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Island Zombie: Iceland Writings 豆瓣
作者: Roni Horn 2020
An evocative chronicle of the power of solitude in the natural world I'm often asked, but have no idea why I chose Iceland, why I first started going, why I still go. In truth I believe Iceland chose me.-from the introduction Contemporary artist Roni Horn first visited Iceland in 1975 at the age of nineteen, and since then, the island's treeless expanse has had an enduring hold on Horn's creative work. Through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nd poetic reflections, vignettes, episodes, and illustrated essays, Island Zombie distills the artist's lifelong experience of Iceland's natural environment. Together, these pieces offer an unforgettable exploration of the indefinable and inescapable force of remote, elemental places, and provide a sustained look at how an island and its atmosphere can take possession of the innermost self. Island Zombie is a meditation on being present. It vividly conveys Horn's experiences, from the deeply profound to the joyful and absurd. Through powerful evocations of the changing weather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the violence of the wind, the often aggressive birds, the imposing influence of glaciers, and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water in all its variety-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abiding need for Iceland, a place uniquely essential to Horn's creative and spiritual life. The dramatic surroundings provoke examinations of self-sufficiency and isolation, and these ruminations summon a range of cultural companions, including El Greco, Emily Dickinson, Judy Garland, Wallace Stevens, Edgar Allan Poe, William Morris, and Rachel Carson. While brilliantly portraying nature's sublime energy, Horn also confronts issues of consumption, destruction, and loss, as the industrial and man-made encroach on Icelandic wilderness. Filled with musings on a secluded region that perpetually encourages a sense of discovery, Island Zombie illuminates a wild and beautiful Iceland that remains essential and new.
2021年8月28日 想读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豆瓣
5.5 (6 个评分) 作者: 么振华 / 吕璐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9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2021年8月24日 想读
八十自述 豆瓣
作者: 刘泽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革”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革”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
2021年8月23日 想读
从部曲到佃户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张学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7
书稿为《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之一种,亦是宫崎本人的代表作,由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重新进行了翻译。单行本的推出,可为国内学人全面了解宫崎先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一个较为便捷的渠道。
2021年8月23日 想读
扎根 豆瓣
作者: 韩东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一幅生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风俗画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名人推荐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
——摘自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授奖词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小说家)
在《扎根》当中,通过对父亲下乡的回忆性描述,韩东复原了一个时代的朴实无华的图景。那种叙述扎实、平实、准确、有力但内敛的语调,实在是老韩基本功高超的证明。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
——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2021年8月21日 想读
世说新语笺疏 豆瓣
作者: 余嘉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笺疏】
〔一〕 嘉锡案:国于天地,必有兴立。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自古未有无礼义,去廉耻,而能保国长世者。自曹操求不仁不孝之人,而节义衰;自司马昭保持阮籍,而礼法废。波靡不返,举国成风,纪纲名教,荡焉无存。以驯致五胡之乱,不惟亡国,且几亡种族矣。君子见微而知着,读世说任诞之篇,亦千古之殷鉴也。文选四十九干宝晋纪总论曰:“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又曰:“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由。”又曰:“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祀,季札必得之于声乐,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临之哉?”李善注引王隐晋书曰:“贵游子弟,多祖述于阮籍,同禽兽为通。”抱朴子外篇刺骄篇曰:“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匹,而慕学之。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或停客而独食,或行酒而止所亲。此盖左衽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昔辛有见被发而祭者,知戎之将炽。余观怀、愍之世,俗尚骄亵,夷、虏自遇,其后□胡、猾夏,侵掠上京,及悟斯事,乃先着之妖怪也。”戴叔鸾即后汉逸民传之戴良,见后 “阮籍当葬母”条。
全晋文三十五应詹上疏陈便宜曰:“元康以来,贱经尚道。以玄虚宏放为夷达,以儒术清俭为鄙俗。望白署空,显以台衡之望;寻文谨案,目以兰薰之器。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1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一〕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二〕晋阳秋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
【笺疏】
〔一〕 程炎震云:“阮以汉建安十五年庚寅生,山以建安二十年乙未生,少阮五岁。嵇以魏黄初四年癸卯生,少阮十三岁。王戎以魏青龙二年甲寅生,盖于七人中最后死也。沈约七贤论曰:‘仲容年齿不悬,风力粗可。’”
