    
      
        1988
        
      
    
    
  
  
    本书对民主和专制的起源从宏观角度,用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和概括。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arles Tilly
      
    
      
        /
        查尔斯·蒂利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其它标题: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是对在近千年里欧洲国家的演化的一个即时的解读和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自从公元990年以来在欧洲流行的国家类型方面的巨大差异。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早期基督教的演变及多元传统 豆瓣
    
    
  
    
      作者:
    
    
      
        
        章雪富
      
    
      
        /
        石敏敏
      
    
  
    
    
    
      
        2003
        - 1
      
    
    
  
  
    序一
早期基督教的形成是相关宗教与思想文化多元汇聚及交融的结果。人们通常将基督教视为“两希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这反映出古代犹太传统和希腊思想在基督教早期构建上的重要地位。基督教诞生于古代犹太教社会环境和希腊化文化氛围之中,它对犹太传统和希腊思想既有吸纳、继承,又有扬弃、革新。因此,要弄清基督教的本真和原初面貌,回溯到其源头探幽析微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之思想文化格局中,基督教的产生本身即体现出古代犹太、希腊罗马等宗教、文化传统的多重交织和复杂融合。就古代犹太传统对基督教的兴起而言,除了其民族、地域、宗教及相关教派的直接关联之外,犹太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观念亦对早期基督教之“自我意识”的构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犹太教中“至高一神的观念”、“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以及“先知”、“圣启”等观念均被基督教所继承和发扬。犹太教的古代经典文献被基督教接收和沿用,成为其《圣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教关于上帝与其民族“立约”之说,亦被基督教采纳和重构,形成其“旧约”、“新约”之说。
如果说基督教在古代犹太传统中继承了其信仰精神和灵性追求,那么则可以说它在古希腊传统中继承了其理性精神和思辨追求。古代希腊主义促成了基督教自身信仰与理性的共构,使其得以用希腊哲学中对智慧的爱慕和追求来开展其神性逻各斯之探、构筑其神学形上学体系。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之沿袭和嬗变中,基督教之早期发展曾受到希腊思想精神的直接熏陶和启迪。因此,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思想文化乃有着双重关联,一是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继承、追索,二是通过希腊化犹太教的媒介。
由此而言,古代犹太传统本身已有了与希腊思想的接触和共融,其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亦已包含了希腊因素。在古代希腊化时期,犹太人的散居和与希腊文明的相遇促进了当时希腊化犹太教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犹太希腊哲学”。正如西方哲学家梯利所言,犹太宗教在当时氛围中很容易同希腊思想体系相糅杂,成为“混合思想”。
对这一复杂而充满意义的历史演变和宗教转型,我国学者以往多限于宏观把握而缺乏个案探究,对之微观深入的著作有如凤毛麟角。因此,当我读到章雪富、石敏敏这两位年轻学者合作完成的专著《早期基督教的演变及多元传统》,高兴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部著作以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深入到早期基督教这一研究领域,对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渊源、其早期形成和发展演变加以条分缕析、诠释论说,既推出了我国学术界在早期基督教历史研究上的新见解、新成果,又展示了其作者的学术敏锐和探索精神。在此,我们将这部著作收入《宗教与思想》丛书,以促进宗教思想文化研究上的寻根溯源、古今关联之探。
卓新平
2002年10月26日于望京德君斋
  早期基督教的形成是相关宗教与思想文化多元汇聚及交融的结果。人们通常将基督教视为“两希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结晶,这反映出古代犹太传统和希腊思想在基督教早期构建上的重要地位。基督教诞生于古代犹太教社会环境和希腊化文化氛围之中,它对犹太传统和希腊思想既有吸纳、继承,又有扬弃、革新。因此,要弄清基督教的本真和原初面貌,回溯到其源头探幽析微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之思想文化格局中,基督教的产生本身即体现出古代犹太、希腊罗马等宗教、文化传统的多重交织和复杂融合。就古代犹太传统对基督教的兴起而言,除了其民族、地域、宗教及相关教派的直接关联之外,犹太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观念亦对早期基督教之“自我意识”的构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犹太教中“至高一神的观念”、“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以及“先知”、“圣启”等观念均被基督教所继承和发扬。犹太教的古代经典文献被基督教接收和沿用,成为其《圣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教关于上帝与其民族“立约”之说,亦被基督教采纳和重构,形成其“旧约”、“新约”之说。
如果说基督教在古代犹太传统中继承了其信仰精神和灵性追求,那么则可以说它在古希腊传统中继承了其理性精神和思辨追求。古代希腊主义促成了基督教自身信仰与理性的共构,使其得以用希腊哲学中对智慧的爱慕和追求来开展其神性逻各斯之探、构筑其神学形上学体系。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之沿袭和嬗变中,基督教之早期发展曾受到希腊思想精神的直接熏陶和启迪。因此,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思想文化乃有着双重关联,一是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继承、追索,二是通过希腊化犹太教的媒介。
由此而言,古代犹太传统本身已有了与希腊思想的接触和共融,其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亦已包含了希腊因素。在古代希腊化时期,犹太人的散居和与希腊文明的相遇促进了当时希腊化犹太教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犹太希腊哲学”。正如西方哲学家梯利所言,犹太宗教在当时氛围中很容易同希腊思想体系相糅杂,成为“混合思想”。
对这一复杂而充满意义的历史演变和宗教转型,我国学者以往多限于宏观把握而缺乏个案探究,对之微观深入的著作有如凤毛麟角。因此,当我读到章雪富、石敏敏这两位年轻学者合作完成的专著《早期基督教的演变及多元传统》,高兴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部著作以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深入到早期基督教这一研究领域,对基督教的思想文化渊源、其早期形成和发展演变加以条分缕析、诠释论说,既推出了我国学术界在早期基督教历史研究上的新见解、新成果,又展示了其作者的学术敏锐和探索精神。在此,我们将这部著作收入《宗教与思想》丛书,以促进宗教思想文化研究上的寻根溯源、古今关联之探。
卓新平
2002年10月26日于望京德君斋
共悟人间 豆瓣
    
    
  
    
      作者:
    
    
      
        
        刘再复,刘剑梅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 4
      
    
    
  
  
    《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是刘再复、刘剑梅父女为我们营造的又一精神家园。这里流溢着父女间融融的亲情,也有两代学者问平等、坦诚的交流和探讨。在那样一片天空下,在那样一种形式中(书信体),没有避讳,没有顾忌,没有心的藩篱,没有功利和世俗的门户之见,争论都充满了诗意。在父女间的文字交流中,你能感受到老学者的执著,年轻一代学者的敏锐,还能感受到父女俩的深沉思考、哲思涌流、灵犀相通,以及相濡以沫的温馨情感。翻开《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你将感受到一种身心的巨大震撼和一种灵魂共振的温暖感动。《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被香港电台与特区政府康乐文化事务署评为“2002年十本好书”之一,并得到金庸先生的大力推荐。
  
  七缀集 豆瓣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七缀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一九八五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由该社出版了最后的修订本。其间,台湾书林出版公司的《钟锺书作品集》和花城出版社的《钱锺书论学文选》,均收录了《七缀集》,钱先生于其中有所增补修订。三联繁体字版《钱锺书集》中的《七缀集》以上海古籍版一九九四年钱先生的最后定本为底本,但鉴于该版本删削了《钱锺书论学文选》中《七缀集》里的部分增订内容,因无法判断这种删削出于何种原因,为了尽量保全钱先生著述的内容,经杨绛先生同意,我们在此次重排再版时恢复了这部分内容,并用楷体字标出。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