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银色金属恋人 豆瓣
作者: 塔尼斯·李 译者: 陈涛 2013 - 5
简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她高高在上,梦幻般的房子建在城市上空高高的金属支柱上。她的母亲是一位作家、学者、宝石香水专家、演讲家和神学家,母亲整天飞来飞去,生活极为优裕。母亲63岁时利用高科技生下简(由于注射了返老还童药物,看起来只有35岁),她十分溺爱简,简的任何愿望都能实现:豪华客房、奢华的衣服,还有一笔多得不知怎么花的津贴。在简的生活中,所有保健品、化妆品和美容用品都可以花钱买到。简不知道自己活得很无趣,后来,她遇到了“银色”。“银色”是一个机器人,他长得很像人类,容貌十分完美,是电子金属有限公司的产品。他的这个型号都是机器人音乐家,“银色”美妙精湛的歌声唤醒了简的情感,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情感世界。
简知道,爱上一个机器人是件很疯狂的事。但她认为,她发现了“银色”身上的特质,远比发条和计算机芯片超出很多倍,它不仅仅是机器。当电子金属有限公司打算拆除“银色”时,她说服了一个富裕的朋友买下了“银色”。简和银色逃跑了,他们去了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生活,在城市破败的贫民区。在那里,他们把一个破旧的公寓变成了一个童话般的避难所。简开始明白,她没有看错,她在金属机身里瞥见的是她的爱人的灵魂。简认为银色不再只是一个机器人,而是真正的人和美妙的情人。简和银色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个月。最后,电子金属有限公司还是拆除了银色。他们承认,这些机器人正威胁着人类……
2017年7月23日 想读 via 焚舟,一个爱情故事。我去goodreads上找找
我飞了 豆瓣
作者: 黄蓓佳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 3
《我飞了》整部小说激情荡漾,既有对现变生活的真切描绘,又结合了浪漫的魔幻手法,在作家以往的写作风格上有大胆的突破和成功的尝试。
小学高年级男生单明明热情、仗义,酷爱中长跑,却过早地失去了母爱。生活在沮丧中的他一心盼望生活中能有奇迹发生。他与新来的男生杜小亚无意中成为邻居和朋友,可是杜小亚却因病离他而去。那个关于“飞”的理想和对杜小亚的深切怀念,伴着单明明成长,伴着六(3)班成长。在毕业前夕,单明明终于在同学们关切的目光中“飞”起来了。今后,还会有更高、更远、更美的飞翎,在等着单明明和他的同学。
2017年7月23日 想读 via 焚舟,“神作”。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豆瓣
作者: Stephens, John
In this detailed study, John Stephens provides an expert and authoritative analysis of narratives written for children. He focuses on the ideologies pervading texts and the ways in which creative literature represents the individual both as subject and as agent. The book looks at authorial style and how this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reader's expectations and the view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t suggests. Genre is examined, and the way that children's stories relate and are related by readers, to other forms of 'discourse' in society. The study uses a wide range of international examples of particular types of children's books: old and new fairy tales, fantasy and historical fiction and poetry.
2017年7月23日 想读 via 焚舟。92年的儿童文学研究开山书。
字体故事 豆瓣
Just My Type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加菲尔德 译者: 吴涛 / 刘庆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1
突然之间,人们就对字体着了迷。
从无处不在的 Helvetica,到爱恨交织的 Comic Sans;
从与世长存的 Baskerville,到昙花一现的 2010 Headline;
从披头士字母 T,到莉莉·艾伦的字母 L;
从 IBM 的打字「高尔夫球」,到孩子们 的「约翰牛印字套装」;
从古登堡的第一款字体 Texura,到乔布斯的第一台 Macintosh。
这些故事传奇,《字体故事》都将为您一一呈现。
这几乎是第一次,我们将西文字体的故事完整地引入到中文世界。在书中,我们努力将这些西文字体的美丽之处呈现给您。同时,我们对中文字体排印的努力也未曾松懈,书中的排印也有些许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所使用字体均由「方正字库」正式授权。
TIB(Type is Beautiful)对本书的制作也给予了帮助与支持。
2017年7月14日 想读 @ PageOne
三月曝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林文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三月曝书》是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
2017年7月12日 想读 @ 爱知书店。“我的三种文笔”
平行蚀 豆瓣
作者: 李宏伟 作家出版社 2014 - 10
