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美妆帝国蝴蝶牌 豆瓣
Vernacular Industrialism in China: Local Innovation and Translated Technologies in the Making of a Cosmetics Empire, 1900-1940
6.8 (6 个评分) 作者: [美]林郁沁 译者: 陶磊 光启书局 2023 - 6
☆费正清奖得主、《施剑翘复仇案》作者林郁沁最新著作,讲述传统文人如何转型成为跨国工业巨头,预示中国制造在世界崛起的独特方式。
☆一段民间工业史: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与科技变革,在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标准之外,勾勒中国民间工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一部全球微观史: 立足本土文化企业家陈蝶仙的实践活动,以全球史视野考察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知识与法律的流通,讲述一个植根本地又与全球联系的故事。
☆一种新文人史:展现世纪之交的精英们如何转向新型活动,打破五四以来对传统文人的偏见,“旧文人”也能生产“新知识”。
☆超越物质文化史:在制造业与消费文化开始蓬勃的时代,照亮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因素。
内容简介
从牙粉、灭火器到胶印机,书斋里的文人如何转型成为全球化工大亨?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陈蝶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化企业家,他不仅是多产的小说家、杂志编辑,还是工业领袖。他在自己的书斋里捣鼓化学,用当地特产的乌贼骨制作牙粉,研制灭火器,还在报刊专栏里分享制造美妆的攻略、推广家政常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他译介国外的科学技术,改良制造工艺,利用媒体人的资源营销,开创著名品牌“蝴蝶牌”,产品畅销全球。
作者以微观视角,讲述一代民间工业家如何进入全球资本与知识、技术的流通。他们的成功,也预示了中国在21世纪经济崛起的方法。
媒体评论
林郁沁教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学者,也善于将故事概念化、理论化。这本新著关注了文人陈蝶仙投资近代中国的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及其经商情况,借此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民间工业主义”,进而从全球在地化的视角回顾和反思了近代中国的科学史与工业发展史,很好地体现了美国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偏好所在,及其选题背后的理论意识与时代关怀。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林郁沁写了一本关于民间工业主义如何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的研究,十分引人入胜。陈蝶仙跃然纸上,卓越非凡,且颇具代表性:一个业余科学家和文艺界名人变成了连续创业者、消费品大亨和DIY现代主义者。通过陈蝶仙的职业生涯,本书追溯了一部精彩的日常创新史。
——雷勤风(Christopher Re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列文森奖得主
这本极具原创性的书确凿地证明,被五四现代化者所唾弃的中国古典文人的价值观与习惯,完全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协调。林郁沁的这本书将成为今后所有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试金石。
——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创新的微观历史,令人惊叹。在讲述陈蝶仙的迷人故事时,逼迫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领域。这是一部集机智、博学和洞察力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范发迪(Fa-ti Fan)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副教授
2023年9月7日 已读
主要是一流故事
从字体开始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The Type 2022 - 10
这是一本以文字设计为镜思考社会生活的观察录。通过大众消费、交通空间、阅读体验、排印技术、字体历史、公共社会等 6 个章节,从日常生活中的字体线索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广泛的视觉文化。
文字是思想与价值传递的核心元素,而字体的设计与生产开发,决定了公众所见的文字形态。文字设计虽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手中,其应用却人人广泛参与,成为我们在处理信息、选择消费、享受公共服务、形成文化身份认知等行为的催化剂,它的力量隐秘而强大。近十年来,「字体热」逐渐在西方和中国的创意阶层和青年人中展开,人们越来越了解字体的种类和变化,重视它作为视觉符号的趣味,但也多少停留于表面造型,忽略了它的历史及社会语境。
《从字体开始》面向所有对视觉文化感兴趣的公众,而不局限于专业读者。与一般设计类书籍着重呈现作品的方式不同,本书聚焦于事件和过程,探究设计背后动态的生产关系,解释它塑造文化符号的过程,分析它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它可以作为改善社会(而不仅是商业)的积极的手段,也为读者引入看待文化景观的新视角。
