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芝麻米粒说 豆瓣
作者:
黄宝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不知道是喜是悲?二十五年来一无事成,但起码没有辜负自己的肠胃,为了安慰自己,是以成书。”作者如是说。作为一个在书桌与餐桌之间消磨时日的写作人,作者笑称自己烧的菜比文字可口。本书集异国美食、人文轶事、生活随笔于一炉,以食物为主角,描绘的是生活,既飘着食物芳香,也有如微风吹佛的诗样情致。
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 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
你还没吃够米饭? 怎能?我怎能把米饭吃够?那是从生到死不离不弃的活命根本,这就像问一个人,你还没把空气吸够?还没把钱花够? 有些事天经地义,至少,二十年前白米饭对我的意义就是如此。我是亚洲热带南方出生的食稻米人种。 我在马可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马可是我当年男友,出生在教养良好的犹太家庭。那里是富有的高尚住宅区,居住的人家都以懂得吃中国菜为时尚,有些人家里还收藏着中国文物字画;或者,起码都在博物馆里看过一些相关的展览。他们跟中国人的交往,大半止于礼仪社交,而马可居然从台湾带回来一个非犹太族裔的黄种女子,那矜持、高尚的白人住宅区,因为我的到来起了小小的骚动。他们对中国菜十分好奇,也都想见识一下我这个能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的东方女子,他们还想让我去鉴定鉴定家里收藏着的字画,要我解释丰子恺画里的诗句或花瓶上的汉字是什么意思,那些瓷器是什么年代,还有康熙、乾隆那些人像到底是什么人的祖宗等,好像我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字典,活着的中国艺术,谁都想从我这里见证一下地道的“中国”。他们都觉得豆腐很神奇,而且似乎必须懂得豆腐,才真正能领会中国菜的奥秘与精髓。所谓subtle,那是他们的说法:抽象的、纯粹的、淡远的、清醇的等如禅如公案。吃豆腐就像品尝俄国鱼子酱、法国鹅肝酱那样,它是中国食物里的精神代表和文化承传。 我于是成了克利夫兰小镇的上宾,每个周末都有人家开着车来接我,让我带他们去中国城采购,然后去他们的厨房示范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所有人都认真学习观看,不敢随便插手,而且都小心随侍在一边,供我任意使唤。我也总把厨房搞得鸡飞狗跳,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慌得手忙脚乱,然后吃得开心得意;饭后再观赏他们的宝贝,说些我自己都不确定的话语,好些草书篆书我读不懂,更多的图章签名宛若天书。 那些日子我过足了厨师瘾、文物瘾,并且天天吃中国米饭。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餐上,马可的爸爸苦着脸闷声不响,两只手紧缩在腹前,一点没有要举筷进食的意愿。忍了好久,他终于长叹一声:“O--E--Ve i”(古意第绪语:“我的天啊!”)他终于说:“我吃够中国米饭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不是每个人都像有我这样有一副米饭肠胃。马可的爸爸抗议:他不要吃太多淀粉,因为那样会增加体重,只有惩罚犯人时,才给他大碗米饭。 这是饮食观念的启蒙。自此我意识到了大碗大碗吃饭的粗糙,即所谓饭桶。 这才逐渐学会了精致、世故:主食是鱼肉,米食土豆只是伴吃副品。台湾的劳动人民,每天一早就要吃饱肚子,出门去做活,菜不过是为了下饭。 马可妈妈私下问我:“你在台湾这么久都没吃够米饭吗?” 然后,她自己告白:米饭加中国菜是无与伦比的绝配,世界上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如此怎么吃都不烦不腻,她完全无法抵挡它的诱惑。 原来,马可的妈妈是个地道中国菜迷,大学时代她还是校花,马可的爸爸为了追她,天天请她吃中国菜;追到手之后,美丽窈窕的校花开始发福,结婚之后,变圆又变胖。自此,她不断尝试瑜伽、针灸、节食、运动……各种减肥法,终归无法还原美好身材。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 豆瓣
作者:
徐震堮
中华书局
1984
- 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小说,中国的贵族的风范大量呈现在这部书里。
《世说新语校笺》正文分为三卷,按篇加以编号。书后附有词语简释和正文出现人物的人名索引。
《世说新语校笺》正文分为三卷,按篇加以编号。书后附有词语简释和正文出现人物的人名索引。
书商的旧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昌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8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当过银楼小学徒,出版社校对员,当过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总经理;他曾主持《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他曾策划《万象》杂志和“书趣文丛”;他曾用二十个字概括自己的编辑生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他就是本文作者,自称为书商的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
幽梦影 豆瓣
作者:
(清)张潮
译者:
罗刚
/
张铁弓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 5
《幽梦影》是清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出版家张潮的一部文艺格言随感小品集。书中收录了作者格言、箴言、哲语、清言、韵语、警言、语录计219条。内容极其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其深蕴理趣,令人遐思。张潮是清初的一位进步文学家,他以“幽梦影”为小品集名,取如幽人如梦境,似真亦幻,如影随身身之意趣,并蕴涵破人梦中呓语,发警醒世人之良苦用心。作者从生活入手,以高度凝炼的艺术化笔触,讴歌自然、净化心灵,表现出对大自然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和对生活馈赠的无限珍惜;全书读来,处处漾溢着作者对生活的高尚情趣和美好感受。
小窗幽记.幽梦影.幽梦续影.浮生六记 豆瓣
作者:
陈继儒(纂集)
/
张潮/朱锡绶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
