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哪吒的另一重生活 豆瓣
作者: 周瓒 2017 - 11
《哪吒的另一重生活》收录诗人周瓒精选诗作近百首,大致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为“松开”“写在薛涛笺上”“反肖像”“云的拼图术”四个部分,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诗人二十多年来的写作脉络和总体特色。这些诗作或立足于女性身份,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处理内心焦虑和精神危机;或着迷于作为写作素材和动力源的社会议题,容纳诗人对众多人物和风景的别样观察和理解;或致力于成为“同时代人”,让人看到写作这个动作所延伸的更切身和自我指涉的涵义。“自我”的辨认,社会的关切,“实践”的努力,清醒的性别立场,均体现了诗人严肃稳健的艺术探求,纯正的诗歌标准,开阔、宏大的视野以及激越、沉潜的文学抱负。诗人正是以女性主义为意识支点,不断伸展更多的可能性,振翅、飞翔,进入别样的空间,就如诗人的《翼》与《哪吒的另一重生活》名字所寓意的。
2018年11月19日 想读 哈 里面的几首我读过,挺喜翻
声色野记 豆瓣
作者: 侯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声色野记》是历史考据达人侯磊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书稿内容兼有旧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戏曲曲艺中的裉节儿、传统书香门第的风雅、绿林血案的传奇……于八卦野记中叙议旧日繁华,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逸事,系统梳理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式的思维模式,有料有趣、有本有据、雅俗共赏。
2018年11月16日 想读 书稿内容兼有旧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戏曲曲艺中的裉节儿、传统书香门第的风雅、绿林血案的传奇……
生活的逻辑 豆瓣
作者: 胡悦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民国读书人精神风貌、娱乐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娱乐指南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从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传记中发掘出当时知识分子,如鲁迅、戴望舒等在图书馆与书摊,咖啡馆、酒吧与茶楼,四合院与洋楼,公园与影戏院,消费与收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从侧面反映当时知识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阶层意识。资料丰富,论题独特。
●本书考察民国时期上海与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盖衣食消费与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堪称民国都市生活指南。
●本书从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呈现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的整体面貌,兼及与同一时期北京知识群体的比较。
2018年11月16日 想读 1927-1937的上海、北京知识人。
田园之秋 豆瓣
作者: 陈冠学 中信出版社 2014 - 2
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年,耕读之余,俯仰宇宙人间,以《瓦尔登湖》式的质朴文字,谱写出一曲光辉灿烂的田园牧歌,将南台湾田野间的如诗秋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是农夫,是诗人,是哲学家,更是坐拥山野宝库的生活家。无论是夜雨下的闲读, 还是农事家事杂务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与万物同在、和谐共处的清明智慧,体现出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和哲学。《田园之秋》文笔优美,字字珠玑,用心灵细腻感应宇宙的跃动,笔锋常带挚爱土地的热情。台北 野鸟学会理事长亲赴屏东,随作者野外写生,精心绘制70余幅鸟类、植物插图。
2018年11月15日 想读 通过 谢有顺写文学的感官王国的文章| 140505 台湾乡土散文,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一年中的田园生活。
堕落论 豆瓣
墮落論
7.8 (28 个评分) 作者: [日]坂口安吾 译者: 高培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7
以无赖之姿对抗陈旧日本社会规范
以犀利笔触道出战后日本社会症结
备受三岛由纪夫激赏 与太宰治齐名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大师
“伟大的退步主义者”坂口安吾代表作品
~~~ ~~~
坂口安吾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堕落论》是其代表作品。本书收录其17篇代表性随笔和评论文章,既有对日本文化的自我感受,也有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文学的严肃探讨。坂口的文章精准而犀利,其观察力如同手术刀一般,总能一下戳破事物表面的虚饰,直抵其核心与本质。这些文章曾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坂口曾被《读卖新闻》评为“最贴近年轻一代的战后作家”。
~~~ ~~~
太宰治被视为圭臬,而坂口安吾则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像石头浮在水面,叶子却沉下去的事情一样。——三岛由纪夫
2018年11月12日 想读 “那么,所谓生存的孤独和我们的原形就是如此残酷而无可拯救的吗?我觉得确实就是如此残酷而无可拯救。这种黑暗的孤独是无论如何也拯救不了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迷了路,还能期望走出迷途重返家园。然而这种孤独是始终迷失在旷野中,连家在何方也不得而知,最终剩下的只是残酷和无可拯救。而这残酷和无可拯救正是唯一的拯救。正如无道德原则本身就是道德原则一样,无可拯救本身就是拯救。”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豆瓣
Dom dzienny, dom nocny
8.8 (10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波兰文学女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大陆首次引进出版。
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人的世代更迭,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 编辑推荐