《平行蚀》不是率意之作,其文本反映出一种对峙、占据、攻克的雄心,是一部准备已久的作品。作者以峭立得让人惊奇的笔墨和铺张、沉稳、澎湃的描写,构成对读者视觉、心理的强大冲击。在结构与叙事上,小说文本及所做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作者知识储备的全面。结构谋篇上的“夜”和“日”,穿插于“编年”与“纪传”之间,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生发、带动、补充、丰富着小说人物的人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2017年7月11日 想读 via 欣然。
二十个站台 豆瓣
作者: 江汀 漓江出版社 2017 - 4
在流动、繁复的文本之网中,江汀为自己站台式的作品集注入了生活的实景、梦幻的图形,尝试以他个人的诗学经验,去探测深邃现实的轮廓。
如列车驶过一个个站台,江汀的散文是本雅明意义上的“书写”,叙述之流不断向前,不断掠过沿途的风景,不为特定的站台多作停留,最终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优美的文艺地图。
2017年7月10日 想读 江汀诗集
布尔加科夫中短篇小说选 豆瓣
作者: [俄]米·阿·布尔加科夫 译者: 周启超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 1
《布尔加科夫:中短篇小说选》主要内容:有人说,理想的文学应当“既是现实主义的显微镜,又是象征主义的望远镜”。这种显微与象征,在布尔加科夫饮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获得了最为集中、最为成熟的体现。在诸如《魔障》、《孽卵》、《狗心》这样一些篇幅较小的故事中,也有精彩而独出心裁的展现。布尔加科夫用心写照的“孽卵”,不单指邪恶之人,还涉及邪恶现象,布尔加科夫将果戈理笔下的怪诞文学弘扬开来。布尔加科夫不仅继续关注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在专制与极权的“魔障”中如何被毁掉,而且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型的、怪诞的因而能量巨大的“孽卵”——诸如对科学技术的粗暴与迷信,对自然法则的践踏与僭越,以及由此而滋生的“狂热”与“冒进”——予以及时的捕捉与超前的抖搂。
纵观这位作家的文学遗产,有一点已属举世公认:布尔加科夫对现实生活之精妙绝伦的“显微”艺术,故事文本中那丰厚凝重的“象征”蕴藉,的确达到了经典的品位。
2017年7月4日 想读 到了重读《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时候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南方舞廳 香港人出版 2014 - 3
愛情是什麼?這似乎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又或者,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只適用於自己的「答案」。沒有一本書教曉你愛情是什麼,卻總有一本書能讓你領悟、感受、品嚐愛情帶來的甜、酸、苦、辣。不論你是否愛讀之人,不論你有否經歷過愛情這東西,我們誠意邀請各位走進瑪嘉烈與大衛的故事中,尋找一幕幕屬於你,也屬於那誰的戀愛片段。
2017年7月3日 想读 via 小企鹅田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豆瓣
Searching for china in histo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志伟 / 孙歌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 10
本书以刘志伟与孙歌两位教授的对谈为主,附录罗艳春、周鑫对刘志伟教授做的访谈一篇。对谈双方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教授及华南学派的研究展开对话,意在使华南研究的成果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把西方式普遍性的理论感觉相对化,以及如何看待整体性,以整体史的立场从事区域史研究,等等。
在访谈中,刘志伟教授畅谈他的求学、治学经历,娓娓道来他积淀数十年的治学经验。访谈很好地反映了刘志伟教授的学术关怀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和展开逻辑,以及他与华南学派中的外籍和外地人员的长久的合作经历,等等。
本书涉及的内容在历史观或认识论的层面,对华南学派所做区域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是对刘志伟等华南学派学者30年来所做华南乡村社会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华南学派提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为现今的史学研究摆脱传统史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从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出发重建历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具有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2017年7月3日 想读 Via chaochao.
情感教育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冯汉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10
《情感教育》的第一稿写于一八四三至一八四五年,但福楼拜并不满意,将它束之高阁。一八六四年九月,他着手写第二稿,于一八六九年五月完成。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在教堂的广场上,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羞愧难当,返回了巴黎。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2017年6月29日 想读 via 王璞。这个剧情简介,好!
