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Middlemarch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Eliot Signet Classics 2003 - 1
Vast and crowded, rich in irony and suspense, Middlemarch is richer still in character, with two of the era's most enduring characters, Dorothea Brooke, trapped in a loveless marriage, and Lydgate, an ambitious young doctor.
2018年7月11日 想读 via solveig, “台风擦肩而过的日子,天空真是太好看了。来回地铁上重读了《鲁迅风波》、《分歧与共识》、《在市场和作协之间》。文中所呈现的众声喧哗状况恍如隔世,虽然也就是十多年之间。依然是最丰富的当代思想文化的测绘图,卢雪松的事情及当时由于她引发的热烈讨论还有多少人记得?”
约翰·克利斯朵夫 豆瓣
Jean-Christophe
8.8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1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2018年7月10日 想读 via 网络阅读里的一则笔记,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人间失格 豆瓣 Goodreads
人間失格
8.2 (517 个评分) 作者: 太宰治 译者: 许时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9
第一次,我喝酒喝得如此失态。
悠悠醒来时,枕头边坐着常子。我躺在那位于本所工匠店二楼的房间里。
“财尽情亦绝,你说这句话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你是认真的?难怪你都不来找我了。管它什么复杂的恩断义绝,我赚钱给你也不行吗?”
“不行。”
然后,她也躺下了,两人一夜未眠。
(收录《樱桃》)
2018年6月30日 想读 120102| via 辰宇。
斜阳 豆瓣
8.6 (21 个评分) 作者: 太宰治 译者: 周敏珠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10
我关了电灯……只松开和服背带,就直接躺在床上。因疲惫不堪再加上喝了酒的缘故,身体软趴趴的,没多久立即进入梦乡。
不知什么时候,他竟然躺在我的身边,我默默地拼命抵死挣扎将近一个小时左右。突地觉得其实他也挺可怜的,于是放弃挣扎。
2018年6月30日 想读 via 辰宇。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韩)具海根 译者: 梁光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2018年6月29日 想读
萬象小報 豆瓣
作者: 連玲玲主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3 - 8
本書所收錄的九篇論文,從文化建構、社會行動、政治運作三個面向探討近代中國城市所萌生的「小報問題」。儘管小報一直被認為是「邊緣型媒體」,但在本書作者的研究中,它透露出豐富的城市生活內容與意涵,呈現新的思想與文化規範,不但是觀察文人心態的窗口,也是作者與讀者的接觸點,更提供文化圈內性別關係的洞見。對國家而言,小報的「另類」言論有時隱含著難以監控的顛覆性論述;對知識份子而言,它卻可能是掌握地方社會權力及提倡啟蒙觀念的工具。藉著各種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書指出更多的小報研究可能性:小報不但是城市史的資料來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城市現象。
2018年6月23日 想读 已保存至网盘
1968年:反叛的年代 豆瓣
1968: Marching in the Streets
作者: [英] 塔里克·阿里 / 苏珊·沃特金斯 译者: 范昌龙 / 李宏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2
1968年,激进的抗议浪潮席卷全球。从华盛顿到伦敦,从巴黎到西贡,从柏林到布拉格,从芝加哥到墨西哥城,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解放和自由。

1968年,是反抗的一年: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
“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的军事自信,改变了历史进程。美国黑人青年反抗种族歧视的斗争,催生了全美的黑人权利运动;受压迫者的普遍抗争,鼓舞了西方现代妇女运动向全球的蔓延。

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在法国,学生以街垒路障与警察对峙,工人罢工并占领工厂;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春潮涌动;在巴基斯坦,由流血事件引发的全国性起义推倒了军人独裁政权。
2018年6月19日 想读 五十周年
东风 豆瓣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9.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译者: 董树宝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2018年6月19日 想读 五十周年
乌托邦年代 豆瓣
8.6 (4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译者: 胡纾 新星出版社 2018 - 4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2018年6月19日 想读 五十周年。1103 通过 东方历史评论的书摘,剧作家辗转四个城市的经历笔记。
Marianne Moore: Selected Letters 豆瓣
作者: Marianne Moore Penguin Classics 1998 - 11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American poet, Marianne Moore, of which a selection is published in this volume, documents the first two-thirds of the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20th century from Victorian to modernist culture, the experience of two world wars, the Depression and post-war prosperity in America, 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arts in two continents. Moore's interests embraced all the arts, as well as religion, politics, psychology, fashion, sport and the domestic scene.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2018年6月17日 想读 摩尔书信要远胜毕肖普。现代英语散文皇冠上最大的钻石 via Adieu
犍陀罗文明史 豆瓣
作者: 孙英刚 / 何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犍陀罗文明史
孙英刚 何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2