2023年8月30日 已读
百读不厌的通勤读物和设计的启蒙读物
公园北京 豆瓣
作者: 林峥 2022 - 10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开放的公园,也包括具有公园性质的公共游览空间。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选取若干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借此折射清末民初北京的现代性转型。近代北京各大公园多由清代的皇家禁苑改造开放而成,其等级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地处不同的城市区域,吸引了阶级、政治、文化背景各异的人群,并形成具有不同功能与审美风格的公共空间。
本书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借以一一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这五种人群的生活及表现,同时也分别反映公园所承担的启蒙、文化、文学、娱乐、政治等功能。
2023年8月4日 已读
伊斯坦布尔之刃 豆瓣
Dieter Lumpen:Edición integral
7.3 (1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尔赫·曾特纳 编 / [西] 鲁本·佩耶赫罗 绘 译者: 庞琳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4
🏆阿斯图里亚斯国际漫画节最佳短篇🏆
◆欧洲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
◆不愿冒险的冒险家、无心见证的见证者◆
◆11个国家、11段意外的冒险◆
------------------------------------------
★编辑推荐★
🗡经典冒险漫画的“离经叛道者”,不愿冒险的冒险家
冒险漫画这一欧洲漫画的大类,有着数不清的经典作品——从《丁丁历险记》到《七海游侠》,英雄的凯歌在一次次冒险中奏响。而在这一批经典冒险漫画中,诞生了一名“离经叛道者”,他就是迪特尔·隆本。《伊斯坦布尔之刃》是“迪特尔·隆本系列”的全套合集。该系列塑造了一个在冒险漫画里格格不入的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他喜好平稳安宁的生活,缺乏冒险精神,却总是极不情愿地卷入各式各样冒险。
《伊斯坦布尔之刃》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这位不愿冒险的冒险家的传奇旅程。即使离经叛道,迪特尔·隆本的冒险和丁丁以及科多·马第斯的冒险同样的精彩、同样的惊心动魄。
👥曾获安古兰漫画节最佳作品的金牌组合,横跨十年的友谊见证
在遇见豪尔赫·曾特纳前,鲁本·佩耶赫罗主要创作插画。他们俩与1981年开始合作,并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一起创作了不少佳作,而且于1997年凭借《马尔卡的沉默》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从1985年发表在《卡罗》杂志上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开始,豪尔赫·曾特纳和鲁本·佩耶赫罗为欧洲漫画带来了“迪特尔·隆本系列”。从1985年的《伊斯坦布尔之刃》到1995年系列的最后一篇《卡戎的车费》,该系列横跨十年,辗转三家出版社,成为这对金牌组合的友谊见证。为欧洲漫画带来一个冒险经典。
🗺大师级的短篇叙事,波澜壮阔的历国之旅
在伊斯坦布尔,迪特尔·隆本受雇成为一位富豪老太太的司机,本以为这是份安宁的理想工作的他发现老太太要在一群凶徒手上抢回年轻时恋人所赠的信物;
在爱琴海的一座小岛上,迪特尔·隆本赌博输光了所有家当,被要求以杀人的形式来抵债,而他要杀的人,却成为了他救命恩人;
在热带雨林的深处,迪特尔·隆本与一位歌剧名伶的孙女在此航行。为了完成名伶的夙愿,寻找她遗失在亚马孙河区的爱情……
全书由11个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短篇组成。每个短篇,主人公都会去一个国家旅行,并意外地卷入阴谋。编剧曾特纳用大师级的叙事功力,使每个短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丰富多彩的角色,点缀异域冒险
陪伴迪特尔·隆本的冒险旅途的,除了一个个壮丽国度,还有一个个形象生动丰满的角色:
放弃百万资产不远万里前去东方寻求内心答案的童年玩伴、长相酷似名奸角演员的国际警察、视飞行如生命的指挥官、自称“卡戎”并要求用故事交车费的灵车司机……
作品塑造了众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这些角色成为了冒险的注脚。
好的冒险故事,总蕴含着振奋人心的人文精神。在主人公迪特尔·隆本不羁、随性的表面下,也有一颗助人之心,也因此他一遍遍不情愿地卷入本不属于他的冒险。
★内容简介★
迪特尔·隆本,一个不爱冒险的冒险家,他偏好安宁的生活,但总会被麻烦找上门。
他在伊斯坦布尔被雇为司机,但他真正的工作是帮助雇主从凶徒手中夺回她年轻时恋人的定情信物;他在爱琴海的赌场把钱财挥霍一空,债主让他杀人抵债,而目标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在巴黎买下一间闹鬼古宅,而古宅曾经的女主人的灵魂,正等着爱人归来……
本书由《伊斯坦布尔之刃》《大金牙》《卡戎的车费》等11个短篇组成——土耳其、希腊、 印度、斯里兰卡、巴西、中国……迪特尔在一个个异域留下身影。
★名人/媒体力荐★
👁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读到的那个故事题目叫做《伊斯坦布尔之刃》……看到佩耶赫罗对黑白平衡的理解方式,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我的知音。当我开始阅读迪特尔·隆本的故事时我发现,佩耶赫罗的绘画结合曾特纳的脚本,由他们创造的怪异、冒险、浪漫的混合物以及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情景意识,无不使我着迷。像这样的作品我以前从未读到过。