再见冬妮娅 豆瓣
作者: 毛喻原 2014 - 1
《再见冬妮娅》是以同名长文为主的随笔集,也有忆及少年往事,青年轶趣诸多。“冬妮娅”这个名字或是一代人的心结,70年代里那样的一场爱情——懵懂、试探、感动、挫折、离别、重逢……
在这本书中,毛喻原记录了人生存在的瞬间,既有时代社会的特征,又有人性的纯粹。他的故事唤回了我们关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爱情、时代、心灵的记忆,也因此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心灵史。
《再见冬妮娅》,那一代人关于七八十年代的青春和爱情的回忆。野夫、余世存联袂推荐《再见冬妮娅》。2003年当代汉语贡献奖得主、野夫笔下的“散材”毛喻原最新作品。
他与“冬妮娅”的故事,缠绵悱恻,却又那么单纯干净。最深情的密约,也突不破那个年代特有的胆怯和坚守。酷似少年保尔的他,最终失散于误会的他们,都只是在禁锢的青春中领略了爱与美的怅然,今日重读,依旧疼惜。
——野夫
2017年6月27日 想读 @豆瓣书店。
积木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赵松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继2015年登上国内众多年度好书排行榜的《抚顺故事集》之后,2017年,作家赵松推出了风格迥异的新作——《积木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它并非“短篇小说”的“合集”。
我们可以称它是“一部小说”。因为它是由很多闪烁着各种小说元素的独立短章构成的书。
它不是各种故事碎片的收纳箱,也不构建完整的故事。它改造那些仿佛要生成故事的碎片,顺势将原本残缺的它们雕为成品,像安静的零部件……
其中总会有某些篇章,让你在读后自然联想到其它的某些。它们之间总是隐约着暧昧不明的关系或相投的气息。
当然,它们也像积木,只是它们并没有那么单纯。构成它的每一篇里都会这样或那样一些短篇小说的特质。但它们绝非那种果实的状态——轮廓清晰、形象明确,不,它们更像被突然击中的果实,而文字像镜头模糊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那些瞬间,又近乎虚拟。
在这部书即将付印的最后时刻,我们跟赵松做出了一个默契的决定:删除长达八页的目录。“这样,”赵松说道。“就意味着,谁要想在看后重新找到其中的某一篇,就不得不在书里仔细查找……我自己也不例外。”
《积木书》是一场“小说”的阅读游戏。它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路线和想象的方式。
2017年6月20日 想读 via 上河卓远“看的力量:读《积木书》”
疯癫老人日记 豆瓣
瘋癲老人日記
7.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老人看中儿媳妇美丽的脚,看作是佛的脚,崇拜得五体投地;儿媳妇则是个放任的女性,有一股征服男人的强烈欲望,为此甚至不惜施虐。老人爱抚她的脚时,她采取接受的态度。老人在抚爱中,忆起了自己儿时恋母﹑抚爱母亲的脚的情景,将母亲与儿媳妇叠印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情。最后老人想将儿媳妇那只佛脚般的脚,拓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求得死后永恒的愉悦和永恒的美。
2017年6月20日 想读 via 赵松的书评。
唐草物语 豆瓣 Goodread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涩泽龙彦 译者: 林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本书于1981年获得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
本书是作者以历史上十二位著名人物的故事为蓝本,用自己独特的奇幻风格重加演绎,创作出来的十二篇小说。这十二个故事,有的脱胎于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有的出自关于历史真实人物的精彩传说,还有的是作者受一些轶闻趣事的启发而进行的原创。如:再现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如何为观测火山现象而献身的《死于火山》,以安倍晴明为主角、反映轮回与辩证法思想的《三个骷髅》,反映徐福与秦始皇关系的《海市蜃楼》等。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和精神的暗黑面进行了探讨。本书风格诡谲,充满奇妙的幻想,是涩泽风格的最高代表作。
2017年6月18日 想读 涩泽龙彦十二个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小铃铛 豆瓣
作者: (苏)О.冈察尔 译者: 王平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4
我最喜欢的冈察尔作品就是那本早年读过的《小铃铛》,这本书由12个各自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副标题叫做“短篇体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乌克兰南部草原普通百姓的生活,广泛地探讨了人和自然、人和祖国、人和社会、人和宗教与文化的多方面话题。我很偏爱普里仕文、帕乌斯托夫斯基、艾特玛托夫那样抒情散文风格的作品,《小铃铛》的风格与之相似,乡土气息浓厚,在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洞察力,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满足。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99354.shtml
2017年6月18日 想读 via 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书评。上哪儿弄去内?