ISBN:9787108061621 定价:868.00元
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很高的著名度,国外有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在国内,对犍陀罗佛教艺术做深入研究和全面介绍才刚刚起步。之前国内学界一直将犍陀 罗视为域外,但实际上,犍陀罗文明和中国文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犍陀罗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自身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本书是第一本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中文图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
此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犍陀罗见证了印度文明、伊朗文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腊文明在中亚和西北印度的发展和融合。其中米南德一世既在西方古典文献,也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对理解中国文明的开放性有重要价值;
(2)贵霜帝国的历史和艺术。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明体,对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起到了中介作用。利用文献、考古证据梳理贵霜从丘就却到最后消亡的历史,对我们理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迦腻色迦,在中国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
(3)犍陀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探讨犍陀罗文明的重要核心问题,梳理犍陀罗文明中的各种元素,讨论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2018年6月16日 想读
历史与人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2018年6月11日 想读
我的妈妈是精灵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5
我叫陈淼淼,在上海一师附小上学。我爸爸是外科医生,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躺在椅子里看《新民晚报》,再喝一点黄酒,跟别人家爸爸没什么两样。
但我的妈妈,是个碰一点黄酒就会变蓝的精灵。
发现这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之后,我才知道,妈妈是坐在江西路口红教堂前的大树上唱歌,碰到爸爸的。那 时她刚来人间,刚开始知道感情是什么。
妈妈还说,街上走着的那些人,影子泛着蓝瓦瓦的光的,都是来人间生活的精灵。
我没觉得做人有什么好,也没觉得精灵有什么不好,可爸爸妈妈不这么想,精灵总要回精灵的世界去……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二十年来陪伴两百万孩子长大
新增篇章《陈淼淼长大了》《神秘的林子》
2018年6月7日 想读 没读过,好想读。新版,新版。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豆瓣
作者: 吴于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这是一本讲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作者企图要言不烦,勾画出希腊古典社会发展的轮廓。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使人可以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能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7年,新版增附古希腊史专论、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史》选译(第七卷)。
2018年6月7日 想读 via Pombom.
文学的前途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这本书是作者《文学的前途》和《爱情·社会·小说》两书之精选集,收录《文学的前途》、《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悼诗友卢飞白》、《A.赫胥黎》等十余篇文章。
2018年6月5日 想读 喵喵喵喵喵喵喵
Raising Global Families 豆瓣
作者: Pei-Chia L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7
Public discourse on Asian parenting tends to fixate on ethnic culture as a static value set, disguising the fluidity and diversity of Chinese parenting. Such stereotypes also fail to account for the challenges of raising children in a rapidly modernizing world, full of globalizing values. In 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ei-Chia Lan examines how ethnic Chinese parent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goti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lass inequality to raise children in the contexts of globalization and immigration. She draws on a uniquely comparative, multi-sited research model with four groups of parents: middle-class and working-class parents in Taiwan, and middle-class and working-class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Boston area. Despite sharing a similar ethnic cultural background, these parents develop class-specific, context-sensitive strategies for arranging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care, and discipline, and coping with uncertainties provoked by their changing surroundings. Lan's cross-Pacific comparison demonstrates that class inequality permeates the fabric of family life, even as it takes shape in different ways across national contexts.