——美国知名漫画家&艺术家 | 蒂姆·赛尔(Tim Sale)
👁《伊斯坦布尔之刃》挖掘出由法语创作者们建立起的有着丰富传统的冒险类型的新鲜点,使其区别于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甚至是区别于《夺宝奇兵》系列建立起来的美国冒险故事的——是迪特尔·隆本在所见所闻里表现出的那些无意、不情愿、甚至是胆怯的性格。
——聚焦非超级英雄漫画世界的播客 | The Comics Alternative
2023年6月23日 已读
美术风格谈不上喜欢,但确实比较独特
蚱蜢 豆瓣
The Grasshopper:Games, Life, and Utopia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伯纳德•舒兹 译者: 胡天玫 / 周育萍 2022 - 6
本书主角是《伊索寓言》里的那只蚱蜢,一个游手好闲但思维缜密的哲学家。整个夏天,蚂蚁在为储备冬天的食物而勤勤恳恳地忙碌,而蚱蜢在悠闲地游戏。寒冷的冬天来临,蚂蚁储备了足够的食物,而蚱蜢即将死去。故事从这里开始,蚱蜢在他的追随者面前,为他的生活方式及正在逼近的死亡辩护,然后死去。追随者发现,死去的蚱蜢留给他们的,是一个关于玩、游戏和生活的谜题。
作者运用柏拉图式的对话方式,通过蚱蜢和追随者之间的对话,为游戏提出了一个精准而大胆的定义,并通过一个个精妙绝伦的例子阐释了这一论点。本书不同于大部分哲学作品的严肃、艰涩和枯燥,而是兼具哲学的洞见、寓言的智慧、文学的趣味与令人绝倒的想象力,让人读来畅快淋漓,惊叹不已。
2023年3月16日 已读
奢侈 豆瓣
Lux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 译者: 纪江红 / 黄碧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 4
全球奢侈品业最中心人物的切身观感与记录
融合家族、品牌、集团、金钱、权力、荣耀、传统、创意、人性、欲望、品质与美的体认与书写
一本于时间源头理解奢侈本质的品牌传记
一本朴素手艺精神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商界教科书
一本纵横年代、地域视野,探讨美与创意之源的格调典范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布朗卡特进入奢侈品行业,并空降到爱马仕这一豪华的星球。此书是他2009年从爱马仕离任后以日记体呈现的回忆录。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在爱马仕担任CEO期间与全球各界名流的交往和这个行业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通常断断续续写于旅途与公差途中。无论如何,此书的中心仍然 是爱马仕这个奢侈品王国,它的理念、它的工匠、它的神秘,及展现在作者眼中的它的魅力和灵魂。
2023年2月26日 已读
人体极限 豆瓣
人体の限界
6.5 (6 个评分) 作者: [日]山崎昌广 译者: 曹敏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人体堪称大自然最神奇的作品。每个人都与自己的身体朝夕相处,可大多数时候却视之为理所当然之物,并未予以重视,也谈不上对其有足够的了解。其实,身体中蕴含着众多奥秘。
所谓人体的极限,指的是在各种极端环境压力之下,人体所能够承受的生理限度。人类拥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望,那就是向自身极限挑战并创造纪录。不断挑战自己、更新身体极限纪录,对于我们了解自身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为远离疾病和伤痛困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为此,也需要了解人体的各种极限。
作者山崎昌广将本书分为“神经机能”“运动机能”“心理机能”“代谢机能”“适应机能”,共计五章,从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营养学等角度,介绍了六十五种身体的极限。语言通俗易懂,饶有趣味,既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参考,也能令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自身。
2023年2月13日 已读
办公室借书;应用了一下里面的痴呆症测试表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豆瓣 Goodreads
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
7.3 (29 个评分) 作者: [日] 鹤见俊辅 译者: 邱振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9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2022年11月2日 已读
可是 cr后日常生活正直的基底在哪里呢
效率脑科学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罗克(David Rock) 译者: 马梦捷 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 1
史蒂芬•柯维、脱不花、汤君健、战隼、秋叶联袂推荐
科学利用时间、合理分配脑力、轻松高效学习
◎ 编辑推荐
只有理解大脑,才能改变大脑。
•精选14个高频工作场景,运用四幕剧故事形式介绍脑科学知识,以大脑喜欢的方式,告诉你如何用脑科学提升工作效率,帮你科学利用时间,合理分配脑力,轻松高效工作。
