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The Strange Case of the Rickety Cossack 豆瓣
作者: Ian Tattersall St. Martin's Press 2015 - 6
In his new book human paleoanthropologist Ian Tattersall argues that a long tradition of "human exceptionalism" in paleoanthropology has distorted the picture of human evolution. Drawing partly on his own career - from young scientist in awe of his elders to crotchety elder statesman - Tattersall offers an idiosyncratic look at the competitive world of paleoanthropology, beginning with Charles Darwin 150 years ago, and continuing through the Leakey dynasty in Africa, and concluding with the latest astonishing findings in the Caucasus. The book's title refers to the 1856 discovery of a clearly very old skull cap in Germany's Neander Valley. The possessor had a brain as large as a modern human, but a heavy low braincase with a prominent brow ridge. Scientists tried hard to explain away the inconvenient possibility that this was not actually our direct relative. One extreme interpret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rved leg bones were curved by both rickets, and by a life on horseback. The pain of the unfortunate individual's affliction had caused him to chronically furrow his brow in agony, leading to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bone above the eye sockets. The subsequent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ary studies is full of similarly fanciful interpretations. With tact and humour, Tattersall concludes that we are not the perfected products of natural processes, but instead the result of substantial doses of random happenstance.
2019年5月25日 想读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2019年4月30日 想读
中国铜器综述 豆瓣
作者: 陈梦家 译者: 王睿 等 2019 - 4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考古所收藏的唯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15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以及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订补本) 豆瓣
作者: 陈梦家 2019 - 4
本书即曾被改名内部出版《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一书的订正与增补,冠有原被删去的两篇作者自序。原书所收845件铜器的图像及铭文拓片,全部用考古所收藏的幅照片和拓本,重新进行高清晰度扫描,另外又补充原仅有器铭拓本而短缺图像的近40件铜器照片。书中所收器铭及说明中提及的关联器铭,均补注《殷周金文集成》器号,以便参阅。并且对说明中的个别失误进行了订正。
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豆瓣
作者: Wai-yee Li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 - 1
The past becomes readable when we can tell stories and make arguments about it. When we can tell more than one story or make divergent arguments, 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then becomes an issue. Therein lies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the sense of inquiry that heightens our awareness of interpretation. How do interpretive structures develop and disintegrate? What are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his book explores these issues through a study of the Zuozhuan, a foundational text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whose rhetorical and analytical self-consciousness reveals much about the contending ways of thought unfold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ext's formation (ca. 4th c. BCE). But in what sense is this vast collection of narratives and speeches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722 to 468 BCE "historical"? If one can speak of an emergent sense of history in this text, Wai-yee Li argues, it lies precisel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varying concept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hetoric brought to bear on the past, within a larger context of competing solutions to the instability and disintegration represented through the events of the 255 years covered by the Zuozhuan. Even as its accounts of proliferating disorder and disintegration challenge the boundaries of readability, the deliberations on the rules of reading in the Zuozhuan probe the dimensions of historical self-consciousness.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川本芳昭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六朝文絜 豆瓣
作者: [清] 许梿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 - 4
《六朝文絮》是一部由清人许梿编选的六朝时期骈文集。骈文,也称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除对偶之外,还需要讲究辞藻、用典、声律等语言技巧,其精美绝伦的形式所营造的审美效果是散文无法比拟的。在广阔的视野内,这种能体现汉语之美的文体,堪称世界文学中华丽的存在。六朝是骈文发展的繁荣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年3月23日 想读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先生研究中国中古史的杰作,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博大处浩浩乎无涯际,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而此浩无涯际的宏观之学,全从先生精深独到的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而见大也。
2019年3月20日 想读
论书绝句 豆瓣
作者: 启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6
《论书绝句》(增补本)收录著者历年来评论书学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附印书法名迹,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短评也是小品文佳作。可供阅读欣赏。
Remarkable Creatures 豆瓣
作者: Dr. Sean B. Carroll Mariner Books 2009
One hundred fifty years ago, most of the world was an unexplored wilderness. Our sense of its age and origins was vastly off the mark, and our own species' history was a set of myths and fairy tales. How did we learn so much so fast?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Microbe Hunters" and "Gods, Graves, and Scholars," Sean Carroll's "Remarkable Creatures" celebrates the pioneers who replaced our fanciful notions with the amazing true story of how our world evolved. Carroll recounts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two centuries of natural history--from Darwin's trip around the world to Charles Walcott's discovery of Precambrian life in the Grand Canyon; from Louis and Mary Leakey's investigations of humanity's deepest past in East Africa to the trailblazers in modern laboratories who have located a time clock in our DNA. Join Carroll in a rousing voyage of discovery, from the journeys of pioneering naturalists to the breakthroughs making headlines today.
