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读库2401 豆瓣
8.5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3
《读库2401》包含了九篇文章。
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记录家族长辈的经历以及跟晚辈相处的故事。《听妈妈的话》里,母亲的讲述与女儿的书写穿插,让一位出身贫穷好学上进性格要强的女人的前半生跃然纸上。七天时间,已患有中度抑郁不肯吃药的母亲讲完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七十五岁的母亲和四十一岁的女儿之间对人生仅可交流的部分,两人之间是否能达成互谅?《两代人的战争》更多记录的是家族三代人的相处,新旧观念碰撞、认识错位导致的两代人的战争,虽然不再有暴力打骂,但从未止歇。《婆婆》从家庭面对的具体问题——就照顾生病婆婆产生的矛盾切入,读者确能感同身受,一个家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牵涉整个家族。
2020年,从事品牌推广和企业文化策划服务的大洪在朋友的推荐下进高校兼职讲课,随着自身业务转型,需要每周在几所大学间穿梭讲课,当老师也从一份临时工作变成了核心主业。这让他深入感受和了解了当代年轻学子在光环以外的大学学习与生活。
网名谋杀电视机的董舒,曾在《读库2003》发表讲述电影《1917》拍摄缘起和技术实现细节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次艺术的链式反应》聚焦诺兰和他的《奥本海默》如何诞生:一个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和原则,去激发一群富于创见的艺术家,共同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直到实现预期目标,交出成果。
维特根斯坦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最完美典范”的一代宗师,以其惊世骇俗的人生履历,深深嵌入西方哲学史。数学系出身的周楠试图为这样一位异常复杂甚至矛盾的人描摹一幅肖像,重新检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与私人生活的关系后,明白了贯穿他一生的行为逻辑:与自己做最彻底的拼斗,直到把自己点燃,化作光芒。
ARG,全称Alternate Reality Game,译为“替代现实游戏”,其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与现实世界的息息相关,并非将一个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叠加于现实世界上,而更像是让现实世界成为它所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一部分。雨尘以“虚拟世界侵入现实”为题,用一个虚构故事串联介绍ARG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希望读者能用另一种方式拥抱另一个面向未来的新世界。
《秦妇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二百三十八句,一千六百六十六字,几乎是白居易《长恨歌》的两倍。后人将这首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秦妇吟〉传奇》是诗人谭夏阳对这首诗失传与复原过程的再现,并尽力还原韦庄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
人类世界分成彼此隔绝的很多块,一旦不一样的世界发生碰撞,沟通是个大问题,所以一直以来人类都盼望有一种共同语言,但几十亿人类有可能讲同一种语言吗?冯翔在《语言争霸》里回溯了不同时代哪些语言充当过这个媒介作用,不得不说,国际语言更换的最重要规律之一其实是实力更替。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金钱博弈 豆瓣 Goodreads
7.7 (10 个评分) 作者: 单伟建 中信出版社 2022 - 5 其它标题: 金钱博弈 单伟建著 常振明 董平 海闻 和广北 钱颖一 企业并购重组 私市股权投资
近年来,私市股权投资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很少有私市股权投资收购的交易被清晰、详细和深刻地描写过。
这本书旨在填补这个空白。这本书讲述的是一起影响深远的重大收购交易:单伟建博士率领新桥的团队收购韩国银行。
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韩国经济陷入风雨飘摇,韩国银行更是面临生死存亡,在这一背景下,由一家美国投资机构收购韩国的这家大型银行,此事对韩国政府及金融体制的影响、对韩国民众的刺激、交易过程的艰难险阻等可想而知。
作为实际操盘者,单伟建博士在这本书中高度还原这次交易的台前幕后。他回顾了从起意、谈判、成交、管理、出售的全过程,其中涉及的政商关系、商业竞争、民族情绪、舆论导向等之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都被娓娓道来。历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政治气氛对跨国收购的影响、谈判人员的数次更换、民族情绪的不断膨胀等不利因素,单伟建及其团队终和韩国政府共同投资约9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银行。
在随后的5年内,新桥帮助韩国银行扭亏为盈,实现总资产翻倍至400亿美元以上,终成功以3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渣打银行。渣打银行接手后,表示“韩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比渣打银行自己的还要好”。可以说,这次并购是资本并购史上的奇迹。书中所呈现的人生智慧、投资理念、权力平衡,都将令人受益匪浅。
对于想要借鉴成功经验以用于并购实战的读者,想要知道私市股权投资机构是如何达成交易并创造巨大价值的读者,想要窥视大国博弈下的金融运作的读者,以及对金融领域跌宕起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值得再三阅读。
2024年1月2日 已读
读着跨年,想到手边也有个小谈判,真是佩服这种工作生活交织的强度,需要耐心、体力和信心、能力;同时了解了很多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强度那么大,为什么赚得多等细节,很有意思。如果早点了解,可能对就业有所帮助。
洋盘 Goodreads 豆瓣
Outsider
6.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译者: 于是 文汇出版社 2023 - 10
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20年前的上海,蓄势待发而万物尚且淳朴,那会儿他在干什么?