George Steiner at The New Yorker 豆瓣
作者: George Steiner New Directions 2009 - 1
Between 1967 and 1997, George Steiner wrote more than 130 pieces on a great range of topics for The New Yorker, making new books, difficult ideas, and unfamiliar subjects seem compelling not only to intellectuals but to "the common reader." He possesses a famously dazzling mind: paganism, the Dutch Renaissance, children's games, war-time Britain, Hitler's bunker, and chivalry attract his interest as much as Levi-Strauss, Cellini, Bernhard, Chardin, Mandelstam, Kafka, Cardinal Newman, Verdi, Gogol, Borges, Brecht, Wittgenstein, Chomsky, and art historian/spy Anthony Blunt. Steiner makes an ideal guide from the Risorgimento in Italy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Gulag, from the history of chess to the enduring importance of George Orwell. Again and again everything Steiner looks at in his New Yorker essays is made to bristle with some genuine prospect of turning out to be freshly thrilling or surprising.
2017年6月17日 想读 Via pombom. George Steiner纽约客作品集。
几个好朋友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编 / 陈舸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 - 5
诗歌是一种交流,关于诗歌的交流也是一种交流。虽然我们不能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但我们有纸笔,可以将自己的写作历程拿来做一次交流。并且呈现作品。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作品加笔谈的形式是最基本的交流途径。这里没有什么新玩意,但旧玩意已经好久不见,就像几个好朋友,好久不见,但仍然亲切而且有的可说。这里汇集的几个诗人也许甚至没有见过面,但凭着对诗歌的爱好,我们大胆地自称为几个好朋友。(马雁)
2017年6月13日 想读 嗷嗷,这本竟然出了(正式版)!
和服肉身 豆瓣
作者: 江文瑜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7 - 4
如果只是錯身而過的緣分,
為何跨越兩千公里的海洋,我仍聽得見你的心跳聲?
寄情於心物交融的現代「女源氏」
超脫時空與國籍的情慾書寫
六則短篇,針法勾繪複雜難解、幽微細膩的台日情緣與赤裸情慾。傳遞心跳聲的盒子,原是測試人類心靈交流的發明,卻在遺落之後,輾轉串出了原爆與海嘯的災難故事。蟬蛻的觸感從手指尖蔓延開來,恐是櫻花催人入迷,但谷崎潤一郎的「刺青」,怎麼爬上了心頭?穿上和服後心跟上來的舞踊,賜給畫室女模的裸身更豐饒的節奏,觸動了那隻亟欲返鄉而無法振翅的黑面琵鷺;還有擬真機器人的唇 印、按摩油與三十三間堂觀音的面容,以及紙窗外的月光、浴衣滑落坦露的乳房、黑夜裡的螢光、霧氣縈繞的階梯……隱約含蓄卻豐沛多情,筆法細膩,五感入勝,以如詩的幻影撩撥敏銳的感官,每次相逢都是一期一會,卻又彷如前世來生之纏繞不止。
2017年6月12日 想读 為詩集《男人的乳頭》而標。
雅各布之屋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王家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3
《雅各布之屋》是伍尔夫所写的第三部小说。在此之前发表的《远航》和《夜与日》是用较为传统的创作手法写的。《雅各布之屋》是伍尔夫第一部开始采用意识流手法的实验作品。她不顾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在描写事物时如电影中镜头般迅速化出化入,贯穿整个作品的是作者的观察和思索。伍尔夫不断变化叙述的角度,甚至创造了一些主要作用只是为了叙述他们对雅各布的印象的人物。雅各布的一生,从童年到离家去剑桥大学读书,到在伦敦有自己房间的独立生活,到他短暂的法国和希腊之行,以及最后在战争中阵亡,都是通过他留在亲友心目中的各种不同印象,以及他的内心活动反映出来的。他一生留下的具体的、可触摸的痕迹只有他在伦敦独自生活时所住的那个房间,里面有他的私人用品,这些遗物又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激起对他的回忆。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仿佛在翻阅主人公的一本相册,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幕生活的横断面,没有引言、没有结语,始终捕捉不住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神秘。作者在环境的描写中往往蕴涵着象征意义,往往用评论点出寓意,用人物对事物的观察表现主题。一些评论家指出,在这样一部散文诗般优美却又含义晦涩的作品中,伍尔夫充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反感。作品中充满了对英国教育文化结构的辛辣抨击,它使年轻人充满了尚武思想,变成心甘情愿的战争牺牲品;揭示了古老的所谓知识至上的最高学府如何生产着一代又一代傲视众生的、权力和特权的接班人。
2017年6月9日 想读 Woolf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前两个是传统手法). via 小林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