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末日松茸 豆瓣
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2 (20 个评分) 作者: 罗安清 译者: 张晓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美国人类学学会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得主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格雷戈里·贝特森奖得主
★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写作年度最佳图书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最佳图书
【编辑推荐】
*日本美食家、资本主义商人、老挝丛林战士、工业林、中国牧羊人、芬兰乡村向导……如何讲述珍稀松茸供应链的故事?
*乌托邦想象看起来困在一个单程未来里,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要如何自处?又何去何从?
*在一朵缠绕着人类经济活动、种族历史、自然生态及末世生存策略的独特蘑菇当中,或许藏有答案。
【内容简介】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的田野调查中,作者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一步步呈现珍稀松茸的“身份转译”: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松茸浓缩在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中,也提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
人们很少会发现一本书既有最佳意义上的学者风范,又像是精心构思的小说中流畅的写作。《末日松茸》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构思巧妙,读起来令人愉悦。——玛丽莲·斯特拉赫恩(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联系。在本书中,作者借着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布鲁诺・拉图尔(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迈克尔·多芬(美国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通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菌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厄休拉·勒古恩( 美国科幻文学、女性主义、儿童文学作家 )
2020年12月29日 已读
92 此处end应放入“靠近资本主义的边缘,复调集合体与工业化进度的协调成为获利关键”(p.19)中的边缘来理解/目测是2020年最后一本书了。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2020年12月24日 已读
91 好书,随着作者对问题意识的体察体察作者的问题意识。
了不起的我 豆瓣
8.6 (37 个评分) 作者: 陈海贤 台海出版社 2019 - 10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
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
……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2020年12月13日 已读
90 和很多友邻一样这书都是家长强烈推荐的,我妈甚至很具体地要求我做margin note。 在写完那篇“以放弃为代价的情绪管理”的日志后之后再看第三章发展关系中的自我,发现与作者逻辑不谋而合,调整角色,放弃期待,主动选择距离而不是对关系的心死和失望。陈海贤老师还是很温暖且相信性本善的人,虽然和我不完全一样,但是这点上是非常欣赏的。
心理学
奇来前书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杨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2020年12月1日 已读
补录
刺桐城 豆瓣
逝去的繁荣
5.4 (7 个评分) 作者: 王铭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4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荣》。此次再版,作者加写了近两万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书名为《刺桐城》。
2020年11月28日 已读
89 重读于去泉州前夕,为旅行主要看了铺境部分,其他打给所谓“问题意识”。
思考的整理学 豆瓣
思考の整理学
作者: [日] 外山滋比古 译者: 施敏霞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第1名
7度荣获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生活协作社”图书畅销榜第1名
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日本大学生协年度图书榜单第1名
◎ 编辑推荐
☆ 日本思考大师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畅销日本34年不衰,印刷124次,年均加印量7万册,销量超253万册!
☆ 收集了很多知识碎片,却不知怎样化为己用?
不会提炼头脑中的想法,表达起来总有障碍?
本书将帮助你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屏障,提升思考的质量,避免无效思考;
点燃灵感的火苗,拿出有见地的想法;随时随地汲取思考的精华,锻炼你的思维。
☆ 重新整理思考,激发大脑创造力
◆ 早餐前的思考更高效
◆ 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
◆ 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
◆ 遗忘可以帮我们筛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 将想法写下来,使思考的事情更明晰
◆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和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 名人推荐
东京大学学生读后感:
我养成了做笔记、整理思考的习惯!
这本书教会我认可现在的自己,享受思考的乐趣。
与其他领域的接触、融合能够孕育新的思维方式,书中的这个想法非常新鲜。
在现在的时代,比起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舍弃”。
我之前的学习偏重于知识,如今才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 内容简介
如果大脑只是存储知识的杂乱仓库,就难以输出打动人心的思考观点。通过对思考的整理,我们得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想法,避免在重要时刻手忙脚乱,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使思考实现质的提升,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丰富深刻的思考体验,提出了独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当思考迟迟没有头绪时,将想法搁置一段时间反而更有效;利用卡片和笔记本分类收集知识碎片,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兴趣、价值观对知识进行过滤,有助于思考的整理;遗忘对思考的整理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可以重新体会思考的乐趣,轻松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乱的思考,激发出更多创造力。
2020年11月25日 已读 在言几又等我妈的时候随手翻的样书,只能说是正经学术训练工具书水了几十倍吧,不过隐约感觉适合目前大众的阅读门槛...