〔二〕 程炎震云:“文选卷二十一五君咏注引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河内向秀友善,游于竹林。’水经注卷九清水篇曰:‘长泉水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十三里,重源浚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嵇公故居,时有遗竹”也。’御览一百八十引述征记曰:‘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今悉为田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时有遗竹也。’”
2021年8月18日 想读
书问京都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苏枕书 中华书局 2021 - 8
每次提到京都,就想起在京都的枕书,想起枕书笔下的京都。枕书的文字有灵性,有品位,美好且执着。古人所云“从吾所好”,用在这册《书问京都》是最合适了。——止庵(作家、学者)
再一次,苏枕书把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好京都讲述给我们,令我们沉醉在她的书页间。——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
书问”者,书信也;“书问”者,问书也。
2012年至2021年,跨越十载,在作者从游学之地京都寄回故乡的信札里,四时更迭,人事代谢,但不变的是她对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痴迷。此番收录的四十一通信札,见证了作者读书、买书、访书乃至写书始终如一的热忱。
2021年8月17日 想读
田园诗与狂想曲 豆瓣
9.2 (20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 金雁 语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 - 7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时代,“唐”也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代称”。日本正仓院,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正仓院的唐代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为传世品保留至今。并且文物规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是出土文物不可比拟的。因此正仓院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可以说,正仓院反映了大唐“最真实”的样子。
从2012年起,每年秋天,扬之水先生都会赶赴正仓院,她被誉为“新一代名物学开创者”。她将赴正仓院看展看成是一次次“约会”,正如她书中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七次“约会”之后,她将所见唐代宝物与生活史的细节以及诗歌对应的物事结合起来,十年后写成了这本书。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全书共分八个篇章,均为扬之水七赴奈良正仓院观展所得,另附录一篇与正仓院文物工艺相关的文章。她以细腻的文笔,记录在展厅观看到的点点滴滴,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
余英時回憶錄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允晨文化 2018 - 11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2021年8月8日 想读
晚菊 豆瓣
作者: [日本] 林芙美子 译者: 刘小俊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
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最钟情的作家,先后六度改编其作品
“日本的萧红”,郁达夫、谢冰莹、林海音、桐野夏生均推崇备至
“能如此感叹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见”(川端康成)
“我所期盼的作品,是寂静的观照、素材的纯化以及孤独的境地”(林芙美子)
本卷收录了十余篇林芙美子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这些作品质朴真实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疾苦。其中《风琴与鱼町》以少女的视角,描写了一家人走街串巷、以卖药为生的艰难生活。《牡蛎》的主角为谋生从四国的高知跑到东京,辛勤劳作,却被现实所逼,精神分裂。《杜鹃》中女性追求金钱与幸福的坎坷命运,《晚菊》中年老色衰的旧日艺伎的心理活动,都引人唏嘘。《河虾虎》则通过一位因战争与丈夫分离四年的女人令人同情的遭遇,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而在《作家手记》中,作者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忘记这场战争”,表现了鲜明的反战思想。
The Barbarian Empires of the Steppes 豆瓣
作者: Kenneth W. Harl 2014
The word "barbarian" quickly conjures images of Attila the Hun and Genghis Khan. Yet few people realize these men belong to a succession of nomadic warriors who emerged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to conquer civilizations. It's a part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that's often overlooked, but for an accurate view of how the world evolved, it's essential. Covering some 6,000 miles and 6,000 years, this eye-opening course illuminates how a series of groups - from the Sacae and Sarmatians to the infamous Huns and Mongols - pushed ever westward,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Roman Empire, Han China, and distant cultures from Iraq to India. Along the way, you'll learn how these nomads caused a domino effect of displace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 meet fascinating figures such as Tamerlane, the "Prince of Destruction"; witness struggles to control the legendary Silk Road; trac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Islam, and more. By looking past the barbarian stereotype, you'll understand who these people we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innovations - which include stirrups, saddles, and gunpowder -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ir impact. Of course, these warriors did wage campaigns of terror, and you'll hear many accounts of violence as well. Led by an award-winning professor, these 36 lectures provide new insights on how the world was shaped and introduce you to cultures and empires you've likely never encountered.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Trotsky in New York, 1917 豆瓣
作者: Kenneth D. Ackerman Counterpoint 2016 - 9
Lev Davidovich Trotsky burst onto the world stage in November 1917 as co-leader of a Marxist Revolution seizing power in Russia. It made him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personali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global icon of radical change. Yet just months earlier, this same Lev Trotsky was a nobody, a refugee expelled from Europe, writing obscure pamphlets and speeches, barely noticed outside a small circle of fellow travelers. Where had he come from to topple Russia and change the world? Where else? New York City.
