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Orwell's Roses 豆瓣
作者: Rebecca Solnit Granta Publications 2021 - 10
A lush exploration of roses, pleasure, and politics, and a fresh take on George Orwell as an avid gardener whose political writing was grounded in his passion for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year 1936 a writer planted roses.” So begins Rebecca Solnit’s new book, a reflection on George Orwell’s passionate gardening and the way that his involvement with plants, particularly flowers, and the natural world illuminates his other commitments as a writer and antifascist, and the intertwined politics of nature and power.
Sparked by her unexpected encounter with the surviving roses he planted in 1936, Solnit’s account of this understudied aspect of Orwell’s life explores his writing and his actions—from going deep into the coal mines of England, fighting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critiquing Stalin when much of the international left still supported him (and then critiquing that left), to hi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es and authoritarianism. Through Solnit’s celebrated ability to draw unexpected connections, readers encounter the photographer Tina Modotti’s roses and her Stalinism, Stalin’s obsession with forcing lemons to grow in impossibly cold conditions, Orwell’s slave-owning ancestors in Jamaica, Jamaica Kincaid’s critique of colonialism and imperialism in the flower garden, and the brutal rose industry in Colombia that supplies the American market. The book draws to a close with a rereading of Nineteen Eighty-Four that completes her portrait of a more hopeful Orwell, as well as a reflection on pleasure, beauty, and joy as acts of resistance.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读库2201 豆瓣 Goodreads
7.1 (1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New Star Press 2021 - 1
《读库2201》共包含八篇文章。
《二十五种营生》中常宁回忆了自己父亲这一辈子从事的行当,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作者常宁算是典型的“六八一代”,走出农村到城市的大企业工作;老父亲四十年代出生,年轻时爱闯荡,壮年赶上改革开放,算是当时较早富裕起来的农村能人,凭着自己的感觉,为养家糊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搞,忙碌一生,也辛苦一生,晚年却认为过了自己不满意的一生。本文虽是常宁所写的家族故事,也能从中看到父亲那一代人的生活轨迹。
十年前绿茶写过一篇《父亲在工地》(见《读库1205》),讲述六十岁老父亲进城打工的经历。2012年春天,她和小弟开车把父母和他们在武汉生活多年积攒的物品送回老家。这十年间,每逢节假日绿茶都会回去待几天,小长假两三天,春节六七天,时间最长的是2020年的疫情期间,近四十天。每次回老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老年人的乡村。《叶落归根》是她的一组回乡偶记,记录了她眼中的迟暮乡村。
