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豆瓣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S TAGEBUCHER AUS CHINA
作者: [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译者: 李岩 / 王彦会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 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奢侈”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希霍芬的学蒂森根据他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6年11月30日 想读 游记 贵。 via 若水。
东方学 豆瓣
Orientalism
8.0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2016年11月29日 想读 因为Occidentalism有点严重,迫切需要读这本。
More Than Huma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heodore Sturgeon Vintage 1998 - 1
There's Lone, the simpleton who can hear other people's thoughts and make a man blow his brains out just by looking at him. There's Janie, who moves things without touching them, and there are the teleporting twins, who can travel ten feet or ten miles. There's Baby, who invented an antigravity engine while still in the cradle, and Gerry, who has everything it takes to run the world except for a conscience. Separately, they are talented freaks. Together, they compose a single organism that may represent the next step in evolution, and the final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

In this genre-bending novel - among the first to have launched scifi into the arena of literature - one of the great imagin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ells a story as mind-blowing as any controlled substance and as affecting as a glimpse into a stranger's soul. For as the protagonists of More Than Human struggle to find who they are and whether they are meant to help humanity or destroy it. Theodore Sturgeon explores questions of power and morality, individuality and belonging, with suspense, pathos, and a lyricism rarely seen in science fiction.
2016年11月29日 想读 Sturgeon. via 窜。
Citizen of the Galaxy 豆瓣
作者: Robert A. Heinlein 译者: 王泰祥 Del Rey 1987
索比,站在朱布尔拍卖台上的孩子。没有人要他,除了一位老乞丐。在神秘的老乞丐的抚育下,他逐渐成长。但他没有过去,没有前途,没有自由。这时的他,是一个奴隶。
老乞丐的秘密身份被暴露以后,索比带着一份极其珍贵的口信,要逃避警察追捕,逃上飞船。这时的他,是一个逃犯。
索比成了往来星际的自由贸易船员,成为西苏号贸易家族中的一员。他拥有一切,除了自由。这是的他,是一个囚徒。
索比返回故乡,与自己的家人重聚。阴谋和背叛等待着他,但他无所畏惧。因为,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银河系公民”。
2016年11月29日 想读 Heinlein. via 窜。银河系公民
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 豆瓣
I Thought My Father was God:And Other True Tales from NPR’s National Story Project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惠兰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保罗•奥斯特——美国最富创新精神的小说家与美国最大的广播电台NPR联手合作,收集那些散落在美国民间的真实故事。
★来自美国各地、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179位真性情作者,用他们的私人故事,讲述生命中那些无法招架的爱。
本书源自保罗•奥斯特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合作的节目“全民故事计划”,来自美国各地、各行业的平凡人参与投稿,保罗•奥斯特从四千份来稿中精选出179个故事成书。令人捧腹的趣事,曲折离奇的巧合,令人心碎的别离,奇迹似的相遇,难以解释的梦境……179个精彩的私人短故事,讲述了人生中变化无常的伤痛和永恒不变的爱,共同建成了这座“美国现实生活的博物馆”。
一本震撼人心的书,在书中,一些陌生人与你分享他们最深的秘密,他们最愉悦的回忆,他们的恐惧和遗憾。读这些文字就像看进人的内心,以不同的视角审视生命,以另外的方式体验生活。
——《波士顿环球报》
很难想象今年出版的别的书,或是明年将出的任何书,能如此简单、显眼,又能有如此精彩的内容和优雅的技巧,将人类生活的智慧和知识以丰富的细节展示出来。同样,也很难想象有哪一本书能如此严酷地提醒我们,生命能这么可怕而且难以置信,从而精准地回答了我们当今的需求和困境。
——《卫报》
终于,有了一本具有获普利策奖潜质的休闲读物:这本书惊人、令人上瘾,其中收集的这些一到三页篇幅的故事是绝对的珍宝。
——《美国出版人周刊》
正如本书所证明的那样,我们都将经历写进了故事当中,而奥斯特本人在把这些故事整理成章的过程中,也说了一个好故事。强烈推荐阅读此书。