☆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9年10月颁发),本书18年间在2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83次。还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
☆ 与《百年孤独》《檀香刑》共同被台湾大学“魔幻写实专题读书会”(骆以军指导)列入十本推荐书目。
☆ 被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 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
☆ 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 马尔克斯式的历史,辛波斯卡式的时间,耶利内克式的文化身份,在托卡尔丘克的笔下融合。
☆ 护封采用正反两面印刷,一面是“白天的房子”,一面是“夜晚的房子”。
◎ 内容简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 名人推荐
辉煌壮丽的作家。
——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
梦境,梦境中人的梦境,或梦外真实世界却闪耀着梦之光辉的街道,从外面、里面、上面、下面,编织补缀了这样一幅让读者被拉至上帝视觉位置,俯瞰群梦汹涌此起彼落发生、绽放或黯灭的奇书。
—— 骆以军(《西夏旅馆》作者)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
托卡尔丘克的散文式书写简单朴实。她以一种很自然的口吻讲故事,将其笔下世界的希望、单调与荒谬轻松道出。她使想象与真实的生活交织,梦境掺杂进现实,回忆与当下重叠,并且做得天衣无缝。
——《观察家报》
2002年,她的第一本译入英文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同样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她所有的小说都反映了经过再度想象的波兰复杂的历史,她的现实主义是极其魔幻的现实主义。
——《卫报》
◎ 获奖记录
★ 作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授予)
★ 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 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名单
2018年11月10日 想读 当当上和《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一起买这个人的书又一本儿
The Poems of Octavio Paz 豆瓣
作者: Octavio Paz 译者: Eliot Weinberg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 5
The Poems of Octavio Paz is the first retrospective collection of Paz’s poetry to span his entire writing career from his first published poem, at age seventeen, to his magnificent last poem. This landmark bilingual edition contains many poems that have never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efore, plus new translations based on Paz’s final revisions. Assiduously edited by Eliot Weinberger―who has been translating Paz for over forty years―The Poems of Octavio Paz also includes translations by the poet-luminaries Elizabeth Bishop, Paul Blackburn, Denise Levertov, Muriel Rukeyser, and Charles Tomlinson. Readers will also find Weinberger’s capsule biography of Paz, as well as notes on many poems in Paz’s own words, taken from various interviews he gave throughout his long and singular life. In 1990, the Swedish Academy awarded Octavio Paz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impassioned writing with wide horizons, characterized by sensuous intelligence and humanistic integrity." Paz is "a writer for the entire world to celebrate" (Chicago Tribune), "the poet-archer who goes straight to the heart and mind, where the center of being is one" (Nadine Gordimer),"the living conscience of his age" (Mario Vargas Llosa), "a poet-prophet, a genius" (Harold Bloom). Here at last is the first retrospective collection of Paz's poetry to span his entire writing career, from the first published poem, at age seventeen, to his magnificent last poem; the whole is assiduousl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cclaimed essayist Eliot Weinberger -- who has been translating Paz for over forty years -- with additional translations by several poet-luminaries. This edition includes many poems that have never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efore, new translations based on Paz's final revisions, and a brilliant capsule biography of Paz by Weinberger, as well as notes on the poems in Paz's own words, taken from various interviews he gave throughout his life.