1937年淞沪战役后上海沦陷,文化界人士纷纷向大后方出逃,而郑振铎却毅然留在危机四伏的孤岛。1940年1月至1942年12月,“近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购藏文献行动”在郑振铎的带领下展开,他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阻止古籍外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老师为钩沉这段几乎隐没的史事,先后多次穿梭于中日两国,遍访材料,颇下苦心。马伯庸征得吴真老师同意,略做整理,重叙成此篇《劫中护书记》。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鲁迅已被世人熟知,而作为美术鉴赏家与活动家的鲁迅,特别是他编辑《北平笺谱》、复刻明代《十竹斋笺谱》的经历,许多人还很陌生。吴夜雨在《故人温情》中带读者浏览鲁迅与众多友人,尤其是跟郑振铎先生有关笺谱的通信,一同感受大先生那一片如今少为人知的融暖真情。此文后另附有《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介绍和部分笺纸内页,精美雅致,令人回味。
《办证》是尹甯记录自己办一张房产证的过程,从2004年到2021年,耗时十七年。他原本想靠坦荡沟通办好事情,但在跟开发商、建筑公司、街道办、信访办、法院、派出所、财政所、律师、邻居业主、中介公司、人社局、税务部门等各方打交道中,发现不得不动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关系,其间他也经历了装修房子、结婚入住新居、换工作、生养小孩、父母离世、市区购房、二孩降生等种种,麻烦不断,生活总在继续。
穆加贝1924年2月21日出生于津巴布韦库塔马,2019年9月6日在新加坡去世。他去世时,世界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称他的一生是“从人民英雄到暴君”,他的死是“无情暴君之死”。克韩老师的这篇《次子穆加贝》援引《与穆加贝晚餐》一书作者海蒂·霍兰德的调查采访,对比并探讨穆加贝的成长及其后与周围亲人朋友同僚的关系,试图还原他逐渐自我毁灭的心路历程。
史烨婷曾留学法国,2013年作为志愿者协助屋主勒诺丹夫妇为波尔多市的福里杰斯公馆做导览。这篇《福里杰斯公馆的前世今生》不仅从结构、艺术风格方面介绍了这座波尔多建筑,更描绘展现了这栋房子首任主人亨利·福里杰斯的跌宕一生。在福里杰斯公馆落成八十一年后的1999年,勒诺丹一家被其历史和建筑风格吸引,决定买下,并花了五年时间修复,最终让这所老房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1956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上帝不偏爱任何方向,宇宙中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镜面对称的。这在物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宇称守恒,它和能量守恒一样,被认为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是金科玉律,是共同信念。1956年剧情发生了反转,催动这一反转的正是杨振宁、李政道以及吴健雄等人。汪诘老师的《上帝是左撇子吗?》讲述了这段堪比好莱坞大片的悬疑故事。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读库2200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2021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等00期一样,《读库2200》是自《读库2100》至《读库21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21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让所有第一次看读库的人都准备交租
城记 豆瓣
8.9 (51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0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2022年1月16日 已读
力荐!笔触克制但深刻,以北京城的规划为接入点,毫不回避地介绍了近代历史、建筑设计流派、城市规划等内容,以相当重的笔墨介绍了陈占祥和华揽洪,并没有以梁为大。梁先生在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困惑中妥协、坚守、谏言、学习和前进,时代负他。
张医生与王医生 豆瓣 Goodreads
7.9 (49 个评分) 作者: 伊险峰 / 杨樱 文汇出版社 2021 - 11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第一遍四星,第二遍两星。理论和现实的互文太过生硬,作者在播客上也说自己社会学能力欠缺。文间很多文字能读出文本外的味道,这样大胆已不多见。另外90后之后生人需要读这样的书,不然没有地方可读,所以这加印多次的本书还是宝贵的。在此基础上加一星。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9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2022年1月13日 已读
“这一次抗战的最大结果:为社会,是替理想与实际造了一条沟渠;为个人,是在纯朴的心灵与敏活的官能开造了一条桥梁,轰雷掣电的给子了将来负大任的人们一个动心忍性的大锻炼”
佛教常识答问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赵朴初 北京出版社 2011 - 2
《大家小书:佛教常识答问》系赵朴初先生“小题大做”的佛学专著。赵老自问自答,从佛教的创立到佛法的基本内容,到佛教的典籍,再到佛教的发展、传播和演变,向我们展示了佛教丰富的大千世界。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不断再读”
三万英尺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马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奴隶社会”公众号每周六火热连载,阅读量突破百万!无数读者随之欢笑也为之唏嘘!