•神经科学领导力专业博士戴维•罗克作品,采访了30位神经科学,基于300多篇大脑和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成果,由神经科学家杰夫里•施瓦茨博士指导,耗时数年写作而成。
•戴维•罗克是神经领导学协会(NLI)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NLI在24个国家开展业务,与《财富》世界100强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有合作,曾帮助IBM、微软等公司提高业绩表现。NLI的研究成果被4500多家公司密切关注和应用,每年约有100万名管理者学习戴维开发的模型和工具。
•配备思维导图拉页,精选68个脑科学知识点,帮你快速了解关键知识,轻松掌握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 内容简介
脑力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稀缺的资源,而且极容易被消耗和浪费,尤其是在工作中,多任务切换、分心、压力等都可能让我们脑仁儿疼,感到身心俱疲,工作效率当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解决之道就在于,我们需要按照大脑自己的运作规律来行事。本书作者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耗费数年时间写作了这本工作脑科学著作,其中的方法经过了知名企业的多次验证,切实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为了便于理解,作者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埃米莉和保罗在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并结合脑科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拆解,随后给出了改进方法,同时以“重演”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故事主角在应用脑科学知识之后的工作改善。
◎ 名人推荐
简单来说,这本书引人入胜地介绍了关于大脑功能、局限和容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它教我们如何:“引导”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以实现目标、获得成功。《效率脑科学》非常值得一读,其中的技能也值得深入学习。
——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如果你经常刚休息好却又感到疲倦,刚告诉自己要高效工作却又开小差,那么你一定可以在《效率脑科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找到深层次原因和应对策略。
——汤君健 茂诺咨询董事长、“得到”APP中层管理课主理人
《效率脑科学》在科普各种用脑技巧为什么有效上,写的很不错。
——战隼 知名自媒体warfalcon创始人、100天行动发起人、时间管理专家
我要是有一个爱因斯坦一样的大脑就好了!其实每个人的大脑潜力都是无穷的,问题是普通人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干扰,大脑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想知道我们工作中如何让大脑开发程度更高,推荐读一读《效率脑科学》,能让你恍然大悟同时又学到高效工作的方法。
——秋叶 秋叶品牌创始人
在所有介绍“大脑如何影响我们怎么做、为什么做以及做什么”的书中,这是我读过的最好、最有帮助和最充满智慧的书。读完前四章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在安排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效率提高了一倍。对于所有想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更高效、更自律的人来说,《效率脑科学》是一本必读的书。
——沃伦•本尼斯 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成为领导者》作者
《效率脑科学》通过告诉你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来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 全球高级领导者教练领域的先驱
大多数人最大的局限就是大脑的局限——看似根深蒂固的神经连接让我们偏爱某些感觉和行为,而厌恶另一些。想要接受和应对自己大脑的死板行为,就必须了解诸如工作记忆的局限性、激素的影响、重新评估的力量等反直觉事实。《效率脑科学》将对世界各地的个人和企业产生影响。
——阿特•克莱纳 strategy + business杂志编辑
戴维•罗克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工作原理的正确向导。
——丹尼尔•西格尔 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
戴维将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准确地融入商业世界,这些发现将帮助我们改变大脑、改善表现。
——唐一源 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所长
如果你对创造、高效和快乐没有兴趣,那么《效率脑科学》可能不适合你……但对其他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克里斯•温克 “蓝人秀”主创
领导力属于那些最有觉知的人。《效率脑科学》提供了深刻而实用的工具,帮助你对你的自我、人际关系和周遭世界建立觉知。戴维•罗克的优秀工作成果将帮助我们从内到外地调用整个大脑来进行领导!”