——《图书馆杂志》
令人难忘的人类乐观之书。从美国各地而来的感人、有趣的简讯。
——《美国周刊》
这是一部杰作。我读过保罗•奥斯特的许多书,这本书虽然不是他写的,但却跟他对命运的神秘与曲折的想象不谋而合。书里的故事引人入胜,时而感动人心,时而引人大笑。
在肤浅的故事情节和预先包装好的娱乐小说获得如此多注意力的今天,读到这些令人不可思议而真实可信、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我是从图书馆借来看这本书的,但我买下它,是因为我希望我能一遍遍地重读。
——美国亚马逊书店读者,埃里克•范内沙
2016年11月24日 想读 Paul Auster。全民故事计划。
The Velveteen Rabbit 豆瓣
作者: Margery Williams / Michael Hague (绘) Square Fish 2008 - 1
When a young boy gets a beautiful velveteen rabbit for a gift, he plays with his new toy for a while, but in all the excitement of opening presents, he forgets about it. But only temporarily. How the rabbit comes to be loved by the boy and finally comes to life is a classic story that has been read and cherished by many generations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2016年11月21日 想读 美国童话,or how toys become real. via 焚舟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豆瓣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作者: [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 译者: 赵晓力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他们恨大选被有钱人主宰;他们更恨虚假的政治辩论,越来越远离选民的实际关切。
19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困,长期陷入对立的意识形态论战,无暇推动国家前行,“解决问题的政治”衰落了,民众对政府日益失望。
美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美国人面临一次抉择:要么重打旧仗,要么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E.J.迪昂摒弃了权威的党派意见,切入了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核心,发现双方都挥霍了他们最宝贵的驱动力。不过作者拒绝失望,因为他还指出,通过了解我们最近的过往,美国人如何得以广泛地恢复对共和党的忠诚感、对民主党的信任感。《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不仅有着选区领袖的现实态度,对于公共辩论中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评语(National Book Awards)
精彩,富有见地……迪昂经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受够了,因为政客们对他们撒手不管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视野开阔,内容缜密……一部尖锐的作品……在没有罗纳德·里根、冷战和新政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是如何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本书堪称指南。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书必定成为美国政治史的经典。
——《纽约日报》(Newsday)
为什么当代的政治辩论与分歧会曲解美国的议题,本书作出了机敏而有趣的分析。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关于我们最近在智识上的纷纷扰扰,很难想象还有比《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更出色的记录了。此书博学多识、对各派观点又都抱有同情……迪昂先生下笔生动有神,堪称一流报人;学识深厚,颇具博士风范。他的确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部评论令人激动,它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政客、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以不相干的意识形态论据互殴。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他们没能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做出回应。
——《外交》(Foreign Affairs)
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烦恼不堪?本书的分析丝丝入扣,不容错过。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大本营)
迪昂富有魅力,他这本睿智的好书应当一读……他有着犀利的洞见,每个热心公益的人留意此书,都会从中获益。
——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保守主义大师)
迪昂精彩的现代政治观念史……对各派都有公正的批评,并为九十年代的新政治上了简明的一课:严肃起来。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
历史学家应该会嫉妒这本书。它以全面、详细的论证,阐明了我们政治史的一个重大主题。
——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这部国家图书奖的入围之作,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迪昂探讨美国制度哪里出了问题,并为美国政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回应那些“不耐烦的大多数”的怒气。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2016年11月10日 想读 via Deetz。赵晓力译。
