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豆瓣
6.5 (15 个评分) 作者: 袁苡程 新星出版社 2012
20多年前,本书作者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她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于是她重新整理思路,突发奇想,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征集临终遗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来信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她决定把这些故事呈现给更多的人。
2013年1月26日 想读 呀,好有趣的题目。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2013年1月25日 想读 本雅明论波德莱尔。
The Selected Poems of Osip Mandelstam 豆瓣
作者: Osip Mandelstam 译者: W.S. Merwin / Clarence Brown NYRB Classics 2004 - 8
Osip Mandelstam is a central figure not only in modern Russian but in world poetry, the author of some of the most haunting and memorable poem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ontemporary of Anna Akhmatova, Marina Tsvetayeva, and Boris Pasternak, a touchstone for later masters such as Paul Celan and Robert Lowell, Mandelstam was a crucial instigator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 word" that took place in St. Petersburg, only to be crushed by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Mandelstam's last poems, written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his exile to the provinces by Stalin and his death in the Gulag, are an extraordinary testament to the endurance of art in the presence of terror.
This book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cholar Clarence Brown and W. S. Merwin, one of contemporary America's finest poets and translators. It also includes Mandelstam's "Conversation on Dante," an uncategorizable work of genius containing the poet's deepest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the poetic process.
2013年1月23日 想读 默温译曼德尔斯塔姆。via adieudusk
神祇、陵墓与学者 豆瓣
Götter, Gräber und Gelehrte. Roman der Archäologi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C.W.策拉姆 译者: 張芸 / 孟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这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 W. 策拉姆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个考古学传奇: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找玛雅宝藏,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补充了附录,进行了多方完善。
2013年1月21日 想读 考古学
中国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译者: 彭刚 / 程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3年1月21日 想读 杨联陞
转变的中国 豆瓣
China Transformed
作者: [美] 王国斌 译者: 李伯重 / 连玲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2013年1月21日 想读 王国斌。经济史,中西比较。
Power of Place 豆瓣
作者: James Robs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 10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mountains have been integral components of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They have been considered divine or numinous sites, the abodes of deities, the preferred locations for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and destinations for pilgrims. Early in Chinese history a set of five mountains were co-opted into the imperial cult and declared sacred peaks, yue, demarcating and protec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Chinese imperium.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or Nanyue, is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not the least because the title has been awarded to several different mountains over the years. The dynamic nature of Nanyue raise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ssue of the mobility of sacred spa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struggles involved in such moves. Another facet of Nanyue is the multiple meanings assigned to this place: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negotiation of this space by Daoists and Buddhists. The history of their interaction leads to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visions between these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James Robson’s analysis of these topics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local studies and the emerging field of Buddho-Daoist studie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religion.
Maps and Figures
Chinese Dynasties
Abbreviations and Conventions
Introduction
Part 1: Situating Nanyue
1. Religion and the Sacred Peaks of China
2. Moving Mountains: Nanyue in Chinese Religious Geography
3. Imagining Nanyu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Mythical Topography
Prat 2: The Daoist and Buddhist Histories of Nanyue
4. Rising UP to Paradise: Pre-Tang Daoism
5. Nanyue in the Tang: Local Daoist History
6. Lady Wei and the Female Daoists of Nanyue
7. Local Histories, Lost Monks
8. Regional Buddhism During the Tang
Conclusion: On the Boundaries of Chinese Religions
Notes
Works Cited
Index
2013年1月20日 想读 James Robson; Daoists and Buddhists.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 豆瓣
作者: 刘淑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关于佛教与我国中古社会关系的论集,收入“社会· 经济·观念史丛书”。本书涉及中古社会民族、政治、民俗丧葬、养生等诸领域,以多种视角反映出当时佛教与中国社会互相渗透、影响的立体景观。其中有关北方少数民族与灭佛、宦官与佛寺兴建、斋戒与断屠、福田思想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撰述经典与民间佛教、露尸葬、塔葬等对中国葬俗的影响、寺院茶汤丸药的普及等内容,尤其具体深入。本书观点新颖,涉及面广,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
2013年1月20日 想读
自杀 豆瓣
Suicide
8.6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爱德华·勒维 译者: 王明睿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这本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主人公“你”是一名沉默自闭的男子,因为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逐渐沉迷于策划自己的死亡,最后在某天准备与妻子出门打网球的时候,掉头回到家中地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淡淡的笔触,让读者领略一个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2013年1月20日 想读 爱德华·勒维《自画像》之外另一部小说。“是作者爱德华•勒维的遗作,他在自杀前十天将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小说使用第二人称“你”叙事,讲述了二十年前,童年时期的朋友自杀的事件,并以此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对朋友的回忆。”
Practicing Kinship 豆瓣
作者: Michael Szony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6
Present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kinship, this book attempt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cholarship on the Chinese lineage by considering it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newly available sources such as lineage genealogies and stone inscriptions, as well as oral history and extensive ob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ritual practice in the field, this work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kinship in villages of the Fuzhou region of southeaster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1368-1911), the people of Fuzhou compiled lengthy genealogies, constructed splendid ancestral halls, and performed elaborate collective rituals of ancestral sacrifice, testimony to the importance they attached to organized patrilineal kinship. In their writings on the lineage, members of late imperial elites presented such local behavior as the straightforward expression of universal and eternal principles.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shows that kinship in the Fuzhou region was a form of strategic practice that was always flexible and negotiable. In using the concepts and institutions of kinship, individuals and groups redefined them to serve their own purposes, which included dealing with ethnic differentiation, competing for power and status, and formulating effective responses to state policies. Official efforts to promote a neo-Confucian agenda, to register land and population, and to control popular religion drove people to organize themselves on kinship principles and to institutionalize their kinship relationships. Local efforts to turn compliance with official policies, or at least claims of compliance, to local advantage meant that policymakers were continually frustrated.