——凯文•卡什曼 Korn Ferry全球CEO、LeaderSource创始人
2022年10月30日 已读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 豆瓣
Not Working:why we have to stop
6.4 (8 个评分) 作者: [英]乔希·科恩 译者: 刘晗 / 苏十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1
内容简介: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不要浪费时间”的教导带来了“绝不能停下”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今天午饭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过......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机械地滑动屏幕,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社交媒体上,让洗脑的bgm灌满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扰吗?难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吗?”
我们梦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下又藏着另一种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给爱睡懒觉/社交恐惧/过度劳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摸一会鱼。
☆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中,窥见同样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顾孩子的间隙中挤出一个小时来到心理诊室的人们,被工作生活所困扰,早已精疲力竭,但当手机嗡嗡声响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们还是会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压力才来到这里。”
☆文学艺术家们和你一样社交恐惧/暴饮暴食/懒散懈怠……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锻造成不会出错的工作机器;电影以外的奥逊·威尔斯,吃喝妄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仅把诗歌深锁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绝少出门、亦不见客;作家大卫·华莱士则极度抑郁,疯狂看电视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这本书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寻找更多可能
“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会评论”,“在一个被信息淹没、被逼得心烦意乱、生活被压力、无力和疲劳所困扰的世界里,这本书有一些话要对那些犹豫不敢选择停下的人说。”——亚马逊读者真实评价
☆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审视。那些“停下来”的人从他们的选择和决心中找到了救赎——他们的负担减轻了,并对生活大声说:“我宁愿不这样做”。
2022年10月30日 已读
Pure, White and Deadly 豆瓣
作者: Yudkin, John Penguin Books 2012 - 11
A Telegraph Top 10 Diet Book, Pure White and Deadly by John Yudkin is a must-read for those concerned with how much sugar we consume every day. Sugar. It's killing us. Why do we eat so much of it? What are its hidden dangers? In 1972, when British scientist John Yudkin first proved that sugar was bad for our health, he was ignor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d rubbished by the food industry. We should have heeded his warning. Today, 1 in 4 adults in the UK are overweight. There is an epidemic of obese six month olds around the globe. Sugar consumption has tripled since World War II. Using everyday language and a range of scientific evidence, Professor Yudkin explores the ins and out of sugar, from the different types - is brown sugar really better than white? - to how it is hidden inside our everyday foods, and how it is damaging our health. Brought up-to-date by childhood obesity expert Dr Robert Lustig M.D., his classic expose on the hidden dangers of sugar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ir health, the health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e health of modern society. "[A] valiant ...attempt to warn us against our lust for sucros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A medical classic".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rguably the leading nutritionist of his time". (Guardian). "Worldwide, around 180million tonnes of refined sugar is produced each year and the UK market alone is worth nearly GBP1billion. Little wonder that no one listened to eminent nutritionist Professor John Yudkin when he called sugar 'pure, white and deadly' back in 1972 and quite rightly warned of the links between 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heart disease". (Catherine Collins, Principal Dietician, St George's Hospital). John Yudkin (8 August 1910 - 12 July 1995) was a British physiologist and nutritionist, whose books include This Slimming Business, Eat Well, Slim Well and This Nutrition Business. He becam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with his book Pure, White and Deadly, first published in 1972, and was one of the first scientists to claim that sugar was a major cause of obesity and heart disease. Robert H. Lustig, M.D. has spent the past sixteen years treating childhood obesity and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sugar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metabolism. H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UCSF Weight Assessment for Teen and Child Health Program and also a member of the Obesity Task Force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 His YouTube video lecture Sugar: The Bitter Truth has received over two million hits, he recently appeared on the BBC 2 documentary The Men Who Made Us Fat and his book Fat Chance: Beating the Odds Against Sugar, Processed Food, Obesity, and Disease is being published in Autumn 2012.