水晶内制度 豆瓣
作者: 笙野頼子 新潮社 2003 - 7
原発を国家の中枢として日本から独立した女人国ウラミズモ。亡命作家は新国家のため創作神話を書くが……。高校では「ロリコン」男が飼育され、男性保護牧場では美男だけが生き延びる!? 家畜人ヤプーから出雲神話、児童ポルノ規制法案等、古今東西の名作・迷作を友とし敵として、自由も倫理も性愛もない女の楽園を描く平成の「奇書」。
2016年11月6日 想读 via 新井一二三。想读!如果没有中文就读原文。
千百种罪 豆瓣
A multitude of sins
作者: [美国] 理查德·福特 译者: 徐振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千百种罪》是理查德•福特2002年出版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个短篇小说,被称为“理查德•福特迄今最令人坐立不安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美国中产阶级夫妻,每一个故事都与男女之间的亲密、爱情、婚姻和失败有关。作者深刻、坦率地揭示出婚姻失败、出轨背后,人生的种种荒诞、尴尬、痛苦和绝望。一对从事法律工作的夫妻去缅因州度周末,试图找回他们早已在婚姻生活中消失的激情;一个春天的夜晚,妻子在开车赴宴途中,向丈夫坦白她与当晚宴会的男主人出轨了;两个分别已婚的男女房产经纪人,在行业会议中偶遇出轨,他们心血来潮一起去看附近的自然奇观大峡谷,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理查德·福特说:“《千百种罪》里的故事都是关于失败的,其中有些失败还非常惨痛。但它们不仅仅是关于出轨的,虽然大多数故事中有出轨的人物。它们还是关于被“出轨”这种罪过所掩盖的另外一些失败的——不经意导致的失败,疏忽导致的失败,诚意导致的失败,各种失败。有时候,那些我们应该爱的人所遭受的失败,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是我写这些故事的原因。”
2016年10月31日 想读 与出轨有关的故事。十个。
聋哑时代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时期,是一生中重要而难忘的记忆,十三四岁,正是叛逆而懵懂的年纪,同时,又是人生中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一个“成长点”,成长的新奇与疼痛让刚刚迈入少年时代的孩子们既无所适从又激动不已。他们被圈在校园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按部就班听老师灌输各科知识,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也是人生中一个“聋哑时代”。
2016年10月28日 想读 双雪涛新书。
小夜熊 豆瓣
作者: (日)酒井驹子 文/图 译者: 猿渡静子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5
小男孩睡觉前跟妈妈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昨天夜里,来了一只可爱的小夜熊,请他帮忙找妈妈。他们找过蜂蜜商店、游乐场,甚至爬到电线杆上瞭望,都没有见到夜熊妈妈的踪影。不过,在流星的帮助下,他们最终找到了小夜熊的妈妈……
这是一个充满了绚丽色彩和奇思妙想的睡前故事。作者酒井驹子不拘一格地大面积运用柠檬黄、橙黄、水蓝和草绿色,同时又把漆黑的夜色凝聚成小熊的形象,把星星、月亮自然地编排进故事情节里。这一切,使得这个属于儿童的夜晚充满了活力和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许小读者还能跟随小夜熊一起,发现妈妈外出工作的必要和意义吧。
2016年10月27日 想读 想看。绘本。via 江汀。
只要赶上末班飞机 豆瓣
最終便に間に合えば
作者: 林真理子 译者: 王建康 漓江出版社 2004 - 5
《只要赶上末班飞机》是日本当红女作家林真理子最受欢迎的获奖短篇集,亦是日本销量愈百万的常销书、极受女性欢迎的时尚读物。
其中,《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曾荣膺日本大众文学的最高奖--直木奖。当时作为直木奖评委、著名作家黑岩重吾曾对此高度评价: “可以作为自传体式的爱情小说来读。但是,它们摆脱了以往爱情小说的少女趣味……体现了林真理子崭新独特的文学特色,我从中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个非凡作家的气质。”如今她已从当年的获奖者成了这一重大奖项的评委。
这两篇短篇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爱情小说的崭新风格。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的都是独立能干的事业型的都市时尚女性。一个是花卉艺术家,一个是杂志编辑。故事人物关系的女主男次的定位,突出了女性的存在。她们大胆主动追求意中人,热情直率表露心中情。只要能得到爱,她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只是由于男性的自私与怯弱,才产生了失落和挫折。
短篇集中,还收录了林真理子的其他几篇短篇: 《安吉尔的笔》、《扫晴娘》和《葡萄酒》,幽默透彻地描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通过创作这类深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描写女强人类型的现代女性敢想、敢说也敢爱的爱情故事,林真理子一跃而成为日本当代女性的代言人,该书因之成为指导年青女性的爱情指南,成为东京女性的必备书。
2016年10月26日 想读 林真理子。“这两篇短篇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爱情小说的崭新风格。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的都是独立能干的事业型的都市时尚女性。一个是花卉艺术家,一个是杂志编辑。故事人物关系的女主男次的定位,突出了女性的存在。她们大胆主动追求意中人,热情直率表露心中情。”
野火子 豆瓣
作者: 五木寛之 講談社 1990
生まれ育った故郷を後にし、未知の世界へ挑戦する決意を秘めて上京した野火子―華麗な変身にとまどいつつ、富裕なマヤに連れられて都会の“秘密の快楽”に触れ、さらに香港からヨーロッパへ。そこでの奇妙な人と歴史との出会い、冒険…。そして半年がたち、野火子は、いま人生とは?幸福とは?深く重い発見を手にして、新しい道へと歩みだす。慈愛をこめて描く五木ロマン。
2016年10月26日 想读 《野火子》,女主名同题名。via mm写作小组 秦晗。
深河創作日記 豆瓣
作者: [日]遠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立緖文化 2014 - 3
「想忘記疼痛。為了這部小說粉身碎骨,非得忍受幾天的疼痛不可嗎?