2019年3月13日 想读
The Guns of August 豆瓣 Goodreads
The Guns of August
作者: Barbara W. Tuchman Presidio Press 2004 - 8
Historian and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Barbara Tuchman has brought to life again the people and events that led up to World War I. With attention to fascinating detail, and an intense knowledge of her subject and its characters, Ms. Tuchman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just how the war started, why, and why it could have been stopped but wasn't. A classic historical survey of a time and a people we all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Guns of August will not be forgotten.
孤独的风度 豆瓣
作者: 北溟鱼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9 - 2
打破對魏晉的刻板印象,
給你魏晉網紅們的頭條故事!
「當生命裡那些最純粹的東西閃光的時候,
再脆弱卑微的身軀也會散發迷人的風度。」
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又如何?
我將荒謬人間度得輕描淡寫,
我將百千劫過得像一聲笑。
魏晉名士對當代最暖心的逆襲,最激進的物語。
豆瓣高分作者北溟魚,半年即邁向十刷之最新力作
以文學之筆書寫歷史,撼動數十萬顆心
北溟魚寫的是魏晉名士風流,我們讀到的卻是每個鮮活生命樣本的繁複人生。看似調侃的筆觸裡,藏著一個有情有義的江湖世界。
本書在談笑自若間,重新詮釋了魏晉名士的生命際遇,除了耳熟能詳的曹氏父子、竹林七賢,還有鮮少被人書寫的裴楷、衛玠、謝道韞……涵蓋魏晉時期大部分的風流名士,連一向擔任反派角色的何晏、王弼、王戎,也讓人重新看見不同的風景。
魏晉名士或曾意氣風發,也曾遭人鄙夷,
他們有坦率的世俗與卑鄙,有直白的奢侈與狡黠,市儈又優雅。
他們把無聊的人生過得聲勢浩蕩,在荒唐裡狂傲不羈。
他們孤獨,但不寂寞,
黑夜之中,他們的光芒從來不曾抹滅。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看見滿天繁星。
2019年1月24日 想读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豆瓣 Goodreads
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
作者: 羽田正 译者: 林詠純 八旗文化 2018 - 1
以亞洲海域為舞台而活躍的東印度公司,
創造出17至18世紀世界整體的歷史。
用「海洋跨國貿易」新視角,
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
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本書可謂是相當特別的存在,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企圖透過幾家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
呈現出台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並不是不是陸地帝國的邊陲,而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書中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視角,讀者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家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出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
■極為大膽的史學嘗試!挑戰構築新的世界史像。
不用王朝、帝國和文明,透過「公司」二百年興亡,再現跨歐亞二百年「整體世界」。
就中文出版品而言,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單位進行,或是考察亞洲各國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因應之策。而台灣則更多聚焦在荷蘭和福爾摩沙的史料鉤沉和史觀建構。然而本書的特色是把這些研究、史料統合起來,立基於一貫的視角進行考察,從而描繪出這二百年流動的世界歷史。羽田正強調,歷史研究需要以整體性的概念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出版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本書試圖描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史,而在其中擔任世界舞台引導者的正是「東印度公司」。這間公司在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背景下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成立於一六○二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奥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了相同性質的公司。
這些公司都成立於十七世紀,在世界展開一體化的同時登場,並加速這股潮流,最後隨著在世界一體化的完成(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消失在世界的舞台上。
■跳出國族,台灣、新馬、港澳、印度——
亞洲海域不是陸地帝國邊陲,而是17至18世紀的世界中心。
「亞洲海域」以地理位置來說,指的是包含印度洋、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在內的海域及其沿岸。印度洋以印度次大陸為界,又可以分為西側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東側的孟加拉灣。作者認為,亞洲在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可以說首度成為一個整體。然而,這僅僅是當時的「歐洲」人與生於後世的我們的看法。對於當時的「亞洲」人而言,並不曾想過大家都是亞洲人,與歐洲人屬於不同的群體。