2022年10月29日 已读 调研用书
吉卜力的伙伴们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日]铃木敏夫/口述 / [日]柳桥闲/文本整理 译者: 黄文娟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本书为经济类商业图书,是吉卜力社长首次亲口公开吉卜力30年的奋斗史。本书是正值吉卜力工作室成立30周年之际,由社长铃木敏夫口述,柳桥闲执笔的作品,从宣传和票房而非制作的角度来解读吉卜力工作室30年来的秘密。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吉卜力自创始以来制作全23部长篇电影作品的历程。每一部作品又从题名、宣传语和视觉图的构思及与其他企业联动宣传活动的这两大方面具体描述了电影从企划开始到正式上映为止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是吉卜力的成长历程,更是铃木敏夫自身从一个对电影宣传工作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成为一名成熟的制作人的心路历程。
2022年10月29日 已读 稿件research用
惰者集 数感与数学 豆瓣 Goodreads
怠け数学者の記
作者: 小平邦彦 译者: 尤斌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12 其它标题: 惰者集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惰者集 数感与数学简介:数学之书 走进迷人的数学 看数学的故事 领略数学之美 数学家文集 通俗易懂有趣 爱上数学科普读物 理解数学 数学教育书籍作者:[日]小平邦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1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科普读物|科学世界|数学图灵新知
2022年8月13日 已读
小书,很好看,我也想要有数感啊)大喊
如何正确求助 豆瓣
Reinforcements:How to Get People to Help You
作者: [英] 海蒂·格兰特 / Heidi Grant 译者: 罗敏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0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成果精华
在工作和生活中,让开口求助不再难!
◎ 编辑推荐
☆ Strategy+Business年度最佳商业书、《金融时报》夏日选书。
☆ 与其为难自己,不如及时求助,求助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底层能力。
☆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比我们想象的更乐于助人。
☆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精华总结,作者连续名列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名单,曾在TED作过与本书相关演讲,浏览量高达300万次。
☆ 《驱动力》作者丹泽尔·平克、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萨顿推荐阅读。
◎ 内容简介
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心理学实验发现,哪怕是在地铁上请别人让座、向陌生人借用一下手机,类似这样的小事都会让人感到难堪,甚至感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吊诡的是,尽管我们讨厌求助,但大多数人却天生乐于助人。
高度复杂的现代职场,分工越来越细,有效的协作互助已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底层能力。我们每一天都需要知道何时以及如何求助。然而,因为上述心理障碍,大多数人不懂求助,其笨拙的求助方法甚至冒犯到求助对象。
本书以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告诉你如何通过实用的四个步骤让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轻松伸出援手。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要明白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你只需要将这种本能转化为职场上的行动,就能在团队内创造互助的文化。这就是管理的要义。
2022年8月10日 已读
工作用,补标。
沟通的方法 豆瓣
7.7 (11 个评分) 作者: 脱不花 新星出版社 2021 - 6
★30000+同学说:真希望我刚入职场时看过这本书!
原来职场上所有的难题,都是沟通问题;
那些叫你抓狂的局面,都有解决方案。
★全面覆盖职场沟通场景,给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职场萌新,怎样初来乍到就能让人对你印象深刻?
作为业务骨干,怎样让你的方案被甲方重视?
作 为部门主管,怎样辅导下属更好地完成任务?
这样典型而高频的职场沟通场景,本书中有18个——从向上沟通到管理沟通,再到客户沟通,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你会遇到的所有职场沟通难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你发起上述任何一个沟通之前,请翻开这本书。
★是CEO的沟通心法,更是写给你的职场沟通指南
这是脱不花“自我追问”出来的一本书——书里有她早年作为管理咨询顾问,跟大企业家提案的经验;有她在得到App日常管理中,和同事、老师、客户积极协调的事例;更有她牵头的教研团队收集的,来自一线的大量真实沟通需求和实践。真学实练,助力你在沟通的无限游戏中一往无前。
★会沟通等于会说话吗?那么,如果做不到八面玲珑、滔滔不绝,是不是无法成为沟通高手呢?