Because kinship was constituted in a complex of representations, it was never stable or fixed, but fluid and multiple. In offering this new perspective on this history of Chinese lineage practices, the author also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state contro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2013年1月18日 想读 福建宗族研究。Michael Szonyi。
诸神与众生 豆瓣
作者: 王守恩 2009 - 1
《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借鉴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阐明了该信仰的大致情况、一般特点与地方特色,论述了其与佛教道教、国家意识等大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复杂关系,并分析了该信仰在乡村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并对其与传统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关系做了总结。该书以微见著,内容系统,逻辑严谨,资料丰富,多有创新,值得一读。
2013年1月18日 想读 副标题: 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豆瓣
作者: 秦燕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2013年1月18日 想读 sounds novel.
蝴蝶狮 豆瓣
The Butterfly Lion
作者: [英国] 麦克·莫波格 译者: 幸佳慧 2007 - 1
这是一个孩子与一只白狮子之间神秘而动人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在寄宿学校受到种种委屈,一个雨天,想要逃学的想法终于付诸行动。逃学途中,小男孩为避雨躲到一位老太太家,老太太用故事把他带到非洲大草原去,一个数十年前和他念同一间学校,同样逃学的男孩的故乡去……
小男孩伯坦是怎么遇到白狮子的?白狮子被卖入马戏团后,他们又是如何重逢的?白狮子和蓝色的阿多尼斯蓝蝶又是怎么化成“蝴蝶狮”,长久盘踞在山头的?……
纯洁的心灵,宝贵的童真、深切的情谊、不变的誓约--这里孕藏着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如同生活中的一次偶遇,让我们不经意间接受了一次洗礼,心灵在突然间得到了成长。
人是一种需要和万事万物关联的动物,“万物之灵”,灵在他肯跨出自己的藩蓠去理解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世界。是孩子的怜悯之心让主人公想照顾这只没了妈妈的幼狮,因为这样他们建立起一生的友谊,因为这样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本书适合9岁以上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是一份献给心灵的最好礼物和一部解读生命的最佳读本。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冷漠和荒芜的物欲时代,这部充满着温情和想象力的动人之作也是呵护心灵、守卫童真的一剂良方。
2013年1月16日 想读 文那插图。
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 豆瓣
作者: 吴云霞 2012 - 10
吴云霞博士的《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在地域分布上,包含中、日、韩、越的东亚文明是一个可以互相阐释的整体,本书依据对越南民俗的实地考察,从女神信仰这一视角切入东亚精神的内核。作者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一个古老村落的日常生活与风俗场景,勾勒出越南妇女的生计模式、家庭分工、信仰空间与精神传统。由于广泛参与家庭及公共事务,妇女的权威性得以彰显,逐步形成与儒释道思想并存的女神信仰传统。传说与民俗的互补共建令越南女神体系异彩纷呈。本书梳理了女神信仰的故事源头与思想脉络,展现了越南本土文化的特色。东亚文明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结合各国本土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以越南女神信仰为代表的东亚女神信仰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成为一种巫俗,而东亚妇女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层面则切实传承着各自的民族文化,这是以往被忽略的文化潜流。
《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作者侧重研讨越南妇女民俗,分析女神信仰对女性人格的塑造作用,提出“母性精神”在当代社会对女性发展的指导价值。作者从神话语境中探寻越南女神信仰的脉络,于妇女民俗叙述中揭示越南女性的成长。本书的笔调自然流畅,从神话与越俗虚实相生的评介中,展示了女神与女性之间彼此互释的研究路径。
2013年1月16日 想读 good theme!