掬水月在手 豆瓣
2.0 (43 个评分) 作者: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 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各部分由“自述”与“众说”(朋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等)两大板块组成。多元不同的视角,quan方位呈现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
四部分皆以叶先生的一句诗为题目。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掬水月在手》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看了回应文后打一星
学会拉伸 豆瓣
作者: [日] 中野·詹姆士·修一 译者: 方晓屿 后浪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7
日本国民教练&福原爱私教独家汇总25年指导经验
原书销量突破160000,人人都能实践的拉伸完全指南
******
◎ 编辑推荐
★ 频繁腰疼、肩颈僵硬、膝盖疼痛;血液循环差,经常手脚凉;拉伸时总是疼到龇牙咧嘴;偶尔运动后肌肉酸痛难耐……别等小毛病累积成大问题,用拉伸来斩断“疼痛—紧张—疼痛”的恶性循环吧!
☆ 全彩图文,指示步骤清晰,对开本便于翻阅,小小一本包含36套拉伸方法。适应人群广泛——身体基础差就做简易拉伸,运动习惯好就做强化拉伸,身体局部疼痛也有对应拉伸方式,可谓一应俱全。
◆ 通过肩、髋、膝三大关节对应划分五大部位的拉伸动作,利用自重×扭转,重点拉伸目标肌肉;后附针对体态恶化、腰痛、肩颈僵硬、跑步损伤及水肿的拉伸序列,更能实现精准拉伸。
◇ 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是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的运动生理学专家、阿迪达斯签约顾问,现任乒乓球选手福原爱的私人教练,因可以同时指导身心锻炼而在日本人气颇旺,兼具专业能力与良好口碑。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知名健身教练、畅销书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带给读者的拉伸运动指南。每天拉伸几分钟,全身肌肉群均能得到锻炼,缓解紧绷和酸痛,找回身体的灵活本能。
大家都明白拉伸运动对身体有益,可是总是因为疼痛、没有拉伸感、觉得太麻烦就放弃了。“我天生身体硬”“太痛了,不想拉”“我试过了,可是身体没有变柔软”“体质就是这样,拉伸不了也没办法”,你是不是也曾这样想过?既然有了拉伸的欲望,中途放弃就太可惜了,或许你只是还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拉伸方法而已。
本书从身体各主要部位出发,从头到脚,授以针对局部、放眼整体的拉伸方法。该拉伸指南适合各年龄段,附以单人/双人情景式演示,你可以根据柔韧性测试做针对性阶段训练,对症伸展,最终找回健康的身体!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87 市图借的。强烈推荐购买,排版可操作性很强。唯一建议就是书材质能更软一点就好了(比如选纸),这样能摊开看着(quote母上)。
绿了芭蕉红了花 豆瓣
作者: 敢于胡乱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11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86 书是在大理海豚阿德书店先看到的,回来马上去图书馆借了。不看不知道旅行时候吃的血辣子这么有名头
山水坝子探食记 豆瓣
作者: 敢于胡乱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9
业内交口称赞的资深云南美食“带路党”敢于胡乱,公开云南觅食经。
本书主要以地域为线索,揭示云南各地美食精华,以及饮食与当地风俗、地理和历史之间的深厚关系。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85 从云南旅行回来趁着劲儿看的,因此格外兴致盎然。好地方!
游记 饮食
我信仰阅读 豆瓣 谷歌图书
Avid Reader: A Life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戈特利布 译者: 彭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美国近50年来的出版大事都与他有关 每一个对出版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出版是把你自己对一本书、一位作者真诚的热情传递给全世界的事业。”
◤编辑推荐◢
✦ 戈特利布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传奇出版人,他的作者既涵盖诺奖、普利策奖得主,也包括大热畅销书作者,还有鲍勃·迪伦 、约翰·列侬等明星。他出版了美国最重要的必读之作!
✦ 大众出版如何保持品质?严肃出版如何拉动销量?传奇出版人戈特利布教你把工作热情变成事业成功的秘诀。
✦ 七天读完《追忆逝水年华》,戈特利布自称“嗜读者”,他没有宗教信仰,口头禅是“没读过就不是真的”,阅读就是他的信仰。
✦ 每一个对出版世界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够找到共鸣。
✦ 把宣传语放在封面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他!
