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魏晋南北朝史 豆瓣
作者: 王仲荦 2020 - 8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之书。
2023年4月27日 想读
南明史(全2册)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2022 - 3
公元1644年,为甲申年。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
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清军收取了关外地区,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而明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地方还很大,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此后更是围绕着立谁为新帝而彼此攻讦,为南明政权埋下了隐患……
总之,自这一年起,中国历史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迭起的重大事件,上演着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三种纪年代表着的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也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2022年3月21日 想读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 豆瓣
Homer on Life and Death
9.8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加斯帕·格里芬(Jasper Griffin) 译者: 刘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一部关于荷马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从生与死的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引导我们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
通过对《奥德赛》《伊利亚特》等荷马史诗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引导读者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
1.作者是牛津大学古典系教授,荷马研究专家。
2. 聚焦于读者耳熟能详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经典文本,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性格、场景设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绘与分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
3. 为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引与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荷马史诗的精彩专题研究。作者从史诗文本出发,从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对荷马史诗中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史诗中有关神明和命运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平易、细致的讨论,引导读者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同时,作者也回应了一些荷马史诗批评中的重要问题,不仅适用于热爱荷马史诗的普通读者,也能为史诗不同阶段的研究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2022年3月17日 想读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豆瓣
作者: 聂溦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4
汉魏以来,史学独立,汉唐之间史书种类与数量的繁荣、私撰史学的发达广受关注。然而即便私人撰写的史书,若以王朝为记载对象,也必然包含官方因素。本书避免官修、私撰对立的视角,注意到官方常规化的修史体制改造了王朝史编纂的大环境,也使纪传史体裁发生了变化。
本书提出“官修史体制”的概念,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机制及相关职官设置。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官修史体制逐渐将政务运作、文书与历史编纂的关联性变得制度化、惯常化。本书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考察。一是在纪传史的横截面中探讨体裁模板与史源如何相互适应,围绕四夷列国传、孝义类传、一般臣僚传记与相关政务运作的联动进行了讨论。二是考察纵向的史料加工编纂过程的发展,讨论了东晋与刘宋、十六国与北魏的修史,观察编年、纪传共同参与的史书编纂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历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既关注历代修史的史事、制度的记载,也重视对史文结构、体例、史源、改编过程的分析,彼此印证,别开生面。
2022年3月17日 想读
汉魏六朝赋选 豆瓣
作者: 瞿蜕园 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3
《汉魏六朝赋选》选目在《文选》所选赋的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去取,择定二十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一)为精简起见,每一类型的赋,尽可能不重复入选。例如《恨赋》与《别赋》,《雪赋》与《月赋》都只收一篇。惟《西征赋》及《哀江南赋》,因有其独特的规模格局,虽较冗长,也予入选。至于同一作家,只选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尽量照顾全面。(二)从文体来看,即使命名不同,属于赋体性质的仍应归入赋类,《七发》是其一例。至《酒箴》虽不宜径名为赋,而形式上亦与赋无异,故也收入。(三)古人注书,有释事释意两种,李善注《文选》,是偏重释事的。在今天看来,由于赋中所用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距离过远,不能不要求详尽的解释,但若专注重词藻的溯源,而忽略词意的阐发,对读者的帮助仍然不大,因此,本书的注释既重视典故也重视语词。除一般的字句加注外,兼顾到作者的作意。(四)赋中的名物训诂有不少还没有确切解决,经过清代以至近人的考证,对旧注也有不少的纠正,或补充。本书则多采用传统上较为肯定的旧说。
2022年3月15日 想读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22年3月12日 想读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 豆瓣