否想香港 豆瓣
作者: 王宏志 / 李小良 城邦(麥田)
香港孤懸於南中國外海,原是蕞爾小島。一個半世紀以來,因緣際會,一而為東方之珠。香港的璀璨光華,不但見證了中西歷史交會的一頁傳奇,也更照映「現代」文化想像的種種層面。從「殖民者的天堂」到「冒險家的樂園」,從蘇絲黃到白流蘇,香港的形象在在挑起、反射我們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情色的欲望。
隨著九七,香港更成為世紀末國際政治焦點。但在回歸熱潮以後,我們要怎樣繼續想像香港呢?而這香港的想像又要如何與香港的歷史現實掛鉤呢?三位知名香港學者提出了他們極具衝擊性的看法。
「否想」香港不是「不想」香港,更不是重蹈殖民思潮的窠臼,對著這個島嶼硬作非非,或非分,之想。「否想」香港企圖批判傳統香港論述,並由此建構香港的過去與未來想像。藉由文學、電影、文化史等媒介,本書作者托出香港的位置,總游在歷史與虛構,恆常與過渡之間。是這樣一種位置使香港自外於大(中國)歷史之外,成就它獨特的過去,也承諾它獨特的未來。
东海西海之间 豆瓣
作者: 尹德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讲述了:晚清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促成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晚清出使人员通过他们的日记,记录了西方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也记录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真思考,为研究此阶段中西文化的接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从传统的"近代化"研究扩展开来,在跨文化交流的视野内,运用二十世纪文化研究的新眼光,重新考察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和选择。有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之意义。
2013年1月15日 想读 晚清使西日记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 豆瓣
作者: 吕实强 2011 - 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是一部研究性论文集,集中探讨了晚清和民初国人(以知识分子为主)反基督教的问题,作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细致而生动地分析了近代中国分子反基督教的成因、表现及其后果与影响。
暗室之后 豆瓣
Queen of the Dark Chamber
作者: 蔡素娟 译者: 袁厚載 晨星出版社 1996
我曾在中国住了三十五年,那是我非常愉快及光荣的时候,使我和许多青年女子有很密切的交谊,後来同青年男子也是一样,他们是终身奉献给主耶稣基督,紧系在基督耶稣的爱里,这许多年来,永不能够破坏;因为拯救是每一个国家共同的目标,最大的快乐,就是人类的思想所能明白的。
在启示录二十一章十一节,有我们那个目标的一个缩影,描写被赎的儿女成为神的教会,像极美丽的宝石,由那——神及羔羊的荣耀,是显示给那一切的被造者。「圣哉!圣城耶路撒冷……有神的荣耀,她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二十三节:「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千千万万的中国女子,献上她们的生命给她们的主,在奉献的职务上,很少人有机会将他的爱及恩惠见证给在西方的基督徒。家庭的环境、教育、生活的职位,和许多不同的地方,但见证的要素,这些中国的信徒,在那极乐的团体里,那是天上珍宝的构成,都是一样的——「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光照入她们的心里。(哥林多後书四章六节);她们带着喜悦甘心的顺服,又是「把我们迁到她爱子的国里」——歌罗西书一章十三节。于是她们成为拿着灯照亮她们四围的人,我们欢喜我们的朋友能陈述她生平跟随基督给西方人的活泼见证,它帮助许多人同中国的姊妹成为更熟悉,鼓励更智慧更忠心的为她们祈祷。
自从一九二八年,蔡小姐同几位有属灵恩赐的中国妇女,和几位相同的人数的传道人,创办中华神学院,将神的话语,教训受过教育的中国女子,训练她们在他的工作上有份。她那坚强的毅力、贤明的意见、和慷慨的赞助,在物质与交谊,贡献给这信心的新工作者,将它完全的证明,这只有当我们的主再临时会报答她的圣徒。因病阻止她出席神学院的董事会,但是她的爱和关怀从没有减少,并且她从她的病床上所给的意见,是有最高价值的。
我们感谢神,蔡小姐的「暗室之后」一书现在译成中国文字,我恳切求神祝福它,神可以用它带领更多的中国人进到基督的光里。
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 豆瓣
作者: 周东华 2011 - 8
《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以"身份建构"与"本色之路"为视角》运用丰富的史料,对浙江基督教教育的身份变迁以及教会学校在不同身份下的挣扎与活动,特别是浙江教会学校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国家建构的贡献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其研究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有善于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和采用新视角,中国基督教教育史研究才会有广阔的前景,新一代的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