2018年11月8日 想读 via Adieu. 帕斯的最佳英译集合。
时光的笑柄 豆瓣
作者: [英] 托马斯·哈代 译者: 吴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托马斯·哈代的创作生涯是以写诗开始,以写诗结束的。诗歌是他的初恋,也是他最后的爱的归宿,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写诗。哈代的诗冷峻、深刻、细腻、优美,言简意赅,自成一格,较他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识。
《时光的笑柄:哈代抒情诗选》收录了哈代的百余篇抒情诗歌。
2018年11月6日 想读 通过 上河卓远选的五首诗
公开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魏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9
这本著作是一个遵循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传统,结合当代性别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城市民族志,选择的视角是一个中国社会分化剧烈,全球化和本土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个都市亚文化社区的形成和变迁。全书是围绕“公开”来展开的,包括三层逐步推进的涵义:(1)公开一个被边缘的性别身份;(2)寻求和拓展公共空间;(3)参与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构建。关于成都同志亚文化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2018年11月4日 想读
无中生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0
“她不过是想要知道人要如何生活才是正当的”
70万字自传体小说,从姥姥家的炕席缝说起,写出这整个世界。
狂妄、结实,精细、深邃,繁复、广阔,势大力沉、超越期待。
【编辑推荐】
1. 作家刘天昭70万字自传体小说,写出了这整个世界——主人公以过度燃烧的意识将日常生活中大片的、转瞬的灰暗无意识照亮,以浮动不确定的视角看到许多故事、许多人生的片段,这些故事在她以第一人称追述往事的章节中得到细密的展开,以隐秘的家族史折射出繁复的人性光谱、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时代变迁。
2. 这是一本云烟之书——这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青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3. 这是一本具有冒险精神的先锋之作——作者以一种可怕的野心,试图突破文学对“真实”的修饰和遮掩。作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一边试图理解生活一边对自己的理解充满怀疑,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比书中的社会生活或者历史记忆都更具时代感,呈现出这个时代最深处最紧张的精神内核。
4. 这本书真实得令人震惊——它完全根植于此时此地,描写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人生经验——不仅是童年生活的集体记忆,还有成年之后的迷茫困惑。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许多同龄人不愿意面对、甚至不希望被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令人不安的经验,经由文学的处理和再次呈现,带给读者的却是深沉的平静和勇敢的力量。
5. 这本书并不难读——虽然作者经常会“想太多”,但是那些想法都是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的,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地方。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远,会发现“想更多”是对“想太多”的解决。书中有太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人生的小片段,不计其数的小心得和小体会,像叶子上的露珠必须在那叶子上才闪闪发光不会枯竭。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一个本世纪初留学归来的女青年,带着想要把自己和世界彻底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乡,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当成“真实世界”的信息来处理,继而进入自己持续的内心疑问。一方面,作者将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体复原到生发的现场,将那些抽象的命题重新植入到经验易感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识灯光将大片幽暗的无意识的生活流照亮,呈现出其中生动的细节,潜流的情感,若无其事又令人动容的虚幻与真实。
小说的另外一条故事线,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自述,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独立成篇,以后知后觉的全景式叙述,描绘了人物命运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另一方面,这些在绵长的时间线上从容展开的人物与故事,与主线空间中不时浮现的生活片段彼此回应。如果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表面化的生活现场提供了精神维度,那么这部分追忆则补充了它的历史维度,令“只有一个的世界”完整饱满地呈现出来。
2018年10月24日 想读 一千多页!哇哇!