✦ 截至本书出版前,作者仍在编书……
◤内容简介◢
1955年,一位酷爱阅读的年轻人加入了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他一路升至主编,又跳槽到负有盛名的克瑙夫出版社当总编辑,后来还曾执掌《纽约客》。70岁时,他成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编辑,做出了数月狂销200万册的克林顿传。他,就是罗伯特·戈特利布。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
他如何定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经典书名。
他如何一眼识破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匿名写作。
他为何对克林顿说出“不是我为你工作,是你为我工作”。
以及他群星璀璨的作者名单和那些必读之作的背后故事。
他的出版成就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他的信仰。翻开这本书,这位传奇出版人将带我们走进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
◤媒体评价◢
他出版了美国最重要的必读之作。任何对出版世界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他是继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之后最重要的出版人。
——《华盛顿邮报》
他是改变美国文学的人物。
——《卫报》
他编辑的杰出之处,在他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取舍。
——《纽约书评》
他似乎对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有一手……一部美国出版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有绝佳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灵魂,以及更高级的八卦。
——《纽约时报》
他叙述每一本书的编辑过程时,描述帮助作者把一本书雕琢成理想形式的思维,以及让读者了解美国出版业的巨大能量和创造力,尤其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报》
◤获奖记录◢
2014年 传记作者国际组织 杰出编辑奖
2015年 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 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6年 《华盛顿邮报》《彭博社》《加拿大国家邮报》年度选书
2020年11月9日 已读
84
非洲小札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柳桦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本书辑录了七十余则非洲见闻轶事,是柳桦派驻苏丹、贝宁等地工作期间所写。在他的笔下,对陌生之地风土人情的探索,成了既“接地气”又不失野趣的日常生活:捏牛黄、猎麻雀、养公鸡、种韭菜、打响指……率真有趣,令人回味。
即使在离开十七年后,柳桦依然会梦回非洲。开车驰骋在蓝天白云下,道路两旁是无边的沙漠、丛林与原野,或者连绵成排的铁皮波纹瓦顶平房,还有非洲特有的、混杂着树木的甜腻与太阳的酷燥的味道,一切都触手可及,细腻可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场景渐渐已经不是曾经亲历过的样子。柳桦说,如今有了这本书,记忆便抹不去。
BBS时代,这批小文曾顶着“半张碟”的署名俘获大批网友,后归拢刊于《读库0602》和《读库0802》,又大受读者好评。柳桦拒绝轻飘飘的旅行文学,希望每一次记录都硬邦邦、沉甸甸,与有种有趣有料的《读库》情投意合,也为国人了解真实的非洲,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83 不知道为什么在云南随身读非洲,不过好看,是那种“无负担”的好看的文字(quote我妈)
一日之计:精英们的清晨日课 豆瓣
My Morning Routine: How Successful People Start Every Day Inspired
5.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本杰明·斯帕 / [美] 迈克尔·赞德 译者: 邱墨楠 中信出版社 2019 - 5
近距离与全球各行业成功人士对话,
学会如何从容应对清晨时光,开启对你有用的晨间例程
▪ 全球知名人士联合推荐:《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先锋集团董事长比尔•麦克纳布,推特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美国退役四星上将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等等。
▪ 一日之计在于晨,你和更好的自己之间,只差一个清晨例行清单,这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指导手册。
▪ 与全球63位知名人士近距离对话,看他们如何设定自己的晨间例程,学会从容应对清晨时光,以保持一整天的高效和专注。
▪ 你无须早起,但你需要在清晨完成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82 母上今日早餐lecture用书。我不管,我就是要标已读。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豆瓣
作者: Arif Dirlik / Guannan L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6
Within this text, the contributors provid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since their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hought and educat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1930s and 1980s. The authors offer different windows on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agendas of anthropologists and sociologists of the PRC and Taiwan, shaped as much by their political context as by disciplinary training. In examining the careers of several individual scholars, they also make note not only of their creative contributions, but also of the resonance of their intellectual concerns with contemporary issues in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culturalism, frontiers, women). Finally, the volume is organized loosely around the problem of how to translate these disciplines into a Chinese context(s), the issues of "indigenization" (bentuhua 本土化) or "making Chinese" (Zhongguohua 中國化), which have haunted the two disciplines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 in the 1930s 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that they generate. This is where the case of China resonates with similar concerns in other societies where the disciplines were imported from abroad as products of a Euro/American capitalist modernity, conflicting with aspirations to create their own localized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81 intro, chapter of Huang Wenshan
Learning to Emulate the Wise 豆瓣
作者: John Makeham (Edit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Learning to Emulate the Wise is the first book of a three-volume series that constructs a historically informe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to examine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knowledge systems and grammar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teracted with Western paradigm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China.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in English, John Makeham and several other noted sinologists and explore how the field of "Chinese philosophy" (Zhongguo zhexu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oring the field's growth and relationship with European, American, and Japanese scholarship and philosophy. The volume discusses an array of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including Nishi Amane, Hu Shi, Zhang Taiyan, Liang Shuming, Xiong Shili, Tang Yongtong, Feng Youlan, Jin Yuelin, and a range of Marxist philosophers. The epilogu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intellectual-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gures and throws into relief how Zhongguo zhexue is understood today.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80 以哲学作为中国早期宗教研究发生学的主要领域的角度读的,这个文献还是非常关键。宗教研究如何在哲学,文化和形而上的意义层面开展,这是只盯着所谓宗教研究这个现成的领域进行谱系整理所达不到的研究广度。
Transforming History 豆瓣
作者: Brian Moloughney / Peter Zarrow (Edito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5
Transforming History examines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writing history from the late Qing through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he authors devote extensive analysis to the common set of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orces that shaped the study of history, from the ideas of evolution, positivism, nationalism, historicism, and Marxism, to political processes such as revolution, imperialism, and modernization. Also discussed are the impact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nation-state as the subject of history, the linear model of historical time, and the spatial system of nation-states. The result is a convincing study that illustrates how history h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China.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79 以历史学作为中国早期宗教研究发生学的主要领域的角度读的
寫在家國以外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周蕾 译者: 米家路 / 羅貴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5
本書收集作者論及香港文化的五篇論文, 如作者在新寫的「代序:不懂中文」中所說的,這幾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每篇內容雖然不同,但寫作的意圖都是藉著一些涉及香港的文化現象,去討論一些不止於香港的理論性問題。意旨並非是用論及的例子去代表或概括香港文化,而是希望為香港文化作出較公道的分析,在辨別出香港文化的獨特的價值之餘,同時引導出香港文化的世界性。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78 补录,书纯看是好看,爽,但是这是不是后殖民批判的通病...