这高速发展的20年,这个城市这么多变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 从24岁到40+岁,从五星酒店的厨师到美食作家,在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一个老外如何谋生,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起居饮食社交衰病。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从24岁到40+岁,他在最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理解中国食物的时候,也是在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只要你走出去看看,这世界就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 都市青年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 → “我想,我可以再待一年。”
以年为单位分割的时间,被不确定包裹的当下,短暂的过客身份,“在而不属于”的尴尬处境,临时搭建的情感乌托邦……一只脚在圈内,一只脚在圈外。是每一个外来的局外人用尽全力,却可能随时失去的生活。
★ 无意中发现的传奇家族史,两代人相隔100多年的中国“冒险”经历形成历史的呼应。
同样在24岁的年纪来到中国,100多年前,外高祖父刘海澜带着他的传教士队伍,从俄亥俄州远赴大清帝国,经历过1900年前后近代中国的大震荡和大变革,与他建立的亚斯立堂、同仁医院、汇文学校,埋骨的老城墙,一起定格在家族老相册里;100多年后,Chris放弃在迈阿密的中产舒适圈,卷入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大潮,度过不确定的疫情三年之后,仍然留在上海……两代人在中国游走的轨迹交会,串联起一段关于中国、关于上海的激荡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杨樱诚挚推荐。
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Chris 真诚地探究了外籍人士在中国生活意味着什么,既感人又引人入胜。他的跌宕起伏的沪漂经历与他的外高祖父在北京的冒险交互对照,有忏悔录的笔触,又有历史作品和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
美国人梅英东写过北京胡同(《再会,老北京》),何伟写了涪陵(《江城》)和很多地方,但都不是自己的生活……终究没有人以一种拉家常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如何应对这个大都市的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一切必要,一切非必要。从这个角度说,Chris写的东西可算史料补白。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之一杨樱
———————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2023年12月25日 已读
对外国作者写中国的作品要求实在有待提高,大部分的内容单薄,有些事情并不会因为发生在老外而更特别啊
冬至草 豆瓣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日]石黑达昌 译者: 丁丁虫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冬至草》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最北的北海道某处小镇上。在最低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几度的这里,主人公半井发现了一种奇异的植物,它有着近乎透明的叶片,犹如天鹅的羽毛一样。半井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冬至草”,至于原因,作者没有说明。然而相比于其他方面,冬至草的外形几乎可以算是它最不奇异的地方。为了探究这种植物的生理与生态特征,半井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对冬至草的研究之上。在绘制冬至草分布图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冬至草的生长,是以人的血为养料的。
1. 本书是2006年日本最受欢迎的十大科幻小说之一。
2. 其中《直到瞑目的短短瞬间》是一篇从宇宙的生死观中俯瞰末期医疗的作品,因其引人深思的题材和纯文学的创作手法,获得了芥川奖的提名。
3. 学医之人,若是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大抵最终都会得出医人不如医心的结论吧。作者黑石达昌被中国的读者誉为日本的鲁迅。
2023年11月16日 已读
太好了,是那种看完会不断不断思考的作品,同时又适合在极度嘈杂的高铁车厢中阅读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豆瓣
作者: 袁一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0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2023年11月7日 已读
宝贵的人生建议 豆瓣
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 Wisdom I Wish I'd Known Earlier
6.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凯利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社 2023 - 9
在68岁生日那天,凯文·凯利开始动笔为他的子女写下一些人生建议,他希望子女们能早点知道这些智慧。他在几年间不断写下新的建议,当这些建议足够多了,他决定写下这本书,以便读者能与朋友和希望改善自身生活的人,分享这些建议。
这些建议有些基于他特定的人生经验,但大多数建议基于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和美德,不管科技如何创新,它们都不会改变,包括感恩、善良、乐观等。
希望本书提供的建议,能帮助你记得要更加感恩、善良,更加满怀希望,因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和身边的人都会过得更好。
2023年11月7日 已读
这种我定义为送礼或者面子书;怪不得要做那么多宣发推广,如果是这种短语建议合计我想听听失败者的/进局子的等等人是怎么说的,善良乐观创新就....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 2 豆瓣
作者: 莫理斯 遠流 2022 - 7
在前集《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中,甫從沙場退下、輾轉抵達香島的華笙大夫,與曾負笈歐日、見微知著的神探福邇相遇,兩人結為莫逆摯交,攜手偵破了數椿離奇謎案。
此系列第二集,時間來到西曆一千八百八十八年,無案不歡的福邇持續遭逢奇案異事。身世撲朔迷離的委託人帶來父親遺下的謎樣血書,引出一段隔代恩仇;甫戒除鴉片的福邇,竟流連在瀰漫濃濁異香的廉價煙窟;獨居老人在三重密室裡遇害,疑兇竟是華笙大夫!誰在牆上留下塗鴉般的人形符號,背後又暗藏什麼玄機?