作者: 陈业强 2015 - 7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 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一个村寨为研究个案,在长期田 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 移的因素以及迁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 改革,大量怒江傈僳族妇女开始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 地区。婚姻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以后,她们面临着文 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婚姻迁移妇女一般能够适应异文 化,只是她们容易适应的是物质文化,*难适应的 是精神文化。虽然文化冲突使这些婚姻迁移妇女成了 社会弱势群体和“边际人”,但是,文化冲突并没有 强化她们的族群认同,夫妻感情和经济状况是影响这 些婚姻迁移妇女分化的主要因素。怒江傈僳族妇女 的婚姻迁移扩大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认同,有时 也重塑了“他者”的“污名”。国家只有缩小地区之 间的经济差距,加大对怒江傈僳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提高怒江傈僳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才能使怒江傈僳 族妇女回归理性婚姻迁移。
作者简介
2022年3月10日 想读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8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22年3月7日 想读
中国纹样 豆瓣
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
作者: (英)欧文·琼斯 著 / 王冠宇导读 译者: 侯晓莉 2022 - 1
编辑推荐: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
★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多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包括青花瓷、粉彩瓷器和景泰蓝等纹样,品质一流,精美绝伦。
★此次推出中文典藏版,内容方面新增王冠宇博士撰写的长篇导读,该导读介绍了欧文·琼斯的成长经历、《中国纹样》的成书背景,并详细追溯了书中收录的艺术珍品的来源。
★高清大图,雅昌印制,完美还原图版本身的色彩。青花的幽幽蓝色,景泰蓝和珐琅器的奢华金边,粉彩的清雅细腻,都得以唯美呈现。
★装帧设计精美雅致,适合收藏。精装外包纸盒,封面用细格纹纸印刷,书名处压凹贴中式标签纸,硫酸纸腰封下花纹若隐若现。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是艺术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在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都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包括青花、景泰蓝、粉彩和珐琅纹样。《中国纹样》,令19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人,对中国纹样之美,充满了赞叹。琼斯一度是轻视中国装饰艺术的,他曾在另一本著作《装饰原理》中说过:“中国人没有能力处理传统纹饰及图样。”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的一些皇家艺术精品流向了欧洲,它们与琼斯之前见到的迎合西方喜好的“外销瓷”有着天壤之别。琼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太轻率了。他称赞这些作品“前所未见”“色彩和谐”“通体完美”。
中文版瘦长16开,保留了原图的比例。原书毕竟已经出版了150年,本书编辑参考了各种版本,力求按照青花瓷、景泰蓝、掐丝珐琅和清粉彩瓷的味道,还原图版本身的色彩。青花的幽幽蓝色,景泰蓝和珐琅器的奢华金边,粉彩的清雅细腻,校正颜色时,都要力求完美还原。本书由雅昌印制,体现了现今印刷的高水准,在2016年美国印制大奖(相当于印刷界的奥斯卡)中,《中国纹样》获得了优异奖。
此次推出中文典藏版,改为精装,外包纸盒。装帧设计方面力求精美,封面用细格纹纸印刷青花瓷纹样,书名处压凹,贴中式标签纸,硫酸纸腰封下花纹若隐若现。内容方面新增王冠宇博士撰写的长篇导读,该导读介绍了欧文·琼斯的成长经历、《中国纹样》的成书背景,并详细追溯了书中收录的艺术珍品的来源,通过实物资料与琼斯手绘图稿的对照,探索载有此纹样或相类纹样的器物原型,并对其形制、工艺、纹样特征以及流行时代等加以说明,为大家还原《中国纹样》所录器物的“原貌”。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On Liberty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John Stuart Mill Penguin 1998 - 6
This volume includes the complete essay in five chapters: Introductory; Of the Liberty of Thought and Discussion; Of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 Of the Limits to the Authority of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 and Applications. With a fine introduction by editor Alburey Castell,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line numbers for easy reference, a list of principal dates in the life of John Stuart Mill, and a bibliography.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豆瓣
作者: [日] 八木春生 译者: 姚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11
在中国南北朝时代前期的佛教美术研究中,汉化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佛教美术的汉化过程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不断试图去理解佛教和佛教美术的摸索轨迹。《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美学》一书关注石窟、壁画、造像中的摩尼宝珠、藤座式柱头、山岳纹样、金刚力士像、畏兽像、莲花纹样等细节,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探讨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理解来对西方传来的佛教图像进行变形、再现的。同时,《纹样与图像》一书也分析了北朝与南朝佛教美术之间的差异。
2022年2月18日 想读
The Dawn of Everything 豆瓣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 - 10
A trailblazing account of human history, challenging our most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social evolution--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political violence, and social inequality--and reveal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human emancipation.