─遠藤周作 〈附錄‧1993年病情日記〉
《深河》,遠藤周作生前最後一部鉅作,以七十高齡的年邁之驅,在日復一日的病痛折磨中完成。
這本日記記錄了《深河》中各個角色、情節,
從無到有的發想軌跡,
也記錄遠藤在病中勉力創作的生命體悟。
他說《深河》「不像《沉默》讓人沉醉,不像《武士》那麼厚實」,
卻是他以生命包容人間諸苦的溫柔之作。
《深河》的初稿完成於一九九二年九月八日,時年六十九歲的遠藤周作在日記中記載:「粗胚的初稿完成了,老實說以老年之身寫純文學的長篇,累壞了。」在此之前,日記中經常出現「腹痛」、「暈眩」、「疲勞」等字眼。不多久即診斷出腎臟功能異常,次年入院接受手術,從此展開長達三年半在家洗腎、不時進出醫院的折騰生活。
「想藉修改《深河》的草稿忘記憂鬱的心情。把題目《河》改為《深河》,是昨天聽到黑人靈歌的「深河」。我想這才是小說的題目。」在年事已高、病痛纏身的折磨下,常人多已被打擊得失去了生存意志,但或許是小說家的習性吧,遠藤念茲在茲的仍是《深河》初稿的修改,重寫場景、調整人物設定、斟酌人物對話等。
但他盡可能一如往常地維持公開活動,文壇甚少有人察覺到他的健康已出現異狀。在會議中、在演講中,他是行程滿檔、活躍於國內外的文學大師;然而,在病中、在雨中,他是脆弱傷感、嚴肅思考生命最後歸屬的小說家,或許,這才是遠藤最親近神時的模樣。
日記內容除了記載其作家生涯的重要工作記事,亦可看到遠藤在創作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思想衝擊,如他閱讀朱利安.葛林的日記,探索如何克服輪迴;閱讀莫里亞克與G.葛林的小說,思考小說的語言及意象;還有電影與音樂為他帶來的靈感刺激──讓《深河》有了這麼一個沉落人們心河深處的名字。
這本日記從一九九○年八月至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是他親筆記錄,一九九三年五月的病情日記則為遠藤口述,妻順子夫人筆記。其中記載《深河》中各個角色、情節從無到有的發想軌跡,也記錄遠藤在病中勉力創作的生命體悟。他說《深河》「不像《沉默》讓人沉醉,不像《武士》那麼厚實」,卻是遠藤周作以生命包容人間諸苦的溫柔之作。
2016年10月21日 想读 via Ying.