书里人生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本丛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本书是鲁迅两位弟弟回忆乃兄的文集。本卷收录的主要是周作人的著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此外还有他的和周建人的散篇文章,如《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鲁迅和周作人》等。这本著作后面还附有《旧日记里的鲁迅》和《学堂生活》两篇很有史料价值的文字。
本书是鲁迅两位弟弟回忆乃兄的文集。本卷收录的主要是周作人的著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此外还有他的和周建人的散篇文章,如《鲁迅去世已经十年了》、《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鲁迅和周作人》等。这本著作后面还附有《旧日记里的鲁迅》和《学堂生活》两篇很有史料价值的文字。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Yiyun Li
Random House
2005
- 9
Brilliant and original,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introduces a remarkable new writer whose breathtaking stories are set in China and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rich, astonishing collection, Yiyun Li illuminates how mythology, politics, history, and culture intersect with personality to create fate. From the bustling heart of Beijing, to a fast-food restaurant in Chicago, to the barren expanse of Inner Mongolia,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reveals worlds both foreign and familiar, with heartbreaking honesty and in beautiful prose.
“Immortality,” winner of The Paris Review’s Plimpton Prize for new writers,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who bears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a dictator and so finds a calling to immortality. In “The Princess of Nebraska,” a man and a woman who were both in love with a young actor in China meet again in America and try to reconcile the lost love with their new lives.
“After a Life” illuminates the vagaries of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gender, unfolding the story of a couple who keep a daughter hidden from the world. And in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in which a man visits America for the first time to see his recently divorced daughter, only to discover that all is not as it seems, Li boldl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communism on language, faith, and an entire people, underlining transformation in its many meanings and incarnations.
These and other daring stories form a mesmerizing tapestry of revelatory fiction by an unforgettable writer.
“Immortality,” winner of The Paris Review’s Plimpton Prize for new writers,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who bears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a dictator and so finds a calling to immortality. In “The Princess of Nebraska,” a man and a woman who were both in love with a young actor in China meet again in America and try to reconcile the lost love with their new lives.
“After a Life” illuminates the vagaries of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gender, unfolding the story of a couple who keep a daughter hidden from the world. And in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in which a man visits America for the first time to see his recently divorced daughter, only to discover that all is not as it seems, Li boldl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communism on language, faith, and an entire people, underlining transformation in its many meanings and incarnations.
These and other daring stories form a mesmerizing tapestry of revelatory fiction by an unforgettable writer.
The Other Nuremberg 豆瓣
作者:
Arnold Brackman
William Morrow & Co
1988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