我们都非自愿地从高空降落,
看过磅礴的云层,
躲过惊心的乱流,
方能安稳度日。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别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等到那个时候。
——一诺
但愿多年以后 的陈墨与程皎皎,生活中的每一个陈墨与程皎皎,都尚有一点闲暇与心情,过一个春风沉醉的务虚的夜晚,或是于清晨一地鸡毛尚未扬起时,翻一翻《三万英尺》这样的小说。
——Autumn
【内容提要】
这一代年轻人,既可倾心投入,又能抽身而退。
公司与社会,职业与生活,工作与感情,
他们在矛盾中成长,又在割裂后重生。
陈墨只听说, 她攒足了资历以后, 在某一个时刻, 有人会来告诉她, 你在, 或者不在那条通往合伙人的路上。合伙人这个律所之中的巅峰职位,固然美好,然相距甚远,如海市蜃楼。在攒够资历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运气到达山巅。
对程皎皎来说,咨询工作两三年就要上一个台阶,否则就要直接走人。虽然有盼头,但也如履薄冰,旦夕祸福,始终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不知哪天就要掉下来。
混迹职场日久,两人早已练就一身刀枪不入,宠辱不惊的本领。
对待感情,也渐渐变得云淡风轻,去留随意。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我对职场小说是真的热爱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9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via 微信读书,整理知识框架,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始。
李泽厚学术年谱 豆瓣
作者: 杨斌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以人物生平为线索,以人物思想发展为纲,介绍了李泽厚先生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思想成果,展现其作为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家的思想发展脉络,理论勇气和学术魅力。
2021年12月30日 已读
李泽厚逝世后购于万圣,脉络清楚,资料翔实,不失为入门了解的好书,对于关键节点也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不讳言。很多思想需要社会环境和论战的背景,读来就全然有不同的感受。
寻觅意义 豆瓣
作者: 王德峰 上海画报 2007 - 8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2021年12月19日 已读
真正的生活时生命感性力量的发扬,是实现符合人的本性的价值,哪怕如今的社会标尺和全面侵袭的“元宇宙”生态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支持和坐标。其实是作者一贯论证或者发扬的几个观点,但是本书读来令人感动,确实做到了一种感性的力量。
向一切告别 豆瓣
Goodbye to All That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 译者: 陈超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9
.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既是了不起的诗人、诗学专家、敏感博学的人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小说家、故事作家、神话学家。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通过个人回忆,阐释历史的真谛
.
1929年,罗伯特·格雷夫斯前往国外定居 ,“打定心意永不再认英国为吾乡”。《向一切告别》从他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从战壕的生活、密友的逝去甚至自己身负重伤被误作“阵亡人员”等,到战时英国政府部门的失职和英国等级制度的荒谬。他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孳生的失序和幻灭。
书中还记述了他与其他作家和诗人如哈代、萨松等人的难忘交集,其中写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两章,令人印象深刻,刻画出了劳伦斯作为格雷夫斯的忠诚友人那日常生活的一面。
这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回忆录,它对西线战事的描述生动而令人痛心;它也是有史以来最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如《观察家报》所评:“首度面世时,这本书就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
❈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 博尔赫斯说“他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
❈ 阿加莎·克里斯蒂将《零点》全书献给他
❈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 《卫报》“各时代最伟大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 《新闻周刊》“100本最好的书”
❈ 现代图书馆“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
❈ 耶鲁大学人文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 剑桥大学《现代主义简明读本》推荐书目
❈ 哥伦比亚大学写作专业非虚构课程必读书目
.
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艺术品。最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回忆录。
——保罗·福塞尔(美国历史学家、一战史专家)
关于西线战事的经典叙述。
——《泰晤士报》
一部颠覆性的杰作。
——《卫报》
他(格雷夫斯)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辛波斯卡(波兰诗人)
英国当代名诗人格雷夫斯曾经说过,他用左手写散文,取悦大众,但用右手写诗,取悦自己。对于一位大诗人而言,要写散文,仅用左手就够了。
——余光中
2021年12月19日 已读
感觉是历史在格雷夫斯的生活里路过,而不是反之,在历史上的无名人和留名人都一视同仁、举重若轻。关于战争的回忆录有很多细节,不回避才是最真实的。最后,看完的冷知识,网球在”一战“前被一些人视为“女生的运动”和拍球游戏。
了不起的游戏 豆瓣
作者: 郭宝昌 / 陶庆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8
【编辑推荐】
一个爱戏、懂戏、琢磨了一辈子京戏的老艺术家与今天年轻人的交心之作:我尽量把京剧说清楚了,你先了解一下,再说喜不喜欢。
既有开创性阐释京剧美学原理的理论高度,又具有通俗好看介绍传统艺术的普及能力。
第一次用中国文化自己的语言,讲清楚了中国京剧为什么了不起。
推翻了行业内诸多流行的说法,提出自己的创见:如“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不成立,“中国京剧应建立自己的表演体系”,将在业界形成话题。
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这将是一本影响深远、值得大众和学界认真重视的文化著作。
【内容简介】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
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最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部、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用京剧原有的“行话”、中国文化独有的哲学和美学思维,说清楚了中国京剧自己的故事。同时,还以丰富的梨园掌故和趣闻轶事、生动通俗的京味儿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地解开了京剧魅力的密码。既有开创性阐释京剧美学本质的理论高度,又具有通俗好看传播传统文化之美的普及特性,恰是一本与京剧大俗大雅底色统一的文化著作。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强烈推荐!因为本人京剧小白,无法对郭导的说法有批判性认识,但是单就书本的可读性、框架、案例、比较性研究,都是目前最好的入门书,并且读完还打开了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解。在这个忌惮惹张三李四的时代,找一本观点性强且扎实的书不易,这本书就是观点性强,你可以批驳、质疑或者做个脚注,这才是读书的乐趣。