脱不花认为:沟通是心理学课题,是领导力课题,甚至是设计行为学课题,但它唯独不是说话本身的课题。每个人都可以掌握沟通的方法,赢得沟通对象的尊重与合作。
作为一名职业的沟通者,脱不花在书中捧出了自己的沟通心法,倾力传授和示范,如何通过沟通在社会上解决问题、求得帮助、整合资源、洞察人心。
读完这本书,回到现实中后,你会发现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化解别人复杂的诉求,都不是难事;你会发现原本那些无法破解、下意识躲避的难题,都有了解决答案。
2022年8月10日 已读
刚好引用到,补标。其实方法论意义上是有帮助的,主要是实践难啊
編輯鍾叔河 豆瓣
作者: 彭小蓮 / 汪劍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8
編輯家鍾叔河的故事,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一個堂吉訶德的故事。
他拖過板車、坐過牢,五十歲才開始編輯生涯;憑着自己的學問、膽識與堅持,出版多部重要作品,啟蒙了一代讀書人。
鍾叔河,編輯家、學者、散文家。1931年11月,生於湖南澧縣,成長於平江和長沙。在反右派鬥爭時被開除公職送勞動教養,其後在街道上「自謀生活」12年。1970年被捕,以「惡毒攻擊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罪名判刑10年。1979年被徹底平反後,開始其書籍編輯生涯,策劃編輯出版了「走向世界叢書」、《曾國藩全集》、《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周作人散文全集》等多部深遠地影響中國出版界的作品。
2017年的東亞出版人會議上,獲授「特殊貢獻獎」。
2022年7月25日 已读
上班記 豆瓣 Goodreads
8.9 (37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2 - 3
2022年7月21日 已读
旁观历史的“逆淘汰”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豆瓣
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8.4 (4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6
★ 【全新雅致开本、典藏封面】
★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超越 《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举世公认的中篇巨作,其饱满的张力、谨慎的节奏和杰出的结局几近完美。——(文学评论家)杰拉德·马丁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而固守尊严的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记者: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一部不可超越的作品,即使它的作者也不能超越。对此你怎么看?
马尔克斯:它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一部完美杰作。——《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我认为,从叙事技巧这方面来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在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我一直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哪怕是《百年孤独》,也没有能超越其带来的震撼。——著名作家、学者格非
2022年7月20日 已读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Kunst des digitalen Lebens
6.8 (16 个评分) 作者: 魯爾夫.杜伯里 / 艾爾.波丘 (插畫) 译者: 鐘寶珍 商周出版公司 2020 - 3
「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2013年4月12日,杜伯里應英國《衛報》編輯部的邀請,前往介紹當時剛出版的《思考的藝術》英譯版。現場聚集了大約有50名記者,他們手裡端著早上的咖啡,竊竊私語著等候總編輯洛斯布里傑或許終於會解釋一下,這個在英國全然沒沒無聞的傢伙是誰。就在此時,洛斯布里傑站起身、面無表情地說:「我剛剛上了您的網站,發現一篇狂妄無恥的文章。您說說這篇文章吧,不要談那本新書了。」
洛斯布里傑在杜伯里網站上發現的文章,列出了他對反對消費「某種東西」的最重要論點,而那偏偏是眼前這些專業人士日復一日在生產的:新聞。
措手不及的杜伯里吞下原本為了要介紹《思考的藝術》而練得滾瓜爛熟、希望聽起來令人信服且擬得很漂亮的句子,開始闡述自己為何鼓吹人們少看新聞的種種觀點。四小時後,杜伯里網站文章的精簡版〈新聞對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一文被刊登在《衛報》網站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450則讀者留言(網站的留言上限),並成了當年年度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文章之一。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不看新聞卻又能夠掌控資訊流》一書便奠基在該篇文章之上,並更深入、廣泛地含括了更多論點與內容,像是:
新聞不會讓你獲知重要的事,就生意角度來看,重要性不等於「具報導價值」。
新聞不能精進你的能力,因為報導內容多半與你的個人世界或能力圈無關。