Between January and March 1917, Trotsky found refu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 had kept itself out of the European Great War, leaving New York the freest city on earth. During his time there—just over ten weeks—Trotsky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local scene. He settled his family in the Bronx, edited a radical left wing tabloid in Greenwich Village, sampled the lifestyle, and plunged headlong into local politics. His clashes with leading New York socialists over the question of US entry into World War I would reshape the American left for the next fifty years.
2021年1月18日 想读
Travels with Herodotus 豆瓣
作者: Ryszard Kapuscinski 译者: Klara Glowczewska Knopf Publishing Group 2007 - 6
From the master of literary reportage whose acclaimed books include Shah of Shahs, The Emperor, and The Shadow of the Sun, an intimate account of his first youthful forays beyond the Iron Curtain.
Just out of university in 1955, Kapuscinski told his editor that he’d like to go abroad. Dreaming no farther than Czechoslovakia, the young reporter found himself sent to India. Wide-eyed and captivated, he would discover in those days his life’s work—to understand and describe the world in its remotest reaches, in all its multiplicity. From the rituals of sunrise at Persepolis to the incongruity of Louis Armstrong performing before a stone-faced crowd in Khartoum, Kapuscinski gives us the non-Western world as he first saw it, through still-virginal Western eyes.
The companion on his travels: a volume of Herodotus, a gift from his first boss. Whether in China, Poland, Iran, or the Congo, it was the “father of history”—and, as Kapuscinski would realize, of globalism—who helped the young correspondent to make sense of events, to find the story where it did not obviously exist. It is this great forerunner’s spirit—both supremely worldly and innately Occidental—that would continue to whet Kapuscinski’s ravenous appetite for discovering the broader world and that has made him our own indispensable companion on any leg of that perpetual journey.</p>
故事新编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故事新编》对神话、传说及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故事新编》艺术特色鲜明:漫画化的勾勒和速写;夸张手段的巧妙运用;以极省俭的笔墨塑造人物。
2021年1月6日 想读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左传撷华 豆瓣
作者: 林纾 译者: 石瑊 / 王思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1
《左传》是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不仅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在文学上也被奉为经典。本书撷取《左传》菁华八十余篇,逐一分析其层次结构、用字炼句、宾主调度、照应收局等作文之法,并对篇中权谋诈计、诡辩辞令颇有诛心之论。与一般文学评论者不同,林纾本身即为古文名家,引领一时文坛,又曾翻译外国文学百余部,深谙东西方文学之所长,故其鉴赏古文,往往能独辟蹊径、别有会心,多为文家经验之谈。
林纾的评点,不但可助读者一窥左氏文心之奥秘,提升古文鉴赏能力,而领会其中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现代文写作,也将大有收获。
2020年6月15日 想读
非洲小札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柳桦 新星出版社 2019 - 6
本书辑录了七十余则非洲见闻轶事,是柳桦派驻苏丹、贝宁等地工作期间所写。在他的笔下,对陌生之地风土人情的探索,成了既“接地气”又不失野趣的日常生活:捏牛黄、猎麻雀、养公鸡、种韭菜、打响指……率真有趣,令人回味。
即使在离开十七年后,柳桦依然会梦回非洲。开车驰骋在蓝天白云下,道路两旁是无边的沙漠、丛林与原野,或者连绵成排的铁皮波纹瓦顶平房,还有非洲特有的、混杂着树木的甜腻与太阳的酷燥的味道,一切都触手可及,细腻可辨。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场景渐渐已经不是曾经亲历过的样子。柳桦说,如今有了这本书,记忆便抹不去。
BBS时代,这批小文曾顶着“半张碟”的署名俘获大批网友,后归拢刊于《读库0602》和《读库0802》,又大受读者好评。柳桦拒绝轻飘飘的旅行文学,希望每一次记录都硬邦邦、沉甸甸,与有种有趣有料的《读库》情投意合,也为国人了解真实的非洲,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2020年3月5日 想读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7 (203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20年3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