中轴线 豆瓣
作者: 帝都绘 工作室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 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生活文化、建筑发展和 城市历史。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 个城市中轴线主题——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最关心、最希望了解的 主题。包括了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明星”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 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 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 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 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 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艺术思想,于文字阅读中深入 理解大美中轴线!
2021年11月30日 已读
多抓鱼淘到二手。好极啦!适合入门,趣味横生,排版就是帝都绘的风格,愿意借给每一个来北京的朋友看!
Think Tanks in America 豆瓣
作者: Thomas Medvetz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9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think tanks have become fixtures of American politics, supplying advice to presidents and policymakers, expert testimony on Capitol Hill, and convenient facts and figures to journalists and media specialists. But what are think tanks? Who funds them? What kind of "research" do they produce? Where does their authority come from? And how did they become influential?
In Think Tanks in America, Thomas Medvetz argues that the unsettling ambiguity of the think tank is not an accidental feature of its existence, but the very key to its impact. By combining elements of more established sources of public knowledge--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gencies, businesses, and the media--think tanks exert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way citizens and lawmakers perceive the world and construct policy, unbound by the more clearly defined roles of those other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government of this country, the press, and the political role of intellectuals. Timely, succinct, and instructive, this provocative book will force us to rethink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ers of political deb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1年11月28日 已读
工作调研用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豆瓣 Goodreads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6.8 (94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8
脱口秀行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创作有关。创意看似是智力活儿,其实是体力活儿,归根结底是苦力活儿。李诞从脱口秀编剧做起,线上线下,台前幕后,该干的不该干的,只要跟脱口秀有关的工作,他几乎全干过了。
这是李诞写给所有创意工作者的一本工作手册。在本书中,李诞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业以来所有的创作心得,既有具体的创作方法,写逐字稿、天天写稿,也有对待工作的态度,你的全部人生都理应要为你的创作提供养分。除此之外,他还悉心解答了创意工作者在创作、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这些方法、习惯成就了李诞,也会让你收获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方法。
2021年11月10日 已读
睡前用Kindle看的,感觉这书大概挺薄,适合做成口袋本。听完播客谁提了一嘴找来看的,推荐语”懂的人就懂“,的确是这样,内容创作后的嵌在生活里的观察,那种无限游戏的意识,那种无意识揭露你到底是誰逼得创作者一定要真诚的本质。脱口秀也有自己的差异化,但是大部分行业但凡不是AI能顶替的活儿,都可以学习。遗憾的是国内没有看过现场脱口秀,海外看过好几场,流媒体无数场,播客听过若干场开放麦,从没看过相关综艺,共鸣有限。确实更想去看看了。
八面来风 豆瓣
作者: 张克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5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史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
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本书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2021年10月5日 已读
平平
下沉年代 豆瓣 Goodreads
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8.5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帕克 (George Packer) 译者: 刘冉 文汇出版社 2021 - 1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 延续《光荣与梦想》时间线的美国社会内层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 一本书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四个人的一生,四个阶层的剧痛,一代人的失败挽歌
☆ 许倬云、刘擎、周濂、欧逸文推荐,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超20家机构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作品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年度最佳好书 | 《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好书 |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政治作品 | 《新共和》年度好书 |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好书 | 《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 苹果iBooks年度最佳好书 |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好书 |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好书......