彼時,世界局勢持續詭譎驟變,福邇與華笙亦身涉其間。中、英兩國機密文件失竊,竟是案中有案,局中有局!甲午戰爭前夕,鼠疫襲港,最狡獪難纏的敵手終於現身,與福邇決一死戰……
作者莫理斯在此集中,再度展現他對十九世紀末香港社會文化與世界情勢的熟稔與掌握,包括官商同謀、江湖幫派、司法體制、雅俗語言與軍事買賣等,相互穿梭交織成香江獨有的浮世情調。
2023年11月1日 已读
网上冲浪发现有第二部了!!很爽!!
学术“咸鱼”自救指南 豆瓣
作者: 钱婧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3
985博导、北师大教授、SSCI期刊副主编、B站知识区新晋人气UP主“云导师”
钱婧老师重磅首作,带学术“咸鱼”轻松过稿快乐上岸
特别附赠学术+生活Q&A手册,拯救扎心学术路
◎ 编辑推荐
📕
★ “985”高校博导、北师大教授、SSCI期刊副主编、B站知识区新晋人气UP主,万千学子的“云导师”钱婧老师倾囊相授,重磅首作!
大一了,如何规划未来生涯?→简历管理来帮忙
大三了,保研攻略藏在哪儿?→保研细则全解读
读研了,学术研究基本功有哪些?→文献体系需建立
研二了,如何才能提升论文档次?→发表审美得拥有
读博了,如何成为导师的得意弟子?→科研工作两手抓
博三了,研究成果如何才能获得发表?→审稿流程大揭秘
落实在纸面上的学业答疑解惑,避免口耳相传的模糊化规划,这本书里,只有目标和实现途径。
📘
★ 学术新人必看避雷宝典,学术老人常备生存指南。从评审视角,助每一条学术“咸鱼”解决论文苦恼,快乐上岸!
文献收集、论文写作、模型建立、翻译润色、引用格式、答辩技巧、投稿发表、同门关系、事业规划,一点一滴对症处理,一字一句实例演示。从学术“咸鱼”到学术“大牛”,细节定成败!
精确到标点符号的模拟示例,避免不靠谱的“灵机一动”,这本书里,只有严谨细则和论文拆解。
📗
★ 真诚陪伴,拯救本•硕•博•留各阶段的茫然无措。随书附赠钱婧老师独家答疑Q&A手册,学习+生活,全方位拯救扎心学术路!
导师没有教、同学不知道、教程讲不清,时间大把但无所事事,内心焦虑却咸鱼摆烂……
不想稀里糊涂上完学?不想一无所成毕了业?不想费时费力打白工?
无微不至把握普通学生心理,避免长篇大论“成功学”说教,这本书里,只有利弊权衡和贴心建议。
◎ 内容简介
“刚入学,好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导师关系、同学关系该如何平衡?”
“想做科研,却连文献都不知道该怎么查?”
“论文屡屡被拒,还要怎么修改?”