三个女人 豆瓣
Drei Frauen
8.7 (1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朱刘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8
《三个女人》由三个短篇小说组成。三个文本结构各异的故事,相互之间却有着微妙而缜密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极其精致的美学整体。英国《泰晤士报》称,穆齐尔是“半个世纪来最伟大的德语作家”。
他感觉到情人的手放在他的手心,她的声音响在他的耳朵里,他身体的每个部位似乎都刚被人抚摸过 ,他觉得自己是由另一个躯体构成的形式。 ——《格里吉娅》
他直视妻子的眼睛,它们晶莹剔透,表面覆盖着他自己的形象,不让他的目光透射进去,他感到,如此的风平浪静,必定会发生某种奇迹。 ——《葡萄牙女人》
他梦到,有一天,当佟卡全部的希望都已熄灭,他会突然走进去,待在那里。身穿他那大方格的英国产灰旅行服。旅行服下面没穿内衣,他解开旅行服,露出他苍白、瘦小的身躯,一根细细的金项链和叮当作响的缀物。 ——《佟卡》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罗伯特·穆齐尔。通过陈树泳“穆齐尔的弱点和他克服弱点的方式”,身在梦中,超越认识的真实。
林间空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弗罗斯特 译者: 杨铁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5
是谁的林子我想我知道。
他的房子还在村子里边;
他看不到我停留在此间
观看他的林子落雪积满。
我的小马肯定觉得奇怪
附近没有房子却停下来
在林子和结冰的湖水间
一年中最为黑暗的夜晚。
他摇一摇辔头上的响铃
询问是否出了什么毛病。
唯一其他的响动就是那
微风吹拂着唰唰的雪 声。
可爱的林子里既深且暗,
但我还有约定必须履行,
睡前还有漫长的路要赶,
睡前还有漫长的路要赶。
——弗罗斯特《雪夜林间暂驻》
弗罗斯特是盎格鲁美国诗人中最卓越、最让人尊敬的。弗罗斯特之于新英格兰,就如同但丁之于佛罗伦萨,莎士比亚之于沃里克郡,歌德之于莱茵兰……都有一种普遍性。——T. S.艾略特
弗罗斯特是美国第一位世界水准的大师级诗人。——罗伯特•格雷福斯
2018年10月16日 想读 哇!哇哇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Tome 1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9.2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斯泰凡·厄埃 编绘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作 译者: 周克希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1
《追忆逝水年华》图像小说
带你一口气读完普鲁斯特
周克希经典译本
程抱一推荐
...................
※编辑推荐※
◎ 打开普鲁斯特的正确方式是漫画:一口气读完《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机会来了。
◎ 周克希经典译本,法兰西院士程抱一推荐。
◎ 普鲁斯特是可以 被改编的吗?前半生出入社交名利场,后半生缠绵病榻。长期遭受慢性失眠症的折磨,他用这些漫漫长夜来追忆逝水年华。一部《追寻逝去的时光》,卷帙浩繁、文气绵密、句法精微,洋洋数百万言,写尽了爱的萌生和式微,写尽了名利场中的纸醉金迷、人情冷暖,是“一战”爆发前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芸芸众生相的一幅长卷。这样一部复杂、丰饶,扑朔迷离的文本,进入难,出去更难:要如何将它改编成漫画?
◎ 斯泰凡·厄埃交了满分卷:他正职是广告公司总裁,并非科班出身的漫画家,却出于对这部小说的热爱,揽下“改编普鲁斯特”这个西西弗斯式的任务。他伏案十年,将绵密文字抽丝拨茧,一一落实到图像叙事,水落石出,脉络显现,不失其精髓,就好比“将一部巨型交响乐改写成一首钢琴协奏曲”。
◎ 于极简处见繁华:厄埃的改编野心勃勃却又虚怀若谷,满怀敬意。对这部小说了若指掌的他,文本取舍极具匠心,不取则已,取则无一字增删,画风传承延续《丁丁历险记》经典“清线派”风格,十九世纪法国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普鲁斯特的“难读”与他的名气齐名。将文本图像化的尝试,可看作将普鲁斯特“民主化”的尝试,为读者指明了一条进入普鲁斯特文本的捷径。不管是将小说烂熟于心的人,徘徊门外犹豫不前的人,还是从来没有机会读完过它的人:这部漫画都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普鲁斯特天地的大门。
...................