☆《纽约客》资深作家操刀,新世纪非虚构顶峰之作,入选 Slate 25年来最佳50本非虚构
————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唯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近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作者为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立传,以十位时代偶像映射出十种或回响、或沉沦的时代精神;也记下成千上万迷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成千上万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沉默者,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
乔治·帕克指出今天的美国正在解体,旧日熟悉的机构,如地方小银行、工会会所、工厂厂房、教堂,以及地方活动主体的各种从事社会服务的“俱乐部”,正在逐渐消失殆尽。美国国内不仅有阶级的区别,还有人群之间的区别,个体也在寻找自己的属性和类别。各个群体,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地位。社会成员中弱势者,又在争取个人完全的自由和平等。如此横切、竖切的后果,是美国最后会被切割成为许多孤立、离散的个人。——许倬云,历史学家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30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下沉年代》有点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试图通过一个年代,书写更为漫长的社会变迁。《纽约客》资深作家帕克巧妙地将大人物和小人物交错着写,兼顾造就时代的人和被时代造就(或毁灭)的人。——方柏林,旅美学者
如同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乔治·帕克的写作带着一股道义之力。《下沉年代》,一本横扫一切、铿锵有力、以至于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品。——大卫·格雷恩,著有《花月杀手》
《下沉年代》是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年来发生的非凡故事。乔治·帕克写就了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读起来奇妙、亲切和真实。——戴斯特·费尔金斯,著有《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
乔治·帕克呈现了我们生活和时代的历史,以洞察的眼光捕捉到我们失去的美国。——劳伦斯·赖特,著有《末日巨塔》
现在,那些在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中破碎的心灵和生命,为自己找到了雄辩的代言人和狂热的捍卫者:乔治·帕克。《下沉年代》是美国的悲剧,亦是文学的胜利。——大卫·弗鲁姆,美国知名时评人
独创,锋利,勇敢,至关重要。我这么多年来读到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凯瑟琳·布,著有《地下城》
乔治·帕克为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契约写出一曲忧伤但又如爵士乐般轻快的安魂曲。在这片越来越吵、难以抑制的土地上,你会为那些活在越来越沉默的绝望生活中的人们发笑和落泪。——大卫·M. 肯尼迪,普利策奖得主
————
结合小说般的叙事和严谨的纪实报道,乔治·帕克撕开美国表面下的破碎裂痕。通过贯穿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衰退,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银行家和华尔街,同时追踪我们诸多经济基础设施的痛苦解体。他精准描绘了奋斗者和普通工人的肖像,对富人、野心家、乃至恶臭的名流进行了快照般的捕捉,生动展现了富层阶级与平民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美国国家图书奖授奖辞
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里,第一本能让人理解这个时代的书,可能是乔治·帕克的《下沉年代》,一部既详尽又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作品。——《西雅图时报》
一本兼具野心和慈意之书,以多重角度看待当下的美国。书中充满蜂鸣般的悲情和愤怒,对那些困在校准不当的金融机械齿轮的人们传达了特别的同情。——《纽约时报》
从沃尔特·惠特曼到约翰·多斯·帕索斯,从诺曼·梅勒和厄普代克到汤姆·沃尔夫和亨特·汤普森,小说家和记者总能在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中发现顽强且机敏的个人主义,对机遇的坚硬信念,以及走出黑暗时代的道路。当下,帕克对国家现状进行了灰暗的描写,令人痛心,却也真实准确。他没有提供虚假希望,亦不给出好莱坞式结局,但是在另一种美国创造力中,在雷蒙德·卡佛式故事和爱德华·霍珀式画像中,在人的尊严和心灵中,他找到了一种力量——当人们因生活崩溃而深感孤独时,这种埋藏在肌肉记忆中的力量会爬升上来。——《华盛顿邮报》
《下沉年代》是一部将叙事推向极限的非虚构作品,直抵通常只有虚构作品才能达到的罕见层级。它写了一部伟大小说所能写尽的一切,但更为特别的是,它也完成了小说似乎不再愿意做的事——更为有趣,更愿意做实验。作者帕克迅速转换视角,打乱叙事,相信读者会在令人震惊的平行叙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Esquire》
《下沉年代》是一段献给迷失时光的抒情安魂曲,为了那些被裁减的梦想和屈服的希望。这本书让人着迷,也令人心碎,它是一部丰盈的艺术之作,展示了所有失去希望和允诺的美国人如何受苦。——《每日科斯》