……
不用慌,学术“咸鱼”的心理,老师都明白。
基于自身实际经历和多年教学经验,钱婧老师为一知半解的学术“咸鱼”们带来了超贴心“自救指南”。本书聚焦学习、研究、发表过程中不引人注意却影响大局的“隐痛问题”,用轻松的风格提供大量实用工具、图示案例和专业点评。
无论你是大学新生,被作业、论文逼得焦头烂额;还是进阶级科研人才,奔波在学术投稿却屡屡被拒的路上。本书都将作为一本通用型学术素养培育指南,通过基础技能、论文指导、科研生活、学术投稿四个方面为大家指明方向,帮助大家克服求学时遇到的学业“雷区”和情绪“痛点”。
本书的宗旨是:让每一条学术“咸鱼”不仅能“学进去”,更能“写出来”“发顶刊”“好上岸”。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通过精进互联网搜索技术,这笔钱确实是可以省下来。不过作者的网上答疑还是有点意思~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Goodreads 豆瓣
5.8 (5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新星出版社 2021 - 5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直闷头工作,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认可;明明工作成果不少,但得到提拔的永远不是自己;工作或生活中说出不合适的话,让场面很尴尬;汇报工作时不知道把重点放在哪里,让人感觉不专业;读书或读工作报告时效率很低,难以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每到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就无从下手,只能上网找范文;聊天时理解不了别人的言外之意,造成误解……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你缺乏“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能力。而这本《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就是为了给你补上这一课,弥补你在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说,这门课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能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非常系统地拆解了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一方面,他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全部经验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可以拿来就用;另一方面,他也带领我们走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与一位位大师会晤、共鸣,体会并学习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同时也跟随吴军老师的解读,亲身体验何谓阅读。
2023年10月7日 已读
在书店看到好奇内容,但是单就这本书来看,作者的写作不太支持自己方法论的优势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思维上的无政府主义
画语录 豆瓣
作者: 徐小虎 2022 - 2
1、全新增订版,文图并茂:打开晦涩玄妙的书画之道,读懂68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师
322幅书画作品的整图、局部图高清图档
61条万言新注,以及王季迁生前对不同笔墨的示范照片
更新增8小时徐小虎“重新看懂中国画”视频课程
在初版的基础上,全新增订版立体升级,跟着王季迁、徐小虎透过笔墨掌握2300年传统中国书画的真功夫,帮你看懂自晋代至清代68位书家、画家的187件作品,直观阐明书家、画家的直觉经验,“气韵生动”不再不明觉厉。
2、国潮IP的内功心法:入门2300年中国书画世界的典藏书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底层逻辑。古今碰撞,国风赶潮,徐小虎、王季迁帮你透过笔墨,掌握2300年传统中国书画的真功夫。
3、写给未来的中国书画史
当越来越多年轻一辈熟悉本书中所提供的对千年书画笔墨细节的细读,全新的中国书画史将会出现,与世界其他美丽的文化史一起引以为豪。
4、走进中国千年书画世界的典藏之书
新版采用进口艺术书纸,厚重典藏;裸脊锁线装订,让中国书画在你面前完全展开。书封柔软,触感温润,主视觉以当代艺术的拼贴之道致敬古书画的千年笔墨之韵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
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更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常翻常新;这种书如果有高清电子版真的很好
Active Defense 豆瓣
作者: M. Taylor Frav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Since the 1949 Communist Revolution, China has devised nine different military strategies, which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calls “strategic guidelines.” What accounts for these numerous changes? Active Defense offers the first systematic look at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from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o today. Exploring the range and intensity of threats that China has faced, M. Taylor Fravel illuminates the nation’s past and present military goals and how China sought to achieve them, and offers a rich set of cases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change in military organizations.
Drawing from diverse Chinese-language sources, including memoirs of leading generals, military historie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s that have become available onl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Fravel shows why transformations in military strategy were pursued at certain times and not others. He focuses on the military strategies adopted in 1956, 1980, and 1993—when the PLA was attempting to wage war in a new kind of way—to show that China has pursued major change in its strategic guidelines when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conduct of warfa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when China’s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united.
Delving into the security threats China has faced over the last seven decades, Active Defense offer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to how and why states alter their defense policies.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看的繁中,非常过瘾!第一次看军事战略方面条统的梳理,以一个新的角度把近代史重新说了一遍,也打通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对粟裕等军事将领也有了新的理解
The Club 豆瓣
作者: Williamson, David
2023年9月29日 已读
70 年代的本子,也是话剧「足球俱乐部」的母本;因为最新人艺版本太差强人意遂找电子版来核对一下细节,很快发现讲的其实是橄榄球(前言提及 Melbourne 处明确区分了 football 和 soccer),不知本土化修改的时候为何不同时调整运动之间的差别,导致看戏时感觉过于业余生发出过家家之感,也削弱了可信度。很多国外工人阶级球迷的台词翻译到中文在用话剧腔一说,要多膈应有多膈应。
吴健雄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江才健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 7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出版
2023年9月29日 已读
非常好读!不知是否是作者意图,对于重要背景和人物介绍有点车轱辘话,这也让每一章可以单独阅读。吴健雄就是这种,能力、性格和魅力都强到无法忽视的女性,有这样的视野和风格真是不容易。不过从一些细节也感觉到,如果放到今天,她一定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女性。
寶島一村 豆瓣
作者: 賴聲川 / 王偉忠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11 - 8
一個回不去的年代,一股從「你家門」竄到「我家院」的感動。
一段從「離家」、「想家」到「這裡是我家」的生活印記,
交織成「一個人」、「一家人」到「一村人」的酸楚與甜蜜。
演出超過百場的華人劇場歷史新頁!