社區設計 豆瓣
コミュニティデザイン:人がつながるしくみをつくる
作者: 山崎亮 译者: 莊雅琇 臉譜 2015 - 3
「面對無緣社會,我們不是束手無策。」
22位台灣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讓我們借鏡日本經驗,共同審思形塑社會的未來樣貌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
──日本社區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間的軌跡+16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案+近200張珍貴影像圖表
──帶你看見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能發揮的巨大力量
「幾年前花了xxx億稅收建造的xxx,開幕時大張旗鼓,現在卻又成為了另一座『蚊子館』……」
沒有人使用,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的空間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規畫、大型場館的興建、都市更新、老舊街區再生、區域活性化……
不論大小、人數多寡,各種空間、場域的設計,都該從「人」出發。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名人推薦
二十二位台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黃麗玲(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可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龔書章(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在書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來歲月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具體提供想要或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的人士,豐富多元的案例與精闢詳細的敘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後所言:不可忽視的社群龐大力量與行政職員缺乏行政參與之衝突,也正是台灣所面臨的困頓和轉機。──王耀東(華梵大學建築系講師)
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甚麼?而何者又能凌駕於物質、金錢等可見的價值之上,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呢?本書以平實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種充滿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案例,許多是我們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從事社區總體營造,需要有不輕易放棄的纏人功夫、體貼又誠懇的說服能力,讓讀者了解硬體建設尚需要社區人們的熱情參與,因應民眾的需求而生,進而讓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透過日本經驗學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的精彩作品,選擇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蓋的主題多樣豐富。對於讀者來說是友善閱讀的,整體的寫作風格和編排方式就是展現出社會設計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薦。──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區設計》文筆平易近人,生動的故事背後有山崎亮對社會如何運作深刻地領悟。「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十六個案例直指「社區設計」是透過社群網絡串連、合縱連橫、存異求群地解決社區中各種課題,取代了專業分門分科、將社區去異求同的老路子,活靈活現勾勒了社區、環境、景觀、建築如何再現社群及其Networking。這本書為台灣過去已累積多年經驗之「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進階、躍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閱讀咀嚼!──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
什麼是「設計」?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這逐漸無緣的社會中。這一點說得簡潔,實踐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認識思考的持續檢討,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經營。很高興有這一本書,集結了精彩有趣的實踐案例,經驗中有青年專業團隊的誠懇反省,讓我們看見「設計」的關鍵不在於風格姿態,而是締結關係的社會關懷,去締結人、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良善關係。──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如果你厭倦圖桌前的日以繼夜,如果你關心著空間背後的人群,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接下來請您起身走進人群,因為答案必須自己找尋。──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實為「社會設計」,其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本身,而是透過參與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著手於空間規畫、經營管理、活動設計、甚至地方產業活化、永續發展等方案。因此社區設計有引動想像、開展對話、凝聚力量、發展潛能等社會目的。山崎亮的十六個案例有如日本各類型空間矛盾的處方籤,它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課題,但也樂觀地提出「社群」做為關鍵答案。──黃麗玲(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談論社區營造的書永遠都不嫌多!台灣亦然。社區營造鼓勵居民參與,因著居民參與,也讓許多專業變得更不一樣。社區空間設計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區空間改造有賴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協助,但專業者如果未能改變心態,大多數都會在社區鎩羽而歸。二十五年前我們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時,就一再提倡參與式設計,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惜並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經驗反而先漂洋過來了。本書的確是專業者、社造幹部以及政策執行者最好的參考。期望它除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之外,也可激發台灣更多案例,終有一日也出版台灣的社區設計!──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在一次創意城鄉的研討會中,有人爭辯城鄉本身不會有「創意」,只有「人」才會有創意。當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時,你的畫面是什麼?宜居城市、可愛的城市,我們想到的畫面是什麼?我覺得應是居民的笑容。我非常同意作者的副標題「要設計人與人而不是硬體的建設的聯結」,問題不在空間設計的尺寸,而是人與人的實體及心理距離,會創造出多少笑容?本書想傳播的理念和這些想法不謀而合,值得大家品味。──溫肇東(政大科管智財所教授)