作为《纽约客》特约作家,乔治·帕克是美国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就其敏锐性而言,《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小说,而不是非虚构作品。此书更有感染力。——《金融时报》
一本庞大、高度原创的纪实作品,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新闻报道的未来并不黯淡。帕克的写作是一场险峻的冒险,让人为之侧目。——《纽约书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帕克出色的叙事如同狄更斯本人第一次将所有这些历史都融入一本书中。这本书事关各种各样的人,无论贫富,他们都陷入经济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持续风暴中。人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珍爱之物尽被销毁。帕克以绝对专业的纪实手法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却比大多数美国当代小说敢于做到的要更加详尽,更有质感,当然,也更具野心。——《洛杉矶时报》
帕克发出一种异常清晰、充满人道的美国之声,它继承了纪实文学的传统,让常人生活超越日常。当我们的后代审视这个现代帝国的遗迹,并从中筛选出文化残骸,这样的美国之声便是延续久远的微小宝藏。——《独立报》
除了本身题材外,《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实验小说,以其书写的范围、对当代生活质感的体现及包容不同思想的方式,从扬斯敦的社区组织者写到自由主义互联网大亨,它会让读者们联想到“美国三部曲”和《无尽的玩笑》。诸如书写鲍威尔的传记体文章,发在《巴黎评论》中也并不违和,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真相,更是充满智慧、讽刺和惊人的想象力。——《巴黎评论》
帕克的叙事是文学性的,而非规范性的:他不提供政策建议,也不谋求崇高。如同一本伟大的政治小说,《下沉年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揭示了一个问题,但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但是,这既是一个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坚韧的故事。帕克的角色们会做出或好或坏的决定,享受意外好运和不幸,他们竭力维持,他们屈服于生活,接着又更加努力。他们的生活值得被细细讲述,不仅因为具有启发性,更因为它们是如此美丽动人。——《华盛顿月报》
2021年9月7日 已读
什么也别说 豆瓣 Goodreads
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 Ireland
9.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译者: 熊依旆 格致出版社 2021 - 7
※《纽约时报》畅销图书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威尔奖获奖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巴马2019年书单
.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
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
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
.
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诺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样说道。
.
————
北爱尔兰冲突中的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不仅折磨着被害者麦康维尔的孩子们,也折磨着共和军的成员们。
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并以这桩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北爱尔兰冲突及其和平进程。本书是基于大量研究、采访、文献数据写作而成的扎实可信的非虚构作品。
2021年9月4日 已读
一整天看完,很好读,Boston College贝尔法斯特项目以前并不知道。大三修过The Trouble,在写论文的时候还去了北爱尔兰和到trinity交换的朋友玩了几天,照片还上传至豆瓣相册。教授那个时候问的三个问题令我印象深刻,间接影响了我对很多事情(比如近期阿富汗)的看法,1)组织如IRA是否应该上谈判桌? 2)对于英军的暴力行为是否得到了彻查?3)人是否有主观意志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绝食,或之后的自杀性袭击等)?
中国现代小说史 Goodreads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刘绍铭 等 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扛鼎之作
唯一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 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 1961 年,中文译本于1979 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
※名人推荐※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文学大师钱锺书
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美国作同类研究的后学扫除障碍。我们全都受益于夏志清。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钱钟书热,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
2021年8月17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