For generations, our remote ancestors have been cast as primitive and childlike--either free and equal innocents, or thuggish and warlike. Civilization, we are told, could be achieved only by sacrificing those original freedoms or, alternatively, by taming our baser instincts. David Graeber and David Wengrow show how such theories first emerg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 a conservative reaction to powerful critiques of European society posed by Indigenous observers and intellectuals. Revisiting this encounter has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make sense of human history today,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farming, property, cities, democracy, slavery, and civilization itself.
Drawing on pathbreaking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authors show how history becomes a far more interesting place once we learn to throw off our conceptual shackles and perceive what's really there. If humans did not spend 95 percent of their evolutionary past in tiny bands of hunter-gatherers, what were they doing all that time? I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did not mean a plunge into hierarchy and domination, then what kin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id they lead to? What was really happening during the periods that we usually describe a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The answers are often unexpected, and suggest that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may be less set in stone, and more full of playful, hopeful possibilities, than we tend to assume.
The Dawn of Everything fundamentally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ast and offers a path toward imagining new forms of freedom, new ways of organizing society. This is a monumental book of formidable intellectual range, animated by curiosity, moral vision, and a faith in the power of direct action.
Includes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2022年2月4日 想读
The Copenhagen Trilogy Goodrea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ove Ditlevsen 译者: Tiina Nunnally / Michael Favala Goldma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 - 1
Called "a masterpiece" by The Guardian, this courageous and honest trilogy from Tove Ditlevsen,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genre-bending confessional writing, explores themes of family, sex, motherhood, abortion, addiction, and being an artist. This single-volume hardcover contains all three volumes of her memoirs
Tove Ditlevsen is today celebrat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nique voices in twentieth-century Danish literature, and The Copenhagen Trilogy (1969–71) is her acknowledged masterpiece. Childhood tells the story of a misfit child’s single-minded determination to become a poet; Youth describes her early experiences of sex, work, and independence. Dependency picks up the story as the narrator embarks on the first of her four marriages and goes on to describe her horrible descent into drug addiction, enabled by her sinister, gaslighting doctor-husband.
Throughout, the narrator grapple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her vocation as a writer and her competing roles as daughter, wife, mother, and drug addict, and she writes about female experience and identity in a way that feels very fresh and pertinent to today’s discussions around feminism. Ditlevsen’s trilogy is remarkable for its intensity and its immersive depiction of a world of complex female friendships, family and growing up―in this sense, it’s Copenhagen's answer to Elena Ferrante's Neapolitan Novels. She can also be seen as a spiritual forerunner of confessional writers like Karl Ove Knausgaard, Annie Ernaux, Rachel Cusk and Deborah Levy. Her trilogy is drawn from her own experiences but reads like the most compelling kind of fiction.
Born in a working-class neighborhood in Copenhagen in 1917, Ditlevsen became famous for her poetry while still a teenager, and went on to write novels, stories and memoirs before committing suicide in 1976. Having been dismissed by the critical establishment in her lifetime as a working-class, female writer, she is now being rediscovered and championed as one of Denmark's most important modern authors, with "Tove fever" gripping readers.