美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9.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O.普鲁姆(Richard O. Prum) 译者: 任烨 / 审校:刘阳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欢迎踏上世界知名鸟类学家理查德·普鲁姆为你量身定制的智力冒险之旅。
我们通常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解释生命树上的每一个分支:哪一个物种会繁衍,哪一个物种会灭绝,哪些物种会进化出哪些特征……但是, 达尔文说过:“每当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觉得难受!”这是因为在他的自然选择理论看来,雄孔雀尾屏上过于华丽的图案似乎毫无生存价值。对此,传统科学的观点是:动物的择偶炫耀特征是展现它们的遗传优势或素质优势的“广告”。
但是,凭借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实地考察和野外观鸟经验,普鲁姆对这一观点发起了挑战。在热带丛林深处分布着多才多艺、美丽优雅的鸟类:雄性梅花翅娇鹟会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斑雉的翼羽展开后成4英尺宽的锥面,上面点缀着立体的金棕色球形图案,灿烂夺目;雄性红顶娇鹟会用太空舞步来求偶……作者看到了许多动物的炫耀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似乎都与自然选择理论的关系不大。在寻找真正答案的过程中,普鲁姆将达尔文于150年前配偶选择的审美进化理论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它是驱动进化历程的一台独立发动机。
这趟美的进化之旅的起点是“生命之树”,终点是我们对人类进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绚丽多姿填补了我们理解进化史和人类起源的一块空白,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视角。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77 补录,不知为什么在在读里躺了快一年。
神探福迩,字摩斯 豆瓣 Goodread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莫理斯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3
神探福迩,字摩斯,满族镶蓝旗,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卒年不祥,主要活跃于光绪年间,其事迹由生平挚友华笙大夫记载,以白话小说形式出版,清末民初时期曾风靡一时,可惜在抗战后逐渐被遗忘。如今由莫理斯博士重新整理校对及注释,把已绝版的福迩探案传奇再次发行,介绍给新一代的读者。
本书收录六篇发生于1881年至1885年之间的案件,每篇都是独立单元故事;既可分开来读,亦可由头到尾一气呵成看完,当作一部融合侦探、武侠及近代历史等元素的长篇小说来欣赏,实为趣味盎然、不可多得。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76 市图借书。热爱有历史注释的侦探小说,且注释似乎都指向了许多新的故事。这几天的睡前读物,在清末香港的一种车水马龙中,这个街那个山上的想象里入睡,是有趣的体验了。
Superstitious Regimes 豆瓣
作者: Rebecca Nedostup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 4
We live in a world shaped by secularism - the separation of numinous power from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religion from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realms of public life. Not only has progress toward modernity often been equated with secularization, but when religion is admitted into modernity, it has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superstition. That such ideas are continually contested does not undercut their extraordinary influence. These divisions underpin t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and political power during the Nanjing Decade (1927-1937) of Nationalist rule in China. This book explores the modern recategorization of religious practices and people and examines how state power affected the religious lives and physical order of local communities. It also looks at how politicians conceived of their own ritual role in an era when authority was meant to derive from popular sovereignty. The claims of secular nationalism and mobilizational politics prompted the Nationalists to conceive of the world of religious association as a dangerous realm of 'superstition' that would destroy the nation. This is the first 'superstitious regime' of the book's title. It also convinced them that national feeling and faith in the party-state would replace those ties - the second 'superstitious regime'.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75 补录,早就看过,这次为了二十世纪初的宗教学的毕论又看了一下,还是该研究方向的数一数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