本書使用「亞洲海域」的地理概念,從而用貿易把西北歐、伊朗、印度、東南亞、中國、台灣、日本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大跨距的歷史及不同王權整合在一起。
亞洲海域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的中心地位。亞洲海域就像一座寶山,充滿了香料、綿織品、絹織品、陶磁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了取得這些商品,只依靠歐洲生產的商品和貴金屬是不夠的,因此西班牙人運來新大陸的白銀,葡萄牙人則必須調度日本白銀,他們不是來亞洲海域販售歐洲生產的商品,而是被亞洲的商品吸引過來。
正如同現在世界的金融活動以紐約的股匯市為中心一樣,在當時亞洲海域的交易行為,對世界整體的商品流通帶來極大的影響。更極端地說,亞洲海域才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國家)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出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才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面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家。
■一次擺脫兩種陳舊史觀(「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我們要改變一種根深柢固的歷史認知,那就是一開始,歐洲文化並不先進。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佔有壓倒性優勢。十六、十七世紀的西北歐地區也經常對亞洲懷有憧憬,並汲取其文化。
本書反覆強調,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出來的產物。東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出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出現了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制度,對其展開革新。他們找出了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歐洲以外的地區,近代歐洲就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人們在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是全世界的產物。不用說,東印度公司對於這個近代歐洲的誕生起了極大的作用。
當「東印度公司的時代」邁向終點時,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世界引進了「近代」的概念,並隨著「近代」理論,而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逸聞
本書所呈現的海洋貿易世界,與從陸地政權出發而看到的圖像大不相同,充滿了許多戲劇性的小插曲和逸聞。
◎女人去印度會停經嗎?
十七世紀中葉之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對於東方的物產、食物、科技等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以至於問出了「我聽說歐洲女性去到東印度之後,過了一、二年就會停經,這是真的嗎?」或是「我聽說如果把歐洲的狗帶到東印度,過了二、三年就不會吠叫了,這是真的嗎?」之類的問題。
◎歐洲船員不會捕魚
日本商人和船員好奇地發現,歐洲人在長達幾個月的遠航途中,即便遇到缺乏食物,食物腐爛,也不會去海中捕魚,烹飪出新鮮美食。
◎多國籍員工的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只雇用出身於荷蘭共和國者,外國人的雇用率也非常高。十七世紀中葉左右,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士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船員是外國人。到了一七七○年,士兵和船員的外國人比例,更是分別高達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以上。
◎私生子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經把一百多萬人從歐洲運往亞洲,把三、四十萬人從亞洲帶到歐洲。而因為自由貿易和人員流動,在亞洲各地商館裡也出現很多異國婚姻及混血兒私生子。德川政府規定,日本女子和滯留在長崎的荷蘭人、華人所生的子女,不可以被帶到國外出航而只能留在日本,即在日本生下的混血兒是日本人。然而這些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荷蘭人的地位低於華人,所以荷蘭混血小孩容易遭到嚴重歧視。
◎耶魯大學和東印度公司
耶魯大學的前身名為「大學學院」,為了紀念在十八世紀初,捐助大筆金額的伊利胡.耶魯(Elihu Yale)才改名為「耶魯學院」。耶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原來是十七世紀後半,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據點馬德拉斯的總督。耶魯在擔任總督之前,就已經與葡萄牙的猶太教徒合作染指鑽石貿易,而這位夥伴死後,其遺孀成為耶魯的情婦,兩人之間甚至產下一子。
◎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古典派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知名著作《國富論》中,對東印度公司的被國家認可的壟斷特權,加以批判,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成為主流。《國富論》出版後不到十年,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經營方法就遭到根本性的修改。
====================
■ 為台灣量身訂製的海洋視角世界史框架!