新聞無法讓你明辨是非,透過大數據的精準投放,假新聞、業配文的穿透力更為強大。
新聞會讓我們看錯重點、錯估風險,畢竟省事卻聳動的報導方式比較容易引人注目。
杜伯里指出,人類只是穿著西裝筆挺的洞穴人,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而設計的,能負荷的食物和資訊都很有限。而現在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卻活在一個和我們原本的構造設計目的正好相反的世界裡。那會導致巨大的風險以及既不聰明而又危險的行為。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認識到營養過剩的種種危害(肥胖症、糖尿病),開始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新聞之於心智,猶如糖之於身體。新聞很容易消化,媒體不斷餵給我們無關痛癢的小事和八卦新聞,和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要求我們思考。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飽足。不同於書本或有深度的期刊雜誌(需要我們去思考的那種),我們可以吞下無數的新聞片段,就像是心智的彩色糖果。
現在,我們也要面對資訊超載,正如二十年前的攝食過量。我們開始認識到新聞的毒害有多麼可怕,我們也正在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
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作者杜伯里多年來生活在完全沒有新聞的世界裡,我們何不向他看齊,使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洞見更有價值,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也把更多的時間保留給最重要的事。
2022年5月6日 已读
蛮同意的
悬停的爱 豆瓣
Les Amours Suspendues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里翁·法约勒 译者: 谢昱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8
★★★
2018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评委会特别奖作品
一个总在爱情危险边际来回游走的男人
四个或浪漫,或智慧,或脆弱,完全不同的女人
这是一出富有韵律、充满趣味与法式调侃的纸上爱情戏剧
★★★
【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描写爱情中男人,富有韵律,充满趣味与调侃的现法国现代图像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已婚男人,他难以抑制自己对女性的关注、讨好和欲求。然而每当韵事将成,他却总选择戛然止步,让感情终止在双方引力最难以抗拒的瞬间。他用这种方式避免自己在更亲密的关系中受到伤害,也保护着柏拉图式的爱情所拥有的美感不会因为彼此距离的拉近而减损。
他将所有未完成的关系冻结在最完美的时刻,小心收藏在内心的密室中,并时时重温这些发生在各色女人之间的悬停的爱情。直到某一天,他的婚姻轰然破碎,陷入悲伤和绝望的他决定将这些情感解冻,希望能再一次找回失落的幸福……
【编辑推荐】
1.爱情是否有重量呢?
我们能否将自己的情绪“凝结”,又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这份感情的时刻,或者更恰当的时刻再度释放?。
作者在这书中以一种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表达形式——纸上戏剧——讨论了这样的爱情哲学。
2.2018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评委会特别奖获奖作品。没有舞台上演员连贯的动作,也没有真实的旋律,作者马里翁·法约勒却给所有的读者带来了如同亲临现场一般的戏剧体验的实验性神作。
3.在这本书中,作者跳脱了女性的身份,以男性的视角用充满韵律、如“咏叹调”一般的戏剧画面讲述了一段比生活本身更加真实的爱情。书中的对话虽然处处充满调侃,但就是在这些略带讽刺的画面与言语之中,爱情中男人女人在彼此眼中的真实样貌被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4.作者最大程度地舍弃了叙述与对话,主要是用人物的肢体表达他们自己,就像是舞蹈演员,通过肢体的造型、轮廓和他们的行为来表现故事。其中许多反复的人物造型和细致的场景设计营造出了舞台音乐剧的氛围,人物的动作和位移都变成了超现实的舞步,故事的推进也如歌曲般回环往复,余韵不绝。作者就是利用充满现代感的“舞步”和带有古典韵律的押韵小调之间来回的穿插实现了叙事空间的转变,让读者体验到一种暂时从故事人物和事件之中隔离、抽身而出的感觉。
【媒体评论】
插入默剧中常出现的、包含隐喻、充满超现实主义感的旁白,并使用如同歌曲诗词一般简练,给人带来静默感的人物对话,这让马里翁·法约勒的作品拥有了一种细腻精致又简洁明朗的风格。让人物更多的用肢体舞动和歌唱来推动情节,如同被裹挟在浪漫感性的风暴之中,而写在黑板上的人物独白给予了读者更精准的说明,作者创造出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国际安古兰漫画界评委会评语
2022年4月22日 已读
吃完饭去亮马桥的言几又转转,书就被扔在门口右手边,很厚,索性就看完了。五星给图像小说的实验性,用图画、字体,穿梭在写实和幻想之间,描绘出男性视角下与不同类型女性所碰撞出的感情和相处方法。Also just so very Fre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