賴聲川:我編這劇很單純,就是讓這些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王偉忠:那些遺憾如果孩子不幫忙說出來,好像父母就會抱憾,無法入土為安……我覺得那就是在顛沛流離中留下來的,一些酸楚的東西。
眷村的消失在歷史上也許是小小的必然,因為它們的搭建本來就是臨時的。但是在竹籬笆內的歲月,卻永遠南腔北調地縈繞著說不完的故事。
這是眷村的往事,也是臺灣的歷史。
2023年9月29日 已读
建议实体购买收藏
我住宝岛一村 豆瓣
作者: 王伟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分为六个篇章,事关童年回忆、生活、文创、娱乐圈、政事,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台湾的社会生活,对两岸娱乐圈,以及文创工作的精彩解读。在每一个篇章开启前,透过文字与图片传达出伟忠式的乐观、幽默、睿智、犀利,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停留在你我脑海中,让大家学会从另一种角度想问题,看事物。人生何处不开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换个脑袋想!
王伟忠,一个讲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的台湾人,从眷村走出来成为台湾综艺圈杀伐决断的“教父”。旁人做媒体,开大饭店,他摆个小摊,做几个节目,写个专栏,每天都有好玩独到的发现。透过伟忠哥的小眼睛,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值得挖掘的宝藏。而人生不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能量!
2023年9月29日 已读
建议上电视讲就行了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九州出版社 2018 - 11
★朱天心小说三部曲开篇之作:老灵魂前世今生——老灵魂太早看透世事,以致长怀千岁之忧。当世界不再年轻,朱天心忘情于她和时间的角力,为她所熟识的老灵魂们立一尊时间老人的巨像。
★张大春导读,流传二十年的华语文学经典,大陆简体版首次完整推出。
“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作家乡的。”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漫游者》是上世纪末关于台湾书写的小说三部曲(王德威语)。
此部小说集为开篇之作,它不只是“眷村文学”的代表作,收在集子里的六篇小说还容有一个共同的基调——老灵魂。
时移事往,当世界已然不再年轻,“中年”似乎成为作家朱天心极为关切的书写场域,她笔下的中年人物像搜集骨董的玩家一般时时整理着自己的困境,悸惧老与死,珍视那些一去不返的事物:“眷村党”、“浦岛太郎”、袋鼠族妈妈、春风蝴蝶女子……朱天心忘情于她与时间的角力,为她熟识的老灵魂们立一尊时间老人的巨像。
2023年9月29日 已读
有几个重要原因:朱家姐妹用文学和现实参与来回应外省人本省人族群议题中重要的作品,以及在被男性叙述视角过分代表的叙事中,宝贵的女性角度
宝岛一村 豆瓣
作者: 赖声川 / 王伟忠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10
《宝岛一村》是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第一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2023年9月22日 已读
很宝贵!
Where Research Begins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Thomas S. Mullaney / Christopher Re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 4
Plenty of books tell you how to do research. This book helps you figure out WHAT to research in the first place, and why it matters.
The hardest part of research isn’t answering a question. It’s knowing what to do before you know what your question is. Where Research Begins tackles the two challenges every researcher faces with every new project: How do I find a compelling problem to investigate—one that truly matters to me, deeply and personally? How do I then design my research project so that the results will matter to anyone else?
This book will help you start your new research project the right way for you with a series of simple yet ingenious exercises. Written in a conversational style and packed with real-world examples, this easy-to-follow workbook offers an engaging guide to finding research inspiration within yourself, and in the broader world of ideas.
Read this book if you (or your students):
• have difficulty choosing a research topic
• know your topic, but are unsure how to turn it into a research project
• feel intimidated by or unqualified to do research
• worry that you’re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 about your research topic
• have plenty of good ideas, but aren’t sure which one to commit to
• feel like your research topic was imposed by someone else
• want to learn new ways to think about how to do research.
Under the expert guidance of award-winning researchers Thomas S. Mullaney and Christopher Rea, you will find yourself on the path to a compelling and meaningful research project, one that matters to you—and the world.
2023年9月12日 已读
可操作性强的入门书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豆瓣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8.3 (9 个评分) 作者: 张邦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2023年9月7日 已读
科学如何在日常中制造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