台灣,是否要跳出「荷治台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參照系?
本書審定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海洋史研究專家)認為:
台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向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了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也就是說,台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台灣」,而是「十六世紀的台灣、荷蘭與世界」。台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思考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歷史的主體是誰?歷史的內在動能又在哪裡?從來不應該被既定史觀所綁架。本書把不被視為是歷史主體的東印度公司,當作歷史主體,這既是巨大的史學挑戰,也是重要的共同體想像。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19年1月15日 想读
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经济真相 豆瓣
作者: 袁浩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 - 4
本书从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入手,先后分析了GDP保8背后的就业压力,国进民退的结构性原因,产业空心化的形成是关键要素的非市场化等众多经济社会问题。力图为读者展现一幅中国经济的宏观画卷,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到自己的位置。
缮写室 豆瓣 Goodreads
8.3 (35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缮写室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而是中世纪文学博士、诗人包慧怡的一本私人文学地理,一本记录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甚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笔记。对于莎士比亚、刘易斯·卡罗尔、王尔德、“珍珠”诗人、安吉拉 · 卡特、 甚至米开朗琪罗的珍视与读解,不仅呈现出作为手艺人论手艺的精妙细腻,更表现出以写作这门手艺为自己在这流离溃散的世界筑造真正之家的努力。这本书阅读的终结,也将带来另一本以至更多本书的开始。
古代职官漫话 豆瓣
作者: 袁庭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9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十分复杂,有“不学懂不得,学了记不得”之说。
古人动辄几十字的头衔常令初学者不知所措,望而却步。本书对古代职官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门别类,简明易懂,在叙述中结合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实例,文笔流畅而生动,一扫过去按时代微述的职官制度史的枯燥繁琐、难以卒读的毛病。所附索引还可以作为简明的职官辞典使用,对于广大文史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豆瓣
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惠仪 译者: 文韬 / 许明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左传》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典籍。本书通过对《左传》文本进行解读,力图去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当古人开始有意识要探寻历史,他们会进以思考重现阐释过程的方法,会更加重视阐释历史的基础。那么,阐释的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瓦解?对历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 又有哪些局限?本书回答这问题。
【名人推荐】
这一学术成果非常可观。它不仅提供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英译(可与中文原文相对照),而且以精密细致的方式比较了不同的篇章,详细阐释了叙事所描述的事件。它意在分析修辞背后的目的,以及其它促使人们把《左传》视为“历史”的特质。
――戴伟生(Stephen Davidson)(美国西南大学)
通过此书的撰写,李惠仪为中国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一项有趣而重要的分析。她成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史官在保存过往文献的同时,不仅努力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力图条理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并为之赋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中外撰写史书的人都会遇到这两个问题。因此,本书值得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阅读。
――王晴佳(罗文大学)
Life and Fate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Žisn' i sud'ba]
作者: Vasily Grossman 译者: Robert Chandler / Linda Grant (Introduction) Vintage Classics 2011 - 4
THIS ORANGE INHERITANCE EDITION OF LIFE AND FATE IS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Books shape our lives and transform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 best books are timeless and continue to be relevan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ntage Classics asked the winners of 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which books they would pass on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why. Linda Grant chose Life and Fate.
This is an epic tale of a country told through the fate of a single family, the Shaposhnikovs. A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looms Grossman’s characters must work out their destinies in a world torn apart by ideological tyranny and war.