境化,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讓人從環境中,得到生命的養分,是社區設計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參與的過程,增強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認同、愛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間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正能量,令人喜愛,也會吸引更多人的付出。這種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社區設計,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推動社區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經驗中,見證了這個觀點。──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將是以使用者趨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這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社區設計(在台灣稱為參與式設計)。城市緊縮帶來的挑戰,如何突破藍圖式規劃思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納入時間面向的設計,這是最難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區營造在台灣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許多空間環境仍百廢待舉。各地方建設應使「行政參與」趕緊跟上「居民參與」的腳步,以「社區設計」方法重新定位地方發展。相信本書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間專業相關領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從聆聽民眾心聲開始,設計者化身孩子王,從遊戲中建造人性互動公園,在田野中尋找善用公共空間的人,組織醫院園藝治療、帶領島境探訪,重建人、生活、環境、產業的社區網絡,化解水庫、高層住宅爭端,綠化市民百貨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廠。景觀建築師山崎亮分享了社區設計如何牽起人際牽繫,對抗無血緣、無地緣社會的疏離孤獨,活絡人口凋零的偏鄉、療癒網路成癮的城市,是所有關心臺灣高齡化、少子女化社會者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2016年10月10日 想读
红色诱惑 豆瓣
甘い闇
6.0 (6 个评分) 作者: (日)阿刀田高 译者: 叶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红色诱惑》的主题是男女之间,包括《午夜飞行》《危险的场所》《菱形恋情》《沙漏》《奇谈派对》等十一则短篇,故事围绕普通日常生活,却揭示出平凡生活下全然不同的另一番情境。《夜间飞行》讲述的是:年底的忘年会上,普通职员酒井淑郎抽中了到横滨S旅馆一日游的奖品,他开心地与妻子结伴出游。不曾想,刚到横滨,突然的寒流害得妻子感冒了,酒井只好一个人出去为妻子买三明治。S酒店门口,酒井竟然遇到了昔日的同窗西胁真一。当年,西胁是酒井的学姐,两人还同是学校绘画社的成员。意外的重逢不禁令两人欣喜不已,也令这个飘雪的寒夜有着一番别样的暖意。只是,沉吟在意外重逢喜悦中的两人都不知道这次意外的重逢将引发了一连串无法想象的故事……日本著名作家、直木奖得主唯川惠亲自著文,推荐该作,认为这些故事将世间男女之间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2016年10月3日 想读 想看他所有其它的作品。
倪匡短篇 豆瓣
作者: 倪匡 明报出版社 2008 - 7
在倪匡心目中,自认用心去写的,有《倪匡短篇》,每篇二千馀字,到最後几十个字,才是精妙所在,五十二篇「极短篇」小说,尽显倪匡深厚的文字功力,直叫书迷大呼过瘾。
五十二篇的精采内容有:
常见的男人与女人故事
阴谋杀人故事
监狱故事
想当年故事
旧货巷故事
武侠小说人物关系
《聊斋志异》全盘现代化
「仍是坚持一贯的看法,小说,不论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硬是软,是黑是白,最重要的,是叫人看得下去,觉得好看。」
2016年9月25日 想读 via 袁二淼。“越短越好”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由卡伦·霍尼编著。
2016年9月25日 想读 via 袁二淼
唧唧复唧唧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路 2016 - 1
这是一本写俗世的书。写的是俗,所以许多地方不能当真。不能当真,不是说书里的故事和观点不真,而是说,每一个小世界,映照在众人眼里,总是千差万别。一人有如是的经历,在一时一地,生起如是的觉受和情绪,而他人未必领会。不久前,我喂流浪猫,被它咬了。有人说,千万别拿自己的生命去同情那些命更硬的动物了。我由此知道,与他不相契。怎么能因为要付出些代价,就放弃了所爱之事呢?岂有落得千般好处而不消忍受一点委屈的便宜事。世间一切俗气,终究因为不够勇敢。
2016年9月23日 想读 还是想读。也算是买本支持作者吧。
飞天小魔女 豆瓣
作者: (联邦德国)普罗伊斯拉 译者: 吉裕生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 - 11
小魔女骑了扫帚,在华尔普吉斯之夜,飞到布罗金山,参加魔女舞会。不料被雷雨魔女发现,向魔女头头揭发,她被抓了起来。魔女们斥责她不守规矩,私自参加舞会,要严厉惩罚。魔女头头让她回家,要她在一年里做个好魔女,可得宽恕。小魔女回家后,苦学魔法,用魔法帮助别人,做了许许多多好事。一年后,她又去布罗金山,认为魔女头头会赞赏她,谁知结果却令她感到意外。。
Unfortunately, the little witch is only 127 years old and therefore the big witches don´t take her serious. Since she is no big witch, she wants to be at least a good witch. This decision starts a thrilling turmoil.
2016年9月12日 想读 via 阿男,和《大盗贼》一样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