※内容简介※
这部漫画是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名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基础上改编而成,对话与旁白均摘自小说原文,无一字增删。原著小说共分七卷,讲了叙述者的童年记忆、出入上流社会的经历、友谊、爱情和回忆。它讲了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的浮华和众生相,精确地描述了“一战”前夕法国的社会、经济与阶层。
漫画的第一卷乃是根据小说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改编而成,讲述了作者对童年居所贡布雷和家庭密友斯万先生的记忆,以及斯万和奥黛特之间的爱情的萌发和式微。
...................
※媒体推荐※
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清线派画风继承了《丁丁历险记》传统,要改编普鲁斯特非此则不能妥。普鲁斯特被托付到厄埃手中,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他的改编尺度,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不足,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厄埃悄然退居幕后的时候,普鲁斯特也就现身了。
—— 《费加罗报》
“……我享受了一番妥帖达意,甚至巧遇故知的情趣;庆幸中国读者从此得以进入普鲁斯特天地,尽情徜徉其间矣!”
——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François Cheng)推荐
普鲁斯特的文体,自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待,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桠,枝桠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
——本书译者周克希
感谢普鲁斯特和厄埃,让我们得以一睹昔日法兰西之美:家庭聚餐、玄关处铺地的彩砖、老式木地板、花园铁门挂的铃铛、桌铃……无比妥帖的乡愁。
——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2018年10月11日 想读
异乡异客 豆瓣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7.8 (36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 译者: 吴为 / 陈宁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二十五年后,第二支火星探险队将这个被火星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带回了地球。
按照地球法律,瓦伦丁·迈克尔·史密斯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
但是,此时的迈克尔·史密斯对地球和人类一无所知。以火星人的眼光来看,他觉得这个新世界简直不可理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这里没有爱,只有冷漠。
所幸他遇到了一位出色的导师--作家朱巴尔·哈肖,哈肖像父亲一样引导着他,为他指出这个世界的荒谬,帮助他战胜蜂拥而来的“秃鹫”。
迈克尔·史密斯迅速成长起来,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召唤这个世界,用爱战胜邪恶。他将成为一名先知,等待着他的是无数先知的宿命。
评论:
这本书打破了科幻小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使这类作品从此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同时,在崇尚偶像破坏和自由性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化象征。——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场盛大的精神狂欢,引人沉思。——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大师 库尔特·冯内古特
海因莱因不仅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中的翘楚,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一块金字招牌。——美国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
从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起,海因莱因便被惊叹不已的科幻小说界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终生保持了这一荣誉。——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
2018年10月1日 想读 下了mobi ~ 火星小儿探索地球
全息玫瑰碎片 豆瓣
Burning Chrom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李懿 / 梁涵等 新星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收录了威廉·吉布森创作生涯中的最佳短篇作品,包括其科幻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挑战旧式科幻的战斗檄文《根斯巴克连续体》;更有三篇赛伯朋克的先驱之作《约翰尼的记忆》《新玫瑰旅馆》《整垮铬萝米》,吉布森最富盛名的长篇作品《神经浪游者》即滥觞于此。 这十篇异彩纷呈的杰作记录了赛伯朋克宗师的成长历程,是科幻拥趸不可或缺的史料级文本,极具收藏价值。
科幻迷必读的史料级文本
采撷赛伯朋克宗师的十个灵魂碎片
剖析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奇想之旅
威廉·吉布森总能刺中社会的敏感神经。他帮助科幻文类从刻板的昏睡中苏醒,来到现代思潮的明媚阳光下。——布鲁斯·斯特林
赛伯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唯一的短篇作品集,从其科幻创作的处女作到《神经浪游者》的萌芽之作均收录其中。除了当下最“酷”的赛伯朋克故事,还包括了太空探险、都市奇幻等吉布森鲜有涉猎的题材。
布鲁斯·斯特林和威廉·吉布森本人作序,解读每一个短篇背后的故事,剖析大师的创作成长之路和20世纪下半叶科幻文坛的变幻风云。堪称“史料级”文本,是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2018年9月29日 想读 整垮克罗米 150228 via Voldemort. 赛伯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唯一的短篇作品集,从其科幻创作的处女作到《神经浪游者》的萌芽之作均收录其中。