2022年1月23日 想读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豆瓣
作者: 周濂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
学者周濂政治哲学力作全新修订再版
切入政治哲学核心,提供理解现实的脚手架
在严肃的思考中获得直面复杂事态的勇气
「编辑推荐」
★ 公共声音之外,学者周濂政治哲学力作全新修订再版。作为学院知识分子,周濂老师以其思维的清晰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他对现实问题能够做到如此清晰而深刻认识的来源都可以在这本著作中找到答案。
★切入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提供理解现实政治的脚手架。乔纳森·沃尔夫在《政治哲学》中开篇即说,政治哲学只需回答两个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以及“谁说了算?”以政治哲学的术语表达,前者涉及的是“正义”问题,后者涉及的就是“正当性”问题。本书从区分“正当性”与“证成性”出发,通过辨析政治哲学上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国家、权力、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分析工具。
★ 在层层递进的论述中明确政治哲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围绕“正当性”与“证成性”,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作者援引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大卫·斯密茨、罗尔斯以及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他们在此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理论的得与失,最后落脚于民主正当性问题,为理解现实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 论证的严密与分析的透彻,带我们由概念辨析去把握与此相关的现实。通过界定“正当性”与“证成性”“合法性” “政治义务”“政治责任”以及“正义”的关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概念地图,便于我们澄清由于概念混乱导致的对相关现实的无视和无知。
★ 以理论的厚度赋予我们直面当今价值多元时代的勇气。面对今天这个纷繁的多元主义时代,面对多数人在各种问题上的独断论立场,了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掌握概念辨析的方法,无疑有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立场,更清醒地直面问题。
「内容简介」
“是什么使得权力或强力成为道德上对的”是2000多年来政治哲学不断追问的问题。
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结合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哈贝马斯及罗尔斯的观点,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区分了正当性与证成性:正当性是一种“回溯性”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也就是从“发生的进路”去评价权力;而作为“前瞻性”概念的证成性,关注的是权力的效用和达成的目的,也即从“目的的进路”去评价权力,确立了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从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区分出发,作者进一步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图:国家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
由此,通过对概念关系的梳理标定了正当性在当代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位置,利于廓清被语言迷雾遮蔽的现实,帮助我们获得直面现实复杂事态的理论勇气。
2022年1月18日 想读
中国风俗通史 豆瓣
作者: 吴玉贵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1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内容简介: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杨太真外传》记叙了其中两种。一说玄宗登三乡驿.遥望女几山有感,归来作此曲。故刘禹锡诗有“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一说据《逸史》,天宝初年,方士罗公远在八月十五夜,折桂枝化桥,侍玄宗往月宫赏月,有仙女舞于广庭,称为《霓裳羽衣》。
2022年1月18日 想读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豆瓣
伊藤博文 近代日本を創った男
作者: [日]伊藤之雄 译者: 张颖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9
改变伊藤博文形象的决定性著作。
.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
.
因为有这个人,才有今天的日本
.
“刚强耿直”的一生——这是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对伊藤的评语,也是伊藤的立身处世之道。
.
伊藤博文1841年生于周防国,1909年(68岁)在中国哈尔滨遇刺身亡。伊藤一生历经幕末维新、西南战争、明治十四年政变、条约修订、立宪政治的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朝鲜统治……他的一生正与近代日本的初创时期重合。
.
伊藤之雄广泛涉猎书信、日记等原始史料,立足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描述了伊藤博文“刚强耿直”、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是一部改变伊藤博文形象的决定性著作。
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豆瓣 Goodreads
6.7 (7 个评分) 作者: Benjamín Labatut 译者: Adrian Nathan West Pushkin Press 2020 - 9
Albert Einstein opens a letter sent to him from the Eastern Front of World War I. Inside, he finds the first exact solution to the equations of general relativity, unaware that it contains a monster that could destroy his life's work.
The great mathematician Alexander Grothendieck tunnels so deeply into abstraction that he tries to cut all ties with the world, terrified of the horror his discoveries might cause.
Erwin Schroedinger and Werner Heisenberg battle over the soul of physics after creating two equivalent yet opposed vers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ir fight will tear the very fabric of reality, revealing a world stranger than they could have ever imagined.
Using extraordinary, epoch-defining moments from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enjamin Labatut plunges us into exhilarating territory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progress and destruction, genius and madness.