2018年6月5日 想读 via 食菠萝
古典音乐那些人 豆瓣
作者: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者: 盛韵 文汇出版社 2017 - 8
听古典音乐,也要知道创作音乐、诠释音乐以及参与音乐制造的那些风云人物。
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音响工程师、音乐经纪人……他们如何闯荡乐坛,是通过真材实料还是高超手腕甚至歪门邪道获得成功?且听“英国名嘴”莱布雷希特为您细细道来。
“一个梦想就像一出爱情剧,有它自己的时间架构,满足来得越晚,倒可能越甜蜜……业余指挥家卡普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第二目标;在艺术中不存在玩物丧志。”
“《波莱罗》使得拉威尔在20世纪初获得了全球声誉,每位指挥都希望指挥这部作品——虽然一部出毛病的节拍器也能完成任务。”
“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有流言说索尔蒂会送给他睡过的女歌手白色貂皮大衣;另一个版本说他睡过的女歌手会自己买一件白色貂皮大衣炫耀这种亲密关系。”
“大提琴家伊瑟利斯很可能是对的:巨人的时代已经终结了。对于我们的时代,更多的教育、更多的亲近才是正途。”
“我们有一次在BBC演播室里为古典音乐会的听众衰减而争吵。查尔斯•罗森带着一种高贵的蔑视缓缓吟道:“有一次,我的独奏会只有15个人参加。当然,其中12个都拿过诺贝尔奖……”
2018年6月5日 想读 via 白色的蓝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豆瓣
作者: [俄] 伊万·布宁 译者: 靳戈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伊万·布宁著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精)/双头鹰经典》是作者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历时七年完成。小说以主人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用散文诗一样的优雅笔调,将大自然的声音、气味、色彩和光线,细腻捕捉并诉诸笔端,并且抒情地回忆了俄罗斯的乡土、古老的民风,从主观感受和体验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自我,展现了俄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本色。
《纽约时报》评价《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时称:“布宁平静、克制的叙述传递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关于人类的命运、生活、爱与死亡。”
2018年6月3日 想读 via 邓安庆,“长篇散文体小说,如此细腻敏感地书写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往事。俄罗斯庄园的气息、声音、色彩,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都一一细致地展现了出来。这几天一直沉浸其中,读完恋恋不舍。另外书中也显示出与作家结合往往是不幸的,他们追求自我和自由,往往与婚姻的妥协相冲突。”
理想城 豆瓣
作者: [比利时]库恩·德·波特 文 / 彼得·豪得萨博斯 图 译者: 于夏 2014 - 9
比利时儿童图书羽毛奖作品
▌编辑推荐
城市是什么?它能用来做什么?
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每一座城市都不一样?为什么游乐场不在家的旁边,而大超市却离家那么近……
孩子们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好奇,都能在《理想城》中找到答案。
3个性格迥异的兄弟,3座稀奇古怪的城市,带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现代童话故事。
其中,孩子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城市规划 、空间配置及城市功能等趣味知识,
欣赏到细致鲜明的建筑草图和趣味横生的城市规划,
最好玩的,还可以利用书中附赠的大幅彩色贴纸创作自己想要的“理想城市”!
当孩子对自己的城市有所了解后,他也许会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过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这些思考会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无穷想象力,并学会主动为自己的理想空间做出点改变。
▌内容简介
艾尔文、斯文和瓦特三兄弟都各自在年满18岁时离开与父亲共同居住的家,独自寻找新住所。
老大艾尔文建造的城市源于一棵奇怪的大葱;
老二斯文为了抵御一伙强盗修建了自己的安全城市;
老三想要建造一座完美城市,事先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但玉米加工厂的爆炸却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
最终,他们的城市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这是比利时最佳童书狮王奖、金猫头鹰奖得主彼得·豪得萨博斯经典插画故事绘本,讲述了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建筑美学的现代童话,里面涉及城市规划、空间配置及城市功能等趣味知识,激发孩子对城市生活的无穷想象。
书中附有创意绘画空间+新奇趣味贴纸,让孩子在读故事的同时锻炼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
▌推荐语
“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建筑美学的童话,既诙谐幽默又充满了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比利时《晨报》
这本现代童话书使用了很多鲜艳的糖果色,文字和图片也充满幽默感。读者们可以开心地去寻找画面里很多搞笑的细节。
——比利时Pluizer儿童书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