趁生命气息逗留 豆瓣
For a Breath I Tarry
8.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杰·泽拉兹尼 译者: 李克勤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趁生命气息逗留》内容简介: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20世纪60年代科幻“新浪潮”运动的旗手之一。193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科幻创作。
泽拉兹尼是一位在科幻、奇幻两大创作领域均达到巅峰状态的极其罕见的作家,在三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摘取六次雨果奖和两次星云奖。他创造性地将科幻、奇幻元素融为一体:科幻作品有奇幻的瑰丽恣肆,奇幻作品有科幻的严谨设定,他也因此被视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奇幻作家”。
《趁生命气息逗留》是泽拉兹尼最著名的短篇集之一,共收录十一个短篇,其中《富岳二十四景》和《永久冻土》为雨果奖作品,《绞刑师》为雨果奖和星云奖双奖作品;书名作品《趁生命气息逗留》被誉为科幻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十大短篇”之一。
2018年9月29日 想读 Roger Zelazny
光明王 豆瓣
Lord of Light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杰·泽拉兹尼 译者: 胡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3
他们称佛陀为弥勒,意思是光明王,还有人继续叫他无量萨姆大神,说他是位神祗,但他仍旧宁愿去掉“无量”和“大神”而自称萨姆。他从未宣称自己是神,不过,他当然也从未否认过这点。情势如此,承认和否认都毫无益处。
死亡与光明永远无处不在。它们开始、终结、相伴、相克,它们进入无名的梦境,附着在那梦境之上,在轮回中将言语焚烧,也许正是为了创造一点点美。而这无名,就是我们的世界。
《光明王》是泽拉兹尼最富盛名的科幻史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曾获雨果奖最佳小说奖,并获得星云奖的最佳小说奖提名。在这篇小说中,泽拉兹尼开创性地将神话传说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概念引入科幻的领域,以瑰丽的文字、宏大的设定和磅礴的故事情节,为科幻文学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完美典藏版!附《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撰写的前言,《三体》作者刘慈欣撰写的解读。
2018年9月29日 想读 Roger Zelazny
与拉玛相会 豆瓣
Rendezvous with Rama
8.6 (4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瑟·克拉克 译者: 胡瑛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1
外星人不请自来,这是人类期待已久却又不敢相信的事件。22世纪的某一天,这样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自外太空悄然而至。它的到来解答了困扰人类多年的那个问题: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并非孑然独处;除我们之外,这里还有其他智慧种族,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我们。
人类将它命名为拉玛,派遣了自己的飞船与它会合。但种种迹象表明,拉玛似乎已是一艘死船,仅在自动程序引导下继续着目的不明的飞行。它的船员们无影无踪,只留下无比宏伟的遗迹,让人感慨、惊叹。
然而,正当人们陷入迷惑之时,拉玛复活了。它改变轨道,直奔地球……
2018年9月29日 想读 Arthur Clark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豆瓣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7.8 (25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卡斯 译者: 马小悟 / 余倩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10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卡斯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推荐:
它改变了我对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这本书让人禁不住一读再读,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
有本书对我蛮有影响的——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实际上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与之相比,其他的边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人人网、美团网、饭否网创始人王兴
2018年9月28日 想读
科幻文学论纲 豆瓣
作者: 吴岩 重庆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开创和建立中国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的架构,是“国家社会科学学术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之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内没有同类书出版,不具可比性。 本书由八部分组成。序言,直面边缘;第一章,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第二章,女性作家簇;第三章,大男孩作家簇;第四章,底层/边缘作家簇;第五章,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第六章,科幻小说的文学品性;尾声,作为抗衡主流的科幻小说;附录,中国近现代科幻小说目录。本书从全球视野论述了科幻文学这一独特文学类型的文本特征、对文学形态的贡献,深入研究了科幻文学的作者构成等。汇集了作者对科幻文学这一特殊文本深度研究后的思考与表达,展示了作者的研究功力,是一本有作者自己观点、有学术价值、开创科幻文学研究新领域的著作。
2018年9月28日 想读 通过 机核的科幻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