2021年12月12日 想读
羊呆住了 豆瓣
5.8 (19 个评分) 作者: 李盆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无文体写作”横空出世
八十九篇作品实验又好玩
不写诗的广告人不是好小说家
知乎鬼才李盆作品首次结集出版
🐑编辑推荐
作者远离文坛、远离名利场、远离小圈子、远离对历代大师的迷信、远离道德制高点、远离各式桥段与套路、远离颠倒梦想,得以留存天真与纯粹,得以达成诗性与实验性。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入的小说多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却以一种高度自由的、超现实的手法加以表现。内容涉及童 年回忆、日常观察、社会学思考、科学幻想、古代传奇等。语言灵活多变,叙事充满诗性,往往在极短的篇幅内,提供一个看待周围世界的全新视角。作者以其强大的想象力与精简、清奇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文写作的又一新的可能。
🐑名人推荐
李盆的作品有着奇妙的叙事角度,这个角度是一种在主人公内部的远观,就像你胃部的一粒电子,对整个的你的那种远观。一种微观的宏大。对这样的写作天分感到嫉妒。
——多抓鱼CEO 猫助
李盆发明了一种新的修辞,那就是按摩。锤击着读者的语感和思维方式,直到它们发热、翻身,并自愿舒展成另一个样子。
——编剧 梁边妖
李盆,李盆的关键,是他捅到了极少有人用笔尖能够抵达的物种起源。野生蒜,文字谷物,城中村个人调查,现代蕨类,老树上刷下一个新号码,咬不断的社会学,当代贴吧艺术,响铛铛是凭自己用手打了这些个,很多作家,记者,学者,艺术家都想啃但啃不到的,块状不明文学物体。实属罕见,而且,在我看来——非,常,绝。
——广告人 成长
驼庵诗话(修订本) 豆瓣
作者: 顾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顾随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度被埋没的“大家”。他的旧学修养颇深,尤其对诗文具有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英文系出身的他又兼有中国古典与西方文 学两方面的学识修养。这本《驼庵诗话》是叶嘉莹教授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听顾随讲课的笔记整理而出,采用中国古代的诗话体。《驼庵诗话》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章节。总论中涉及写诗、内容、技巧、评论、欣赏、生活、做人等诸多方面;《分论》中从评议《诗经》《离骚》开始,着重论说唐诗宋词兼及近人之作。涉及方面颇广,很难系统归纳作者的诗歌思想与理论。而书中对于“诗心”的强调、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发展,近年来也都为学界关注;尤其一段段诗话文字妙论层出,许多判断都来自于作者对诗歌的强烈感受力,会给读者以很好的启发。本次《驼庵诗话》在三联重版,顾之京、高献红两位学者对其进行了精心的修订,改正了原版大量的错误,并做了很多普及性的注释工作。这使得本书的面貌大大区别于过去各种通行的《驼庵诗话》版本,应能达到后出转精的效果。
2021年9月10日 想读
始于一次分神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胡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始于一次分神》是胡桑的书评集,共收入从2010年至2018年间创作的书评,指向文学构筑潜能生活的能力。这些书评曾发表在《书城》《新京报》等各类报刊。
该书涉及辛波斯卡、米兰•昆德拉、略萨、马内阿、特雷弗、君特•格拉斯、鲁西迪、里尔克、帕慕克、阿兰达蒂•洛伊等著名的中外当代作家。在写作中,胡桑秉承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细读方法,深入文本肌理,揭示文本写作的秘密,为读者开辟出诸多通往文学作品的条条幽径。通过胡桑的解读,我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目击一个充满差异和竞争、最终能够和解的完整精神世界。
胡桑的书评既拥有诗人的敏锐,又具备学者的严谨,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想象、形式与价值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穿梭,文字摇曳动人,又处处引领着读者去沉思文学、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幽谧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评集,同时也是一本探讨文学何为的思想论集。
2021年9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